崔朝华与谢宜瑶第三次见面时,这位公主向她发出了邀请,邀请她到公主第上为六岁的表妹讲解诗书,传授知识。
贵族家女儿年幼时请傅母并不罕见,但邀请年轻的女郎来的,并不多见。崔朝华觉得临淮公主是个有意思的人,便应下了这一请求。
见过袁敬亭后,崔朝华就明白了为何谢宜瑶要专门请人做她的老师了,原来并非做阿姊的一厢情愿,而是这孩子确实求知若渴。
好在崔朝华不仅于诗文很通,还是个博学的,能够应付得了袁敬亭没完没了的求问,不仅如此,还能给崔朝华带来许多成就感。
崔二娘给先皇后的侄女当女师傅的事,过了些时日就在京中传开了,原因无他,只因谁都没把这当成需要密而不发的事。
崔朝华很满意,袁敬亭也很满意。临淮公主、王夫人、崔公,也都没有反对的意思。
唯独有一人,偏偏不高兴了。
谢宜瑶有半旬未曾进宫了,这日得了谢况的口谕,才又进宫请安。谢况的身体早已大好,又投身到了繁重的政务之中,在此关头特地让她入宫,谢宜瑶知道并非只是为了见她一面而已。
果不其然,刚一见到谢况,就听他问起崔朝华和袁敬亭的事。
“朕先前听景灿提起过他的次女,是个伶俐的,如今正是谈婚论嫁的年纪。你倒好,把人家请到家里去了,耽误她的大好年华。”
谢宜瑶嘴上也不吃亏:“父皇,这事讲的是你情我愿,何况我也不是白请人家来的呀。倒是阿父为何惦记着别人的婚事?我看皇家子侄中也没有差不多年纪的男儿呀。”
谢况听了这话,不禁语塞,她居然猜到了自己的一点心思。结为姻亲,是他笼络大臣的惯用手段了。
他这个长女近年来懂事了许多,但喜欢到处找事的毛病还是改不掉。
谢宜瑶不像那些奉承他的臣子、后妃一样,规规矩矩地听他指挥,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并且总是会出乎他的意料,叫他不知该如何说是好。
让袁睦一家三口搬进公主第也好,还是让崔朝华给袁敬亭当老师也罢,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不知为何就是让谢况觉得很不舒服。
在谢况眼里,他是执棋的人,而天下人人都是棋盘上的棋子罢了。棋子不听话,他自然要恼。
“当真淘气,朕当真是说不过你。”
谢宜瑶嘻嘻一笑,道:“阿父在京中开设许多学馆,倡导学风,我也是响应父皇的号召呀。”
谢况紧皱的眉头放松了些,拿起了手边的文书,边看边说:“罢了。你可知我为何要花费那么多金钱与人力,开设学馆么?”
“女儿不知。”
“如今南楚虽然大体已经安定下来,但还是缺少可用的人才。朕颁布律法、开展土断、劝课农桑,种种政策推行下去,都是需要一个个官吏来实施的。虽说朕的身边有景灿他们,还有柳公、萧公,可是他们年事已高,等时过境迁,自然会后继乏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不是已经有太学了吗?”
“还不够。你是没见过太学的那些学生,虽然朕特地强调过,无论是显贵还是寒人,都可入太学读五经,可最终能被选中的,往往还是那些清贵子弟。”
“这……不也很好吗?萧郎中之俦,应该堪当大任吧。”
谢况叹了口气,似乎是在感叹谢宜瑶的无知。
“萧家年轻子弟里也就一个萧弦值得一提了。这些清贵从前只知清谈,时移势易,才又重拾儒道。况且像柳家这样的大族,纵使不入朝为官,不必为赋税和劳役所困,凭借私有的田产和部曲,也可安享晚年。朕就是看在柳家有从龙之功的份上,也不好亏待他们。可是既然如此,他们又何必夙兴夜寐,为大楚殚精竭虑呢?”
谢宜瑶知道,世族一直是谢况的心头大患,他既要依靠他们的权威和力量,也忌惮他们干预自己的决策。
看来,柳家总有一天是要遭殃的。
谢宜瑶装作不解:“父皇的意思是……”
“当年朕刚起兵时,景灿、道审就与朕同生共死了,所谓股肱心腹不过如此。然而当前朝皇帝大失人心,改朝换代已成大势所趋,柳家才找上了朕。他们到底不过是为了保全家族的利益,与朕各取所需而已。至于皇位上到底是谁,他们并不在乎。因此柳公也好,萧公也罢,虽能身居高位,但朕……到底是不能分给他们太多实实在在的权力。”
谢宜瑶感到自己背上出了一层薄薄的冷汗。谢况突然跟她说这些,是临时有感而发,还是早有打算?如果是后者,他是看穿了自己的谋划吗,还是只是单纯地想与她谈天说地?
无论是哪一种,她现在都要小心应对,尽量顺着谢况的心思说。
“女儿明白了。父皇是想让那些寒族子弟也能为己所用,然而他们出身贫寒,往往不能像贵族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父皇才要开设学馆,为的是能够广揽人才。”
谢况满意地点点头:“你能明白朕的意思,这很好。你看看你崔伯父,他祖上可是军功起家的,但到了他这一辈,却是偃武修文,反倒可谓书香门第了。莫非如此,你给表妹找的那个女师傅,怎么会有这般才学?可见人的才学不是由其出身决定的,只是……这些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
说到后来,谢况的脸色渐渐变得难看。
谢宜瑶心想,他提出这个政策,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高官多半不会很赞同,他今天召自己入宫,莫不是来倒苦水的吧?
“阿父,女儿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且说来听听。”
“既然阿父想要广揽人才,光是京城也是不够的。地方的州郡也可建立学馆,只是这需要地方的官吏配合,恐怕并非易事。”
谢况满意地点了点头:“你说的这事,朕也想过,只是碍于一些原因,暂且搁置了。”
“还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等尚学之风蔚然,至少需要几年时间。阿父既然已经觉得人才匮乏了,不如先破格招揽些人才,援引荐举、选贤举能,就算没有严密的推荐制度,只要能找到真正可用人才也是好的。”
“哦?这点朕倒是并未想过。”
谢况叩着案几边缘,陷入了沉思。
“阿瑶既然有了这种想法,想必也有人才可以为朕引荐吧?不必计较出身,但求才德兼备就好。”
谢宜瑶只不过顺着谢况的话说而已,临时随机应变想的主意,一下哪能想到合适的人选呢?虽说她听到这番话后的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崔朝华、是俞妙兰,但谢况说的“不必计较出身”,显然是没可能把女子考虑在内的。
见谢宜瑶久久没有说话,谢况并没什么反应,只道:“一时半会想不到合适的也很正常,此事宁缺毋滥,不必强行给朕答案。”
“是。”
父女二人见面,起初虽然有些矛盾,但后来渐入佳境,你来我往算得上是融洽。
谢况心想,虽然偶然有些小争吵,他这个长女总体还是和他很合得来的,到底是他的亲生女儿。
但谢宜瑶知道不是这样的,不过是她单方面的聆听,并在合适的时候给出谢况想要听的答案。
走出殿门,谢宜瑶深深地吁了一口气。伴君如伴虎,她要想在谢况面前扮猪吃老虎,实在是太费心思了。
前世这个时候,谢宜瑶天不怕地不怕的,反倒自在些。可现在心中有了不该有的想法,难免战战兢兢,体会了一把臣子的心态。
不过,谢况乐意将这些政事主动讲给她听,还是可喜可贺。至少说明在他眼中,谢宜瑶是个信得过的人,同时又是个能共商大事的。至于其中有几分试探,谢宜瑶还看不分明。
别过谢况,听闻太子还在永福省,司贵嫔则在显阳殿中礼佛,谢宜瑶选择径直出宫,回了公主第。
自从上次在显阳殿躲雨之后,她就变得有些怕见到司砚了。
沈蕴芳听闻谢宜瑶今天被皇帝召进宫去,早早地就到了公主第等着她回来。谢宜瑶回到公主第,先从她手里拿到了一封来自武昌的信。
程莫很久没有来消息了,不过,没有消息或许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次也只是说过些时候,会有一批“孝敬”公主的特产送到京城,并不是多贵重的东西,还望公主纳下。除此之外,信中还提到陛下为程莫新置了长史,他实在是感激涕零。
佐官既是辅助,也是一种来自帝王监视。看来程莫极少给京中传递消息,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谢况确实是个多心的,谢宜瑶想。
暂且放下程莫的事,谢宜瑶还是先和沈蕴芳讨论起了今日宫中谢况说的那些话。
“怀香,依你看,他让我推荐人选,有几分是真心?”
“至少七成。”
“我想也是……他目前看上去对我没有什么戒心。只是我也实在没人可以给他举荐。我虽然想着给自己招揽人才,也有在江夏王府上安插眼线,但谢况可不是个好糊弄的。要能得到他的重用,不仅要合他眼缘,还须得有真才实学才行。否则就算给他推荐几个歪瓜裂枣,也是做无用功。”
“贵主,先前不是有几个找到公主第来的,其中可有能举荐的人才?”
谢宜瑶叹了口气。
“之前那几个投机取巧的人都是广撒网。四处干谒,笼络权贵,他们就算真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也不会为我所用。唉,良禽择木而栖,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①”
沈蕴芳看谢宜瑶失落,安慰道:“并非如此。依我看,贵主缺的不过是一个打响名声的机会罢了。”
“但愿如此吧……”
像沈蕴芳这般有奇志的女子本就不多,想要在茫茫人海当中找到她们,那就更难了。而那些想要出人头地的男子,也有更好的选择。
谢宜瑶觉得和谢况相比,现在的自己才是真的求贤若渴。
沈蕴芳道:“贵主这几年来虽然也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但终究没有大张旗鼓地干预政事,唯恐被别人猜到意图。谨慎虽好,但是依我所看,野心勃勃也并非坏事。”
谢宜瑶那日在显阳殿听到司砚的话,确实比往日更为小心翼翼了。她这两年来确实都太过低调了。前世的失败和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让她变得小心翼翼的,唯恐被人猜到了目的,行事束手束脚的。
反倒是沈蕴芳初生牛犊不怕虎,格外敢想敢干。
幸好有她在旁出谋划策。
谢宜瑶被说得有些羞赧,但也不恼,反而问道:“那我该怎么办呢?”
贵族家女儿年幼时请傅母并不罕见,但邀请年轻的女郎来的,并不多见。崔朝华觉得临淮公主是个有意思的人,便应下了这一请求。
见过袁敬亭后,崔朝华就明白了为何谢宜瑶要专门请人做她的老师了,原来并非做阿姊的一厢情愿,而是这孩子确实求知若渴。
好在崔朝华不仅于诗文很通,还是个博学的,能够应付得了袁敬亭没完没了的求问,不仅如此,还能给崔朝华带来许多成就感。
崔二娘给先皇后的侄女当女师傅的事,过了些时日就在京中传开了,原因无他,只因谁都没把这当成需要密而不发的事。
崔朝华很满意,袁敬亭也很满意。临淮公主、王夫人、崔公,也都没有反对的意思。
唯独有一人,偏偏不高兴了。
谢宜瑶有半旬未曾进宫了,这日得了谢况的口谕,才又进宫请安。谢况的身体早已大好,又投身到了繁重的政务之中,在此关头特地让她入宫,谢宜瑶知道并非只是为了见她一面而已。
果不其然,刚一见到谢况,就听他问起崔朝华和袁敬亭的事。
“朕先前听景灿提起过他的次女,是个伶俐的,如今正是谈婚论嫁的年纪。你倒好,把人家请到家里去了,耽误她的大好年华。”
谢宜瑶嘴上也不吃亏:“父皇,这事讲的是你情我愿,何况我也不是白请人家来的呀。倒是阿父为何惦记着别人的婚事?我看皇家子侄中也没有差不多年纪的男儿呀。”
谢况听了这话,不禁语塞,她居然猜到了自己的一点心思。结为姻亲,是他笼络大臣的惯用手段了。
他这个长女近年来懂事了许多,但喜欢到处找事的毛病还是改不掉。
谢宜瑶不像那些奉承他的臣子、后妃一样,规规矩矩地听他指挥,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并且总是会出乎他的意料,叫他不知该如何说是好。
让袁睦一家三口搬进公主第也好,还是让崔朝华给袁敬亭当老师也罢,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不知为何就是让谢况觉得很不舒服。
在谢况眼里,他是执棋的人,而天下人人都是棋盘上的棋子罢了。棋子不听话,他自然要恼。
“当真淘气,朕当真是说不过你。”
谢宜瑶嘻嘻一笑,道:“阿父在京中开设许多学馆,倡导学风,我也是响应父皇的号召呀。”
谢况紧皱的眉头放松了些,拿起了手边的文书,边看边说:“罢了。你可知我为何要花费那么多金钱与人力,开设学馆么?”
“女儿不知。”
“如今南楚虽然大体已经安定下来,但还是缺少可用的人才。朕颁布律法、开展土断、劝课农桑,种种政策推行下去,都是需要一个个官吏来实施的。虽说朕的身边有景灿他们,还有柳公、萧公,可是他们年事已高,等时过境迁,自然会后继乏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不是已经有太学了吗?”
“还不够。你是没见过太学的那些学生,虽然朕特地强调过,无论是显贵还是寒人,都可入太学读五经,可最终能被选中的,往往还是那些清贵子弟。”
“这……不也很好吗?萧郎中之俦,应该堪当大任吧。”
谢况叹了口气,似乎是在感叹谢宜瑶的无知。
“萧家年轻子弟里也就一个萧弦值得一提了。这些清贵从前只知清谈,时移势易,才又重拾儒道。况且像柳家这样的大族,纵使不入朝为官,不必为赋税和劳役所困,凭借私有的田产和部曲,也可安享晚年。朕就是看在柳家有从龙之功的份上,也不好亏待他们。可是既然如此,他们又何必夙兴夜寐,为大楚殚精竭虑呢?”
谢宜瑶知道,世族一直是谢况的心头大患,他既要依靠他们的权威和力量,也忌惮他们干预自己的决策。
看来,柳家总有一天是要遭殃的。
谢宜瑶装作不解:“父皇的意思是……”
“当年朕刚起兵时,景灿、道审就与朕同生共死了,所谓股肱心腹不过如此。然而当前朝皇帝大失人心,改朝换代已成大势所趋,柳家才找上了朕。他们到底不过是为了保全家族的利益,与朕各取所需而已。至于皇位上到底是谁,他们并不在乎。因此柳公也好,萧公也罢,虽能身居高位,但朕……到底是不能分给他们太多实实在在的权力。”
谢宜瑶感到自己背上出了一层薄薄的冷汗。谢况突然跟她说这些,是临时有感而发,还是早有打算?如果是后者,他是看穿了自己的谋划吗,还是只是单纯地想与她谈天说地?
无论是哪一种,她现在都要小心应对,尽量顺着谢况的心思说。
“女儿明白了。父皇是想让那些寒族子弟也能为己所用,然而他们出身贫寒,往往不能像贵族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父皇才要开设学馆,为的是能够广揽人才。”
谢况满意地点点头:“你能明白朕的意思,这很好。你看看你崔伯父,他祖上可是军功起家的,但到了他这一辈,却是偃武修文,反倒可谓书香门第了。莫非如此,你给表妹找的那个女师傅,怎么会有这般才学?可见人的才学不是由其出身决定的,只是……这些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
说到后来,谢况的脸色渐渐变得难看。
谢宜瑶心想,他提出这个政策,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高官多半不会很赞同,他今天召自己入宫,莫不是来倒苦水的吧?
“阿父,女儿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且说来听听。”
“既然阿父想要广揽人才,光是京城也是不够的。地方的州郡也可建立学馆,只是这需要地方的官吏配合,恐怕并非易事。”
谢况满意地点了点头:“你说的这事,朕也想过,只是碍于一些原因,暂且搁置了。”
“还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等尚学之风蔚然,至少需要几年时间。阿父既然已经觉得人才匮乏了,不如先破格招揽些人才,援引荐举、选贤举能,就算没有严密的推荐制度,只要能找到真正可用人才也是好的。”
“哦?这点朕倒是并未想过。”
谢况叩着案几边缘,陷入了沉思。
“阿瑶既然有了这种想法,想必也有人才可以为朕引荐吧?不必计较出身,但求才德兼备就好。”
谢宜瑶只不过顺着谢况的话说而已,临时随机应变想的主意,一下哪能想到合适的人选呢?虽说她听到这番话后的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崔朝华、是俞妙兰,但谢况说的“不必计较出身”,显然是没可能把女子考虑在内的。
见谢宜瑶久久没有说话,谢况并没什么反应,只道:“一时半会想不到合适的也很正常,此事宁缺毋滥,不必强行给朕答案。”
“是。”
父女二人见面,起初虽然有些矛盾,但后来渐入佳境,你来我往算得上是融洽。
谢况心想,虽然偶然有些小争吵,他这个长女总体还是和他很合得来的,到底是他的亲生女儿。
但谢宜瑶知道不是这样的,不过是她单方面的聆听,并在合适的时候给出谢况想要听的答案。
走出殿门,谢宜瑶深深地吁了一口气。伴君如伴虎,她要想在谢况面前扮猪吃老虎,实在是太费心思了。
前世这个时候,谢宜瑶天不怕地不怕的,反倒自在些。可现在心中有了不该有的想法,难免战战兢兢,体会了一把臣子的心态。
不过,谢况乐意将这些政事主动讲给她听,还是可喜可贺。至少说明在他眼中,谢宜瑶是个信得过的人,同时又是个能共商大事的。至于其中有几分试探,谢宜瑶还看不分明。
别过谢况,听闻太子还在永福省,司贵嫔则在显阳殿中礼佛,谢宜瑶选择径直出宫,回了公主第。
自从上次在显阳殿躲雨之后,她就变得有些怕见到司砚了。
沈蕴芳听闻谢宜瑶今天被皇帝召进宫去,早早地就到了公主第等着她回来。谢宜瑶回到公主第,先从她手里拿到了一封来自武昌的信。
程莫很久没有来消息了,不过,没有消息或许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次也只是说过些时候,会有一批“孝敬”公主的特产送到京城,并不是多贵重的东西,还望公主纳下。除此之外,信中还提到陛下为程莫新置了长史,他实在是感激涕零。
佐官既是辅助,也是一种来自帝王监视。看来程莫极少给京中传递消息,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谢况确实是个多心的,谢宜瑶想。
暂且放下程莫的事,谢宜瑶还是先和沈蕴芳讨论起了今日宫中谢况说的那些话。
“怀香,依你看,他让我推荐人选,有几分是真心?”
“至少七成。”
“我想也是……他目前看上去对我没有什么戒心。只是我也实在没人可以给他举荐。我虽然想着给自己招揽人才,也有在江夏王府上安插眼线,但谢况可不是个好糊弄的。要能得到他的重用,不仅要合他眼缘,还须得有真才实学才行。否则就算给他推荐几个歪瓜裂枣,也是做无用功。”
“贵主,先前不是有几个找到公主第来的,其中可有能举荐的人才?”
谢宜瑶叹了口气。
“之前那几个投机取巧的人都是广撒网。四处干谒,笼络权贵,他们就算真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也不会为我所用。唉,良禽择木而栖,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①”
沈蕴芳看谢宜瑶失落,安慰道:“并非如此。依我看,贵主缺的不过是一个打响名声的机会罢了。”
“但愿如此吧……”
像沈蕴芳这般有奇志的女子本就不多,想要在茫茫人海当中找到她们,那就更难了。而那些想要出人头地的男子,也有更好的选择。
谢宜瑶觉得和谢况相比,现在的自己才是真的求贤若渴。
沈蕴芳道:“贵主这几年来虽然也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但终究没有大张旗鼓地干预政事,唯恐被别人猜到意图。谨慎虽好,但是依我所看,野心勃勃也并非坏事。”
谢宜瑶那日在显阳殿听到司砚的话,确实比往日更为小心翼翼了。她这两年来确实都太过低调了。前世的失败和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让她变得小心翼翼的,唯恐被人猜到了目的,行事束手束脚的。
反倒是沈蕴芳初生牛犊不怕虎,格外敢想敢干。
幸好有她在旁出谋划策。
谢宜瑶被说得有些羞赧,但也不恼,反而问道:“那我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