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若隐若现,如一位飘逸绝尘的仙子,叫你瞧不清她,却又忍不住去幻想她的容颜。
四人步入梅园,先映入眼帘的八角亭飞翘的四翼,刻有“寒亭”的木匾亮明了此亭的身份——“寒”字恰与梅花开放的温度相呼应。而如今是该添一层意味了。
众人在寒亭木柱旁寻到了老夫人的身影,避开梅枝的遮挡发现她身旁有一位女子搀扶着她,瞧那女子身形不像老夫人的贴身侍女辅清。再走近细看,那女子一身素色碧蓝绣花襦裙,外披靛青色大氅,脸色有些白里透红,淡妆如西湖春景,正浅笑着同老夫人讨论着什么。
几人脚步不停向寒亭走去,独独应探看杵在原地注视着亭子那边失了神。
应映宗感觉到有人拽住了他的袖子,回头一看是他那位好弟弟,立马将袖子从他手中扯出来,嫌弃道:“你干嘛?”他这才注意到应探看一副丢了魂的模样,他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祖母身边那位娘子……是有些眼熟。”
应探看一听这话,马上回过神,质问道:“不是,大兄你认识?”
“你就不觉得她眼熟吗?”应映宗反问道。
应探看仔细观察了番后,又在脑海里努力回想那副面孔,吞吐道:“好像是……是有点面熟。”
应昭昭发现两人落了后,便跑回去问:“大兄、次兄怎么了?”
“昭昭,你觉不觉得那位娘子十分面熟?”应探看目不转睛盯着那女子问昭昭。
昭昭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后猛地笑出了声,“次兄不记得了?”
“什么?”应探看转头疑惑地看着她。
“清袅阿姊,她是清袅阿姊啊!”说罢,昭昭捂嘴嘲笑着一脸不可置信的应探看。
“你说……她……她是儿时那个爱哭包卫清袅?”应探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小时候的爱哭包如今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了。
“那是因为你常欺负人家。”应映宗倒是说了句公道话。
“我没有。”应探看尽力想要否认自己儿时常欺负卫清袅的事实,沿着梅园小径一路都在说自己哪里哪里对她好,昭昭与映宗两人也只是点点头附和两句。
临到寒亭应探看竟感到有些怯懦,于是放缓脚步走在两人身后,悄悄将玉佩取了下来藏入怀中,一切准备就绪后止步不前,乍惊道:“哎呀!我玉佩丢了。”
还不等两人关心,他又说:“我得回去找找,你们先去吧。”说罢,一溜烟人便不见了。
“次兄这是……”应昭昭呆呆看着应探看消失地地方,有些不明所以,明明刚才还看见次兄的玉佩好端端的挂在腰间。
而应映宗是个明白人,一眼就看明白了他这位弟弟的心思,笑了笑道:“你次兄大概是觉得愧疚了吧。”
这更让昭昭摸不着头脑了,儿时常常欺负清袅阿姊的次兄,如今见了清袅阿姊却害怕了?
两人也不再深究应探看离开的原因,快步赶去寒亭给老夫人请安,跟着话了会儿家常,便被老夫人委婉的赶走了,但应观却例外被留下来。映宗与昭昭隐约猜到他们要讨论什么事了,也就知趣的离开了。
回房路上,应映宗从怀中掏出一个用黑色帕子裹着的方形物体塞到应昭昭手中。应昭昭一愣一愣地道:“这是什么?”说罢正要将帕子打开。
应映宗立马阻止了她,道:“路上滑小心些,回去再看也不迟。”他是害怕昭昭见了礼物会感动地哭啼啼,自己又不会安慰人。不过天空还在下着小雪,石板路上湿漉漉的,确实应该小心脚下。这借口自然就不会让昭昭多虑。
应昭昭嫣然一笑,“该不会是大兄给我备的生辰礼吧?”
应映宗有些傲娇地将头别过去。兄妹两就这样嬉笑了一路。
回到房中后,应昭昭将黑色帕子包裹的东西放在案几上打开:一个方形的檀木盒子。
檀木盒子顶部那一面刻满了精细的雕花像是簇拥着的牡丹花,正面有一个铜扣将盒子锁着。
盒子瞧着都如此精致,不禁让应昭昭更加好奇里面装着什么宝贝了。她玉指拨开铜扣,将盒子打开,里面躺着一块晶莹剔透的水玉,只有一节拇指般大小,看着比水都还透彻。应昭昭微微有些吃惊,她将水玉拿了出来对在光下欣赏着它的纯粹剔透,才发现水玉上四周刻着细细的祥云纹,中心空白处用隶书刻着一个“昭”字。
她心头一喜,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无暇的水玉,想来大兄寻它也花了不少心思,再者水玉易碎,在上面刻东西需得慎之又慎,这块水玉上面刀功用得也不少,而玉面平滑完整镌刻处也被打磨过,想来镌刻之人心细如发罢。
“娘子?”阿暮走进屋撞见应昭昭正在神游,盯着手里那块自己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好奇问:“娘子在看什么?”
“水玉,大兄给我的生辰礼。”应昭昭笑盈盈地将手中的宝贝展示给阿暮看。
阿暮走近细看,怎么瞧怎么精致,夸赞道:“一点杂质都没有,跟东、西市里面卖的完全不一样呢。”
想来应映宗寻它费了不少功夫。
“阿暮,去把我那串翠玉珠子找来。”
“娘子是想把这水玉串起来吗?”阿暮猜测道。
应昭昭点点头,“做成吊坠岂不更好?”
阿暮双手拍合,夸赞道“娘子所言甚是。”说罢,便高高兴兴地去寻那串珠子了。
不知何时暗沉沉的天空不再落雪,但屋顶上、街道两旁的雪久积不化,天气也意外地比下雪时还冷。如此天寒地冻,裴府里却已经不再生火,公冶表言吩咐的,没人知道他这么做的原因。
裴无端一回府就撞上撑着伞准备出门的不知军师。
公冶表言见他回来先是一惊道:“诶!某还担心是不是常将军不识路,正准备去寻你呢。”
他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常周在军中是出了名的路痴:有次在关内道对突厥实行包围战,按计划常周应该带着他大队人马封住突厥后方西北面的退路,他却把将士们带到了东北面,幸亏裴无端等人在突厥部队撤离前将其歼灭,常周才没良成大祸,不过回到军中被打了四十军棍,五天没去校场。
公冶表言注意到裴无端头发和身上那件莫名的大氅是湿的,加之常周撑着伞一言不发跟在后面,情绪都写脸上了,他便知事情不对,开口正要关心,“没……”
裴无端没搭理他径直走进了屋子。他先是去泡了热汤,将被雪打湿的大氅和袍子脱下来,换上一身花青色圆领缺骻袍,袍前绣着劲松,腰间系着方金玉蹀躞带,蹀躞带上挂着鱼符、革囊和短匕,脚踏一双云头纹饰的乌皮靴。穿戴好后,便踞坐在案几前拿布擦拭着剑柄。
门外传来敲门声,裴无端擦剑的动作顿了顿,看了眼门上映出的人影,便猜到是谁了。公冶表言见屋内的人不说话,便故意道:“那某可进来了。”说罢,门被缓缓推开。
公冶表言见他仍低眸擦拭着剑柄,他也不跟他置气。他太明白裴无端这个人了,心里有事的时候总爱不搭理人,这种时候你还总能在校场或房间里找到他。他轻轻将门合上,走到裴无端身后将一件崭新的大氅给他披上,席地坐在他身旁。
他从常周那里听说了些,明白圣上无非是在踬顿裴无端。所以公冶表言知道现在最好不要在他面前提“圣上”二字。
公冶表言忽地想起要事,“某去查了李成仁的生平。”
裴无端将剑拔了出来查看剑刃,嘴里蹦出一个“说”。
“李成仁是孙伦的私生子。早年孙伦进京赶考曾与平康坊中某李氏娘子诞下一子。”公冶表言见裴无端还是那副样子,便戏谑道:“恐怕孙夫人至今都还不知道李成仁的真实身份。”
裴无端擦拭着剑刃,不语。
“哎呀,别擦啦。”公冶表言拿起案几上的剑鞘递给裴无端。
裴无端瞥了眼剑鞘后冷冷盯着公冶表言。
公冶表言有些不知所措地吞了吞口水,心道:算了,某真惹不起他。于是将剑鞘重重拍在案几上,不服气道:“得,你慢慢擦着。”说罢,气鼓鼓地起身离开了。他一走,裴无端耳边倒是清净了不少。
裴无端将剑收回剑鞘,仔细回想公冶表言说的那番话,自己心中竟有些怀疑李成仁的证词:从一开始故意点明自己的身份,被捕后严刑拷打拒不配合,到后来将一切都指向孙伦。就像是在有意诱导着裴无端怀疑孙伦。可孙伦想杀他灭口是不争的事实。大理寺中除了孙伦还有谁想杀了他?那就是李成仁最有可能威胁到的人——韦效。
灯下黑。
愈想愈发觉得不对劲,裴无端打开门,唤道:“常周!”
常周飞奔到他面前,行礼道:“仆射,出什么事了?”
“孙伦审得如何了?”
“他承认出于害怕被李成仁所牵连,曾派人去毒杀李成仁,只是……”常周顿了顿,“他说他对军械之事并不知情。”
不知情吗。得知李成仁被抓害怕牵连自身所以断尾求生。
他们可是父子啊。裴无端不禁有些感叹。
“大理寺内情况如何?”
常周拍拍胸脯,信誓旦旦道:“放心吧仆射,李成仁出事后大理寺里一只苍蝇都飞不出去。”
裴无端抽抽嘴角,扶额无奈道:“平时让你看些兵书……你当成耳旁风。”
常周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又做错了?”
把大理寺围得严丝合缝,还怎么让韦效上钩。
裴无端不语,起身将剑别在腰间,向大理寺出发。
趁着雪已经停了,老夫人、应观和卫清袅三人已经离开了梅园,各自回到了房中。
卫清袅将老夫人的意思传达给了母亲新蓉。而新蓉早在收到老夫人的来信时就已经猜到了——老夫人想让两人尽快将日子定下来。可这事还是得听从孩子们自己的意愿,毕竟两人七年不见,多多少少各自都有些变化,倘若应二郎另有心悦之人,这桩亲事岂不是生生害了人家?
床前置了火炉,新蓉半卧在床上,用手绢轻捂着嘴咳了两声,缓缓问:“阿袅自己是怎么想的?”
新蓉是书香门第出身,卫清袅也受了她阿娘的影响自小就是个守规矩的娘子,“这门亲事是阿耶在世时便定下的,儿莫敢不愿。”
“也罢。”新蓉将披在肩上的大氅拢了拢,不再多说什么。
卫清袅见阿娘合眼准备借着休息,想来也没什么要嘱咐自己的,便行礼告了退。
她深知母亲并非是不在意自己的终身大事,而是母亲久病体乏已无力再在这些事上耗费心血。可她心头难免还是感到落寞。
她来不及多想,人已经行至了应昭昭的房门,正欲敲门,听身后有人谈笑着向这边走来,回头一看是应观与他两位郎君。
三人也才注意到站在门口的卫清袅,应探看反应最大,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抱在手中的长匣子塞到应映宗怀里,急忙道:“大兄帮次弟带给昭昭。”说罢,拔腿就准备跑。
亏得应映宗反应及时,立马揪住了他的胳膊,疑惑道:“次弟你跑什么?”
应探看紧闭双眼不愿面对现实,扭扭捏捏回头道:“大兄,人有三急。”
“急什么急,都这个时候了不管你拿什么由头,都必须亲自给昭昭送去。”应映宗又将长匣子塞回应探看怀里。
应观继而附和道:“你大兄说的在理,你跟你大兄七年不着家,如今昭昭过个生辰亲自送个礼,你还推三阻四的,是何道理啊?”
“我不是我……”应探看正欲解释事情并非他们想的那样,可又觉得后面的话有点儿难以说出口,便将话憋回了肚子里。
“快走吧。”应观拍拍他的肩膀,先行一步,应映宗紧随其后。应探看无可奈何只得跟上。
卫清袅将三人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也察觉到应探看的别扭,她见三人又继续走近,朝身后婢子道:“咱们先走吧。”
“可娘子不是还要……”婢子欲言又止。
“明日再来也无妨。”卫清袅迅速抬脚离开。
三人见卫清袅转身离开,先是有些不解,唯有应探看情绪略显低落。
应映宗扣响房门,“昭昭?”
屋里的人应了声,阿暮前去打开门。
“方才卫家娘子来过又走了,大兄还以为昭昭不在房中。”应映宗道。
“清袅阿姊?”应昭昭也有些疑惑,但很快就没放在心上。
因为三人进屋后,接连将自己备的礼展示出来。
首先是应观,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小木匣子继而打开,里面躺着一支银镯子。应昭昭将银镯子拿出来左看右看,镯子上镶嵌着一圈歪歪扭扭的白玉小块,形状像是牡丹花,她数了数共有二十个。
“这镯子上面的二十块白玉全是阿爷上阵杀敌,从败将将印上削下来又亲手刻成牡丹模样。”应观顿了顿,揉揉应昭昭的头,道:“阿爷希望你能带着阿爷的荣耀骄傲的活着,万事都还有阿爷顶着呢。”
应昭昭被感动地眼眶微微泛红,不知言语,将镯子戴在手腕上后点头如捣蒜的无声应着。
应探看迫不及待道:“到我了到我了。”随即他将长匣子打开,里面躺着一支尺八。
昭昭愣住了,她从来没想到自己会重新拥有尺八。她将这支玉质尺八拿了出来,回忆就像走马灯一般在脑海里转啊转。
阿娘的尺八是翠玉质的,尾部还坠着串有白玉珠的流苏坠子。阿娘时常拿它教昭昭吹奏,可那时昭昭太年幼了,手指都够不着几个音孔,但阿娘总是帮着昭昭去按它们。如今,阿娘的模样在应昭昭脑海中已有些模糊,唯独那支尺八,她一辈子都忘不了,忘不了的。
应探看瞧昭昭的脸颊上划过泪水,焦急道:“别……别哭啊,昭昭是不喜欢吗?那次兄改日给你换一个?”
应昭昭抹了一把眼泪,感动道:“多谢次兄,昭昭很喜欢的。”
四人步入梅园,先映入眼帘的八角亭飞翘的四翼,刻有“寒亭”的木匾亮明了此亭的身份——“寒”字恰与梅花开放的温度相呼应。而如今是该添一层意味了。
众人在寒亭木柱旁寻到了老夫人的身影,避开梅枝的遮挡发现她身旁有一位女子搀扶着她,瞧那女子身形不像老夫人的贴身侍女辅清。再走近细看,那女子一身素色碧蓝绣花襦裙,外披靛青色大氅,脸色有些白里透红,淡妆如西湖春景,正浅笑着同老夫人讨论着什么。
几人脚步不停向寒亭走去,独独应探看杵在原地注视着亭子那边失了神。
应映宗感觉到有人拽住了他的袖子,回头一看是他那位好弟弟,立马将袖子从他手中扯出来,嫌弃道:“你干嘛?”他这才注意到应探看一副丢了魂的模样,他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祖母身边那位娘子……是有些眼熟。”
应探看一听这话,马上回过神,质问道:“不是,大兄你认识?”
“你就不觉得她眼熟吗?”应映宗反问道。
应探看仔细观察了番后,又在脑海里努力回想那副面孔,吞吐道:“好像是……是有点面熟。”
应昭昭发现两人落了后,便跑回去问:“大兄、次兄怎么了?”
“昭昭,你觉不觉得那位娘子十分面熟?”应探看目不转睛盯着那女子问昭昭。
昭昭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后猛地笑出了声,“次兄不记得了?”
“什么?”应探看转头疑惑地看着她。
“清袅阿姊,她是清袅阿姊啊!”说罢,昭昭捂嘴嘲笑着一脸不可置信的应探看。
“你说……她……她是儿时那个爱哭包卫清袅?”应探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小时候的爱哭包如今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了。
“那是因为你常欺负人家。”应映宗倒是说了句公道话。
“我没有。”应探看尽力想要否认自己儿时常欺负卫清袅的事实,沿着梅园小径一路都在说自己哪里哪里对她好,昭昭与映宗两人也只是点点头附和两句。
临到寒亭应探看竟感到有些怯懦,于是放缓脚步走在两人身后,悄悄将玉佩取了下来藏入怀中,一切准备就绪后止步不前,乍惊道:“哎呀!我玉佩丢了。”
还不等两人关心,他又说:“我得回去找找,你们先去吧。”说罢,一溜烟人便不见了。
“次兄这是……”应昭昭呆呆看着应探看消失地地方,有些不明所以,明明刚才还看见次兄的玉佩好端端的挂在腰间。
而应映宗是个明白人,一眼就看明白了他这位弟弟的心思,笑了笑道:“你次兄大概是觉得愧疚了吧。”
这更让昭昭摸不着头脑了,儿时常常欺负清袅阿姊的次兄,如今见了清袅阿姊却害怕了?
两人也不再深究应探看离开的原因,快步赶去寒亭给老夫人请安,跟着话了会儿家常,便被老夫人委婉的赶走了,但应观却例外被留下来。映宗与昭昭隐约猜到他们要讨论什么事了,也就知趣的离开了。
回房路上,应映宗从怀中掏出一个用黑色帕子裹着的方形物体塞到应昭昭手中。应昭昭一愣一愣地道:“这是什么?”说罢正要将帕子打开。
应映宗立马阻止了她,道:“路上滑小心些,回去再看也不迟。”他是害怕昭昭见了礼物会感动地哭啼啼,自己又不会安慰人。不过天空还在下着小雪,石板路上湿漉漉的,确实应该小心脚下。这借口自然就不会让昭昭多虑。
应昭昭嫣然一笑,“该不会是大兄给我备的生辰礼吧?”
应映宗有些傲娇地将头别过去。兄妹两就这样嬉笑了一路。
回到房中后,应昭昭将黑色帕子包裹的东西放在案几上打开:一个方形的檀木盒子。
檀木盒子顶部那一面刻满了精细的雕花像是簇拥着的牡丹花,正面有一个铜扣将盒子锁着。
盒子瞧着都如此精致,不禁让应昭昭更加好奇里面装着什么宝贝了。她玉指拨开铜扣,将盒子打开,里面躺着一块晶莹剔透的水玉,只有一节拇指般大小,看着比水都还透彻。应昭昭微微有些吃惊,她将水玉拿了出来对在光下欣赏着它的纯粹剔透,才发现水玉上四周刻着细细的祥云纹,中心空白处用隶书刻着一个“昭”字。
她心头一喜,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无暇的水玉,想来大兄寻它也花了不少心思,再者水玉易碎,在上面刻东西需得慎之又慎,这块水玉上面刀功用得也不少,而玉面平滑完整镌刻处也被打磨过,想来镌刻之人心细如发罢。
“娘子?”阿暮走进屋撞见应昭昭正在神游,盯着手里那块自己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好奇问:“娘子在看什么?”
“水玉,大兄给我的生辰礼。”应昭昭笑盈盈地将手中的宝贝展示给阿暮看。
阿暮走近细看,怎么瞧怎么精致,夸赞道:“一点杂质都没有,跟东、西市里面卖的完全不一样呢。”
想来应映宗寻它费了不少功夫。
“阿暮,去把我那串翠玉珠子找来。”
“娘子是想把这水玉串起来吗?”阿暮猜测道。
应昭昭点点头,“做成吊坠岂不更好?”
阿暮双手拍合,夸赞道“娘子所言甚是。”说罢,便高高兴兴地去寻那串珠子了。
不知何时暗沉沉的天空不再落雪,但屋顶上、街道两旁的雪久积不化,天气也意外地比下雪时还冷。如此天寒地冻,裴府里却已经不再生火,公冶表言吩咐的,没人知道他这么做的原因。
裴无端一回府就撞上撑着伞准备出门的不知军师。
公冶表言见他回来先是一惊道:“诶!某还担心是不是常将军不识路,正准备去寻你呢。”
他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常周在军中是出了名的路痴:有次在关内道对突厥实行包围战,按计划常周应该带着他大队人马封住突厥后方西北面的退路,他却把将士们带到了东北面,幸亏裴无端等人在突厥部队撤离前将其歼灭,常周才没良成大祸,不过回到军中被打了四十军棍,五天没去校场。
公冶表言注意到裴无端头发和身上那件莫名的大氅是湿的,加之常周撑着伞一言不发跟在后面,情绪都写脸上了,他便知事情不对,开口正要关心,“没……”
裴无端没搭理他径直走进了屋子。他先是去泡了热汤,将被雪打湿的大氅和袍子脱下来,换上一身花青色圆领缺骻袍,袍前绣着劲松,腰间系着方金玉蹀躞带,蹀躞带上挂着鱼符、革囊和短匕,脚踏一双云头纹饰的乌皮靴。穿戴好后,便踞坐在案几前拿布擦拭着剑柄。
门外传来敲门声,裴无端擦剑的动作顿了顿,看了眼门上映出的人影,便猜到是谁了。公冶表言见屋内的人不说话,便故意道:“那某可进来了。”说罢,门被缓缓推开。
公冶表言见他仍低眸擦拭着剑柄,他也不跟他置气。他太明白裴无端这个人了,心里有事的时候总爱不搭理人,这种时候你还总能在校场或房间里找到他。他轻轻将门合上,走到裴无端身后将一件崭新的大氅给他披上,席地坐在他身旁。
他从常周那里听说了些,明白圣上无非是在踬顿裴无端。所以公冶表言知道现在最好不要在他面前提“圣上”二字。
公冶表言忽地想起要事,“某去查了李成仁的生平。”
裴无端将剑拔了出来查看剑刃,嘴里蹦出一个“说”。
“李成仁是孙伦的私生子。早年孙伦进京赶考曾与平康坊中某李氏娘子诞下一子。”公冶表言见裴无端还是那副样子,便戏谑道:“恐怕孙夫人至今都还不知道李成仁的真实身份。”
裴无端擦拭着剑刃,不语。
“哎呀,别擦啦。”公冶表言拿起案几上的剑鞘递给裴无端。
裴无端瞥了眼剑鞘后冷冷盯着公冶表言。
公冶表言有些不知所措地吞了吞口水,心道:算了,某真惹不起他。于是将剑鞘重重拍在案几上,不服气道:“得,你慢慢擦着。”说罢,气鼓鼓地起身离开了。他一走,裴无端耳边倒是清净了不少。
裴无端将剑收回剑鞘,仔细回想公冶表言说的那番话,自己心中竟有些怀疑李成仁的证词:从一开始故意点明自己的身份,被捕后严刑拷打拒不配合,到后来将一切都指向孙伦。就像是在有意诱导着裴无端怀疑孙伦。可孙伦想杀他灭口是不争的事实。大理寺中除了孙伦还有谁想杀了他?那就是李成仁最有可能威胁到的人——韦效。
灯下黑。
愈想愈发觉得不对劲,裴无端打开门,唤道:“常周!”
常周飞奔到他面前,行礼道:“仆射,出什么事了?”
“孙伦审得如何了?”
“他承认出于害怕被李成仁所牵连,曾派人去毒杀李成仁,只是……”常周顿了顿,“他说他对军械之事并不知情。”
不知情吗。得知李成仁被抓害怕牵连自身所以断尾求生。
他们可是父子啊。裴无端不禁有些感叹。
“大理寺内情况如何?”
常周拍拍胸脯,信誓旦旦道:“放心吧仆射,李成仁出事后大理寺里一只苍蝇都飞不出去。”
裴无端抽抽嘴角,扶额无奈道:“平时让你看些兵书……你当成耳旁风。”
常周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又做错了?”
把大理寺围得严丝合缝,还怎么让韦效上钩。
裴无端不语,起身将剑别在腰间,向大理寺出发。
趁着雪已经停了,老夫人、应观和卫清袅三人已经离开了梅园,各自回到了房中。
卫清袅将老夫人的意思传达给了母亲新蓉。而新蓉早在收到老夫人的来信时就已经猜到了——老夫人想让两人尽快将日子定下来。可这事还是得听从孩子们自己的意愿,毕竟两人七年不见,多多少少各自都有些变化,倘若应二郎另有心悦之人,这桩亲事岂不是生生害了人家?
床前置了火炉,新蓉半卧在床上,用手绢轻捂着嘴咳了两声,缓缓问:“阿袅自己是怎么想的?”
新蓉是书香门第出身,卫清袅也受了她阿娘的影响自小就是个守规矩的娘子,“这门亲事是阿耶在世时便定下的,儿莫敢不愿。”
“也罢。”新蓉将披在肩上的大氅拢了拢,不再多说什么。
卫清袅见阿娘合眼准备借着休息,想来也没什么要嘱咐自己的,便行礼告了退。
她深知母亲并非是不在意自己的终身大事,而是母亲久病体乏已无力再在这些事上耗费心血。可她心头难免还是感到落寞。
她来不及多想,人已经行至了应昭昭的房门,正欲敲门,听身后有人谈笑着向这边走来,回头一看是应观与他两位郎君。
三人也才注意到站在门口的卫清袅,应探看反应最大,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抱在手中的长匣子塞到应映宗怀里,急忙道:“大兄帮次弟带给昭昭。”说罢,拔腿就准备跑。
亏得应映宗反应及时,立马揪住了他的胳膊,疑惑道:“次弟你跑什么?”
应探看紧闭双眼不愿面对现实,扭扭捏捏回头道:“大兄,人有三急。”
“急什么急,都这个时候了不管你拿什么由头,都必须亲自给昭昭送去。”应映宗又将长匣子塞回应探看怀里。
应观继而附和道:“你大兄说的在理,你跟你大兄七年不着家,如今昭昭过个生辰亲自送个礼,你还推三阻四的,是何道理啊?”
“我不是我……”应探看正欲解释事情并非他们想的那样,可又觉得后面的话有点儿难以说出口,便将话憋回了肚子里。
“快走吧。”应观拍拍他的肩膀,先行一步,应映宗紧随其后。应探看无可奈何只得跟上。
卫清袅将三人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也察觉到应探看的别扭,她见三人又继续走近,朝身后婢子道:“咱们先走吧。”
“可娘子不是还要……”婢子欲言又止。
“明日再来也无妨。”卫清袅迅速抬脚离开。
三人见卫清袅转身离开,先是有些不解,唯有应探看情绪略显低落。
应映宗扣响房门,“昭昭?”
屋里的人应了声,阿暮前去打开门。
“方才卫家娘子来过又走了,大兄还以为昭昭不在房中。”应映宗道。
“清袅阿姊?”应昭昭也有些疑惑,但很快就没放在心上。
因为三人进屋后,接连将自己备的礼展示出来。
首先是应观,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小木匣子继而打开,里面躺着一支银镯子。应昭昭将银镯子拿出来左看右看,镯子上镶嵌着一圈歪歪扭扭的白玉小块,形状像是牡丹花,她数了数共有二十个。
“这镯子上面的二十块白玉全是阿爷上阵杀敌,从败将将印上削下来又亲手刻成牡丹模样。”应观顿了顿,揉揉应昭昭的头,道:“阿爷希望你能带着阿爷的荣耀骄傲的活着,万事都还有阿爷顶着呢。”
应昭昭被感动地眼眶微微泛红,不知言语,将镯子戴在手腕上后点头如捣蒜的无声应着。
应探看迫不及待道:“到我了到我了。”随即他将长匣子打开,里面躺着一支尺八。
昭昭愣住了,她从来没想到自己会重新拥有尺八。她将这支玉质尺八拿了出来,回忆就像走马灯一般在脑海里转啊转。
阿娘的尺八是翠玉质的,尾部还坠着串有白玉珠的流苏坠子。阿娘时常拿它教昭昭吹奏,可那时昭昭太年幼了,手指都够不着几个音孔,但阿娘总是帮着昭昭去按它们。如今,阿娘的模样在应昭昭脑海中已有些模糊,唯独那支尺八,她一辈子都忘不了,忘不了的。
应探看瞧昭昭的脸颊上划过泪水,焦急道:“别……别哭啊,昭昭是不喜欢吗?那次兄改日给你换一个?”
应昭昭抹了一把眼泪,感动道:“多谢次兄,昭昭很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