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起了官场上那套虚与委蛇的做派,故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暴露给裴无端。
“温翰林好见识。”
温浦阳发现裴无端并没有改变方向的意思,询问:“仆射这是也要前往东宫?”
裴无端看了他一眼,冷冷道:“不是某要去东宫,而是圣上想让某去东宫。”
袁忠遇刺,太子李瑜又无故缺席国宴,很难不让人产生遐想。而圣上又是生性多疑之人,他指名让裴无端去调查这件事,就是想看看裴无端的心到底是随了他父亲还是长在自己的身上。
温浦阳一笑,问:“是顾虑裴铭老将军吧。”
说到裴铭这个人,倒也是忠心不二,只不过他的忠心用错了人。裴铭官起中郎将,因此与先太子李崇私交甚好,后大永与吐蕃战事频繁,受袁忠举荐调遣至陇右道担任一方节镇,得知李崇身陷囹圄后日夜兼程只身闯入长安欲营救李崇,奈何寡不敌众最终被擒上大明宫问罪,念其旧功又有当时同为右相的尹琢正力保,最终裴铭只是被罢官免职抄没家产,听闻后来为了养活自己唯一的儿郎去关内道做了守捉郎,甚至有传言说他早就死在了关内道。如今看来传言也不可全信。
对于温浦阳知道了他的身世,他不觉得丝毫诧异,或者换一种说法,裴无端更想他能知道。不止是温浦阳,早在他进入长安城的那一刻起,满朝文武百官的注意力怕是都聚焦在了这位新秀的身上。
裴无端不答,离东宫越近道上的百姓就越少,他夹紧马腹带着一队人马行在了最前方,将温浦阳及其人马远远甩在后面。
就此,他也算是把温浦阳这个人看明白了些——乃是个实打实的笑面虎,他可以做到面上和你谈笑风生,背地里靠几句话就要了你的命,最后还能唱一出兔死狐悲的戏码来。
温浦阳见裴无端一行已经走远,停在了原地,吩咐道:“改道,去袁相府。”
“那太子殿下那边……”身后手下欲言又止。
“那边的热闹已经有人上赶着去凑了。”说罢,温浦阳单手拉紧缰绳将方向调转,悠悠离去。
临至大殿门口,温采采与应昭昭便做起了戏。她忽地想起什么,转身对应昭昭吩咐:“糟了,献给袁贵妃的那份礼落在马车上了。”
应昭昭立马会了她的意,“是,娘子。”说罢,她抽身离去。
在给使的引领下,温采采进了大殿,各处的烛火照得东宫殿内宛如白日,乐人鼓瑟吹笙,贵人们举杯欢庆着没有一人注意到她。
她不甘心,便行礼道:“温氏三娘温采采参见袁贵妃、太子妃殿下,三娘来迟还请恕罪。”
袁贵妃没有理会她,自顾自地喝着酒,一杯又一杯像是在浇愁。
吴姗尴尬笑笑,“罢了,落座吧。”
温采采这才意识到自己弄巧成拙了,灰溜溜地起身,放眼望去只有最末的位子还空着。明明身份都差不多,凭什么?
她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咬牙跪坐了下来。
谁知刚坐下就碰上了硬茬,“太子妃殿下还是太仁慈了些,你说呢温家妹妹?”一旁的郭蕙端起酒盏朝温采采笑笑,问。
因为阿爷的妻妾众多,对于温采采来说这些都是她自小见惯了的手段,她随即也做出一副豁达的模样,“是啊,若是心胸都不开阔,怎么登得了大雅之堂呢?”说罢,她无辜的盯着郭蕙。
明里暗里都在讽刺郭蕙斤斤计较,做不了什么平乐王妃。
此话一出,郭蕙气急败坏,“你!”她指着温采采却半天骂不出一句话来。
温采采又想起了儿时听说过的趣事,问:“诶?郭娘子不是扬言要为那死去的竹马守节吗?怎得今日也来了此处?”
她口中的竹马指的就是先太子李崇的孩子李慎,那个早在八年前就已经身死的小皇孙。
“你血口喷人!”郭蕙大怒,拍案而起。
温采采对于她的反应很是满意,她就是要让这里的所有人都知道,郭蕙不配做平乐王妃!
众人纷纷注意了过来。
“郭娘子,是饭菜不合胃口吗?”吴姗和蔼问道。
郭蕙顿时不知所措,她算是着了温采采的道。她微微欠身摇摇头后尴尬坐下,愤愤地瞪了眼温采采。
温采采泰然自若地品着米酒,滋味好像还不错,脸上洋溢着一抹笑容。
圆月升至最上空,映照着长安城的每一寸肌肤。市坊间、街道上灯火阑珊、人山人海,孩童穿着新衣驾在自家阿爷的脖子上,遥指着大灯楼欢呼雀跃。
宴会进行到了高潮,方才的不愉快很快被众人抛之脑后。
温采采见时机差不多了,放下手中的吃食从位子上站了出来,行礼道:“有酒有乐,三娘不才,愿献舞一曲,恭贺袁贵妃、太子妃殿下上元康乐。”
吴姗看了眼袁汝玉,向来对此感兴趣的她竟毫无反应,“好。”
“容三娘前去准备一番。”
吴姗点头答应,挥手示意她离去。
从始至终安静地观察着一切的王若然望着温采采离去的背影喃喃道:“她倒是有手段。”
王若然是个明白人,不多时便懂了温采采这么做的目的。奈何她本就无意于平乐王妃之位,来这场宴席只是听从阿爷的安排罢了。
大殿外有些嘈杂,惊扰了正在闭目小憩的袁汝玉,她抬眸扬声问:“外面发生了何事?”
随即一给使推开殿门,赔礼回答说:“温家娘子献舞所需的几架大鼓过于沉重,底下的人失了分寸,贵妃恕罪。”
难道她是要献长绸击鼓?
袁汝玉顿时心生好奇,左手撑着脑袋,右手端起酒盏一饮而尽给自己醒了个神。
八面鼓被木架高高架起,围成一个大半圆,半圆的中段处前方立着一面大鼓,没有用木架撑着鼓身直接与地面接触,整个排列的缺口朝着殿门以便众人在殿内就能欣赏。
片刻后,一身着霁色襦裙外罩月白色丝绸制大袖衫蒙着面纱的女娘出现在半圆的中央,梳着堕马髻,簪着一朵红山茶和几点金玉。她行过礼后以反抱琵琶式单脚站立呈飞天状,一条沙青色的披帛搭在她的双臂上两端垂直落在地上。
此舞不需要以乐相辅,殿内外都陷入了寂静,等待着她做出下一步动作。
只见她整个人一旋,双手迅速将长长的披帛向两边扔出,随后打在两面鼓上齐声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她背对着众人做兰花指单脚而立,与最开始相呼应。
起式完毕,前半段舞蹈以柔美为主,披帛击鼓的声音也较为沉闷,像是在诉说远征塞外的将士们的家国忧思。
众人都伸着脖子观赏舞蹈,此时一男子从长廊急匆匆跑来。他衣着华丽,看模样也才弱冠年纪,又在东宫通行自如,除了刚回京的平乐王李昶,别无他人。
台中人将披帛向外甩去,“咚!”,两端同时砸在两面鼓上齐发出一声沉响。
李昶的目光随之被吸引而去,他不由自主地放慢了步子,沉浸在了那舞中。
直至穿过长廊来到大殿口,他才朝太子妃快步走去,行礼道:“母亲,圣上派人来了。”
“来接袁贵妃回宫吗?”
李昶抿着嘴犹豫了一会儿开口说:“不是。”
吴姗疑惑地盯着他,后将他引到一旁。
他的神色有些慌张,说话也底气不足,“袁相遇刺,父亲……也未至国宴。”
“殿下去哪了?”
“不,不知。”
“快带人去寻!”她急忙吩咐李昶,又急忙拉住他耳语道:“悄声些。”
“儿知。”他领了命又急匆匆跑开,待出了殿门他又开始悠悠漫步观赏舞曲。
吴姗面上夹着个僵硬的笑回到自己位子上。
最近几日李瑜总是神神秘秘的、行踪不定,只让暗卫共卜跟着,每当吴姗问起他也是答非所问再寻机转移话题。今日一早李瑜就离了东宫,吴姗以为他是去花萼楼便没再多问,现如今可如何是好?
此刻,甲胄的摩擦声传入众人的耳朵,在场所有人都警惕了起来。自然,鼓阵中跳舞的女子也停住了舞步。
只见从鼓阵的两旁整齐有序地跑上来两列身着甲胄的护卫。等到队伍全部到齐后,裴无端从鼓阵后走了出来,他停在鼓阵中央,与那舞女隔着些距离。
夜火已起,太子殿下怎还有心思欣赏歌舞?
他瞥了一眼身旁的蒙面女子,双眸立马定在了她脖子上的吊坠。
晶莹剔透宛如水滴凝结而成,还有它内部若隐若现的银丝。这个东西,他怎会不熟悉?
他眉头微微皱起,缓缓侧过头将目光移到那女子的脸上,静静地盯着。
那女子自是察觉到了一些不自在,但她并未做出任何举动。
是了,市坊间早有传言说此次会在东宫为平乐王选妃。
世间哪个女子能不喜荣华富贵呢,她也不例外。
裴无端见她没反应,这才微微低头对着上前方的太子妃殿下行叉手礼,后道:“臣尚书右仆射裴无端见过太子妃殿下,上元佳节贸然来访还望太子妃殿下海涵。”
太子妃尴尬笑笑缓解自己的慌张感,“所来为何?”
“想必太子妃殿下对今夜发生的事已有所耳闻,不知太子殿下可在殿内?”裴无端将礼数做的很周到,毕竟他此来的本意就不是为了开罪东宫,恰是与之相反……
“已经差人去寻殿下了,烦请仆射稍候。”
旁边的给使很有眼力见,连忙搬来一把胡床和一扇蜀锦探春游图屏风。
吴姗深知,殿下未出席国宴已是铸成大错,如今又撞上了袁忠遇刺,圣上很难不疑心东宫。而她现在能做的,只有稳住裴无端等殿下平安归来,真相自会大白。
裴无端瞥了眼一旁噤若寒蝉的“舞女”,向太子妃殿下道:“太子妃殿下全当某不存在即可。”随后,裴无端斜倚在胡床上单手支着脑袋,另手一挥示意两旁的将士后退一步让出地方,后饶有趣味地盯着那名“舞女”。
“舞女”瞧这架势眉头一皱,会了意:好啊,我还得继续跳呗。她抬头望着太子妃,待吴姗点头示意后,她立马调整好状态重新投入到舞乐之中。
随着她舞动的节奏,裴无端的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轻点在曲起的膝盖上。
他非常专注地观赏着,两人难免会发生一些视线上的交集。
与前半段的柔美不同,更多得是刚劲,披帛砸向鼓面时如同银□□出,迅速且精准,鼓声“咚咚”像是冲锋的战鼓。她的双眼中充满了坚毅与无畏,似是深深敬佩着守城将士们誓死不退的英雄气概!最后,只见她双手撑着竖立在中央的大鼓的鼓腰翻到了后面去。
如同那日一样。
她将披帛高高抛起,长长的披帛如瀑布倾泻而下,遮挡了众人的视线。待披帛全部落地,她又以最初的姿势出现在众人的眼帘。
她摘下面纱,出现在众人眼前的却是温采采的模样。
裴无端眉头微皱略显疑惑,但当他将目光落在温采采脖颈上,发现那熟悉的坠子却变成了普通的白玉坠时,这才恍然大悟。
他嘴角微勾,心道:好一出偷梁换柱。
给使们有序地将鼓撤下。
好戏刚结束,来了一东宫给使,屈身喏喏附耳说:“殿下请裴仆射一叙。”
裴无端脸色顿时严肃了起来,立刻起身紧随给使而去。
“温翰林好见识。”
温浦阳发现裴无端并没有改变方向的意思,询问:“仆射这是也要前往东宫?”
裴无端看了他一眼,冷冷道:“不是某要去东宫,而是圣上想让某去东宫。”
袁忠遇刺,太子李瑜又无故缺席国宴,很难不让人产生遐想。而圣上又是生性多疑之人,他指名让裴无端去调查这件事,就是想看看裴无端的心到底是随了他父亲还是长在自己的身上。
温浦阳一笑,问:“是顾虑裴铭老将军吧。”
说到裴铭这个人,倒也是忠心不二,只不过他的忠心用错了人。裴铭官起中郎将,因此与先太子李崇私交甚好,后大永与吐蕃战事频繁,受袁忠举荐调遣至陇右道担任一方节镇,得知李崇身陷囹圄后日夜兼程只身闯入长安欲营救李崇,奈何寡不敌众最终被擒上大明宫问罪,念其旧功又有当时同为右相的尹琢正力保,最终裴铭只是被罢官免职抄没家产,听闻后来为了养活自己唯一的儿郎去关内道做了守捉郎,甚至有传言说他早就死在了关内道。如今看来传言也不可全信。
对于温浦阳知道了他的身世,他不觉得丝毫诧异,或者换一种说法,裴无端更想他能知道。不止是温浦阳,早在他进入长安城的那一刻起,满朝文武百官的注意力怕是都聚焦在了这位新秀的身上。
裴无端不答,离东宫越近道上的百姓就越少,他夹紧马腹带着一队人马行在了最前方,将温浦阳及其人马远远甩在后面。
就此,他也算是把温浦阳这个人看明白了些——乃是个实打实的笑面虎,他可以做到面上和你谈笑风生,背地里靠几句话就要了你的命,最后还能唱一出兔死狐悲的戏码来。
温浦阳见裴无端一行已经走远,停在了原地,吩咐道:“改道,去袁相府。”
“那太子殿下那边……”身后手下欲言又止。
“那边的热闹已经有人上赶着去凑了。”说罢,温浦阳单手拉紧缰绳将方向调转,悠悠离去。
临至大殿门口,温采采与应昭昭便做起了戏。她忽地想起什么,转身对应昭昭吩咐:“糟了,献给袁贵妃的那份礼落在马车上了。”
应昭昭立马会了她的意,“是,娘子。”说罢,她抽身离去。
在给使的引领下,温采采进了大殿,各处的烛火照得东宫殿内宛如白日,乐人鼓瑟吹笙,贵人们举杯欢庆着没有一人注意到她。
她不甘心,便行礼道:“温氏三娘温采采参见袁贵妃、太子妃殿下,三娘来迟还请恕罪。”
袁贵妃没有理会她,自顾自地喝着酒,一杯又一杯像是在浇愁。
吴姗尴尬笑笑,“罢了,落座吧。”
温采采这才意识到自己弄巧成拙了,灰溜溜地起身,放眼望去只有最末的位子还空着。明明身份都差不多,凭什么?
她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咬牙跪坐了下来。
谁知刚坐下就碰上了硬茬,“太子妃殿下还是太仁慈了些,你说呢温家妹妹?”一旁的郭蕙端起酒盏朝温采采笑笑,问。
因为阿爷的妻妾众多,对于温采采来说这些都是她自小见惯了的手段,她随即也做出一副豁达的模样,“是啊,若是心胸都不开阔,怎么登得了大雅之堂呢?”说罢,她无辜的盯着郭蕙。
明里暗里都在讽刺郭蕙斤斤计较,做不了什么平乐王妃。
此话一出,郭蕙气急败坏,“你!”她指着温采采却半天骂不出一句话来。
温采采又想起了儿时听说过的趣事,问:“诶?郭娘子不是扬言要为那死去的竹马守节吗?怎得今日也来了此处?”
她口中的竹马指的就是先太子李崇的孩子李慎,那个早在八年前就已经身死的小皇孙。
“你血口喷人!”郭蕙大怒,拍案而起。
温采采对于她的反应很是满意,她就是要让这里的所有人都知道,郭蕙不配做平乐王妃!
众人纷纷注意了过来。
“郭娘子,是饭菜不合胃口吗?”吴姗和蔼问道。
郭蕙顿时不知所措,她算是着了温采采的道。她微微欠身摇摇头后尴尬坐下,愤愤地瞪了眼温采采。
温采采泰然自若地品着米酒,滋味好像还不错,脸上洋溢着一抹笑容。
圆月升至最上空,映照着长安城的每一寸肌肤。市坊间、街道上灯火阑珊、人山人海,孩童穿着新衣驾在自家阿爷的脖子上,遥指着大灯楼欢呼雀跃。
宴会进行到了高潮,方才的不愉快很快被众人抛之脑后。
温采采见时机差不多了,放下手中的吃食从位子上站了出来,行礼道:“有酒有乐,三娘不才,愿献舞一曲,恭贺袁贵妃、太子妃殿下上元康乐。”
吴姗看了眼袁汝玉,向来对此感兴趣的她竟毫无反应,“好。”
“容三娘前去准备一番。”
吴姗点头答应,挥手示意她离去。
从始至终安静地观察着一切的王若然望着温采采离去的背影喃喃道:“她倒是有手段。”
王若然是个明白人,不多时便懂了温采采这么做的目的。奈何她本就无意于平乐王妃之位,来这场宴席只是听从阿爷的安排罢了。
大殿外有些嘈杂,惊扰了正在闭目小憩的袁汝玉,她抬眸扬声问:“外面发生了何事?”
随即一给使推开殿门,赔礼回答说:“温家娘子献舞所需的几架大鼓过于沉重,底下的人失了分寸,贵妃恕罪。”
难道她是要献长绸击鼓?
袁汝玉顿时心生好奇,左手撑着脑袋,右手端起酒盏一饮而尽给自己醒了个神。
八面鼓被木架高高架起,围成一个大半圆,半圆的中段处前方立着一面大鼓,没有用木架撑着鼓身直接与地面接触,整个排列的缺口朝着殿门以便众人在殿内就能欣赏。
片刻后,一身着霁色襦裙外罩月白色丝绸制大袖衫蒙着面纱的女娘出现在半圆的中央,梳着堕马髻,簪着一朵红山茶和几点金玉。她行过礼后以反抱琵琶式单脚站立呈飞天状,一条沙青色的披帛搭在她的双臂上两端垂直落在地上。
此舞不需要以乐相辅,殿内外都陷入了寂静,等待着她做出下一步动作。
只见她整个人一旋,双手迅速将长长的披帛向两边扔出,随后打在两面鼓上齐声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她背对着众人做兰花指单脚而立,与最开始相呼应。
起式完毕,前半段舞蹈以柔美为主,披帛击鼓的声音也较为沉闷,像是在诉说远征塞外的将士们的家国忧思。
众人都伸着脖子观赏舞蹈,此时一男子从长廊急匆匆跑来。他衣着华丽,看模样也才弱冠年纪,又在东宫通行自如,除了刚回京的平乐王李昶,别无他人。
台中人将披帛向外甩去,“咚!”,两端同时砸在两面鼓上齐发出一声沉响。
李昶的目光随之被吸引而去,他不由自主地放慢了步子,沉浸在了那舞中。
直至穿过长廊来到大殿口,他才朝太子妃快步走去,行礼道:“母亲,圣上派人来了。”
“来接袁贵妃回宫吗?”
李昶抿着嘴犹豫了一会儿开口说:“不是。”
吴姗疑惑地盯着他,后将他引到一旁。
他的神色有些慌张,说话也底气不足,“袁相遇刺,父亲……也未至国宴。”
“殿下去哪了?”
“不,不知。”
“快带人去寻!”她急忙吩咐李昶,又急忙拉住他耳语道:“悄声些。”
“儿知。”他领了命又急匆匆跑开,待出了殿门他又开始悠悠漫步观赏舞曲。
吴姗面上夹着个僵硬的笑回到自己位子上。
最近几日李瑜总是神神秘秘的、行踪不定,只让暗卫共卜跟着,每当吴姗问起他也是答非所问再寻机转移话题。今日一早李瑜就离了东宫,吴姗以为他是去花萼楼便没再多问,现如今可如何是好?
此刻,甲胄的摩擦声传入众人的耳朵,在场所有人都警惕了起来。自然,鼓阵中跳舞的女子也停住了舞步。
只见从鼓阵的两旁整齐有序地跑上来两列身着甲胄的护卫。等到队伍全部到齐后,裴无端从鼓阵后走了出来,他停在鼓阵中央,与那舞女隔着些距离。
夜火已起,太子殿下怎还有心思欣赏歌舞?
他瞥了一眼身旁的蒙面女子,双眸立马定在了她脖子上的吊坠。
晶莹剔透宛如水滴凝结而成,还有它内部若隐若现的银丝。这个东西,他怎会不熟悉?
他眉头微微皱起,缓缓侧过头将目光移到那女子的脸上,静静地盯着。
那女子自是察觉到了一些不自在,但她并未做出任何举动。
是了,市坊间早有传言说此次会在东宫为平乐王选妃。
世间哪个女子能不喜荣华富贵呢,她也不例外。
裴无端见她没反应,这才微微低头对着上前方的太子妃殿下行叉手礼,后道:“臣尚书右仆射裴无端见过太子妃殿下,上元佳节贸然来访还望太子妃殿下海涵。”
太子妃尴尬笑笑缓解自己的慌张感,“所来为何?”
“想必太子妃殿下对今夜发生的事已有所耳闻,不知太子殿下可在殿内?”裴无端将礼数做的很周到,毕竟他此来的本意就不是为了开罪东宫,恰是与之相反……
“已经差人去寻殿下了,烦请仆射稍候。”
旁边的给使很有眼力见,连忙搬来一把胡床和一扇蜀锦探春游图屏风。
吴姗深知,殿下未出席国宴已是铸成大错,如今又撞上了袁忠遇刺,圣上很难不疑心东宫。而她现在能做的,只有稳住裴无端等殿下平安归来,真相自会大白。
裴无端瞥了眼一旁噤若寒蝉的“舞女”,向太子妃殿下道:“太子妃殿下全当某不存在即可。”随后,裴无端斜倚在胡床上单手支着脑袋,另手一挥示意两旁的将士后退一步让出地方,后饶有趣味地盯着那名“舞女”。
“舞女”瞧这架势眉头一皱,会了意:好啊,我还得继续跳呗。她抬头望着太子妃,待吴姗点头示意后,她立马调整好状态重新投入到舞乐之中。
随着她舞动的节奏,裴无端的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轻点在曲起的膝盖上。
他非常专注地观赏着,两人难免会发生一些视线上的交集。
与前半段的柔美不同,更多得是刚劲,披帛砸向鼓面时如同银□□出,迅速且精准,鼓声“咚咚”像是冲锋的战鼓。她的双眼中充满了坚毅与无畏,似是深深敬佩着守城将士们誓死不退的英雄气概!最后,只见她双手撑着竖立在中央的大鼓的鼓腰翻到了后面去。
如同那日一样。
她将披帛高高抛起,长长的披帛如瀑布倾泻而下,遮挡了众人的视线。待披帛全部落地,她又以最初的姿势出现在众人的眼帘。
她摘下面纱,出现在众人眼前的却是温采采的模样。
裴无端眉头微皱略显疑惑,但当他将目光落在温采采脖颈上,发现那熟悉的坠子却变成了普通的白玉坠时,这才恍然大悟。
他嘴角微勾,心道:好一出偷梁换柱。
给使们有序地将鼓撤下。
好戏刚结束,来了一东宫给使,屈身喏喏附耳说:“殿下请裴仆射一叙。”
裴无端脸色顿时严肃了起来,立刻起身紧随给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