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八,天色将露鱼肚白,巨大丧钟哀鸣声响彻大魏朝京都,久久不散。
原本一派寂静的御街上,传来仓促匆忙的哒哒马蹄声以及马车的辘辘声。
官家与圣人薨了。
百姓们从朦胧睡意中惊醒,纷纷换上白色素衣,面朝皇城跪下。
整整一个月了,到底传来的还是噩耗。
人们皆掩面哭泣,不想相信这样好的官家与圣人就这么薨逝了。
春日栽树耕种;夏日搭建凉棚;秋日养蚕缫丝;冬日布施热粥。
年年岁岁,不畏严寒酷暑,官家与圣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表达自己与子民们同在。
想是上苍妒恨官家仁爱才能,才将人早早收走了吧!
此时外城的潭明庵内,比丘尼们也敲响了丧钟。
雪知昨夜一夜未眠,泪水不曾止过,一双原本清明澄澈的杏眼肿成了两只桃儿。
小桃知晓昨夜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看着小娘子单薄的身影,心中怅然。
她爹娘也是因天灾而身故,那时她的年纪还小,逃荒的路上想爹娘想到没日没夜的哭。
后来误打误撞被惠音师太带上了九莲山,整日经受佛经洗礼,便也明白人终究要走这么一遭,终于释然。
而这一过程,足足耗费两年光阴。
雪知接过小桃手中的孝服穿好,正要说些什么,眼泪先流了下来。
她用手背随意抹了两下眼睛,力道有些大,使得雪白的肌肤微微泛红。
“小桃,你陪在我身边这么些年,如今也已十八岁了,寻常人家的小娘子这个年纪已经成婚,是我的私心耽误了你的好时光。”
“我此番入宫并非去享福的,相反也许会招来祸端,连累到你。”
雪知垂眸继续喃喃道:“我会同惠音师太说你的事。你若是想要下山,我便许你银钱;你若是想留在山上,银钱亦留给你,还想拜托你多多帮助师太打理潭明庵。”
她不愿意连累人,真心希望小桃能够有个好去处。
小桃闻言眼睛也跟着红了,她跪在地上哀声道:“小娘子仁心,奴婢明白,您此番入宫,身边若是没个贴己人,有什么苦有什么难,又找谁去说呢。求您不要赶走奴婢,奴婢虽然无能,但是在小娘子身边侍候这么久,最是能明白小娘子的心意的。”
雪知将人扶了起来,只能说好,“那我便带你入宫。日后你若是想要回九莲山,我再寻个空子将你送回来。”
小桃道:“小娘子,眼下形势危急而不同寻常,暂且先走一步瞧一步吧!日后的事就交给日后吧!”
雪知嗯了一声。
院门被轻轻叩响。
小桃起身去看,见是太傅娘子与惠音师太,忙将人请了进来。
两人面容上都有些憔悴。
惠音师太落了座,而太傅娘子则将自己带来的小包袱打开,将里头的东西一一拿给雪知来瞧。
左不过三样东西:太子令牌,男子发簪,还有一块素白的料子。
太傅娘子温声道:“这太子令牌还请殿下收好,进入皇城时需给守卫看。不过是仿造的,可用来糊弄守卫,但经不起细看,真正的那一块还在太子殿下身上,待您登基后,便也用不上了。且您须得将发绾成男子发髻,再将胸束好,如此也算是万无一失了。”
雪知接过那块仿造的太子令牌,上头刻着一个易字,正是阿兄的名讳。
她素白的手指轻轻抚过那冰冷的牌子,阿兄那永远如沐春风的笑容涌入脑海。
那张与她相像的眼睛在看向她时,永远都缀满了温柔笑意,每次离别时,阿兄都要说:“知知乖乖等阿兄,阿兄下次给知知带礼物。”
这不是一句戏言,而是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
幼时,阿兄送来的常是桂花楼的点心或是小糖人儿;待他们长大了,阿兄便送她玉佩布料。
回回如此,不曾食言。
那么,她那失踪的阿兄究竟去哪了呢。
雪知摩挲着手中的令牌,决心一定要寻到消失的阿兄。
太傅娘子见雪知失神,再一看天色即将大亮,便有些情急地提醒道:“公主殿下先更衣吧,再过一刻钟就该出发了。”
雪知说好,这便放下了令牌,打了帘子将装扮换好。
待再从帘子后走出来时,原本娇柔的小娘子俨然已变成一俊美小郎君模样。
只见她那如瀑浓密墨发高高用白玉簪束起,女孩儿原本起伏的线条也跟着隐匿在紧绷的布料之下。
雪知束得有些紧,倒让她有些透不过气。
这一程走得匆忙,雪知并未收拾任何行李,当下装扮好了,便也要登上马车入宫了。
惠音师太看着雪知,唇边挂着浅浅的笑容,眼角处有几根皱纹,她嘱咐雪知道:“入了宫,切记谨言慎行,一日三餐不能落,知道么。”
雪知握住惠音师太的手,点头应是,踌躇片刻又颤声道:“师太,我是您与乳母抚养长大的。乳母如今已不在,您便如同我的母亲一样。我原想着要一辈子呆在山上为您尽孝,但……此事危急,我不得不离开九莲山……若是我能顺利回来,便伴您到老;若是我回不来了,雪知只能用下辈子偿还您的恩情。”
惠音师太脸上的笑容不变,她叹了口气,轻轻拍了拍雪知的手,再也没有多说,只道:“走吧,别误了时辰。”
她的笑脸有些倦意,眼睛中也饱含不舍。
雪知在襁褓中时便由她亲手抚养,她早就将雪知当作亲生女儿看待。
然惠音师太修行多年,早就悟出不得介入他人因缘的道理,因此她即便心中有千般万般不舍和担忧,也不曾阻拦。
太傅娘子也道:“公主殿下随臣妇走吧。以后定还有出宫之日的。”
雪知点点头,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太傅娘子登上马车。
下山了。
昨夜下过那样一场大雨,山上的路泥泞不堪,马车驶动时亦有些颠簸。雪知掀开帘子往外看,风声在耳边呼呼作响,比丘尼们念诵经书的声音也跟着渐行渐远。
她放下帘子,深深呼吸了一口气。
太傅娘子这时道:“今日京都敲丧钟,各地藩王得了信儿便要纷纷启程入京。臣妇不敢妄论朝政,不过听过一耳朵内情,现在告诉您,您知道了不至于碰见他们太过生疏。”
“您有五位皇叔,其中景王行四,是官家的亲兄弟,二人关系不睦;端王行二,很好女色、资质平庸,余下的安王、礼王与瑞王比较安分。即使这三位王爷看起来无二心,但是您还是要留个心眼儿。”
“而您的两位皇姑母皆在京都,今日您入宫便能见到。燕国长公主与端王同为德娴贵妃所出,但性格大大不同,这位长公主很是温柔可亲、善待下人,嫁给了德娴贵妃的内侄子;还有一位吴国长公主,不过驸马早逝,镇日也不常出门,不甚了解。”
雪知认真听着,在心中默默记下。
马车行至内城边缘,太傅娘子便下了车,乘另一辆马车回太傅府。
而她和小桃则继续往皇城深入。
想来是今日是大丧之日的缘故,街上空荡荡的没个人影儿。
仔细说来,这还是雪知在九莲山上生活了十八年以来,第一次下山。
她悄悄掀起帘子的一角往外看去,对她来说每一处皆十分新奇。
但雪知不敢多看,只看了几眼就放下帘子规矩坐好。
小桃从包袱里拿出两块沙团子递给雪知,小声道:“小……殿下,您先吃着,入宫后约莫没空进食,您要保存体力守灵呀。”
雪知接过沙团子,就着马车上温凉的茶水吃了下去,吃完没过多久,就到了皇宫。
马车缓缓停下,雪知和小桃下了马车。
雪知抬头仰望,此时天色大亮,可依旧是雾蒙蒙的,空气中浸满了湿意,脚下的青石砖上还隐约有水迹。
面前这一道高耸的朱红色大门上头挂着一块牌匾,上头写着东华门三个字。
从这个门进去,就是皇宫了。
她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以这种形式“回家”。
她终于可以亲眼看到母后为她布置的玉堂殿,亲耳听到御花园中喳喳鸟鸣了……
可是,这一切都因为父皇母后的逝世丧失了一切意义。
雪知轻轻擦了擦眼角,走到侍卫面前,将令牌交给他看。侍卫接过定睛一瞧,忙垂首行礼道:“恭迎太子殿下回宫。”
雪知尽力压低了声音道:“不必多礼,起来吧。”
侍卫道是,起身为她们打开这扇漆红大门。
入内内班院的人得到了消息早早就在门口等着了,见到雪知先行了一礼再道:“奴婢给太子殿下请安。先帝与先后的梓宫停放在观德殿中,奴婢引您去。”
雪知说好,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他答道:“奴婢巴海,正在崇政殿当差。”
崇政殿是历代官家处理朝政之地。
既然巴海在崇政殿里当差,想来也是太监中的人物了。
雪知点点头,“那你引路便是。”
巴海应是,略弓着腰在前头引路。
观德殿位于皇宫后苑,自东华门一路径直走过一段宽阔宫道,再向北就到了。
一路上遇到的宫人们皆垂首步履匆匆不知去往何处。
后苑就不如前头景色欣欣向荣,反而冷清简朴。
观德殿内,前朝肱骨之臣、后宫家眷妃嫔等等跪了一地。雪知进去后,众人纷纷向她行以大礼,“给太子殿下请安。”
雪知没管他们,而是愣愣地看着那摆在上头的牌位。
一个月前活生生的人,现在变成了冰冷的文字,刻在名贵的木牌上。
不知怎么,雪知的泪好似昨夜已经流尽,今日已哭不出来了。
她虔诚地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接过宫人拿来的一炷香,稳稳地插进香炉碗里。
“父皇母后,儿臣来迟了。”
她话音将落,便听见有宫人惊呼了一声,“袁贤妃娘娘晕倒了!”
原本一派寂静的御街上,传来仓促匆忙的哒哒马蹄声以及马车的辘辘声。
官家与圣人薨了。
百姓们从朦胧睡意中惊醒,纷纷换上白色素衣,面朝皇城跪下。
整整一个月了,到底传来的还是噩耗。
人们皆掩面哭泣,不想相信这样好的官家与圣人就这么薨逝了。
春日栽树耕种;夏日搭建凉棚;秋日养蚕缫丝;冬日布施热粥。
年年岁岁,不畏严寒酷暑,官家与圣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表达自己与子民们同在。
想是上苍妒恨官家仁爱才能,才将人早早收走了吧!
此时外城的潭明庵内,比丘尼们也敲响了丧钟。
雪知昨夜一夜未眠,泪水不曾止过,一双原本清明澄澈的杏眼肿成了两只桃儿。
小桃知晓昨夜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看着小娘子单薄的身影,心中怅然。
她爹娘也是因天灾而身故,那时她的年纪还小,逃荒的路上想爹娘想到没日没夜的哭。
后来误打误撞被惠音师太带上了九莲山,整日经受佛经洗礼,便也明白人终究要走这么一遭,终于释然。
而这一过程,足足耗费两年光阴。
雪知接过小桃手中的孝服穿好,正要说些什么,眼泪先流了下来。
她用手背随意抹了两下眼睛,力道有些大,使得雪白的肌肤微微泛红。
“小桃,你陪在我身边这么些年,如今也已十八岁了,寻常人家的小娘子这个年纪已经成婚,是我的私心耽误了你的好时光。”
“我此番入宫并非去享福的,相反也许会招来祸端,连累到你。”
雪知垂眸继续喃喃道:“我会同惠音师太说你的事。你若是想要下山,我便许你银钱;你若是想留在山上,银钱亦留给你,还想拜托你多多帮助师太打理潭明庵。”
她不愿意连累人,真心希望小桃能够有个好去处。
小桃闻言眼睛也跟着红了,她跪在地上哀声道:“小娘子仁心,奴婢明白,您此番入宫,身边若是没个贴己人,有什么苦有什么难,又找谁去说呢。求您不要赶走奴婢,奴婢虽然无能,但是在小娘子身边侍候这么久,最是能明白小娘子的心意的。”
雪知将人扶了起来,只能说好,“那我便带你入宫。日后你若是想要回九莲山,我再寻个空子将你送回来。”
小桃道:“小娘子,眼下形势危急而不同寻常,暂且先走一步瞧一步吧!日后的事就交给日后吧!”
雪知嗯了一声。
院门被轻轻叩响。
小桃起身去看,见是太傅娘子与惠音师太,忙将人请了进来。
两人面容上都有些憔悴。
惠音师太落了座,而太傅娘子则将自己带来的小包袱打开,将里头的东西一一拿给雪知来瞧。
左不过三样东西:太子令牌,男子发簪,还有一块素白的料子。
太傅娘子温声道:“这太子令牌还请殿下收好,进入皇城时需给守卫看。不过是仿造的,可用来糊弄守卫,但经不起细看,真正的那一块还在太子殿下身上,待您登基后,便也用不上了。且您须得将发绾成男子发髻,再将胸束好,如此也算是万无一失了。”
雪知接过那块仿造的太子令牌,上头刻着一个易字,正是阿兄的名讳。
她素白的手指轻轻抚过那冰冷的牌子,阿兄那永远如沐春风的笑容涌入脑海。
那张与她相像的眼睛在看向她时,永远都缀满了温柔笑意,每次离别时,阿兄都要说:“知知乖乖等阿兄,阿兄下次给知知带礼物。”
这不是一句戏言,而是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
幼时,阿兄送来的常是桂花楼的点心或是小糖人儿;待他们长大了,阿兄便送她玉佩布料。
回回如此,不曾食言。
那么,她那失踪的阿兄究竟去哪了呢。
雪知摩挲着手中的令牌,决心一定要寻到消失的阿兄。
太傅娘子见雪知失神,再一看天色即将大亮,便有些情急地提醒道:“公主殿下先更衣吧,再过一刻钟就该出发了。”
雪知说好,这便放下了令牌,打了帘子将装扮换好。
待再从帘子后走出来时,原本娇柔的小娘子俨然已变成一俊美小郎君模样。
只见她那如瀑浓密墨发高高用白玉簪束起,女孩儿原本起伏的线条也跟着隐匿在紧绷的布料之下。
雪知束得有些紧,倒让她有些透不过气。
这一程走得匆忙,雪知并未收拾任何行李,当下装扮好了,便也要登上马车入宫了。
惠音师太看着雪知,唇边挂着浅浅的笑容,眼角处有几根皱纹,她嘱咐雪知道:“入了宫,切记谨言慎行,一日三餐不能落,知道么。”
雪知握住惠音师太的手,点头应是,踌躇片刻又颤声道:“师太,我是您与乳母抚养长大的。乳母如今已不在,您便如同我的母亲一样。我原想着要一辈子呆在山上为您尽孝,但……此事危急,我不得不离开九莲山……若是我能顺利回来,便伴您到老;若是我回不来了,雪知只能用下辈子偿还您的恩情。”
惠音师太脸上的笑容不变,她叹了口气,轻轻拍了拍雪知的手,再也没有多说,只道:“走吧,别误了时辰。”
她的笑脸有些倦意,眼睛中也饱含不舍。
雪知在襁褓中时便由她亲手抚养,她早就将雪知当作亲生女儿看待。
然惠音师太修行多年,早就悟出不得介入他人因缘的道理,因此她即便心中有千般万般不舍和担忧,也不曾阻拦。
太傅娘子也道:“公主殿下随臣妇走吧。以后定还有出宫之日的。”
雪知点点头,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太傅娘子登上马车。
下山了。
昨夜下过那样一场大雨,山上的路泥泞不堪,马车驶动时亦有些颠簸。雪知掀开帘子往外看,风声在耳边呼呼作响,比丘尼们念诵经书的声音也跟着渐行渐远。
她放下帘子,深深呼吸了一口气。
太傅娘子这时道:“今日京都敲丧钟,各地藩王得了信儿便要纷纷启程入京。臣妇不敢妄论朝政,不过听过一耳朵内情,现在告诉您,您知道了不至于碰见他们太过生疏。”
“您有五位皇叔,其中景王行四,是官家的亲兄弟,二人关系不睦;端王行二,很好女色、资质平庸,余下的安王、礼王与瑞王比较安分。即使这三位王爷看起来无二心,但是您还是要留个心眼儿。”
“而您的两位皇姑母皆在京都,今日您入宫便能见到。燕国长公主与端王同为德娴贵妃所出,但性格大大不同,这位长公主很是温柔可亲、善待下人,嫁给了德娴贵妃的内侄子;还有一位吴国长公主,不过驸马早逝,镇日也不常出门,不甚了解。”
雪知认真听着,在心中默默记下。
马车行至内城边缘,太傅娘子便下了车,乘另一辆马车回太傅府。
而她和小桃则继续往皇城深入。
想来是今日是大丧之日的缘故,街上空荡荡的没个人影儿。
仔细说来,这还是雪知在九莲山上生活了十八年以来,第一次下山。
她悄悄掀起帘子的一角往外看去,对她来说每一处皆十分新奇。
但雪知不敢多看,只看了几眼就放下帘子规矩坐好。
小桃从包袱里拿出两块沙团子递给雪知,小声道:“小……殿下,您先吃着,入宫后约莫没空进食,您要保存体力守灵呀。”
雪知接过沙团子,就着马车上温凉的茶水吃了下去,吃完没过多久,就到了皇宫。
马车缓缓停下,雪知和小桃下了马车。
雪知抬头仰望,此时天色大亮,可依旧是雾蒙蒙的,空气中浸满了湿意,脚下的青石砖上还隐约有水迹。
面前这一道高耸的朱红色大门上头挂着一块牌匾,上头写着东华门三个字。
从这个门进去,就是皇宫了。
她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以这种形式“回家”。
她终于可以亲眼看到母后为她布置的玉堂殿,亲耳听到御花园中喳喳鸟鸣了……
可是,这一切都因为父皇母后的逝世丧失了一切意义。
雪知轻轻擦了擦眼角,走到侍卫面前,将令牌交给他看。侍卫接过定睛一瞧,忙垂首行礼道:“恭迎太子殿下回宫。”
雪知尽力压低了声音道:“不必多礼,起来吧。”
侍卫道是,起身为她们打开这扇漆红大门。
入内内班院的人得到了消息早早就在门口等着了,见到雪知先行了一礼再道:“奴婢给太子殿下请安。先帝与先后的梓宫停放在观德殿中,奴婢引您去。”
雪知说好,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他答道:“奴婢巴海,正在崇政殿当差。”
崇政殿是历代官家处理朝政之地。
既然巴海在崇政殿里当差,想来也是太监中的人物了。
雪知点点头,“那你引路便是。”
巴海应是,略弓着腰在前头引路。
观德殿位于皇宫后苑,自东华门一路径直走过一段宽阔宫道,再向北就到了。
一路上遇到的宫人们皆垂首步履匆匆不知去往何处。
后苑就不如前头景色欣欣向荣,反而冷清简朴。
观德殿内,前朝肱骨之臣、后宫家眷妃嫔等等跪了一地。雪知进去后,众人纷纷向她行以大礼,“给太子殿下请安。”
雪知没管他们,而是愣愣地看着那摆在上头的牌位。
一个月前活生生的人,现在变成了冰冷的文字,刻在名贵的木牌上。
不知怎么,雪知的泪好似昨夜已经流尽,今日已哭不出来了。
她虔诚地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接过宫人拿来的一炷香,稳稳地插进香炉碗里。
“父皇母后,儿臣来迟了。”
她话音将落,便听见有宫人惊呼了一声,“袁贤妃娘娘晕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