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校比我们村的小学条件好了很多。老师有八九个,个个年富力强。尽管它一样没院墙没校门,教室地面也没硬化,夯实的泥地因年深日久缺维护,地上踩出了不少坑,课桌椅也都摆放不平,摇摇晃晃的,桌腿下面得垫个东西,但它仍是比我们村小强多了。
因为硬件好,师资也不错,十里八乡没学上的孩子都转到这儿来了。学校小学的六个年级都是齐全的了。有的年级还因为人数多,分了班。比如我和堂姐,就分别就读于五年级一班和五年级二班。
我和堂姐本做不了同学的,她比我大一岁多,早我一年上学。但彼时她读的是她外婆家那儿的张家湾小学。后来大伯看本村村小开班招生,师资也稳定,就让堂姐退学回来,降了一级跟我成了同班同学。
说起堂姐读书的事儿,有个小插曲。说一说,可知道那年代农村的孩子上个学,不简单,还把人情世故牵来扯去,真难过。
当年堂姐满六岁,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大伯两口子打算送女儿到她外婆家的村小张家湾小学上学。我是堂姐的跟屁虫,看她要去上学了,我也想上,就缠着爷爷想法子。爷爷就让大伯把我也带去堂姐外婆家那学校问问收不收。然而到了堂姐外婆家,还没去学校咨询呢,晓得我想跟堂姐一块儿读书,她外婆一家的脸色就不大好看,尤其是堂姐的两个舅舅。
我那时候年纪虽小,尚不满六岁,但是因为自懂事起就被父母丢给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了,比起有爸妈疼护的孩子,心思更加敏感,已会看人脸色。
到了人家家里,我不闲着,勤快做事。我在院坝里同堂姐一起剥胡豆,到了晚饭饭点儿,她大舅喊她吃饭,她丢了手里的豆荚和盆,起身跑进屋去。我也收拾收拾,跟着跑进去。
上桌后发现,唯独自己没饭。
堂姐两个舅舅对我拉长了脸,没给我添饭,他们说要吃的话就自己去灶房舀饭,又不是大小姐,还要人递到手上吗?
虽然马上堂姐的外婆就打了圆场,给我添了饭来,但是那时稚拙的我硬气地没吃那碗饭。
第二天报名,学校老师说我不够年龄,差了一个多月才满六岁,给拒绝了。我也没坚持求人家向老师说情,立刻回了家。
当时年纪小,我不懂人家为什么无端苛待我一个五岁的孩子,冷言冷语冷态度,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委屈、愤懑充满胸臆。没吃晚饭的我,饿着肚子伴着蛐蛐的鸣叫,在黑洞洞的夜里默默流泪。
这件事情我也没给爷爷奶奶“告状”,默默闷在心里。
长大后我明白了人情世故,也就对堂姐那两个舅舅和她外婆一家子释怀了。
试想想,那年代,每家人都不富裕,人家凭什么让一个非亲非故的孩子住自己家、吃自己家?还要承担可能出个三长两短的风险?
或许会有些报酬——我不知道爷爷怎么跟大伯交代的,大伯又是怎么跟他大舅子小舅子家交代的——我权且厚脸皮的想爷爷肯定说了有报酬的话,所以当时很愤懑。但也是成年后才明白,即使爷爷会给人家一些金钱或者物质上的报酬,但肯定是不对等的。
我若吃住堂姐的外婆家,用多少金钱和物质衡量?是根本算不清楚这笔帐的啊。
话说回来。
因为有很多远道而来的外村学生,家远,中午没法来回,学校因此开办了食堂,但很简陋,只有个大师傅,且他只负责为大家把饭菜蒸熟完事。
就是说教职工和学生得自己准备米和菜,装在一个能经受蒸汽高温的器具里。
真是五花八门的铝制饭盒和搪瓷盅啊,大的小的,圆的方的,高的矮的,印花的没印花的,掉瓷的没掉瓷的,统统都放进蒸笼里。
到了中午放学时间,饭菜也提前蒸熟了,食堂师傅把蒸笼里的各种样式的饭缸子拿出来,全部撂到操场上那张露天的、水泥打造的烂乒乓球台台面上,老师和学生们自己去满乒乓球台的饭缸子中找自己的。
饭缸子多,所以得层层叠叠地放。小的在下面,大的在上面。又没盖盖子,于是蒸熟之后,米饭膨胀鼓起来,上面一层的饭盅底部就会沾上下面那层别人饭盅里的米饭和肉菜。中午放学,大家龙卷风一般拿走了乒乓球台上自己的饭盅后,台面上会留下一地狼藉的饭菜,引来麻雀、苍蝇蚊虫。特别是夏天,那乒乓球台时常苍蝇乱飞。
下小雨的时候,食堂师傅也会不管不顾把饭缸子往球台上撂。拿到手上的米饭会沾上雨水,冷得也快。
暴雨天气,就没办法了,但是更苦,几百师生冲进那个小小的厨房。人多挤不下,饭盅又需要自己辨认,排队都无济于事,于是往往那些饭盅会经过无数人的手,扔过来,撂过去,到手的时候,大概就只剩了三分之二了,并且上面的米饭可能被弄得很脏……
在光明村小学读书两年,我吃了两年的蒸米饭。后来上初中,能去食堂打饭菜了,喜欢什么,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真是幸福得流泪。
也是那两年,一天天“试错”,我学会了如何把蒸米饭尽量弄得好吃、够吃以及不浪费。
比如,抓几把米能刚好把我这个搪瓷口盅蒸满而不溢出来,因为溢出来会被别人的饭盒底沾走。而每个人的饭缸子都会被食堂师傅撂到露天乒乓球台上,沾到别人饭盅底部的米饭弄脏了,别人也没法刮下来吃了。
又比如,千万不能弄叶菜,不好看还不好吃。而茎块类的、豆角类的、果实类的菜好吃,像背儿菜,就是学名“儿菜”的菜,放几块腊肉裹着一起蒸,简直是人间美味。还能如此做的,有四季豆、土豆、老南瓜、胡豆等。
第二天要蒸什么样的米饭,全是我自己准备,自己调配。
准备的时候,得要把菜蔬尽量切成小块或小截,放在盅底,挖一勺猪油,抓一点盐巴或者倒点酱油进去拌好,然后把淘洗过的米盖在上面带到学校去。到了食堂,往里头再掺点井水,最后把饭缸子放到食堂那几张权充案板的课桌上就可以了。剩下的一切都交给食堂师傅。
掺水也是个技术活。水掺多了,蒸出来的米饭稀垮垮的,难以下咽。掺少了,蒸得半生不熟,米是半生的、硬的,同样难以下咽。
但无论生熟、干稀,我们都把它统统吃掉了。
农村孩子的肠胃,打小就折腾起的,不怕拉稀肚疼。
我还记得那会儿小时候,个个面黄肌瘦。倒不是吃不起饭,就是吃不起肉。但导致我们面黄肌瘦的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吃的东西不干净,特别是水质。以至于我们小时候经常得那个蛔虫病,尤其是春夏季节菜蔬多的时候,各种寄生虫跟菜蔬一样蓬勃的繁衍传播,是发病高峰期。农村的家长们也都操练得很有经验了,一看孩子的脸色有异,便去买回来一包宝塔糖给孩子吃几颗,拉粑粑的时候,一条条蚯蚓样粉红色的长长的卷曲的蛔虫拉出来,脸色很快就转红润了。
而我为什么说“我们”而不仅仅是“我”?
因为都是农村孩子,在家里没少干家务活儿,所以我坚信我所经历过的“囧事”,那会儿我们一定人人都经历过,只不过没好意思宣之于口。
而且往往,米饭没蒸好,我们只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是可耻的。偷偷把米饭吃掉,似乎就能把我们劳动技术不精的这个事情掩埋掉……
到光明村小学上学,真的吃了很多苦。除了常常吃不好吃的蒸米饭,我们小小年纪,每天都要长途跋涉近三个小时。我们顶着星星月亮出门,经过寒毛直竖的坟山,被发疯的土狗追咬几条田坎,暴雨暴雪天气,深一脚浅一脚,路上滑倒摔跟头,弄得一身是泥水……这时候我们总是很怀念能在自己村上学的幸福日子。
生活不断在操练我们,但我们也不断把生活里的苦驯服。
我们带着手电筒上学,我们大声唱着歌走过阴风阵阵的坟山,菜籽花开的时候,我们手里拿着木棍防止疯狗咬人。必要的时候你蹲下去,狗就会怕你。它也是纸老虎,你智取它……然后恍然回首,发现自己的生活能力提高了不少。
所以你看,好的坏的,都是生活给予的馈赠。馈赠,全盘接受肯定是没错的的。
而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
因为硬件好,师资也不错,十里八乡没学上的孩子都转到这儿来了。学校小学的六个年级都是齐全的了。有的年级还因为人数多,分了班。比如我和堂姐,就分别就读于五年级一班和五年级二班。
我和堂姐本做不了同学的,她比我大一岁多,早我一年上学。但彼时她读的是她外婆家那儿的张家湾小学。后来大伯看本村村小开班招生,师资也稳定,就让堂姐退学回来,降了一级跟我成了同班同学。
说起堂姐读书的事儿,有个小插曲。说一说,可知道那年代农村的孩子上个学,不简单,还把人情世故牵来扯去,真难过。
当年堂姐满六岁,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大伯两口子打算送女儿到她外婆家的村小张家湾小学上学。我是堂姐的跟屁虫,看她要去上学了,我也想上,就缠着爷爷想法子。爷爷就让大伯把我也带去堂姐外婆家那学校问问收不收。然而到了堂姐外婆家,还没去学校咨询呢,晓得我想跟堂姐一块儿读书,她外婆一家的脸色就不大好看,尤其是堂姐的两个舅舅。
我那时候年纪虽小,尚不满六岁,但是因为自懂事起就被父母丢给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了,比起有爸妈疼护的孩子,心思更加敏感,已会看人脸色。
到了人家家里,我不闲着,勤快做事。我在院坝里同堂姐一起剥胡豆,到了晚饭饭点儿,她大舅喊她吃饭,她丢了手里的豆荚和盆,起身跑进屋去。我也收拾收拾,跟着跑进去。
上桌后发现,唯独自己没饭。
堂姐两个舅舅对我拉长了脸,没给我添饭,他们说要吃的话就自己去灶房舀饭,又不是大小姐,还要人递到手上吗?
虽然马上堂姐的外婆就打了圆场,给我添了饭来,但是那时稚拙的我硬气地没吃那碗饭。
第二天报名,学校老师说我不够年龄,差了一个多月才满六岁,给拒绝了。我也没坚持求人家向老师说情,立刻回了家。
当时年纪小,我不懂人家为什么无端苛待我一个五岁的孩子,冷言冷语冷态度,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委屈、愤懑充满胸臆。没吃晚饭的我,饿着肚子伴着蛐蛐的鸣叫,在黑洞洞的夜里默默流泪。
这件事情我也没给爷爷奶奶“告状”,默默闷在心里。
长大后我明白了人情世故,也就对堂姐那两个舅舅和她外婆一家子释怀了。
试想想,那年代,每家人都不富裕,人家凭什么让一个非亲非故的孩子住自己家、吃自己家?还要承担可能出个三长两短的风险?
或许会有些报酬——我不知道爷爷怎么跟大伯交代的,大伯又是怎么跟他大舅子小舅子家交代的——我权且厚脸皮的想爷爷肯定说了有报酬的话,所以当时很愤懑。但也是成年后才明白,即使爷爷会给人家一些金钱或者物质上的报酬,但肯定是不对等的。
我若吃住堂姐的外婆家,用多少金钱和物质衡量?是根本算不清楚这笔帐的啊。
话说回来。
因为有很多远道而来的外村学生,家远,中午没法来回,学校因此开办了食堂,但很简陋,只有个大师傅,且他只负责为大家把饭菜蒸熟完事。
就是说教职工和学生得自己准备米和菜,装在一个能经受蒸汽高温的器具里。
真是五花八门的铝制饭盒和搪瓷盅啊,大的小的,圆的方的,高的矮的,印花的没印花的,掉瓷的没掉瓷的,统统都放进蒸笼里。
到了中午放学时间,饭菜也提前蒸熟了,食堂师傅把蒸笼里的各种样式的饭缸子拿出来,全部撂到操场上那张露天的、水泥打造的烂乒乓球台台面上,老师和学生们自己去满乒乓球台的饭缸子中找自己的。
饭缸子多,所以得层层叠叠地放。小的在下面,大的在上面。又没盖盖子,于是蒸熟之后,米饭膨胀鼓起来,上面一层的饭盅底部就会沾上下面那层别人饭盅里的米饭和肉菜。中午放学,大家龙卷风一般拿走了乒乓球台上自己的饭盅后,台面上会留下一地狼藉的饭菜,引来麻雀、苍蝇蚊虫。特别是夏天,那乒乓球台时常苍蝇乱飞。
下小雨的时候,食堂师傅也会不管不顾把饭缸子往球台上撂。拿到手上的米饭会沾上雨水,冷得也快。
暴雨天气,就没办法了,但是更苦,几百师生冲进那个小小的厨房。人多挤不下,饭盅又需要自己辨认,排队都无济于事,于是往往那些饭盅会经过无数人的手,扔过来,撂过去,到手的时候,大概就只剩了三分之二了,并且上面的米饭可能被弄得很脏……
在光明村小学读书两年,我吃了两年的蒸米饭。后来上初中,能去食堂打饭菜了,喜欢什么,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真是幸福得流泪。
也是那两年,一天天“试错”,我学会了如何把蒸米饭尽量弄得好吃、够吃以及不浪费。
比如,抓几把米能刚好把我这个搪瓷口盅蒸满而不溢出来,因为溢出来会被别人的饭盒底沾走。而每个人的饭缸子都会被食堂师傅撂到露天乒乓球台上,沾到别人饭盅底部的米饭弄脏了,别人也没法刮下来吃了。
又比如,千万不能弄叶菜,不好看还不好吃。而茎块类的、豆角类的、果实类的菜好吃,像背儿菜,就是学名“儿菜”的菜,放几块腊肉裹着一起蒸,简直是人间美味。还能如此做的,有四季豆、土豆、老南瓜、胡豆等。
第二天要蒸什么样的米饭,全是我自己准备,自己调配。
准备的时候,得要把菜蔬尽量切成小块或小截,放在盅底,挖一勺猪油,抓一点盐巴或者倒点酱油进去拌好,然后把淘洗过的米盖在上面带到学校去。到了食堂,往里头再掺点井水,最后把饭缸子放到食堂那几张权充案板的课桌上就可以了。剩下的一切都交给食堂师傅。
掺水也是个技术活。水掺多了,蒸出来的米饭稀垮垮的,难以下咽。掺少了,蒸得半生不熟,米是半生的、硬的,同样难以下咽。
但无论生熟、干稀,我们都把它统统吃掉了。
农村孩子的肠胃,打小就折腾起的,不怕拉稀肚疼。
我还记得那会儿小时候,个个面黄肌瘦。倒不是吃不起饭,就是吃不起肉。但导致我们面黄肌瘦的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吃的东西不干净,特别是水质。以至于我们小时候经常得那个蛔虫病,尤其是春夏季节菜蔬多的时候,各种寄生虫跟菜蔬一样蓬勃的繁衍传播,是发病高峰期。农村的家长们也都操练得很有经验了,一看孩子的脸色有异,便去买回来一包宝塔糖给孩子吃几颗,拉粑粑的时候,一条条蚯蚓样粉红色的长长的卷曲的蛔虫拉出来,脸色很快就转红润了。
而我为什么说“我们”而不仅仅是“我”?
因为都是农村孩子,在家里没少干家务活儿,所以我坚信我所经历过的“囧事”,那会儿我们一定人人都经历过,只不过没好意思宣之于口。
而且往往,米饭没蒸好,我们只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是可耻的。偷偷把米饭吃掉,似乎就能把我们劳动技术不精的这个事情掩埋掉……
到光明村小学上学,真的吃了很多苦。除了常常吃不好吃的蒸米饭,我们小小年纪,每天都要长途跋涉近三个小时。我们顶着星星月亮出门,经过寒毛直竖的坟山,被发疯的土狗追咬几条田坎,暴雨暴雪天气,深一脚浅一脚,路上滑倒摔跟头,弄得一身是泥水……这时候我们总是很怀念能在自己村上学的幸福日子。
生活不断在操练我们,但我们也不断把生活里的苦驯服。
我们带着手电筒上学,我们大声唱着歌走过阴风阵阵的坟山,菜籽花开的时候,我们手里拿着木棍防止疯狗咬人。必要的时候你蹲下去,狗就会怕你。它也是纸老虎,你智取它……然后恍然回首,发现自己的生活能力提高了不少。
所以你看,好的坏的,都是生活给予的馈赠。馈赠,全盘接受肯定是没错的的。
而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