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竹临风(3)
回家后,母亲拉着我,将今日之事事无巨细地问了一遍。
“没有私下见李小郎君吧?”她再三确认。
“没有。”我缩了缩脖子,莫名有些心虚。怕她再问什么,连忙说道:“夫子让我背书呢,明日要检查。”
说罢拿出《金刚经》摇头晃脑地念起来。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
“错啦错啦,不是这样读的。”母亲出言打断我,后竟直接背了出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吃,收衣钵,敷座而坐。”
“娘,你真厉害,一整本都会背吗?”我长大了嘴。
“从前背过。”她抿唇一笑。
于是我按着她的断句,在语句间添上标点,不会读的繁体字也注上拼音。再看,果然省时省力许多。
一鼓作气背到晚饭时间,饭后赵蕙蘅来到了院里。
“姑姑,我书还在你那儿。”她轻声说道。
我才想起来,刚才用的是她的书,连忙递给她。
她低头看着书上龙飞凤舞的标记,愣了半晌,抬头看着我,眼眶瞬间红了。
“你,你不要激动,我不是故意的。只是读着这么大一段老费劲,况且以后你也可以看啊。”我试图稳住她。
她却愤愤地瞪了我一看,将书抽回来,抱在怀里。
“你别生气啊,我赔你,我的那本还没翻过,全新的。”
“不要,我才不要你的。”她带着哭腔吼了一句,然后大步跑了出去。
多大点事啊,我也愣在原地。良久,才突然想到,我在这个年纪时也无比爱惜课本。新学期必定要用塑料壳仔细包好,做笔记也要直尺比着,以求卷面整洁。
一刻钟后,祖母身边的女使就来传话,说有要事找我。
估摸着是这小姑娘在老太太面前告状了。我本想着,寄人篱下,到时候好好道歉,一切责罚照单全收。到了才发现,赵蕙蘅不在,奴仆们也不在。偌大的正厅,只有我一人,甚至身后的门也被顺手带上了。
天色暗了下来,桌上点着一盏莲花青瓷灯。微弱火苗跳跃,坐在主位的人面容也看不分明。
我清了清嗓,正想开口,她却站起身,走上前来。火光被遮挡,我依然辨不清她的脸。
“什么时候过来的?”她问。
“五月初八。”我立马答道,这是搬进赵府的日子。
她淡淡道:“我是问,你什么时候到这里的?”
语气特意强调了“这里”二字。霎时,想到某种可能,我后背一凉,喉头像是堵了铁块般,一个字也蹦不出来。
她喟叹一声:“早听说了,老二家姑娘在密州时,温顺懂事,知书达理。哪知刚到京就大病一场。痊愈后举止无状,不仅不肯缠足哭闹不已,还‘不小心’将家中祠堂给点着了。”
“第一眼见你我就觉出不对劲,但也只是怀疑,直到看到这个。”
啪的一声,那本《金刚经》被扔到桌上,惊得火苗一颤。
她拄着拐杖,缓慢地走到我跟前,扬起头打量一番。虽身形矮小,语气却威压十足。
“来之前是做什么的?”
“……学,学生。”我被这气势震住,结结巴巴回答。
“什么专业?”
“教育。”
“哼,百无一用,跟那个修电脑的一样。”她冷笑道。
“修电脑的?除了我,难道还有别的人?”我大惊。
“是啊,我也奇怪。不通文史,自以为是,为什么偏偏选中你们这样的人回来。”她回忆起什么似的,被褶皱包裹的眼中泛出讥讽笑意,“前两年,那人还是某家小厮,非说什么‘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他所写,被当成疯子扫地出门。我捡到他时,人都快饿死了。”
她斜瞥了我一眼:“你还算有点自知之明,没去做文抄公。”
没来得及而已,我咧嘴一笑。
“那你又来多久了,你好像对一切都很熟悉。”我问。
她沉默一阵,一个数字随着叹息漏出:“二十八年。”
“夺,多少?”
她不理会我张得能塞进鸡蛋的嘴,继续说道:“我来的时候,你父亲才七岁,他生母刚过世。”
居然不是亲生的。联想起父亲对这个家冷淡抗拒的态度,我试探着问:“你这原主是不是大婆教的,天天虐待人家母子?”
“…...从前似乎是有些苛待。”
我有些唏嘘,一时哑然。
“那孩子恨极了我。我刚来,他就离家,投奔他舅舅去了。”她叹息,“这些年我一直想弥补,他不肯回家,我就让正夫给他荐了个官,调到京城。而他从前不接受,如今妥协,多半是为了你。”
“怎么就为了我?”我不解。
“为了你能嫁个好人家。”她白了我一眼,“商贾之女无论如何也比不得官宦人家。”
我也白了她一眼:“你们这儿观念落后,医疗条件也差,我才不跟这里的人结婚。”
“别把那套带过来。”她声音陡然冷了下来,蹙眉道:“你算幸运,衣食无忧,父母视你若珍宝。你但凡走出汴梁去看看,衣不蔽体饭不满盂,生子不举乃至阖门饥死者何其之多。”
我沉默着,即便惨烈如“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也只是书中寥寥数笔。千百年光阴是隔在古人今人之间的铜墙铁壁,让我能以绝对安全的姿态俯视,评说,褒贬。
她又仰头,厉色道:“我最后奉劝你一句,想在这里活下去,最好安分守己。别整天仗着那点贫瘠的知识储备,妄想逆天改命,更不要插手他人的因果。”
“既有洞悉未来的能力,又为何不为己所用?我们能穿越,保不准是天降大任,要去推翻……”
“少看点小说。”
话还没说完脑袋就被鸠杖头重重敲了一下。她恨铁不成钢道:“在自己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尚且平庸无能,怎的换了个地儿就能一步登天?你未免太小看古人了!”
扎心了,老太太。
她抚着心口,疲惫地摆了摆手:“你下去吧。我要休息了。”又深叹,“跟你们说话简直折寿。不过也罢,你终究会理解的。”
我依言转身拉开门,雕花木门合上的一瞬间,又听见她说:“另一个人,在家中庖屋做杂工。你有空……去见见他吧。同病相怜的的人,多少能说上话。”
是夜。
我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合眼,最终还是决定去见见这个同病相怜之人。
轻手轻脚地起身,屏息在门口观望良久,确定他们都睡着后,才溜出院门,一路朝着东面的庖屋小跑而去。
洞房人静,斜月徘徊。
庖屋里竟还亮着微弱火光,我在门口踌躇片刻,还是推门而入。
每日要提供二十余人的伙食,其中布置不可谓不全面。进门两个石灶,灶下有柴火,灶台两侧摆满各种器具。
灶膛噼里啪啦燃着,方才的火光想必来源于此。
一人背对着我,看身形也不过十七八岁,正弓腰往里添柴。
我正准备悄悄走近,不料抬脚就踢到一个芋头,芋头骨碌碌地向他身边滚去。
他随手捡起丢进火堆,抬眼淡然瞥了我一眼。对视间,彼此很默契地确认了对方的身份。
“…...你就是那个修电脑的?”我先打破沉默。
“……是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他将牙关咬得嘎吱响。
“计算机?那不就是电脑吗?”我又问。
他没有回答,默默攥紧了手中烧火棍。我怕他敲我,于是赶紧转移话题:“我有些饿,这里有吃的吗?”
“你想吃什么?”他转过身,脸颊被火熏得黑中泛红。
“简单点,番茄鸡蛋打卤面有吗?”
“你猜番茄为什么叫‘西’红柿?”
“重庆小面呢?”
“你看我像不像小面。”
“什么都没有,你这个厨子当的,太失败了。”我撇撇嘴,见他又握紧了手中烧火棍,顿时闭口不言。
他回身在火堆中扒拉几下,三四个焦黑的芋头滴溜溜滚了出来。他推了一个到我面前,道:“只有这个,爱吃不吃。”
“我还有最后一个要求。”我不死心,“明儿菜里能多放点辣椒吗?”
“再过几百年应该能吃到了,你忍忍吧。”他一边吃一边又添了些柴。
“是吗?可我记得前些天分明吃到了辣味。”
“那是茱萸。”他耷拉着眼皮,有气无力地往大门外一指。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发现屋檐下倒悬着一把树枝,枝上结着鲜红色小果子。
“不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那是吴茱萸,这个是食茱萸。”他似乎看穿我内心所想,又补充道:“用猪油一同炒了,跟油辣子差不多的味道。”
“知道的还不少嘛。”我打趣道:“你说说,抄谁不好抄李白。”
他将吃到一半的芋头重重一摔:“我哪儿知道是宋朝啊!”
“嗯嗯。”我点头,“还好不知道,要是抄王文公,这会儿可能直接被杖毙了。”
“想多了。”他郁郁啃着芋头,“我是雇佣,又不是卖身。”
我也捡起脚边芋头,烫的左右手鼓捣:“要不趁李清照还小,咱先一步把什么【如梦令】【声声慢】写出来,拿去卖了,钱对半分。”
他靠在灶边,有一下没一下地晃着烧火棍,道:“算啦,没那个真本事,还真能凭着偷来的东西出名不成?就算侥幸成名,往后词会上怎么办?那可不是自由发挥,都是命了题,定了韵的!”
他又道:“你见过她,她同你说了什么?是不是让你安分守己,不要改变历史?”
我点头。他轻哼一声:“我倒觉得,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完成某项使命。”
“拉倒吧,还使命。我看你就是想当皇帝三妻四妾……”
“嘘,嘘,这可不兴说。”他慌慌张张地来捂我的嘴,环视一周确认四下无人后才松手,转而催促道:“吃完就快回去,不然让人看见可就说不清了!”
“何妨?”我一拍大腿,“若是被看见了,你就来做我的赘婿。”
“有什么好处,你能给我什么?”他问。
“我能给你一个家啊。你跟了我,就不用半夜躲在这里吃芋头了。大家都是自己人,说话也松快。往后门一关,各睡各的…….”
他猛地从地上蹦起,抄起火棍作势要抽我,我大笑着抱头跑开。
“你,你叫什么名字。”跑到门边,我又折返回来,抱着门边问道。
他愣了一秒,随后沾了碳灰在地上写了三个字:公仲为。又在旁边写了“方仪”二字。
“这是老太太的名字。你呢?”
我也在“方仪”边上写下我的名字,他低声默念了几遍后,用脚尖蹭花了这三个名字。
也难怪说人生四大喜事,他乡遇故知占一个。先后见了方仪与公仲为后,这一个多月来积攒于心的郁气竟一扫而空,像是茫茫大海上的孤舟,终于见了别的孤舟。虽然说不上同舟共济,但好歹心里踏实了不少。
我步履轻快地回房,钻进被窝,一夜无梦睡到日上三竿。早上送来的汤面里,果然加了平时足足三倍的辣油,以致整个碗都是红彤彤的。
“这公仲为真够意思。”我吸了一大口面,心满意足地叹息道。
“公仲为是谁啊?”春琴问。
“是我的一位友人。”我回答。
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随后又催促着我更衣梳妆,去拜见祖母。
男人们上朝的上朝,上学的上学,厅堂中只剩女眷。母亲照旧与堂嫂们喝茶聊天逗孩子,赵蕙蘅在一旁撅着嘴,看起来心情很不好。
对昨日之事,祖母只字未提,只是让她与我同乘一辆马车去书院。一路上,赵蕙蘅也是铁青着脸,扭向窗外,并不与我说话。
看着她这样觉得好笑,一不留神竟笑出了声,惹得她恨恨瞪了我一眼。我反思一番,觉得如此确实有失长辈风度,于是从袖中掏出油纸包好的蜜饯,往她怀中塞去。
“这是什么,我不要——”
她几乎立刻意识到我贿赂的意头,手使劲往外推。奈何我对小孩子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也不撒手。推拉几回合,见她神色有几分松动,赶忙趁热打铁道:“这可是今年新杏渍的蜜饯,酸溜溜甜滋滋,不好吃我赔你银子。”
古今中外的小朋友都应该都体会过零食不自由的痛,我听到她咽口水,又补充道:“咱俩一块儿吃,不告诉别人。”话毕立刻麻利拆开,塞一个到她嘴边。
饶是再怎么克己复礼的小孩,到了这步几乎都抵御不住。她冷着脸吃了第一块,第二块,然后第三块…...等到了书院时,已然没了初见的紧绷,还主动挽着我的手臂。
迎面碰上两少年,赵蕙蘅对他们微微一颔首,我也学着她的样子点头致意。
其中一人倒是大大咧咧迎了上来。
“你是新来的吧。”他露齿一笑,“我姓李,名迥,字铭仪,西京人。”
“我叫赵贞媛,字…...”我想了半天才想起自己没字,“自密州诸城来。”
“密州?”他饶有兴致地一侧身,“阿瀓也是密州人,你们见过吗?”
他身后的少年上前一步,用那熟悉的温和笑容注视着我。
“没见过。”我看了一眼,立即摇头。
不知是不是错觉,他笑容一黯。随后上前一步,做了个揖礼:“在下李擢,也是密州诸城人。”
“没有私下见李小郎君吧?”她再三确认。
“没有。”我缩了缩脖子,莫名有些心虚。怕她再问什么,连忙说道:“夫子让我背书呢,明日要检查。”
说罢拿出《金刚经》摇头晃脑地念起来。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
“错啦错啦,不是这样读的。”母亲出言打断我,后竟直接背了出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吃,收衣钵,敷座而坐。”
“娘,你真厉害,一整本都会背吗?”我长大了嘴。
“从前背过。”她抿唇一笑。
于是我按着她的断句,在语句间添上标点,不会读的繁体字也注上拼音。再看,果然省时省力许多。
一鼓作气背到晚饭时间,饭后赵蕙蘅来到了院里。
“姑姑,我书还在你那儿。”她轻声说道。
我才想起来,刚才用的是她的书,连忙递给她。
她低头看着书上龙飞凤舞的标记,愣了半晌,抬头看着我,眼眶瞬间红了。
“你,你不要激动,我不是故意的。只是读着这么大一段老费劲,况且以后你也可以看啊。”我试图稳住她。
她却愤愤地瞪了我一看,将书抽回来,抱在怀里。
“你别生气啊,我赔你,我的那本还没翻过,全新的。”
“不要,我才不要你的。”她带着哭腔吼了一句,然后大步跑了出去。
多大点事啊,我也愣在原地。良久,才突然想到,我在这个年纪时也无比爱惜课本。新学期必定要用塑料壳仔细包好,做笔记也要直尺比着,以求卷面整洁。
一刻钟后,祖母身边的女使就来传话,说有要事找我。
估摸着是这小姑娘在老太太面前告状了。我本想着,寄人篱下,到时候好好道歉,一切责罚照单全收。到了才发现,赵蕙蘅不在,奴仆们也不在。偌大的正厅,只有我一人,甚至身后的门也被顺手带上了。
天色暗了下来,桌上点着一盏莲花青瓷灯。微弱火苗跳跃,坐在主位的人面容也看不分明。
我清了清嗓,正想开口,她却站起身,走上前来。火光被遮挡,我依然辨不清她的脸。
“什么时候过来的?”她问。
“五月初八。”我立马答道,这是搬进赵府的日子。
她淡淡道:“我是问,你什么时候到这里的?”
语气特意强调了“这里”二字。霎时,想到某种可能,我后背一凉,喉头像是堵了铁块般,一个字也蹦不出来。
她喟叹一声:“早听说了,老二家姑娘在密州时,温顺懂事,知书达理。哪知刚到京就大病一场。痊愈后举止无状,不仅不肯缠足哭闹不已,还‘不小心’将家中祠堂给点着了。”
“第一眼见你我就觉出不对劲,但也只是怀疑,直到看到这个。”
啪的一声,那本《金刚经》被扔到桌上,惊得火苗一颤。
她拄着拐杖,缓慢地走到我跟前,扬起头打量一番。虽身形矮小,语气却威压十足。
“来之前是做什么的?”
“……学,学生。”我被这气势震住,结结巴巴回答。
“什么专业?”
“教育。”
“哼,百无一用,跟那个修电脑的一样。”她冷笑道。
“修电脑的?除了我,难道还有别的人?”我大惊。
“是啊,我也奇怪。不通文史,自以为是,为什么偏偏选中你们这样的人回来。”她回忆起什么似的,被褶皱包裹的眼中泛出讥讽笑意,“前两年,那人还是某家小厮,非说什么‘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他所写,被当成疯子扫地出门。我捡到他时,人都快饿死了。”
她斜瞥了我一眼:“你还算有点自知之明,没去做文抄公。”
没来得及而已,我咧嘴一笑。
“那你又来多久了,你好像对一切都很熟悉。”我问。
她沉默一阵,一个数字随着叹息漏出:“二十八年。”
“夺,多少?”
她不理会我张得能塞进鸡蛋的嘴,继续说道:“我来的时候,你父亲才七岁,他生母刚过世。”
居然不是亲生的。联想起父亲对这个家冷淡抗拒的态度,我试探着问:“你这原主是不是大婆教的,天天虐待人家母子?”
“…...从前似乎是有些苛待。”
我有些唏嘘,一时哑然。
“那孩子恨极了我。我刚来,他就离家,投奔他舅舅去了。”她叹息,“这些年我一直想弥补,他不肯回家,我就让正夫给他荐了个官,调到京城。而他从前不接受,如今妥协,多半是为了你。”
“怎么就为了我?”我不解。
“为了你能嫁个好人家。”她白了我一眼,“商贾之女无论如何也比不得官宦人家。”
我也白了她一眼:“你们这儿观念落后,医疗条件也差,我才不跟这里的人结婚。”
“别把那套带过来。”她声音陡然冷了下来,蹙眉道:“你算幸运,衣食无忧,父母视你若珍宝。你但凡走出汴梁去看看,衣不蔽体饭不满盂,生子不举乃至阖门饥死者何其之多。”
我沉默着,即便惨烈如“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也只是书中寥寥数笔。千百年光阴是隔在古人今人之间的铜墙铁壁,让我能以绝对安全的姿态俯视,评说,褒贬。
她又仰头,厉色道:“我最后奉劝你一句,想在这里活下去,最好安分守己。别整天仗着那点贫瘠的知识储备,妄想逆天改命,更不要插手他人的因果。”
“既有洞悉未来的能力,又为何不为己所用?我们能穿越,保不准是天降大任,要去推翻……”
“少看点小说。”
话还没说完脑袋就被鸠杖头重重敲了一下。她恨铁不成钢道:“在自己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尚且平庸无能,怎的换了个地儿就能一步登天?你未免太小看古人了!”
扎心了,老太太。
她抚着心口,疲惫地摆了摆手:“你下去吧。我要休息了。”又深叹,“跟你们说话简直折寿。不过也罢,你终究会理解的。”
我依言转身拉开门,雕花木门合上的一瞬间,又听见她说:“另一个人,在家中庖屋做杂工。你有空……去见见他吧。同病相怜的的人,多少能说上话。”
是夜。
我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合眼,最终还是决定去见见这个同病相怜之人。
轻手轻脚地起身,屏息在门口观望良久,确定他们都睡着后,才溜出院门,一路朝着东面的庖屋小跑而去。
洞房人静,斜月徘徊。
庖屋里竟还亮着微弱火光,我在门口踌躇片刻,还是推门而入。
每日要提供二十余人的伙食,其中布置不可谓不全面。进门两个石灶,灶下有柴火,灶台两侧摆满各种器具。
灶膛噼里啪啦燃着,方才的火光想必来源于此。
一人背对着我,看身形也不过十七八岁,正弓腰往里添柴。
我正准备悄悄走近,不料抬脚就踢到一个芋头,芋头骨碌碌地向他身边滚去。
他随手捡起丢进火堆,抬眼淡然瞥了我一眼。对视间,彼此很默契地确认了对方的身份。
“…...你就是那个修电脑的?”我先打破沉默。
“……是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他将牙关咬得嘎吱响。
“计算机?那不就是电脑吗?”我又问。
他没有回答,默默攥紧了手中烧火棍。我怕他敲我,于是赶紧转移话题:“我有些饿,这里有吃的吗?”
“你想吃什么?”他转过身,脸颊被火熏得黑中泛红。
“简单点,番茄鸡蛋打卤面有吗?”
“你猜番茄为什么叫‘西’红柿?”
“重庆小面呢?”
“你看我像不像小面。”
“什么都没有,你这个厨子当的,太失败了。”我撇撇嘴,见他又握紧了手中烧火棍,顿时闭口不言。
他回身在火堆中扒拉几下,三四个焦黑的芋头滴溜溜滚了出来。他推了一个到我面前,道:“只有这个,爱吃不吃。”
“我还有最后一个要求。”我不死心,“明儿菜里能多放点辣椒吗?”
“再过几百年应该能吃到了,你忍忍吧。”他一边吃一边又添了些柴。
“是吗?可我记得前些天分明吃到了辣味。”
“那是茱萸。”他耷拉着眼皮,有气无力地往大门外一指。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发现屋檐下倒悬着一把树枝,枝上结着鲜红色小果子。
“不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那是吴茱萸,这个是食茱萸。”他似乎看穿我内心所想,又补充道:“用猪油一同炒了,跟油辣子差不多的味道。”
“知道的还不少嘛。”我打趣道:“你说说,抄谁不好抄李白。”
他将吃到一半的芋头重重一摔:“我哪儿知道是宋朝啊!”
“嗯嗯。”我点头,“还好不知道,要是抄王文公,这会儿可能直接被杖毙了。”
“想多了。”他郁郁啃着芋头,“我是雇佣,又不是卖身。”
我也捡起脚边芋头,烫的左右手鼓捣:“要不趁李清照还小,咱先一步把什么【如梦令】【声声慢】写出来,拿去卖了,钱对半分。”
他靠在灶边,有一下没一下地晃着烧火棍,道:“算啦,没那个真本事,还真能凭着偷来的东西出名不成?就算侥幸成名,往后词会上怎么办?那可不是自由发挥,都是命了题,定了韵的!”
他又道:“你见过她,她同你说了什么?是不是让你安分守己,不要改变历史?”
我点头。他轻哼一声:“我倒觉得,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完成某项使命。”
“拉倒吧,还使命。我看你就是想当皇帝三妻四妾……”
“嘘,嘘,这可不兴说。”他慌慌张张地来捂我的嘴,环视一周确认四下无人后才松手,转而催促道:“吃完就快回去,不然让人看见可就说不清了!”
“何妨?”我一拍大腿,“若是被看见了,你就来做我的赘婿。”
“有什么好处,你能给我什么?”他问。
“我能给你一个家啊。你跟了我,就不用半夜躲在这里吃芋头了。大家都是自己人,说话也松快。往后门一关,各睡各的…….”
他猛地从地上蹦起,抄起火棍作势要抽我,我大笑着抱头跑开。
“你,你叫什么名字。”跑到门边,我又折返回来,抱着门边问道。
他愣了一秒,随后沾了碳灰在地上写了三个字:公仲为。又在旁边写了“方仪”二字。
“这是老太太的名字。你呢?”
我也在“方仪”边上写下我的名字,他低声默念了几遍后,用脚尖蹭花了这三个名字。
也难怪说人生四大喜事,他乡遇故知占一个。先后见了方仪与公仲为后,这一个多月来积攒于心的郁气竟一扫而空,像是茫茫大海上的孤舟,终于见了别的孤舟。虽然说不上同舟共济,但好歹心里踏实了不少。
我步履轻快地回房,钻进被窝,一夜无梦睡到日上三竿。早上送来的汤面里,果然加了平时足足三倍的辣油,以致整个碗都是红彤彤的。
“这公仲为真够意思。”我吸了一大口面,心满意足地叹息道。
“公仲为是谁啊?”春琴问。
“是我的一位友人。”我回答。
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随后又催促着我更衣梳妆,去拜见祖母。
男人们上朝的上朝,上学的上学,厅堂中只剩女眷。母亲照旧与堂嫂们喝茶聊天逗孩子,赵蕙蘅在一旁撅着嘴,看起来心情很不好。
对昨日之事,祖母只字未提,只是让她与我同乘一辆马车去书院。一路上,赵蕙蘅也是铁青着脸,扭向窗外,并不与我说话。
看着她这样觉得好笑,一不留神竟笑出了声,惹得她恨恨瞪了我一眼。我反思一番,觉得如此确实有失长辈风度,于是从袖中掏出油纸包好的蜜饯,往她怀中塞去。
“这是什么,我不要——”
她几乎立刻意识到我贿赂的意头,手使劲往外推。奈何我对小孩子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也不撒手。推拉几回合,见她神色有几分松动,赶忙趁热打铁道:“这可是今年新杏渍的蜜饯,酸溜溜甜滋滋,不好吃我赔你银子。”
古今中外的小朋友都应该都体会过零食不自由的痛,我听到她咽口水,又补充道:“咱俩一块儿吃,不告诉别人。”话毕立刻麻利拆开,塞一个到她嘴边。
饶是再怎么克己复礼的小孩,到了这步几乎都抵御不住。她冷着脸吃了第一块,第二块,然后第三块…...等到了书院时,已然没了初见的紧绷,还主动挽着我的手臂。
迎面碰上两少年,赵蕙蘅对他们微微一颔首,我也学着她的样子点头致意。
其中一人倒是大大咧咧迎了上来。
“你是新来的吧。”他露齿一笑,“我姓李,名迥,字铭仪,西京人。”
“我叫赵贞媛,字…...”我想了半天才想起自己没字,“自密州诸城来。”
“密州?”他饶有兴致地一侧身,“阿瀓也是密州人,你们见过吗?”
他身后的少年上前一步,用那熟悉的温和笑容注视着我。
“没见过。”我看了一眼,立即摇头。
不知是不是错觉,他笑容一黯。随后上前一步,做了个揖礼:“在下李擢,也是密州诸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