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竹临风(4)
这个李擢才是青梅竹马?若真如此,往后接触便要更加小心,以免被看出端倪。不对,恐怕已经被看出什么了。
“小娘子,小娘子?”
我还在撑着下巴神游,被赵蕙蘅一戳,才回神。这黄夫子真是火眼金睛,隔着一层珠帘都能发现学生走神。
我立马正襟危坐,装出听讲的模样。他的目光在我脑门上定了数十秒,才悠悠转开。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以意趣为主,莫蹈袭前人语意…...”
这节课又是讲作词,看着他开开合合的双唇,仿佛一个黑洞,万事万物都扭曲旋转着被吸入。
我将口掩在袖中,悄悄打了个哈欠。
“请各位作词一首,就以……春日景物为题,琴为韵,如何?”
哈欠打了一半硬生生被吓没了,我连打油诗都没写过,写词更是天方夜谭。我向赵蕙蘅求助,她回了我一个爱莫能助的眼神。
堂里很快静了下来,偶有笔毫与纸面相触,发出沙沙轻响。
春日景物?我咬着笔杆,回忆着最近都看了些啥。老生常谈的就是桃花梨花小桥流水。
然后又对着“琴”字犯起难,能写出两句就不错了,还要求押韵。一边想着,一边又习惯性地开始转笔。哪料着笔头沾了墨汁,甩了满襟的墨点。我忙着擦拭,一抬头,李清照和王令娴已先后交了卷,赵蕙蘅紧随其后。然后四道目光一同落在我身上,我嘶了一口冷气,也硬着头皮递了上去。
“嗯…...”夫子随手拈起一张,“青山得意翠色浓,桃李无言骚客吟。昼渐长,莺早啼,恁不肯待天明。”
还没念完,自己先忍俊不禁。
“一日之计,惟在于寅,小娘子可莫要贪眠啊。”他对着王令娴打趣道。
话毕又捻起一张。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柔,梨花欲谢恐难禁。”
他轻声诵读数遍,啧啧称赞:“云无心以出岫…...岫云催暮,风雨弄晴。欲禁难谢,更是淡语中致语。”又反复看了几遍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先日听说李校书携一首《如梦令》入朝,阅者击节相赞,皆言,毫无斧凿之迹。有猜出自苏公之手,亦有人称酷似欧阳公之风。原来啊,是李小娘子之笔。今日一读,果真堪比谢女之才!”
“夫子谬赞。”李清照微微躬身,面上并无过多喜悦之情。
黄夫子又拿起另一张,静默片刻,常年半耷拉的眼皮猛地一扬,嘴角两绺白须随激烈的气息上下起伏。
难道还有比李清照更出彩的作品?
“……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对我笑,小鸟枝上鸣。”
惭愧,是鄙人之作。
“赵,赵小娘子。”发抖的不仅是他的声音,身体也如风中垂条晃晃荡荡。
“词也就罢了,这书法,师从何人?属何派系?”
我挺直腰板道:“庞中华硬笔书法!”
“硬笔书法?”
“书写之时,以食指拇指握笔,往笔杆中注入‘硬气’,以求轻重得宜,下笔行云流水。”我泰然迎上他的目光。
“哎,你……这……”他看看我又看看那张纸,欲言又止数次。
我表面波澜不惊,脚趾已在绣鞋内扭曲蠕动,几乎要挖出个逃生通道。
最终他还是给我留了几分脸面,只反复叮嘱,要练柳颜体,更要多多诵读词集,逐句品鉴其凝练之句。
课后,我刚踏出门就被赵蕙蘅拉住袖口拽到假山后。
“小姑姑。”她吃了我的蜜饯,嘴也甜了不少,“你一言一行,皆代表赵家的颜面。日后还请勤学苦练,切勿再发生今日之事。”
“此言差矣。”
她言辞恳切,我被这副少年老成的模样逗乐,笑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晚来,作词自然比不上你们。再者,我会讲洋文和倭语,你会吗?她们会吗?”
“你!”
她语塞,一跺脚扭头就走。
完了,刚哄好的小侄女又生气了,我抬脚准备追上去,肩却被轻拍了拍,李擢不知何时地出现在身后。
我下意识警觉地后退两步,又觉此举太怂。他却不甚在意,目光在我衣襟上轻轻扫过,随后递上一方雪白手帕。
我摆摆手:“墨迹这会儿都干了,擦也擦不掉。”
他收回手帕,在手中揉成一团,面上还是春风和煦:“真不记得我了?”
虽然占了赵贞媛的身体,却无半分从前在密州的记忆,只能搪塞道:“先前落水昏迷,醒来后许多事便不记得了。”
“好吧。”他叹息,“我只是觉得,你…...与从前有些不同了。”
见他神色怅然,我想到那桩口头婚约,心中警铃大作,旁敲侧击地试探:“我记不太清了,从前是说过什么吗?”
他却挑眉笑道:“两小无猜,自然什么都说了。”
实话讲,此刻我心中是万分纠结的。有两个小人在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
一人说:“既然占了别人的身,就该承这躯体的果。不如就从善如流,反正也不亏。”
另一人说:“对呀对呀!想想就刺激!”
一抬头,发现李擢目光沉静地注视着我,带些探寻的意味。不知是不是日光的缘故,他瞳色看起来比常人浅淡,是清透的琥珀色,宛如晨曦照耀下的一潭静水。
我有片刻的恍惚,下一秒立马用指甲猛掐手心缓过神来,答道:“童言无忌,若有冒犯处,还请郎君见谅。”
他嘴角微微牵了牵,算是应答。
算起来我到此处也有月余,尽管面上看起来无异状,但终归是没有归属感的。尤其是到晚上,便莫名地感觉心中惴惴,仿佛行于冰面。
对这里的人,我也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敷衍心态,并不想产生过多纠葛。因而面对这个忽然冒出的青梅竹马,我下意识地感到恐惧与排斥。也许这段缘分,在未来某一天会化作枷锁,将我捆在这个,我不属于的时代。
本该等在书院外的春琴不知所踪,我抠了半天门上的青漆,她才脚步匆匆地从拐角处跑出来。
“你去干嘛了?”
“没,没什么。”她跑得急,发丝凌乱,眼神闪烁着道:“姑娘,咱们回去吧。”
“先不回去,去街上逛逛。衣服脏了,得买新的。”我拉住她,想了想又道:“顺道再去看看首饰。”
我们没有乘马车,顺着御街慢慢悠悠逛着。也许是午后客少,又也许是早春的日光实在叫人好眠。夹道店铺的商贩们也懒得吆喝,纷纷搬出藤椅,或卧或坐,有一搭没一搭闲聊着。
甫一踏进布庄,掌柜便殷勤迎了上来。之前母亲常带我到这家做衣裳,因而与她熟识。
说明来意,她立马捧出几批料子。我一一看过,见其中一匹纹路细腻,在室内也泛着莹莹幽光。
“这是云锦。”她见我目光停滞,解说道:“金陵运来的。您看这样式颜色,可还喜欢?”
极淡的青绿,像是鸭蛋壳的色泽,配上浅金色丝线绣成缠枝纹,碧树黄花,与早春之景相得益彰。
选好料子后,顺便替春琴也选了几件。自那次偷窃事件后,我扣下她大部分的月钱,只留基本生活之用。虽这么说,她平日吃住都随我,才不到俩月,个子抽条不少,从前的衣服眼见着紧绷起来。
紧挨着黄家布庄就是梁家珠子铺,专卖珍珠所制的簪,钗,环,箍。自称与宫中贡珠出自同一采珠场,甚至还在门口贴了张美人簪珠的水墨画,空白处题字“芙蓉涕露,明月缀枝”。
正欲迈脚,从中走出一淡紫色身影。我侧身让她先行,她微微颔首,款步走过。我还没看清样貌,目光先被那乌发间颤动的步摇所吸引。
细弱的黄金做底,顶端缀一颗粉珠,下垂三股米珠,杂以碧色翡翠。行动间,珠翠轻撞,与金叶耳坠遥遥相应,如风拂杨柳,鸟鸣春涧。
我怕这美景几秒就会消散,忙大步入店中,问掌柜:“方才那位紫衣姑娘的珍珠步摇可是出自此处?”
那中年男子颇为意满地捋了捋短须:“小娘子说的可是那支‘人面桃花’?顶珠是珰珠,乃南海珠蚌吸明月之华,历经两载才得一粒。”
谁问你了?我耐着性子听他讲完,道:“我要一支一模一样的。”
“……卖完了,那是最后一支。要不您看看,小店还有珍珠耳坠手镯项链…...”
我恹恹地走出珠子铺,见过了“人面桃花”,只觉余下皆索然无味。
春琴在一旁劝我:“万一只是那位小娘子生得好看,所以戴着才显好看呢?”
我冷哼一声,撇下手阔步向前。她小跑几步跟上我,赔笑道:“南熏门的桃花开了,姑娘可要去看?”
迎祥池畔酒肆茶肆棋布,又以二层小楼居多。
点了两碗冰雪凉水和果子。时令果子皆由银质碗碟盛装,有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小瑶李子。
此处景致极佳,远眺间,夹岸垂杨,菰蒲莲荷,闲眠凫雁,尽收眼底。露台杂坐三两茶客,有饮茶观景者,亦有提笔赋诗者。
春琴轻轻杵了我一下,顺着她的目光,那支我心心念念的人面桃花闯入眼帘。淡紫罗裙的女子,独坐一隅。桌面铺着凝霜纸,她的女使立于一旁研墨,额角已沁出汗珠。
女子时而蹙眉踌躇,时而展颜落笔。珍珠随着她的动作有意无意地轻拂面颊,在日照下呈现出鸢尾花一般粉紫光晕。
我好奇她写的内容,借观景之由走向露台,又慢慢挪步过去,正巧见笔落句成。
旧游似梦浑情懒,对景无聊愁杀人。
红木桌一角已然叠放三四页提了字的纸笺,而她兴致未减,换了新纸,略微沉吟,又作了首七言诗。
楼台影里荡春风,叶气融怡物物同。
草色乍翻新样绿,花容不减旧时红。
莺唇小巧轻烟里,蝶翅轻便细雨中。
聊把新诗记风景,休嗟万事转头空。
一气呵成,未有凝滞。然后托腮,凝视楼下桃林,片刻后提笔再作一首。
尽是刘郎手自栽,刘郎去后几番开。
东君有意能相顾,蛱蝶无情更不来。
我看得投入,不自觉间,已然移到她身侧。只见她又铺开一张纸,正写到“默默深闺昼掩关,简编盈案小窗寒”。她似乎一时没了思绪,抬首四顾,好巧不巧撞见我探头探脑的模样。
我来不及移开目光,被捉了个现行。她却不在意地笑笑,甚至侧身示意我走近些看。
“如何?”她望着我问道。
我不是黄夫子,不能引经据典点评一番;也不是李清照,无法当场作词一首与她相和。只抻着脑袋,想方才所见三首诗,虽有桃红柳绿蜂围蝶阵之热闹,却无一例外以怅然收尾,于是道:“娘子似乎很孤独?”
话出口立刻就后悔了,贸然用孤独一词,怕是有些失礼。正想着说点什么补救一下。再看她,水盈盈的桃花眼有一瞬失神,下一秒眼尾妩媚地扬起。她掩唇轻笑道:“原来如此,竟叫你看出来了。”
说罢回身再度提笔,写下尾句。
只嗟流水琴中意,难向人前取次弹。
随后搁笔,将墨迹未干的纸递给我,道:“多亏小娘子点出,才成此句。既然有缘,便赠予你吧。”
我收了诗,见她也含笑看着我。我心中警铃大作,按照礼尚往来的规矩,此刻不是该当场回赠一首?
于是眼珠一转,道:“多谢娘子,我正巧也有一词。”语罢,念出的正是李清照那首《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柔,梨花欲谢恐难禁。
起初她嘴角蕴着浅笑,越往后那笑容竟慢慢消失。听到“梨花欲谢恐难禁”,眸光幽然,莫名的情愫涌动。
“这是你写的?”她怔怔地看向我。
“不是。”我老老实实答道,“是一位友人相赠,在此与娘子共赏,算是借花献佛了。”
她转身伏案,一字不漏地将那首词复写出来,捧在手中反复轻念。又放下纸张,殷殷道:“能否告知这位友人的名氏。”
“她叫李清照,是我在有竹书院的同窗。”我回答。
“李清照?”她一惊,后了然一笑,“先前有幸拜读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果然清新自然,雅练至极。”
后竟起身冲着我敛衽一拜:“多谢小娘子。”又道:“我姓甄,名漱竹。”颦笑间顾盼神飞,恍若洛河神女。
她像是突然有了急事,如获至宝般地将那张诗笺捧在怀中,告辞后匆匆下楼。我依靠在阑干上,目送着她消失在人群中。桃花眼,春风面,也许春琴说得没错,珍珠正是因为佩在她身上,才堪称瑰丽绝伦。
“小娘子,小娘子?”
我还在撑着下巴神游,被赵蕙蘅一戳,才回神。这黄夫子真是火眼金睛,隔着一层珠帘都能发现学生走神。
我立马正襟危坐,装出听讲的模样。他的目光在我脑门上定了数十秒,才悠悠转开。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以意趣为主,莫蹈袭前人语意…...”
这节课又是讲作词,看着他开开合合的双唇,仿佛一个黑洞,万事万物都扭曲旋转着被吸入。
我将口掩在袖中,悄悄打了个哈欠。
“请各位作词一首,就以……春日景物为题,琴为韵,如何?”
哈欠打了一半硬生生被吓没了,我连打油诗都没写过,写词更是天方夜谭。我向赵蕙蘅求助,她回了我一个爱莫能助的眼神。
堂里很快静了下来,偶有笔毫与纸面相触,发出沙沙轻响。
春日景物?我咬着笔杆,回忆着最近都看了些啥。老生常谈的就是桃花梨花小桥流水。
然后又对着“琴”字犯起难,能写出两句就不错了,还要求押韵。一边想着,一边又习惯性地开始转笔。哪料着笔头沾了墨汁,甩了满襟的墨点。我忙着擦拭,一抬头,李清照和王令娴已先后交了卷,赵蕙蘅紧随其后。然后四道目光一同落在我身上,我嘶了一口冷气,也硬着头皮递了上去。
“嗯…...”夫子随手拈起一张,“青山得意翠色浓,桃李无言骚客吟。昼渐长,莺早啼,恁不肯待天明。”
还没念完,自己先忍俊不禁。
“一日之计,惟在于寅,小娘子可莫要贪眠啊。”他对着王令娴打趣道。
话毕又捻起一张。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柔,梨花欲谢恐难禁。”
他轻声诵读数遍,啧啧称赞:“云无心以出岫…...岫云催暮,风雨弄晴。欲禁难谢,更是淡语中致语。”又反复看了几遍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先日听说李校书携一首《如梦令》入朝,阅者击节相赞,皆言,毫无斧凿之迹。有猜出自苏公之手,亦有人称酷似欧阳公之风。原来啊,是李小娘子之笔。今日一读,果真堪比谢女之才!”
“夫子谬赞。”李清照微微躬身,面上并无过多喜悦之情。
黄夫子又拿起另一张,静默片刻,常年半耷拉的眼皮猛地一扬,嘴角两绺白须随激烈的气息上下起伏。
难道还有比李清照更出彩的作品?
“……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对我笑,小鸟枝上鸣。”
惭愧,是鄙人之作。
“赵,赵小娘子。”发抖的不仅是他的声音,身体也如风中垂条晃晃荡荡。
“词也就罢了,这书法,师从何人?属何派系?”
我挺直腰板道:“庞中华硬笔书法!”
“硬笔书法?”
“书写之时,以食指拇指握笔,往笔杆中注入‘硬气’,以求轻重得宜,下笔行云流水。”我泰然迎上他的目光。
“哎,你……这……”他看看我又看看那张纸,欲言又止数次。
我表面波澜不惊,脚趾已在绣鞋内扭曲蠕动,几乎要挖出个逃生通道。
最终他还是给我留了几分脸面,只反复叮嘱,要练柳颜体,更要多多诵读词集,逐句品鉴其凝练之句。
课后,我刚踏出门就被赵蕙蘅拉住袖口拽到假山后。
“小姑姑。”她吃了我的蜜饯,嘴也甜了不少,“你一言一行,皆代表赵家的颜面。日后还请勤学苦练,切勿再发生今日之事。”
“此言差矣。”
她言辞恳切,我被这副少年老成的模样逗乐,笑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晚来,作词自然比不上你们。再者,我会讲洋文和倭语,你会吗?她们会吗?”
“你!”
她语塞,一跺脚扭头就走。
完了,刚哄好的小侄女又生气了,我抬脚准备追上去,肩却被轻拍了拍,李擢不知何时地出现在身后。
我下意识警觉地后退两步,又觉此举太怂。他却不甚在意,目光在我衣襟上轻轻扫过,随后递上一方雪白手帕。
我摆摆手:“墨迹这会儿都干了,擦也擦不掉。”
他收回手帕,在手中揉成一团,面上还是春风和煦:“真不记得我了?”
虽然占了赵贞媛的身体,却无半分从前在密州的记忆,只能搪塞道:“先前落水昏迷,醒来后许多事便不记得了。”
“好吧。”他叹息,“我只是觉得,你…...与从前有些不同了。”
见他神色怅然,我想到那桩口头婚约,心中警铃大作,旁敲侧击地试探:“我记不太清了,从前是说过什么吗?”
他却挑眉笑道:“两小无猜,自然什么都说了。”
实话讲,此刻我心中是万分纠结的。有两个小人在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
一人说:“既然占了别人的身,就该承这躯体的果。不如就从善如流,反正也不亏。”
另一人说:“对呀对呀!想想就刺激!”
一抬头,发现李擢目光沉静地注视着我,带些探寻的意味。不知是不是日光的缘故,他瞳色看起来比常人浅淡,是清透的琥珀色,宛如晨曦照耀下的一潭静水。
我有片刻的恍惚,下一秒立马用指甲猛掐手心缓过神来,答道:“童言无忌,若有冒犯处,还请郎君见谅。”
他嘴角微微牵了牵,算是应答。
算起来我到此处也有月余,尽管面上看起来无异状,但终归是没有归属感的。尤其是到晚上,便莫名地感觉心中惴惴,仿佛行于冰面。
对这里的人,我也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敷衍心态,并不想产生过多纠葛。因而面对这个忽然冒出的青梅竹马,我下意识地感到恐惧与排斥。也许这段缘分,在未来某一天会化作枷锁,将我捆在这个,我不属于的时代。
本该等在书院外的春琴不知所踪,我抠了半天门上的青漆,她才脚步匆匆地从拐角处跑出来。
“你去干嘛了?”
“没,没什么。”她跑得急,发丝凌乱,眼神闪烁着道:“姑娘,咱们回去吧。”
“先不回去,去街上逛逛。衣服脏了,得买新的。”我拉住她,想了想又道:“顺道再去看看首饰。”
我们没有乘马车,顺着御街慢慢悠悠逛着。也许是午后客少,又也许是早春的日光实在叫人好眠。夹道店铺的商贩们也懒得吆喝,纷纷搬出藤椅,或卧或坐,有一搭没一搭闲聊着。
甫一踏进布庄,掌柜便殷勤迎了上来。之前母亲常带我到这家做衣裳,因而与她熟识。
说明来意,她立马捧出几批料子。我一一看过,见其中一匹纹路细腻,在室内也泛着莹莹幽光。
“这是云锦。”她见我目光停滞,解说道:“金陵运来的。您看这样式颜色,可还喜欢?”
极淡的青绿,像是鸭蛋壳的色泽,配上浅金色丝线绣成缠枝纹,碧树黄花,与早春之景相得益彰。
选好料子后,顺便替春琴也选了几件。自那次偷窃事件后,我扣下她大部分的月钱,只留基本生活之用。虽这么说,她平日吃住都随我,才不到俩月,个子抽条不少,从前的衣服眼见着紧绷起来。
紧挨着黄家布庄就是梁家珠子铺,专卖珍珠所制的簪,钗,环,箍。自称与宫中贡珠出自同一采珠场,甚至还在门口贴了张美人簪珠的水墨画,空白处题字“芙蓉涕露,明月缀枝”。
正欲迈脚,从中走出一淡紫色身影。我侧身让她先行,她微微颔首,款步走过。我还没看清样貌,目光先被那乌发间颤动的步摇所吸引。
细弱的黄金做底,顶端缀一颗粉珠,下垂三股米珠,杂以碧色翡翠。行动间,珠翠轻撞,与金叶耳坠遥遥相应,如风拂杨柳,鸟鸣春涧。
我怕这美景几秒就会消散,忙大步入店中,问掌柜:“方才那位紫衣姑娘的珍珠步摇可是出自此处?”
那中年男子颇为意满地捋了捋短须:“小娘子说的可是那支‘人面桃花’?顶珠是珰珠,乃南海珠蚌吸明月之华,历经两载才得一粒。”
谁问你了?我耐着性子听他讲完,道:“我要一支一模一样的。”
“……卖完了,那是最后一支。要不您看看,小店还有珍珠耳坠手镯项链…...”
我恹恹地走出珠子铺,见过了“人面桃花”,只觉余下皆索然无味。
春琴在一旁劝我:“万一只是那位小娘子生得好看,所以戴着才显好看呢?”
我冷哼一声,撇下手阔步向前。她小跑几步跟上我,赔笑道:“南熏门的桃花开了,姑娘可要去看?”
迎祥池畔酒肆茶肆棋布,又以二层小楼居多。
点了两碗冰雪凉水和果子。时令果子皆由银质碗碟盛装,有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小瑶李子。
此处景致极佳,远眺间,夹岸垂杨,菰蒲莲荷,闲眠凫雁,尽收眼底。露台杂坐三两茶客,有饮茶观景者,亦有提笔赋诗者。
春琴轻轻杵了我一下,顺着她的目光,那支我心心念念的人面桃花闯入眼帘。淡紫罗裙的女子,独坐一隅。桌面铺着凝霜纸,她的女使立于一旁研墨,额角已沁出汗珠。
女子时而蹙眉踌躇,时而展颜落笔。珍珠随着她的动作有意无意地轻拂面颊,在日照下呈现出鸢尾花一般粉紫光晕。
我好奇她写的内容,借观景之由走向露台,又慢慢挪步过去,正巧见笔落句成。
旧游似梦浑情懒,对景无聊愁杀人。
红木桌一角已然叠放三四页提了字的纸笺,而她兴致未减,换了新纸,略微沉吟,又作了首七言诗。
楼台影里荡春风,叶气融怡物物同。
草色乍翻新样绿,花容不减旧时红。
莺唇小巧轻烟里,蝶翅轻便细雨中。
聊把新诗记风景,休嗟万事转头空。
一气呵成,未有凝滞。然后托腮,凝视楼下桃林,片刻后提笔再作一首。
尽是刘郎手自栽,刘郎去后几番开。
东君有意能相顾,蛱蝶无情更不来。
我看得投入,不自觉间,已然移到她身侧。只见她又铺开一张纸,正写到“默默深闺昼掩关,简编盈案小窗寒”。她似乎一时没了思绪,抬首四顾,好巧不巧撞见我探头探脑的模样。
我来不及移开目光,被捉了个现行。她却不在意地笑笑,甚至侧身示意我走近些看。
“如何?”她望着我问道。
我不是黄夫子,不能引经据典点评一番;也不是李清照,无法当场作词一首与她相和。只抻着脑袋,想方才所见三首诗,虽有桃红柳绿蜂围蝶阵之热闹,却无一例外以怅然收尾,于是道:“娘子似乎很孤独?”
话出口立刻就后悔了,贸然用孤独一词,怕是有些失礼。正想着说点什么补救一下。再看她,水盈盈的桃花眼有一瞬失神,下一秒眼尾妩媚地扬起。她掩唇轻笑道:“原来如此,竟叫你看出来了。”
说罢回身再度提笔,写下尾句。
只嗟流水琴中意,难向人前取次弹。
随后搁笔,将墨迹未干的纸递给我,道:“多亏小娘子点出,才成此句。既然有缘,便赠予你吧。”
我收了诗,见她也含笑看着我。我心中警铃大作,按照礼尚往来的规矩,此刻不是该当场回赠一首?
于是眼珠一转,道:“多谢娘子,我正巧也有一词。”语罢,念出的正是李清照那首《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柔,梨花欲谢恐难禁。
起初她嘴角蕴着浅笑,越往后那笑容竟慢慢消失。听到“梨花欲谢恐难禁”,眸光幽然,莫名的情愫涌动。
“这是你写的?”她怔怔地看向我。
“不是。”我老老实实答道,“是一位友人相赠,在此与娘子共赏,算是借花献佛了。”
她转身伏案,一字不漏地将那首词复写出来,捧在手中反复轻念。又放下纸张,殷殷道:“能否告知这位友人的名氏。”
“她叫李清照,是我在有竹书院的同窗。”我回答。
“李清照?”她一惊,后了然一笑,“先前有幸拜读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果然清新自然,雅练至极。”
后竟起身冲着我敛衽一拜:“多谢小娘子。”又道:“我姓甄,名漱竹。”颦笑间顾盼神飞,恍若洛河神女。
她像是突然有了急事,如获至宝般地将那张诗笺捧在怀中,告辞后匆匆下楼。我依靠在阑干上,目送着她消失在人群中。桃花眼,春风面,也许春琴说得没错,珍珠正是因为佩在她身上,才堪称瑰丽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