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挂书(1)
回家时,远远看见门口拴着一马。马身型矮小,耳朵尖尖长长,走近看,竟是一头小毛驴。
我扔出一个海棠果,它龇牙咧嘴地嚼着,津液四溅。
正玩得开心,身后有人声传来。回头一看,一中年男子被簇拥着走了出来。
大伯母一手挽着他,连声将我唤了过去。
“这是若夫的女儿,贞媛。”她对那人说,又拍拍我的肩,“这才是大伯父。”
赵挺之“嗯”了一声,瞟了我一眼,隐藏在须髯下的唇角牵了牵。算是在笑,笑意却不达眼底。他看起来风尘仆仆,面容也有倦色,黑白交错的头发倒是规规整整包在长翅帽中。
他回身对祖母一躬,又朝大伯母点点头,最后环视相送的众人一周,转身跨上小毛驴。一旁的小厮立刻上前,牵起缰绳,朝着宣德楼的方向走去。
“这才刚到家,热饭都没吃上一口呢,就被宣进宫述职。”大伯母忧心忡忡地望着长街。
“正说明官家看重父亲。”赵思诚托住她的手臂,“这是好事,咱们该高兴。”
这一去直到深夜才回来。翌日一早,街头巷尾就传遍了赵挺之的事迹。
相较于势力强大的辽国,此时大宋外交军事皆处劣势。面对使者,辽主自尊自大,称病让近臣即馆享客。历来出使之人为保命,大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赵挺之却不然,面对轻慢,他力陈作为邻国使者,辽主应尽主人之谊,以正规礼仪相待。此举保住国家尊严,也引得朝内外交口称赞。
方仪讲到此处,言语间颇有赞赏之意。彼时我正在吃荷花酥,一旁的公仲为也吃得满嘴是屑。
“你们两个,到底有没有认真听?”她恨铁不成钢地指指我又指指他。
自从仨老乡互相确认过身份后,为了让我们尽快适应,方仪时常会秘密召集我和公仲为,科普一些当代常识以及重大事件。
二十七年后,金军南下。仅仅两年,渡黄河,俘二帝,破汴梁,逼得宋室南迁。
如今的党争,相较国破家亡也成了小儿科。我暗自叹息,不出意外的话,这般闲适的生活只剩下不到三十年光景。对生于安定统一的国家的人来讲,颠沛流离的生活实在难以想象。
“我是活不到那个时候了,正夫也是。”她抿了一口茶,“最放心不下的便是蕙蘅和芷蘅。南宋最终定都临安,我在那儿置办好了宅邸,差人定期打扫看顾。届时,寻个由头早些离开汴梁吧。”
“我父母会怎样?”我问道。
她白了我一眼:“我又不是研究宋史的,只能记得这么多了。再说,史书上名儿都没留下的人,我怎会知道?”
“那李清照又会怎样?”我又问。
“……中年丧夫,又改嫁失节,大约是流落于江湖,凄苦而终吧。”
“她改嫁谁了?”印象中是有这么一个人。
“你问这个作甚?”她一道眼刀横了过来。
我缩了缩脖子。
方仪像是看出我的意头,斜了一眼,道:“不要插手别人的因果,历史一旦发生便成为既定事实,你我不过蜉蝣,如何与因果相抗?不要多管闲事,顾好你自己。比如多想想,过几日相看该怎么表现。”
“哈?什么相看,看什么?”我瞠目结舌,“不是就一起喝个茶吗?”
“那是提前相看啊。”她无奈扶额,“周娘子和吴娘子都会来,趁着你大伯父这阵子风头正盛,早些定下来。我也会尽力安排,不会让你委屈的。”
“等等,我…...”
我正想说我还没同意呢,公仲为就阴阳怪气地一拱手。
“提前恭喜你啦!”
我一把将剩下的荷花酥塞到他嘴里,扑到主位,抱住方仪的双腿。
“咱们是一条船上的,你可不能坑我。”
“这是为你好。两家早年有交情,李擢与你也算青梅竹马。”她气定神闲地饮了一口茶。
“什么青梅竹马,不过就是小时候一起玩泥巴,还真当能有什么感情?!”
她瞪我一眼:“至少好过盲婚哑嫁。”
“我还没满十三岁,搁现代那是犯法的。你帮帮我!”我又扑上去,摇着她的膝盖,“奶奶!”
“叫奶奶没用,叫先人都没用!”她不耐烦地拨开我的手。
“如果实在需要一个女婿的话,不如让他入赘。”我劈手一指笑得前仰后合的公仲为。
“哈?”突然被点名,他吓了一跳,“我才不呢。”
“由不得你。”
我冲上前去揪他衣领,他一面绕着玫瑰椅躲闪,一面气急败坏骂道:“流氓,别碰我。”
“够了!都出去!”方仪终于忍无可忍,揉着太阳穴吼道。
雕花木门在背后重重合上。公仲为嬉皮笑脸地做了个鬼脸,眼见我又要动手,麻溜地跑开十多步。
“其实啊,你也不必太担心。”他躲在树干后,只露个脑袋,“人家看不看得上你还另说呢。娶亲不都是要知书达理温柔贤淑的大家闺秀,你看你占哪个字?”
我刚追上去想揍他,转念一想也觉得没错。
晚饭后母亲又提及此事,反复叮嘱要在两位长辈面前展示自己宜室宜家的美德。她甚至考虑到我不擅女红,提前准备好两方绣工精美的手帕作为礼物。
衣服发型试了折腾好一番,她还是不放心,看着我叹了口气。
“祖母和两位从嫂也会在,你不必紧张,周大娘子问你什么,只管答就是了。”她语气故作轻松,手上却是一刻不停,反复把发髻梳好又拆开。
也许是傍晚一阵急雨激发白日的暑气,我感觉胸中郁闷难耐。从成为“赵贞媛”开始,整天不是绣花就是读书。她似乎是在真心为我谋划,像所有二十一世纪的父母。
我在那个时代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它不完美,因“惟有读书高”之风导致考试人口大爆炸。两三岁启蒙,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大学,后面还跟着研究生,博士……真就应了那句“学海无涯”,像是一条无止无休的隧道,越是深入,便越清楚知晓自己的无知与渺小。
可是到了这里,读书识字不再是安身立命之本,更像是一件陪衬,以求在被谈论时,受一句“知书达理”的夸奖,将来好成为某个家庭中合格的装饰品。我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学者,却也深感这是对知识的亵渎。
“娘。”我对着母亲忙碌的背影轻声唤道。
她回头看着我,忙碌中额角渗透出细密的汗珠。
“没什么。”我转过头,心中默念,对不起。
又过了三两日,我一早就被拖起来。梳洗时,春琴将我所有的头发拢到脑后,盘成圆形的髻。
“为何要梳这个发型?”我问她。
“今日李家两位娘子要来相看,虽说不是正式订亲,礼节上却不能马虎。大娘子特意嘱咐,姑娘从前的双鬟太小孩子气,换成同心髻,更显端庄大方。”她嘴里溜溜地说着,手上动作却不停,在试了金秋簪和花钿钗后,最终选了缀珠金帘梳别在额前。
我晃了晃头,米珠花网也跟着晃个不停。
“哎呀,您先别动。”
春琴着急忙慌地按住我的头,她此刻正在替我上妆。我瞟了一眼菱花镜,顿时被两团猴屁股吓了一跳。
她似乎看出我的惊恐,解释道:“先上胭脂再敷粉,这红晕便像是从皮肤里透出来一般。”
化完妆后又换上早就搭配好的印金白罗褥以及菱格花草纹齐腰百褶裙。
“有些素了。”正巧母亲进来,上下打量一番后,又在外加上一件芙蓉梅花纹纱半臂。
为显庄重,我提前小半日就去厅中正襟危坐。此次相看算是给足了排面,由祖母出面,两位从嫂坐镇,全员皆是严阵以待的架势。
“相看中了便会将一支钗子插到头上。”春琴在我耳边小声科普相看的规矩。
“要是不中呢?”我用绣帕掩住嘴,悄声问。
“应该会留一两块彩缎,权当是安慰吧。”
随着母亲一记轻咳,我回神坐直。回廊处传来妇人谈笑声,不出片刻,一行人拉拉扯扯地来到正厅,其中一人正是李擢的母亲周大娘子。
礼节性寒暄后,照例是要我挨个问安,只见两道目光毫不避讳地扫射全身,仿佛在打量橱窗中的待价而沽的拍卖品。
周大娘子率先满意地点点头,转头对吴娘子笑道:“在密州时,我就喜欢贞媛得紧,恨不得要过来做自己的女儿呢。”
稍年轻的吴娘子见状,将我拉到身边坐下,笑道:“常听周大娘子念叨,今日一见,果然是窈窕淑女。”又转头打趣道:“如今收为女儿,也不迟啊。”
接下来又心照不宣地讲了些家长里短,话题很快就又转到我身上。
“闺中无聊,小娘子平日都做些什么打发时间?”吴娘子问。
这道题母亲押中过,我低头盯着脚尖,答道:“刺绣,插花。”
“前些日子不正好绣了手帕吗?快给两位娘子瞧瞧。”母亲向我使了个眼色。
我会意,取出一早收于袖中的手帕,递了过去。
“这可真是…...”
后半句话噎在喉咙里,脸上的笑也有些挂不住。因为本该精致的春日牡丹图,不知何时被替换成了以黑线草草勾勒的小鸡。
“…...是何物?”周娘子微微瞠目。
“是神鸟!”我挺直腰板答道。
“可是,这不就是小鸡啄米吗?”吴娘子瞟了一眼,不解道。
“您看它头上的圈儿,此乃举身光,代表着光明普照。”我继续面不改色地答道。
她沉默着,满屋人都沉默着。方仪最先反应过来,不动声色剜了我一眼。母亲状似镇定,手藏在袖中快把手帕给绞断了。两位从嫂也是面面相觑,搞不清状况。
稳了,我正暗自庆幸。周大娘子却突然一拍手,叠声道:“好,好!贞媛真是……慧心巧思。”
这下轮到我沉默了,突然蹦出一个可怕的想法,或许这门亲事两家早就心照不宣,今日相看,只是走个过场。因此无论我做出什么出格举动,也会被圆过去。
熟悉的无力感又席卷全身,我看看手边茶盏,又看看桌上花瓶,寻思着一会儿要不要给她们再现一波发癫。
“贞媛妹妹善解人意,我刚生产那会儿,就是她主动照顾我。”二从嫂打着圆场。
不要恩将仇报啊!
“对啊对啊,而且还爱读书,连蕙蘅都说,小姑姑一读就是一整天,连陪她玩都没空呢。”大从嫂也从旁助攻。
我拿性命担保赵蕙蘅肯定没说过这话!
周娘子一听,倒是来了兴致了,问道:“都看些什么书呀?”
像是怕再生事端,母亲在我开口之前急急抢答:“平日都读《女诫》《家范》《列女传》。”
满意的神色又回到眼中,她们对视一眼。周大娘子起身,施施然走到我面前,将手伸进袖口。轻薄的锦缎下,隐约可见一细明晃晃的长形物体。
她的目光带着笑意,落在我额前,却如灼灼烈火。我喉咙发紧,冷汗涔涔,身子不自觉地后缩,已经碰到了玫瑰椅背,退无可退。
在这个当口,周大娘子却犹豫了,摩挲着袖中金钗,突然问道:“《列女传》中贤女众多,不知贞媛以为,哪位堪称女子表率?”
西汉刘向不满皇后赵飞燕奢淫无度,故采取诗书中所载贤妃贞妇,以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以戒天子。虽未起到实质性作用,却也流传下来,为后世女子之范。
她终究还是起了疑心,此问恐怕是在试探我究竟有没有读过《列女传》。
我思索片刻,答道:“《列女传》本是为劝谏而著,恐有加笔虚构之嫌,以致书中所述不尽详实。小女读时,常有违和之感。面对不实之事,实在难言何为表率。”
她挑挑眉,道:“无论是否属实,既是做警世之用,你只需说出在你看来,哪位女子德行乃其中之最即可。”
我继续打着太极:“斯人已逝,我身边却有一人,文才斐然,堪为表率。”
“哦?那是谁?”她好奇地倾了倾身子。
“校书郎李格非之女,李清照!”我一字一句道。
恰逢一阵穿堂风,那掷地有声的三字,随风在厅中反复穿梭,清晰无比地传到在座众人耳中。
周大娘子嘴角唰地耷拉下来,眉头轻皱,不动声色地后退半步,从袖中抽出了手----手上空空如也。
之前她提起李清照时,似乎对其弄才之事颇有微词。而如今我大张旗鼓地赞扬李清照,显然与她心中好儿媳的形象背道而驰。
女红可以慢慢学,唯有思想,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她断然不愿意冒这个险。接下来,只需等着被婉拒,美滋滋地白得一匹彩缎,这事儿就算画上个句号了。
这么想着,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不觉间,里衣已然被汗水浸湿。
周大娘子退回到座位上,默默地端起茶盏,一时无人敢言,气氛就这么僵持不下。
“聊这么一会儿,也饿了。正好蔽家略备薄酒小菜,请二位娘子移步前厅就餐吧。”最终还是方仪开了口。她有诰命在身,周,吴两位娘子不好拂她的面子,只能顺从地走出屋子。
屋内只剩我和母亲二人,我拉了拉她的袖口:“我们也去吧?”
她不动,漠然问道:“为何要这样做?”
“我本就没有那般精巧的绣工,不愿行欺骗之事。”
“你不该提李校书的女儿。”她为了今日精心打扮,细细描摹的严妆此刻如假面一般,毫无生气地覆在脸上。
“为何不能?你此前还与她母亲交好不是吗?”
“谈不上交好,只是因为你爹与李校书同僚。”她淡淡道:“李清照虽有文才,父母却不加约束,甚至李校书还将她的词作带到太学中供人传阅,实在出格。”
“有何不妥?历来文人不都如此,怎么到了她身上就出格了呢?”我问。
“闺阁女儿家如何比得男人?那些隐秘私情,自己看后焚毁也就罢了。传于墙垣之外,若有心之人借此编排,往后该如何自处?”她陡然加重语气。
“那也不是闺阁女儿家的错,是看的人心中藏污。”我冷笑道,“你们既然觉得女子有才是错,当初又何苦教我开蒙,送我去书院,干脆就一字不识,不是更称世人的意吗?”
“让你读书,是教你明理懂事,将来做贤妻哲妇,而不是让你巧言令色出风头,做那长舌鸣晨之人!”
“好一个长舌鸣晨,所以母亲你连自己写的词也要拱手让人?”
“你怎么能…...”她几乎立刻明白我所指为何,瞪大眼睛,胸口激烈起伏。
这些日子压在心中的重担也在此刻爆发,我冷冷道:“不过就是个李家,何至于此?难不成不嫁人还活不了了么?”
她望着我连连摇头:“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又掩面啜泣,“你从前不是这样的…...”
“娘,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词作,要堂堂正正地冠以自己的名字?”我直视她问道。
她怔然立于原地,长久不语
我转身大步跨出门,正巧撞见赵明诚立于廊下,不知来了多久。
“贞媛妹妹,祖母叫婶婶和你去前厅用饭呢。”他温声说道。
“我不吃。”我气汹汹回答,想了想又说:“你去叫我娘吧。”
“周大娘子此番前来是为了你,你不出席,恐怕不妥。”他好言相劝,甚至伸手轻轻捏住我的袖口。
“不去就不去。”我拂落他的手,扭头跑开。
我扔出一个海棠果,它龇牙咧嘴地嚼着,津液四溅。
正玩得开心,身后有人声传来。回头一看,一中年男子被簇拥着走了出来。
大伯母一手挽着他,连声将我唤了过去。
“这是若夫的女儿,贞媛。”她对那人说,又拍拍我的肩,“这才是大伯父。”
赵挺之“嗯”了一声,瞟了我一眼,隐藏在须髯下的唇角牵了牵。算是在笑,笑意却不达眼底。他看起来风尘仆仆,面容也有倦色,黑白交错的头发倒是规规整整包在长翅帽中。
他回身对祖母一躬,又朝大伯母点点头,最后环视相送的众人一周,转身跨上小毛驴。一旁的小厮立刻上前,牵起缰绳,朝着宣德楼的方向走去。
“这才刚到家,热饭都没吃上一口呢,就被宣进宫述职。”大伯母忧心忡忡地望着长街。
“正说明官家看重父亲。”赵思诚托住她的手臂,“这是好事,咱们该高兴。”
这一去直到深夜才回来。翌日一早,街头巷尾就传遍了赵挺之的事迹。
相较于势力强大的辽国,此时大宋外交军事皆处劣势。面对使者,辽主自尊自大,称病让近臣即馆享客。历来出使之人为保命,大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赵挺之却不然,面对轻慢,他力陈作为邻国使者,辽主应尽主人之谊,以正规礼仪相待。此举保住国家尊严,也引得朝内外交口称赞。
方仪讲到此处,言语间颇有赞赏之意。彼时我正在吃荷花酥,一旁的公仲为也吃得满嘴是屑。
“你们两个,到底有没有认真听?”她恨铁不成钢地指指我又指指他。
自从仨老乡互相确认过身份后,为了让我们尽快适应,方仪时常会秘密召集我和公仲为,科普一些当代常识以及重大事件。
二十七年后,金军南下。仅仅两年,渡黄河,俘二帝,破汴梁,逼得宋室南迁。
如今的党争,相较国破家亡也成了小儿科。我暗自叹息,不出意外的话,这般闲适的生活只剩下不到三十年光景。对生于安定统一的国家的人来讲,颠沛流离的生活实在难以想象。
“我是活不到那个时候了,正夫也是。”她抿了一口茶,“最放心不下的便是蕙蘅和芷蘅。南宋最终定都临安,我在那儿置办好了宅邸,差人定期打扫看顾。届时,寻个由头早些离开汴梁吧。”
“我父母会怎样?”我问道。
她白了我一眼:“我又不是研究宋史的,只能记得这么多了。再说,史书上名儿都没留下的人,我怎会知道?”
“那李清照又会怎样?”我又问。
“……中年丧夫,又改嫁失节,大约是流落于江湖,凄苦而终吧。”
“她改嫁谁了?”印象中是有这么一个人。
“你问这个作甚?”她一道眼刀横了过来。
我缩了缩脖子。
方仪像是看出我的意头,斜了一眼,道:“不要插手别人的因果,历史一旦发生便成为既定事实,你我不过蜉蝣,如何与因果相抗?不要多管闲事,顾好你自己。比如多想想,过几日相看该怎么表现。”
“哈?什么相看,看什么?”我瞠目结舌,“不是就一起喝个茶吗?”
“那是提前相看啊。”她无奈扶额,“周娘子和吴娘子都会来,趁着你大伯父这阵子风头正盛,早些定下来。我也会尽力安排,不会让你委屈的。”
“等等,我…...”
我正想说我还没同意呢,公仲为就阴阳怪气地一拱手。
“提前恭喜你啦!”
我一把将剩下的荷花酥塞到他嘴里,扑到主位,抱住方仪的双腿。
“咱们是一条船上的,你可不能坑我。”
“这是为你好。两家早年有交情,李擢与你也算青梅竹马。”她气定神闲地饮了一口茶。
“什么青梅竹马,不过就是小时候一起玩泥巴,还真当能有什么感情?!”
她瞪我一眼:“至少好过盲婚哑嫁。”
“我还没满十三岁,搁现代那是犯法的。你帮帮我!”我又扑上去,摇着她的膝盖,“奶奶!”
“叫奶奶没用,叫先人都没用!”她不耐烦地拨开我的手。
“如果实在需要一个女婿的话,不如让他入赘。”我劈手一指笑得前仰后合的公仲为。
“哈?”突然被点名,他吓了一跳,“我才不呢。”
“由不得你。”
我冲上前去揪他衣领,他一面绕着玫瑰椅躲闪,一面气急败坏骂道:“流氓,别碰我。”
“够了!都出去!”方仪终于忍无可忍,揉着太阳穴吼道。
雕花木门在背后重重合上。公仲为嬉皮笑脸地做了个鬼脸,眼见我又要动手,麻溜地跑开十多步。
“其实啊,你也不必太担心。”他躲在树干后,只露个脑袋,“人家看不看得上你还另说呢。娶亲不都是要知书达理温柔贤淑的大家闺秀,你看你占哪个字?”
我刚追上去想揍他,转念一想也觉得没错。
晚饭后母亲又提及此事,反复叮嘱要在两位长辈面前展示自己宜室宜家的美德。她甚至考虑到我不擅女红,提前准备好两方绣工精美的手帕作为礼物。
衣服发型试了折腾好一番,她还是不放心,看着我叹了口气。
“祖母和两位从嫂也会在,你不必紧张,周大娘子问你什么,只管答就是了。”她语气故作轻松,手上却是一刻不停,反复把发髻梳好又拆开。
也许是傍晚一阵急雨激发白日的暑气,我感觉胸中郁闷难耐。从成为“赵贞媛”开始,整天不是绣花就是读书。她似乎是在真心为我谋划,像所有二十一世纪的父母。
我在那个时代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它不完美,因“惟有读书高”之风导致考试人口大爆炸。两三岁启蒙,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大学,后面还跟着研究生,博士……真就应了那句“学海无涯”,像是一条无止无休的隧道,越是深入,便越清楚知晓自己的无知与渺小。
可是到了这里,读书识字不再是安身立命之本,更像是一件陪衬,以求在被谈论时,受一句“知书达理”的夸奖,将来好成为某个家庭中合格的装饰品。我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学者,却也深感这是对知识的亵渎。
“娘。”我对着母亲忙碌的背影轻声唤道。
她回头看着我,忙碌中额角渗透出细密的汗珠。
“没什么。”我转过头,心中默念,对不起。
又过了三两日,我一早就被拖起来。梳洗时,春琴将我所有的头发拢到脑后,盘成圆形的髻。
“为何要梳这个发型?”我问她。
“今日李家两位娘子要来相看,虽说不是正式订亲,礼节上却不能马虎。大娘子特意嘱咐,姑娘从前的双鬟太小孩子气,换成同心髻,更显端庄大方。”她嘴里溜溜地说着,手上动作却不停,在试了金秋簪和花钿钗后,最终选了缀珠金帘梳别在额前。
我晃了晃头,米珠花网也跟着晃个不停。
“哎呀,您先别动。”
春琴着急忙慌地按住我的头,她此刻正在替我上妆。我瞟了一眼菱花镜,顿时被两团猴屁股吓了一跳。
她似乎看出我的惊恐,解释道:“先上胭脂再敷粉,这红晕便像是从皮肤里透出来一般。”
化完妆后又换上早就搭配好的印金白罗褥以及菱格花草纹齐腰百褶裙。
“有些素了。”正巧母亲进来,上下打量一番后,又在外加上一件芙蓉梅花纹纱半臂。
为显庄重,我提前小半日就去厅中正襟危坐。此次相看算是给足了排面,由祖母出面,两位从嫂坐镇,全员皆是严阵以待的架势。
“相看中了便会将一支钗子插到头上。”春琴在我耳边小声科普相看的规矩。
“要是不中呢?”我用绣帕掩住嘴,悄声问。
“应该会留一两块彩缎,权当是安慰吧。”
随着母亲一记轻咳,我回神坐直。回廊处传来妇人谈笑声,不出片刻,一行人拉拉扯扯地来到正厅,其中一人正是李擢的母亲周大娘子。
礼节性寒暄后,照例是要我挨个问安,只见两道目光毫不避讳地扫射全身,仿佛在打量橱窗中的待价而沽的拍卖品。
周大娘子率先满意地点点头,转头对吴娘子笑道:“在密州时,我就喜欢贞媛得紧,恨不得要过来做自己的女儿呢。”
稍年轻的吴娘子见状,将我拉到身边坐下,笑道:“常听周大娘子念叨,今日一见,果然是窈窕淑女。”又转头打趣道:“如今收为女儿,也不迟啊。”
接下来又心照不宣地讲了些家长里短,话题很快就又转到我身上。
“闺中无聊,小娘子平日都做些什么打发时间?”吴娘子问。
这道题母亲押中过,我低头盯着脚尖,答道:“刺绣,插花。”
“前些日子不正好绣了手帕吗?快给两位娘子瞧瞧。”母亲向我使了个眼色。
我会意,取出一早收于袖中的手帕,递了过去。
“这可真是…...”
后半句话噎在喉咙里,脸上的笑也有些挂不住。因为本该精致的春日牡丹图,不知何时被替换成了以黑线草草勾勒的小鸡。
“…...是何物?”周娘子微微瞠目。
“是神鸟!”我挺直腰板答道。
“可是,这不就是小鸡啄米吗?”吴娘子瞟了一眼,不解道。
“您看它头上的圈儿,此乃举身光,代表着光明普照。”我继续面不改色地答道。
她沉默着,满屋人都沉默着。方仪最先反应过来,不动声色剜了我一眼。母亲状似镇定,手藏在袖中快把手帕给绞断了。两位从嫂也是面面相觑,搞不清状况。
稳了,我正暗自庆幸。周大娘子却突然一拍手,叠声道:“好,好!贞媛真是……慧心巧思。”
这下轮到我沉默了,突然蹦出一个可怕的想法,或许这门亲事两家早就心照不宣,今日相看,只是走个过场。因此无论我做出什么出格举动,也会被圆过去。
熟悉的无力感又席卷全身,我看看手边茶盏,又看看桌上花瓶,寻思着一会儿要不要给她们再现一波发癫。
“贞媛妹妹善解人意,我刚生产那会儿,就是她主动照顾我。”二从嫂打着圆场。
不要恩将仇报啊!
“对啊对啊,而且还爱读书,连蕙蘅都说,小姑姑一读就是一整天,连陪她玩都没空呢。”大从嫂也从旁助攻。
我拿性命担保赵蕙蘅肯定没说过这话!
周娘子一听,倒是来了兴致了,问道:“都看些什么书呀?”
像是怕再生事端,母亲在我开口之前急急抢答:“平日都读《女诫》《家范》《列女传》。”
满意的神色又回到眼中,她们对视一眼。周大娘子起身,施施然走到我面前,将手伸进袖口。轻薄的锦缎下,隐约可见一细明晃晃的长形物体。
她的目光带着笑意,落在我额前,却如灼灼烈火。我喉咙发紧,冷汗涔涔,身子不自觉地后缩,已经碰到了玫瑰椅背,退无可退。
在这个当口,周大娘子却犹豫了,摩挲着袖中金钗,突然问道:“《列女传》中贤女众多,不知贞媛以为,哪位堪称女子表率?”
西汉刘向不满皇后赵飞燕奢淫无度,故采取诗书中所载贤妃贞妇,以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以戒天子。虽未起到实质性作用,却也流传下来,为后世女子之范。
她终究还是起了疑心,此问恐怕是在试探我究竟有没有读过《列女传》。
我思索片刻,答道:“《列女传》本是为劝谏而著,恐有加笔虚构之嫌,以致书中所述不尽详实。小女读时,常有违和之感。面对不实之事,实在难言何为表率。”
她挑挑眉,道:“无论是否属实,既是做警世之用,你只需说出在你看来,哪位女子德行乃其中之最即可。”
我继续打着太极:“斯人已逝,我身边却有一人,文才斐然,堪为表率。”
“哦?那是谁?”她好奇地倾了倾身子。
“校书郎李格非之女,李清照!”我一字一句道。
恰逢一阵穿堂风,那掷地有声的三字,随风在厅中反复穿梭,清晰无比地传到在座众人耳中。
周大娘子嘴角唰地耷拉下来,眉头轻皱,不动声色地后退半步,从袖中抽出了手----手上空空如也。
之前她提起李清照时,似乎对其弄才之事颇有微词。而如今我大张旗鼓地赞扬李清照,显然与她心中好儿媳的形象背道而驰。
女红可以慢慢学,唯有思想,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她断然不愿意冒这个险。接下来,只需等着被婉拒,美滋滋地白得一匹彩缎,这事儿就算画上个句号了。
这么想着,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不觉间,里衣已然被汗水浸湿。
周大娘子退回到座位上,默默地端起茶盏,一时无人敢言,气氛就这么僵持不下。
“聊这么一会儿,也饿了。正好蔽家略备薄酒小菜,请二位娘子移步前厅就餐吧。”最终还是方仪开了口。她有诰命在身,周,吴两位娘子不好拂她的面子,只能顺从地走出屋子。
屋内只剩我和母亲二人,我拉了拉她的袖口:“我们也去吧?”
她不动,漠然问道:“为何要这样做?”
“我本就没有那般精巧的绣工,不愿行欺骗之事。”
“你不该提李校书的女儿。”她为了今日精心打扮,细细描摹的严妆此刻如假面一般,毫无生气地覆在脸上。
“为何不能?你此前还与她母亲交好不是吗?”
“谈不上交好,只是因为你爹与李校书同僚。”她淡淡道:“李清照虽有文才,父母却不加约束,甚至李校书还将她的词作带到太学中供人传阅,实在出格。”
“有何不妥?历来文人不都如此,怎么到了她身上就出格了呢?”我问。
“闺阁女儿家如何比得男人?那些隐秘私情,自己看后焚毁也就罢了。传于墙垣之外,若有心之人借此编排,往后该如何自处?”她陡然加重语气。
“那也不是闺阁女儿家的错,是看的人心中藏污。”我冷笑道,“你们既然觉得女子有才是错,当初又何苦教我开蒙,送我去书院,干脆就一字不识,不是更称世人的意吗?”
“让你读书,是教你明理懂事,将来做贤妻哲妇,而不是让你巧言令色出风头,做那长舌鸣晨之人!”
“好一个长舌鸣晨,所以母亲你连自己写的词也要拱手让人?”
“你怎么能…...”她几乎立刻明白我所指为何,瞪大眼睛,胸口激烈起伏。
这些日子压在心中的重担也在此刻爆发,我冷冷道:“不过就是个李家,何至于此?难不成不嫁人还活不了了么?”
她望着我连连摇头:“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又掩面啜泣,“你从前不是这样的…...”
“娘,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词作,要堂堂正正地冠以自己的名字?”我直视她问道。
她怔然立于原地,长久不语
我转身大步跨出门,正巧撞见赵明诚立于廊下,不知来了多久。
“贞媛妹妹,祖母叫婶婶和你去前厅用饭呢。”他温声说道。
“我不吃。”我气汹汹回答,想了想又说:“你去叫我娘吧。”
“周大娘子此番前来是为了你,你不出席,恐怕不妥。”他好言相劝,甚至伸手轻轻捏住我的袖口。
“不去就不去。”我拂落他的手,扭头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