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挂书(2)
这次相看以开放式结局收尾,周大娘子既没有留下金簪,也没赠送锦缎,似乎只是单纯过来喝茶聊天。
与相看同样没得出结论的,还有我跟母亲的争吵。她沉默了许多,仿佛刻意回避我那日的问题。其实就算她不说,也不难想象,类似现代学生倾注心血的论文被抢了一作,换做任何人恐怕都心如刀割。
父亲回来也听说此事,却无甚在意。他本仰慕李格非文才,也顺带着觉得,我该多与李清照亲近。
“可是女儿家读书多了,也会多思。出而乘夫,到底是于家室无益。”母亲忧心道。
“哎,你少听那些话。”父亲摆摆手,“女子处于深闺,无所闻睹,才应以书相知。若置而不教,往后成了悍妇戾妻,必定会使后宅不睦,家道不正。至于说此话者,堂堂男儿,竟怕被一小女子盖过风头,想来也没什么建树。你难道希望如此窝囊之人,做媛媛的夫婿?”
“可是李家……”她眉间仍蓄满忧思。
“她年纪还小,你何需如此着急。”父亲难得站在我这边,“况且京中,一表人才者众多,文叔次子与媛媛也年纪相当。”
见他如此态度,母亲也放宽了心,不再多言。只是在赵府时,我时时会感受到背后的目光和低语。就如此刻,黄夫子课上,我趁他转身偷咬一口藏在袖中的杏子,却猛然感到身后一道如炬目光。
我回头,李清照正若无其事地转开视线。她面前摊着书本,细白手指随意地压住一页。似乎不是在看书,而只是对抗不识字的清风。
我佯装转身,却在下一秒迅速回头,正撞上她来不及收回的,带着审视与好奇的目光。
“你瞅啥?”我问。
“赵…...”
我在黄夫子叫我全名之前回身,就在几天前,他似乎终于受不了我上课走神,将我与李清照做了调换,让我坐在更靠近讲台的位置。
课后,我出了学堂,正巧看到王令娴站在院中古柏下,仰着脸呆望着天空。
“在看什么呢?”我走近问。
王令娴一回头,双眼立刻盈满笑意:“我的竹蜻蜓卡树上了。”
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一人多高的树干上,果然卡着一对竹翅膀。
“算啦,太高了,不要了。”她惋惜地拍拍手。
“这有何难?我帮你取下来。”我站在树下,估算着高度。
王令娴歪头看着我,问道:“你会爬树?”
“当然,你看着便是。”
我挽起袖子,踩上树干上凹凸不平的疙瘩,一伸手就够到了竹片。将竹片递给她后,也没急着下来,反而翻身坐到一截斜斜长出的枝干上。
“你在干什么?”王令娴仰起头问我。
“没干什么,此处凉快,视野也开阔,想多坐一阵。”我惬意地晃着双脚。
“是吗?”她更加用力地仰起头,还踮了踮脚,似乎也跃跃欲试。
“真的,不信你也来试试。”我在她小小的惊呼声里跳落在身旁,“你脚踩着这里,手这样扶着,然后用力。不要怕,我在下面托着你……”
她憋着一口气,扣在树干上的指尖被挤压地泛白,但最终还是在攀上最矮那截树枝,颤颤巍巍坐了下去。
我也手脚并用地蹿上去,在她身边坐定。树枝承载两人的重量,发出细微的嘎吱响声。
王令娴起初有些害怕,双手抱住树干,下一刻,又发出一声惊呼。
“真的,真的能看很远。”她将手搭在眉上,极目眺望远方朦朦胧胧的山影。又闭上眼,任由微风吹拂鬓角发丝。
身处不算高的高处,也能倍感开阔豁达。连俯视树下万物,都隐隐生出了超凡脱俗之感。
李迒就是这个时候走入视野的,借着繁茂枝叶掩映,他并未发现我们二人。他似乎是要去食堂,却连这点时间也不肯松懈,手中捧着书册,每走几步,就要瞟一眼。
“瞧他这劲儿,简直跟表姐一模一样。”王令娴悄声道。
“他不是你表弟?”我问。
“当然不是。”她一个没注意提高了音量,又迅速双手压在唇上。
李迒似乎听到了什么,抬头环视一圈,又摸摸脑袋继续看书。王令娴挪了挪腿,几片树叶悠悠飘落。她似乎从中得到了灵感,伸手掰了一截小树枝掷向李迒。
这明显不同于风吹的力度,他也立刻意识到了有人在恶作剧,怒视一周,好巧不巧正瞧见朝这边走来的李迥。
“又是你!”他怒吼一声就扑了上去,两人扭打做一团。
王令娴笑得花枝乱颤,连带着整棵树都在轻晃,绿叶簌簌落下。
“我想起家中两只狸奴小桃和小花。”她凑近我耳边说道,“我时常这样捉弄它们:突然打小桃一下。它就会认为是小花打的,炸着毛去追着小花揍。”
她笑得前仰后合,却突然想到什么,一瞬间收了笑。
“糟了,忘了今日还有家宴!我得赶紧回去!”
我于是又先跳了下去,做她的人肉垫子。安全着陆后,她突然向我的身后挥挥手。我回身望去,李清照正站在不远处的树下。
“表姐,今日家宴,可不要忘了。”王令娴说道。
“怎会呢,稍晚些我便前来。”
“不如现在就与我同去。”王令娴提议。
李清照却轻轻摇了摇头,道:“你先去,我随后到。”
“好吧。”王令娴嘟着嘴,却又在下一秒对着我绽放出绚烂的笑意:“再见,赵贞媛!有空来找我玩,一起放风筝。”
我点头应下,正准备回去,却听一句“留步”。李清照望着我欲言又止道:“有些话想问你。”
我以为她是为了方才欺负李迥的事儿来兴师问罪,不料她却犹豫了,踟蹰好一会儿,才语焉不详道:“你,你当真那样觉得?”
“觉得什么?”我一头雾水。
“就是,就是……”她似乎在说一件极其难为情的事儿,甚至开始语无伦次:“什么文才斐然,是你的榜样什么的……”
“你听谁说的?”我愕然。
“阿越告诉我的。”
“李迒?他听谁说的?”
“李迥。”
“那李迥又是听谁说的?”
她沉吟片刻:“具体我也不清楚,但他素来与赵家三郎交好,也许是赵郎君向他提起过。”
赵明诚啊。我心下了然,多半是相看那日的事儿,赵明诚听到了点风声,当作趣闻讲给李迥,李迥又讲给李迒,这么层层传递下来,便成了李清照口中的模样。
缘分真是妙不可言,这两人或许都没料到,会与此时尚且存在于他人口中的对方,在不久的将来有一段姻缘。
“那是不是你的真心话?”她又把话题拉回原点,一双明眸直勾勾地盯着我。
“是的吧。”我答道。
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浮现在她嘴角,又转瞬即逝。
“我带你去个地方。”她说。
我随着她来到一处隐蔽的小门,门上落了锁,她从袖中取出一把黄铜钥匙,轻轻一拧,锁便开了。
我在她的眼神示意下走了进去,等眼睛适应了昏暗的光线,才发现屋中放满了高架,架上满满当当全是书。虽然摆设陈旧,却明显看得出有人时常打扫,桌椅地面皆是一尘不染。
“这是我爹从前的书房,后来迁居,有些书没来得及搬走,就保存在此。我放学后会来这里呆一会儿。”李清照在我身后关上了门,轻声解释道:“此处名为‘羊角书屋’。”
“什么羊角,哪儿有羊角?”我四下打量。
她重重叹息,又深深吸气,平复情绪后才说:“往后……你也一同来看书学习吧。”
“为何?”我大不解,她向来不与我多来往。
“因为……”那双黑亮的杏眼飞快瞟了我一眼,又欲盖弥彰地移向别处,“因为那日见你作词,毫无句法,韵律也欠佳……”
“是吗?就因为这个?”我还是不解。
她却不接话,抬手从书架抽出一本《魏夫人词集》,摊在我面前,自己则随口吟出其中一首。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同样是春景,你的词中只泛泛提及禽花树,内容空乏。魏夫人词中则有鸳鸯,杏花,绿杨,柳绵,虽写胜春之景,词句间犹见哀思。”
“可我没什么伤春之情,也没见过鸳鸯,见到的花也叫不出名儿。”
她叹了口气:“没见过总听过或者读过吧。诗词中场景与人物并不一定纪实,偶有几句,辅以想象,也不是不可。”
“假的也行?”
“为何不行?”她反问,“你如今所读《花间集》,其中缠绵哀婉之语,不大多都是男子假托女子口吻所做?”
“我懂了。”我点头。
“真懂了?”她狐疑地看着我,“那你当场写一首,就以…...雪为题,韵自拟,体裁不限。”
“大夏天哪儿有雪。”况且我从前生活的地方也几乎不下雪。
“……”她不说话,只盯着我。在那沉静如水的目光的注视下,我竟莫名生出几分羞愧之情。
“好吧,我试试。”我深吸一口气,带着视死如归的心情,拿起桌上的笔,杵在纸面。
“古来写雪,常以‘无雪’为最妙。李义山有《对雪二首》,通篇侧写,百余字无一‘雪’字。你想想,从前可有读过什么印象深刻的诗句?”她在我身后踱步,声音平稳清亮,如同河底缓缓流动的细沙。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除了打油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没错。”她连连点头,“柳絮,梅花,梨花皆是可做类比之物。柳絮自谢道韫始,用至如今,新意已失大半。反观‘欲舞定随曹植马’一句,曹植著有《白马篇》,以白马与白雪相连,既别出心裁,又不至晦涩不通。”
“哦。”
“写好了吗?”她凑过来,见白茫茫一片,恨铁不成钢地瞪我一眼。
“你别看着我,我一紧张就写不出来。”
“那你慢慢写,不急。”她说着,兀自抽出一本书翻了翻。
“一会儿不是还有家宴吗?不如明日再…...”
“今日事今日毕。”她冷着脸,甚至不由分说拖了一把木椅堵在门口,大有不写完不放人之势。
夸了你几句,怎么还这般对我。我腹诽,却也凝神提笔。一刻钟后,满是涂改痕迹的白纸上,勉强凑出一首五言绝句。
“惯会偷懒。”她扫一眼,甩给我一个鄙视的眼神。
“这不没写三言吗?”我笑道:“哎呀,你先看看罢。”
“去来自无声,沾衣始觉沉。
檐下一片月,犹自待归人。”
她轻念几遍后,抿唇一言不发。
“怎么样?”我问。
她看我一眼,欲言又止。
“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我不死心。
“倒没有那么差,会押韵,也会用比拟了,只是……”她点了点其中几字,“格律诗同一联里,出句与对句需平仄相对。两联间,前一联对句与后一联出句中,第二个字需平仄相黏。比如这样。”她执笔在“衣”和“下”两字画上圈。“‘衣’为平声,‘下’为去声,此处为失黏,你将‘下’换为平声字试试。”
“那就‘前’吧。”我思索一阵答道。
“光这样还不够,出句对句的平仄也需一一对应。”
我又按照她所说进行了修改。
去来自无声,沾衣方觉沉。
寒光明野径,犹似待归人。
“也不是完全不可雕琢嘛。”她一边说着一边将一本《宋本广韵》塞到我怀中,“这是祥符年间官修韵本,较之《切韵》字数足足增加一倍。”
又道:“诗言志,律和声,其中‘诚’乃首要。若言志不能做到字字如肝肺出,则只是无病呻吟,雕章琢句的绣花枕头。”
“那若是‘诚’和‘律’相冲突,如何取舍?”我问。
“为何会冲突?”她歪了歪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这两物本就非对立,若不能兼得,必定是作者笔力浅薄。就如诸葛亮《出师表》,陶潜《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令》,皆抒胸中之妙,意境超迈,沛然如从肺腑流出,不见斧凿痕,乃是至诚。”
“好……哈……”我本想答好,一张嘴却不自觉打了个哈欠。“有道理,你听谁说的?”我赶紧找补。
“我父亲。”她仰着下巴,语气中满是崇敬,与一向恃才傲物的模样相去甚远,我第一次见她露出这样的神情。
“那挺厉害的。”
“当然,他曾受苏公以‘密云龙’礼待,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无咎世伯还是我的启蒙师傅。”
说着,她将一本《杂书》递给我。
我翻开首页,见题名《有竹堂记》,以遒劲楷书写就,真如苍翠琅玕,气韵脱俗
“夫物安知其贵贱之所常在?玉之美,而蓝田以抵鹊;沉为美木,而交趾以为梁食赢、白鸥、锦堆,山中以酿腊,而贵人以百金致茗以为粥,而胡人以为佩。”我读出首句。
意思似乎是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无贵贱之别,它们各自的价值是依时间、地点、条件的转变而有所不同。
“…...而贫者置囿无所,况于其他哉飞然则环堵不容丈,而有竹如吾堂者,不知能几人也则余所以揭之于栋而名之,书诸壁而记之,愉然而喜,谆谆然语客而夸之,不亦可哉!”李清照如数家珍般背诵出后文,“这便是‘有竹书院’的由来。”
谈话的当口,木门突然被推开。门口站着一中年男子,上身交领衣衫,下系青黑长裙,都是寻常打扮,却别有怡然风雅之态。
“爹!”李清照先是一惊,而后小跑到那人身旁。
李格非拍拍她的头,目光转向我时带了丝疑问:“这位小娘子是?”
“这是赵贞媛。”李清照向他介绍。
“赵彦之是我父亲。”我补充。
李格非看起来不过四十来岁,面相温厚随和。他闻言笑呵呵道:“原来是若夫的女公子。”又转头向李清照道:“你们在此处做什么?”
“在写诗。您来做什么?”李清照问。
“是阿越吵着要看书。”他随意一扫,目光落在我手边,“正是这本《杂书》,小娘子也在看?”
我点头,正想还给他,他却笑着将书册推了回来:“既然小娘子在看,我再给阿越找本别的书。”
他沿着书架巡徊一周,抽出一本《梦溪笔谈》揣入怀中。刚走到门口,又想起什么似的,折转回来,从袖中掏出一粒碎银放在桌面上,温声叮嘱道:“若还要看书,便去书院门口的茶楼吧。屋内闷热,当心了中暑气。你是姐姐,也是主人,切莫怠慢贵客。”
与相看同样没得出结论的,还有我跟母亲的争吵。她沉默了许多,仿佛刻意回避我那日的问题。其实就算她不说,也不难想象,类似现代学生倾注心血的论文被抢了一作,换做任何人恐怕都心如刀割。
父亲回来也听说此事,却无甚在意。他本仰慕李格非文才,也顺带着觉得,我该多与李清照亲近。
“可是女儿家读书多了,也会多思。出而乘夫,到底是于家室无益。”母亲忧心道。
“哎,你少听那些话。”父亲摆摆手,“女子处于深闺,无所闻睹,才应以书相知。若置而不教,往后成了悍妇戾妻,必定会使后宅不睦,家道不正。至于说此话者,堂堂男儿,竟怕被一小女子盖过风头,想来也没什么建树。你难道希望如此窝囊之人,做媛媛的夫婿?”
“可是李家……”她眉间仍蓄满忧思。
“她年纪还小,你何需如此着急。”父亲难得站在我这边,“况且京中,一表人才者众多,文叔次子与媛媛也年纪相当。”
见他如此态度,母亲也放宽了心,不再多言。只是在赵府时,我时时会感受到背后的目光和低语。就如此刻,黄夫子课上,我趁他转身偷咬一口藏在袖中的杏子,却猛然感到身后一道如炬目光。
我回头,李清照正若无其事地转开视线。她面前摊着书本,细白手指随意地压住一页。似乎不是在看书,而只是对抗不识字的清风。
我佯装转身,却在下一秒迅速回头,正撞上她来不及收回的,带着审视与好奇的目光。
“你瞅啥?”我问。
“赵…...”
我在黄夫子叫我全名之前回身,就在几天前,他似乎终于受不了我上课走神,将我与李清照做了调换,让我坐在更靠近讲台的位置。
课后,我出了学堂,正巧看到王令娴站在院中古柏下,仰着脸呆望着天空。
“在看什么呢?”我走近问。
王令娴一回头,双眼立刻盈满笑意:“我的竹蜻蜓卡树上了。”
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一人多高的树干上,果然卡着一对竹翅膀。
“算啦,太高了,不要了。”她惋惜地拍拍手。
“这有何难?我帮你取下来。”我站在树下,估算着高度。
王令娴歪头看着我,问道:“你会爬树?”
“当然,你看着便是。”
我挽起袖子,踩上树干上凹凸不平的疙瘩,一伸手就够到了竹片。将竹片递给她后,也没急着下来,反而翻身坐到一截斜斜长出的枝干上。
“你在干什么?”王令娴仰起头问我。
“没干什么,此处凉快,视野也开阔,想多坐一阵。”我惬意地晃着双脚。
“是吗?”她更加用力地仰起头,还踮了踮脚,似乎也跃跃欲试。
“真的,不信你也来试试。”我在她小小的惊呼声里跳落在身旁,“你脚踩着这里,手这样扶着,然后用力。不要怕,我在下面托着你……”
她憋着一口气,扣在树干上的指尖被挤压地泛白,但最终还是在攀上最矮那截树枝,颤颤巍巍坐了下去。
我也手脚并用地蹿上去,在她身边坐定。树枝承载两人的重量,发出细微的嘎吱响声。
王令娴起初有些害怕,双手抱住树干,下一刻,又发出一声惊呼。
“真的,真的能看很远。”她将手搭在眉上,极目眺望远方朦朦胧胧的山影。又闭上眼,任由微风吹拂鬓角发丝。
身处不算高的高处,也能倍感开阔豁达。连俯视树下万物,都隐隐生出了超凡脱俗之感。
李迒就是这个时候走入视野的,借着繁茂枝叶掩映,他并未发现我们二人。他似乎是要去食堂,却连这点时间也不肯松懈,手中捧着书册,每走几步,就要瞟一眼。
“瞧他这劲儿,简直跟表姐一模一样。”王令娴悄声道。
“他不是你表弟?”我问。
“当然不是。”她一个没注意提高了音量,又迅速双手压在唇上。
李迒似乎听到了什么,抬头环视一圈,又摸摸脑袋继续看书。王令娴挪了挪腿,几片树叶悠悠飘落。她似乎从中得到了灵感,伸手掰了一截小树枝掷向李迒。
这明显不同于风吹的力度,他也立刻意识到了有人在恶作剧,怒视一周,好巧不巧正瞧见朝这边走来的李迥。
“又是你!”他怒吼一声就扑了上去,两人扭打做一团。
王令娴笑得花枝乱颤,连带着整棵树都在轻晃,绿叶簌簌落下。
“我想起家中两只狸奴小桃和小花。”她凑近我耳边说道,“我时常这样捉弄它们:突然打小桃一下。它就会认为是小花打的,炸着毛去追着小花揍。”
她笑得前仰后合,却突然想到什么,一瞬间收了笑。
“糟了,忘了今日还有家宴!我得赶紧回去!”
我于是又先跳了下去,做她的人肉垫子。安全着陆后,她突然向我的身后挥挥手。我回身望去,李清照正站在不远处的树下。
“表姐,今日家宴,可不要忘了。”王令娴说道。
“怎会呢,稍晚些我便前来。”
“不如现在就与我同去。”王令娴提议。
李清照却轻轻摇了摇头,道:“你先去,我随后到。”
“好吧。”王令娴嘟着嘴,却又在下一秒对着我绽放出绚烂的笑意:“再见,赵贞媛!有空来找我玩,一起放风筝。”
我点头应下,正准备回去,却听一句“留步”。李清照望着我欲言又止道:“有些话想问你。”
我以为她是为了方才欺负李迥的事儿来兴师问罪,不料她却犹豫了,踟蹰好一会儿,才语焉不详道:“你,你当真那样觉得?”
“觉得什么?”我一头雾水。
“就是,就是……”她似乎在说一件极其难为情的事儿,甚至开始语无伦次:“什么文才斐然,是你的榜样什么的……”
“你听谁说的?”我愕然。
“阿越告诉我的。”
“李迒?他听谁说的?”
“李迥。”
“那李迥又是听谁说的?”
她沉吟片刻:“具体我也不清楚,但他素来与赵家三郎交好,也许是赵郎君向他提起过。”
赵明诚啊。我心下了然,多半是相看那日的事儿,赵明诚听到了点风声,当作趣闻讲给李迥,李迥又讲给李迒,这么层层传递下来,便成了李清照口中的模样。
缘分真是妙不可言,这两人或许都没料到,会与此时尚且存在于他人口中的对方,在不久的将来有一段姻缘。
“那是不是你的真心话?”她又把话题拉回原点,一双明眸直勾勾地盯着我。
“是的吧。”我答道。
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浮现在她嘴角,又转瞬即逝。
“我带你去个地方。”她说。
我随着她来到一处隐蔽的小门,门上落了锁,她从袖中取出一把黄铜钥匙,轻轻一拧,锁便开了。
我在她的眼神示意下走了进去,等眼睛适应了昏暗的光线,才发现屋中放满了高架,架上满满当当全是书。虽然摆设陈旧,却明显看得出有人时常打扫,桌椅地面皆是一尘不染。
“这是我爹从前的书房,后来迁居,有些书没来得及搬走,就保存在此。我放学后会来这里呆一会儿。”李清照在我身后关上了门,轻声解释道:“此处名为‘羊角书屋’。”
“什么羊角,哪儿有羊角?”我四下打量。
她重重叹息,又深深吸气,平复情绪后才说:“往后……你也一同来看书学习吧。”
“为何?”我大不解,她向来不与我多来往。
“因为……”那双黑亮的杏眼飞快瞟了我一眼,又欲盖弥彰地移向别处,“因为那日见你作词,毫无句法,韵律也欠佳……”
“是吗?就因为这个?”我还是不解。
她却不接话,抬手从书架抽出一本《魏夫人词集》,摊在我面前,自己则随口吟出其中一首。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同样是春景,你的词中只泛泛提及禽花树,内容空乏。魏夫人词中则有鸳鸯,杏花,绿杨,柳绵,虽写胜春之景,词句间犹见哀思。”
“可我没什么伤春之情,也没见过鸳鸯,见到的花也叫不出名儿。”
她叹了口气:“没见过总听过或者读过吧。诗词中场景与人物并不一定纪实,偶有几句,辅以想象,也不是不可。”
“假的也行?”
“为何不行?”她反问,“你如今所读《花间集》,其中缠绵哀婉之语,不大多都是男子假托女子口吻所做?”
“我懂了。”我点头。
“真懂了?”她狐疑地看着我,“那你当场写一首,就以…...雪为题,韵自拟,体裁不限。”
“大夏天哪儿有雪。”况且我从前生活的地方也几乎不下雪。
“……”她不说话,只盯着我。在那沉静如水的目光的注视下,我竟莫名生出几分羞愧之情。
“好吧,我试试。”我深吸一口气,带着视死如归的心情,拿起桌上的笔,杵在纸面。
“古来写雪,常以‘无雪’为最妙。李义山有《对雪二首》,通篇侧写,百余字无一‘雪’字。你想想,从前可有读过什么印象深刻的诗句?”她在我身后踱步,声音平稳清亮,如同河底缓缓流动的细沙。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除了打油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没错。”她连连点头,“柳絮,梅花,梨花皆是可做类比之物。柳絮自谢道韫始,用至如今,新意已失大半。反观‘欲舞定随曹植马’一句,曹植著有《白马篇》,以白马与白雪相连,既别出心裁,又不至晦涩不通。”
“哦。”
“写好了吗?”她凑过来,见白茫茫一片,恨铁不成钢地瞪我一眼。
“你别看着我,我一紧张就写不出来。”
“那你慢慢写,不急。”她说着,兀自抽出一本书翻了翻。
“一会儿不是还有家宴吗?不如明日再…...”
“今日事今日毕。”她冷着脸,甚至不由分说拖了一把木椅堵在门口,大有不写完不放人之势。
夸了你几句,怎么还这般对我。我腹诽,却也凝神提笔。一刻钟后,满是涂改痕迹的白纸上,勉强凑出一首五言绝句。
“惯会偷懒。”她扫一眼,甩给我一个鄙视的眼神。
“这不没写三言吗?”我笑道:“哎呀,你先看看罢。”
“去来自无声,沾衣始觉沉。
檐下一片月,犹自待归人。”
她轻念几遍后,抿唇一言不发。
“怎么样?”我问。
她看我一眼,欲言又止。
“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我不死心。
“倒没有那么差,会押韵,也会用比拟了,只是……”她点了点其中几字,“格律诗同一联里,出句与对句需平仄相对。两联间,前一联对句与后一联出句中,第二个字需平仄相黏。比如这样。”她执笔在“衣”和“下”两字画上圈。“‘衣’为平声,‘下’为去声,此处为失黏,你将‘下’换为平声字试试。”
“那就‘前’吧。”我思索一阵答道。
“光这样还不够,出句对句的平仄也需一一对应。”
我又按照她所说进行了修改。
去来自无声,沾衣方觉沉。
寒光明野径,犹似待归人。
“也不是完全不可雕琢嘛。”她一边说着一边将一本《宋本广韵》塞到我怀中,“这是祥符年间官修韵本,较之《切韵》字数足足增加一倍。”
又道:“诗言志,律和声,其中‘诚’乃首要。若言志不能做到字字如肝肺出,则只是无病呻吟,雕章琢句的绣花枕头。”
“那若是‘诚’和‘律’相冲突,如何取舍?”我问。
“为何会冲突?”她歪了歪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这两物本就非对立,若不能兼得,必定是作者笔力浅薄。就如诸葛亮《出师表》,陶潜《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令》,皆抒胸中之妙,意境超迈,沛然如从肺腑流出,不见斧凿痕,乃是至诚。”
“好……哈……”我本想答好,一张嘴却不自觉打了个哈欠。“有道理,你听谁说的?”我赶紧找补。
“我父亲。”她仰着下巴,语气中满是崇敬,与一向恃才傲物的模样相去甚远,我第一次见她露出这样的神情。
“那挺厉害的。”
“当然,他曾受苏公以‘密云龙’礼待,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无咎世伯还是我的启蒙师傅。”
说着,她将一本《杂书》递给我。
我翻开首页,见题名《有竹堂记》,以遒劲楷书写就,真如苍翠琅玕,气韵脱俗
“夫物安知其贵贱之所常在?玉之美,而蓝田以抵鹊;沉为美木,而交趾以为梁食赢、白鸥、锦堆,山中以酿腊,而贵人以百金致茗以为粥,而胡人以为佩。”我读出首句。
意思似乎是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无贵贱之别,它们各自的价值是依时间、地点、条件的转变而有所不同。
“…...而贫者置囿无所,况于其他哉飞然则环堵不容丈,而有竹如吾堂者,不知能几人也则余所以揭之于栋而名之,书诸壁而记之,愉然而喜,谆谆然语客而夸之,不亦可哉!”李清照如数家珍般背诵出后文,“这便是‘有竹书院’的由来。”
谈话的当口,木门突然被推开。门口站着一中年男子,上身交领衣衫,下系青黑长裙,都是寻常打扮,却别有怡然风雅之态。
“爹!”李清照先是一惊,而后小跑到那人身旁。
李格非拍拍她的头,目光转向我时带了丝疑问:“这位小娘子是?”
“这是赵贞媛。”李清照向他介绍。
“赵彦之是我父亲。”我补充。
李格非看起来不过四十来岁,面相温厚随和。他闻言笑呵呵道:“原来是若夫的女公子。”又转头向李清照道:“你们在此处做什么?”
“在写诗。您来做什么?”李清照问。
“是阿越吵着要看书。”他随意一扫,目光落在我手边,“正是这本《杂书》,小娘子也在看?”
我点头,正想还给他,他却笑着将书册推了回来:“既然小娘子在看,我再给阿越找本别的书。”
他沿着书架巡徊一周,抽出一本《梦溪笔谈》揣入怀中。刚走到门口,又想起什么似的,折转回来,从袖中掏出一粒碎银放在桌面上,温声叮嘱道:“若还要看书,便去书院门口的茶楼吧。屋内闷热,当心了中暑气。你是姐姐,也是主人,切莫怠慢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