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洧涣涣(1)
“世所谓二郎者也,风貌甚都,威严燄然。因居于凡界灌口,又号灌口二郎。传说,其父为杨天佑,母为云华天女,师为玉鼎真人,还有梅山兄弟和草头神为伴,斩妖除魔,杀伐四方。对天庭乃事听调不听宣,更有担山赶日,劈山救母之举。”昭儿捧着一本《德隅斋画品》,学着说书人的样子,讲得摇头晃脑。
“劈山救母的不是沉香?”我打了个哈欠,问道。
“沉香?什么沉香?姑娘是说那串沉香手串?我马上去取。”
她放下书刚想走被我一把拉住:“别别别,继续讲。”
“灌口二郎披戎装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座下携带一白犬,俗称哮天犬。”
“那不就是杨戬嘛?”
“您听过?”她微微瞪大眼。
宝莲灯也算是我的童年回忆,因此对三只眼的爱狗人士并不陌生。
“果真神威赫赫。”我看着画本上的插图,“道理我都懂,可他的生日跟我有何关系?”
“那可是官家亲封清源妙道真君!况且不久前平夏城大捷,大家都说是二郎神显灵,护佑四方!”她似乎真对此深信不疑,双手合在胸前,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
“错啦,笨!平夏城之战,近了说是多亏了章楶将军深入西夏,修筑军寨,又以敌众我寡之势固守平夏城。往远了说呢,则归功于熙宁年间颁的保甲法和将兵法。皆是人为,跟这些泥塑木雕有何干系?”
“可是…...”
我往她嘴里塞了块西瓜:“别可是了,若神灵真有用,也不必说什么‘谋事在人’‘事在人为’啦,天天在家里求神拜佛不就得了。”
到了六月,气温急剧升高,白日里屋内更是蒸笼一般。此刻我正漾得得地摊坐松年椅,斜靠着懒架儿,不时需要翻身,以防止积汗。凉亭四周用竹片编了花架,上面爬满藤萝和牵牛花,荫浓绿意好歹消解了几分暑气。
正聊得兴起,忽见花影微动,下一秒日光一暗,有人站到我面前。
“贞媛妹妹。”赵明诚也躲进绿荫中,他似乎才顶着烈日前行,不住地用折扇扇着风,“方才听见你们在说二郎神君生辰,过几日城西万胜门外的神保观中会有祭祀,可是要去逛逛?”
可是天气很热,出门会被晒黑。我犹豫着,他又说:“这几日大殿前正在搭建乐棚,届时会有社火和百戏表演。”
“什么百戏?”我问道。
赵明诚还未开口,昭儿就按捺不住激动,抢先答道:“相扑,斗鸡,跳索,杂拌,合笙,鼓板笑唱,还有上竿!”
她一口气说了一大串,看来从前是没少去。
“对,还有上竿,艺人们会爬上高竿子,扮成鬼神的模样吐火。”赵明诚笑着补充道,“妹妹初来汴京,从前怕是没见过。”
大热天还要吐火,光是想想就浑身冒汗。昭儿一脸希冀地看着我,方才那么卖力地讲二郎神的传说,想必就是为了引诱我去。我不忍心泼她冷水,但面对毒辣的日头实感有心无力,于是对她说:“你想去就随他们去吧,不用管我。”
“您说什么呢,姑娘。”她闻言有些慌乱地贴在我身侧,“我当然是要跟着您。”
“除了百戏表演外,寺庙中还有不少摊贩,卖西域来的稀罕玩意儿。蕙蘅去年就得了一瓶蔷薇露,香味淡雅清淑,氛翳弥室,留香可达三日。”赵明诚轻晃着折扇,也在石桌边坐下。
“好,去。”我一咬牙。
昭儿小小地欢呼一下,赵明诚则笑道:“那我提前备好马车,到时一同去吧。”
说到赵蕙蘅我气就不打一处来,她老是抛下我自己乘车先走,虽路程不远,步行也就二十多分钟。但是天气渐热,每次回到家都是汗涔涔的,跟水里捞起来似的。这也就罢了,不知从何时开始,她又恢复了刚见那会儿冷淡的模样,甚至过犹不及,我上课时想找她讲小话也装作没听见。
正想到这儿,好巧不巧,赵蕙蘅正从石桥另一端走来。她先见到赵明诚,往前快走几步,又见了我,脚步顿时一滞。虽然不悦都写在脸上,但还是走进凉亭,叫道:“三叔好。”
“怎么不叫姑姑好呢?”我故意逗她。
“哼。”她垂眼撅嘴。
“哼。”我也回她一个。
赵明诚笑吟吟地看着我们斗嘴,顺手将盛着冰西瓜的青釉印花盘往赵蕙蘅面前推了推,说道:“贞媛和蕙蘅虽是姑侄,年纪却相当,没那么多拘束。且在同一处上学,自然也亲近。”
“才不呢。”赵蕙蘅抢先一步道:“姑姑上课时吃零食打瞌睡,一下课就跟着别人跑个没影儿,不是爬树就是摸鱼。”
可恶,被揭了老底。
自那次上树之后,王令娴似乎迷恋上了那种感觉,总是缠着我带她一起爬树。除此之外,还突发奇想,捞书院水池中的金鱼回去喂她的两只小猫。
“真有此事?”赵明诚一脸不可置信。
“咳咳,其实,还常去书屋看看书。”我试图找补 。
“你还会主动看书?”赵蕙蘅瞪大了眼。
“对呀,就在书房里,跟李清照一起,不信你亲自去问她。”我回瞪她。
“李清照?是李校书的女儿?”赵明诚饶有兴致道,“听说是位才女。”
“确实。”我连连点头,又问:“从兄与她认识?”
他却摇摇头:“谈不上认识,只是听说过。李校书常来太学授课,谈起过几次自家女公子作的诗词。”
搁现在就是天天朋友圈秀自家小孩的家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仅鼓励女儿读书写作,还引以为傲,教育理念领先时代几百年。我想到那日面目温和的男人,李清照垂名千载,若论功劳,他得占一半。
“那位才女或许也要前往。”我凑近他耳边,捉狭道:“她不仅才华出众,容貌也毫不逊色,从兄想见见吗?”
他却正色道:“若有幸遇见,妹妹远远地指一指便是,万不可唐突淑女。”
啧,确实是正人君子,但也确实不解风情。想起后世对这两人生活是怎么写来着?赌书泼茶,踏雪寻诗,共鉴金石。我愈发好奇,他们的相遇是在何等因缘际会之下。
接着赵明诚又转向一旁安静吃着瓜果,一直没搭话的赵蕙蘅:“二嫂身子不适,母亲和大嫂要留在家中看顾,正好我和你小姑姑也要去,蕙蘅就同我们一起吧。”
赵蕙蘅明显想去,又明显不想跟我一起去。我越过赵明诚的肩头向她做鬼脸:“你不去的话,蔷薇露都要被我买光咯!”
她恨恨瞪了我一眼,花瓣般的下唇咬得煞白。大约还是舍不下摊上的稀奇玩意儿,百般纠结后勉强点了点头。
是日清晨,我还睡得正香,屋外就传来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撩开帐帘一看,天色昏暗,还不到五更。
被惊扰了美梦,我带着起床气走出里屋,却见昭儿对着铜镜,正将一朵珠花别在鬓边。
“您醒了。”她见我起来没有分毫惊讶,反而麻利地端来热水。
“你起这么早做什么?”我问。
“不算早了。”她抿嘴一笑,“这会儿已经开始烧香了。”
“还有更早的?”我打了个哈欠。
“有人会宿在庙门口,以争烧头炉香。”
虽说现代也常有人通宵跨年,不过都是劳累的一年后,在最后一天找个由头放纵一回。到寺庙门口打地铺着实有些超乎我想象了。
这会儿爹娘应该还在睡,我轻手轻脚地在妆台前坐定。她又凑过来,拿起粉盒。
我想起上次的猴屁股妆,后背一凉,一把握住她的手,夺下盒子:“我自己来!”
手完毕后,已是晨光熹微。马车早已等在门口,赵明诚和赵蕙蘅立在一旁,正交谈着什么。
“三叔,我不想和她一起玩儿。”
“我要和铭仪一同去看些古玩字画,女孩儿家怕是不喜欢。”
“可是小姑姑也不跟我玩,她只跟李清照和王令娴玩,倒像是她们家的姐妹一般。”
赵明诚弹了她的额头一下:“就算小姑姑没比你大多少,也是长辈,不可总是没大没小。”
就是就是,我在心里面附和。
赵蕙蘅白皙的额头呈现出一道浅红,她正揉着,一转头看见我,面露不忿。但还是记着赵明诚的话,不情不愿地打了声招呼。
“快去吧,和小姑姑坐一个车。”赵明诚轻轻推了她一把。
过了万胜门,再往西一里多便是二郎神庙。大门上方挂着“敕赐神保观”的匾额,门前人头攒动,有烧香拜佛者,也有趁着人多摆摊的小贩。
此时太阳已升至中天,汹涌人潮中,偶然见几辆朱轮白马,皆如一叶扁舟,颤颤巍巍地前进,似乎下一秒就要被浪涛吞没。
聒噪的蝉声和沸腾的人声交织成杂乱的乐章,而有另一种声音,如远方惊雷,隐而不发,却在片刻后,以动地之势席卷而来。
“开始了,开始了。”有耳聪者察觉了这一动静,人群更如炸开的滚水,纷纷将目光投向一早就搭建好的露台。
一人半高的露台上,数十鼓手整然而列,领头人手持双鼓子上前致语,声音高亢,行云遏止。
“青春三月暮山溪!”
话音甫落,鼓笛声次第响起,一头戴红巾者舞弄大旗跃上露台,他身后紧跟着扮成狮豹,上蹿下跳,灵活舞动的人。后又一人上场,他双手持白旗飞速旋转,头上红巾与手中白旗,恰似雪中一点红梅。
人群中爆发出喝彩声,表演者依次离场。而在下一刻,一旁竖起的一排木竿上,不知何时多了一个头戴狼牙面具之人。
他身着青色贴金花短衣和贴金花黑裤,披发跣足,在竹竿间灵巧穿梭,时不时口吐烟火,引得人声更沸。随着一声炮仗声,烟雾缭绕的露台上出现了一身披豹皮,腰系绣花锦看带之人。他手里拿着刀斧,配合着竹竿上的人,时而屏息立耳,时而挥砍劈刺。
锣鼓喧天,如疾风劲雨。乍听之时,情绪为之澎湃,可看了两三场难免觉得乏味。也正是这是,台上红巾鼓手们悉数退下,又有数人挂上青绿纱幔。模模糊糊可见其中三两女子,皆是高髻金冠,簪了满头鲜花。
两乐师一坐一立,轻拢慢拈间,婉转之音如水银泻地。此时,一碧衣女子施施然上前,以团扇遮面,浅吟低唱。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不知触动谁的伤心处,躁动的人群不约而同地静了下来,就连一向聒噪的夏蝉也在此刻噤声。
“是柳永的《雨霖铃》。”
赵明诚低声说道,他面朝露台,闭目凝神,跟着变调轻敲折扇。
一曲毕,女子又缓缓开口,另起一曲。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歌者清丽面容若隐若现,情动之处甚至带了一丝哽咽。短短半刻,听者似从炎炎夏日脱身,随着悠扬的曲调,化作寒梅,散落于漂泊之人的肩头。
这首的作者似乎不比前一首耳熟能详,台下大多数人包括赵明诚在听完一曲后皆露出一丝迷惘。
“这是谁写的?”我问。
他摇头,忽而一笑:“倒像是位女子所作。”
曲毕,三人屈膝行礼,而后露台上又奏起激昂之乐,人们如梦初醒般再度沸腾。五个奇异打扮的人鱼贯而出,唱的是杂剧《打花鼓》。
我放下门帘,那首哀曲在心中盘桓不去。凝滞的人群又开始向前行进,到了神保观后的街巷,终于疏散开来。摊贩们支着青布伞,架着长桌。有桃杏李等时令水果,也有冷饮凉食。
赵明诚见到珍玩字画便走不动路,我正准备找处二层茶楼喝茶看人头,却没料到在几步外见到一熟悉身影。
虽是盛大的节日,李清照却并未做过多装饰,只简简单单一件鹅黄抹胸配着同色百迭裙,外罩梅花纹纱罗背心,手中团扇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
我朝她挥手的同时,她也瞧见了我,小幅度朝我挥了挥团扇。
“快看快看,李清照!”我轻扯赵明诚的衣袖,悄声示意他往斜前方向看去。
可他只是淡漠抬眼,敷衍点头,又埋首仔仔细细端详起那据说出自先秦的双连杯。
“从兄,你快看啊。”我心中着急,加重力气又晃了一下。
“唔,看见了。”他头也不抬,仿佛手中的双连杯才是那心之所向的淑女,“妹妹去找她吧,把蕙蘅也带上。”
我有些泄气,他神色如此平静,甚至可以说是毫不在意,跟后世轶闻中所记载的什么“一见钟情”“辗转难眠”相去甚远。
难道是时机不对,两人的缘分还未到?我一边挠着脑袋,一边拉着赵蕙蘅穿过人海,朝李清照走去。
“劈山救母的不是沉香?”我打了个哈欠,问道。
“沉香?什么沉香?姑娘是说那串沉香手串?我马上去取。”
她放下书刚想走被我一把拉住:“别别别,继续讲。”
“灌口二郎披戎装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座下携带一白犬,俗称哮天犬。”
“那不就是杨戬嘛?”
“您听过?”她微微瞪大眼。
宝莲灯也算是我的童年回忆,因此对三只眼的爱狗人士并不陌生。
“果真神威赫赫。”我看着画本上的插图,“道理我都懂,可他的生日跟我有何关系?”
“那可是官家亲封清源妙道真君!况且不久前平夏城大捷,大家都说是二郎神显灵,护佑四方!”她似乎真对此深信不疑,双手合在胸前,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
“错啦,笨!平夏城之战,近了说是多亏了章楶将军深入西夏,修筑军寨,又以敌众我寡之势固守平夏城。往远了说呢,则归功于熙宁年间颁的保甲法和将兵法。皆是人为,跟这些泥塑木雕有何干系?”
“可是…...”
我往她嘴里塞了块西瓜:“别可是了,若神灵真有用,也不必说什么‘谋事在人’‘事在人为’啦,天天在家里求神拜佛不就得了。”
到了六月,气温急剧升高,白日里屋内更是蒸笼一般。此刻我正漾得得地摊坐松年椅,斜靠着懒架儿,不时需要翻身,以防止积汗。凉亭四周用竹片编了花架,上面爬满藤萝和牵牛花,荫浓绿意好歹消解了几分暑气。
正聊得兴起,忽见花影微动,下一秒日光一暗,有人站到我面前。
“贞媛妹妹。”赵明诚也躲进绿荫中,他似乎才顶着烈日前行,不住地用折扇扇着风,“方才听见你们在说二郎神君生辰,过几日城西万胜门外的神保观中会有祭祀,可是要去逛逛?”
可是天气很热,出门会被晒黑。我犹豫着,他又说:“这几日大殿前正在搭建乐棚,届时会有社火和百戏表演。”
“什么百戏?”我问道。
赵明诚还未开口,昭儿就按捺不住激动,抢先答道:“相扑,斗鸡,跳索,杂拌,合笙,鼓板笑唱,还有上竿!”
她一口气说了一大串,看来从前是没少去。
“对,还有上竿,艺人们会爬上高竿子,扮成鬼神的模样吐火。”赵明诚笑着补充道,“妹妹初来汴京,从前怕是没见过。”
大热天还要吐火,光是想想就浑身冒汗。昭儿一脸希冀地看着我,方才那么卖力地讲二郎神的传说,想必就是为了引诱我去。我不忍心泼她冷水,但面对毒辣的日头实感有心无力,于是对她说:“你想去就随他们去吧,不用管我。”
“您说什么呢,姑娘。”她闻言有些慌乱地贴在我身侧,“我当然是要跟着您。”
“除了百戏表演外,寺庙中还有不少摊贩,卖西域来的稀罕玩意儿。蕙蘅去年就得了一瓶蔷薇露,香味淡雅清淑,氛翳弥室,留香可达三日。”赵明诚轻晃着折扇,也在石桌边坐下。
“好,去。”我一咬牙。
昭儿小小地欢呼一下,赵明诚则笑道:“那我提前备好马车,到时一同去吧。”
说到赵蕙蘅我气就不打一处来,她老是抛下我自己乘车先走,虽路程不远,步行也就二十多分钟。但是天气渐热,每次回到家都是汗涔涔的,跟水里捞起来似的。这也就罢了,不知从何时开始,她又恢复了刚见那会儿冷淡的模样,甚至过犹不及,我上课时想找她讲小话也装作没听见。
正想到这儿,好巧不巧,赵蕙蘅正从石桥另一端走来。她先见到赵明诚,往前快走几步,又见了我,脚步顿时一滞。虽然不悦都写在脸上,但还是走进凉亭,叫道:“三叔好。”
“怎么不叫姑姑好呢?”我故意逗她。
“哼。”她垂眼撅嘴。
“哼。”我也回她一个。
赵明诚笑吟吟地看着我们斗嘴,顺手将盛着冰西瓜的青釉印花盘往赵蕙蘅面前推了推,说道:“贞媛和蕙蘅虽是姑侄,年纪却相当,没那么多拘束。且在同一处上学,自然也亲近。”
“才不呢。”赵蕙蘅抢先一步道:“姑姑上课时吃零食打瞌睡,一下课就跟着别人跑个没影儿,不是爬树就是摸鱼。”
可恶,被揭了老底。
自那次上树之后,王令娴似乎迷恋上了那种感觉,总是缠着我带她一起爬树。除此之外,还突发奇想,捞书院水池中的金鱼回去喂她的两只小猫。
“真有此事?”赵明诚一脸不可置信。
“咳咳,其实,还常去书屋看看书。”我试图找补 。
“你还会主动看书?”赵蕙蘅瞪大了眼。
“对呀,就在书房里,跟李清照一起,不信你亲自去问她。”我回瞪她。
“李清照?是李校书的女儿?”赵明诚饶有兴致道,“听说是位才女。”
“确实。”我连连点头,又问:“从兄与她认识?”
他却摇摇头:“谈不上认识,只是听说过。李校书常来太学授课,谈起过几次自家女公子作的诗词。”
搁现在就是天天朋友圈秀自家小孩的家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仅鼓励女儿读书写作,还引以为傲,教育理念领先时代几百年。我想到那日面目温和的男人,李清照垂名千载,若论功劳,他得占一半。
“那位才女或许也要前往。”我凑近他耳边,捉狭道:“她不仅才华出众,容貌也毫不逊色,从兄想见见吗?”
他却正色道:“若有幸遇见,妹妹远远地指一指便是,万不可唐突淑女。”
啧,确实是正人君子,但也确实不解风情。想起后世对这两人生活是怎么写来着?赌书泼茶,踏雪寻诗,共鉴金石。我愈发好奇,他们的相遇是在何等因缘际会之下。
接着赵明诚又转向一旁安静吃着瓜果,一直没搭话的赵蕙蘅:“二嫂身子不适,母亲和大嫂要留在家中看顾,正好我和你小姑姑也要去,蕙蘅就同我们一起吧。”
赵蕙蘅明显想去,又明显不想跟我一起去。我越过赵明诚的肩头向她做鬼脸:“你不去的话,蔷薇露都要被我买光咯!”
她恨恨瞪了我一眼,花瓣般的下唇咬得煞白。大约还是舍不下摊上的稀奇玩意儿,百般纠结后勉强点了点头。
是日清晨,我还睡得正香,屋外就传来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撩开帐帘一看,天色昏暗,还不到五更。
被惊扰了美梦,我带着起床气走出里屋,却见昭儿对着铜镜,正将一朵珠花别在鬓边。
“您醒了。”她见我起来没有分毫惊讶,反而麻利地端来热水。
“你起这么早做什么?”我问。
“不算早了。”她抿嘴一笑,“这会儿已经开始烧香了。”
“还有更早的?”我打了个哈欠。
“有人会宿在庙门口,以争烧头炉香。”
虽说现代也常有人通宵跨年,不过都是劳累的一年后,在最后一天找个由头放纵一回。到寺庙门口打地铺着实有些超乎我想象了。
这会儿爹娘应该还在睡,我轻手轻脚地在妆台前坐定。她又凑过来,拿起粉盒。
我想起上次的猴屁股妆,后背一凉,一把握住她的手,夺下盒子:“我自己来!”
手完毕后,已是晨光熹微。马车早已等在门口,赵明诚和赵蕙蘅立在一旁,正交谈着什么。
“三叔,我不想和她一起玩儿。”
“我要和铭仪一同去看些古玩字画,女孩儿家怕是不喜欢。”
“可是小姑姑也不跟我玩,她只跟李清照和王令娴玩,倒像是她们家的姐妹一般。”
赵明诚弹了她的额头一下:“就算小姑姑没比你大多少,也是长辈,不可总是没大没小。”
就是就是,我在心里面附和。
赵蕙蘅白皙的额头呈现出一道浅红,她正揉着,一转头看见我,面露不忿。但还是记着赵明诚的话,不情不愿地打了声招呼。
“快去吧,和小姑姑坐一个车。”赵明诚轻轻推了她一把。
过了万胜门,再往西一里多便是二郎神庙。大门上方挂着“敕赐神保观”的匾额,门前人头攒动,有烧香拜佛者,也有趁着人多摆摊的小贩。
此时太阳已升至中天,汹涌人潮中,偶然见几辆朱轮白马,皆如一叶扁舟,颤颤巍巍地前进,似乎下一秒就要被浪涛吞没。
聒噪的蝉声和沸腾的人声交织成杂乱的乐章,而有另一种声音,如远方惊雷,隐而不发,却在片刻后,以动地之势席卷而来。
“开始了,开始了。”有耳聪者察觉了这一动静,人群更如炸开的滚水,纷纷将目光投向一早就搭建好的露台。
一人半高的露台上,数十鼓手整然而列,领头人手持双鼓子上前致语,声音高亢,行云遏止。
“青春三月暮山溪!”
话音甫落,鼓笛声次第响起,一头戴红巾者舞弄大旗跃上露台,他身后紧跟着扮成狮豹,上蹿下跳,灵活舞动的人。后又一人上场,他双手持白旗飞速旋转,头上红巾与手中白旗,恰似雪中一点红梅。
人群中爆发出喝彩声,表演者依次离场。而在下一刻,一旁竖起的一排木竿上,不知何时多了一个头戴狼牙面具之人。
他身着青色贴金花短衣和贴金花黑裤,披发跣足,在竹竿间灵巧穿梭,时不时口吐烟火,引得人声更沸。随着一声炮仗声,烟雾缭绕的露台上出现了一身披豹皮,腰系绣花锦看带之人。他手里拿着刀斧,配合着竹竿上的人,时而屏息立耳,时而挥砍劈刺。
锣鼓喧天,如疾风劲雨。乍听之时,情绪为之澎湃,可看了两三场难免觉得乏味。也正是这是,台上红巾鼓手们悉数退下,又有数人挂上青绿纱幔。模模糊糊可见其中三两女子,皆是高髻金冠,簪了满头鲜花。
两乐师一坐一立,轻拢慢拈间,婉转之音如水银泻地。此时,一碧衣女子施施然上前,以团扇遮面,浅吟低唱。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不知触动谁的伤心处,躁动的人群不约而同地静了下来,就连一向聒噪的夏蝉也在此刻噤声。
“是柳永的《雨霖铃》。”
赵明诚低声说道,他面朝露台,闭目凝神,跟着变调轻敲折扇。
一曲毕,女子又缓缓开口,另起一曲。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歌者清丽面容若隐若现,情动之处甚至带了一丝哽咽。短短半刻,听者似从炎炎夏日脱身,随着悠扬的曲调,化作寒梅,散落于漂泊之人的肩头。
这首的作者似乎不比前一首耳熟能详,台下大多数人包括赵明诚在听完一曲后皆露出一丝迷惘。
“这是谁写的?”我问。
他摇头,忽而一笑:“倒像是位女子所作。”
曲毕,三人屈膝行礼,而后露台上又奏起激昂之乐,人们如梦初醒般再度沸腾。五个奇异打扮的人鱼贯而出,唱的是杂剧《打花鼓》。
我放下门帘,那首哀曲在心中盘桓不去。凝滞的人群又开始向前行进,到了神保观后的街巷,终于疏散开来。摊贩们支着青布伞,架着长桌。有桃杏李等时令水果,也有冷饮凉食。
赵明诚见到珍玩字画便走不动路,我正准备找处二层茶楼喝茶看人头,却没料到在几步外见到一熟悉身影。
虽是盛大的节日,李清照却并未做过多装饰,只简简单单一件鹅黄抹胸配着同色百迭裙,外罩梅花纹纱罗背心,手中团扇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
我朝她挥手的同时,她也瞧见了我,小幅度朝我挥了挥团扇。
“快看快看,李清照!”我轻扯赵明诚的衣袖,悄声示意他往斜前方向看去。
可他只是淡漠抬眼,敷衍点头,又埋首仔仔细细端详起那据说出自先秦的双连杯。
“从兄,你快看啊。”我心中着急,加重力气又晃了一下。
“唔,看见了。”他头也不抬,仿佛手中的双连杯才是那心之所向的淑女,“妹妹去找她吧,把蕙蘅也带上。”
我有些泄气,他神色如此平静,甚至可以说是毫不在意,跟后世轶闻中所记载的什么“一见钟情”“辗转难眠”相去甚远。
难道是时机不对,两人的缘分还未到?我一边挠着脑袋,一边拉着赵蕙蘅穿过人海,朝李清照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