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在否(1)
公仲为进来时,我正对着桌上的花瓶发呆。
“你脸怎么了?”他放下手中瓜果,莫名其妙地看我一眼,“好好的对一朵花傻笑做什么?”
“我哪儿有笑!”
我揉了揉发酸的脸颊。
他没追问,随手将一张金箔的硬皮笺扔在我面前。
无抬头无落款,只有六个字——速来羊角书屋。
“约会?”
我正愣神,他凑过来瞟一眼,讥笑道:“色鬼。”
我作势要揍他,他一边躲嘴也一刻不停:“开始嘴那么硬,现在又真香了,不是见色起意是什么?”
“你别说了,我没有动心,被迷得神魂颠倒只是计划的一部分,我有我自己的节奏。”
他却忽然收了笑:“要换作我有这么一俊俏的青梅竹马,我早连夜搬她家去了。”
“俊俏是真的俊俏。”我叹息,“就不能只谈不结吗?这里结婚还需要生孩子。你知道多可怕吗?他们用烧焦的兔脑作安胎药,月子期间也不洗澡通风,我亲眼见的。”
一想到这儿,刚长出恋爱脑就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公仲为看着我,眼睛眨巴眨巴。显然无法理解这杞人忧天式的恐慌与担忧。我也懒得多说,将那蔫得卷边儿的芍药一扔,转身出了门。
踏进羊角书屋时,李清照正漫不经心地翻书。她似乎等了好段时间,手边梅子核堆成小山。
“我有话对你说。”
“我有话对你说。”
两人同时开口.
“我先说。”李清照抢先一步取出一支卷轴,在桌上摊开。那卷轴比燕国地图还长,几乎横跨整张长桌。
我凑近些看,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十几首词,皆是只有标题没有作者。
“你先看。”她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我匆匆扫了一眼,倒也不是完全陌生,像什么“小山重叠金明灭”“庭院深深深几许”都是从前读过的。
“看完了。”
“你觉得哪首写得最好。”她问。
“都挺好。”
“非要选一首呢。”
等待回答时,她双手不自觉交握,似乎将我当作评委,急切地想与谁分个高下。
于是又垂头仔细看了起来,她也贴在我身侧,手撑着腮,有一搭没一搭翻着书,目光却在我的脸和面前的卷轴上流连。轻薄的衣袖滑落,一对叮当镯时时轻碰出声,似在催促。
我拿起笔,她立即放下手,挺直了背,眼巴巴盯着我手中的笔在纸上画上两个圈。
“这是何意?”
“我不擅作词,无法领会其中精妙。只能看出,此二首与别的相比,有些…...”我停下,斟酌着措辞。
“有些什么?”她追问。
“有些相似。”
“为何相似?”
“就是,就是……就是与别的不同!”我挠了挠脑袋,“别的词虽写佳人,极尽富丽华美之语。可总觉得,在珠帘之后,罗帷之外,有一双眼睛在凝视着一切。”
想了想继续道:“而被描写的对象,像华丽的装饰品,身披锦缎珠翠,虽具观赏性,却缺少人的情感。”
她不接话,日光穿过窗棂缝隙照亮半张脸,另一边隐于黑暗,晦暗不明。
“比如这个。”疑心没表达清楚,我伸手一指。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初读还觉得是个大胆活泼的女子,可到后面却愈觉不对劲。真有女子被休弃还不生怨恨?还是说得到男子的爱就该感恩戴德?未免太高高在上、太瞧不起人了。”
一不留神说了许多,一抬头,发现李清照正若有所思地盯着我,顿时心一虚,问道:“你看我做什么?”
那溜黑的眼珠子立马游鱼摆尾般转向别处,她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话锋一转:“那依你所见,这两首词又为何相似?”
我一圈圈绞着发尾,又看向那两首画了红圈的词。
独倚栏杆昼日长,纷纷蜂蝶都轻狂。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
当此际,意偏长。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钟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与海棠。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我知道了!”我一拍脑袋,“因为这才是女子的情感,这才是女子眼中的春景。这两首词的作者描绘的,才是真实的普通的女子。”
她不置可否。
“没错,就是这样。”我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男女有别,就算是同一处长大的亲姊妹,眼中所见也截然不同。依我看,男子做闺音,或是借男女之情言君臣之事,或者,写的根本就是臆测中的女子。”
闺中春心萌动的少女,青楼痴痴等待的歌妓,宫中寂寞无聊的后妃,乃是诗词中经典女子形象。可现实中哪儿如此肝肠寸断的相思?就算身处内闱,看书弹琴莳花弄草遛狗逗猫,能做消遣的事儿多得是。为了男人以泪洗面茶饭不思的痴情人,多半男作者为了彰显自身重要性臆想出来的。
“我初读时也感到违和。”李清照轻轻摩挲着狼毫笔,“曾以为,女子的愁常系于男子。长大些后,却发现并非如此。明明衣食无忧,可就是会莫名地伤春悲秋,跟相思更是无半点关系。”
“正常。青春期就是会有中二病。”
“什么病?”
“…...一种小孩子都会犯的病,等长大些就好了。”
她没再纠结这些奇怪的词语,日光落在眼底,却化不开万丈寒冰
“正如你所言,他们不懂女子。可是真正的女子所思为何,有谁在意?”她喟然长叹。
直到此刻我才后知后觉,被她视作“对手”的人是谁。
不过她显然不再拘泥于输赢,只是黯然垂眸,葱白般的手指轻抚过纸面,那两首词隔着咫尺距离遥遥相望。
起初我不明白甄漱竹为何会如此郑重其事地回赠,李清照又为何因一句玩笑话,就大费周折地教我写诗作词。
也许她们比我想的,更为孤独。
“对了,你有话想对我说?”片刻沉默后,李清照开口问道。
“只是一个提议。”我笑道,“往后散学,叫上蕙蘅、令娴一同去书院外的茶馆坐坐吧。黄夫子固然博学,可他年纪大,又是男子。女孩儿家作的词,自然还是得女孩儿家互相品读才有意趣。你觉得如何?”
她先是一愣,而后轻轻一眨眼,问道:“你确定蕙蘅会和你一起?”
“那当然,我可是她姑姑,她敢不听长辈的话?”我一拍胸脯。
忽然想到什么似的,她笑容微微一滞,带着犹豫道:“可否将那位,那位娘子…...”
“甄漱竹!”
“将这首词带给那位甄娘子?”
“当然可以。”我一口应下,“不如我与她说去,让她也同来品鉴?她定然乐意。”
“好。”她抿唇一笑,杏眼弯成半月。
“赵贞媛。”她忽然叫我的名字。
正逢黄昏,余晖将她白皙的脸烧得通红,片刻后又熄灭。昏暗的光线下,泛着美玉般莹润的光泽。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被一把拉起。
“等等,去哪儿?”
“鬼市!”
“什么鬼市?”
“你去了就知道!”
“等等等等等----”我扒着门沿,“不会真有鬼出没吧?”
“不会有真鬼,但是会有贼和卖假货的。”
“那还不如鬼呢。”我干笑一声,“至少鬼还知道冤有头债有主。”
“咋走路滴?卖夜眼嘞!”
冷不丁的,我被身后一股力道狠狠一撞,人差点没飞出去。
此时已是五更天,开封府东角楼还亮如白昼。沿街道一溜的商贩,挂着绛纱灯笼,朦胧的烛火与星光遥遥相映,让人一时分不清何处天上何处人间。
“吃糍糕不?”我戳戳李清照。
“不吃。”她头也不抬,屈膝弯腰,挨个挨个翻着古书摊上的书籍。
“喝盐豉汤不?”
“不喝!你自己去。”她语气中带了几分不耐。
自讨没趣了,我起身,忽然在斑驳灯影中望见一熟悉身影。
赵明诚和一青年在隔着一条街的古董摊上,一人拿碗,一人拿壶,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什么。
怕被发现偷溜出门,我嗖地一下躲在李清照身后。
“又怎么了?”她转身,没好气地瞪我一眼。
“我从兄,赵明诚。”我保持着躲避的姿势,只露出一只眼睛一根手指,指了指街对面。
她微微眯起眼:“是青衣黑裙的那位?”
我循着她的眼神望去,一个肥头大耳的男子正抬腿往勾栏走去。
“不不不!”我连连摆手,强行将她的脸扳向另一边,“是古玩店门口那个,捧盘子那个。”
“这是,这是……”她忽然睁大眼,眼中有惊喜流露。
“如何?是不是英俊无双仪表堂堂?要不要我帮你介绍…...”
我话还没说完,她推开我向前小跑几步,一把抄起本泛黄的书籍,爱不释手地捧在怀中。
“这是《伊川击壤集》!”
我有些挫败地立在原地,但听她在耳边喋喋不休,像只欢快的麻雀。
“小娘子好眼力。”摊主一脸奸商笑,“这是邵康节先生亲笔,三千余诗皆收录于此,全汴京只此一本。我见小娘子与此书有缘……这样吧,两贯。”
“别信。”我凑近她耳边,“说不定是他自己写的。”
下一秒她掏钱付钱,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半点犹豫都没有。然后回头,笑意晏晏道:“你方才说想吃什么来着?”
“…...随便。”
屡次牵红线失败,我现在跟蔫头搭脑的黄花菜一样,任凭这夜市再怎么热闹,也没了兴致。
她倒是丝毫没察觉到我的情绪波动,只抱着那本书自顾自地乐,中途空出一只手拉着我,真就随便进了家饭店,随便吃了点菜。又向店家预定了兰陵酒,半个时辰后送到府上,并特意嘱咐:放门口,不要敲门!
在店里只待了片刻,可出来时却两眼一黑。方才摩肩接踵的人群连带着地摊霎时消失无踪。空荡的街道上,只剩几个破破烂烂的灯笼,在夜风中打着旋儿。
这才真是“鬼市”,我倒吸一口凉气。李清照却是司空见惯一般,径直往前走去,没走出多远,就看见一辆棕榈叶顶的平头车,车头一匹马正龇牙咧嘴地嚼着干草。
我跟在她身后上了车,忍不住问了一句:“你就只备着一辆马车,是准备让我留宿你家?”
“有何不可?独饮多无趣。”
“我不喝酒。”我又想起李迒的警告,补充道:“也不写诗。”
马车行了约一刻钟,在一处偏门停下。她示意我噤声,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
“酒已经到了。”
前方传来她压抑着的惊呼,只见门见一精巧木盒内,装着一套银制酒具。
她将酒壶搂在怀中,又轻轻扣了扣铜环。不出片刻,就有个小丫头替她开了门。她低声嘱咐了几句,随即向我一招手。
月光洒在青石板上,柔和的光泽像是指引一般。我提着裙角跟在她身后,依次路过垂花门,抄手游廊,还有我刚来时落水的石桥。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湖边花树皆笼罩在淡青色的薄雾中。石桥尽头是一处花林,青梅的时节早已过去,石榴花正开得热烈,红艳艳的花朵压满枝头,替沉重的墨色添了一抹鲜妍。
摸黑进了她的闺房,眼睛还未复明,黑暗中就迸出一团小小的火焰。
我循着光亮,摸索到她身侧坐定。只见她急不可耐地倒出满满一杯,一口饮尽。
浓烈的白酒味立刻充斥满屋,她满意地轻叹一声,又倒一杯,细细品着。不出一刻钟,已然饮尽三四杯。
“你也喝。”
她将银杯硬凑到我嘴边,我躲闪不及,唇齿间立刻充盈一股香味,紧接着舌头喉咙开始火辣辣的痛。
她明显是醉了,昏黄灯火下,两颊红得像傍晚天边的火烧云。
我扭头咳嗽,又端起茶漱口,偶然看见那本重金购得的《伊川击壤集》,好奇地翻了翻。她也凑过来,将下巴搁在我肩上。
“梅花诗十章?”我随意扫了眼,“是咏梅吗?可写的跟梅花似乎没什么关系。”
“是用梅花易数推算而出的预言。”耳边传来低语。
“真的吗?我不信。”
她不争辩,只随手一指:“据说绍雍连自己的羽化之期都能预测。如今有传言,说这第一首,正暗合当下之困。”
我顺着她的手指看下去。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北宋亡于金,莫非这“黄金”是指金人?
我一下来了兴致,拿过烛台,借着微弱的火苗仔仔细细看了下去。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记得方仪说过,宋朝持续时间三百来年。可即便偶然对上了,也有可能是碰巧。星座啊,占卜什么的都会使这样的伎俩,用模糊的说辞,诱导看客自发联想。
我连跳几页,突然顿住。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布衣,朱门,我虽不通历史,但还是一眼看出,不是朱元璋还能是谁。
再看下一首。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清军入关,开通陆路和海路贸易。
我感觉呼吸有点急促,手开始发抖,心脏在胸腔中横冲直撞,似乎急切地寻求一个出口。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日本,西方列强,伪满洲国…...
那股奇异的感觉化作一双无形的,冰凉的手,从尾巴骨顺着脊柱抚向后颈窝。我不得不缓一缓,端起手边茶盏。茶水只装了七八分,可还是洒落出不少。
“呸呸,怎么是…….”
我讶异地望向李清照,她则笑得前仰后合,几乎要从椅子上滚落下去。酒精麻痹了大部分神经,眼前一片迷离,趁着意识还清醒,我迫不及待地翻到最后几首。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似是而非的词句瞬间都有了对应。白纸黑字还是白纸黑字,而字里行间,似有血泪喷涌而出。
“寰中自有承平日,寰中自有承平日…...”我念着,一遍又一遍,忽而笑道:“他说得没错。”
“你如何知道?”李清照也放下酒盏凑了过来,“哎,你怎么喝酒喝到脸上了。”
说着扯起衣袖帮我擦拭眼下到腮边的水痕。
“我就是知道。”我扭过头,将书本盖在眼睛上。
“你脸怎么了?”他放下手中瓜果,莫名其妙地看我一眼,“好好的对一朵花傻笑做什么?”
“我哪儿有笑!”
我揉了揉发酸的脸颊。
他没追问,随手将一张金箔的硬皮笺扔在我面前。
无抬头无落款,只有六个字——速来羊角书屋。
“约会?”
我正愣神,他凑过来瞟一眼,讥笑道:“色鬼。”
我作势要揍他,他一边躲嘴也一刻不停:“开始嘴那么硬,现在又真香了,不是见色起意是什么?”
“你别说了,我没有动心,被迷得神魂颠倒只是计划的一部分,我有我自己的节奏。”
他却忽然收了笑:“要换作我有这么一俊俏的青梅竹马,我早连夜搬她家去了。”
“俊俏是真的俊俏。”我叹息,“就不能只谈不结吗?这里结婚还需要生孩子。你知道多可怕吗?他们用烧焦的兔脑作安胎药,月子期间也不洗澡通风,我亲眼见的。”
一想到这儿,刚长出恋爱脑就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公仲为看着我,眼睛眨巴眨巴。显然无法理解这杞人忧天式的恐慌与担忧。我也懒得多说,将那蔫得卷边儿的芍药一扔,转身出了门。
踏进羊角书屋时,李清照正漫不经心地翻书。她似乎等了好段时间,手边梅子核堆成小山。
“我有话对你说。”
“我有话对你说。”
两人同时开口.
“我先说。”李清照抢先一步取出一支卷轴,在桌上摊开。那卷轴比燕国地图还长,几乎横跨整张长桌。
我凑近些看,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十几首词,皆是只有标题没有作者。
“你先看。”她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我匆匆扫了一眼,倒也不是完全陌生,像什么“小山重叠金明灭”“庭院深深深几许”都是从前读过的。
“看完了。”
“你觉得哪首写得最好。”她问。
“都挺好。”
“非要选一首呢。”
等待回答时,她双手不自觉交握,似乎将我当作评委,急切地想与谁分个高下。
于是又垂头仔细看了起来,她也贴在我身侧,手撑着腮,有一搭没一搭翻着书,目光却在我的脸和面前的卷轴上流连。轻薄的衣袖滑落,一对叮当镯时时轻碰出声,似在催促。
我拿起笔,她立即放下手,挺直了背,眼巴巴盯着我手中的笔在纸上画上两个圈。
“这是何意?”
“我不擅作词,无法领会其中精妙。只能看出,此二首与别的相比,有些…...”我停下,斟酌着措辞。
“有些什么?”她追问。
“有些相似。”
“为何相似?”
“就是,就是……就是与别的不同!”我挠了挠脑袋,“别的词虽写佳人,极尽富丽华美之语。可总觉得,在珠帘之后,罗帷之外,有一双眼睛在凝视着一切。”
想了想继续道:“而被描写的对象,像华丽的装饰品,身披锦缎珠翠,虽具观赏性,却缺少人的情感。”
她不接话,日光穿过窗棂缝隙照亮半张脸,另一边隐于黑暗,晦暗不明。
“比如这个。”疑心没表达清楚,我伸手一指。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初读还觉得是个大胆活泼的女子,可到后面却愈觉不对劲。真有女子被休弃还不生怨恨?还是说得到男子的爱就该感恩戴德?未免太高高在上、太瞧不起人了。”
一不留神说了许多,一抬头,发现李清照正若有所思地盯着我,顿时心一虚,问道:“你看我做什么?”
那溜黑的眼珠子立马游鱼摆尾般转向别处,她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话锋一转:“那依你所见,这两首词又为何相似?”
我一圈圈绞着发尾,又看向那两首画了红圈的词。
独倚栏杆昼日长,纷纷蜂蝶都轻狂。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
当此际,意偏长。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钟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与海棠。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我知道了!”我一拍脑袋,“因为这才是女子的情感,这才是女子眼中的春景。这两首词的作者描绘的,才是真实的普通的女子。”
她不置可否。
“没错,就是这样。”我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男女有别,就算是同一处长大的亲姊妹,眼中所见也截然不同。依我看,男子做闺音,或是借男女之情言君臣之事,或者,写的根本就是臆测中的女子。”
闺中春心萌动的少女,青楼痴痴等待的歌妓,宫中寂寞无聊的后妃,乃是诗词中经典女子形象。可现实中哪儿如此肝肠寸断的相思?就算身处内闱,看书弹琴莳花弄草遛狗逗猫,能做消遣的事儿多得是。为了男人以泪洗面茶饭不思的痴情人,多半男作者为了彰显自身重要性臆想出来的。
“我初读时也感到违和。”李清照轻轻摩挲着狼毫笔,“曾以为,女子的愁常系于男子。长大些后,却发现并非如此。明明衣食无忧,可就是会莫名地伤春悲秋,跟相思更是无半点关系。”
“正常。青春期就是会有中二病。”
“什么病?”
“…...一种小孩子都会犯的病,等长大些就好了。”
她没再纠结这些奇怪的词语,日光落在眼底,却化不开万丈寒冰
“正如你所言,他们不懂女子。可是真正的女子所思为何,有谁在意?”她喟然长叹。
直到此刻我才后知后觉,被她视作“对手”的人是谁。
不过她显然不再拘泥于输赢,只是黯然垂眸,葱白般的手指轻抚过纸面,那两首词隔着咫尺距离遥遥相望。
起初我不明白甄漱竹为何会如此郑重其事地回赠,李清照又为何因一句玩笑话,就大费周折地教我写诗作词。
也许她们比我想的,更为孤独。
“对了,你有话想对我说?”片刻沉默后,李清照开口问道。
“只是一个提议。”我笑道,“往后散学,叫上蕙蘅、令娴一同去书院外的茶馆坐坐吧。黄夫子固然博学,可他年纪大,又是男子。女孩儿家作的词,自然还是得女孩儿家互相品读才有意趣。你觉得如何?”
她先是一愣,而后轻轻一眨眼,问道:“你确定蕙蘅会和你一起?”
“那当然,我可是她姑姑,她敢不听长辈的话?”我一拍胸脯。
忽然想到什么似的,她笑容微微一滞,带着犹豫道:“可否将那位,那位娘子…...”
“甄漱竹!”
“将这首词带给那位甄娘子?”
“当然可以。”我一口应下,“不如我与她说去,让她也同来品鉴?她定然乐意。”
“好。”她抿唇一笑,杏眼弯成半月。
“赵贞媛。”她忽然叫我的名字。
正逢黄昏,余晖将她白皙的脸烧得通红,片刻后又熄灭。昏暗的光线下,泛着美玉般莹润的光泽。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被一把拉起。
“等等,去哪儿?”
“鬼市!”
“什么鬼市?”
“你去了就知道!”
“等等等等等----”我扒着门沿,“不会真有鬼出没吧?”
“不会有真鬼,但是会有贼和卖假货的。”
“那还不如鬼呢。”我干笑一声,“至少鬼还知道冤有头债有主。”
“咋走路滴?卖夜眼嘞!”
冷不丁的,我被身后一股力道狠狠一撞,人差点没飞出去。
此时已是五更天,开封府东角楼还亮如白昼。沿街道一溜的商贩,挂着绛纱灯笼,朦胧的烛火与星光遥遥相映,让人一时分不清何处天上何处人间。
“吃糍糕不?”我戳戳李清照。
“不吃。”她头也不抬,屈膝弯腰,挨个挨个翻着古书摊上的书籍。
“喝盐豉汤不?”
“不喝!你自己去。”她语气中带了几分不耐。
自讨没趣了,我起身,忽然在斑驳灯影中望见一熟悉身影。
赵明诚和一青年在隔着一条街的古董摊上,一人拿碗,一人拿壶,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什么。
怕被发现偷溜出门,我嗖地一下躲在李清照身后。
“又怎么了?”她转身,没好气地瞪我一眼。
“我从兄,赵明诚。”我保持着躲避的姿势,只露出一只眼睛一根手指,指了指街对面。
她微微眯起眼:“是青衣黑裙的那位?”
我循着她的眼神望去,一个肥头大耳的男子正抬腿往勾栏走去。
“不不不!”我连连摆手,强行将她的脸扳向另一边,“是古玩店门口那个,捧盘子那个。”
“这是,这是……”她忽然睁大眼,眼中有惊喜流露。
“如何?是不是英俊无双仪表堂堂?要不要我帮你介绍…...”
我话还没说完,她推开我向前小跑几步,一把抄起本泛黄的书籍,爱不释手地捧在怀中。
“这是《伊川击壤集》!”
我有些挫败地立在原地,但听她在耳边喋喋不休,像只欢快的麻雀。
“小娘子好眼力。”摊主一脸奸商笑,“这是邵康节先生亲笔,三千余诗皆收录于此,全汴京只此一本。我见小娘子与此书有缘……这样吧,两贯。”
“别信。”我凑近她耳边,“说不定是他自己写的。”
下一秒她掏钱付钱,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半点犹豫都没有。然后回头,笑意晏晏道:“你方才说想吃什么来着?”
“…...随便。”
屡次牵红线失败,我现在跟蔫头搭脑的黄花菜一样,任凭这夜市再怎么热闹,也没了兴致。
她倒是丝毫没察觉到我的情绪波动,只抱着那本书自顾自地乐,中途空出一只手拉着我,真就随便进了家饭店,随便吃了点菜。又向店家预定了兰陵酒,半个时辰后送到府上,并特意嘱咐:放门口,不要敲门!
在店里只待了片刻,可出来时却两眼一黑。方才摩肩接踵的人群连带着地摊霎时消失无踪。空荡的街道上,只剩几个破破烂烂的灯笼,在夜风中打着旋儿。
这才真是“鬼市”,我倒吸一口凉气。李清照却是司空见惯一般,径直往前走去,没走出多远,就看见一辆棕榈叶顶的平头车,车头一匹马正龇牙咧嘴地嚼着干草。
我跟在她身后上了车,忍不住问了一句:“你就只备着一辆马车,是准备让我留宿你家?”
“有何不可?独饮多无趣。”
“我不喝酒。”我又想起李迒的警告,补充道:“也不写诗。”
马车行了约一刻钟,在一处偏门停下。她示意我噤声,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
“酒已经到了。”
前方传来她压抑着的惊呼,只见门见一精巧木盒内,装着一套银制酒具。
她将酒壶搂在怀中,又轻轻扣了扣铜环。不出片刻,就有个小丫头替她开了门。她低声嘱咐了几句,随即向我一招手。
月光洒在青石板上,柔和的光泽像是指引一般。我提着裙角跟在她身后,依次路过垂花门,抄手游廊,还有我刚来时落水的石桥。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湖边花树皆笼罩在淡青色的薄雾中。石桥尽头是一处花林,青梅的时节早已过去,石榴花正开得热烈,红艳艳的花朵压满枝头,替沉重的墨色添了一抹鲜妍。
摸黑进了她的闺房,眼睛还未复明,黑暗中就迸出一团小小的火焰。
我循着光亮,摸索到她身侧坐定。只见她急不可耐地倒出满满一杯,一口饮尽。
浓烈的白酒味立刻充斥满屋,她满意地轻叹一声,又倒一杯,细细品着。不出一刻钟,已然饮尽三四杯。
“你也喝。”
她将银杯硬凑到我嘴边,我躲闪不及,唇齿间立刻充盈一股香味,紧接着舌头喉咙开始火辣辣的痛。
她明显是醉了,昏黄灯火下,两颊红得像傍晚天边的火烧云。
我扭头咳嗽,又端起茶漱口,偶然看见那本重金购得的《伊川击壤集》,好奇地翻了翻。她也凑过来,将下巴搁在我肩上。
“梅花诗十章?”我随意扫了眼,“是咏梅吗?可写的跟梅花似乎没什么关系。”
“是用梅花易数推算而出的预言。”耳边传来低语。
“真的吗?我不信。”
她不争辩,只随手一指:“据说绍雍连自己的羽化之期都能预测。如今有传言,说这第一首,正暗合当下之困。”
我顺着她的手指看下去。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北宋亡于金,莫非这“黄金”是指金人?
我一下来了兴致,拿过烛台,借着微弱的火苗仔仔细细看了下去。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记得方仪说过,宋朝持续时间三百来年。可即便偶然对上了,也有可能是碰巧。星座啊,占卜什么的都会使这样的伎俩,用模糊的说辞,诱导看客自发联想。
我连跳几页,突然顿住。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布衣,朱门,我虽不通历史,但还是一眼看出,不是朱元璋还能是谁。
再看下一首。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清军入关,开通陆路和海路贸易。
我感觉呼吸有点急促,手开始发抖,心脏在胸腔中横冲直撞,似乎急切地寻求一个出口。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日本,西方列强,伪满洲国…...
那股奇异的感觉化作一双无形的,冰凉的手,从尾巴骨顺着脊柱抚向后颈窝。我不得不缓一缓,端起手边茶盏。茶水只装了七八分,可还是洒落出不少。
“呸呸,怎么是…….”
我讶异地望向李清照,她则笑得前仰后合,几乎要从椅子上滚落下去。酒精麻痹了大部分神经,眼前一片迷离,趁着意识还清醒,我迫不及待地翻到最后几首。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似是而非的词句瞬间都有了对应。白纸黑字还是白纸黑字,而字里行间,似有血泪喷涌而出。
“寰中自有承平日,寰中自有承平日…...”我念着,一遍又一遍,忽而笑道:“他说得没错。”
“你如何知道?”李清照也放下酒盏凑了过来,“哎,你怎么喝酒喝到脸上了。”
说着扯起衣袖帮我擦拭眼下到腮边的水痕。
“我就是知道。”我扭过头,将书本盖在眼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