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不如痴(1)
我还未踏进北山子茶坊,远远地就听见少女叽叽喳喳,莺啼般的笑声。
“是真的吗,真的和麻糍团子一般?”
“那当然,一白一黑,还有两只杂色。”
“能送我一只么?”
“那不成,你得下聘。”
“这是要做什么?这么隆重还需要聘礼。”我走到她们身后。
王令娴双手捧着茶盏,朝我眨眨眼:“赵贞媛,你瞧瞧你家侄女,她刚才空口白牙地就想要我家狸奴下的崽。”
“怎就空口白牙了?你可别乱说!”赵蕙蘅一急耳朵就通红。
“哎呀,不就是聘礼么?这还不简单?”我搂过她的脖子,“改日我们去新封丘门大街,从渔夫手里买刚钓上来最新鲜的小鱼,再配上五袋猫食,一齐送到贵府,如何?”
“这还差不多。”王令娴笑眼弯弯,又转头往门口张望一番,“表姐还没来么?怎么这么慢?”
话音未落,一只凝脂般的手打起门帘,李清照娉婷的身姿出现在竹帘后。
“抱歉,出门有些晚了。”她解释道。
“知道,知道,大才女肯定是作词作得废寝忘食忘乎所以了。”王令娴扔下茶盏,挽住她的胳膊,“快与我们讲讲,那夜的海棠,真的是‘绿肥红瘦’?”
“……”
“还有那卷帘人,表姐身边竟有如此不解风情之人?”
那首《如梦令》一经传播,京中人无一不交口相赞。一夜之间,她一跃成为比肩谢道韫的才女。就连整日醉心古玩的赵明诚,也难得地从那堆杯盘碗碟中抬头,赞了句“清新隽永”。
“……好了,别说这些了,赶紧进入正题吧。”我拈起一块点心堵住她的嘴,清了清嗓道:“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是为了庆祝……汴京女子诗词会的成立!”
“就叫汴京女子诗词会么?难道没有更风雅些的名字么?”赵蕙蘅撅起嘴。
“那请李清照来替此会命名吧。”我扬手一指,李清照却不接招,反而撑着下巴,笑吟吟回望我道:“这主意是你出的,该你来。”
“就是就是。”王令娴在一旁帮腔,“赵贞媛,你惯会偷懒,别什么事都推给我表姐!”
“对呀,小姑姑,要不还是你来吧。”
真会胳膊肘往外拐,我暗暗翻了个白眼,干笑着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在她们期待的目光中,缓缓说道:“各位姐妹都是美人,作的也是美文,我看不如就叫…...集美会。”
“好像,好像并没有比前一个好很多……”王令娴嘀咕道。
“你行你上。”我不顾她不满的嘟囔,率先起身举杯:“既然没有异议,那就让我们为集美会的成立举杯!”
瓷盏相碰,清脆悦耳。李清照刚将茶递到嘴边,又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放下,问道:“那位甄娘子怎么没来。”
“哦,她呀……”
那日我随母亲去朱雀门采买,正想着逛逛梁家珠子铺有什么新上的款式,刚进去就见到一抹熟悉身影。
那紫衣丽人一见我,像只蝴蝶似的飞过来挽住我。她身后还有一仪态端庄的妇人,见了我颔首微笑,正是甄漱竹和她的母亲。她们似乎也是来此采买,身边仆从手中大包小包拎了许多。
“好久不见,你近来都在忙些什么?”我问。
她却轻轻摇头,将我拉到桌边:“先不说这个,你帮我把把关,哪个更好看?”
我依言看过去,红木托盘中盛着的,是一套赤金红珊瑚头面和一套赤金珍珠头面。
金灿灿的黄金晃得我头晕目眩,珊瑚艳丽华贵,珍珠莹润优雅。我纠结片刻,指了指那套珍珠头面。
“就知道你喜欢珍珠。”她抿唇一笑,垂首间一抹红霞从细长的脖颈飞上面颊。
她今日似乎有些不同,从方才开始眉宇间便蕴着喜色。
我问:“可是,你买这个做什么?”
两套头面皆是流光溢彩,若说是日常佩戴,着实有些浮夸。
她招手示意我靠近,然后双手拢在耳边,轻声道:“我许亲了。”
我愣在原地,好半天才道:“和谁?”
“还没见过呢。”
“什么时候?”
“下个月。”
她说完又立刻低下头,自顾自摆弄着头面上的珍珠和流苏,嘴角分明噙着笑,眼中也有似水柔情。
“对了,那首词,你替我转赠给李娘子了么?”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如梦初醒般抬头问道。
我点头:“她很喜欢,读了很多遍,还非要我评个高下呢。”
“那你怎么说的?”她一下来了兴致,丢下步摇,歪着头看向我。
“平分秋色,难分伯仲。”
她轻笑一声:“妹妹谬赞了,如今汴京何人不知‘绿肥红瘦’?也就只有柳词的‘惨绿愁红’可堪相较。我甘拜下风。”
“那也未必。”我说,“我们打算创办女子诗词会。”
“若得佳作,一同品鉴也是好的。”她点头,眼中满是羡慕。“说起来,我读那首《如梦令》,总想到韩偓的《懒起》。‘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当时读时,便最喜这四句。”
我想起李清照午夜梦回的呓语,想必那绿肥红瘦的海棠便是脱胎于此。没想到甄漱竹虽与她未曾谋面,只两三首词的往来,竟能默契至此。
“你也一同来吧,闭门觅句多无趣呀。”
她下意识点了点头,后又轻轻摇头。
“为什么?你不想见见李清照吗?她也很想见你。”
“我已许了人家,况且几位妹妹皆是待字闺中,怕是不太方便。”她黯然道。
“只是因为这个么?都是女眷,没有外男。”我继续劝说。
她却坚决地摇了摇头,我心中叹息,又道:“你若不嫌麻烦,往后作了诗词,我可以代为转交。她们若有唱和,我也可以代为传达。”
她愣了一瞬,突然毫无征兆地俯下身,轻轻抱了抱我。
“多谢你。”
我鼻尖一酸,不知自己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再后来见她,就是在婚宴上远远一瞥。她果然选了那套珍珠头面,红裙红襦红霞帔,衣裙上皆有缠枝牡丹暗纹。花容月貌掩映在绛纱盖头下。她身旁的男子着装简单许多,黛青衬服和绿罗圆领襴袍,直角襆头上簪了一朵淡粉色芍药。甄漱竹手执一条红色同心结牵巾,另一头挂在那男子手中的槐简上。
回家后,母亲谈及此事时,语气中是掩不住的惋惜。
“好好仕宦之家的姑娘,怎就许给了那般俗吏?”
后来我随母亲拜访甄家时,恰逢甄漱竹回门省亲。彼时她已是蔡家大娘子,衣着不似待字闺中时鲜艳明亮,梳着包髻,发间克制地插着金钗。
聚会结束后,她主动找到我,递上一张信笺,还附有一个地址。
“请替我转交给供奉官周官人。”
是个从未听说过的名字,她接着解释道:“周官人做的差事就如先秦时的采诗人。京城内文人做了词,大多会送去给他品鉴。若哪首入得了眼,就会让教坊司的娘子们谱曲演唱。”
“好。可是,你为何不自己去?”我问。
她摇头,沉默许久:“近来……不太得空。”
左右不是件大事,我抽了个闲暇日子,顺着地址找了过去,是一处书坊。
门口一中年男子正在太阳下晒着书册,见了我,眯着眼打量一番,才悠悠问道:“小娘子有何贵干?”
“请问供奉官周冠在吗?”
“老夫就是。”
我递上那张纸笺,他接过展开,细细读了几遍后,竟随手卷起一本书,一边有节奏地轻敲桌面,口中一边哼唱着什么。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肯圆。
余音散尽后他还久久沉浸其中,过了老一会儿,才如梦初醒般说道:“小娘子看着有些面生。”
“我是甄娘子的友人。”
他点点头:“劳烦您跑一趟,过几日就让教坊司的姑娘们好生练着。”
几日后在酒楼,果然听到了熟悉的曲调。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肯圆’,这句写得不错。”王令娴听得摇头晃脑,“说起来,我家狸奴这些日子长大不少。”
“我要看。”赵蕙蘅立马接话。
“不行,你还没下聘。”
“小姑姑!”见王令娴不肯让步,赵蕙蘅立马抓着我胳膊撒娇。
“好好好。”我拍拍她的头,“不就是小鱼吗,我陪你去就是了。”
因着赵蕙蘅一直在叨念王令娴家小猫,我不堪其扰,只好选了个相对凉快的早晨雇了马车,往新封丘门大街行去。
入秋后人们爱用鲜鱼煲汤,因此即便我们来的已有些晚了,街道两旁还是挤满了吆喝着的卖鱼人。
“好腥!”赵蕙蘅用袖口捂住口鼻,眉毛拧成麻花。
“你自己要养的,当然是你自己去挑。”
她不情不愿地上千,刚俯下身,就被一条摆尾的鲜鱼吓得轻叫一声,一个劲儿往我身后躲,怎么也不肯上前了。
“那你自己找个地儿凉快去,我替你来买。”我无奈道。
她如临大赦般地跑开,我叹了口气,弯腰挑起鱼来。
大小各异的活鱼被放置在浅抱桶里,泡在清水中,悠哉悠哉地游着。等天气再冷一些,商贩还会将黄河外地的“车鱼”运过来卖。
我很快就选好了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付了三百文,用柳枝串起来拎在手中。正想着顺道再去买几袋猫食,一抬眼正好见十来步外一个熟悉的身影。
“甄姐姐,甄姐姐!”我一边喊着一边朝她挥手,她却置若罔闻,头也不回向前走去。
“甄漱竹!”情急之下我叫了她的名字,她脚步一滞,我趁机跑到面前。她神色漠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欣喜,反倒是怔怔地盯了我半天,才如怔忡着点了点头。
我还未来得及开口询问,立在左侧的一个婆子倒先开口:“你是何人?”
才发现甄漱竹两侧各站一人,左右护法一般,皆面色不善地打量着我。
“我是她的友人。”我解释,却见她们神色倨傲似乎不买账,又狐假虎威道:“赵挺之是我大伯父。”
果然吏部侍郎的官威就是好使,她们听见这个名号后,先前还挎着的面上立刻挤出一朵花儿,纷纷行礼道:“原来是赵家小娘子。”又道:“您与我们家大娘子认识?”
我没搭理她,朝甄漱竹道:“很久没见,你还好吗?”
而她只是垂首盯着裙摆上的菱格花草纹,不发一言。
我又问:“这两位妈妈看着面生,从前的跟着你的阿香呢?”
她还没开口,那两人竟抢答道:“小娘子有所不知,阿香如今不在这里做事了,她…...”
“行了,说这些做什么?”甄漱竹忽然开口,记忆中她从未用过如此冰冷的口吻说话,带着拒人千里的寒气。
“我有些乏了,去喝一盏茶歇歇。”说罢也不等回应,径直走进一旁的茶坊。
我也紧跟着在她身边坐下,那二人面露不悦,互相递了眼神,却也未多加阻拦,依然是像两堵墙一般夹在她身侧。
茶烟氤氲,模糊了我的视线。我踟蹰好一会儿,才试探着问:“你,你看起来不开心,是受了什么委屈吗?”
话还未说完就又被打断:“小娘子说笑了,您出门打听打听,汴京谁人不知蔡家。大娘子嫁过来只有享福,哪儿会受什么委屈呢?”
“就是就是。”另一人附和道,“我们家相公也疼爱大娘子,吃穿用度都是顶好的。您看这身衣服,料子是从金陵运来的,一到京城,就送到府上请大娘子挑选。”
她们左一言右一句,行为着实逾矩,可甄漱竹也不出言制止,只是捧着茶盏,目光散漫地望向远方。
“你写的……”我刚想说东西已经送到了,刚开了个口,她却将茶盏重重一放,吓得我生生将后半截吞回肚里。但见她起身,也不看我,淡淡道:“我该走了。”
我也起身,却被一把按住,甄漱竹俯身在我耳边说:“喝完再走吧,茶水钱已经付过了。”
说着就在那两人的簇拥下走出茶坊。我呆坐原地,感觉她似乎意有所指,却不明所以,只茫然地盯着那逐渐消散的茶烟。忽然发现,茶盏底部似乎压了什么东西。
是一张折好的凝霜纸,放的位置很隐蔽。我将它展开,它似乎时常被捏在手中摩挲,已然有些许细微的褶皱,墨迹也被晕开。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小姑姑你怎么在这儿,让我好找。”
我还在发愣的当口,赵蕙蘅不知从何处跑了出来。
“鱼都买好了吗?猫食呢?”她见到我面前早已凉透的茶水,嘟囔道:“难怪半天见不着你,敢情是躲这偷闲来了?还是和别人一块儿?”
她扯住我的袖子,不依不饶地追问,我不知如何作答,只敷衍道:“快走吧,再过一会儿鱼就不新鲜了。”
说罢撑着桌子起身,不知是不是暑热的缘故,眼前忽然一阵发黑,晃晃荡荡又跌回到木凳上。
“是真的吗,真的和麻糍团子一般?”
“那当然,一白一黑,还有两只杂色。”
“能送我一只么?”
“那不成,你得下聘。”
“这是要做什么?这么隆重还需要聘礼。”我走到她们身后。
王令娴双手捧着茶盏,朝我眨眨眼:“赵贞媛,你瞧瞧你家侄女,她刚才空口白牙地就想要我家狸奴下的崽。”
“怎就空口白牙了?你可别乱说!”赵蕙蘅一急耳朵就通红。
“哎呀,不就是聘礼么?这还不简单?”我搂过她的脖子,“改日我们去新封丘门大街,从渔夫手里买刚钓上来最新鲜的小鱼,再配上五袋猫食,一齐送到贵府,如何?”
“这还差不多。”王令娴笑眼弯弯,又转头往门口张望一番,“表姐还没来么?怎么这么慢?”
话音未落,一只凝脂般的手打起门帘,李清照娉婷的身姿出现在竹帘后。
“抱歉,出门有些晚了。”她解释道。
“知道,知道,大才女肯定是作词作得废寝忘食忘乎所以了。”王令娴扔下茶盏,挽住她的胳膊,“快与我们讲讲,那夜的海棠,真的是‘绿肥红瘦’?”
“……”
“还有那卷帘人,表姐身边竟有如此不解风情之人?”
那首《如梦令》一经传播,京中人无一不交口相赞。一夜之间,她一跃成为比肩谢道韫的才女。就连整日醉心古玩的赵明诚,也难得地从那堆杯盘碗碟中抬头,赞了句“清新隽永”。
“……好了,别说这些了,赶紧进入正题吧。”我拈起一块点心堵住她的嘴,清了清嗓道:“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是为了庆祝……汴京女子诗词会的成立!”
“就叫汴京女子诗词会么?难道没有更风雅些的名字么?”赵蕙蘅撅起嘴。
“那请李清照来替此会命名吧。”我扬手一指,李清照却不接招,反而撑着下巴,笑吟吟回望我道:“这主意是你出的,该你来。”
“就是就是。”王令娴在一旁帮腔,“赵贞媛,你惯会偷懒,别什么事都推给我表姐!”
“对呀,小姑姑,要不还是你来吧。”
真会胳膊肘往外拐,我暗暗翻了个白眼,干笑着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在她们期待的目光中,缓缓说道:“各位姐妹都是美人,作的也是美文,我看不如就叫…...集美会。”
“好像,好像并没有比前一个好很多……”王令娴嘀咕道。
“你行你上。”我不顾她不满的嘟囔,率先起身举杯:“既然没有异议,那就让我们为集美会的成立举杯!”
瓷盏相碰,清脆悦耳。李清照刚将茶递到嘴边,又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放下,问道:“那位甄娘子怎么没来。”
“哦,她呀……”
那日我随母亲去朱雀门采买,正想着逛逛梁家珠子铺有什么新上的款式,刚进去就见到一抹熟悉身影。
那紫衣丽人一见我,像只蝴蝶似的飞过来挽住我。她身后还有一仪态端庄的妇人,见了我颔首微笑,正是甄漱竹和她的母亲。她们似乎也是来此采买,身边仆从手中大包小包拎了许多。
“好久不见,你近来都在忙些什么?”我问。
她却轻轻摇头,将我拉到桌边:“先不说这个,你帮我把把关,哪个更好看?”
我依言看过去,红木托盘中盛着的,是一套赤金红珊瑚头面和一套赤金珍珠头面。
金灿灿的黄金晃得我头晕目眩,珊瑚艳丽华贵,珍珠莹润优雅。我纠结片刻,指了指那套珍珠头面。
“就知道你喜欢珍珠。”她抿唇一笑,垂首间一抹红霞从细长的脖颈飞上面颊。
她今日似乎有些不同,从方才开始眉宇间便蕴着喜色。
我问:“可是,你买这个做什么?”
两套头面皆是流光溢彩,若说是日常佩戴,着实有些浮夸。
她招手示意我靠近,然后双手拢在耳边,轻声道:“我许亲了。”
我愣在原地,好半天才道:“和谁?”
“还没见过呢。”
“什么时候?”
“下个月。”
她说完又立刻低下头,自顾自摆弄着头面上的珍珠和流苏,嘴角分明噙着笑,眼中也有似水柔情。
“对了,那首词,你替我转赠给李娘子了么?”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如梦初醒般抬头问道。
我点头:“她很喜欢,读了很多遍,还非要我评个高下呢。”
“那你怎么说的?”她一下来了兴致,丢下步摇,歪着头看向我。
“平分秋色,难分伯仲。”
她轻笑一声:“妹妹谬赞了,如今汴京何人不知‘绿肥红瘦’?也就只有柳词的‘惨绿愁红’可堪相较。我甘拜下风。”
“那也未必。”我说,“我们打算创办女子诗词会。”
“若得佳作,一同品鉴也是好的。”她点头,眼中满是羡慕。“说起来,我读那首《如梦令》,总想到韩偓的《懒起》。‘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当时读时,便最喜这四句。”
我想起李清照午夜梦回的呓语,想必那绿肥红瘦的海棠便是脱胎于此。没想到甄漱竹虽与她未曾谋面,只两三首词的往来,竟能默契至此。
“你也一同来吧,闭门觅句多无趣呀。”
她下意识点了点头,后又轻轻摇头。
“为什么?你不想见见李清照吗?她也很想见你。”
“我已许了人家,况且几位妹妹皆是待字闺中,怕是不太方便。”她黯然道。
“只是因为这个么?都是女眷,没有外男。”我继续劝说。
她却坚决地摇了摇头,我心中叹息,又道:“你若不嫌麻烦,往后作了诗词,我可以代为转交。她们若有唱和,我也可以代为传达。”
她愣了一瞬,突然毫无征兆地俯下身,轻轻抱了抱我。
“多谢你。”
我鼻尖一酸,不知自己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再后来见她,就是在婚宴上远远一瞥。她果然选了那套珍珠头面,红裙红襦红霞帔,衣裙上皆有缠枝牡丹暗纹。花容月貌掩映在绛纱盖头下。她身旁的男子着装简单许多,黛青衬服和绿罗圆领襴袍,直角襆头上簪了一朵淡粉色芍药。甄漱竹手执一条红色同心结牵巾,另一头挂在那男子手中的槐简上。
回家后,母亲谈及此事时,语气中是掩不住的惋惜。
“好好仕宦之家的姑娘,怎就许给了那般俗吏?”
后来我随母亲拜访甄家时,恰逢甄漱竹回门省亲。彼时她已是蔡家大娘子,衣着不似待字闺中时鲜艳明亮,梳着包髻,发间克制地插着金钗。
聚会结束后,她主动找到我,递上一张信笺,还附有一个地址。
“请替我转交给供奉官周官人。”
是个从未听说过的名字,她接着解释道:“周官人做的差事就如先秦时的采诗人。京城内文人做了词,大多会送去给他品鉴。若哪首入得了眼,就会让教坊司的娘子们谱曲演唱。”
“好。可是,你为何不自己去?”我问。
她摇头,沉默许久:“近来……不太得空。”
左右不是件大事,我抽了个闲暇日子,顺着地址找了过去,是一处书坊。
门口一中年男子正在太阳下晒着书册,见了我,眯着眼打量一番,才悠悠问道:“小娘子有何贵干?”
“请问供奉官周冠在吗?”
“老夫就是。”
我递上那张纸笺,他接过展开,细细读了几遍后,竟随手卷起一本书,一边有节奏地轻敲桌面,口中一边哼唱着什么。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肯圆。
余音散尽后他还久久沉浸其中,过了老一会儿,才如梦初醒般说道:“小娘子看着有些面生。”
“我是甄娘子的友人。”
他点点头:“劳烦您跑一趟,过几日就让教坊司的姑娘们好生练着。”
几日后在酒楼,果然听到了熟悉的曲调。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肯圆’,这句写得不错。”王令娴听得摇头晃脑,“说起来,我家狸奴这些日子长大不少。”
“我要看。”赵蕙蘅立马接话。
“不行,你还没下聘。”
“小姑姑!”见王令娴不肯让步,赵蕙蘅立马抓着我胳膊撒娇。
“好好好。”我拍拍她的头,“不就是小鱼吗,我陪你去就是了。”
因着赵蕙蘅一直在叨念王令娴家小猫,我不堪其扰,只好选了个相对凉快的早晨雇了马车,往新封丘门大街行去。
入秋后人们爱用鲜鱼煲汤,因此即便我们来的已有些晚了,街道两旁还是挤满了吆喝着的卖鱼人。
“好腥!”赵蕙蘅用袖口捂住口鼻,眉毛拧成麻花。
“你自己要养的,当然是你自己去挑。”
她不情不愿地上千,刚俯下身,就被一条摆尾的鲜鱼吓得轻叫一声,一个劲儿往我身后躲,怎么也不肯上前了。
“那你自己找个地儿凉快去,我替你来买。”我无奈道。
她如临大赦般地跑开,我叹了口气,弯腰挑起鱼来。
大小各异的活鱼被放置在浅抱桶里,泡在清水中,悠哉悠哉地游着。等天气再冷一些,商贩还会将黄河外地的“车鱼”运过来卖。
我很快就选好了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付了三百文,用柳枝串起来拎在手中。正想着顺道再去买几袋猫食,一抬眼正好见十来步外一个熟悉的身影。
“甄姐姐,甄姐姐!”我一边喊着一边朝她挥手,她却置若罔闻,头也不回向前走去。
“甄漱竹!”情急之下我叫了她的名字,她脚步一滞,我趁机跑到面前。她神色漠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欣喜,反倒是怔怔地盯了我半天,才如怔忡着点了点头。
我还未来得及开口询问,立在左侧的一个婆子倒先开口:“你是何人?”
才发现甄漱竹两侧各站一人,左右护法一般,皆面色不善地打量着我。
“我是她的友人。”我解释,却见她们神色倨傲似乎不买账,又狐假虎威道:“赵挺之是我大伯父。”
果然吏部侍郎的官威就是好使,她们听见这个名号后,先前还挎着的面上立刻挤出一朵花儿,纷纷行礼道:“原来是赵家小娘子。”又道:“您与我们家大娘子认识?”
我没搭理她,朝甄漱竹道:“很久没见,你还好吗?”
而她只是垂首盯着裙摆上的菱格花草纹,不发一言。
我又问:“这两位妈妈看着面生,从前的跟着你的阿香呢?”
她还没开口,那两人竟抢答道:“小娘子有所不知,阿香如今不在这里做事了,她…...”
“行了,说这些做什么?”甄漱竹忽然开口,记忆中她从未用过如此冰冷的口吻说话,带着拒人千里的寒气。
“我有些乏了,去喝一盏茶歇歇。”说罢也不等回应,径直走进一旁的茶坊。
我也紧跟着在她身边坐下,那二人面露不悦,互相递了眼神,却也未多加阻拦,依然是像两堵墙一般夹在她身侧。
茶烟氤氲,模糊了我的视线。我踟蹰好一会儿,才试探着问:“你,你看起来不开心,是受了什么委屈吗?”
话还未说完就又被打断:“小娘子说笑了,您出门打听打听,汴京谁人不知蔡家。大娘子嫁过来只有享福,哪儿会受什么委屈呢?”
“就是就是。”另一人附和道,“我们家相公也疼爱大娘子,吃穿用度都是顶好的。您看这身衣服,料子是从金陵运来的,一到京城,就送到府上请大娘子挑选。”
她们左一言右一句,行为着实逾矩,可甄漱竹也不出言制止,只是捧着茶盏,目光散漫地望向远方。
“你写的……”我刚想说东西已经送到了,刚开了个口,她却将茶盏重重一放,吓得我生生将后半截吞回肚里。但见她起身,也不看我,淡淡道:“我该走了。”
我也起身,却被一把按住,甄漱竹俯身在我耳边说:“喝完再走吧,茶水钱已经付过了。”
说着就在那两人的簇拥下走出茶坊。我呆坐原地,感觉她似乎意有所指,却不明所以,只茫然地盯着那逐渐消散的茶烟。忽然发现,茶盏底部似乎压了什么东西。
是一张折好的凝霜纸,放的位置很隐蔽。我将它展开,它似乎时常被捏在手中摩挲,已然有些许细微的褶皱,墨迹也被晕开。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小姑姑你怎么在这儿,让我好找。”
我还在发愣的当口,赵蕙蘅不知从何处跑了出来。
“鱼都买好了吗?猫食呢?”她见到我面前早已凉透的茶水,嘟囔道:“难怪半天见不着你,敢情是躲这偷闲来了?还是和别人一块儿?”
她扯住我的袖子,不依不饶地追问,我不知如何作答,只敷衍道:“快走吧,再过一会儿鱼就不新鲜了。”
说罢撑着桌子起身,不知是不是暑热的缘故,眼前忽然一阵发黑,晃晃荡荡又跌回到木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