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不如痴(2)
“唉。”
“唉。”
“你俩叹什么气呢?”王令娴怀中抱着小猫,赵蕙蘅正把切成条的鱼肉往它嘴里送。
“倒让我想起那句‘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李清照放下纸,神色怅然。
“表姐这话没说错。”王令娴挤到我们中间,“我还小的时候整天都在玩,可一开蒙,就被逼着看书练字,可不就是‘人生识字忧患始’吗?”
“她看起来不开心。”赵蕙蘅默默读完整首诗,神色跟着黯淡下去。她向来如此,多愁敏感,即便素未谋面之人也能共情其悲喜。
“小姑姑,你后来见过她吗?她过得还好吗?”
我不知该不该把那日新丘封门街的经历讲与她们听,一时沉默不语。
“我们写点什么安慰她吧?”赵蕙蘅突然提议。
王令娴哀嚎一声,刚想溜之大吉就被我扯住衣领拖了回来。
“你备些纸笔,诗词也好,书信也罢,我找机会一并交与她。”
“好好好,你现在开始使唤我了是吧?”她白了我一眼,但还是依言叫人送来纸笔。
“我就写,就写‘不乐损年,长愁养病‘,希望她爱惜身体,按时吃饭,每天开心。”
“有你这么安慰人的?”我失笑。
“那当然,这世上值得开心的事很多。”她揉着白猫的头,“从前,每到傍晚我都心情低沉,总觉着一日将尽,却一事无成。可在某一天我贪眠,醒来时天已经黑了。那日的晚餐吃得很香,加上饭后点心刚刚好。我坐在廊下,看月亮爬上柳梢,听蝉鸣蛙噪。夜风吹过脸颊,井水一般的凉,原来夜晚也能如此美妙。那一刻便明白,活得快乐其实无需多复杂的理由。就不能为了一日三餐,为了日升月落,为了四季更替?”
“所以你下次遇见,就替我转达:许多烦心事都是由心而生,心中无忧,身外之物如何能扰人分毫?”
理论上是如此,道理也许都懂,可人如此脆弱又不受控,书上的大道理一堆一堆读,可真正活明白的又有几人?
“好,我记住了。”我还是点头应下,然后转向赵蕙蘅,“你呢?你准备了什么?”
“我……”她犹豫着,“我也想写点什么给她……”
“让我看看,让我看看!”话音未落王令娴就扑上来抢,两人扭做一团。我低头,沾了点墨,在纸上勾勒出两只正在追蝴蝶的抽象派小猫。虽然笔触粗糙,神韵却分毫不少。
“你要画这个给她?”李清照轻声问道。
从方才开始她一直保持沉默,只默默取了纸笔静坐一旁。
“对,我不擅诗词。但听说心情低落时,看看小动物,就能开心起来。”
她又继续转身,不做一语。
“李姐姐,我这首写得如何?”赵蕙蘅递上一张纸,上面是一首《蝶恋花》。
百曲塘前,杨柳色碧。繁丝垂袖弄轻怡。
折取一枝手中吹,殷勤更向东君遗。
春向浓时,总添伤怀。从来佳期不堪待。
直须樽前求一醉,莫对枯荣尽余杯
“甄娘子读了定会宽心。”李清照笑道。
可我看向她面前的纸,却只见一片空白,有一个小小的黑点,像是沉吟之际,不经意从笔尖滑落的一滴墨。
“我们大娘子病了,不便见客。”
“什么病?前几日还是好好的。”
此刻我正站在蔡府大门外,回话的人是那日甄漱竹身旁的婆子。
“只是换季受凉而已,赵小娘子不必过分担心。”她冲我敛衽一拜。
“可否让我进去看一眼,我有很重要的东西想要交给她。”我不死心又问。
她仍是漠然堵在门前:“这是我们家老爷的吩咐,您若有物件,只管交给我,必定好好替您送到大娘子手上。”
我下意识地觉得这些东西不该交与旁人,于是摇了摇头退了出去。
不甘心这般无功而返,于是又折返回去,顺着蔡府的外墙慢慢绕着。
果真是大户人家,朱红色的墙巍然肃立,一眼望不到头,带着某种警示的意味,隔绝着外人的视线。
正想着,鼻端不知何处传来一阵幽香。一抬头,一簇淡黄花朵在瓦当上方簌簌抖动,却不像是被风吹拂,而是谁在摇着它的枝干。
我心下一动,下一秒竟直接冲那墙内喊道:“请问有人在吗?”
那花枝猛然一颤,又归于平静,只有细弱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甄漱竹,是你吗?”我又问。
没有回答,可我莫名觉得,墙内之人就是她。
我踮着脚,伸着脖子,企图窥见高墙之内的风光,然而只是徒劳。
“你在做什么?爬寡妇墙?”
突如其来的人声吓得我几乎跌倒,扭头一看,公仲为正捏着鼻子,提着一篓鲜鱼,面露鄙视地打量着我。
“你为何在此?”我问。
他冷哼一声,举了举手中鱼篓:“是你指使我买鱼给你那女使补身子的,怎么自己说的话都不记得了?”
“你来的正好。”我像是见了救星一般,连忙拉着他来到墙角。
“干什么干什么,不要扒拉我!”他极力抗拒着,还是被连拖带拽地拉到那棵桂树下。
“你站在下面,我踩着你的肩膀爬到墙上……”
我向他描述着我的计划,他双眼瞪得老大:“不是吧,你真要爬墙?”
“别废话,蹲下去。”
他嘴里嘀嘀咕咕,但还是顺着我的话蹲了下去。等我脱了鞋,踩上他的肩膀,慢慢扶着墙站了起来。
“再往上一点!”
“撑不住了,你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开什么玩笑,我才十四岁。”
“你一天吃五顿……”
“一两银子!”
“嘿咻!”
在他痛苦的哀嚎中,我终于登上那面高墙,双手扒在瓦当,透过层层叠叠的花叶,有一孱弱身影独立树下。
甄漱竹清减许多,却不见病容,只是眉宇间蕴着化不开的愁绪。在我出现之前,她似乎已在桂树下伫立良久。
此前纵有千言万语,已是却不知从何说起。我只能拿出那叠在怀中藏了许久,已经变得温热的凝霜纸,伸长手臂向她递去。
她不接,我于是解释道:“这是诗词会的女孩子们送给你的。”
她还是不接,素白双手笼在袖中紧紧交握。
“我没有什么可以回赠的。”须臾过后,她轻叹一声,淡淡道。
“无妨。”我将那沓纸又往前递了一寸,脚下的公仲为立刻发出不堪重负的哀鸣。
“那首词,已经被改编成曲在会仙楼演奏了。”
说罢,我凭着记忆哼了一段,奈何天生五音不全,曲不成曲调不成调。
大概是歌声确实有疗愈人心的效果,她终于笑了,那笑容却像寒冬绽放的花朵,下一秒就被风拂落。
“是张娘子唱的?”
“记不清了,我下次打听打听。”
她凛如寒霜的神情终于有了一丝松动,上前一步抬起手,指尖因为失血而苍白。
突然远处传来脚步声,我赶紧示意公仲为放我下去。她依然伫立原地,如一片摇摇欲坠的枯叶。
近来一日低过一日的气温像一声声催促,将府里众人抽得如团团转的陀螺。
汴京冬日没有蔬菜,上至大内,下至民间,都会贮藏冬菜,以备冬天之需。
唯一能在一片忙碌中偷闲的便是我们这群小辈,长辈们在筹备过冬事宜,我与蕙蘅,芷蘅就在庭中支了炉子,烤些板栗和番薯。
赵芷蘅才满半岁,乳牙才冒出尖尖角,正是见什么都要咬的年纪。此刻她坐在我腿上,扯着一截毛领就往嘴里塞。
“这个不能吃!”我眼疾手快一把夺回来,她愣了一秒,小嘴一瘪一张,就要开始干嚎。
我吓的忙捏住她两瓣嘴唇,又觉得不对,于是学着二从嫂的样子哄着:“芷蘅看,这是花,花花。”
注意力被分散,尽管粉腮边还挂着泪,她却光速变脸,咿咿呀呀道:“啊,啊。”
我兴起,又指着自己:“姑姑,姑——姑。”
那双澄澈的大眼睛盯了我半晌,嘴里含含糊糊道:“五,五?”
正聚精会神烤栗子的蕙蘅也被逗得笑出了声,她脚边已经堆了小小一堆栗子壳,还意犹未尽地把手伸向热气腾腾的煤炉。
“少吃点,仔细一会儿晚饭吃不下。”我提醒道,又说:“今日立冬,大伯父也要来。”
“翁翁也在?”她当即瞪大眼。
“我听大伯母说的,似乎是有要事商议。”
“媛媛,蕙蘅,快过来,院中风大。”母亲和大从嫂并肩立于廊下,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快过年了,给你们做了新衣裳,快去瞧瞧吧。”
大从嫂话音未落,蕙蘅就欢呼着跑进屋内。我抱着芷蘅缓缓挪到廊下,将她放到木质摇篮中。
“你不去选衣服吗?”母亲问。
我摇摇头:“我无所谓,蕙蘅先选吧。”
“明明年纪相近,可我总觉得贞媛要懂事许多呢!”大从嫂笑着对母亲说道。
选完了衣服,也差不多到了饭点。桌上早早地就摆上仙酒楼定的酒菜,屋内点了两三个炉子,冷热空气一相撞,窗棂上挂满豆大的水珠。
我们到时人差不多都已入座,父亲和大伯父今日难得在家。虽同在一屋檐下半年多,又毗邻而坐,却不像寻常兄弟一般亲近,两人举手投足间皆带着尴尬的疏离。
“媛媛来快一年了吧。”
赵挺之忽然问了这么一句,彼时我正挑着桐皮面中的葱花,忙放下筷子,道:“有八个月了。”
他轻轻哦了一声,又问道:“与李校书家女公子可相熟?”
“同在一处念书,自然相熟。”
“那她人如何?”一旁的大伯母似是忍不了这种温吞吞的问询,抢过话头:“文才自不必说,品行如何?容貌如何?”
我瞟了一眼没事儿人似的吃着白胡饼的赵明诚,压住嘴角的窃笑,正色道:“李校书温和谦正,他的女儿自然也是极好的。”
还不待我继续,李格非铁粉,我的父亲抢答:“文叔刚正耿介,又以文章受知于苏……”他忽然一哽,硬生生收住,转而道:“又有《洛阳名园记》,记洛阳名园十九处,记述翔实,兼抒情之笔与议论之文,读来宛似游记,身临其境,引人入胜。中还寓有兴亡之感,讽谕之旨,尤其是最后一句……”
我母亲重重一咳,他才收住话头,假装无事发生,专心开始喝手中那碗梅花汤饼。
大伯母暗暗松了口气,和大伯父交换了个眼神,正想开口,赵明诚却忽然放下筷子,起身向众人告罪道:“今日约了表兄共赏金石,先告辞。”又对着方仪深深一揖。
方仪只是淡然点头,倒是大伯母先急了,轻轻一叹:“难道要守着那堆锅碗瓢盆过日子?”
我忍不住笑出声,后又觉不妥,轻咳一声问道:“大伯母可是要为从兄说亲?可是中意李家小娘子?”
她却是讪讪一笑:“八字没一撇的事儿。”
这场家宴持续了快俩小时,方仪年纪大容易犯困,只喝了碗汤就回屋歇息。我惦记着跟李清照逛夜市的约定,吃了半饱就想跑,却被父亲叫了回去。
“媛媛要去李府?”
我点点头,以为他要嘱咐我别玩太晚,于是补充道:“戌时之前回来。”
父亲点点头,母亲不知从哪儿掏出一个精巧的木盒递给我:“总是叨扰人家,空着手不像样,带些点心去吧。”
我虽不明所以,但还是接过。昭儿的风寒还未大好,所以还是我一人前去。
接近李府时,看见门口立了个人,他背对着我,身影落寞,似乎沉浸在遥远的思绪中,就连雪落满肩也无暇去拂。
以为是家丁,于是上前道:“劳驾帮我通传一声。”
那人回头,竟是李格非。他一看是我,先前还有些怅然的面容立刻挤出一丝笑意。
“媛媛来了呀。”
他一边说,一边在袖中摸索,掏出一袋热腾腾的糖炒栗子塞给我。
“快去吧,她在院中,阿越也在。”他又将手笼回袖中,笑眯眯地看着我。
我道了谢,拎着栗子和糕点跑进花园,远远看见李清照和李迒,两人穿着一深一浅的锦缎棉袄,头上戴着狸皮暖帽,额头和两鬓皆有一簇雪白的狸毛。两人低声交谈着什么,头几乎贴在一起,远远看去像是两只子子猫儿。
我不动声色地上前,两人正围着石桌上讨论得热火朝天。
“你们在聊什么?”我问。
“你走路怎么没声?”李清照抚着胸口,心有余悸地看向我。
“赵贞媛,你怎么又来了?”因着我总是欺负李迒,他一见到我就跟炸毛小猫似的,浑身都绷紧了。
“我来找你们玩。”我将糕点放在桌上,顺便看了看桌上摆放的东西。是两张白纸,皆题了诗,从字迹上看,一首豪迈奔放,如蛟龙出海,另一首看似相对内敛,顿挫沉劲却如龙潜于渊,在气势上不遑多让。
“这是谁写的?”我问。
“你猜。”李迒高昂着头,一脸得意看着我。
我去扯他暖帽上的狸毛,他捂着头躲开。
“我虽不确定另一首是否是谁所做,却知道这首一定不是。”我指了指其中一首。
“为何?”他瞪大了眼,显然是被我说中了。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一看就知是出自男子之手,且是仕途失意的男子。”
“这是什么话!真是失礼!”李迒气鼓鼓地瞪着我。
我白了他一眼继续道:“这样的人会对西施杨玉环极尽讽刺,而对后世杜撰的明妃与毛延寿之事深信不疑。多半是从前者身上窥见自己那阿谀奉承,拉帮结派的同僚的影子。而透过王昭君,则能看见郁郁不得志的自己。“
他找不到反驳的话语,愣在当场。
李清照却坦然道:“此乃张文潜所作。张世伯也曾是苏公门下学士,如今远在黄州,相隔万里,怕是相见无期了。”
看来又是一个受党争牵连的人,我自觉方才的话过于轻佻刻薄,于是收了声。
她却不甚在意:“不过你也没说错。西施,杨妃深陷恶名,可亡吴的是伯嚭,叛唐的是安禄山。祸国之人从来都是蝇营狗苟的奸臣和亲佞远贤的昏君,而罪名最终都会落到裙钗之上。”
“可能昏君骂不得,也不敢骂吧。且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保不准哪天自己也会为色欲所诱,所以最保险的做法,就如南泉和尚所为,毕竟苛求别人总是比苛求自己容易许多的。更不要谈这些‘裙钗’就如那猫儿一样,既不能说话,也无力抵抗。”
我一边说,一边随手掀开点心盒子,满满都是精巧的酥点。“呀,有栗子酥!”
“我也要吃!”李迒立刻凑过来拿了一块。
李清照立于原地,垂头不语,忽而笑道:“前朝人借汉讽唐,当今人借唐讽今,不知宋人之后又会如何评说。”
“管他呢,后人的话你又听不见。”我剥了个热腾腾的栗子递到她嘴边,转移话题:“从前只见你写词,没想到还能作如此针砭时弊之语。甄淑竹必定刮目相看,非得与你好好较量一番。”
她摇了摇头。
“为何?”我不解,其实从那日起,她虽也写词,却不让我带去给甄漱竹。
她依然执拗地摇头,我暗暗叹气,却也没辙。
“唉。”
“你俩叹什么气呢?”王令娴怀中抱着小猫,赵蕙蘅正把切成条的鱼肉往它嘴里送。
“倒让我想起那句‘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李清照放下纸,神色怅然。
“表姐这话没说错。”王令娴挤到我们中间,“我还小的时候整天都在玩,可一开蒙,就被逼着看书练字,可不就是‘人生识字忧患始’吗?”
“她看起来不开心。”赵蕙蘅默默读完整首诗,神色跟着黯淡下去。她向来如此,多愁敏感,即便素未谋面之人也能共情其悲喜。
“小姑姑,你后来见过她吗?她过得还好吗?”
我不知该不该把那日新丘封门街的经历讲与她们听,一时沉默不语。
“我们写点什么安慰她吧?”赵蕙蘅突然提议。
王令娴哀嚎一声,刚想溜之大吉就被我扯住衣领拖了回来。
“你备些纸笔,诗词也好,书信也罢,我找机会一并交与她。”
“好好好,你现在开始使唤我了是吧?”她白了我一眼,但还是依言叫人送来纸笔。
“我就写,就写‘不乐损年,长愁养病‘,希望她爱惜身体,按时吃饭,每天开心。”
“有你这么安慰人的?”我失笑。
“那当然,这世上值得开心的事很多。”她揉着白猫的头,“从前,每到傍晚我都心情低沉,总觉着一日将尽,却一事无成。可在某一天我贪眠,醒来时天已经黑了。那日的晚餐吃得很香,加上饭后点心刚刚好。我坐在廊下,看月亮爬上柳梢,听蝉鸣蛙噪。夜风吹过脸颊,井水一般的凉,原来夜晚也能如此美妙。那一刻便明白,活得快乐其实无需多复杂的理由。就不能为了一日三餐,为了日升月落,为了四季更替?”
“所以你下次遇见,就替我转达:许多烦心事都是由心而生,心中无忧,身外之物如何能扰人分毫?”
理论上是如此,道理也许都懂,可人如此脆弱又不受控,书上的大道理一堆一堆读,可真正活明白的又有几人?
“好,我记住了。”我还是点头应下,然后转向赵蕙蘅,“你呢?你准备了什么?”
“我……”她犹豫着,“我也想写点什么给她……”
“让我看看,让我看看!”话音未落王令娴就扑上来抢,两人扭做一团。我低头,沾了点墨,在纸上勾勒出两只正在追蝴蝶的抽象派小猫。虽然笔触粗糙,神韵却分毫不少。
“你要画这个给她?”李清照轻声问道。
从方才开始她一直保持沉默,只默默取了纸笔静坐一旁。
“对,我不擅诗词。但听说心情低落时,看看小动物,就能开心起来。”
她又继续转身,不做一语。
“李姐姐,我这首写得如何?”赵蕙蘅递上一张纸,上面是一首《蝶恋花》。
百曲塘前,杨柳色碧。繁丝垂袖弄轻怡。
折取一枝手中吹,殷勤更向东君遗。
春向浓时,总添伤怀。从来佳期不堪待。
直须樽前求一醉,莫对枯荣尽余杯
“甄娘子读了定会宽心。”李清照笑道。
可我看向她面前的纸,却只见一片空白,有一个小小的黑点,像是沉吟之际,不经意从笔尖滑落的一滴墨。
“我们大娘子病了,不便见客。”
“什么病?前几日还是好好的。”
此刻我正站在蔡府大门外,回话的人是那日甄漱竹身旁的婆子。
“只是换季受凉而已,赵小娘子不必过分担心。”她冲我敛衽一拜。
“可否让我进去看一眼,我有很重要的东西想要交给她。”我不死心又问。
她仍是漠然堵在门前:“这是我们家老爷的吩咐,您若有物件,只管交给我,必定好好替您送到大娘子手上。”
我下意识地觉得这些东西不该交与旁人,于是摇了摇头退了出去。
不甘心这般无功而返,于是又折返回去,顺着蔡府的外墙慢慢绕着。
果真是大户人家,朱红色的墙巍然肃立,一眼望不到头,带着某种警示的意味,隔绝着外人的视线。
正想着,鼻端不知何处传来一阵幽香。一抬头,一簇淡黄花朵在瓦当上方簌簌抖动,却不像是被风吹拂,而是谁在摇着它的枝干。
我心下一动,下一秒竟直接冲那墙内喊道:“请问有人在吗?”
那花枝猛然一颤,又归于平静,只有细弱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甄漱竹,是你吗?”我又问。
没有回答,可我莫名觉得,墙内之人就是她。
我踮着脚,伸着脖子,企图窥见高墙之内的风光,然而只是徒劳。
“你在做什么?爬寡妇墙?”
突如其来的人声吓得我几乎跌倒,扭头一看,公仲为正捏着鼻子,提着一篓鲜鱼,面露鄙视地打量着我。
“你为何在此?”我问。
他冷哼一声,举了举手中鱼篓:“是你指使我买鱼给你那女使补身子的,怎么自己说的话都不记得了?”
“你来的正好。”我像是见了救星一般,连忙拉着他来到墙角。
“干什么干什么,不要扒拉我!”他极力抗拒着,还是被连拖带拽地拉到那棵桂树下。
“你站在下面,我踩着你的肩膀爬到墙上……”
我向他描述着我的计划,他双眼瞪得老大:“不是吧,你真要爬墙?”
“别废话,蹲下去。”
他嘴里嘀嘀咕咕,但还是顺着我的话蹲了下去。等我脱了鞋,踩上他的肩膀,慢慢扶着墙站了起来。
“再往上一点!”
“撑不住了,你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开什么玩笑,我才十四岁。”
“你一天吃五顿……”
“一两银子!”
“嘿咻!”
在他痛苦的哀嚎中,我终于登上那面高墙,双手扒在瓦当,透过层层叠叠的花叶,有一孱弱身影独立树下。
甄漱竹清减许多,却不见病容,只是眉宇间蕴着化不开的愁绪。在我出现之前,她似乎已在桂树下伫立良久。
此前纵有千言万语,已是却不知从何说起。我只能拿出那叠在怀中藏了许久,已经变得温热的凝霜纸,伸长手臂向她递去。
她不接,我于是解释道:“这是诗词会的女孩子们送给你的。”
她还是不接,素白双手笼在袖中紧紧交握。
“我没有什么可以回赠的。”须臾过后,她轻叹一声,淡淡道。
“无妨。”我将那沓纸又往前递了一寸,脚下的公仲为立刻发出不堪重负的哀鸣。
“那首词,已经被改编成曲在会仙楼演奏了。”
说罢,我凭着记忆哼了一段,奈何天生五音不全,曲不成曲调不成调。
大概是歌声确实有疗愈人心的效果,她终于笑了,那笑容却像寒冬绽放的花朵,下一秒就被风拂落。
“是张娘子唱的?”
“记不清了,我下次打听打听。”
她凛如寒霜的神情终于有了一丝松动,上前一步抬起手,指尖因为失血而苍白。
突然远处传来脚步声,我赶紧示意公仲为放我下去。她依然伫立原地,如一片摇摇欲坠的枯叶。
近来一日低过一日的气温像一声声催促,将府里众人抽得如团团转的陀螺。
汴京冬日没有蔬菜,上至大内,下至民间,都会贮藏冬菜,以备冬天之需。
唯一能在一片忙碌中偷闲的便是我们这群小辈,长辈们在筹备过冬事宜,我与蕙蘅,芷蘅就在庭中支了炉子,烤些板栗和番薯。
赵芷蘅才满半岁,乳牙才冒出尖尖角,正是见什么都要咬的年纪。此刻她坐在我腿上,扯着一截毛领就往嘴里塞。
“这个不能吃!”我眼疾手快一把夺回来,她愣了一秒,小嘴一瘪一张,就要开始干嚎。
我吓的忙捏住她两瓣嘴唇,又觉得不对,于是学着二从嫂的样子哄着:“芷蘅看,这是花,花花。”
注意力被分散,尽管粉腮边还挂着泪,她却光速变脸,咿咿呀呀道:“啊,啊。”
我兴起,又指着自己:“姑姑,姑——姑。”
那双澄澈的大眼睛盯了我半晌,嘴里含含糊糊道:“五,五?”
正聚精会神烤栗子的蕙蘅也被逗得笑出了声,她脚边已经堆了小小一堆栗子壳,还意犹未尽地把手伸向热气腾腾的煤炉。
“少吃点,仔细一会儿晚饭吃不下。”我提醒道,又说:“今日立冬,大伯父也要来。”
“翁翁也在?”她当即瞪大眼。
“我听大伯母说的,似乎是有要事商议。”
“媛媛,蕙蘅,快过来,院中风大。”母亲和大从嫂并肩立于廊下,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快过年了,给你们做了新衣裳,快去瞧瞧吧。”
大从嫂话音未落,蕙蘅就欢呼着跑进屋内。我抱着芷蘅缓缓挪到廊下,将她放到木质摇篮中。
“你不去选衣服吗?”母亲问。
我摇摇头:“我无所谓,蕙蘅先选吧。”
“明明年纪相近,可我总觉得贞媛要懂事许多呢!”大从嫂笑着对母亲说道。
选完了衣服,也差不多到了饭点。桌上早早地就摆上仙酒楼定的酒菜,屋内点了两三个炉子,冷热空气一相撞,窗棂上挂满豆大的水珠。
我们到时人差不多都已入座,父亲和大伯父今日难得在家。虽同在一屋檐下半年多,又毗邻而坐,却不像寻常兄弟一般亲近,两人举手投足间皆带着尴尬的疏离。
“媛媛来快一年了吧。”
赵挺之忽然问了这么一句,彼时我正挑着桐皮面中的葱花,忙放下筷子,道:“有八个月了。”
他轻轻哦了一声,又问道:“与李校书家女公子可相熟?”
“同在一处念书,自然相熟。”
“那她人如何?”一旁的大伯母似是忍不了这种温吞吞的问询,抢过话头:“文才自不必说,品行如何?容貌如何?”
我瞟了一眼没事儿人似的吃着白胡饼的赵明诚,压住嘴角的窃笑,正色道:“李校书温和谦正,他的女儿自然也是极好的。”
还不待我继续,李格非铁粉,我的父亲抢答:“文叔刚正耿介,又以文章受知于苏……”他忽然一哽,硬生生收住,转而道:“又有《洛阳名园记》,记洛阳名园十九处,记述翔实,兼抒情之笔与议论之文,读来宛似游记,身临其境,引人入胜。中还寓有兴亡之感,讽谕之旨,尤其是最后一句……”
我母亲重重一咳,他才收住话头,假装无事发生,专心开始喝手中那碗梅花汤饼。
大伯母暗暗松了口气,和大伯父交换了个眼神,正想开口,赵明诚却忽然放下筷子,起身向众人告罪道:“今日约了表兄共赏金石,先告辞。”又对着方仪深深一揖。
方仪只是淡然点头,倒是大伯母先急了,轻轻一叹:“难道要守着那堆锅碗瓢盆过日子?”
我忍不住笑出声,后又觉不妥,轻咳一声问道:“大伯母可是要为从兄说亲?可是中意李家小娘子?”
她却是讪讪一笑:“八字没一撇的事儿。”
这场家宴持续了快俩小时,方仪年纪大容易犯困,只喝了碗汤就回屋歇息。我惦记着跟李清照逛夜市的约定,吃了半饱就想跑,却被父亲叫了回去。
“媛媛要去李府?”
我点点头,以为他要嘱咐我别玩太晚,于是补充道:“戌时之前回来。”
父亲点点头,母亲不知从哪儿掏出一个精巧的木盒递给我:“总是叨扰人家,空着手不像样,带些点心去吧。”
我虽不明所以,但还是接过。昭儿的风寒还未大好,所以还是我一人前去。
接近李府时,看见门口立了个人,他背对着我,身影落寞,似乎沉浸在遥远的思绪中,就连雪落满肩也无暇去拂。
以为是家丁,于是上前道:“劳驾帮我通传一声。”
那人回头,竟是李格非。他一看是我,先前还有些怅然的面容立刻挤出一丝笑意。
“媛媛来了呀。”
他一边说,一边在袖中摸索,掏出一袋热腾腾的糖炒栗子塞给我。
“快去吧,她在院中,阿越也在。”他又将手笼回袖中,笑眯眯地看着我。
我道了谢,拎着栗子和糕点跑进花园,远远看见李清照和李迒,两人穿着一深一浅的锦缎棉袄,头上戴着狸皮暖帽,额头和两鬓皆有一簇雪白的狸毛。两人低声交谈着什么,头几乎贴在一起,远远看去像是两只子子猫儿。
我不动声色地上前,两人正围着石桌上讨论得热火朝天。
“你们在聊什么?”我问。
“你走路怎么没声?”李清照抚着胸口,心有余悸地看向我。
“赵贞媛,你怎么又来了?”因着我总是欺负李迒,他一见到我就跟炸毛小猫似的,浑身都绷紧了。
“我来找你们玩。”我将糕点放在桌上,顺便看了看桌上摆放的东西。是两张白纸,皆题了诗,从字迹上看,一首豪迈奔放,如蛟龙出海,另一首看似相对内敛,顿挫沉劲却如龙潜于渊,在气势上不遑多让。
“这是谁写的?”我问。
“你猜。”李迒高昂着头,一脸得意看着我。
我去扯他暖帽上的狸毛,他捂着头躲开。
“我虽不确定另一首是否是谁所做,却知道这首一定不是。”我指了指其中一首。
“为何?”他瞪大了眼,显然是被我说中了。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一看就知是出自男子之手,且是仕途失意的男子。”
“这是什么话!真是失礼!”李迒气鼓鼓地瞪着我。
我白了他一眼继续道:“这样的人会对西施杨玉环极尽讽刺,而对后世杜撰的明妃与毛延寿之事深信不疑。多半是从前者身上窥见自己那阿谀奉承,拉帮结派的同僚的影子。而透过王昭君,则能看见郁郁不得志的自己。“
他找不到反驳的话语,愣在当场。
李清照却坦然道:“此乃张文潜所作。张世伯也曾是苏公门下学士,如今远在黄州,相隔万里,怕是相见无期了。”
看来又是一个受党争牵连的人,我自觉方才的话过于轻佻刻薄,于是收了声。
她却不甚在意:“不过你也没说错。西施,杨妃深陷恶名,可亡吴的是伯嚭,叛唐的是安禄山。祸国之人从来都是蝇营狗苟的奸臣和亲佞远贤的昏君,而罪名最终都会落到裙钗之上。”
“可能昏君骂不得,也不敢骂吧。且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保不准哪天自己也会为色欲所诱,所以最保险的做法,就如南泉和尚所为,毕竟苛求别人总是比苛求自己容易许多的。更不要谈这些‘裙钗’就如那猫儿一样,既不能说话,也无力抵抗。”
我一边说,一边随手掀开点心盒子,满满都是精巧的酥点。“呀,有栗子酥!”
“我也要吃!”李迒立刻凑过来拿了一块。
李清照立于原地,垂头不语,忽而笑道:“前朝人借汉讽唐,当今人借唐讽今,不知宋人之后又会如何评说。”
“管他呢,后人的话你又听不见。”我剥了个热腾腾的栗子递到她嘴边,转移话题:“从前只见你写词,没想到还能作如此针砭时弊之语。甄淑竹必定刮目相看,非得与你好好较量一番。”
她摇了摇头。
“为何?”我不解,其实从那日起,她虽也写词,却不让我带去给甄漱竹。
她依然执拗地摇头,我暗暗叹气,却也没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