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花谢(1)
从那日起,直到元月,我都处于心神不宁之中,甚至不知道是怎么稀里糊涂跨了年的。
如公仲为所想的私奔是万万不可,左思右想,还是觉得将此事告知甄漱竹的父母最为稳妥。一来哪儿有父母忍心看儿女受苦,甄家虽然比不上蔡家,但养个女儿肯定是没问题。二来,此时还未像明清那般严苛,和离再嫁之人也不在少数。
一般来说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回门小住,只要寻个时机告知,事情便能迎刃而解。甄漱竹并不是忍气吞声的人,从她在诗词中表达不满就能看出。可不知怎的,我还是放心不下,总觉得要亲自见她一面才能安心。
正月初一是年节,从初一开始接连三天,开封府开放关扑,马行街、潘楼街、州东宋门、州西梁门外踊路街、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都搭了彩棚,贩卖各种小玩意儿。
富贵人家的女眷们也会出门游玩,尽管母亲眼里我还是一碰就碎,但耐不住苦苦哀求,在大年初四,天气稍微暖一点的白日,带我去了甄家所在的旧曹门街。
我假意低头在小摊上挑挑拣拣,眼睛一直四处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看见甄漱竹的母亲,带着两个女使,正在彩棚下采买物什。
母亲也看见了她,当即拉着我去社交。一番寒暄后,我状似无意地问:“甄姐姐呢?怎么不见她?”
“她在家呢。一入冬就犯懒,躲着不肯见人。”她笑答,神色全无异状。
“想来上次见她还是重阳,一晃都一年都过了。”我假意叹息。
她果然中计:“家中红梅正开,小娘子不如一同前往观赏。”
“好啊,好啊!”我作出欢欣的样子,全然不顾母亲在一旁拼命给我使眼色。
“媛媛,今儿是小年朝,一大家子都在,实在不便叨扰。”她凑在我耳边小声道。
我置若罔闻,只蹦蹦跳跳地跟在甄母身旁。她似乎也是真心欢迎,嘱咐那两女使去买零食香饮,自己则牵着我的手往家走去。
好多人啊!
母亲所言不虚,古人注重年节,尤其是有五天假期的小年朝。平日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欢聚一堂,亲亲热热地过完这几天。
社恐犯了,但还好年纪小,穿得又喜庆,跟吉祥物一般。一路走过,不相熟的人投以或好奇或友善的目光,有没有谁真来计较我出自哪家。
甄母指了指十来步开外的一处暖阁,笑道:“快去吧,她就在里面。”
说罢转身要走,被我一把拉住手腕。
人群熙熙,或赏花或交谈,并没有人注意这点动静。但我还是压低音量,凑近她耳边道:“她过得不开心。”
“你说什么?”她似乎没听清。
“甄姐姐过的不开心,那人对她不好。”我加重语气。
她眉头一颤,旋即神色如常,拍拍我的头:“女儿家都是这么过来的。离了爹娘是会不习惯,只要过一段时日便好了。”又笑,“若是稍有不如意便哭闹撒娇,将来如何管理家宅?媛媛还小,等你长大些就懂了。”
想好的说辞尽数哽在喉头,我恹恹地松开手,向着那房间走去。
敲了几次门,又等了好一会儿,没有人开门。我将耳朵贴在门上,屋内静悄悄的,似乎并没有人在。
我顺着游廊,漫无目的地晃荡到园中。园中心是一处湖泊,装点着几块形状各异的太湖石,是寻常的山水园林。湖边栽种着红梅,斑斑落红飘在结着薄冰的湖面上,宛如丹青手无意落下的一笔。
沉寂的湖面映出一个身影,长发随意挽起,衣着也随意,只在外面裹了一层裘袍。她怔怔地望着水中倒影,直到我走近她身边,才恍然回头。
“为什么不告诉他们?”我直截了当地问道。
她几乎立刻就明白我所指为何,凄然泪光一闪而过。
“不要再来了。”她飞快转身垂头。
“为什么,为什么不说?错的不是你,你在怕什么?”我绕到她身前。
“妹妹,你不会明白的。”她勉强一笑,泪却如断线珍珠般往下掉,“不要管我,不要再来,那些东西,我不想再看了。”
“不管你,往后任由他这样对待你?”我一把抓起她的手,捋开衣袖。尽管用脂粉掩盖,但还是能看出紫红色的伤痕。
她无比仓皇地缩回手,又被我牢牢攥住。
“告诉你的父母,让他们替你做主,跟那个人和离。你有嫁妆,错也不在你,往后无论是否再嫁都能过得好。”我语气强硬,她还是凄惶不语,只是用力抽回手。
“不能说……”
正巧这时,远处走来几道人影,她如获大赦,擦净腮边泪痕,往她们的方向走去。
“等等,你——”我还不死心,伸手去扯她的衣袖,没料到脚底一滑,重心不稳,往一旁倒去。好死不死手还攥着袖子,结果就是两人一前一后跌入湖中。
水位并不高,我扑腾了两下发觉水才到腰部。只是冬日厚重的衣服一瞬间湿了个透,凉飕飕地贴在身上。
甄漱竹的情况看起来比我还差点,她本就瘦弱,被冷水一泡冷风一吹,几乎当场晕厥。
好在附近刚好有人,一行人手忙脚乱地将我们捞起来,送到屋内换下湿衣服。
“本就伤寒未愈,这样下去何时才能好,不会落下病根吧……”母亲吓得不轻,红着眼一手将锦被裹得更紧,一手端上姜汤就差给我灌下去。
“我没事。”我推开碗,“她怎么样了,我去看看。”
她还想阻拦,然而门帘忽然被掀开,几位妇人走了进来。为首的是甄母,她皱眉打量我一番,其余人也是面色不善。最终她还是长舒一口气,语气冰冷道:“赵小娘子,请跟我来。”
母亲还想阻拦,我毫不犹豫跳下床,跟在她们身后,来到一处稍大的卧室。似乎是女子的闺房,三两个女使讲软榻围得结结实实,有人递热汤,有人塞汤婆子。
我正想上前,甄母不动声色地拦住我:“赵小娘子,湖边发生何事,请你如实告知。”
“我脚滑,不小心拉了她一把,并非有心。”
“是吗?”她面容笼罩着寒霜,“可我听人说,假山那边有争吵声,还有人说,亲眼目睹你与我女儿拉扯在一起。”
“确实有过争吵,可是我并不……”
话未说完就被强硬打断,她身后的妇人说道:“若只是些口角也就罢了,可漱竹手上脸上都有伤……”
她未再继续,可一屋子人的目光都落在我身上,针刺一般。也正是这时,帷帐轻轻动了一下,榻上的人似乎已经醒来。
“今日我确实与甄姐姐有过争吵,还害得她落水受寒,各位如何责罚,我都毫无怨言。只是——”我侧身朝着软榻的方向,层层帷帐上映出一道模糊的身影。
“只是,对于那些伤痕我无话可说,还请各位娘子明察。”
“这段时间她就只与赵小娘子你接触过,你敢说不知情?!”那妇人几乎都要冲上来,“我从小看着漱竹长大,她何时受过这种委屈?!”
“罢了。”甄母拦住她,转向我母亲,语气淡淡的:“左右没出什么大事,徐大娘子带回去,自行管教便是了。”
母亲叠声朝众人致歉,搂着我要往外前走,我挣脱她,立在原地。
那妇人见状冷笑道:“小小年纪就如此刁钻歹毒,不知悔改,非要闹得人尽皆知才肯罢休?”
“够了,赵贞媛,快走。”母亲贴在我耳边,几乎是哀求,“传出去你名声就毁了。”
“我不怕!”我朝着帷帐大声道,“没错就是没错,名声是什么,能当银子用还是能当饭吃?”
我知道这么一闹会有什么后果,只是热血上头便什么也不顾了。这么想来,似乎跟公仲为半斤八两。
众人面色各异,议论声如潮水将我淹没。就在这时,一只苍白的手掀开帷帐,旋即一张毫无血色的面容出现在众人视野中。
“不是她。”尽管竭力保持平静,甄漱竹的声音还是止不住的颤抖。
“你真那么说了?”
听问我在甄家的“壮举”后,李清照和赵蕙蘅皆是惊得合不拢嘴。
“那当然,我可是,咳咳咳……”
“你别急,慢慢说。”李清照将热水递到我嘴边,我就着她的手猛喝一大口。
“真是太好了。”赵蕙蘅眼圈红红,“她不用再受苦,真是太好了。”
“是啊,甄家人既然知道,定然不会任由自己的女儿被人欺负。她如今回了娘家,接下来只需等着和那人和离便可。”
“从前以为嫁人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想来却有些怕了。原来不是所有的夫妻都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若是遇人不淑,那可真是……”赵蕙蘅低头絮絮道。
我忍不住敲了她脑袋一下:“干嘛非要嫁人,又不是离了男子就活不下去。”
她眨巴着眼望着我,我笑道:“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啊,从商的妇女也不在少数,仁宗时期还有女医张小娘子呢。我一直都想盘个店面开茶铺。”
“京内茶铺酒楼众多,你如何脱颖而出?”赵蕙蘅双手托腮,面露担忧,似乎我真的有一家茶楼。
“这有何难?”我笑着挽过李清照的手臂,“只需这位才女给我写几首词,挂最显眼的地方,再在门口写上‘才女新作,独家发行’,必定有无数人慕名而来。”
“想得倒美。”李清照拨开我的手,轻啐一口。
“要将墙面都空出来,消费到一定数额,便可将自己的作品挂上去展示。围观者若读到佳作,只需一杯茶水钱,就能换得一张支持票。”
“票用来做什么?”赵蕙蘅问。
“投啊,这叫打投!”
“…...”
“…...”
“还有还有,你们的父兄下朝后会与同僚聚聚吧?都带到我的茶楼来…...”
“小姑姑,你真是异想天开,我要去告诉曾祖母。“赵蕙蘅最先听不下去,抱着小猫跑出屋子。
待她离开后,李清照递给我一张诗笺:“请帮我转交给她。”
“我也许久没见……你之前不是不愿意吗?”我问道。
“并非不情愿。只是觉得,她也许不希望被人同情,尤其是在那般情况下。”
我接过诗笺,上面是一首没见过的词。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那日甄漱竹当着一众族人的面,讲自己在蔡氏的遭受的待遇和盘托出。原来她的丈夫是时任翰林学士蔡京的族亲,自唐起,任翰林学士者多拜相,蔡京于是成了蔡家隐天蔽日的保护伞。甄家愿意将自己的女儿下嫁小吏,怕也有寻求庇护之意。
可即便如此,对新婚妻子动手无论如何也不能为世礼所容,况且还有那么多人看着,难道还能将她送回去,落个卖女求荣的丑名?
李清照和赵蕙蘅离开后,屋子瞬间恢复了寂静,只有火盆中火星偶尔爆裂发出的噼啪声。
正在我昏昏欲睡之际,猛然被人拍醒,昭儿神神秘秘站在床头。
“阿香方才来传话,说她想见您。”
说实话踏进甄府我心中还是有点忐忑,好在年早就过完,一路上没遇见人。
阿香将我引至一处二层小楼,上去时,甄漱竹背对着我,正在看着什么。
“你来了。”听到动静,她回身朝我笑笑,“坐。”
我磨蹭到她身边坐下,她看起来精神了许多,穿上了从前最爱的淡紫色衣裙,脸颊又浮上红晕。
“要喝什么?茶还是饮子?”
“都行。”
“那就喝豆蔻熟水吧,茶喝多了容易睡不着。”
“好。”
“你今日怎么了?”她又回头看着我,“话变少了,还坐那么远。”
“没什么。”我朝她身侧挪了挪,“你在看什么?”
她膝上放着一张诗稿,我瞟了一眼:“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草咸阳柳。这不是李清照的《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吗?”
“是啊。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张文潜一味称颂郭子仪,祸乱则轻飘飘归于红颜。殊不知玄宗宠幸杨国忠,肃宗宠幸李辅国、张后,君主昏聩,亲小人远贤臣,才是亡国之始。”她手指抚过微皱的纸面,感慨道。
“看来你二人是英雄所见略同。”我打趣道,“既然如此投缘,何不亲自去见见她?诗词会别的成员要么玩猫丧志,要么只会打油诗。只李清照一人着实孤单,你要早些去陪她。”
她却目光一颤,岔开话题:“你今日出门似乎很急,衣带歪了,发髻也有些散。”
我难为情地摸摸头,一听见她的消息便匆匆赶来,自然顾不上梳妆打扮。
她翩然起身,我还未做反应,就被一阵幽香笼罩。
她在我面前俯身,抚上我的发髻,手指轻轻摩挲。我感觉头一沉,发间似乎多了什么。
“你也喜欢这支簪子吧?还记得初见时,你就一直盯着看,眼睛都没挪开过。”她直起身,又坐回玫瑰椅上,“本想寻一支新的送与你,可掌柜说那顶珠难得,两年才育一颗。抱歉。”
我讷讷地摸着发簪上的米珠流苏,有些无所适从,突然想起李清照的嘱托,赶紧将手一伸:“这是李清照要我带给你。”
她怔了一怔,随即接过,展开,静静读了片刻。
“未必明朝风不起……”消失已久的笑容终于又浮现在唇边,她也不再推辞,颔首道:“过些时日,必定亲自前往。”
“还要多多写些诗词,将这些日子落下的一并补上。”
又聊了一阵,离开甄府时已近黄昏。晚霞是炽烈鲜艳的颜色,出现在一日的末端,总觉得十分凄凉。
走出很远了,没来由的,我回头朝那小楼望去。昏黄的光线中,隐隐约约能见到一人逆光而立。宽大的衣袖被风拉扯,像一只振翅欲飞的蝶。
如公仲为所想的私奔是万万不可,左思右想,还是觉得将此事告知甄漱竹的父母最为稳妥。一来哪儿有父母忍心看儿女受苦,甄家虽然比不上蔡家,但养个女儿肯定是没问题。二来,此时还未像明清那般严苛,和离再嫁之人也不在少数。
一般来说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回门小住,只要寻个时机告知,事情便能迎刃而解。甄漱竹并不是忍气吞声的人,从她在诗词中表达不满就能看出。可不知怎的,我还是放心不下,总觉得要亲自见她一面才能安心。
正月初一是年节,从初一开始接连三天,开封府开放关扑,马行街、潘楼街、州东宋门、州西梁门外踊路街、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都搭了彩棚,贩卖各种小玩意儿。
富贵人家的女眷们也会出门游玩,尽管母亲眼里我还是一碰就碎,但耐不住苦苦哀求,在大年初四,天气稍微暖一点的白日,带我去了甄家所在的旧曹门街。
我假意低头在小摊上挑挑拣拣,眼睛一直四处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看见甄漱竹的母亲,带着两个女使,正在彩棚下采买物什。
母亲也看见了她,当即拉着我去社交。一番寒暄后,我状似无意地问:“甄姐姐呢?怎么不见她?”
“她在家呢。一入冬就犯懒,躲着不肯见人。”她笑答,神色全无异状。
“想来上次见她还是重阳,一晃都一年都过了。”我假意叹息。
她果然中计:“家中红梅正开,小娘子不如一同前往观赏。”
“好啊,好啊!”我作出欢欣的样子,全然不顾母亲在一旁拼命给我使眼色。
“媛媛,今儿是小年朝,一大家子都在,实在不便叨扰。”她凑在我耳边小声道。
我置若罔闻,只蹦蹦跳跳地跟在甄母身旁。她似乎也是真心欢迎,嘱咐那两女使去买零食香饮,自己则牵着我的手往家走去。
好多人啊!
母亲所言不虚,古人注重年节,尤其是有五天假期的小年朝。平日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欢聚一堂,亲亲热热地过完这几天。
社恐犯了,但还好年纪小,穿得又喜庆,跟吉祥物一般。一路走过,不相熟的人投以或好奇或友善的目光,有没有谁真来计较我出自哪家。
甄母指了指十来步开外的一处暖阁,笑道:“快去吧,她就在里面。”
说罢转身要走,被我一把拉住手腕。
人群熙熙,或赏花或交谈,并没有人注意这点动静。但我还是压低音量,凑近她耳边道:“她过得不开心。”
“你说什么?”她似乎没听清。
“甄姐姐过的不开心,那人对她不好。”我加重语气。
她眉头一颤,旋即神色如常,拍拍我的头:“女儿家都是这么过来的。离了爹娘是会不习惯,只要过一段时日便好了。”又笑,“若是稍有不如意便哭闹撒娇,将来如何管理家宅?媛媛还小,等你长大些就懂了。”
想好的说辞尽数哽在喉头,我恹恹地松开手,向着那房间走去。
敲了几次门,又等了好一会儿,没有人开门。我将耳朵贴在门上,屋内静悄悄的,似乎并没有人在。
我顺着游廊,漫无目的地晃荡到园中。园中心是一处湖泊,装点着几块形状各异的太湖石,是寻常的山水园林。湖边栽种着红梅,斑斑落红飘在结着薄冰的湖面上,宛如丹青手无意落下的一笔。
沉寂的湖面映出一个身影,长发随意挽起,衣着也随意,只在外面裹了一层裘袍。她怔怔地望着水中倒影,直到我走近她身边,才恍然回头。
“为什么不告诉他们?”我直截了当地问道。
她几乎立刻就明白我所指为何,凄然泪光一闪而过。
“不要再来了。”她飞快转身垂头。
“为什么,为什么不说?错的不是你,你在怕什么?”我绕到她身前。
“妹妹,你不会明白的。”她勉强一笑,泪却如断线珍珠般往下掉,“不要管我,不要再来,那些东西,我不想再看了。”
“不管你,往后任由他这样对待你?”我一把抓起她的手,捋开衣袖。尽管用脂粉掩盖,但还是能看出紫红色的伤痕。
她无比仓皇地缩回手,又被我牢牢攥住。
“告诉你的父母,让他们替你做主,跟那个人和离。你有嫁妆,错也不在你,往后无论是否再嫁都能过得好。”我语气强硬,她还是凄惶不语,只是用力抽回手。
“不能说……”
正巧这时,远处走来几道人影,她如获大赦,擦净腮边泪痕,往她们的方向走去。
“等等,你——”我还不死心,伸手去扯她的衣袖,没料到脚底一滑,重心不稳,往一旁倒去。好死不死手还攥着袖子,结果就是两人一前一后跌入湖中。
水位并不高,我扑腾了两下发觉水才到腰部。只是冬日厚重的衣服一瞬间湿了个透,凉飕飕地贴在身上。
甄漱竹的情况看起来比我还差点,她本就瘦弱,被冷水一泡冷风一吹,几乎当场晕厥。
好在附近刚好有人,一行人手忙脚乱地将我们捞起来,送到屋内换下湿衣服。
“本就伤寒未愈,这样下去何时才能好,不会落下病根吧……”母亲吓得不轻,红着眼一手将锦被裹得更紧,一手端上姜汤就差给我灌下去。
“我没事。”我推开碗,“她怎么样了,我去看看。”
她还想阻拦,然而门帘忽然被掀开,几位妇人走了进来。为首的是甄母,她皱眉打量我一番,其余人也是面色不善。最终她还是长舒一口气,语气冰冷道:“赵小娘子,请跟我来。”
母亲还想阻拦,我毫不犹豫跳下床,跟在她们身后,来到一处稍大的卧室。似乎是女子的闺房,三两个女使讲软榻围得结结实实,有人递热汤,有人塞汤婆子。
我正想上前,甄母不动声色地拦住我:“赵小娘子,湖边发生何事,请你如实告知。”
“我脚滑,不小心拉了她一把,并非有心。”
“是吗?”她面容笼罩着寒霜,“可我听人说,假山那边有争吵声,还有人说,亲眼目睹你与我女儿拉扯在一起。”
“确实有过争吵,可是我并不……”
话未说完就被强硬打断,她身后的妇人说道:“若只是些口角也就罢了,可漱竹手上脸上都有伤……”
她未再继续,可一屋子人的目光都落在我身上,针刺一般。也正是这时,帷帐轻轻动了一下,榻上的人似乎已经醒来。
“今日我确实与甄姐姐有过争吵,还害得她落水受寒,各位如何责罚,我都毫无怨言。只是——”我侧身朝着软榻的方向,层层帷帐上映出一道模糊的身影。
“只是,对于那些伤痕我无话可说,还请各位娘子明察。”
“这段时间她就只与赵小娘子你接触过,你敢说不知情?!”那妇人几乎都要冲上来,“我从小看着漱竹长大,她何时受过这种委屈?!”
“罢了。”甄母拦住她,转向我母亲,语气淡淡的:“左右没出什么大事,徐大娘子带回去,自行管教便是了。”
母亲叠声朝众人致歉,搂着我要往外前走,我挣脱她,立在原地。
那妇人见状冷笑道:“小小年纪就如此刁钻歹毒,不知悔改,非要闹得人尽皆知才肯罢休?”
“够了,赵贞媛,快走。”母亲贴在我耳边,几乎是哀求,“传出去你名声就毁了。”
“我不怕!”我朝着帷帐大声道,“没错就是没错,名声是什么,能当银子用还是能当饭吃?”
我知道这么一闹会有什么后果,只是热血上头便什么也不顾了。这么想来,似乎跟公仲为半斤八两。
众人面色各异,议论声如潮水将我淹没。就在这时,一只苍白的手掀开帷帐,旋即一张毫无血色的面容出现在众人视野中。
“不是她。”尽管竭力保持平静,甄漱竹的声音还是止不住的颤抖。
“你真那么说了?”
听问我在甄家的“壮举”后,李清照和赵蕙蘅皆是惊得合不拢嘴。
“那当然,我可是,咳咳咳……”
“你别急,慢慢说。”李清照将热水递到我嘴边,我就着她的手猛喝一大口。
“真是太好了。”赵蕙蘅眼圈红红,“她不用再受苦,真是太好了。”
“是啊,甄家人既然知道,定然不会任由自己的女儿被人欺负。她如今回了娘家,接下来只需等着和那人和离便可。”
“从前以为嫁人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想来却有些怕了。原来不是所有的夫妻都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若是遇人不淑,那可真是……”赵蕙蘅低头絮絮道。
我忍不住敲了她脑袋一下:“干嘛非要嫁人,又不是离了男子就活不下去。”
她眨巴着眼望着我,我笑道:“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啊,从商的妇女也不在少数,仁宗时期还有女医张小娘子呢。我一直都想盘个店面开茶铺。”
“京内茶铺酒楼众多,你如何脱颖而出?”赵蕙蘅双手托腮,面露担忧,似乎我真的有一家茶楼。
“这有何难?”我笑着挽过李清照的手臂,“只需这位才女给我写几首词,挂最显眼的地方,再在门口写上‘才女新作,独家发行’,必定有无数人慕名而来。”
“想得倒美。”李清照拨开我的手,轻啐一口。
“要将墙面都空出来,消费到一定数额,便可将自己的作品挂上去展示。围观者若读到佳作,只需一杯茶水钱,就能换得一张支持票。”
“票用来做什么?”赵蕙蘅问。
“投啊,这叫打投!”
“…...”
“…...”
“还有还有,你们的父兄下朝后会与同僚聚聚吧?都带到我的茶楼来…...”
“小姑姑,你真是异想天开,我要去告诉曾祖母。“赵蕙蘅最先听不下去,抱着小猫跑出屋子。
待她离开后,李清照递给我一张诗笺:“请帮我转交给她。”
“我也许久没见……你之前不是不愿意吗?”我问道。
“并非不情愿。只是觉得,她也许不希望被人同情,尤其是在那般情况下。”
我接过诗笺,上面是一首没见过的词。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那日甄漱竹当着一众族人的面,讲自己在蔡氏的遭受的待遇和盘托出。原来她的丈夫是时任翰林学士蔡京的族亲,自唐起,任翰林学士者多拜相,蔡京于是成了蔡家隐天蔽日的保护伞。甄家愿意将自己的女儿下嫁小吏,怕也有寻求庇护之意。
可即便如此,对新婚妻子动手无论如何也不能为世礼所容,况且还有那么多人看着,难道还能将她送回去,落个卖女求荣的丑名?
李清照和赵蕙蘅离开后,屋子瞬间恢复了寂静,只有火盆中火星偶尔爆裂发出的噼啪声。
正在我昏昏欲睡之际,猛然被人拍醒,昭儿神神秘秘站在床头。
“阿香方才来传话,说她想见您。”
说实话踏进甄府我心中还是有点忐忑,好在年早就过完,一路上没遇见人。
阿香将我引至一处二层小楼,上去时,甄漱竹背对着我,正在看着什么。
“你来了。”听到动静,她回身朝我笑笑,“坐。”
我磨蹭到她身边坐下,她看起来精神了许多,穿上了从前最爱的淡紫色衣裙,脸颊又浮上红晕。
“要喝什么?茶还是饮子?”
“都行。”
“那就喝豆蔻熟水吧,茶喝多了容易睡不着。”
“好。”
“你今日怎么了?”她又回头看着我,“话变少了,还坐那么远。”
“没什么。”我朝她身侧挪了挪,“你在看什么?”
她膝上放着一张诗稿,我瞟了一眼:“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草咸阳柳。这不是李清照的《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吗?”
“是啊。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张文潜一味称颂郭子仪,祸乱则轻飘飘归于红颜。殊不知玄宗宠幸杨国忠,肃宗宠幸李辅国、张后,君主昏聩,亲小人远贤臣,才是亡国之始。”她手指抚过微皱的纸面,感慨道。
“看来你二人是英雄所见略同。”我打趣道,“既然如此投缘,何不亲自去见见她?诗词会别的成员要么玩猫丧志,要么只会打油诗。只李清照一人着实孤单,你要早些去陪她。”
她却目光一颤,岔开话题:“你今日出门似乎很急,衣带歪了,发髻也有些散。”
我难为情地摸摸头,一听见她的消息便匆匆赶来,自然顾不上梳妆打扮。
她翩然起身,我还未做反应,就被一阵幽香笼罩。
她在我面前俯身,抚上我的发髻,手指轻轻摩挲。我感觉头一沉,发间似乎多了什么。
“你也喜欢这支簪子吧?还记得初见时,你就一直盯着看,眼睛都没挪开过。”她直起身,又坐回玫瑰椅上,“本想寻一支新的送与你,可掌柜说那顶珠难得,两年才育一颗。抱歉。”
我讷讷地摸着发簪上的米珠流苏,有些无所适从,突然想起李清照的嘱托,赶紧将手一伸:“这是李清照要我带给你。”
她怔了一怔,随即接过,展开,静静读了片刻。
“未必明朝风不起……”消失已久的笑容终于又浮现在唇边,她也不再推辞,颔首道:“过些时日,必定亲自前往。”
“还要多多写些诗词,将这些日子落下的一并补上。”
又聊了一阵,离开甄府时已近黄昏。晚霞是炽烈鲜艳的颜色,出现在一日的末端,总觉得十分凄凉。
走出很远了,没来由的,我回头朝那小楼望去。昏黄的光线中,隐隐约约能见到一人逆光而立。宽大的衣袖被风拉扯,像一只振翅欲飞的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