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家郎君的记忆也逐渐填补了回来。
半年多前,郑邝仁回京都述职;恰逢大夫人京中母家阿娘生病,李氏带着儿女一同前看望。因着郑子焉阿娘走的早,一直都记在夫人名下教养,这也一道让郑邝仁携带着入京。这也是郑子焉时隔多年后第一次返京。
巧的是,恰逢京都郑家世交吴府家中大母过寿,邀请了众多宾客,郑邝任同妻儿一同赴宴。
这天,吴府附近的龙华街道上车马围得水泄不通,得亏是提前预备了好多小厮来协助疏通。京中赴宴的夫人小娘子,各个粉妆玉琢,鲜彩夺目。
郑邝任先拜会了吴家阿郎吴术君,吴术君时任黄门侍郎,圣人近年来也多有信任于他;他同郑邝仁祖上数辈就结交相熟,早些年吴家还需要郑家帮扶一二。这日是老友见面,多了份亲切和欢喜,却也掩盖不住郑邝仁内心隐约的不甘;他甚至长吴术君四五岁,可如今他远在渝州,远离京都;而吴术君一路顺遂,稳稳有升迁之象。
吴府子女众多,四子五女,长女二女均已出嫁;儿子中,大郎君吴亭佑值舞象之年,博学多才,气质出尘,品貌非凡,使得京城众多小娘子倾心;京中这次宴会,宴请的宾客众多,赴宴的各门户当家主母,小郎君都会前来。
这次带上女儿出门,李大夫人也是想着趁此机会在京中帮郑若羽寻一门寻个更合适的郎君;本觉着不适合带上子焉,可若偏单落下她,恐会引人说笑,所以便一并出行。
……
吴府寿堂前挂满红绸,福、禄、寿、喜、财的五福字画,百寿图挂在墙壁;寿堂正方桌上仔细堆满了寿桃、鲜花。老夫人朝南坐于寿堂之上,与往来的宾客寒暄,笑谈。晚辈鞠躬行李后,吴老夫人笑眯眯的取出回礼。
屋外有奏乐跳舞的表演,不少宾客围坐观看。赴宴的京中小娘子各个青春活泼,三五几人结伴相聊甚欢;郑子焉基本也无相熟之人,有些不自在,总是拘束跟在长姐身后;大夫人遇到相熟娘子的时候,总会将长姐引过来介绍一番。
郑子焉自觉无趣独自沿着连廊散步,绕过院中的一片山水布景的草木假山,来到吴府花园中。□□点缀着馨香芬芳的花卉,彩色的花圃铺满一层有一层,中秋已过园边的桂花确也开得盛;满树金黄细微点缀在浓郁的整片绿色树叶丛中,清芬袭人,浓香远逸。
不远处正巧看到一清秀的郎君,着一身浅紫色的衣袍,上覆精巧的缠枝莲花纹;乌黑的青丝映着白皙的脸庞,目如朗星,眼含温柔,嘴角微微上扬咧开,她的眼睛不自觉被他吸引。他与一群郎君散步至此,一边畅谈,一边赏花对诗,在人群他最为瞩目,她的眼睛几乎无法挪开。
见人欲往这边走来,她忙往后退,一直退到藏到假山之后。听到他们的对谈,明了这原来就是吴家的大郎君。等了好一阵声音远去,她打算出来;刚探出头,一个身影窜出,一声爽朗的笑声传来,“我就感觉此处有人,果真如此”,他看着郑子焉有些羞红的脸,打趣笑问,“你是哪家小娘子?”
“我,郑郑”,她这个时候单独遇见其他男子,是不合时宜的;她不敢直视吴亭佑,支支吾吾,一边准备转身就溜,没注意脚下石头绊脚,正要摔下去。一只有力的臂膀伸过来,拉住她即将倾倒的身体。
她的脸刷得更红,心脏里不停得突突突直跳,似做亏心事一般,“我是郑府郑子焉,家父郑邝仁,多谢郎君。”
“我还是第一次见这么胆小的娘子,你可在偷听我讲话?”
“不曾,谢过郎君,我先行一步。”,匆匆行了个礼,郑子焉一道烟儿似的跑了回去,紧紧贴着长姐。
“你……”吴亭佑话还没说完,郑子焉就跑不见了。
……
自撞见之后,那天郑子焉和郑若羽一起,总是能远远瞧见吴亭佑。郑子焉每每望向吴亭佑,都看到他在盯着长姐瞧,嘴角还隐隐约约在笑。这么明显,就是一旁的大娘子也发现了,李夫人自是眼里藏不住的满意。
长姐温柔贤惠,自小苦读诗书,落落大方。无论是才华还是个性,她自己都无法相比;更何况长姐皓齿明眉,丰韵聘婷,此前家中已经有无数俊美郎君托人前来提亲。这顶好的郎君,就算不娶那京中高门闺女,也不娶貌美的长姐,也绝对轮不到她自己。
自此,郑子焉陷入了无尽的惆怅中,她天天对镜梳妆,又练琴写写画画,每每写完复又撕毁。长夏贴身伺候,也是知晓主人只在这闺房中才是此番模样,心疼她相思成疾,却不敢对外显现半分。
长姐是个乖巧懂事之人,家中他明白父母的期待,一切都以长辈的意见为准,且不说那吴家大郎是难得的人中龙凤,郎有情妾有意,一切显得都顺畅自然。时光总是静静悄悄,窗前树叶落尽,白雪堆积,春来枝条抽新芽;一晃半年过去,窗台桌案前只留下一声又一声的叹息。
……
长夏和郑子焉聊完,太阳已快下山了。过去的事儿,长夏能知道的都讲与了她听。肚子咕咕一声响,今天忙活大半日她已经有些饿了。
嬷嬷端来了食物,大夫先前吩咐过,因为此前几天饿了太久,现下还是只能继续吃些清淡便于消化的汤汤水水,避免大鱼大肉胃里无法消受。
在屋里几乎呆了一天,吃完晚饭,子焉打算出门走走消食。府中各院落的位置她其实都很熟悉,只是她还是觉得有些奇怪。长夏也陪了她小半日,她支开长夏一个人往院外走走。
戌时,府中多数奴仆都未在屋外了,只零星偶尔遇到几个丫鬟小厮。明月依旧高悬,温柔的暖白色光辉洒落在树叶叶片和屋顶上;屋檐垂挂着灯笼。
府邸比较大,随着回廊,过内宅房屋,又路过正堂。兜兜转转,弯弯绕绕,路过一段□□,旁边有个的小池塘,她闻到一阵幽远的檀香,望着对面房屋,似是有灯火烛光。
子焉一怔:这莫不是祠堂么,莫名生出的一股寒意爬上后背,她想着赶紧走开。可她脚步似是粘住了一般,无法让她后转离开,一股强烈的冲动从心中蔓延至全身,指使她前往前面唯一的路径,那就是去往祠堂的地方。
她颤颤巍巍往前慢慢的一步步挪动,然后带她走到祠堂门口时,看到堂内的烛火香烛时,明晃晃的一股正气袭来,让她感到片刻的放松,不再那么害怕。灯火通明,祠堂正堂却没有一个人,有些奇怪。正欲转身,她听到极细微的念叨声。
奇怪?没有见到人啊!屋内也无其他的房门,或者隔间的入口。
她出门往祠堂背面走去,至一处转角之时,听到了同样的念叨声音;这祠堂有密室?!如果这不能从屋内进入,那么只能从外面。
西侧的墙壁围绕一排密密匝匝的细竹,铺地的地面不是花草,却是石子。铺地的石子本身就是被打磨的碎石,踩上经过也不留痕迹。若是土地花草必然会让仔细之人发现。
那么,就是此处了!
有些暗,不太容易看清,子焉猫身从相对空隙较大的这排竹钻了过去。果真看到几步之遥的“墙壁”裂出一丝细小的光。
这竟是一道门!
她轻靠近缝隙,里面的声音更清晰的传了过来。
“颜回,不要怪我,此事我会与子焉商量好,她会是个懂事的孩子的。”
这是郑邝任的声音,颜回?颜回不是她那死去的亲娘吗?妾也会入这祠堂吗?还是以这种形式,她心里一阵疑惑。
“另外,法阵完成后一切安好,大朗二郎也在健康长大,也算是你为郑府尽一份力了;只如今城中妖物横行,此前已去寺庙多去求了法师前来,城里人心惶惶再无法耽误了,须得请道观道长前来帮忙了。”
又一阵香烛味道传来,“这几日忙此事,我不便再过来了,且当我把后几日的香烛先行点上”。
子焉更加疑惑,屋里窸窸窣窣的声音继续响动,却也未再多说,怕是要出来了。她提起裙子,赶忙钻了出去。月光照着路径,她挑着没什么行人的方向赶紧回了闺房。
“小娘子,刚才您不在去了哪里啊,我要给您准备盥洗了,娘子吩咐过了,入寝了会有来门前守着,您夜晚不能出门的。”
“我刚刚去了净房,这突然吃太多了,去净房久了些;然后我在附近随便走了几步;你且不要向旁人提起,我不想偷食糕点的事被别人知道,你且记得我晚上都不会出门的。”
半年多前,郑邝仁回京都述职;恰逢大夫人京中母家阿娘生病,李氏带着儿女一同前看望。因着郑子焉阿娘走的早,一直都记在夫人名下教养,这也一道让郑邝仁携带着入京。这也是郑子焉时隔多年后第一次返京。
巧的是,恰逢京都郑家世交吴府家中大母过寿,邀请了众多宾客,郑邝任同妻儿一同赴宴。
这天,吴府附近的龙华街道上车马围得水泄不通,得亏是提前预备了好多小厮来协助疏通。京中赴宴的夫人小娘子,各个粉妆玉琢,鲜彩夺目。
郑邝任先拜会了吴家阿郎吴术君,吴术君时任黄门侍郎,圣人近年来也多有信任于他;他同郑邝仁祖上数辈就结交相熟,早些年吴家还需要郑家帮扶一二。这日是老友见面,多了份亲切和欢喜,却也掩盖不住郑邝仁内心隐约的不甘;他甚至长吴术君四五岁,可如今他远在渝州,远离京都;而吴术君一路顺遂,稳稳有升迁之象。
吴府子女众多,四子五女,长女二女均已出嫁;儿子中,大郎君吴亭佑值舞象之年,博学多才,气质出尘,品貌非凡,使得京城众多小娘子倾心;京中这次宴会,宴请的宾客众多,赴宴的各门户当家主母,小郎君都会前来。
这次带上女儿出门,李大夫人也是想着趁此机会在京中帮郑若羽寻一门寻个更合适的郎君;本觉着不适合带上子焉,可若偏单落下她,恐会引人说笑,所以便一并出行。
……
吴府寿堂前挂满红绸,福、禄、寿、喜、财的五福字画,百寿图挂在墙壁;寿堂正方桌上仔细堆满了寿桃、鲜花。老夫人朝南坐于寿堂之上,与往来的宾客寒暄,笑谈。晚辈鞠躬行李后,吴老夫人笑眯眯的取出回礼。
屋外有奏乐跳舞的表演,不少宾客围坐观看。赴宴的京中小娘子各个青春活泼,三五几人结伴相聊甚欢;郑子焉基本也无相熟之人,有些不自在,总是拘束跟在长姐身后;大夫人遇到相熟娘子的时候,总会将长姐引过来介绍一番。
郑子焉自觉无趣独自沿着连廊散步,绕过院中的一片山水布景的草木假山,来到吴府花园中。□□点缀着馨香芬芳的花卉,彩色的花圃铺满一层有一层,中秋已过园边的桂花确也开得盛;满树金黄细微点缀在浓郁的整片绿色树叶丛中,清芬袭人,浓香远逸。
不远处正巧看到一清秀的郎君,着一身浅紫色的衣袍,上覆精巧的缠枝莲花纹;乌黑的青丝映着白皙的脸庞,目如朗星,眼含温柔,嘴角微微上扬咧开,她的眼睛不自觉被他吸引。他与一群郎君散步至此,一边畅谈,一边赏花对诗,在人群他最为瞩目,她的眼睛几乎无法挪开。
见人欲往这边走来,她忙往后退,一直退到藏到假山之后。听到他们的对谈,明了这原来就是吴家的大郎君。等了好一阵声音远去,她打算出来;刚探出头,一个身影窜出,一声爽朗的笑声传来,“我就感觉此处有人,果真如此”,他看着郑子焉有些羞红的脸,打趣笑问,“你是哪家小娘子?”
“我,郑郑”,她这个时候单独遇见其他男子,是不合时宜的;她不敢直视吴亭佑,支支吾吾,一边准备转身就溜,没注意脚下石头绊脚,正要摔下去。一只有力的臂膀伸过来,拉住她即将倾倒的身体。
她的脸刷得更红,心脏里不停得突突突直跳,似做亏心事一般,“我是郑府郑子焉,家父郑邝仁,多谢郎君。”
“我还是第一次见这么胆小的娘子,你可在偷听我讲话?”
“不曾,谢过郎君,我先行一步。”,匆匆行了个礼,郑子焉一道烟儿似的跑了回去,紧紧贴着长姐。
“你……”吴亭佑话还没说完,郑子焉就跑不见了。
……
自撞见之后,那天郑子焉和郑若羽一起,总是能远远瞧见吴亭佑。郑子焉每每望向吴亭佑,都看到他在盯着长姐瞧,嘴角还隐隐约约在笑。这么明显,就是一旁的大娘子也发现了,李夫人自是眼里藏不住的满意。
长姐温柔贤惠,自小苦读诗书,落落大方。无论是才华还是个性,她自己都无法相比;更何况长姐皓齿明眉,丰韵聘婷,此前家中已经有无数俊美郎君托人前来提亲。这顶好的郎君,就算不娶那京中高门闺女,也不娶貌美的长姐,也绝对轮不到她自己。
自此,郑子焉陷入了无尽的惆怅中,她天天对镜梳妆,又练琴写写画画,每每写完复又撕毁。长夏贴身伺候,也是知晓主人只在这闺房中才是此番模样,心疼她相思成疾,却不敢对外显现半分。
长姐是个乖巧懂事之人,家中他明白父母的期待,一切都以长辈的意见为准,且不说那吴家大郎是难得的人中龙凤,郎有情妾有意,一切显得都顺畅自然。时光总是静静悄悄,窗前树叶落尽,白雪堆积,春来枝条抽新芽;一晃半年过去,窗台桌案前只留下一声又一声的叹息。
……
长夏和郑子焉聊完,太阳已快下山了。过去的事儿,长夏能知道的都讲与了她听。肚子咕咕一声响,今天忙活大半日她已经有些饿了。
嬷嬷端来了食物,大夫先前吩咐过,因为此前几天饿了太久,现下还是只能继续吃些清淡便于消化的汤汤水水,避免大鱼大肉胃里无法消受。
在屋里几乎呆了一天,吃完晚饭,子焉打算出门走走消食。府中各院落的位置她其实都很熟悉,只是她还是觉得有些奇怪。长夏也陪了她小半日,她支开长夏一个人往院外走走。
戌时,府中多数奴仆都未在屋外了,只零星偶尔遇到几个丫鬟小厮。明月依旧高悬,温柔的暖白色光辉洒落在树叶叶片和屋顶上;屋檐垂挂着灯笼。
府邸比较大,随着回廊,过内宅房屋,又路过正堂。兜兜转转,弯弯绕绕,路过一段□□,旁边有个的小池塘,她闻到一阵幽远的檀香,望着对面房屋,似是有灯火烛光。
子焉一怔:这莫不是祠堂么,莫名生出的一股寒意爬上后背,她想着赶紧走开。可她脚步似是粘住了一般,无法让她后转离开,一股强烈的冲动从心中蔓延至全身,指使她前往前面唯一的路径,那就是去往祠堂的地方。
她颤颤巍巍往前慢慢的一步步挪动,然后带她走到祠堂门口时,看到堂内的烛火香烛时,明晃晃的一股正气袭来,让她感到片刻的放松,不再那么害怕。灯火通明,祠堂正堂却没有一个人,有些奇怪。正欲转身,她听到极细微的念叨声。
奇怪?没有见到人啊!屋内也无其他的房门,或者隔间的入口。
她出门往祠堂背面走去,至一处转角之时,听到了同样的念叨声音;这祠堂有密室?!如果这不能从屋内进入,那么只能从外面。
西侧的墙壁围绕一排密密匝匝的细竹,铺地的地面不是花草,却是石子。铺地的石子本身就是被打磨的碎石,踩上经过也不留痕迹。若是土地花草必然会让仔细之人发现。
那么,就是此处了!
有些暗,不太容易看清,子焉猫身从相对空隙较大的这排竹钻了过去。果真看到几步之遥的“墙壁”裂出一丝细小的光。
这竟是一道门!
她轻靠近缝隙,里面的声音更清晰的传了过来。
“颜回,不要怪我,此事我会与子焉商量好,她会是个懂事的孩子的。”
这是郑邝任的声音,颜回?颜回不是她那死去的亲娘吗?妾也会入这祠堂吗?还是以这种形式,她心里一阵疑惑。
“另外,法阵完成后一切安好,大朗二郎也在健康长大,也算是你为郑府尽一份力了;只如今城中妖物横行,此前已去寺庙多去求了法师前来,城里人心惶惶再无法耽误了,须得请道观道长前来帮忙了。”
又一阵香烛味道传来,“这几日忙此事,我不便再过来了,且当我把后几日的香烛先行点上”。
子焉更加疑惑,屋里窸窸窣窣的声音继续响动,却也未再多说,怕是要出来了。她提起裙子,赶忙钻了出去。月光照着路径,她挑着没什么行人的方向赶紧回了闺房。
“小娘子,刚才您不在去了哪里啊,我要给您准备盥洗了,娘子吩咐过了,入寝了会有来门前守着,您夜晚不能出门的。”
“我刚刚去了净房,这突然吃太多了,去净房久了些;然后我在附近随便走了几步;你且不要向旁人提起,我不想偷食糕点的事被别人知道,你且记得我晚上都不会出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