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宴中,酒过三巡。
丝竹乐声袅袅,乐师鼓瑟吹笙,舞伎裙摆翩跹,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一片融洽。
宣帝见气氛正好,便顺势举杯笑道:
“朕拓跋祝,奉天承运,皇帝谨言。”
“今夕设宴,恭迎远道而来的燕国使者,以及我魏国的归国质子。使者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辛劳跋涉,朕十分感激与佩服。”
“质子乃先皇兄弟,年幼之时便为了两国友谊质于友国,论长幼秩序,朕该称他皇叔,论功劳贡献,朕该称他功臣。如今皇叔回归魏国,在着家国团圆的时刻,为表朕之厚爱,特赐封号‘永睦王’。”
“宴会不仅仅是为了款待欢迎使者们,更是为了展现魏国的诚意。愿诸君共享盛筵,畅乐欢愉。”
“祝燕国运昌盛,永睦王福泽绵长。”
“敬请共庆,畅销今宵之乐!”
语罢,杯中酒一饮而尽,鼓乐声渐强,宫女鱼贯而入,奉菜奉果至各席前。
谢姿竹端坐上宾之位,席前官员敬酒络绎不绝,她酒量虽好,十几盏酒下肚,一时也熏熏然。
漫无目的地扫视周围,突然注意到一张有些熟悉的脸。
眉星目剑,玄衣袞服,眉间郁郁有暴戾不耐神色。
身边的奚仲见状,微微移动膝盖靠近谢姿竹,低声说:
“殿下,这是宣帝之兄,广平王拓跋煦希。”
奚仲用余光扫视拓跋煦希,“先帝有二子,长子拓跋煦希,也就是广平王,曾为嫡长,其母与先皇青梅竹马,但家世稍逊,后病逝。先帝随后娶赫连氏贵女入宫为后,诞下次子拓跋祝,为宣帝。”
谢姿竹听罢,面露疑色,印象中广平王并非如此作态,倒像是性情大变一般,奚仲察言观色,探手附谢姿竹之耳。
“广平王随先帝亲征南齐,先帝战死沙场,广平王继续率兵破建康,谁知宣帝听闻先帝驾崩,便在赫连氏扶植下顺势登基。
原本宣帝有赫连氏滔天势力,广平王有军权相争,登基怕是一场恶战,难言胜负。然而广平王在外征战,尚且无法回国,宣帝即有赫连相助,又可称嫡出合礼制,便抢先一步登基。
等广平王凯旋归来时,宣帝登基已成定局,便也一直稳坐皇位。
为了安抚广平王,宣帝赏了他平城作封地,随后便打发他归藩,近来燕国来使,才被召回洛阳。”
对面的拓跋煦希突然站起来,与此同时奚仲的最后一句话也飘向谢姿竹的耳朵:
“广平王灭南齐回国后听闻宣帝登基,性情大变,他手握军权,宣帝也忌惮他三分,现如今他变得极为暴戾嚣张,前有宣帝纵容,后有军权撑腰,在魏国是第一流煞星,没人治得住他。”
谢姿竹抬眸,正正撞进拓跋煦希的利剑一般锋芒毕露的眼睛,一愣。
眼前的男子站起后便当庭抽剑,雪白的剑身亮可鉴人,震动之间发出嗡嗡长鸣。
“陛下,良辰美景,龙楼宴宴,臣粗人一个,只会舞刀弄枪,怕是作不出好诗来恭贺皇叔,故自请舞剑,以贺皇叔还魏。”
语罢,并不理宣帝是否同意,便挥剑起舞。
玄衣,墨发,一双黑色的眼睛,衣袂翻飞间像一团乌云,沉沉地压倒宴会上推杯换盏的欢乐氛围,他转动手腕,雪白的剑影挽作剑花,薄薄一片软铁发出龙吟虎吼,盛气凌人,嚣张跋扈,目空一切。
宣帝的笑容仍然挂在脸上,眼底却一片冷漠厌恶。
在拓跋煦希提南齐皇帝头颅还魏时,他确实破例允许拓跋煦希此后可佩剑面圣,但是含章殿里舞剑,这是把皇帝的尊严踩在地上。
谢姿竹感觉到气氛微妙,垂下头,淡然抬手斟酒,不打算参合这场兄弟反目的戏码。
然而下一秒,拓跋煦希手中的剑发出铮铮响声,寒光顺剑身似龙蛇游走,至剑尖时一阵刺目白光,秋水长剑,飞身浮光掠影,剑身脱手,飞刺谢姿竹。
谢姿竹手执觚的长柄稳而不动,酒水如同一条细线流入面前的酒盏,分毫未撒。
与此同时,飞剑正中谢姿竹的头冠,头冠碎裂,谢姿竹三千青丝尽落,墨发如瀑,散落在朱红纹金的赭袍上,墨发之下是一张古井不波的眼睛。
以及一张容色艳绝的脸。
先前大家更多在意永睦王这个身份的突然出现,并不在意顶着这个身份的人如何。
先皇驾崩后,宣帝和广平王各自保留着虚伪的体面,私底下都诅咒对方明天就死。
广平王手握军权,势力难估,且由于北方氐人作乱,宣帝迟迟无法收广平王军权,就只能表面纵容礼遇,暗中借赫连势力对广平王处处打压。
宣帝登基后,广平王虽然变得跋扈而且喜怒无常,行动几乎全凭喜好,一言简之就是状似疯癫,但是前有宣帝磨刀霍霍,后有赫连虎视眈眈,他看似再无肖想皇位之意。
然而宣帝多疑,多次欲出手解决心腹大患,两人一个多疑一个疯癫,拉拉扯扯很多年,直到如今魏国政局基本已定,却莫名其妙冒出一个永睦王将棋盘掀翻,还年长两人一辈。
孩提时候质于燕国,硬生生苟活至今,甚至还能熬到回魏国,看来也是有些东西在身上,宣帝和广平王之间微妙的平衡被打破,明争暗斗也一夜之间停止,宣帝怄得够呛,只能在接到消息的当晚便借着迎使之由,主动将广平王召回洛阳亲自看管,顺便也把广平王怄得够呛。
可偏偏还都不能动手。
此后双方被迫休战,生怕龟鳖相争渔翁得利,他们两一起死了,永睦王一回国就捡了个新鲜的皇帝来当。
这不恶心人么,更何况死一起这件事也让宣帝和广平王都感到恶心,所以魏国很突然地局势大变。
拓跋煦希这一剑,让大家第一次脱开了永睦王这个身份,注意到了谢姿竹这个人本身。
单看脸真是眼含秋水,眉似青山,朱唇不点而红,身形苍白如纸,艳绝三国无人敌,病若西子胜三分,女子都难与之争艳。
就算不看脸,箭扎头冠而酒觚亦稳,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也是好心性,可赞可叹。
宣帝在看见剑身飞向谢姿竹的一瞬间面沉如水,而后像是想到了什么,眼睛里的厌恶之色褪去,对着拓跋煦希也显得平和不少。
“广平王,学艺不精,便不要在皇叔面前班门弄斧,舞剑贺归,却误伤被贺之人,汗颜否?”
这是给拓跋煦希台阶下。
谁知拓跋煦希一脚就把稳稳递来的台阶踏碎,他不回答宣帝的话,却转头看向谢姿竹,与谢姿竹的眼睛对视的那一瞬,他微微愣了愣,然后很快回神,露出玩味的笑。
“皇叔好容色,怕是潘安都要逊色几分。”
貌若潘安,本来是个夸人的词,但是潘安却是以容色获宠的人。燕国政局波谲云诡,谢姿竹刚离燕归魏,大家都在猜测他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存活。
于是,这样的赞扬很明显不怀好意,很容易让人们想入非非。
谢姿竹听罢,淡淡一笑:
“子曰君子不器,容色几分不重要,君子应该注重品德贺内在修养。”
拓跋煦希讽人不成反被含沙射影,众人被吓得心惊胆战,生怕他现场发疯随便提个人来杀。
结果他只是一脚踹翻了自己的桌席,蔑笑一声,扬长离去。
旁人都松了一口气,唯有谢姿竹心中起疑,这装疯卖傻的本事,怎的甚是熟悉。
宣帝面露无奈之色,站起来,对谢姿竹抬手举杯:“朕代兄长赔罪,广平王常年舞刀弄枪,向来心直口快,若冒犯到皇叔,还请皇叔宽恕小辈。”
谢姿竹也站起来,举杯一饮而尽:“陛下言重,广平王少年心性,率直爽朗,臣甚欣慰,又如何会怪罪于广平王。”
一场夜宴主宾尽欢,亥时方散宴。
谢姿竹醉醺醺被奚仲馋向承天门时,听见了一阵喧闹,奚仲转头看,谢姿竹按住他的手,朝他微微颔首。
奚仲会意,招来一信鸽,然后从衣袖里拿出一条玄色的布帛,绑在鸽子的左腿。
他轻轻扬手,在一阵翅膀扑腾声中,灰色的鸽子携布帛朝东边飞。
谢姿竹沉默着看了一眼鸽子,“查出燕国在魏国部署的暗线是谁了吗?”
奚仲摇头,“尚未。不过大抵暗线的身份较高,在魏国朝堂有不可小觑的地位。”
“尽快查。”
“现在先不要参合拓跋煦希的事情,他今晚估计要有大动作,你不要插手,查到后告知孤。”
“是!”
两人便没有再说话,奚仲将她扶入马车,马车晃晃荡荡,回到永睦王府。
谢姿竹直接便回了房,吩咐侍女备水,然后让所有人离开。
脱去靴袜,朱红色的赭袍散落在乌木地板,细细簌簌一阵声响后,浅色中单、中衣中裤、内衣和裳也坠落,堆叠在赭袍上,最后,露出了白色的裹胸。
谢姿竹将裹胸解下,随意扔在一旁的花雕木椅上,然后踏入浴池。
白皙的胸前一片被勒出的红痕,浸入热水后变得鲜红,前腹后背,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箭伤刀痕。
她仰着头倚靠在浴池边缘的白玉壁上,缓缓阖上眼睛。
一炷香后。
谢姿竹懒洋洋跨出浴池,松松垮垮披着丝袍,一边拭发,一边面无表情地喝着漆黑的汤药。
突然,奚仲的信鸽飞来,携一张极小的布帛。
她展开一看:
“广平王承天门夜斩平城雁门郡太守赵连”
能混到洛阳城的官员,没有一个是吃素的,个个混迹朝堂几十年,能力如何暂且不论,政治嗅觉必定一流,深夜依旧是寂静的,只有更夫打更的声音,不过冰山之下却暗潮涌动。
皇叔归国,侄子先是当庭舞剑刺冠,后是宴末斩官见血,看来广平王确实嚣张暴戾,竟一点体面也不愿留给永睦王。
老上司出师未捷身先死,才刚来洛阳就被砍了,观望局势的平成官员们战战兢兢捏着一把汗,深更半夜将事情始末捋一番,又暂时把心放下,闭门的闭门,抱病的抱病。
这人广平王是一定要砍的,至于是谁根本不重要,只要能见血,落了永睦王面子就行。
恰好平城雁门郡太守赵连就是倒霉,在这个节骨眼上撞上广平王,于是顺理成章下地府,理由还无比敷衍:
他挡了广平王府马车的道。
若说从前官员们还认为永睦王和广平王有维持表面太平的可能性,可历经两次挑衅,就是泥人还有三分性子,两人之间的脸皮很明显全都撕破了。
洛阳文武百官全都翘首以盼永睦王的反应,但是很可惜永睦王本人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永睦王府除了翻修之外竟然毫无动静,一片祥和。
最后打破僵局的依然不是永睦王,而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官,赵扩。
赵扩此人,说是官倒还抬举他了,不过是依傍着家族里的微薄势力,给他捐了个乡佐来当,每日就是调解乡里纠纷,谁又偷了谁家的瓜,谁又踩了谁家的地,都归他管,原本倒是好好的,但是谁知天降不测,他哥哥被人砍了,这下家族分崩离析也没个撑起的人,于是这赵扩就上洛阳来伸冤。
赵扩的哥哥,正是平城雁门郡太守赵连。
他要伸的冤,便是剑指广平王拓跋煦希。
赵扩一路南下,乘着一辆牛车,带着一个瘦弱的仆从和一包干粮,就从平城跋涉至洛阳。
他的那头老牛干巴巴的,很老很老了,晃晃悠悠地走得很慢,赵扩也不催它。
一路风尘仆仆,赵扩就绑了个白布巾在额头,坐在牛车上流泪。
牛车有时候会走到死胡同里面,这时候赵扩便嚎啕大哭,挥舞着手里的竹竿,把前头死胡同的墙面敲得“笃笃”响,然后大声呼号:“穷途末路!穷途末路!”
就这样,赵扩一路哭到了洛阳,哭得声势浩大,满城风雨。
丝竹乐声袅袅,乐师鼓瑟吹笙,舞伎裙摆翩跹,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一片融洽。
宣帝见气氛正好,便顺势举杯笑道:
“朕拓跋祝,奉天承运,皇帝谨言。”
“今夕设宴,恭迎远道而来的燕国使者,以及我魏国的归国质子。使者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辛劳跋涉,朕十分感激与佩服。”
“质子乃先皇兄弟,年幼之时便为了两国友谊质于友国,论长幼秩序,朕该称他皇叔,论功劳贡献,朕该称他功臣。如今皇叔回归魏国,在着家国团圆的时刻,为表朕之厚爱,特赐封号‘永睦王’。”
“宴会不仅仅是为了款待欢迎使者们,更是为了展现魏国的诚意。愿诸君共享盛筵,畅乐欢愉。”
“祝燕国运昌盛,永睦王福泽绵长。”
“敬请共庆,畅销今宵之乐!”
语罢,杯中酒一饮而尽,鼓乐声渐强,宫女鱼贯而入,奉菜奉果至各席前。
谢姿竹端坐上宾之位,席前官员敬酒络绎不绝,她酒量虽好,十几盏酒下肚,一时也熏熏然。
漫无目的地扫视周围,突然注意到一张有些熟悉的脸。
眉星目剑,玄衣袞服,眉间郁郁有暴戾不耐神色。
身边的奚仲见状,微微移动膝盖靠近谢姿竹,低声说:
“殿下,这是宣帝之兄,广平王拓跋煦希。”
奚仲用余光扫视拓跋煦希,“先帝有二子,长子拓跋煦希,也就是广平王,曾为嫡长,其母与先皇青梅竹马,但家世稍逊,后病逝。先帝随后娶赫连氏贵女入宫为后,诞下次子拓跋祝,为宣帝。”
谢姿竹听罢,面露疑色,印象中广平王并非如此作态,倒像是性情大变一般,奚仲察言观色,探手附谢姿竹之耳。
“广平王随先帝亲征南齐,先帝战死沙场,广平王继续率兵破建康,谁知宣帝听闻先帝驾崩,便在赫连氏扶植下顺势登基。
原本宣帝有赫连氏滔天势力,广平王有军权相争,登基怕是一场恶战,难言胜负。然而广平王在外征战,尚且无法回国,宣帝即有赫连相助,又可称嫡出合礼制,便抢先一步登基。
等广平王凯旋归来时,宣帝登基已成定局,便也一直稳坐皇位。
为了安抚广平王,宣帝赏了他平城作封地,随后便打发他归藩,近来燕国来使,才被召回洛阳。”
对面的拓跋煦希突然站起来,与此同时奚仲的最后一句话也飘向谢姿竹的耳朵:
“广平王灭南齐回国后听闻宣帝登基,性情大变,他手握军权,宣帝也忌惮他三分,现如今他变得极为暴戾嚣张,前有宣帝纵容,后有军权撑腰,在魏国是第一流煞星,没人治得住他。”
谢姿竹抬眸,正正撞进拓跋煦希的利剑一般锋芒毕露的眼睛,一愣。
眼前的男子站起后便当庭抽剑,雪白的剑身亮可鉴人,震动之间发出嗡嗡长鸣。
“陛下,良辰美景,龙楼宴宴,臣粗人一个,只会舞刀弄枪,怕是作不出好诗来恭贺皇叔,故自请舞剑,以贺皇叔还魏。”
语罢,并不理宣帝是否同意,便挥剑起舞。
玄衣,墨发,一双黑色的眼睛,衣袂翻飞间像一团乌云,沉沉地压倒宴会上推杯换盏的欢乐氛围,他转动手腕,雪白的剑影挽作剑花,薄薄一片软铁发出龙吟虎吼,盛气凌人,嚣张跋扈,目空一切。
宣帝的笑容仍然挂在脸上,眼底却一片冷漠厌恶。
在拓跋煦希提南齐皇帝头颅还魏时,他确实破例允许拓跋煦希此后可佩剑面圣,但是含章殿里舞剑,这是把皇帝的尊严踩在地上。
谢姿竹感觉到气氛微妙,垂下头,淡然抬手斟酒,不打算参合这场兄弟反目的戏码。
然而下一秒,拓跋煦希手中的剑发出铮铮响声,寒光顺剑身似龙蛇游走,至剑尖时一阵刺目白光,秋水长剑,飞身浮光掠影,剑身脱手,飞刺谢姿竹。
谢姿竹手执觚的长柄稳而不动,酒水如同一条细线流入面前的酒盏,分毫未撒。
与此同时,飞剑正中谢姿竹的头冠,头冠碎裂,谢姿竹三千青丝尽落,墨发如瀑,散落在朱红纹金的赭袍上,墨发之下是一张古井不波的眼睛。
以及一张容色艳绝的脸。
先前大家更多在意永睦王这个身份的突然出现,并不在意顶着这个身份的人如何。
先皇驾崩后,宣帝和广平王各自保留着虚伪的体面,私底下都诅咒对方明天就死。
广平王手握军权,势力难估,且由于北方氐人作乱,宣帝迟迟无法收广平王军权,就只能表面纵容礼遇,暗中借赫连势力对广平王处处打压。
宣帝登基后,广平王虽然变得跋扈而且喜怒无常,行动几乎全凭喜好,一言简之就是状似疯癫,但是前有宣帝磨刀霍霍,后有赫连虎视眈眈,他看似再无肖想皇位之意。
然而宣帝多疑,多次欲出手解决心腹大患,两人一个多疑一个疯癫,拉拉扯扯很多年,直到如今魏国政局基本已定,却莫名其妙冒出一个永睦王将棋盘掀翻,还年长两人一辈。
孩提时候质于燕国,硬生生苟活至今,甚至还能熬到回魏国,看来也是有些东西在身上,宣帝和广平王之间微妙的平衡被打破,明争暗斗也一夜之间停止,宣帝怄得够呛,只能在接到消息的当晚便借着迎使之由,主动将广平王召回洛阳亲自看管,顺便也把广平王怄得够呛。
可偏偏还都不能动手。
此后双方被迫休战,生怕龟鳖相争渔翁得利,他们两一起死了,永睦王一回国就捡了个新鲜的皇帝来当。
这不恶心人么,更何况死一起这件事也让宣帝和广平王都感到恶心,所以魏国很突然地局势大变。
拓跋煦希这一剑,让大家第一次脱开了永睦王这个身份,注意到了谢姿竹这个人本身。
单看脸真是眼含秋水,眉似青山,朱唇不点而红,身形苍白如纸,艳绝三国无人敌,病若西子胜三分,女子都难与之争艳。
就算不看脸,箭扎头冠而酒觚亦稳,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也是好心性,可赞可叹。
宣帝在看见剑身飞向谢姿竹的一瞬间面沉如水,而后像是想到了什么,眼睛里的厌恶之色褪去,对着拓跋煦希也显得平和不少。
“广平王,学艺不精,便不要在皇叔面前班门弄斧,舞剑贺归,却误伤被贺之人,汗颜否?”
这是给拓跋煦希台阶下。
谁知拓跋煦希一脚就把稳稳递来的台阶踏碎,他不回答宣帝的话,却转头看向谢姿竹,与谢姿竹的眼睛对视的那一瞬,他微微愣了愣,然后很快回神,露出玩味的笑。
“皇叔好容色,怕是潘安都要逊色几分。”
貌若潘安,本来是个夸人的词,但是潘安却是以容色获宠的人。燕国政局波谲云诡,谢姿竹刚离燕归魏,大家都在猜测他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存活。
于是,这样的赞扬很明显不怀好意,很容易让人们想入非非。
谢姿竹听罢,淡淡一笑:
“子曰君子不器,容色几分不重要,君子应该注重品德贺内在修养。”
拓跋煦希讽人不成反被含沙射影,众人被吓得心惊胆战,生怕他现场发疯随便提个人来杀。
结果他只是一脚踹翻了自己的桌席,蔑笑一声,扬长离去。
旁人都松了一口气,唯有谢姿竹心中起疑,这装疯卖傻的本事,怎的甚是熟悉。
宣帝面露无奈之色,站起来,对谢姿竹抬手举杯:“朕代兄长赔罪,广平王常年舞刀弄枪,向来心直口快,若冒犯到皇叔,还请皇叔宽恕小辈。”
谢姿竹也站起来,举杯一饮而尽:“陛下言重,广平王少年心性,率直爽朗,臣甚欣慰,又如何会怪罪于广平王。”
一场夜宴主宾尽欢,亥时方散宴。
谢姿竹醉醺醺被奚仲馋向承天门时,听见了一阵喧闹,奚仲转头看,谢姿竹按住他的手,朝他微微颔首。
奚仲会意,招来一信鸽,然后从衣袖里拿出一条玄色的布帛,绑在鸽子的左腿。
他轻轻扬手,在一阵翅膀扑腾声中,灰色的鸽子携布帛朝东边飞。
谢姿竹沉默着看了一眼鸽子,“查出燕国在魏国部署的暗线是谁了吗?”
奚仲摇头,“尚未。不过大抵暗线的身份较高,在魏国朝堂有不可小觑的地位。”
“尽快查。”
“现在先不要参合拓跋煦希的事情,他今晚估计要有大动作,你不要插手,查到后告知孤。”
“是!”
两人便没有再说话,奚仲将她扶入马车,马车晃晃荡荡,回到永睦王府。
谢姿竹直接便回了房,吩咐侍女备水,然后让所有人离开。
脱去靴袜,朱红色的赭袍散落在乌木地板,细细簌簌一阵声响后,浅色中单、中衣中裤、内衣和裳也坠落,堆叠在赭袍上,最后,露出了白色的裹胸。
谢姿竹将裹胸解下,随意扔在一旁的花雕木椅上,然后踏入浴池。
白皙的胸前一片被勒出的红痕,浸入热水后变得鲜红,前腹后背,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箭伤刀痕。
她仰着头倚靠在浴池边缘的白玉壁上,缓缓阖上眼睛。
一炷香后。
谢姿竹懒洋洋跨出浴池,松松垮垮披着丝袍,一边拭发,一边面无表情地喝着漆黑的汤药。
突然,奚仲的信鸽飞来,携一张极小的布帛。
她展开一看:
“广平王承天门夜斩平城雁门郡太守赵连”
能混到洛阳城的官员,没有一个是吃素的,个个混迹朝堂几十年,能力如何暂且不论,政治嗅觉必定一流,深夜依旧是寂静的,只有更夫打更的声音,不过冰山之下却暗潮涌动。
皇叔归国,侄子先是当庭舞剑刺冠,后是宴末斩官见血,看来广平王确实嚣张暴戾,竟一点体面也不愿留给永睦王。
老上司出师未捷身先死,才刚来洛阳就被砍了,观望局势的平成官员们战战兢兢捏着一把汗,深更半夜将事情始末捋一番,又暂时把心放下,闭门的闭门,抱病的抱病。
这人广平王是一定要砍的,至于是谁根本不重要,只要能见血,落了永睦王面子就行。
恰好平城雁门郡太守赵连就是倒霉,在这个节骨眼上撞上广平王,于是顺理成章下地府,理由还无比敷衍:
他挡了广平王府马车的道。
若说从前官员们还认为永睦王和广平王有维持表面太平的可能性,可历经两次挑衅,就是泥人还有三分性子,两人之间的脸皮很明显全都撕破了。
洛阳文武百官全都翘首以盼永睦王的反应,但是很可惜永睦王本人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永睦王府除了翻修之外竟然毫无动静,一片祥和。
最后打破僵局的依然不是永睦王,而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官,赵扩。
赵扩此人,说是官倒还抬举他了,不过是依傍着家族里的微薄势力,给他捐了个乡佐来当,每日就是调解乡里纠纷,谁又偷了谁家的瓜,谁又踩了谁家的地,都归他管,原本倒是好好的,但是谁知天降不测,他哥哥被人砍了,这下家族分崩离析也没个撑起的人,于是这赵扩就上洛阳来伸冤。
赵扩的哥哥,正是平城雁门郡太守赵连。
他要伸的冤,便是剑指广平王拓跋煦希。
赵扩一路南下,乘着一辆牛车,带着一个瘦弱的仆从和一包干粮,就从平城跋涉至洛阳。
他的那头老牛干巴巴的,很老很老了,晃晃悠悠地走得很慢,赵扩也不催它。
一路风尘仆仆,赵扩就绑了个白布巾在额头,坐在牛车上流泪。
牛车有时候会走到死胡同里面,这时候赵扩便嚎啕大哭,挥舞着手里的竹竿,把前头死胡同的墙面敲得“笃笃”响,然后大声呼号:“穷途末路!穷途末路!”
就这样,赵扩一路哭到了洛阳,哭得声势浩大,满城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