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弘定四十七年,北襄入侵,桑南霍民,青山不复,国之将乱。
北宫一姓,传世已一百三十七年。
太祖血拼之江山,囊括十三洲,历四朝,传至北宫霖手上已是末世,国运至半,不复前朝盛况。
北宫霖却仍掌国四十七载,原本应该是那功名高筑的千古一帝,力挽狂澜的明君贤圣。
奈何,至弘定三十五年,运道已散,国乱已起。
时任宰相的钟离权趁此之机,合通外敌内乱,拥三王爷幼子登位,幼子时年不过四岁。
荣登大典之时,其父在桑南边境与兄战死,十万大军无一归还。
如今的封王的沐启轩,那时还是镇国大将军,掌北境三军。
战乱之时,率军北上御敌,拼死退敌还朝,才惊觉故国已散,新朝正安。
沐将军本是那万人称颂之良将,世人却都在质疑他已手握三军,为何不杀上那金殿,斩了那佞臣,还朝于正宫。
反而坦然接受那“新帝”所封之爵位,为何明知妻女应是那佞臣所杀,还能与之共朝数载。
……
世人,多的是不知道的事。
也就是那场祸乱之时,沐将军此生唯一之妻,陇塾唯一的女先生,在国乱祸城之时,安置了府中上下和私塾老小,携幼女欲避难于城外启云寺。
也是那岁末风雪夜,为护幼女,先生一生执笔之手强握雪刃,御敌于身前,藏幼女于隐穴,最后不敌身殒。
等那北上御敌的沐将军班师回朝之时,发妻早已不存于世。
唯有那府中老仆找回的些许衣冠,拼死回禀的老奴回禀,并未见二小姐尸身。
之于为何沐大将军如此的隐忍求全,全因那十年前的一封信,一封不知何来却惊心动魄的血书。
血书里夹着瑶儿最喜的发钗,书信上明里明外的意思,就是那权倾朝野之人掳走了他的瑶儿。
但回了朝就被卸了军权的沐将军,本就在朝中保持中立,朝中大半之人早已归于黄土。
可笑,自己为朝半载,端的是个毫无私心。
无处可依,无力可借,杀上那金殿又能如何,这一府老小又该如何。
于是,接那封位,守那新国,饱受天下诽议,不过都是想再寻一寻,找一找那至死方休的亲人。
至此,新朝已启。
百年兴衰跌宕,叹过往,德胜政强,旧梦已凉。
孰能不亡?
唯奔腾千里思惘,史书不忘。
……
旧梦或许之于他人,不过朝代变更。
但对于北宫霁尘,也就是如今沐王府六公子的沐霄来说,是那刻于骨髓的昨日与今朝。
盛极必衰,荣极必败的道理,世人都懂,沐霄也深知弘定那最后十余年,都是父皇强撑起来的。
父皇一生勤政,前三十余年里,有传世两朝之老臣辅佐,有骁勇善战的兄弟相持,有启国十三洲的共慕合一。
谁料,自弘定三十五年。
辅政之老臣,相继故去。
征战的兄弟,相继受挫。
北襄与南桑,从虎视眈眈到狼狈为奸。
更有那内患,从中做梗,筹谋数载,终是寻得良机。
趁弘帝病重之时,内外三军都去那边境御敌之时,假托道家之言,成那天下之主。
说的什么国运已转,三王爷幼子才是那新朝之主,北宫一世才能继续给那天下以荣光。
不过因内忧外患,人心动荡;
不过因世乱已起,民不聊生;
不过因这启国几世,皆信道家之说;
不过因姓北宫的,都痴情,如此而已。
弘帝北宫霖,共育有三子一女。
长公主北宫成安,自幼随军,为世人诟病女子怎可为将,如今被困牢笼;
皇长子北宫成轩,弘定三十五年,为毒所害,魂死身灭;
二皇子北宫霁尘与一母同胞的幼弟北宫霁风,一个五岁,一个不过是个还未学会走路的稚儿。
只有那当时的三王爷有二子,大的已在退敌之时牺牲于国之南境,小的时年尚幼罢了。
沐霄一直觉得朝代更替,不过是兴衰来往,再正常不过的事,况且哪怕年幼,他也记得父皇苦苦坚守的那些年,不过迟暮尔。
换了也就换了,他没什么心思继那高位。
但是,那贼子不能掌这天下,毒如蛇蝎之人,能隐忍数载,换朝改帝不过世事无常。
钟离权,必死。
早慧如他,哪怕宫变之时年仅五岁,有些事却也记得历历在目。
记得母妃为护自己与幼弟,血溅那凤弦宫前。
记得那钟离权的宫内暗线与走狗,杀入寝宫之时,有一人自那金殿而来,护他和幼弟身安。
来人正是东厂之主,元歌西。
世人口中之佞宦,杀人如麻的白日无常。
为救自己和幼弟,元歌西或许自己都没有料到那一众走狗本事之大,众人合围之下,这无常即使带他二人逃出生天,却也失了一臂。
不过,走时也放了一把大火,毁尸灭迹。
沐霄记得他说,宫变之时给自己算过一卦,有险却无难。
记得他说,后悔了,往后一只手喝茶,还是欠缺了些。
……
断着一臂,带着俩孩子,还有一个尚在襁褓之中。
元歌西真是没经历过这种东躲西藏的日子,不仅手疼,还头疼。
自己虽说成了那东厂大监,但那满是宦官的阿谀奉承之地,不过就是个隐身之所。
本应任那国师之位的元歌西,给自己算过一卦,和师傅之卦如出一辙,大凶。
因而弘定三十五年,十五岁的元歌西继任国师之时,也就是师傅于渊道长准备云游之时,他与替子换了身份。
再说这这东厂之主,倒也是他十二年间,凭真本事打拼出来的。
不过除了本事,还有点天赋,没吃过什么苦,就是十二载演戏累了些。
临了,断着胳膊,还带着孩子。
大凶,果真大凶!
终于,东躲西藏到沐大将军回府,元歌西便将两个累赘,丢至给毫无生气的沐启轩。
谁让这位沐将军,是可以依靠的不二之选。
元歌西要他保全此二子,不论如何,前朝都是良主,不应就此决断。
沐将军其实真的是个实诚人,在朝为官勤勤恳恳,不涉党政不结权贵,当然也是不信他们这些个窥探天命之人的少数重臣。
元歌西觉得自己命是真苦,找了替子去当国师,事儿却依旧是自己私下里做的,一条命,两分工。
……
撂下了两个累赘的元歌西,风都是甜的。
窝在离启云寺不远的小山沟里,准备再在给自己算上一卦,却没挨得过这痛失一臂后的伤寒之症。
等再次醒来之时,自己这因师傅云游挂个虚名的道家之主,稳稳地躺在了启云寺之中,一旁还有个老和尚盯着自己。
哦,还有个小姑娘。
然后的然后,老和尚说些冠冕堂皇的话。
什么寺庙不易女子居住,说一命换一命,老衲救了你,看你是个良善之辈。
什么此生无后,这小姑娘与你有缘。
不信佛家之说的元歌西,苦恼至极,索性就蹲在那罗汉像前,也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地盘儿,就这么算了一卦。
你别说,你真别说,云归大师真还是甚有本事。
怪不得天下信道已百余年,这启云寺仍坐落在金城之畔。
怪不得这小姑娘本应是那已死之人,为何还能屁颠屁颠跟在自己身后。
至此,抛下两个旧包袱的人,又背上了个新包袱。
新包袱的老父亲还在苦苦寻女,自己本想将之还回去。
但是吧,不只卦象还有现实,这姑娘只要回去,便只有一死。
毕竟那场刺杀可不像自己拼死出来时干的,没有一场火可以毁尸灭迹,那欲灭口之人有目标就会持之以恒。
只有杀了这目标,才能用那一纸血书,牵制住隐忍的沐启轩。
而且元歌西并不知道,那沐启轩是否保的住本性,毕竟观得了天象,却算不了人心。
且看看这一朝良将,是否端的住本心。
自己权且当一回恶人,以这姑娘之命,保那国运之安。
……
这“包袱”一背,就是十年。
元歌西才不信老和尚说的,说他此生无后。
当那东厂之主不过是顺应卦象,躲灾避难的权宜之计,又不是真的净了身。
但真的,八载里,除了找师傅踪迹,就是重新建立北宗。
一场大乱,南侵的敌寇,又不尊信道教,建在北境之上的北宗,为御那外敌,众志成城下死伤惨重。
一边忙着重建宗门,一边不信师傅已死,一边还要带孩子。
元歌西觉得自己幸好将那两个崽子丢给了沐启轩,不然自己还真的怕是活不到找到师傅的那天。
但说罢,就这么一个小兔崽子,自己估计都命不久矣。
明明是那天赋卓绝的天选之人,一开始跟着自己温习道家之术,简直是个天上有地下无的天纵奇才。
不知怎么的,不到一年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倔脾气,不论自己如何劝说,也没有选择随自己入道,偏要去隔壁的无定楼当杀手。
的确,元歌西承认,当时的北宗的确有些潦倒,但也不至于让个小姑娘去挣钱的道理。
但这姑娘在一个鹰飞草长的日子里,领回来个孩子,说是送他当继承人,别一天到晚总打她的主意。
不得不说,姑娘的天赋真的极佳,就连找回来的这孩子天赋也奇好,元歌西顿时惊惧。
经此几年,坐稳宗主之位的某人发现,好像不是这孩子不顺应天道,而是她拒绝了天道。
她不想当那只窥天命之人,她只想掌自己的运道。
但是吧,这几年里却没见她做什么事,除了挣钱,就是散财。
挣那应杀之人之钱,散那散之不尽之财。
除了宗门里的些的老小,元遥还在近启云寺旁建了个寨子,大半的收入都投在了里面,有救济回来的潦倒困民,但大多是无家可归的幼童稚子。
元歌西本不欲给她改名换姓,毕竟也不是毫无记忆的傻孩子,但等救回的孩子能说话后,这孩子说跟她姓元,再将“瑶”改作“遥”。
远距家乡之“遥”。
……
此时,坐在启云寺中的元歌西,正与云归大师对坐饮茶,仗着比对面少一只手的优势,喝的那叫一个心安理得。
“这敬亭绿雪怎的没上次的清雅?”
元歌西端着对面之人斟好的绿盏,轻抿一口,看这云雾升腾。
“施主妄言,此次来老衲这里,所为何事?”
云归方丈倒茶的手一顿,差点默念心经。
这孽子,自从自己把姑娘托付给他,这位施主就成了此间常客。
道家之人都避讳进佛堂,他进的心安理得。
不论是姑娘听话了,还是姑娘叛逆了,不论是姑娘哭了,还是姑娘笑了,云归大师那可谓是了如指掌。
此生无缘的红尘,在被灌输下,了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明日就知。”
元歌西除了天赋异禀的那些个本事,这装无辜也是手到擒来,不然也不能在那东厂里混的风生水起。
“别装,姑娘此回出山,是真的毫无转折之机了吗?”
“你我的章法都已至极,那必死之像,终是散去,此次,且看他们的造化。”
两人看那山间飘雪,似仙雾漫天,雾霭中仿若有一道光自天下映,苍穹层云渐渐散去。
端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弘定四十七年,北襄入侵,桑南霍民,青山不复,国之将乱。
北宫一姓,传世已一百三十七年。
太祖血拼之江山,囊括十三洲,历四朝,传至北宫霖手上已是末世,国运至半,不复前朝盛况。
北宫霖却仍掌国四十七载,原本应该是那功名高筑的千古一帝,力挽狂澜的明君贤圣。
奈何,至弘定三十五年,运道已散,国乱已起。
时任宰相的钟离权趁此之机,合通外敌内乱,拥三王爷幼子登位,幼子时年不过四岁。
荣登大典之时,其父在桑南边境与兄战死,十万大军无一归还。
如今的封王的沐启轩,那时还是镇国大将军,掌北境三军。
战乱之时,率军北上御敌,拼死退敌还朝,才惊觉故国已散,新朝正安。
沐将军本是那万人称颂之良将,世人却都在质疑他已手握三军,为何不杀上那金殿,斩了那佞臣,还朝于正宫。
反而坦然接受那“新帝”所封之爵位,为何明知妻女应是那佞臣所杀,还能与之共朝数载。
……
世人,多的是不知道的事。
也就是那场祸乱之时,沐将军此生唯一之妻,陇塾唯一的女先生,在国乱祸城之时,安置了府中上下和私塾老小,携幼女欲避难于城外启云寺。
也是那岁末风雪夜,为护幼女,先生一生执笔之手强握雪刃,御敌于身前,藏幼女于隐穴,最后不敌身殒。
等那北上御敌的沐将军班师回朝之时,发妻早已不存于世。
唯有那府中老仆找回的些许衣冠,拼死回禀的老奴回禀,并未见二小姐尸身。
之于为何沐大将军如此的隐忍求全,全因那十年前的一封信,一封不知何来却惊心动魄的血书。
血书里夹着瑶儿最喜的发钗,书信上明里明外的意思,就是那权倾朝野之人掳走了他的瑶儿。
但回了朝就被卸了军权的沐将军,本就在朝中保持中立,朝中大半之人早已归于黄土。
可笑,自己为朝半载,端的是个毫无私心。
无处可依,无力可借,杀上那金殿又能如何,这一府老小又该如何。
于是,接那封位,守那新国,饱受天下诽议,不过都是想再寻一寻,找一找那至死方休的亲人。
至此,新朝已启。
百年兴衰跌宕,叹过往,德胜政强,旧梦已凉。
孰能不亡?
唯奔腾千里思惘,史书不忘。
……
旧梦或许之于他人,不过朝代变更。
但对于北宫霁尘,也就是如今沐王府六公子的沐霄来说,是那刻于骨髓的昨日与今朝。
盛极必衰,荣极必败的道理,世人都懂,沐霄也深知弘定那最后十余年,都是父皇强撑起来的。
父皇一生勤政,前三十余年里,有传世两朝之老臣辅佐,有骁勇善战的兄弟相持,有启国十三洲的共慕合一。
谁料,自弘定三十五年。
辅政之老臣,相继故去。
征战的兄弟,相继受挫。
北襄与南桑,从虎视眈眈到狼狈为奸。
更有那内患,从中做梗,筹谋数载,终是寻得良机。
趁弘帝病重之时,内外三军都去那边境御敌之时,假托道家之言,成那天下之主。
说的什么国运已转,三王爷幼子才是那新朝之主,北宫一世才能继续给那天下以荣光。
不过因内忧外患,人心动荡;
不过因世乱已起,民不聊生;
不过因这启国几世,皆信道家之说;
不过因姓北宫的,都痴情,如此而已。
弘帝北宫霖,共育有三子一女。
长公主北宫成安,自幼随军,为世人诟病女子怎可为将,如今被困牢笼;
皇长子北宫成轩,弘定三十五年,为毒所害,魂死身灭;
二皇子北宫霁尘与一母同胞的幼弟北宫霁风,一个五岁,一个不过是个还未学会走路的稚儿。
只有那当时的三王爷有二子,大的已在退敌之时牺牲于国之南境,小的时年尚幼罢了。
沐霄一直觉得朝代更替,不过是兴衰来往,再正常不过的事,况且哪怕年幼,他也记得父皇苦苦坚守的那些年,不过迟暮尔。
换了也就换了,他没什么心思继那高位。
但是,那贼子不能掌这天下,毒如蛇蝎之人,能隐忍数载,换朝改帝不过世事无常。
钟离权,必死。
早慧如他,哪怕宫变之时年仅五岁,有些事却也记得历历在目。
记得母妃为护自己与幼弟,血溅那凤弦宫前。
记得那钟离权的宫内暗线与走狗,杀入寝宫之时,有一人自那金殿而来,护他和幼弟身安。
来人正是东厂之主,元歌西。
世人口中之佞宦,杀人如麻的白日无常。
为救自己和幼弟,元歌西或许自己都没有料到那一众走狗本事之大,众人合围之下,这无常即使带他二人逃出生天,却也失了一臂。
不过,走时也放了一把大火,毁尸灭迹。
沐霄记得他说,宫变之时给自己算过一卦,有险却无难。
记得他说,后悔了,往后一只手喝茶,还是欠缺了些。
……
断着一臂,带着俩孩子,还有一个尚在襁褓之中。
元歌西真是没经历过这种东躲西藏的日子,不仅手疼,还头疼。
自己虽说成了那东厂大监,但那满是宦官的阿谀奉承之地,不过就是个隐身之所。
本应任那国师之位的元歌西,给自己算过一卦,和师傅之卦如出一辙,大凶。
因而弘定三十五年,十五岁的元歌西继任国师之时,也就是师傅于渊道长准备云游之时,他与替子换了身份。
再说这这东厂之主,倒也是他十二年间,凭真本事打拼出来的。
不过除了本事,还有点天赋,没吃过什么苦,就是十二载演戏累了些。
临了,断着胳膊,还带着孩子。
大凶,果真大凶!
终于,东躲西藏到沐大将军回府,元歌西便将两个累赘,丢至给毫无生气的沐启轩。
谁让这位沐将军,是可以依靠的不二之选。
元歌西要他保全此二子,不论如何,前朝都是良主,不应就此决断。
沐将军其实真的是个实诚人,在朝为官勤勤恳恳,不涉党政不结权贵,当然也是不信他们这些个窥探天命之人的少数重臣。
元歌西觉得自己命是真苦,找了替子去当国师,事儿却依旧是自己私下里做的,一条命,两分工。
……
撂下了两个累赘的元歌西,风都是甜的。
窝在离启云寺不远的小山沟里,准备再在给自己算上一卦,却没挨得过这痛失一臂后的伤寒之症。
等再次醒来之时,自己这因师傅云游挂个虚名的道家之主,稳稳地躺在了启云寺之中,一旁还有个老和尚盯着自己。
哦,还有个小姑娘。
然后的然后,老和尚说些冠冕堂皇的话。
什么寺庙不易女子居住,说一命换一命,老衲救了你,看你是个良善之辈。
什么此生无后,这小姑娘与你有缘。
不信佛家之说的元歌西,苦恼至极,索性就蹲在那罗汉像前,也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地盘儿,就这么算了一卦。
你别说,你真别说,云归大师真还是甚有本事。
怪不得天下信道已百余年,这启云寺仍坐落在金城之畔。
怪不得这小姑娘本应是那已死之人,为何还能屁颠屁颠跟在自己身后。
至此,抛下两个旧包袱的人,又背上了个新包袱。
新包袱的老父亲还在苦苦寻女,自己本想将之还回去。
但是吧,不只卦象还有现实,这姑娘只要回去,便只有一死。
毕竟那场刺杀可不像自己拼死出来时干的,没有一场火可以毁尸灭迹,那欲灭口之人有目标就会持之以恒。
只有杀了这目标,才能用那一纸血书,牵制住隐忍的沐启轩。
而且元歌西并不知道,那沐启轩是否保的住本性,毕竟观得了天象,却算不了人心。
且看看这一朝良将,是否端的住本心。
自己权且当一回恶人,以这姑娘之命,保那国运之安。
……
这“包袱”一背,就是十年。
元歌西才不信老和尚说的,说他此生无后。
当那东厂之主不过是顺应卦象,躲灾避难的权宜之计,又不是真的净了身。
但真的,八载里,除了找师傅踪迹,就是重新建立北宗。
一场大乱,南侵的敌寇,又不尊信道教,建在北境之上的北宗,为御那外敌,众志成城下死伤惨重。
一边忙着重建宗门,一边不信师傅已死,一边还要带孩子。
元歌西觉得自己幸好将那两个崽子丢给了沐启轩,不然自己还真的怕是活不到找到师傅的那天。
但说罢,就这么一个小兔崽子,自己估计都命不久矣。
明明是那天赋卓绝的天选之人,一开始跟着自己温习道家之术,简直是个天上有地下无的天纵奇才。
不知怎么的,不到一年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倔脾气,不论自己如何劝说,也没有选择随自己入道,偏要去隔壁的无定楼当杀手。
的确,元歌西承认,当时的北宗的确有些潦倒,但也不至于让个小姑娘去挣钱的道理。
但这姑娘在一个鹰飞草长的日子里,领回来个孩子,说是送他当继承人,别一天到晚总打她的主意。
不得不说,姑娘的天赋真的极佳,就连找回来的这孩子天赋也奇好,元歌西顿时惊惧。
经此几年,坐稳宗主之位的某人发现,好像不是这孩子不顺应天道,而是她拒绝了天道。
她不想当那只窥天命之人,她只想掌自己的运道。
但是吧,这几年里却没见她做什么事,除了挣钱,就是散财。
挣那应杀之人之钱,散那散之不尽之财。
除了宗门里的些的老小,元遥还在近启云寺旁建了个寨子,大半的收入都投在了里面,有救济回来的潦倒困民,但大多是无家可归的幼童稚子。
元歌西本不欲给她改名换姓,毕竟也不是毫无记忆的傻孩子,但等救回的孩子能说话后,这孩子说跟她姓元,再将“瑶”改作“遥”。
远距家乡之“遥”。
……
此时,坐在启云寺中的元歌西,正与云归大师对坐饮茶,仗着比对面少一只手的优势,喝的那叫一个心安理得。
“这敬亭绿雪怎的没上次的清雅?”
元歌西端着对面之人斟好的绿盏,轻抿一口,看这云雾升腾。
“施主妄言,此次来老衲这里,所为何事?”
云归方丈倒茶的手一顿,差点默念心经。
这孽子,自从自己把姑娘托付给他,这位施主就成了此间常客。
道家之人都避讳进佛堂,他进的心安理得。
不论是姑娘听话了,还是姑娘叛逆了,不论是姑娘哭了,还是姑娘笑了,云归大师那可谓是了如指掌。
此生无缘的红尘,在被灌输下,了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明日就知。”
元歌西除了天赋异禀的那些个本事,这装无辜也是手到擒来,不然也不能在那东厂里混的风生水起。
“别装,姑娘此回出山,是真的毫无转折之机了吗?”
“你我的章法都已至极,那必死之像,终是散去,此次,且看他们的造化。”
两人看那山间飘雪,似仙雾漫天,雾霭中仿若有一道光自天下映,苍穹层云渐渐散去。
端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