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散朝后,黎文苑行至翰林院。这些时日她除在文华殿负责廷议记录外,日间其他时候仍旧在文牍房阅览公文副本,所以此刻她正一路行近文牍房。和以往不同的是,多了李思正与她作伴。
正是一年春深之时,偶有惠风至,飘絮飞花于莹莹春光中同蝶共舞,明媚的光华投射在文牍房廊下地砖,在这亦暗亦明处有两名内臣,其一手执鞭子站立,其一跪地忍受鞭笞,执鞭人的作态和眼前的清雅春景格格不入,黎文苑不禁蹙眉。他们在文牍房的尽头处,并不知晓黎文苑和李思正的到来,黎文苑上前扬声喝止:“住手!”
执鞭人闻言不再动作,辨出黎文苑和李思正后,朝两人躬身一揖:“黎大人,李大人。”
跪着的那名内臣慌忙站起行礼,黎文苑微微一怔,认出他是皇帝近身内臣陈临的手下明怀,此时他还未被调入禁中。他的衣衫隐隐渗出血迹,行礼时强忍着疼痛,孱弱的身体却忍不住颤抖。
黎文苑蹙眉问道:“中贵人,他犯了什么错?”
执鞭人答道:“新抄送的一批副本,被他弄湿了,大人您说这能不罚吗?”
明怀悻悻反驳道:“我没有,不是我弄湿的。”
持鞭人不满他的反驳,又不好在黎文苑和李思正面前发作,只得默默噤声。
黎文苑看出其中端倪,道:“那批副本在哪?不管是谁弄湿,重新抄送一遍才是要紧事务,中贵人,你说呢?”
执鞭人连声答应:“大人说的是,我这就叫他回去写。”
李思正道:“既已出错过一次,还是让这位中贵人就近回文牍房抄录更为稳妥。”
执鞭人不愿碰壁,忙答复道:“还是大人考虑周到。”转首吩咐明怀,“赶紧去吧,今日我就罚你到这。”
执鞭人又和两人说了几句闲话后才离去,明怀也因此暗暗松了口气,忙下拜答谢道:“明怀谢二位大人。”
他的目光着意在黎文苑脸上停留,好似有话要说,碍于李思正在场,只得咽下满腹话语。
黎文苑双手搀起他,道:“不必客气,在宫中供职难免有所疏漏,中贵人日后小心。”
回到文牍房后,他们三人齐案而坐,被沾湿的副本有数十本,黎文苑和李思正觉得闲来无事,便帮着明怀一起抄录。黎文苑细细观察明怀书写,发现他能写得一笔端庄优美的楷书,颇为赞赏道:“中贵人居然写得如此一手好字!”
明怀略一笑,道:“大人谬赞了,都是少时在内书堂所学,笔力不及大人。”他九岁入宫,十岁被选入内书堂读书,习书练字是他的本职,只是过去年纪稚幼,会厌倦每日背书练字,偶尔临摹不合词林老师意,便会被司礼监提督要求跪在圣人像前,用戒方打手以示惩罚。现在练成的书法,都来于他接受的每次惩罚,只是这些种种,他不会和任何人提及。
黎文苑笑道:“中贵人过誉了。”
一面闲谈一面抄写容易出现纰漏,不多时三人就缄默不语,认真抄写副本。静心抄写不难,但副本上所说的灾荒事宜,让黎文苑分了神。今岁战事和灾厄共起,皇帝不仅要心系云州的军民,还要关注灾地的百姓,近来需要处理的政务比以往更多,黎文苑涉足朝事不久,却也深感治国的不易,故而当下更觉淮王贸然起兵是动摇国本的大罪。
李思正见她手持副本心摇神驰,终是忍不住提起一件旧事:“我记得嘉成五年池州曾因灾荒饿殍遍野,令尊当时施粮救饥,帮助了许多贫寒百姓。”
他祖籍池州,恰逢嘉成五年回故里探亲。彼时李子璆居尚书之位多年,即便是久居池州的亲眷,也借着这位尚书大人的名衔占了不少好处,他们的财富仰仗于李子璆的势力,对李子璆自然分外殷勤。得知池州出现灾情,李子璆立即去信告知他们可趁百姓无米下炊之际,高价借贷米粮给他们,以此赚得更多钱财。
饥民走投无路,可以选择的余地不多,出售田地和自由,成为富户的农奴是他们饥年唯一能选择的存活之道。富户出售米粮,能让不愿入奴籍的百姓获得一丝期望,这种交易可谓圆满,让买卖双方都能得到彼此想要的益处。
嘉成年间米粮储备不足,遇到饥荒朝廷束手无策,富户出售富余米粮给百姓是灾年不成文的规定,李子璆要求亲眷所做之事,于富户而言是常事,也是理所当然。
李思正第一次见识到父亲用这么不堪的手段敛财,他当即劝阻亲眷:“百姓遇饥年本就不易,你们为何还要趁人之危赚这等不义之财!”
他的叔父笑道:“允谦,你去附近问问,哪家大户不是在贩卖粮米?这不过是件寻常买卖罢了,况且我们又没有逼着那群灾民买我们的米。”
李思正愤愤道:“黎府同样是商贾出身,他们多日赠药施粥,可没有收过百姓一分钱财。”
叔父仍是衔着满脸笑意,满不在意道:“黎府在池州有官衔在身,我们又没有,怎能和他们相比。”
言辞不敌叔父,李思正随即送信回京师,得到的回复却是:“这等小事你不要在意,爹爹我自有打算。”
李思正对李子璆的厌恶由来于此,他明明已身居高位,享受这个位置带来的所有便利,却还贪得无厌。
黎文苑岂知他此话的缘由,只当是他们同乡的缘故,李思正才会旧事重提,“朝廷已经想好了应对灾荒之法,百姓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央求大户施粮了。”嘉成五年在池州赈灾的人是原身,她脑中没有李思正所说的那段记忆,自是不好多提及此事,只得偏转话题。
“今日陛下也会参加廷议,想必他和你我一样,也在意赈灾之事。”
待黎文苑和李思正进入文华殿时,群臣已分立两侧,皇帝未至,他们只接耳私语,气氛不似往日般轻松。
凭着前阵子捉拿贪墨官员的功夫,先帝的那些糊涂旧臣都知自己的脖颈上已经架好了刀刃,稍有不慎便会落得和许桓一样斩首的下场。皇帝亲临廷议,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张。
不多时,皇帝入殿于御座上坐下,群臣跪拜齐颂:“陛下万岁。”皇帝命众臣起身后问道:“现在赈灾情况如何?”
户部左侍郎出列道:“回禀陛下,定州、元江两府已从预备仓中取余米五十万石,莱州、平阳连年出现饥荒,去年丰年也粮食紧缺,所以秋粮仅足兑运,现在预备仓没有富足贮粮,待漕运的粮米到达后,就可以开仓放粮。”
皇帝道:“今年春,雨雪连旬,百姓苦之,这四府今年的税粮就一概全免吧,至于日后再遇到预备仓无米一事,你们怎么打算?”
吏部右侍郎出列,开始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还有一事和粮仓有关。自乾治初年起,江南百姓运粮至各官仓的事宜都是依仗朝廷军队,按律令规定,百姓只需根据地方远近之差,按照每石粮,南直隶六斗,北直隶五斗的标准给与军队一定酬劳来完成每年的税粮交纳,但近年部分官员却利用兑运行侵欺积滑之事,他们联合负责兑运的总兵,强行加收百姓的粮米,谎报送京的粮米数额,私自贩卖粮米,这些贪吏的作为我都已记录在册,请陛下明察!”他从袖中取出奏疏,双手高举,等待皇帝的反应。
皇帝身边的内臣看了一眼皇帝,得到许可后下阶从吏部右侍郎手中接过奏疏。
皇帝打开呈上的奏疏,细细读过后,冷冷道:“京察还没开始,你们倒是给都察院和吏部省了不少事,你们想朕怎么罚?自请降黜可好?”
京察由吏部和都察院主持,五品以下的京官容易
群臣不论“你们”所指是谁,单听闻皇帝要降罪,便齐齐跪倒一片。他们因无法回答皇帝尖锐的问题而保持着沉默,只有杨宗道一人站立于群臣前列,他建议道:“陛下,每年运送到京师的粮米定额为四百万石,存粮足够京师的用度,饥年粮食征纳,灾伤地方的百姓负担太重,朝廷不如改去以往的征收律令,凡是分派粮多和灾荒的地方,粮税以银、钞、钱、绢代输,这样实行可以充盈内库,百姓也不必被过多征收钱粮。”
皇帝点头道:“这法子好,这件事就按阁老你说的办,内阁回去拟定好策略,明日我们再商议决定如何实施。”
又道:“还有何事要商议?”
吏部右侍郎道:“陛下,兵户两部已无首多日,请陛下尽早决定兵户两部尚书的人选。”
皇帝沉吟半响,道:“兵部尚书的人选我还没想好,户部的话……我倒觉得李阁老很适合这个位置。”
此话一出,在座众人皆是惊惧。
工部尚书调任入户部,表面上是平调,实则是降黜。李子璆在工部经营多年,熟知其中政务,拥有在此的人脉,将他调入户部,无疑是在断他根基,且不论户部的在职官员他是否熟识,单论户部的庶务,便足够他熟悉个一年半载了。现如今皇帝知悉朝政,过目的政务不比朝臣少,六部乃至内阁决定的政务都要经他之手,他想到这个决策,必是能确保李子璆治下的户部正常运作。留李子璆在内阁,却调他入户部,是给李子璆一个警示,也是给朝臣的警示。
李子璆面色如常,施礼拜谢:“臣谢陛下隆恩。”
大家尽力掩饰心中惶恐,仍是继续商议其他朝事,“云州之战就快结束,此次军队的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想必大家都清楚,我们不如借此机会重新整顿各地军队,加强武备,筛选能者,以防日后再遭寇贼突袭。”
防患于未然是好事。在思想到女真还会继续进犯的情况下,黎文苑登时心念一动,决上奏皇帝一个提议。
正是一年春深之时,偶有惠风至,飘絮飞花于莹莹春光中同蝶共舞,明媚的光华投射在文牍房廊下地砖,在这亦暗亦明处有两名内臣,其一手执鞭子站立,其一跪地忍受鞭笞,执鞭人的作态和眼前的清雅春景格格不入,黎文苑不禁蹙眉。他们在文牍房的尽头处,并不知晓黎文苑和李思正的到来,黎文苑上前扬声喝止:“住手!”
执鞭人闻言不再动作,辨出黎文苑和李思正后,朝两人躬身一揖:“黎大人,李大人。”
跪着的那名内臣慌忙站起行礼,黎文苑微微一怔,认出他是皇帝近身内臣陈临的手下明怀,此时他还未被调入禁中。他的衣衫隐隐渗出血迹,行礼时强忍着疼痛,孱弱的身体却忍不住颤抖。
黎文苑蹙眉问道:“中贵人,他犯了什么错?”
执鞭人答道:“新抄送的一批副本,被他弄湿了,大人您说这能不罚吗?”
明怀悻悻反驳道:“我没有,不是我弄湿的。”
持鞭人不满他的反驳,又不好在黎文苑和李思正面前发作,只得默默噤声。
黎文苑看出其中端倪,道:“那批副本在哪?不管是谁弄湿,重新抄送一遍才是要紧事务,中贵人,你说呢?”
执鞭人连声答应:“大人说的是,我这就叫他回去写。”
李思正道:“既已出错过一次,还是让这位中贵人就近回文牍房抄录更为稳妥。”
执鞭人不愿碰壁,忙答复道:“还是大人考虑周到。”转首吩咐明怀,“赶紧去吧,今日我就罚你到这。”
执鞭人又和两人说了几句闲话后才离去,明怀也因此暗暗松了口气,忙下拜答谢道:“明怀谢二位大人。”
他的目光着意在黎文苑脸上停留,好似有话要说,碍于李思正在场,只得咽下满腹话语。
黎文苑双手搀起他,道:“不必客气,在宫中供职难免有所疏漏,中贵人日后小心。”
回到文牍房后,他们三人齐案而坐,被沾湿的副本有数十本,黎文苑和李思正觉得闲来无事,便帮着明怀一起抄录。黎文苑细细观察明怀书写,发现他能写得一笔端庄优美的楷书,颇为赞赏道:“中贵人居然写得如此一手好字!”
明怀略一笑,道:“大人谬赞了,都是少时在内书堂所学,笔力不及大人。”他九岁入宫,十岁被选入内书堂读书,习书练字是他的本职,只是过去年纪稚幼,会厌倦每日背书练字,偶尔临摹不合词林老师意,便会被司礼监提督要求跪在圣人像前,用戒方打手以示惩罚。现在练成的书法,都来于他接受的每次惩罚,只是这些种种,他不会和任何人提及。
黎文苑笑道:“中贵人过誉了。”
一面闲谈一面抄写容易出现纰漏,不多时三人就缄默不语,认真抄写副本。静心抄写不难,但副本上所说的灾荒事宜,让黎文苑分了神。今岁战事和灾厄共起,皇帝不仅要心系云州的军民,还要关注灾地的百姓,近来需要处理的政务比以往更多,黎文苑涉足朝事不久,却也深感治国的不易,故而当下更觉淮王贸然起兵是动摇国本的大罪。
李思正见她手持副本心摇神驰,终是忍不住提起一件旧事:“我记得嘉成五年池州曾因灾荒饿殍遍野,令尊当时施粮救饥,帮助了许多贫寒百姓。”
他祖籍池州,恰逢嘉成五年回故里探亲。彼时李子璆居尚书之位多年,即便是久居池州的亲眷,也借着这位尚书大人的名衔占了不少好处,他们的财富仰仗于李子璆的势力,对李子璆自然分外殷勤。得知池州出现灾情,李子璆立即去信告知他们可趁百姓无米下炊之际,高价借贷米粮给他们,以此赚得更多钱财。
饥民走投无路,可以选择的余地不多,出售田地和自由,成为富户的农奴是他们饥年唯一能选择的存活之道。富户出售米粮,能让不愿入奴籍的百姓获得一丝期望,这种交易可谓圆满,让买卖双方都能得到彼此想要的益处。
嘉成年间米粮储备不足,遇到饥荒朝廷束手无策,富户出售富余米粮给百姓是灾年不成文的规定,李子璆要求亲眷所做之事,于富户而言是常事,也是理所当然。
李思正第一次见识到父亲用这么不堪的手段敛财,他当即劝阻亲眷:“百姓遇饥年本就不易,你们为何还要趁人之危赚这等不义之财!”
他的叔父笑道:“允谦,你去附近问问,哪家大户不是在贩卖粮米?这不过是件寻常买卖罢了,况且我们又没有逼着那群灾民买我们的米。”
李思正愤愤道:“黎府同样是商贾出身,他们多日赠药施粥,可没有收过百姓一分钱财。”
叔父仍是衔着满脸笑意,满不在意道:“黎府在池州有官衔在身,我们又没有,怎能和他们相比。”
言辞不敌叔父,李思正随即送信回京师,得到的回复却是:“这等小事你不要在意,爹爹我自有打算。”
李思正对李子璆的厌恶由来于此,他明明已身居高位,享受这个位置带来的所有便利,却还贪得无厌。
黎文苑岂知他此话的缘由,只当是他们同乡的缘故,李思正才会旧事重提,“朝廷已经想好了应对灾荒之法,百姓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央求大户施粮了。”嘉成五年在池州赈灾的人是原身,她脑中没有李思正所说的那段记忆,自是不好多提及此事,只得偏转话题。
“今日陛下也会参加廷议,想必他和你我一样,也在意赈灾之事。”
待黎文苑和李思正进入文华殿时,群臣已分立两侧,皇帝未至,他们只接耳私语,气氛不似往日般轻松。
凭着前阵子捉拿贪墨官员的功夫,先帝的那些糊涂旧臣都知自己的脖颈上已经架好了刀刃,稍有不慎便会落得和许桓一样斩首的下场。皇帝亲临廷议,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张。
不多时,皇帝入殿于御座上坐下,群臣跪拜齐颂:“陛下万岁。”皇帝命众臣起身后问道:“现在赈灾情况如何?”
户部左侍郎出列道:“回禀陛下,定州、元江两府已从预备仓中取余米五十万石,莱州、平阳连年出现饥荒,去年丰年也粮食紧缺,所以秋粮仅足兑运,现在预备仓没有富足贮粮,待漕运的粮米到达后,就可以开仓放粮。”
皇帝道:“今年春,雨雪连旬,百姓苦之,这四府今年的税粮就一概全免吧,至于日后再遇到预备仓无米一事,你们怎么打算?”
吏部右侍郎出列,开始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还有一事和粮仓有关。自乾治初年起,江南百姓运粮至各官仓的事宜都是依仗朝廷军队,按律令规定,百姓只需根据地方远近之差,按照每石粮,南直隶六斗,北直隶五斗的标准给与军队一定酬劳来完成每年的税粮交纳,但近年部分官员却利用兑运行侵欺积滑之事,他们联合负责兑运的总兵,强行加收百姓的粮米,谎报送京的粮米数额,私自贩卖粮米,这些贪吏的作为我都已记录在册,请陛下明察!”他从袖中取出奏疏,双手高举,等待皇帝的反应。
皇帝身边的内臣看了一眼皇帝,得到许可后下阶从吏部右侍郎手中接过奏疏。
皇帝打开呈上的奏疏,细细读过后,冷冷道:“京察还没开始,你们倒是给都察院和吏部省了不少事,你们想朕怎么罚?自请降黜可好?”
京察由吏部和都察院主持,五品以下的京官容易
群臣不论“你们”所指是谁,单听闻皇帝要降罪,便齐齐跪倒一片。他们因无法回答皇帝尖锐的问题而保持着沉默,只有杨宗道一人站立于群臣前列,他建议道:“陛下,每年运送到京师的粮米定额为四百万石,存粮足够京师的用度,饥年粮食征纳,灾伤地方的百姓负担太重,朝廷不如改去以往的征收律令,凡是分派粮多和灾荒的地方,粮税以银、钞、钱、绢代输,这样实行可以充盈内库,百姓也不必被过多征收钱粮。”
皇帝点头道:“这法子好,这件事就按阁老你说的办,内阁回去拟定好策略,明日我们再商议决定如何实施。”
又道:“还有何事要商议?”
吏部右侍郎道:“陛下,兵户两部已无首多日,请陛下尽早决定兵户两部尚书的人选。”
皇帝沉吟半响,道:“兵部尚书的人选我还没想好,户部的话……我倒觉得李阁老很适合这个位置。”
此话一出,在座众人皆是惊惧。
工部尚书调任入户部,表面上是平调,实则是降黜。李子璆在工部经营多年,熟知其中政务,拥有在此的人脉,将他调入户部,无疑是在断他根基,且不论户部的在职官员他是否熟识,单论户部的庶务,便足够他熟悉个一年半载了。现如今皇帝知悉朝政,过目的政务不比朝臣少,六部乃至内阁决定的政务都要经他之手,他想到这个决策,必是能确保李子璆治下的户部正常运作。留李子璆在内阁,却调他入户部,是给李子璆一个警示,也是给朝臣的警示。
李子璆面色如常,施礼拜谢:“臣谢陛下隆恩。”
大家尽力掩饰心中惶恐,仍是继续商议其他朝事,“云州之战就快结束,此次军队的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想必大家都清楚,我们不如借此机会重新整顿各地军队,加强武备,筛选能者,以防日后再遭寇贼突袭。”
防患于未然是好事。在思想到女真还会继续进犯的情况下,黎文苑登时心念一动,决上奏皇帝一个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