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得了若罗珲的表面谅解后,谢森押着犹不服气的李博离开明园。
李博心中多少有些忐忑,但是在谢森看向自己时,还是梗起脖子道:“你是令主,想怎么处置我就怎么处置。”
谢森根本不会被他的话激怒,只道:“此事由公主殿下决断。”
李博冷哼一声,转过头去,心里却在琢磨如何向公主求情。
谢森行事谨慎,入宫前先让李博换回了墨雪卫的戎服——若是他真穿着这身仆役的服装入宫,恐怕明天各种谣言就满天飞了。
于是,当守卫皇宫的羽林军见到李博时,只觉得他比平时沉默,没有回应相熟的羽林卫的嬉笑。
因大燕公主与前朝不同,有登基为帝者,故而墨雪卫的地位颇高,在宫中自有值房。
谢森已经派小校提前将事情告诉了端弘公主,所以他们一到值房,就看见笑呵呵的富悦侯着他们。
却是公主被陛下召见,不得空,便将此事交给了富悦处理。
富悦听了谢森的汇报,笑眯眯地看向李博,道:“所以李侍卫不仅乔装了小厮,还被吐谷浑的王子识破了?”
李博好生羞愧。
谢森道:“是我失察,请大监处罚。”说着,单膝跪地,垂头听命。
富悦还是那副笑眯眯的样子,伸手扶起谢森,道:“事发突然,你处置及时,又让吐谷浑王子知道了咱家公主的威仪不容损害,你有何错?”
李博听着背后冒出一层冷汗。
谢森处置及时,自己就是那个“事发突然”,谢森有理有据地驳斥了吐谷浑王子,自己就是……
富悦看着李博越来越低的头,心道难怪公主殿下力排众议选了谢森为令主。与他比起来,李博还是太稚嫩了。
不过李博的忠心毋庸置疑。
想到这里,富悦对李博道:“既然李侍卫对王子殿下颇有好奇之心,不如就由你专门护卫他吧。”
李博被这道晴天霹雳击倒了,等他垂头丧气地出了宫门,谢森看他这样颓然,最后还是忍不住劝道:“大监如此安排,其实是要你好好与王子殿下来往。”
李博更加不解,道:“为什么?难道他真要成为驸马?”若非如此,富悦又为什么要让李博和若罗珲往来呢?
谢森不愿意随意猜测公主殿下的终身大事,只道:“他终是要在帝京留几年的,何必因为一点小事而留下嫌隙。”
李博想了许久也没想明白富悦的用意。但身为墨雪卫,公主及公主身边大监的命令,他又不得不从。
所以第二日一早,李博就挎着一张脸,站在了若罗珲的门外。
其他几名候选者都留意到这事,河东大族的嫡子还特意派人给若罗珲送信,邀他品茶,显然是想探听一下。
若罗珲不愿意和人交恶,更不愿成为旁人口中的谈资,所以让真正的小五送信婉拒了。
没想到他这样的举动倒让旁人生了疑心,再过一日,就有吐谷浑王子与墨雪卫因驸马人选大打出手的流言满天飞了。
本来这等流言是绝不会传到宫中的。
可是庄王的女儿柔莱郡主是个好乐子的人,听到这消息便立刻进宫。她也不去找端弘公主,只在探望祖母隆晔太后的时候,半遮半掩地将这事说了。
隆晔太后乃是正康帝父亲隆晔帝的唯一皇后,一辈子生育了正康帝与庄王两个儿子,素来是宫中顺风顺水的得意人,如今听闻明园竟然出了这样的事,她怎么不生气,立刻将正康帝唤来。
正康帝只知道丘敦锋将吐谷浑送来的二王子安置在了明园,其后发生的事情,他一概不知。
隆晔太后见正康帝一问三不知,抽出手绢哭道:“端弘自小没了娘,你又忙于政务,难以日日照管她。我劝你早点续弦,你却总是推脱,可怜我的孙女,竟然遇到这样的事。”
这是隆晔太后在后宫百战不爽的法子,只要她心中不满,便找机会到隆晔帝面前哭一哭,隆晔帝多半就顺了她的意思。
正康帝也是从小看着母亲和后宫诸妃斗智斗勇长大的,心知她这话水分极大。若说隆晔太后不喜端弘这个孙女,那当然也不可能。只是在隆晔太后心里,到底还是最爱小儿子庄王,其次便是长孙女柔莱郡主,再次才能轮到正康帝父女。
他向隆晔太后保证,自己一定会彻查此事,又说让端弘来给太后请安。
隆晔太后换了条手绢,擦擦鼻子,道:“倒不必让端弘来我这里了。她此时必然羞愤难当。”
正康帝喏喏应了。
实际上端弘公主听到这传言时,根本没有考虑到什么羞愧不羞愧,只笑道:“所以堂姐一早进宫探望祖母,就为了说这一件小事?”笑意不及眼底,带着丝丝冷意。
她一边说,一边将看过的奏折放到一旁,又拿起下一份。
富悦将奏折一一摆好,看了一眼端弘,见她面上毫无羞涩之意,轻轻蹙起的眉间只有对皇室内斗的不耐。
围绕着储君之位的纷争已经持续了两三年。正康帝虽然只有一女,但是按照燕朝故事也足以继承帝位了。
可是朝中皆知隆晔太后宠爱小儿子,在隆晔帝和正康帝两朝都对朝政颇有谏言,故而便有了立皇太弟或者将庄王之子过继的提议。
牵涉其中的庄王沉默不语,只日日派隆晔太后最宠爱的孙女柔莱郡主入宫侍奉。
他这般作态,大臣们都是熟知历代宫闱旧事的,哪里不懂这些门道,上书的人便越来越多了。
正康帝颇为头疼。此次为端弘公主选婿,其实也有向朝臣展示公主殿下已然可以婚嫁,参与朝政之意。
端弘公主对这些事情都心知肚明,故而听到柔莱郡主在此搬弄流言,心中无比厌恶。
手中的奏折是正康帝专门派人送来的,意在提前让端弘公主熟悉政事。正康帝爱护女儿,不愿让她徒增烦恼,自然不会把有关立储相关的奏折放在其中。
所以端弘公主手中只是一封有关京畿地区野猪横行的呈文,其中提到村民多有被野猪所伤,但是官吏巡查,只见野猪奔入山林等等。
本来这事只归河南尹管辖,却有这样的奏折呈上来,多半应是有内情。正康帝将此送来,就是为了让端弘公主见识政务中的种种情况。
她此时心烦意乱,对着字句看不到心里。富悦心疼她,劝道:“公主已经看了一个多时辰了,不如走动走动。听说西苑的花都开了呢。”
端弘公主听到此话,眼眸中闪过一抹亮色。她合起奏折,对富悦道:“大监说得对,我得出去走走。”
她起身,准备回内室换一身出行的衣服,忽而转身对富悦道:“大监派个人给谢峰送信,让他帮我邀请几位公子春游,另外墨雪卫要做好护卫。”
富悦立刻就明白了端弘公主的心思,她这是想将帝京的水搅得更浑一些。
他笑着摇摇头,虽然自己与谢森要头疼了,但这样的公主总比困守愁城要让人宽慰。
不管身上留着谁的血脉,想要真正拥有那座至高的御座,总要有不同凡人之处。
消息传到明园,若罗珲正在接待那位来自河东的柳公子。
昨日柳公子邀约不成,今天改换了方略,亲自登门拜见。
若罗珲总不能将他赶走,只好迎了进来。柳公子和若罗珲叙话的时候,眼神忍不住向门口飘。李博还沉默不语地站在那里。
柳公子忍了又忍,最后还是道:“听说这位李侍卫乃是秀水李氏,颇得公主信重。王子殿下若是没有事务要派给他,不如就让他回墨雪卫吧。”
柳氏乃是河东大族,阖族子弟从五岁起就要入族学读书,除了经史子集,弓马剑术之外,他们也需要了解当朝情势:皇帝喜好如何,后宫有什么宠妃,诸位皇子贤愚性情……柳氏子弟心中都有本账。
正康帝唯有一女,端弘公主继位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柳氏自然也会将她有关的消息都列入其中。
尤其这位柳公子上京备选驸马,柳氏族内更是用心,连密不外传,只有族长几人知道的消息都告诉了他。
所以柳公子此时看若罗珲,眼中就颇有同情的神色这西陲来的王子,别看身份好似多么高贵,实际上连个服侍的人都没有。对帝京的朝局也两眼一抹黑,刚到第一天就得罪了端弘公主最信任的两个侍卫,还惹得京中出现那等流言。他自己却仿佛全无所知一般,前程堪忧啊。
柳公子自问心地善良,方才那样劝道。
若罗珲听出他没有恶意,但是自己初来帝京,一举一动都招人注意。如今事已至此,不如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不过他确实不知道京中流言,只一心想等见到公主,禀明她自己无意参选驸马之意。
只是燕国安排了这么多名门公子在此,除了墨雪卫之外,却没有其他人来见他们。实在不知道是何用意。
好在这一日的下午,若罗珲就见到了端弘公主。
李博心中多少有些忐忑,但是在谢森看向自己时,还是梗起脖子道:“你是令主,想怎么处置我就怎么处置。”
谢森根本不会被他的话激怒,只道:“此事由公主殿下决断。”
李博冷哼一声,转过头去,心里却在琢磨如何向公主求情。
谢森行事谨慎,入宫前先让李博换回了墨雪卫的戎服——若是他真穿着这身仆役的服装入宫,恐怕明天各种谣言就满天飞了。
于是,当守卫皇宫的羽林军见到李博时,只觉得他比平时沉默,没有回应相熟的羽林卫的嬉笑。
因大燕公主与前朝不同,有登基为帝者,故而墨雪卫的地位颇高,在宫中自有值房。
谢森已经派小校提前将事情告诉了端弘公主,所以他们一到值房,就看见笑呵呵的富悦侯着他们。
却是公主被陛下召见,不得空,便将此事交给了富悦处理。
富悦听了谢森的汇报,笑眯眯地看向李博,道:“所以李侍卫不仅乔装了小厮,还被吐谷浑的王子识破了?”
李博好生羞愧。
谢森道:“是我失察,请大监处罚。”说着,单膝跪地,垂头听命。
富悦还是那副笑眯眯的样子,伸手扶起谢森,道:“事发突然,你处置及时,又让吐谷浑王子知道了咱家公主的威仪不容损害,你有何错?”
李博听着背后冒出一层冷汗。
谢森处置及时,自己就是那个“事发突然”,谢森有理有据地驳斥了吐谷浑王子,自己就是……
富悦看着李博越来越低的头,心道难怪公主殿下力排众议选了谢森为令主。与他比起来,李博还是太稚嫩了。
不过李博的忠心毋庸置疑。
想到这里,富悦对李博道:“既然李侍卫对王子殿下颇有好奇之心,不如就由你专门护卫他吧。”
李博被这道晴天霹雳击倒了,等他垂头丧气地出了宫门,谢森看他这样颓然,最后还是忍不住劝道:“大监如此安排,其实是要你好好与王子殿下来往。”
李博更加不解,道:“为什么?难道他真要成为驸马?”若非如此,富悦又为什么要让李博和若罗珲往来呢?
谢森不愿意随意猜测公主殿下的终身大事,只道:“他终是要在帝京留几年的,何必因为一点小事而留下嫌隙。”
李博想了许久也没想明白富悦的用意。但身为墨雪卫,公主及公主身边大监的命令,他又不得不从。
所以第二日一早,李博就挎着一张脸,站在了若罗珲的门外。
其他几名候选者都留意到这事,河东大族的嫡子还特意派人给若罗珲送信,邀他品茶,显然是想探听一下。
若罗珲不愿意和人交恶,更不愿成为旁人口中的谈资,所以让真正的小五送信婉拒了。
没想到他这样的举动倒让旁人生了疑心,再过一日,就有吐谷浑王子与墨雪卫因驸马人选大打出手的流言满天飞了。
本来这等流言是绝不会传到宫中的。
可是庄王的女儿柔莱郡主是个好乐子的人,听到这消息便立刻进宫。她也不去找端弘公主,只在探望祖母隆晔太后的时候,半遮半掩地将这事说了。
隆晔太后乃是正康帝父亲隆晔帝的唯一皇后,一辈子生育了正康帝与庄王两个儿子,素来是宫中顺风顺水的得意人,如今听闻明园竟然出了这样的事,她怎么不生气,立刻将正康帝唤来。
正康帝只知道丘敦锋将吐谷浑送来的二王子安置在了明园,其后发生的事情,他一概不知。
隆晔太后见正康帝一问三不知,抽出手绢哭道:“端弘自小没了娘,你又忙于政务,难以日日照管她。我劝你早点续弦,你却总是推脱,可怜我的孙女,竟然遇到这样的事。”
这是隆晔太后在后宫百战不爽的法子,只要她心中不满,便找机会到隆晔帝面前哭一哭,隆晔帝多半就顺了她的意思。
正康帝也是从小看着母亲和后宫诸妃斗智斗勇长大的,心知她这话水分极大。若说隆晔太后不喜端弘这个孙女,那当然也不可能。只是在隆晔太后心里,到底还是最爱小儿子庄王,其次便是长孙女柔莱郡主,再次才能轮到正康帝父女。
他向隆晔太后保证,自己一定会彻查此事,又说让端弘来给太后请安。
隆晔太后换了条手绢,擦擦鼻子,道:“倒不必让端弘来我这里了。她此时必然羞愤难当。”
正康帝喏喏应了。
实际上端弘公主听到这传言时,根本没有考虑到什么羞愧不羞愧,只笑道:“所以堂姐一早进宫探望祖母,就为了说这一件小事?”笑意不及眼底,带着丝丝冷意。
她一边说,一边将看过的奏折放到一旁,又拿起下一份。
富悦将奏折一一摆好,看了一眼端弘,见她面上毫无羞涩之意,轻轻蹙起的眉间只有对皇室内斗的不耐。
围绕着储君之位的纷争已经持续了两三年。正康帝虽然只有一女,但是按照燕朝故事也足以继承帝位了。
可是朝中皆知隆晔太后宠爱小儿子,在隆晔帝和正康帝两朝都对朝政颇有谏言,故而便有了立皇太弟或者将庄王之子过继的提议。
牵涉其中的庄王沉默不语,只日日派隆晔太后最宠爱的孙女柔莱郡主入宫侍奉。
他这般作态,大臣们都是熟知历代宫闱旧事的,哪里不懂这些门道,上书的人便越来越多了。
正康帝颇为头疼。此次为端弘公主选婿,其实也有向朝臣展示公主殿下已然可以婚嫁,参与朝政之意。
端弘公主对这些事情都心知肚明,故而听到柔莱郡主在此搬弄流言,心中无比厌恶。
手中的奏折是正康帝专门派人送来的,意在提前让端弘公主熟悉政事。正康帝爱护女儿,不愿让她徒增烦恼,自然不会把有关立储相关的奏折放在其中。
所以端弘公主手中只是一封有关京畿地区野猪横行的呈文,其中提到村民多有被野猪所伤,但是官吏巡查,只见野猪奔入山林等等。
本来这事只归河南尹管辖,却有这样的奏折呈上来,多半应是有内情。正康帝将此送来,就是为了让端弘公主见识政务中的种种情况。
她此时心烦意乱,对着字句看不到心里。富悦心疼她,劝道:“公主已经看了一个多时辰了,不如走动走动。听说西苑的花都开了呢。”
端弘公主听到此话,眼眸中闪过一抹亮色。她合起奏折,对富悦道:“大监说得对,我得出去走走。”
她起身,准备回内室换一身出行的衣服,忽而转身对富悦道:“大监派个人给谢峰送信,让他帮我邀请几位公子春游,另外墨雪卫要做好护卫。”
富悦立刻就明白了端弘公主的心思,她这是想将帝京的水搅得更浑一些。
他笑着摇摇头,虽然自己与谢森要头疼了,但这样的公主总比困守愁城要让人宽慰。
不管身上留着谁的血脉,想要真正拥有那座至高的御座,总要有不同凡人之处。
消息传到明园,若罗珲正在接待那位来自河东的柳公子。
昨日柳公子邀约不成,今天改换了方略,亲自登门拜见。
若罗珲总不能将他赶走,只好迎了进来。柳公子和若罗珲叙话的时候,眼神忍不住向门口飘。李博还沉默不语地站在那里。
柳公子忍了又忍,最后还是道:“听说这位李侍卫乃是秀水李氏,颇得公主信重。王子殿下若是没有事务要派给他,不如就让他回墨雪卫吧。”
柳氏乃是河东大族,阖族子弟从五岁起就要入族学读书,除了经史子集,弓马剑术之外,他们也需要了解当朝情势:皇帝喜好如何,后宫有什么宠妃,诸位皇子贤愚性情……柳氏子弟心中都有本账。
正康帝唯有一女,端弘公主继位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柳氏自然也会将她有关的消息都列入其中。
尤其这位柳公子上京备选驸马,柳氏族内更是用心,连密不外传,只有族长几人知道的消息都告诉了他。
所以柳公子此时看若罗珲,眼中就颇有同情的神色这西陲来的王子,别看身份好似多么高贵,实际上连个服侍的人都没有。对帝京的朝局也两眼一抹黑,刚到第一天就得罪了端弘公主最信任的两个侍卫,还惹得京中出现那等流言。他自己却仿佛全无所知一般,前程堪忧啊。
柳公子自问心地善良,方才那样劝道。
若罗珲听出他没有恶意,但是自己初来帝京,一举一动都招人注意。如今事已至此,不如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不过他确实不知道京中流言,只一心想等见到公主,禀明她自己无意参选驸马之意。
只是燕国安排了这么多名门公子在此,除了墨雪卫之外,却没有其他人来见他们。实在不知道是何用意。
好在这一日的下午,若罗珲就见到了端弘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