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何许人也,自然不会无端对一女子献殷勤。彭城本为公主之尊,心中也明白,王肃对她爱慕有,对她身份的认可亦有。
他肯哄她,她便已心满意足。更何况他是如此玉树临风的郎君,便是光看着也叫人心旷神怡。
彭城将手勾住他的手,也吻了一下。只道:"王郎,等这段日子过去,我便去向至尊阿兄请旨,给我们赐婚。"
彭城从未有过和夫君联袂出席宴会之时,此时自然心驰神往。
她的声音透出她的愉悦,王肃又吻了吻她,说了声,"好。"
尚公主等于一步便成为皇室中人,再也不只是客卿的身份。
皇室中人与客卿之间虽说都有赖君主的恩遇以确立地位,但到底不同。
王肃出身豪族,幼时便有大志,不是没想过要同东晋时代的先祖争锋。可时使物然,士族世家已再不复旧时风采。
北朝迁洛后,皇帝便初定氏族。
眼看旁的汉姓世家接连崛起,他当然知道这是个好机会,所以在南朝冤杀其父兄后,他便设法北投,在从前刘宋王室北投的刘昶身边做长史。
他在王府的时候,倒没怎么见过这位公主。大抵因为刘昶世子的病,公主难免需要照料。
还未见过,他便已有了几分怜悯之情。
贵为公主,却只能嫁与一残者,怎能不令人惋惜。
未几,便跟随南伐。坐刘藻等败,黜为平南将军。
旁人只道他一个刚刚北投而来的南将,至尊已是宠遇甚隆,但谁能知他内心何其彷徨。
位愈尊,宠愈隆,压力便更甚。稍不留神,行差踏错,便万劫不复。
他深明自己的处境,所以他急需一个机会证明自己。也急需一个支柱,能让自己在北朝真正站稳脚跟,成为诸贵眼中的自己人。
就在这样的时候,彭城公主出现了。
那是刘承绪丧事之后,他亲赴王府理事,便见佳人独坐幽篁里。
公主所奏乃一曲《汉宫秋》琴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公主指法圆静,练熟还生,只微带些浮华之气。
彭城公主这方一笑,犹如春有桃花蘸水开。方出言请王郎指点琴意,王肃自求之不得。(注1)
两人在幽处亭间相约半晌,王肃方举步往席间去。路过一弯曲水处,恰见宋王刘昶庶长子刘文远等人,诸人起身拱手见礼而过。
唯刘文远目送王肃离去,面含不忿之色。
北魏王室素来与像刘氏皇族之后这样的上卿联姻,他的父亲带着他们一起北逃之后便接连娶了三位公主。(注2)
而公主子刘承绪又尚彭城公主。
如今这位世子阿弟既已亡故,朝廷依照惯例,会再许赐婚公主以维系联姻关系。
他有蠢蠢欲动的心思,从不刻意避讳他人,却叫王肃捷足先登。自然如何看如何碍眼,不免冷笑,"人前一个样,人后又一个样。"
北海王妃当即斥阿兄"慎言"。
彭城公主自幽林出,自去寻冯夙。至室,冯夙却避而不见,公主只好将带来的补品交于冯府的属官。
后方赴宴,坐于北海王元详身侧。元详瞧她若有所思,不免询问。
听后却不由的笑了起来,彭城公主难免看着他,"你这人,有没有同情心啊。人家妻子生病,你不帮着寻医寻药就罢了,还在这里笑。"
元详道:"我前几日才刚同王妃说呢,冯夙若想出头除非尚个公主。这才几天,他妻子便病重了,你说巧不巧?"
彭城公主一滞,反问,"你什么意思。"
元详道,"没什么意思,瞎猜的。"
冯氏素有前科,其父冯熙年二十七才与公主诞长子冯诞。
元详道:"你觉得这正常吗?"
北朝素来早婚,男子二十七几乎是快要当阿爷的年纪,那么之前的妻妾子女呢?(注3)
"就不必提兰陵姑母的日子,庶子女一大堆,最要紧的是这个妾室……"
事涉此宴主人,即便本人因丧仪并不在此,元详仍不免声音一低,"还是有特别身份的妾室,儿子甚至早于公主亲子,送进宫由太后将养着。与诸公主皇子为伴,平素里见了你说该敬着还是不该敬着?"(注4)
元详又看看她,"不知你作何想,反正我听了只觉得这日子实不自在。"
彭城一时无话,连送入玉盏中的酪浆也没有饮用的兴趣。
席间除却酪饮,还有茶茗供给。常夫人因听得宴中多有南来士人,特命预备着。
韶华先给元宏做兰雪露茶,元宏的眼睛却盯着一侧的王肃身上。
王肃初入国时,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
如今数年已过矣,王肃竟在席间食羊肉酪粥甚多。
元宏盯了他一会儿,才道:“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
王肃倒想了想,才说:“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注5)
元宏大笑,便因这南北习惯之差异,作一字谜。曰:"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
他只话音刚落,李彪便已猜出,但看破不说破。依然沿用一句谜来解至尊之谜,于是曰:“沽酒老妪瓮注瓨,屠儿割肉与秤同。”
尚书左丞甄琛坐在另一侧,此时听李彪之谜,亦用另一谜来解。回曰:“吴人浮水自云工,妓儿掷绳在虚空。”
众人品辩二人的套谜,不觉了然。元宏亦抚掌而笑,元勰便为此谜落下注脚:“臣始解此字是‘習’字。”
元宏即以金钟赐李彪。(注6)
元勰观王肃多时,此时才说:"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
这是肯定句,而非疑问句。
食物的习惯不易改变,往往寓意着心也难以改变。
北魏的至贵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是个南人,而至尊的隆宠,有时候反而会更激起他们的审视。
这番看似闲聊的敲打,足可见大魏的至贵们对他仍然心存疑虑。
王肃自知元勰深意,此时只答:“乡曲所美,不得不好。”
元勰便笑道:“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
愈是如此,愈应落落大方,王肃自然笑应。(注7)
如此颇为高雅的文学之事,元详自然敬而远之。加之对李彪其人的疑虑,也不愿待在此处充当捧场观众,恰彭城公主也欲离席散心,两人便同行。
彭城正想着心事,不知不觉便走到外院来。她步履一顿,便用眼风去诘问元详,元详却将手一摊,表示自己也没在意。
彭城便略沉吟片刻,才轻唤正面对自己行礼的底层士庶免礼。
那人一双眼睛闪着精光,似对她十分仰慕。而这般仰慕于她而言却倍感冒犯,她不欲详询那人姓名。
反正盼望公主提携的士庶何其多也,她也不能个个有回应。只微微一笑后,便以刀扇掩面,蹁跹离去。
元详倒无所谓,他至此处便是为了寻高小娘子。此时见彭城公主离去,只拍拍高肇的肩以示安慰,方示意高小娘子离席。
高肇一双慧眼,本就没什么不明白的。那日见元详长身玉立,举止容雅,袨衣华服,高贵非常。便知其绝非王府司事,其后又见其妹对其十分殷勤照料,也猜得三分。
而今一见元详,从内院之中携公主而出,方为猜疑落下了注脚。
高小娘子今日一袭绿衣,似一潭春水一般,看的元详情热不已,索性用她一侧荷花袖遮住她的双眼,再行事。
高小娘子今日倒十分安静,只在最后叫了两声七郎。元详本以为她是因在宴中所以害羞,抱着她亲吻时,才发现她是心不在焉。
他并不觉扫兴,他向来待心爱的女郎犹如伉俪,忙问她如何?
高小娘子却幽幽的叹了口气,问了半晌才说:"太子既废,家里想一通冯府的门路,为二郎争一争。"
所以,今日高肇才会出现于此。
元详这时方才恍然,思忖起高氏的野心和昭仪阿嫂的威势来。
他本以为至尊阿兄是欲借阿嫂之手扶持些势力来,深思量才发觉他这专房独宠的阿嫂已然对至尊阿兄形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竟已可插手议储之事。
这让人觉得恍惚,又不免让人觉得心惊。
元详只觉得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哪怕身处温室中,也实觉不适。
从前在面对前冯皇后时其实并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是今日想起昭仪阿嫂时,他的脑海里却浮现出了另一张脸。
那是尚是三十多岁的冯太后,正升坐于殿上,高高的俯视他们。
他闭上眼睛,忽的打了一个寒颤。
韶华直到躺在胡床上时,尚觉有些不现实。今日元宏携她赴宴归宁,阿娘便同她论起了议储之事。
她说了那句老话,"太子是冯氏的根基。"
这话原是太后箴言,她因此得到偌大的好处。于是以经验授之,教导后辈。
其实她从未忘记初入宫时,太后曾携她去往太华殿前,念了一首庭燎。
而在元宏收到秘信,开始怀疑太子有意谋反时。她便开始考量诸子,元宏使诸子时常至显阳殿走动,也有考察之意。
于储君而言,年纪很重要。太小了未露天资,太大了又难免不贴心,不好掌握。
"但是元恪是最合适的人选。"
躺在里侧的元宏此时也在思量。他睁着眼睛,盯着帐蔓上延绵追逐的芙蓉花,说出了他三思后的结果。
他想起了元恪少时便不爱珍宝唯取骨如意的往事,便觉此子有大志焉。今朝又同元勰相议,元勰也表支持。(注8)
元恪的孝顺倒还是其次,最要紧的是从前因对元恂倾注了多番心血,难免忽略了元恪的感受。导致他直至此时仍无王爵职别,日日除却读书唯读经而已。
无王爵职别便无国秩职俸,也就无属官。他身边的可用之人唯几位宦臣白衣而已。
因无人可用,无钱财可支配。所以将来谁与他可用之人,谁遣资源相扶,谁便有恩于他,双方必然一心。
他原本便打算将势力分为三股。
收旧贵之力于皇宗亲贵之手,掌朝廷军政命脉。
分世家御史之权于韶华之手,一面约束宗室力量,一面维护大魏人事安排,与汉臣推进政策。
第三便是集统筹兼具之力于未来的天子本身,合乎法理的维护大魏的稳定发展。
三驾马车并行,互为掣肘又互为帮扶,集兵权财权人事为一体。以确保他的意志可以在未知的未来无限的延伸下去。
思及此,元宏不免叹息。
生命真是太过短暂的旅途,若是能活的长久一些,更长久一些就好了。
可以和心爱的人徜徉于山水间,也可以看见自己的伟业有功成的那一天。
元宏此时正于塌上支颐,寝衣松垮的垂散下来,露出里头白皙的肌肤。而韶华正伏于枕畔上,一只手抚着他的腰,看起来像两棵互相缠绕的连理树,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两树分开。
元宏所求,便是如此。
一如往日元宏与她谋诸床头一般,韶华但瞧他这一副神色,便知他已然在帷幄之中便下定决心。
对韶华来说,元恪的舅氏几乎抛给她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
他们托常夫人进言:"自知末流弱质,唯替昭仪娘子免除后顾之忧。"
后顾之忧。
她将这四个字含在嘴里琢磨一番,她会有何后顾之忧呢?
思来想去,也只唯一个而已。
他肯哄她,她便已心满意足。更何况他是如此玉树临风的郎君,便是光看着也叫人心旷神怡。
彭城将手勾住他的手,也吻了一下。只道:"王郎,等这段日子过去,我便去向至尊阿兄请旨,给我们赐婚。"
彭城从未有过和夫君联袂出席宴会之时,此时自然心驰神往。
她的声音透出她的愉悦,王肃又吻了吻她,说了声,"好。"
尚公主等于一步便成为皇室中人,再也不只是客卿的身份。
皇室中人与客卿之间虽说都有赖君主的恩遇以确立地位,但到底不同。
王肃出身豪族,幼时便有大志,不是没想过要同东晋时代的先祖争锋。可时使物然,士族世家已再不复旧时风采。
北朝迁洛后,皇帝便初定氏族。
眼看旁的汉姓世家接连崛起,他当然知道这是个好机会,所以在南朝冤杀其父兄后,他便设法北投,在从前刘宋王室北投的刘昶身边做长史。
他在王府的时候,倒没怎么见过这位公主。大抵因为刘昶世子的病,公主难免需要照料。
还未见过,他便已有了几分怜悯之情。
贵为公主,却只能嫁与一残者,怎能不令人惋惜。
未几,便跟随南伐。坐刘藻等败,黜为平南将军。
旁人只道他一个刚刚北投而来的南将,至尊已是宠遇甚隆,但谁能知他内心何其彷徨。
位愈尊,宠愈隆,压力便更甚。稍不留神,行差踏错,便万劫不复。
他深明自己的处境,所以他急需一个机会证明自己。也急需一个支柱,能让自己在北朝真正站稳脚跟,成为诸贵眼中的自己人。
就在这样的时候,彭城公主出现了。
那是刘承绪丧事之后,他亲赴王府理事,便见佳人独坐幽篁里。
公主所奏乃一曲《汉宫秋》琴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公主指法圆静,练熟还生,只微带些浮华之气。
彭城公主这方一笑,犹如春有桃花蘸水开。方出言请王郎指点琴意,王肃自求之不得。(注1)
两人在幽处亭间相约半晌,王肃方举步往席间去。路过一弯曲水处,恰见宋王刘昶庶长子刘文远等人,诸人起身拱手见礼而过。
唯刘文远目送王肃离去,面含不忿之色。
北魏王室素来与像刘氏皇族之后这样的上卿联姻,他的父亲带着他们一起北逃之后便接连娶了三位公主。(注2)
而公主子刘承绪又尚彭城公主。
如今这位世子阿弟既已亡故,朝廷依照惯例,会再许赐婚公主以维系联姻关系。
他有蠢蠢欲动的心思,从不刻意避讳他人,却叫王肃捷足先登。自然如何看如何碍眼,不免冷笑,"人前一个样,人后又一个样。"
北海王妃当即斥阿兄"慎言"。
彭城公主自幽林出,自去寻冯夙。至室,冯夙却避而不见,公主只好将带来的补品交于冯府的属官。
后方赴宴,坐于北海王元详身侧。元详瞧她若有所思,不免询问。
听后却不由的笑了起来,彭城公主难免看着他,"你这人,有没有同情心啊。人家妻子生病,你不帮着寻医寻药就罢了,还在这里笑。"
元详道:"我前几日才刚同王妃说呢,冯夙若想出头除非尚个公主。这才几天,他妻子便病重了,你说巧不巧?"
彭城公主一滞,反问,"你什么意思。"
元详道,"没什么意思,瞎猜的。"
冯氏素有前科,其父冯熙年二十七才与公主诞长子冯诞。
元详道:"你觉得这正常吗?"
北朝素来早婚,男子二十七几乎是快要当阿爷的年纪,那么之前的妻妾子女呢?(注3)
"就不必提兰陵姑母的日子,庶子女一大堆,最要紧的是这个妾室……"
事涉此宴主人,即便本人因丧仪并不在此,元详仍不免声音一低,"还是有特别身份的妾室,儿子甚至早于公主亲子,送进宫由太后将养着。与诸公主皇子为伴,平素里见了你说该敬着还是不该敬着?"(注4)
元详又看看她,"不知你作何想,反正我听了只觉得这日子实不自在。"
彭城一时无话,连送入玉盏中的酪浆也没有饮用的兴趣。
席间除却酪饮,还有茶茗供给。常夫人因听得宴中多有南来士人,特命预备着。
韶华先给元宏做兰雪露茶,元宏的眼睛却盯着一侧的王肃身上。
王肃初入国时,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
如今数年已过矣,王肃竟在席间食羊肉酪粥甚多。
元宏盯了他一会儿,才道:“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
王肃倒想了想,才说:“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注5)
元宏大笑,便因这南北习惯之差异,作一字谜。曰:"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
他只话音刚落,李彪便已猜出,但看破不说破。依然沿用一句谜来解至尊之谜,于是曰:“沽酒老妪瓮注瓨,屠儿割肉与秤同。”
尚书左丞甄琛坐在另一侧,此时听李彪之谜,亦用另一谜来解。回曰:“吴人浮水自云工,妓儿掷绳在虚空。”
众人品辩二人的套谜,不觉了然。元宏亦抚掌而笑,元勰便为此谜落下注脚:“臣始解此字是‘習’字。”
元宏即以金钟赐李彪。(注6)
元勰观王肃多时,此时才说:"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
这是肯定句,而非疑问句。
食物的习惯不易改变,往往寓意着心也难以改变。
北魏的至贵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是个南人,而至尊的隆宠,有时候反而会更激起他们的审视。
这番看似闲聊的敲打,足可见大魏的至贵们对他仍然心存疑虑。
王肃自知元勰深意,此时只答:“乡曲所美,不得不好。”
元勰便笑道:“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
愈是如此,愈应落落大方,王肃自然笑应。(注7)
如此颇为高雅的文学之事,元详自然敬而远之。加之对李彪其人的疑虑,也不愿待在此处充当捧场观众,恰彭城公主也欲离席散心,两人便同行。
彭城正想着心事,不知不觉便走到外院来。她步履一顿,便用眼风去诘问元详,元详却将手一摊,表示自己也没在意。
彭城便略沉吟片刻,才轻唤正面对自己行礼的底层士庶免礼。
那人一双眼睛闪着精光,似对她十分仰慕。而这般仰慕于她而言却倍感冒犯,她不欲详询那人姓名。
反正盼望公主提携的士庶何其多也,她也不能个个有回应。只微微一笑后,便以刀扇掩面,蹁跹离去。
元详倒无所谓,他至此处便是为了寻高小娘子。此时见彭城公主离去,只拍拍高肇的肩以示安慰,方示意高小娘子离席。
高肇一双慧眼,本就没什么不明白的。那日见元详长身玉立,举止容雅,袨衣华服,高贵非常。便知其绝非王府司事,其后又见其妹对其十分殷勤照料,也猜得三分。
而今一见元详,从内院之中携公主而出,方为猜疑落下了注脚。
高小娘子今日一袭绿衣,似一潭春水一般,看的元详情热不已,索性用她一侧荷花袖遮住她的双眼,再行事。
高小娘子今日倒十分安静,只在最后叫了两声七郎。元详本以为她是因在宴中所以害羞,抱着她亲吻时,才发现她是心不在焉。
他并不觉扫兴,他向来待心爱的女郎犹如伉俪,忙问她如何?
高小娘子却幽幽的叹了口气,问了半晌才说:"太子既废,家里想一通冯府的门路,为二郎争一争。"
所以,今日高肇才会出现于此。
元详这时方才恍然,思忖起高氏的野心和昭仪阿嫂的威势来。
他本以为至尊阿兄是欲借阿嫂之手扶持些势力来,深思量才发觉他这专房独宠的阿嫂已然对至尊阿兄形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竟已可插手议储之事。
这让人觉得恍惚,又不免让人觉得心惊。
元详只觉得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哪怕身处温室中,也实觉不适。
从前在面对前冯皇后时其实并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是今日想起昭仪阿嫂时,他的脑海里却浮现出了另一张脸。
那是尚是三十多岁的冯太后,正升坐于殿上,高高的俯视他们。
他闭上眼睛,忽的打了一个寒颤。
韶华直到躺在胡床上时,尚觉有些不现实。今日元宏携她赴宴归宁,阿娘便同她论起了议储之事。
她说了那句老话,"太子是冯氏的根基。"
这话原是太后箴言,她因此得到偌大的好处。于是以经验授之,教导后辈。
其实她从未忘记初入宫时,太后曾携她去往太华殿前,念了一首庭燎。
而在元宏收到秘信,开始怀疑太子有意谋反时。她便开始考量诸子,元宏使诸子时常至显阳殿走动,也有考察之意。
于储君而言,年纪很重要。太小了未露天资,太大了又难免不贴心,不好掌握。
"但是元恪是最合适的人选。"
躺在里侧的元宏此时也在思量。他睁着眼睛,盯着帐蔓上延绵追逐的芙蓉花,说出了他三思后的结果。
他想起了元恪少时便不爱珍宝唯取骨如意的往事,便觉此子有大志焉。今朝又同元勰相议,元勰也表支持。(注8)
元恪的孝顺倒还是其次,最要紧的是从前因对元恂倾注了多番心血,难免忽略了元恪的感受。导致他直至此时仍无王爵职别,日日除却读书唯读经而已。
无王爵职别便无国秩职俸,也就无属官。他身边的可用之人唯几位宦臣白衣而已。
因无人可用,无钱财可支配。所以将来谁与他可用之人,谁遣资源相扶,谁便有恩于他,双方必然一心。
他原本便打算将势力分为三股。
收旧贵之力于皇宗亲贵之手,掌朝廷军政命脉。
分世家御史之权于韶华之手,一面约束宗室力量,一面维护大魏人事安排,与汉臣推进政策。
第三便是集统筹兼具之力于未来的天子本身,合乎法理的维护大魏的稳定发展。
三驾马车并行,互为掣肘又互为帮扶,集兵权财权人事为一体。以确保他的意志可以在未知的未来无限的延伸下去。
思及此,元宏不免叹息。
生命真是太过短暂的旅途,若是能活的长久一些,更长久一些就好了。
可以和心爱的人徜徉于山水间,也可以看见自己的伟业有功成的那一天。
元宏此时正于塌上支颐,寝衣松垮的垂散下来,露出里头白皙的肌肤。而韶华正伏于枕畔上,一只手抚着他的腰,看起来像两棵互相缠绕的连理树,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两树分开。
元宏所求,便是如此。
一如往日元宏与她谋诸床头一般,韶华但瞧他这一副神色,便知他已然在帷幄之中便下定决心。
对韶华来说,元恪的舅氏几乎抛给她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
他们托常夫人进言:"自知末流弱质,唯替昭仪娘子免除后顾之忧。"
后顾之忧。
她将这四个字含在嘴里琢磨一番,她会有何后顾之忧呢?
思来想去,也只唯一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