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辰的皇宫中,端圣皇后始终是个众说纷纭的传说。
有人说她病弱残喘、足不出户,因为她深居简出,有记载的三十几年始终不曾露面,只有元帝起居注里三十几年如一日不见回复的“上问后安好”;也有人说她武功高强、摘叶飞花,因为景和元年秋猎的记录中,最夺目的一笔俨然是她猎虎的功绩。有人说她和辰皇帝早已反目成仇,因此才三十几年彼此避而不见;也有人说她和辰皇帝一生是良缘天作、鹣鲽情深,因为无数人见过辰皇帝在望凤台外驻足,目光深深,似乎要望穿那道坚硬的高墙。有人说她自始至终是前朝的那位安乐公主、有伐西之功的碧瑶将军,否则以辰元帝疑心,绝不可能再与他人发展出如此羁绊;也有人说那位宋氏余脉早已经死去,真正深宫中的端圣皇后,乃是辰皇帝另立的他人——否则,宋如玥性情刚烈,爱与恨都激烈果决,永不会甘愿寂没于深宫,默默无闻。
就连继任的辰皇帝辰桁,与她也不过是匆匆一面,以至于继位后为端圣皇后立碑,竟都无字可写。还是望凤台内里的一位女官,抚着平滑的碑面沉默良久,叹道:“就如此吧。”
那女人不辨年华,眉目五官犹似年轻,眼尾却有浅浅纹路。她修长指掌上带着经年的茧,筋骨分明,若握起刀来,想必也是杀伐决断。
她和望凤台内最后一个留守的宫女,为端圣皇后一路扶灵至皇陵,而后默念了什么,跪地叩首。
黑压压送葬的众人随她跪了一地。辰桁看见,只有一个男人膝行上前半步,不动声色地与她十指相扣。这一幕似乎已经发生过太多次,被握住的手指下意识地回应,指尖泛出温暖的颜色。辰桁不由得回头,也拉住了自己的皇后的手。
素妆之下,眉目鲜妍的少女对上他的目光,抿唇偷偷一笑。
——辰元帝一生多疑,选定的继承人却颇具他年轻时风采,对谁都是三分温柔眼波,与皇后更是情谊深笃。
这位皇后家世清白,心无城府,看得好奇,深夜时与皇帝悄悄地咬耳朵:“那位端圣先皇后,是个怎样的人,陛下知道么?”
哪怕就在当年辰静双与宋如玥生活笑闹过的群英殿内,那么多年过去,物不是,人又非,辰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这句话似乎勾起了他心底一点记忆,他做了个梦。
他梦见的,是一段二十三四年前的旧事。
那时候,大抵是景和九年十年,辰桁十来岁的光景。他生父并非辰皇帝,而是一位辰军中一位早逝的将领元壮。辰皇帝收养了他和其余几个兄弟,视若己出,但并不亲切和蔼,并不是个能让小孩子安心说笑的养父。他们兄弟几人幼年,依然如同警惕的小兽,平日里战战兢兢缩在自己的宫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有一回,皇帝深夜传召,问了他们的功课。他最先答完回宫,路上反思着自己在皇帝面前的言行,一味只往僻静处走。谁知,就迷路了。
没几步,还曲折着,忽然一座恢宏宫殿,豁然开朗。而这座宫殿,随侍中也没人来过,只有几个胆大的抬头看了眼,念叨道:“似乎是望凤台……是皇后娘娘居所啊。”
可是,大殿与望凤台分明有通直主路相连,又何来的小路?
话音刚落,便不知何处有人问:“来者何人?”
辰桁被吓了一跳,没说出话来。幸而身边有个得力的老宫人,挺身而出道:“我们主子乃皇三子殿下,夜深走错了路,还请不要见怪。”
辰桁补足礼数,向中宫叩首:“儿臣皇三子辰桁,请皇后娘娘安。恭祝皇后娘娘如意千秋,平安万福。”
半晌,毫无动静。辰桁不安得刚要抬头,忽听一个女人笑了一声:“你倒是会说话。”
那女人的声音近在咫尺,辰桁又吓了一跳。抬头只见一个素袍披发的女人半蹲在自己面前,正细细打量着自己。
辰桁入宫以来,还从未见有人穿戴如此疏狂潦倒,不由得多看了一眼,才忙低下头去。
那女人骨相是极好的,尤其鼻梁高挺,当当正正地撑住了五官。甚至她蹲着的神气,都像大将军一样虎踞龙盘。可惜辰桁从未见过这样差的气色,她脸颊青白,嘴唇也带着淡淡绀色,像是在大病之中——或者不如说,像是快要死了。
女人与他对视一眼,站起身来,淡淡道:“你不像他。”
辰桁一愣,便明白了她是谁,也明白了她指的是谁:“儿臣并非父皇亲生。”顿了顿又道,“父皇膝下,并无所出。”
“心思精巧像他。”皇后笑了笑。
接着,她不愿再看辰桁一眼,转身就走:“明月,送客!”
一个姑姑应声上前,扶起了辰桁:“殿下请起。我们主子尚在调养,实在不便待客,往后,也请殿下不要再来了。”
辰桁起身的时候,不自觉地抬头,看了看皇后的背影。
过往数年,皇后从未露面。宫里都说帝后已经恩断义绝,甚至,传闻皇后已为陛下所杀。这条无人知的小路、深夜里在这条小路上徘徊的人,又算什么呢?
-
自那以后,辰桁便惦记上了那条小路。虽然现实中,直到那对帝后先后离世,他也未敢再次踏足,然而梦里,他神魂游荡,似乎看尽了深宫三十年。
他看到不苟言笑的辰元帝,数次屏退左右,踏上那条小路,在宫墙外站定、听着宫内风声、水声、人声,至花落满身,又一遍遍默然地折返,回宫去翻看望凤台往来的流水样的药材;他看到端圣皇后就隐在那条小路的尽头,总是远远看着辰皇帝,看着他,悲悯而痛苦,却永远隐身在重重□□之后,不肯上前去迎。
甚至有一回,皇帝身边一个新来的侍从被皇后惊动,以为是刺客,拔了剑。辰元帝一手把人按了回去,却缄默不语。而皇后,也依旧不发一言,阖目坐在旁人都看不清的暗处。
唯独一只青白的左手扣着匕首,颤得厉害。
二十几年间,相继崩逝以前,这对帝后见过三面。
景和十五年,户部尚书白俊因病乞辞。当夜,辰元帝开口,叫出了端圣皇后。
辰桁听见辰元帝的声音,轻、游移,和殿上发号施令时天差地别。他想到自己早逝的母亲,错怪了幼子、火气平息时,总是这样地对他说话。
他只唤了一声:“青璋。”
许久,端圣皇后现身站定,眉目都是冷的。
辰元帝道:“白俊明日启程,往西行。若有你一封手书……”
望凤台内宫人已经小跑而来,在辰元帝手边展开一只匣子。里头放着薄薄的一封信,压着一把新月似的玉璜。
辰元帝接过来,有些错愕,片刻后,神色复杂地看向了端圣皇后。
“二十年前,我和萨仁之间,有愧有憾。难得到今日,还有个白俊,情义如一。我周全不了自己,若能周全了他,也是好的。”
端圣皇后冷冷清清、一个字是一个字地说完了这段话,好像再难忍受似的,转身就走。而辰元帝颤抖着,再次叫住了她:“……青璋!”
那道单薄的身影再次站住了,袖中难以抑制地抖出一截雪亮的光。端圣皇后背着身道:“你还有什么话?”
辰元帝问:“当年是我让你西征……是我错了吗?”
端圣皇后似乎愣住了,半晌回过头,露出了一个微笑。
那抹微笑太难得了,辰元帝已经十年不曾见过,一时间呆在了原地,以至于不自知地泪盈了眼眶。
他紧紧盯着端圣皇后,问:“是吗?”
端圣皇后道:“西凌,本是大豫三百年心腹之患。若非西凌祸事,大豫也不至于四崩五裂。族灭西凌,令他们远徙他乡,从来是本宫的功绩。唯独萨仁……可是,区区私人恩怨,莫说我和萨仁,就是我与皇兄之间血浓于水,就是你我之间结发为夫妻……又算得了什么呢?”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语气激烈,戛然而止,叹了口气。
她道:“所幸,现如今太平年间,白俊尚有机会。让他把那柄玉璜带给萨仁,也算故人重逢了。”
有人说她病弱残喘、足不出户,因为她深居简出,有记载的三十几年始终不曾露面,只有元帝起居注里三十几年如一日不见回复的“上问后安好”;也有人说她武功高强、摘叶飞花,因为景和元年秋猎的记录中,最夺目的一笔俨然是她猎虎的功绩。有人说她和辰皇帝早已反目成仇,因此才三十几年彼此避而不见;也有人说她和辰皇帝一生是良缘天作、鹣鲽情深,因为无数人见过辰皇帝在望凤台外驻足,目光深深,似乎要望穿那道坚硬的高墙。有人说她自始至终是前朝的那位安乐公主、有伐西之功的碧瑶将军,否则以辰元帝疑心,绝不可能再与他人发展出如此羁绊;也有人说那位宋氏余脉早已经死去,真正深宫中的端圣皇后,乃是辰皇帝另立的他人——否则,宋如玥性情刚烈,爱与恨都激烈果决,永不会甘愿寂没于深宫,默默无闻。
就连继任的辰皇帝辰桁,与她也不过是匆匆一面,以至于继位后为端圣皇后立碑,竟都无字可写。还是望凤台内里的一位女官,抚着平滑的碑面沉默良久,叹道:“就如此吧。”
那女人不辨年华,眉目五官犹似年轻,眼尾却有浅浅纹路。她修长指掌上带着经年的茧,筋骨分明,若握起刀来,想必也是杀伐决断。
她和望凤台内最后一个留守的宫女,为端圣皇后一路扶灵至皇陵,而后默念了什么,跪地叩首。
黑压压送葬的众人随她跪了一地。辰桁看见,只有一个男人膝行上前半步,不动声色地与她十指相扣。这一幕似乎已经发生过太多次,被握住的手指下意识地回应,指尖泛出温暖的颜色。辰桁不由得回头,也拉住了自己的皇后的手。
素妆之下,眉目鲜妍的少女对上他的目光,抿唇偷偷一笑。
——辰元帝一生多疑,选定的继承人却颇具他年轻时风采,对谁都是三分温柔眼波,与皇后更是情谊深笃。
这位皇后家世清白,心无城府,看得好奇,深夜时与皇帝悄悄地咬耳朵:“那位端圣先皇后,是个怎样的人,陛下知道么?”
哪怕就在当年辰静双与宋如玥生活笑闹过的群英殿内,那么多年过去,物不是,人又非,辰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这句话似乎勾起了他心底一点记忆,他做了个梦。
他梦见的,是一段二十三四年前的旧事。
那时候,大抵是景和九年十年,辰桁十来岁的光景。他生父并非辰皇帝,而是一位辰军中一位早逝的将领元壮。辰皇帝收养了他和其余几个兄弟,视若己出,但并不亲切和蔼,并不是个能让小孩子安心说笑的养父。他们兄弟几人幼年,依然如同警惕的小兽,平日里战战兢兢缩在自己的宫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有一回,皇帝深夜传召,问了他们的功课。他最先答完回宫,路上反思着自己在皇帝面前的言行,一味只往僻静处走。谁知,就迷路了。
没几步,还曲折着,忽然一座恢宏宫殿,豁然开朗。而这座宫殿,随侍中也没人来过,只有几个胆大的抬头看了眼,念叨道:“似乎是望凤台……是皇后娘娘居所啊。”
可是,大殿与望凤台分明有通直主路相连,又何来的小路?
话音刚落,便不知何处有人问:“来者何人?”
辰桁被吓了一跳,没说出话来。幸而身边有个得力的老宫人,挺身而出道:“我们主子乃皇三子殿下,夜深走错了路,还请不要见怪。”
辰桁补足礼数,向中宫叩首:“儿臣皇三子辰桁,请皇后娘娘安。恭祝皇后娘娘如意千秋,平安万福。”
半晌,毫无动静。辰桁不安得刚要抬头,忽听一个女人笑了一声:“你倒是会说话。”
那女人的声音近在咫尺,辰桁又吓了一跳。抬头只见一个素袍披发的女人半蹲在自己面前,正细细打量着自己。
辰桁入宫以来,还从未见有人穿戴如此疏狂潦倒,不由得多看了一眼,才忙低下头去。
那女人骨相是极好的,尤其鼻梁高挺,当当正正地撑住了五官。甚至她蹲着的神气,都像大将军一样虎踞龙盘。可惜辰桁从未见过这样差的气色,她脸颊青白,嘴唇也带着淡淡绀色,像是在大病之中——或者不如说,像是快要死了。
女人与他对视一眼,站起身来,淡淡道:“你不像他。”
辰桁一愣,便明白了她是谁,也明白了她指的是谁:“儿臣并非父皇亲生。”顿了顿又道,“父皇膝下,并无所出。”
“心思精巧像他。”皇后笑了笑。
接着,她不愿再看辰桁一眼,转身就走:“明月,送客!”
一个姑姑应声上前,扶起了辰桁:“殿下请起。我们主子尚在调养,实在不便待客,往后,也请殿下不要再来了。”
辰桁起身的时候,不自觉地抬头,看了看皇后的背影。
过往数年,皇后从未露面。宫里都说帝后已经恩断义绝,甚至,传闻皇后已为陛下所杀。这条无人知的小路、深夜里在这条小路上徘徊的人,又算什么呢?
-
自那以后,辰桁便惦记上了那条小路。虽然现实中,直到那对帝后先后离世,他也未敢再次踏足,然而梦里,他神魂游荡,似乎看尽了深宫三十年。
他看到不苟言笑的辰元帝,数次屏退左右,踏上那条小路,在宫墙外站定、听着宫内风声、水声、人声,至花落满身,又一遍遍默然地折返,回宫去翻看望凤台往来的流水样的药材;他看到端圣皇后就隐在那条小路的尽头,总是远远看着辰皇帝,看着他,悲悯而痛苦,却永远隐身在重重□□之后,不肯上前去迎。
甚至有一回,皇帝身边一个新来的侍从被皇后惊动,以为是刺客,拔了剑。辰元帝一手把人按了回去,却缄默不语。而皇后,也依旧不发一言,阖目坐在旁人都看不清的暗处。
唯独一只青白的左手扣着匕首,颤得厉害。
二十几年间,相继崩逝以前,这对帝后见过三面。
景和十五年,户部尚书白俊因病乞辞。当夜,辰元帝开口,叫出了端圣皇后。
辰桁听见辰元帝的声音,轻、游移,和殿上发号施令时天差地别。他想到自己早逝的母亲,错怪了幼子、火气平息时,总是这样地对他说话。
他只唤了一声:“青璋。”
许久,端圣皇后现身站定,眉目都是冷的。
辰元帝道:“白俊明日启程,往西行。若有你一封手书……”
望凤台内宫人已经小跑而来,在辰元帝手边展开一只匣子。里头放着薄薄的一封信,压着一把新月似的玉璜。
辰元帝接过来,有些错愕,片刻后,神色复杂地看向了端圣皇后。
“二十年前,我和萨仁之间,有愧有憾。难得到今日,还有个白俊,情义如一。我周全不了自己,若能周全了他,也是好的。”
端圣皇后冷冷清清、一个字是一个字地说完了这段话,好像再难忍受似的,转身就走。而辰元帝颤抖着,再次叫住了她:“……青璋!”
那道单薄的身影再次站住了,袖中难以抑制地抖出一截雪亮的光。端圣皇后背着身道:“你还有什么话?”
辰元帝问:“当年是我让你西征……是我错了吗?”
端圣皇后似乎愣住了,半晌回过头,露出了一个微笑。
那抹微笑太难得了,辰元帝已经十年不曾见过,一时间呆在了原地,以至于不自知地泪盈了眼眶。
他紧紧盯着端圣皇后,问:“是吗?”
端圣皇后道:“西凌,本是大豫三百年心腹之患。若非西凌祸事,大豫也不至于四崩五裂。族灭西凌,令他们远徙他乡,从来是本宫的功绩。唯独萨仁……可是,区区私人恩怨,莫说我和萨仁,就是我与皇兄之间血浓于水,就是你我之间结发为夫妻……又算得了什么呢?”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语气激烈,戛然而止,叹了口气。
她道:“所幸,现如今太平年间,白俊尚有机会。让他把那柄玉璜带给萨仁,也算故人重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