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若凝这一批新人,第一次去西太后的长乐宫请安。
若凝发现一个极为有意思的事,庄妃只有在给太后请安的时候才会出现。
她暗暗猜测,不会是,她也被太后整治过吧?
想到西太后的为人和宫中的传言,这还真的有可能。
长乐宫的占地面积极广,与东太后空旷肃冷的长秋宫不同,这里雕梁画栋,亭台林立,宫内的景致低调而奢华。
若凝站在下首几乎最末的位置,百无聊赖地听着皇后娘娘恭敬地回着太后的话。
两人说的都是宫里的吃穿用度问题。
今天的问话的时间略久了些,正想着,若凝听到身后传来轻快的脚步声,来人走到门口又停住了,接着便是脚步声远去。
似乎是走到了殿门口,才发现有这么多人,只好转身离去。
若凝微微偏了一下头,眼角扫过一片青色的裙角。
回去的路上,若凝问景屏:“刚刚太后宫里,出现的那个青衣女子是什么人?”
“是太后娘娘的侄孙女,名唤芷绵的姑娘。”
芷绵?俞芷绵啊!这个小姑娘她记得的,是国舅府那个浪荡嫡子俞世恒的女儿,今年应该……快十五岁了吧?
“俞小姐吗?怎么这么早就进宫了?”
“不是早进宫的,是住在太后娘娘宫里的。太后娘娘怜惜俞姑娘生母早逝,因此便叫进宫来做陪伴!”
若凝听了她的话,脚步一顿。
生母早逝?所以说,那个漂亮温婉的三表嫂……已经不在了吗?
国舅府俞府中,和皇帝平辈的表兄弟一共有三人,但是皇帝的大表兄和二表兄都是庶出,只有俞世恒是嫡出,而且俞老夫人在生了俞世恒后再也没了动静,因此,俞世恒被宠地无法无天。
俞世恒又称俞三,当然,这是个很不客气的称呼。之所以说他是浪荡子,是因为他十分好色。
他从小就定了一门亲事,并不是后来的三表嫂……俞三夫人。
当年随着皇帝登基,作为舅家的俞府水涨船高,俞三对原本早就定下的婚事愈加不满,于是找机会退了亲。而当时待嫁的俞三夫人是京里首屈一指的佳人。
俞三无意间见过之后,闹着非她不娶,私下里更是不择手段地纠缠。可是俞三夫人的父母嫌弃俞三品行不端,一直拒绝,一直到后来……俞三夫人声名狼藉,最终,还是嫁进了俞府。
可是费了如此多手段得到的妻子,俞三只是稀罕了七天。
之所以是七天,而且若凝还知道的如此清楚,是因为第八天的时候,他在花楼和妓子玩双飞时,被另一男子当场捉奸在床,据说现场不堪入目。
此后,俞三更是敞开了玩。
俞三夫人向婆母诉苦,婆母心疼儿子,只是安抚她几句。后来俞三夫人告到了太后面前,反而得到了斥责。
这种情况一直到自己入主中宫,俞三被自己敲打了几次之后,才有所收敛。
所以,后来自己无意间获悉太后对自己出手的事情,一直觉得,自己得罪了俞家就是导火索。
想到过往,若凝思绪纷飞。
***
入宫二十天,整个后宫的人都在观望,哪个新人能拔得头筹。
长眼睛的人,都看好凤星悦,若凝也是如此。
凤星悦在西太后宫中已经抄了十天经书,从刚开始的忐忑,到后来的自如。
若凝私下里和嫣然讨论过,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西太后敲打是真,但同时也在押宝。
因为太后娘娘专门派了嬷嬷去凤星悦宫中教导礼仪,据说还指点了她住处的布置。
众人都心知肚明,这是在教她怎么讨皇帝欢心。
所以,当听到景屏说“栖云轩的红纱灯笼已经卸下来了”的时候,若凝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竟然不是凤星悦,而是王玓?难道是因为王家之前的造势?
若凝直觉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不过,内里详情到底是什么,她实在无从得知。
翌日,吃完午膳,史明晓气呼呼地从外面走进来。
若凝:“这么大火气,怎么了?没见到王长使?”
王玓今天上午已经晋为长使,旨意已晓谕后宫。
早上请安的时候,王玓的贴身女官乐菱前来告病,说是王长使身体不适,特来告假。从未央宫出来,史明晓就说要去看望王长使。
所以若凝才有此一问。
“我呸,”史明晓竟然爆了粗口,“别提了,她是什么人啊,我怎么配见她啊。”
“怎么了这是,她惹到你了?”
“‘我们家长使可是千金之躯,怎么能是说见就见的’,请安回来,我去看她,她竟然拿起了架子。不就是侍寝了吗,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升仙了呢?我以前怎么就没看出来她是这种人,亏我以前待她那么好。”史明晓愤愤不平。
若凝也吃了一惊,看样子,不是真的生病啊!
这才刚刚受宠,就如此高调,且丝毫不加掩饰,也太有失分寸了!
她想了想,觉得还是嘱咐一下史明晓:“自个儿心里有数就行,不要什么都放到嘴上。她才刚刚得宠,受宠的日子还在后面,惹她不高兴了,倒霉的是你。”
“放心吧,我也就是在你这里说说,不会出去乱说的。至于她不高兴,凝姐姐你就放心吧,她的栖云轩今天上午就没断过人,估计她高兴的都不知道东南西北了。”
若凝继续提醒她。
“你以后跟她保持距离,她现在受宠,势必会有人不高兴。日后她若是失宠,跟她走得近的人恐怕都会受排揎,如果你想过得平静一点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初一受宠,便如此高调,这样的人绝对不会一帆风顺的。
“呃,我倒是没想那么远。不过就凭今天她的所作所为,以后我是有多远躲多远,凝姐姐尽管放心吧。”
史明晓说到这里,看了看若凝,又说:“凝姐姐,你日后若是发达了,不会也不认我了吧?”
若凝看她一脸认真,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眨了下眼睛,略带轻佻地摸了一下她红扑扑的脸蛋儿,说:“放心吧,你这么可爱,我怎么舍得?”
“我觉得也是!”
嫣然拿着切好的水果刚好走过来,听到这两句,脚下一个踉跄。
她可真不谦虚啊!
***
随着新人的承宠,平静的后宫犹如投入了一颗石子,有浪花溅起。
不过,无论后宫如何暗潮汹涌,这都和透明人兰若凝没有关系。
若凝平时就是问安,看书,听故事。
她从医馆那里买来的书好多到现在都没有碰过,趁着现在有空多看看。
自己短日之内成不了神医,但是多看一些总是好的。仍然如以前一般,先是看书,然后抄在裁剪好了的金帛上,再用银线缝制。
虽然不知道这辈子自己还能不能见到莫尧臣,但是这书他找很久了,所以先缝好,有备无患。
史明晓仍然是不落一日地往这里跑,说的最多的就是听说的各种秘辛,也不知道她哪里来的那么多听说。不过倒省下了若凝去打听,也算是足不出门而知尽后宫事。
近来最热闹的事情,莫过于容信贵姬和王长使对上了。
容信贵姬,正四品嫔位,姓段名惜彤,居永延宫,育有皇四女。
段贵姬是妃位以下最受宠的一位嫔妃了。虽然进宫晚,但朝堂上父亲给力,自己又生了皇女,皇帝又偏爱小女儿,总而言之,皇帝对段贵姬也很看重。
所以,娘家有人,女儿给力,段贵姬为人向来很嚣张,宫里不少宫妃,尤其是新入宫的,不少都被整治过。
才几天的功夫,王长使已经吃了很多次亏了。
两人最初对上的原因是几匹布,布是打东边的商城进贡来的。
商城是大秦的一个出口港口城市,和外面交易比较多,所以有很多舶来品。这批布就是舶来品,质地柔软,颜色鲜艳,是半镂空的。
简言之,就是舒适,凉快,好看,还不露肉。
九月的大秦,秋老虎正猛,人心也浮躁的很。这样的一批布进了宫,还赶上了新宠上台,于是犹如水进了热油锅,顿时闹腾起来。
谁都想要,可偏偏不够分。既然如此,自然是谁受宠谁要了。
太后太妃们穿着不合适,皇后、贵妃、庄妃、文妃不要。
文妃就是之前劝庄妃“少说两句”的那位。
于是,正受宠的王玓就被提上名来。
可是,当王长使派人去拿布的时候,段贵姬宫里的人也去了,说是公主睡不安稳,这布颜色鲜艳,是公主喜欢的颜色,布匹又舒服凉快,正适合给公主做几身衣裳。
王长使的女官听到是为公主做衣裳,当然不敢再提拿布的事情。
可是她想到自己回去后,自家长使恐怕不会轻易罢休,受责难的恐怕还是自己,因此语气不好地抱怨了两句:“三四岁的小孩子懂什么喜欢不喜欢的?”
段贵姬身边的人向来也是得理不饶人的,听到这句话,便指责对方对公主不敬。
于是,两伙人就吵了起来。
若凝发现一个极为有意思的事,庄妃只有在给太后请安的时候才会出现。
她暗暗猜测,不会是,她也被太后整治过吧?
想到西太后的为人和宫中的传言,这还真的有可能。
长乐宫的占地面积极广,与东太后空旷肃冷的长秋宫不同,这里雕梁画栋,亭台林立,宫内的景致低调而奢华。
若凝站在下首几乎最末的位置,百无聊赖地听着皇后娘娘恭敬地回着太后的话。
两人说的都是宫里的吃穿用度问题。
今天的问话的时间略久了些,正想着,若凝听到身后传来轻快的脚步声,来人走到门口又停住了,接着便是脚步声远去。
似乎是走到了殿门口,才发现有这么多人,只好转身离去。
若凝微微偏了一下头,眼角扫过一片青色的裙角。
回去的路上,若凝问景屏:“刚刚太后宫里,出现的那个青衣女子是什么人?”
“是太后娘娘的侄孙女,名唤芷绵的姑娘。”
芷绵?俞芷绵啊!这个小姑娘她记得的,是国舅府那个浪荡嫡子俞世恒的女儿,今年应该……快十五岁了吧?
“俞小姐吗?怎么这么早就进宫了?”
“不是早进宫的,是住在太后娘娘宫里的。太后娘娘怜惜俞姑娘生母早逝,因此便叫进宫来做陪伴!”
若凝听了她的话,脚步一顿。
生母早逝?所以说,那个漂亮温婉的三表嫂……已经不在了吗?
国舅府俞府中,和皇帝平辈的表兄弟一共有三人,但是皇帝的大表兄和二表兄都是庶出,只有俞世恒是嫡出,而且俞老夫人在生了俞世恒后再也没了动静,因此,俞世恒被宠地无法无天。
俞世恒又称俞三,当然,这是个很不客气的称呼。之所以说他是浪荡子,是因为他十分好色。
他从小就定了一门亲事,并不是后来的三表嫂……俞三夫人。
当年随着皇帝登基,作为舅家的俞府水涨船高,俞三对原本早就定下的婚事愈加不满,于是找机会退了亲。而当时待嫁的俞三夫人是京里首屈一指的佳人。
俞三无意间见过之后,闹着非她不娶,私下里更是不择手段地纠缠。可是俞三夫人的父母嫌弃俞三品行不端,一直拒绝,一直到后来……俞三夫人声名狼藉,最终,还是嫁进了俞府。
可是费了如此多手段得到的妻子,俞三只是稀罕了七天。
之所以是七天,而且若凝还知道的如此清楚,是因为第八天的时候,他在花楼和妓子玩双飞时,被另一男子当场捉奸在床,据说现场不堪入目。
此后,俞三更是敞开了玩。
俞三夫人向婆母诉苦,婆母心疼儿子,只是安抚她几句。后来俞三夫人告到了太后面前,反而得到了斥责。
这种情况一直到自己入主中宫,俞三被自己敲打了几次之后,才有所收敛。
所以,后来自己无意间获悉太后对自己出手的事情,一直觉得,自己得罪了俞家就是导火索。
想到过往,若凝思绪纷飞。
***
入宫二十天,整个后宫的人都在观望,哪个新人能拔得头筹。
长眼睛的人,都看好凤星悦,若凝也是如此。
凤星悦在西太后宫中已经抄了十天经书,从刚开始的忐忑,到后来的自如。
若凝私下里和嫣然讨论过,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西太后敲打是真,但同时也在押宝。
因为太后娘娘专门派了嬷嬷去凤星悦宫中教导礼仪,据说还指点了她住处的布置。
众人都心知肚明,这是在教她怎么讨皇帝欢心。
所以,当听到景屏说“栖云轩的红纱灯笼已经卸下来了”的时候,若凝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竟然不是凤星悦,而是王玓?难道是因为王家之前的造势?
若凝直觉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不过,内里详情到底是什么,她实在无从得知。
翌日,吃完午膳,史明晓气呼呼地从外面走进来。
若凝:“这么大火气,怎么了?没见到王长使?”
王玓今天上午已经晋为长使,旨意已晓谕后宫。
早上请安的时候,王玓的贴身女官乐菱前来告病,说是王长使身体不适,特来告假。从未央宫出来,史明晓就说要去看望王长使。
所以若凝才有此一问。
“我呸,”史明晓竟然爆了粗口,“别提了,她是什么人啊,我怎么配见她啊。”
“怎么了这是,她惹到你了?”
“‘我们家长使可是千金之躯,怎么能是说见就见的’,请安回来,我去看她,她竟然拿起了架子。不就是侍寝了吗,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升仙了呢?我以前怎么就没看出来她是这种人,亏我以前待她那么好。”史明晓愤愤不平。
若凝也吃了一惊,看样子,不是真的生病啊!
这才刚刚受宠,就如此高调,且丝毫不加掩饰,也太有失分寸了!
她想了想,觉得还是嘱咐一下史明晓:“自个儿心里有数就行,不要什么都放到嘴上。她才刚刚得宠,受宠的日子还在后面,惹她不高兴了,倒霉的是你。”
“放心吧,我也就是在你这里说说,不会出去乱说的。至于她不高兴,凝姐姐你就放心吧,她的栖云轩今天上午就没断过人,估计她高兴的都不知道东南西北了。”
若凝继续提醒她。
“你以后跟她保持距离,她现在受宠,势必会有人不高兴。日后她若是失宠,跟她走得近的人恐怕都会受排揎,如果你想过得平静一点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初一受宠,便如此高调,这样的人绝对不会一帆风顺的。
“呃,我倒是没想那么远。不过就凭今天她的所作所为,以后我是有多远躲多远,凝姐姐尽管放心吧。”
史明晓说到这里,看了看若凝,又说:“凝姐姐,你日后若是发达了,不会也不认我了吧?”
若凝看她一脸认真,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眨了下眼睛,略带轻佻地摸了一下她红扑扑的脸蛋儿,说:“放心吧,你这么可爱,我怎么舍得?”
“我觉得也是!”
嫣然拿着切好的水果刚好走过来,听到这两句,脚下一个踉跄。
她可真不谦虚啊!
***
随着新人的承宠,平静的后宫犹如投入了一颗石子,有浪花溅起。
不过,无论后宫如何暗潮汹涌,这都和透明人兰若凝没有关系。
若凝平时就是问安,看书,听故事。
她从医馆那里买来的书好多到现在都没有碰过,趁着现在有空多看看。
自己短日之内成不了神医,但是多看一些总是好的。仍然如以前一般,先是看书,然后抄在裁剪好了的金帛上,再用银线缝制。
虽然不知道这辈子自己还能不能见到莫尧臣,但是这书他找很久了,所以先缝好,有备无患。
史明晓仍然是不落一日地往这里跑,说的最多的就是听说的各种秘辛,也不知道她哪里来的那么多听说。不过倒省下了若凝去打听,也算是足不出门而知尽后宫事。
近来最热闹的事情,莫过于容信贵姬和王长使对上了。
容信贵姬,正四品嫔位,姓段名惜彤,居永延宫,育有皇四女。
段贵姬是妃位以下最受宠的一位嫔妃了。虽然进宫晚,但朝堂上父亲给力,自己又生了皇女,皇帝又偏爱小女儿,总而言之,皇帝对段贵姬也很看重。
所以,娘家有人,女儿给力,段贵姬为人向来很嚣张,宫里不少宫妃,尤其是新入宫的,不少都被整治过。
才几天的功夫,王长使已经吃了很多次亏了。
两人最初对上的原因是几匹布,布是打东边的商城进贡来的。
商城是大秦的一个出口港口城市,和外面交易比较多,所以有很多舶来品。这批布就是舶来品,质地柔软,颜色鲜艳,是半镂空的。
简言之,就是舒适,凉快,好看,还不露肉。
九月的大秦,秋老虎正猛,人心也浮躁的很。这样的一批布进了宫,还赶上了新宠上台,于是犹如水进了热油锅,顿时闹腾起来。
谁都想要,可偏偏不够分。既然如此,自然是谁受宠谁要了。
太后太妃们穿着不合适,皇后、贵妃、庄妃、文妃不要。
文妃就是之前劝庄妃“少说两句”的那位。
于是,正受宠的王玓就被提上名来。
可是,当王长使派人去拿布的时候,段贵姬宫里的人也去了,说是公主睡不安稳,这布颜色鲜艳,是公主喜欢的颜色,布匹又舒服凉快,正适合给公主做几身衣裳。
王长使的女官听到是为公主做衣裳,当然不敢再提拿布的事情。
可是她想到自己回去后,自家长使恐怕不会轻易罢休,受责难的恐怕还是自己,因此语气不好地抱怨了两句:“三四岁的小孩子懂什么喜欢不喜欢的?”
段贵姬身边的人向来也是得理不饶人的,听到这句话,便指责对方对公主不敬。
于是,两伙人就吵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