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书记,我大概了解了一下,目前村里的适龄学生共有二十来个左右,年龄从八岁到13岁。一年级三个,二、三年级各有四个,四年级有三个,五年级最多,有五个,六年级的是两个。上课的话需要混班教学。我查过网上的相关资料和经验分享,在分层分段讲课的前提下,复合班的授课模式是可行的。我可以上语数英三门主课,音体美课程可以根据排课情况后期再添加。如果家长这边没意见的话,我可以马上着手进行正规作息的上课了,可能需要方书记的支持。”
这是魏纯第一次主动找他说话,一口气就说了这么多。方温感觉自己没有办法专注起来,他走神了。
他当然愿意支持她,可是她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村里头那些家长的工作并不好做,他们能否放心是否答应方温心里全然没底。他还在想另一件事:魏纯是通过什么方式把村里学生的情况摸得这么清楚的呢?她刚才说的那些数据连他都不清楚,恐怕连老师家长都未必知道准确人数吧?二十多个学生分布不同年级,要上不同学科,她一个人充当一名全科全段老师,现实操作也是不可行的呀!可是她眼里的光,她脸上的热情该怎么去扑灭呢?
“方书记?”魏纯在等着他的回答。
方温咽了一下口水,想说我先考虑一下,过几天再答复你,可他说出口的却是:“你愿意?”
“嗯,我愿意。”魏纯使劲点头看着他笑。
方温这才意识到自己哪里在灭火,分明是在点火。
“方书记,我准备再逐一摸一下底,听小小说我们有些孩子是留守儿童,平时都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可能还不知道。方书记,我……”
“叫我方温。”
“呃,那个……”魏纯突然被打断,说话没有了先前的流畅。
魏纯确实是把问题想简单了。抛开一切不说,那些小乡镇县城里的老师都坚持不了常年困在大山里,你怎么让人相信一个北京来的城里姑娘会甘愿长期留在方家坞?她来得突然,谁能保证她不会走得也突然?到时候撇下一群孩子不管一走了之,让家长们怎么办?他们已经被一次次的老师中途离开吓怕了,谁都不想再节外生枝。
方温再不愿熄灭魏纯心中的火也只能向现实低头。他虽身为书记,毕竟资历尚浅,权利有余却威信不足。
后来阿婆出面挨家挨户向那些娃的父母保证,纯老师一定会留在方家坞的,请他们都放心。方家老太太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家长们不看僧面看佛面,只好将信将疑同意孩子们暂且不去龙湾村上学。
废弃已久的方家坞小学在几个年轻力壮小伙子的修整打理后又重新焕发了生气。方温在杂物堆中翻出了方家坞小学的牌匾,擦拭干净后将它端端正正挂在了校门口。他还想买些烟花炮仗,等学校开学时就在校外空地上燃放以示庆祝,结果被魏纯拦住了。她说:“等下个学期吧。下学期开学时我还在,到那时我们再庆祝。”
方温觉得有理。如果下学期纯老师还在的话再庆祝开学,那对家长而言确实更有意义。他也担心魏纯说不定哪天突然就走了,和她突然来了一样。
然而在这一年里,方家坞小学发生了太多令村民们意外的事。魏纯把教材设计成更适合复式班孩子学习的模式,既不照本宣科又能充分落实知识点。她还常领着学生去田野里溪水边上课,教他们唱歌跳舞表演,教他们绘画练功习武,还给他们化妆拍照。她动员孩子们自己动手绿化校园,他们植树栽花种菜,饲鸡喂兔养鱼鸟,还利用业余时间挖土搬砖翻新了运动场。她组织学生改编课本剧,举办各种比赛活动,逢百花节重阳节时孩子们会把自己准备的节目和礼物献给方家坞的家家户户。魏纯还邀请家长进校参观,欣赏孩子们的六一表演和校运动会。一些家长会指着墙上的书画作品骄傲地对邻居们说:“瞧瞧,这是我娃画的,嘿嘿,个活泥鳅,看不出来还有点出息呢!”很多家长们都能迅速找到自家孩子的名字,满足而享受地站立观看好久舍不得离去。
孩子们在家中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纯老师说的!”
“骂奶奶是不对的,纯老师说要尊敬老人,百善孝为先,难报春晖恩。”
“阿爸你再打阿妈我就告纯老师去,老师说要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爷爷你生病了不能喝酒,纯老师说喝酒伤肝。”
说也奇怪,方家坞村民只要听到是纯老师说的或者是要告纯老师去,都乖乖听话了。谁都不愿意这个北京来的女娃娃太辛苦。她已经够累了,他们帮不上什么忙,至少不能再给她添乱。
也有两口子打架劝不住的时候,家里孩子就飞也似地跑去学校拉来纯老师灭火劝架。刚刚还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的夫妻俩一见到孩子的恩师立马都和和气气地又是让座又是倒茶,所以纯老师从来都不用劝架。她会一手拉着女主人说:“这么些年大哥是什么人?别人不知道,你还不知道他吗?怎么一急起来就把他平日的好都忘了?”另一手则拉着男主人:“做男人最大的能耐就是会心疼老婆。你只要可劲地疼她,大姐能把你伺候到天上去,有你享福的。”说得人家俩夫妻一边笑呵呵红着脸一边骂自家的孩子:“臭小子跑得这么快,你还不嫌你们纯老师忙吗?”
方家坞人对纯老师是发自内心敬重她。不过最令他们骄傲的是——他们娃娃班里的期末统考成绩在全乡排名第一!这让他们在同乡人面前别提有多体面。乡镇县里经常有老师下来观摩听课。县教育局号召全县学习方家坞的办学理念和魏纯老师的奉献精神。他们方家坞小学现在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教育示范基地了。
方温却是打心眼里不希望方家坞小学受人瞩目。因为这样一来,无论是对村委还是对魏纯本人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数倍的工作量。她已经超负荷工作了,而所谓的教学交流只能令人更加身心疲惫。他眼看着魏纯明显又瘦了许多。他甚至有些后悔当初答应了她的上课请求。如果她还是那个小半哑,至少她还是悠闲空暇清静的。
方温隐约察觉到魏纯似乎在刻意让自己转得飞起来。她是在回避过去还是想摆脱某种痕迹?
方温第一次这样想是在他看到魏纯换了发型之后。
那次他去找她聊开学的事,一见她竟忘了开口要说什么话。她的一头金色卷发染回了黑色,剪成了齐耳的学生短发,搭着那张日见圆润的脸,像极了一个高中生。
见到方温惊异的目光,魏纯不好意思甩了甩刘海,摸着自己空空的后脖说:“呃,这样,应该会好一些。”
方温点点头没说话,这样当然更符合她,也更接近真实的她。可她之前为什么会选择与自己反差如此之大的金色卷发?凭着对她的了解,她肯定不是因为喜欢。那现在改头换面的她是真实的她吗?她是想回归还是回避?
这些话题她不主动说他绝不敢冒然问她,其实直到现在谁都不知道她的真实来历,包括方艳。看着面前的她,有一点方温可以肯定——她应该能久住方家坞了。
还有一次也让方温对魏纯产生了这种想法,那是他从阿婆口中得知她去了外乡找赛神仙拜师学医。
那个周末方温打算带魏纯去钓鱼,一则放松心情,顺带讨论学生民乐学习的事。他把家里刚烤熟的红薯包了一袋放在摩托车上来到阿婆家。
“阿婆,快来趁热吃,我阿妈刚烤熟的。”方温边说边自己吃开了。
“哟,真不错呢,黄灿灿香喷喷焦扑扑的。”阿婆兴致不错,剥开番薯边吹边吃。
“拿那么多干嘛?我一个人能吃得下这些?”阿婆问。
方温拿得明显多了些,多出的那几个番薯故意想暴露什么似的明明朗朗摊在桌上,他自己也被这种显而易见的心思窘得不知道说什么。
“给阿纯带的吧?她不在。我给她留着,她也爱吃。”阿婆道。
那个时候魏纯还没有住到学校里去,仍然睡在阿婆家。
“不在?她去哪儿了?”方温有些意外。
“去找赛神仙拜师去了。”
“啊?那么远,她怎么去的?”
“她腿不是好了吗?走着去的呀,都去了好几次了,可是人家不收。”阿婆继续不紧不慢道。
学校恢复正常上课后魏纯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方温实在不能理解她为什么非要让自己忙成轱辘转成陀螺。
她在回避!她不敢面对停下来后蜂拥而至过往的干扰。
方温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冒出这类阴暗负面的想法。他当然希望是自己猜错了。只是,她的这种刻意忙碌太不正常了。对于这个既熟悉又陌生迷雾般的姑娘,方温更愿意她放下曾经的困扰,不躲闪不回避轻松坦然地生活。
雪渐渐停了。方温走到家门口,抖抖身上的薄雪,跺了跺脚,回头看看雪地上的脚印,转身进了屋。
“新年快乐!”他在心里说。
这是魏纯第一次主动找他说话,一口气就说了这么多。方温感觉自己没有办法专注起来,他走神了。
他当然愿意支持她,可是她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村里头那些家长的工作并不好做,他们能否放心是否答应方温心里全然没底。他还在想另一件事:魏纯是通过什么方式把村里学生的情况摸得这么清楚的呢?她刚才说的那些数据连他都不清楚,恐怕连老师家长都未必知道准确人数吧?二十多个学生分布不同年级,要上不同学科,她一个人充当一名全科全段老师,现实操作也是不可行的呀!可是她眼里的光,她脸上的热情该怎么去扑灭呢?
“方书记?”魏纯在等着他的回答。
方温咽了一下口水,想说我先考虑一下,过几天再答复你,可他说出口的却是:“你愿意?”
“嗯,我愿意。”魏纯使劲点头看着他笑。
方温这才意识到自己哪里在灭火,分明是在点火。
“方书记,我准备再逐一摸一下底,听小小说我们有些孩子是留守儿童,平时都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可能还不知道。方书记,我……”
“叫我方温。”
“呃,那个……”魏纯突然被打断,说话没有了先前的流畅。
魏纯确实是把问题想简单了。抛开一切不说,那些小乡镇县城里的老师都坚持不了常年困在大山里,你怎么让人相信一个北京来的城里姑娘会甘愿长期留在方家坞?她来得突然,谁能保证她不会走得也突然?到时候撇下一群孩子不管一走了之,让家长们怎么办?他们已经被一次次的老师中途离开吓怕了,谁都不想再节外生枝。
方温再不愿熄灭魏纯心中的火也只能向现实低头。他虽身为书记,毕竟资历尚浅,权利有余却威信不足。
后来阿婆出面挨家挨户向那些娃的父母保证,纯老师一定会留在方家坞的,请他们都放心。方家老太太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家长们不看僧面看佛面,只好将信将疑同意孩子们暂且不去龙湾村上学。
废弃已久的方家坞小学在几个年轻力壮小伙子的修整打理后又重新焕发了生气。方温在杂物堆中翻出了方家坞小学的牌匾,擦拭干净后将它端端正正挂在了校门口。他还想买些烟花炮仗,等学校开学时就在校外空地上燃放以示庆祝,结果被魏纯拦住了。她说:“等下个学期吧。下学期开学时我还在,到那时我们再庆祝。”
方温觉得有理。如果下学期纯老师还在的话再庆祝开学,那对家长而言确实更有意义。他也担心魏纯说不定哪天突然就走了,和她突然来了一样。
然而在这一年里,方家坞小学发生了太多令村民们意外的事。魏纯把教材设计成更适合复式班孩子学习的模式,既不照本宣科又能充分落实知识点。她还常领着学生去田野里溪水边上课,教他们唱歌跳舞表演,教他们绘画练功习武,还给他们化妆拍照。她动员孩子们自己动手绿化校园,他们植树栽花种菜,饲鸡喂兔养鱼鸟,还利用业余时间挖土搬砖翻新了运动场。她组织学生改编课本剧,举办各种比赛活动,逢百花节重阳节时孩子们会把自己准备的节目和礼物献给方家坞的家家户户。魏纯还邀请家长进校参观,欣赏孩子们的六一表演和校运动会。一些家长会指着墙上的书画作品骄傲地对邻居们说:“瞧瞧,这是我娃画的,嘿嘿,个活泥鳅,看不出来还有点出息呢!”很多家长们都能迅速找到自家孩子的名字,满足而享受地站立观看好久舍不得离去。
孩子们在家中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纯老师说的!”
“骂奶奶是不对的,纯老师说要尊敬老人,百善孝为先,难报春晖恩。”
“阿爸你再打阿妈我就告纯老师去,老师说要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爷爷你生病了不能喝酒,纯老师说喝酒伤肝。”
说也奇怪,方家坞村民只要听到是纯老师说的或者是要告纯老师去,都乖乖听话了。谁都不愿意这个北京来的女娃娃太辛苦。她已经够累了,他们帮不上什么忙,至少不能再给她添乱。
也有两口子打架劝不住的时候,家里孩子就飞也似地跑去学校拉来纯老师灭火劝架。刚刚还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的夫妻俩一见到孩子的恩师立马都和和气气地又是让座又是倒茶,所以纯老师从来都不用劝架。她会一手拉着女主人说:“这么些年大哥是什么人?别人不知道,你还不知道他吗?怎么一急起来就把他平日的好都忘了?”另一手则拉着男主人:“做男人最大的能耐就是会心疼老婆。你只要可劲地疼她,大姐能把你伺候到天上去,有你享福的。”说得人家俩夫妻一边笑呵呵红着脸一边骂自家的孩子:“臭小子跑得这么快,你还不嫌你们纯老师忙吗?”
方家坞人对纯老师是发自内心敬重她。不过最令他们骄傲的是——他们娃娃班里的期末统考成绩在全乡排名第一!这让他们在同乡人面前别提有多体面。乡镇县里经常有老师下来观摩听课。县教育局号召全县学习方家坞的办学理念和魏纯老师的奉献精神。他们方家坞小学现在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教育示范基地了。
方温却是打心眼里不希望方家坞小学受人瞩目。因为这样一来,无论是对村委还是对魏纯本人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数倍的工作量。她已经超负荷工作了,而所谓的教学交流只能令人更加身心疲惫。他眼看着魏纯明显又瘦了许多。他甚至有些后悔当初答应了她的上课请求。如果她还是那个小半哑,至少她还是悠闲空暇清静的。
方温隐约察觉到魏纯似乎在刻意让自己转得飞起来。她是在回避过去还是想摆脱某种痕迹?
方温第一次这样想是在他看到魏纯换了发型之后。
那次他去找她聊开学的事,一见她竟忘了开口要说什么话。她的一头金色卷发染回了黑色,剪成了齐耳的学生短发,搭着那张日见圆润的脸,像极了一个高中生。
见到方温惊异的目光,魏纯不好意思甩了甩刘海,摸着自己空空的后脖说:“呃,这样,应该会好一些。”
方温点点头没说话,这样当然更符合她,也更接近真实的她。可她之前为什么会选择与自己反差如此之大的金色卷发?凭着对她的了解,她肯定不是因为喜欢。那现在改头换面的她是真实的她吗?她是想回归还是回避?
这些话题她不主动说他绝不敢冒然问她,其实直到现在谁都不知道她的真实来历,包括方艳。看着面前的她,有一点方温可以肯定——她应该能久住方家坞了。
还有一次也让方温对魏纯产生了这种想法,那是他从阿婆口中得知她去了外乡找赛神仙拜师学医。
那个周末方温打算带魏纯去钓鱼,一则放松心情,顺带讨论学生民乐学习的事。他把家里刚烤熟的红薯包了一袋放在摩托车上来到阿婆家。
“阿婆,快来趁热吃,我阿妈刚烤熟的。”方温边说边自己吃开了。
“哟,真不错呢,黄灿灿香喷喷焦扑扑的。”阿婆兴致不错,剥开番薯边吹边吃。
“拿那么多干嘛?我一个人能吃得下这些?”阿婆问。
方温拿得明显多了些,多出的那几个番薯故意想暴露什么似的明明朗朗摊在桌上,他自己也被这种显而易见的心思窘得不知道说什么。
“给阿纯带的吧?她不在。我给她留着,她也爱吃。”阿婆道。
那个时候魏纯还没有住到学校里去,仍然睡在阿婆家。
“不在?她去哪儿了?”方温有些意外。
“去找赛神仙拜师去了。”
“啊?那么远,她怎么去的?”
“她腿不是好了吗?走着去的呀,都去了好几次了,可是人家不收。”阿婆继续不紧不慢道。
学校恢复正常上课后魏纯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方温实在不能理解她为什么非要让自己忙成轱辘转成陀螺。
她在回避!她不敢面对停下来后蜂拥而至过往的干扰。
方温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冒出这类阴暗负面的想法。他当然希望是自己猜错了。只是,她的这种刻意忙碌太不正常了。对于这个既熟悉又陌生迷雾般的姑娘,方温更愿意她放下曾经的困扰,不躲闪不回避轻松坦然地生活。
雪渐渐停了。方温走到家门口,抖抖身上的薄雪,跺了跺脚,回头看看雪地上的脚印,转身进了屋。
“新年快乐!”他在心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