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婆子这一趟去了大半个月,回来的时候还带着英莲亲手做的礼物,是两方雅致的手帕、两个精巧的香囊和一副帐幔。
黛玉先问了封氏和英莲的情况,石婆子说,封氏很有精神,英莲长高了也更出挑了。织锦坊包吃包住,杨太太也常去巡查,没有人敢惹是生非。
黛玉听了以后彻底放下心来,去看英莲送的礼物。
两个帕子上分别绣了桃花、竹子,香囊亦如是,黛玉十分喜欢,又奇道:桃花也就罢了,她怎么知道我喜欢竹子?
当时封氏也问过英莲,女孩儿家大多喜欢花儿草儿的,你怎么绣了几棵竹子?林姑娘会喜欢么?
英莲却说,她也不清楚为什么,就是觉得林姑娘一定会喜欢的。
那幅帐幔甚是精致漂亮,石婆子说,是英莲用新学的技法绣的,黛玉爱惜得不得了,叫华秀给她换上,每日起床就寝都要对着它开心一阵子。
时光匆匆,又是一年中秋。
衙门放假一日,林如海打算带女儿出门去,就问黛玉想去哪里玩,黛玉便说去瘦西湖游船,上次去的时候还是两年前,记忆有些模糊了。
林如海包了一艘画舫,让船夫慢慢地往湖中划。黛玉立于船头,遥看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正是“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画舫行至二十四桥头,但见青山隐隐流水迢迢,又闻萧音袅袅婉转泠泠。黛玉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林如海深吸口气,觉得连日的案牍之乏尽消了,见黛玉游赏得入神,不由微微一笑。不经意间瞥到旁边交错而行的画舫上一道身影有些眼熟,定睛一看,果真是熟人,忙扬声笑道:“晏先生好兴致,也来游湖呢?”
那人闻言转过身来,鹤发童颜,未语先笑,“如海,你也好兴致啊。”
二人命船夫驶船相互靠近,林如海悄声告诉黛玉,这位晏先生就是他给黛玉请的先生,等两船相靠后,林如海携黛玉登上晏先生的船,拱手施礼,笑道:“先生,别来无恙。”
黛玉亦恭敬道:“学生黛玉见过晏先生。”
晏先生先让黛玉免礼,把林如海拉过去小声跟他说,他不想收学生了。
林如海忙问为何,之前不是答应了么?
晏先生叹口气,“老夫先前是答应了,可我现在后悔了,天下名山大川如此之多,我还没看遍呢,扬州虽美,也不能一待几年啊。”
原来这位晏先生本名晏鸿,字清州,早年高中状元后进了翰林院。但他无心政事,唯爱修补、编撰书籍,为此,在翰林院待了大半辈子,一直做到了掌院学士。去年辞官致仕后一直待在京中家里,收到林如海的书信后,才决定南下。
晏先生在翰林院多年,看了无数藏书,却未曾踏足过山川名迹,比行途中四处游玩,不亦乐乎,几个月来,竟将性子玩野了。
林如海哭笑不得,心知晏先生定是一路游山玩水,过惯了逍遥自在的日子,不想拘束了。
但他好不容易才给女儿寻得先生,而且再难有能与之媲美的了,怎可轻易放过,于是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先生自当留在扬州,好好欣赏这里的美景月色才好啊。”
“况且,非如海自夸,小女天资聪颖,定不会辜负先生的期望。”
晏先生正是因此而来的,半是懊悔半是玩笑道:“倘若不是你在信中如此说,老夫也不会起了好奇心,一时冲动就答应了。”
林如海想了想,提议道:“这样罢,先生先考考小女再做决定如何?”
晏先生从善如流,让黛玉就此湖光水色赋诗一首。
黛玉素来对自己的诗才颇为自信,略一沉吟,很快便得了一首,朗声诵读后,晏先生不由吃惊地想:林如海当真没有夸大其词,这女娃娃的诗清丽脱俗,飘逸灵动,竟一丝匠气也无。
简直就是老天爷追着赏饭吃啊。
林如海听了则心中得意,再看晏先生的脸色,不由偷笑,这回他不会再轻言毁诺了罢。
“如海啊,”晏先生捋着胡须笑弯了眼,“你家女公子有咏絮之才,老夫还真舍不得错过这样的好苗子,你说得对,扬州的美景老夫得多看两年才是啊。”
林如海开怀大笑,“先生放心,但凡如海有空闲,定陪先生赏遍扬州名胜。相信扬州的四季风光定能叫先生优游忘返。”
黛玉亦福身笑道:“多谢先生谬赞,能得先生教诲,学生今后必会勤学多思,不让先生失望。”
晏先生心下畅快,邀林如海父女坐他的船同游,后来又考校了黛玉几次,越发满意了,答应林如海当日就随他们到林家去。
自从听林如海说给她请了先生,黛玉就命人收拾好一个院落来,亲自取名“松鹤院”,日日着人打扫,晏先生当晚便歇在此处。
次日行了拜师礼,晏先生又让黛玉把以前的功课拿给他看,黛玉回到书房后,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写了一半的游记带上了。
晏先生看了黛玉的文章、字迹,不难发现林如海对她的教养之用心,等看到那本游记时笑问黛玉:“这是你写的?”
黛玉答道:“是,学生见过的地方虽不多,可每每都很有感触,在家中无事的时候就把它们写下来,画下来,以作纪念。”
晏先生点头赞同黛玉的巧思,随手翻开游记,看了几页之后不禁欢喜过望,对黛玉的才情更加满意了。
黛玉赧然道:“学生画技不精,还需先生多多教导。”
“你这丫头过于谦虚了,老夫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可远不如你呢。”
晏先生看完后又递给林如海看,林如海以前并未看过这本游记,很是好奇地接过来了。
只见黛玉最先画的是从大运河上看到的京城,城墙古朴,连绵不尽,渡口一派热闹景象,巨大的商船停靠在码头,许多工人来往搬卸货物,另一边停着三三两两的马车、轿子,车夫、轿夫在一旁面带渴望地看着行人,等待他们能来雇佣自己。
这幅画笔触清新,画中人物神情惟妙惟肖,与景物相得益彰,后面的文字描述了运河之宽广,京城之繁华,描绘详尽,辞藻优美。
第二处画的是一片街道,摊贩密集,人烟阜盛,描绘了京城一隅的平凡景象,充满了烟火气息,亲近宜人。
第三处是姑苏寒山寺,矗立在山水之间,庄严肃穆,檀香袅袅,钟声悠远,令人见之便心生向往。
第四处是拙政园,曲径通幽,白雪红梅,还有一位儒雅斯文的青衫男子带着个稚龄幼童,温馨和谐,岁月静好。林如海认出来这正是那年他们父女游玩的情景,当时黛玉还做了一首绝妙的梅花诗。
最后一处是昨日去的瘦西湖,只有文字,想必是没来及作画。
瞧见林如海也看完了,晏先生笑道:“老夫平生最得意便是诗、画二字,从前虽收了些学生,可他们不是天赋平平,就是匠心太重,如今遇着了你,也算老天怜我,今后你就老夫的关门弟子,老夫会把毕生所学都教授于你。”
林如海和黛玉都又惊又喜,忙不迭行礼道谢。
次日晏先生便开始授课,但他说最近散漫惯了,每日辰时起先教黛玉一个时辰,等他调理好了作息再改为每日两个时辰。黛玉自然答应,把处理家事的时间挪到了未时正。
自晏先生来了之后,黛玉的日子过得更加规律了,上午或读书写字、或学习绘画技法,下午处理完家事,偶尔做做针线,或陪晏先生下棋,或凝神作画,无有不乐之处。
转眼到了十月,乡试放榜的次日,就有林家族人前来报喜,说族长的长子林炀中举了。并递了林炀的拜帖,写着三日后携家眷来访。
其实黛玉知道,就算没有林如海的帮助,林炀在下一科也能中举,只是名次靠后些,也不敢参加来年的会试。而有了林如海的指点,林炀不仅中举的名次靠前许多,不出意外的话明年的会试也能高中。
这也是黛玉的小心思,正是因为她确定林炀是个可塑之才,才会卖个人情给他。
晏先生对林家的亲戚不感兴趣,听说他们要来拜访,就决定当天出去玩,林如海知道他喜欢垂钓,给他推荐了个好地方。
林炀是带着妻子朱氏和女儿林欢来的,他自去书房拜见林如海,朱氏和林欢到后面同黛玉说话。
朱氏对黛玉感激非常,还给黛玉缝制了一身衣裳,笑得有些拘谨,“妹妹如今身份不同了,只是我们家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这衣裳料子虽然比不得妹妹平常穿的,却是我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还望妹妹不要嫌弃我这番心意。”
黛玉让云枝好生收起来,笑道:“嫂子太客气了,咱们是一族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和爹爹帮点小忙是应该的,”
“说到底,还是炀大哥哥自己勤奋刻苦,否则别人再怎么帮都没有用。”
“况且这身衣服的料子不比我身上的差,让大嫂子破费了。”
朱氏忙道:“不值什么,妹妹不嫌弃就好。”
“嫂子的手艺是极好的,我很喜欢呢。”黛玉笑着看向林欢,“看欢姐儿身上的衣服就知道了,这也是嫂子做的罢。”
林欢笑嘻嘻地点头应和。
朱氏又谦虚了两句,林欢见她们寒暄完了,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个小木匣子来,对黛玉献宝道:“小姑姑,我做了荷包和帕子送给你,谢谢你和堂祖父帮了我父亲好大的忙。”
将近三年未见,林欢的性子一点没变,叽叽喳喳地说她学女红的过程有多辛苦,手上扎了好多次呢,说着伸手叫黛玉看。
黛玉好笑道:“你如此一说,我都舍不得用这荷包和帕子了,得供起来才是呢。”
“倒也不必…”林欢笑道,“小姑姑用的时候爱惜着些就是了。”
朱氏在黛玉跟前放不开,但见黛玉是真心喜欢林欢的性子,觉得很是欣慰,林欢能和黛玉交好,于林欢是大有助益的。
而林如海这边也收到了林炀的谢礼,是一方端砚,看样子是林涛家祖上收藏的,林如海见他态度恭敬诚恳,不好推辞,收下后又指点了林炀的功课,督促他为明年会试做好准备。
林炀恭敬道:“劳叔父费心了,侄儿已打算过几日就启程进京备考。”
林如海笑着点头,“我看了你乡试的文章,立意、破题都不错,可见你功底扎实,会试应当没什么大问题。”
又拿出几本册子递给他,“这是你妹妹前段时间整理的,都是近几科的考题和会试前几名的文章,你拿去好好研读。也不必太紧张,只要你当天正常发挥,中进士不在话下。”
林炀又是感激又是感动地收下了,心道将来必定找机会报答叔父一家。
林如海膝下无子,如此对待林炀不单是为林氏一族,更为了黛玉,他总会走在黛玉前头,希望能给黛玉再多找一份倚仗,林炀有才华,懂得知恩图报,是个不错的选择。
黛玉先问了封氏和英莲的情况,石婆子说,封氏很有精神,英莲长高了也更出挑了。织锦坊包吃包住,杨太太也常去巡查,没有人敢惹是生非。
黛玉听了以后彻底放下心来,去看英莲送的礼物。
两个帕子上分别绣了桃花、竹子,香囊亦如是,黛玉十分喜欢,又奇道:桃花也就罢了,她怎么知道我喜欢竹子?
当时封氏也问过英莲,女孩儿家大多喜欢花儿草儿的,你怎么绣了几棵竹子?林姑娘会喜欢么?
英莲却说,她也不清楚为什么,就是觉得林姑娘一定会喜欢的。
那幅帐幔甚是精致漂亮,石婆子说,是英莲用新学的技法绣的,黛玉爱惜得不得了,叫华秀给她换上,每日起床就寝都要对着它开心一阵子。
时光匆匆,又是一年中秋。
衙门放假一日,林如海打算带女儿出门去,就问黛玉想去哪里玩,黛玉便说去瘦西湖游船,上次去的时候还是两年前,记忆有些模糊了。
林如海包了一艘画舫,让船夫慢慢地往湖中划。黛玉立于船头,遥看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正是“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画舫行至二十四桥头,但见青山隐隐流水迢迢,又闻萧音袅袅婉转泠泠。黛玉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林如海深吸口气,觉得连日的案牍之乏尽消了,见黛玉游赏得入神,不由微微一笑。不经意间瞥到旁边交错而行的画舫上一道身影有些眼熟,定睛一看,果真是熟人,忙扬声笑道:“晏先生好兴致,也来游湖呢?”
那人闻言转过身来,鹤发童颜,未语先笑,“如海,你也好兴致啊。”
二人命船夫驶船相互靠近,林如海悄声告诉黛玉,这位晏先生就是他给黛玉请的先生,等两船相靠后,林如海携黛玉登上晏先生的船,拱手施礼,笑道:“先生,别来无恙。”
黛玉亦恭敬道:“学生黛玉见过晏先生。”
晏先生先让黛玉免礼,把林如海拉过去小声跟他说,他不想收学生了。
林如海忙问为何,之前不是答应了么?
晏先生叹口气,“老夫先前是答应了,可我现在后悔了,天下名山大川如此之多,我还没看遍呢,扬州虽美,也不能一待几年啊。”
原来这位晏先生本名晏鸿,字清州,早年高中状元后进了翰林院。但他无心政事,唯爱修补、编撰书籍,为此,在翰林院待了大半辈子,一直做到了掌院学士。去年辞官致仕后一直待在京中家里,收到林如海的书信后,才决定南下。
晏先生在翰林院多年,看了无数藏书,却未曾踏足过山川名迹,比行途中四处游玩,不亦乐乎,几个月来,竟将性子玩野了。
林如海哭笑不得,心知晏先生定是一路游山玩水,过惯了逍遥自在的日子,不想拘束了。
但他好不容易才给女儿寻得先生,而且再难有能与之媲美的了,怎可轻易放过,于是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先生自当留在扬州,好好欣赏这里的美景月色才好啊。”
“况且,非如海自夸,小女天资聪颖,定不会辜负先生的期望。”
晏先生正是因此而来的,半是懊悔半是玩笑道:“倘若不是你在信中如此说,老夫也不会起了好奇心,一时冲动就答应了。”
林如海想了想,提议道:“这样罢,先生先考考小女再做决定如何?”
晏先生从善如流,让黛玉就此湖光水色赋诗一首。
黛玉素来对自己的诗才颇为自信,略一沉吟,很快便得了一首,朗声诵读后,晏先生不由吃惊地想:林如海当真没有夸大其词,这女娃娃的诗清丽脱俗,飘逸灵动,竟一丝匠气也无。
简直就是老天爷追着赏饭吃啊。
林如海听了则心中得意,再看晏先生的脸色,不由偷笑,这回他不会再轻言毁诺了罢。
“如海啊,”晏先生捋着胡须笑弯了眼,“你家女公子有咏絮之才,老夫还真舍不得错过这样的好苗子,你说得对,扬州的美景老夫得多看两年才是啊。”
林如海开怀大笑,“先生放心,但凡如海有空闲,定陪先生赏遍扬州名胜。相信扬州的四季风光定能叫先生优游忘返。”
黛玉亦福身笑道:“多谢先生谬赞,能得先生教诲,学生今后必会勤学多思,不让先生失望。”
晏先生心下畅快,邀林如海父女坐他的船同游,后来又考校了黛玉几次,越发满意了,答应林如海当日就随他们到林家去。
自从听林如海说给她请了先生,黛玉就命人收拾好一个院落来,亲自取名“松鹤院”,日日着人打扫,晏先生当晚便歇在此处。
次日行了拜师礼,晏先生又让黛玉把以前的功课拿给他看,黛玉回到书房后,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写了一半的游记带上了。
晏先生看了黛玉的文章、字迹,不难发现林如海对她的教养之用心,等看到那本游记时笑问黛玉:“这是你写的?”
黛玉答道:“是,学生见过的地方虽不多,可每每都很有感触,在家中无事的时候就把它们写下来,画下来,以作纪念。”
晏先生点头赞同黛玉的巧思,随手翻开游记,看了几页之后不禁欢喜过望,对黛玉的才情更加满意了。
黛玉赧然道:“学生画技不精,还需先生多多教导。”
“你这丫头过于谦虚了,老夫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可远不如你呢。”
晏先生看完后又递给林如海看,林如海以前并未看过这本游记,很是好奇地接过来了。
只见黛玉最先画的是从大运河上看到的京城,城墙古朴,连绵不尽,渡口一派热闹景象,巨大的商船停靠在码头,许多工人来往搬卸货物,另一边停着三三两两的马车、轿子,车夫、轿夫在一旁面带渴望地看着行人,等待他们能来雇佣自己。
这幅画笔触清新,画中人物神情惟妙惟肖,与景物相得益彰,后面的文字描述了运河之宽广,京城之繁华,描绘详尽,辞藻优美。
第二处画的是一片街道,摊贩密集,人烟阜盛,描绘了京城一隅的平凡景象,充满了烟火气息,亲近宜人。
第三处是姑苏寒山寺,矗立在山水之间,庄严肃穆,檀香袅袅,钟声悠远,令人见之便心生向往。
第四处是拙政园,曲径通幽,白雪红梅,还有一位儒雅斯文的青衫男子带着个稚龄幼童,温馨和谐,岁月静好。林如海认出来这正是那年他们父女游玩的情景,当时黛玉还做了一首绝妙的梅花诗。
最后一处是昨日去的瘦西湖,只有文字,想必是没来及作画。
瞧见林如海也看完了,晏先生笑道:“老夫平生最得意便是诗、画二字,从前虽收了些学生,可他们不是天赋平平,就是匠心太重,如今遇着了你,也算老天怜我,今后你就老夫的关门弟子,老夫会把毕生所学都教授于你。”
林如海和黛玉都又惊又喜,忙不迭行礼道谢。
次日晏先生便开始授课,但他说最近散漫惯了,每日辰时起先教黛玉一个时辰,等他调理好了作息再改为每日两个时辰。黛玉自然答应,把处理家事的时间挪到了未时正。
自晏先生来了之后,黛玉的日子过得更加规律了,上午或读书写字、或学习绘画技法,下午处理完家事,偶尔做做针线,或陪晏先生下棋,或凝神作画,无有不乐之处。
转眼到了十月,乡试放榜的次日,就有林家族人前来报喜,说族长的长子林炀中举了。并递了林炀的拜帖,写着三日后携家眷来访。
其实黛玉知道,就算没有林如海的帮助,林炀在下一科也能中举,只是名次靠后些,也不敢参加来年的会试。而有了林如海的指点,林炀不仅中举的名次靠前许多,不出意外的话明年的会试也能高中。
这也是黛玉的小心思,正是因为她确定林炀是个可塑之才,才会卖个人情给他。
晏先生对林家的亲戚不感兴趣,听说他们要来拜访,就决定当天出去玩,林如海知道他喜欢垂钓,给他推荐了个好地方。
林炀是带着妻子朱氏和女儿林欢来的,他自去书房拜见林如海,朱氏和林欢到后面同黛玉说话。
朱氏对黛玉感激非常,还给黛玉缝制了一身衣裳,笑得有些拘谨,“妹妹如今身份不同了,只是我们家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这衣裳料子虽然比不得妹妹平常穿的,却是我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还望妹妹不要嫌弃我这番心意。”
黛玉让云枝好生收起来,笑道:“嫂子太客气了,咱们是一族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和爹爹帮点小忙是应该的,”
“说到底,还是炀大哥哥自己勤奋刻苦,否则别人再怎么帮都没有用。”
“况且这身衣服的料子不比我身上的差,让大嫂子破费了。”
朱氏忙道:“不值什么,妹妹不嫌弃就好。”
“嫂子的手艺是极好的,我很喜欢呢。”黛玉笑着看向林欢,“看欢姐儿身上的衣服就知道了,这也是嫂子做的罢。”
林欢笑嘻嘻地点头应和。
朱氏又谦虚了两句,林欢见她们寒暄完了,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个小木匣子来,对黛玉献宝道:“小姑姑,我做了荷包和帕子送给你,谢谢你和堂祖父帮了我父亲好大的忙。”
将近三年未见,林欢的性子一点没变,叽叽喳喳地说她学女红的过程有多辛苦,手上扎了好多次呢,说着伸手叫黛玉看。
黛玉好笑道:“你如此一说,我都舍不得用这荷包和帕子了,得供起来才是呢。”
“倒也不必…”林欢笑道,“小姑姑用的时候爱惜着些就是了。”
朱氏在黛玉跟前放不开,但见黛玉是真心喜欢林欢的性子,觉得很是欣慰,林欢能和黛玉交好,于林欢是大有助益的。
而林如海这边也收到了林炀的谢礼,是一方端砚,看样子是林涛家祖上收藏的,林如海见他态度恭敬诚恳,不好推辞,收下后又指点了林炀的功课,督促他为明年会试做好准备。
林炀恭敬道:“劳叔父费心了,侄儿已打算过几日就启程进京备考。”
林如海笑着点头,“我看了你乡试的文章,立意、破题都不错,可见你功底扎实,会试应当没什么大问题。”
又拿出几本册子递给他,“这是你妹妹前段时间整理的,都是近几科的考题和会试前几名的文章,你拿去好好研读。也不必太紧张,只要你当天正常发挥,中进士不在话下。”
林炀又是感激又是感动地收下了,心道将来必定找机会报答叔父一家。
林如海膝下无子,如此对待林炀不单是为林氏一族,更为了黛玉,他总会走在黛玉前头,希望能给黛玉再多找一份倚仗,林炀有才华,懂得知恩图报,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