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所有人都怀疑是徐徽徐慕父子对顾家人下的手,可事实是,顾青鸾手里握着的证据上,印着的官印确实是宁平海的。
穰陵之乱发生那一年,时任兵部侍郎的宁平海书信一封给顾将军,说是有要事要联络附近几个州的知府,顾将军这才打开城门。城外的辽人蹲守到这个机会,突然大举攻入城中,造成那一年满城的动荡和死伤,也是由于这个缘故。
至于那封信为什么是徐慕去送给顾将军,四年前徐徽为什么要问严世景他是否与姐姐有联系,韶玉就一概不知了。这些隐秘事情,除了当事人自己,她怎么能探查清楚呢?
韶玉选择将那封由宁平海亲自书写、带有他官印的书信交给刑部。她跪在堂下,将自己知道的关于穰陵之乱中发生的一切尽数说出。
当然,姐姐和阿莺的死,她也没有忘记。
“四年前的春天,我的姐姐顾青鸾带着侍女阿莺来到豫梁城,想要为顾家人鸣冤,结果在郊外被流盗残忍杀害。”韶玉的眼眸被愤怒点燃,灼灼燃烧着堂上的刑部尚书高伯勉,她咬牙切齿:“我怀疑这起杀人案,与宁平海脱不了关系。除了她,谁会那么害怕我姐姐来豫梁呢?”
她一口一个宁平海,听得公堂上坐着和站着的一众刑部官员满头大汗。
刑部尚书高伯勉此时恨死前几天那个急着向宁平海谄媚的自己了。他急得抓耳挠腮:看样子这件事是非得上报到圣上跟前了,可这奏折该怎么写呀!
他只得问韶玉:“你可知道,污蔑朝廷重臣,你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韶玉冷笑:“大人倒是看得起我,那信上的观音,您觉得我有本事仿冒?”
这倒是实话。
高伯勉被噎,心想这一难是逃不过了。他有气无力地敲了下惊堂木,唤来侍卫:“来人,将这顾韶玉押进大牢。”
韶玉起身,没有立即跟着侍卫走,而是看向刚放下笔的书吏,问道:“大人可是一字不差地全记下来了?”
书吏看着身旁笑吟吟的岑稚,擦擦额上的汗,战战兢兢道:“都……都写下来了。”
韶玉这才顺从地跟着侍卫去牢房了。
等韶玉离开,高伯勉看着仍旧没走的岑稚,无奈道:“岑大人还有什么要指教的?”
岑稚道:“登闻鼓一敲,现下满城的官员怕是都知道刑部来了个状告参知政事的姑娘了。”他好心提示:“这事宁党的人看着,徐党的人也看着,几个时辰后,宫里的圣人也少不了要盯着。若是韶玉姑娘在狱中出了事,您猜第一个担责的是谁?”
当然是我这个倒霉鬼了!
高伯勉唉声叹气,觉得屁股底下的凳子像是藏了千万根细针,根本坐不住人。他转头吩咐身边的刑部侍郎,没好气道:“听到没,给我好好保护顾韶玉!若是她出了事,害得大人我被连累,我第一个就要把你拖下水!”他环视屋内一圈人,说句真心话:“我若是丢了乌纱帽,你们一个个的谁也别想比我好过!”
刑部一干官员立马挺起腰板,紧张道:“大人的话,我们谨记在心,在圣上的诏令下来前,绝对不会让韶玉姑娘出一点事。”
岑稚的话绝非危言耸听。
几乎是韶玉前脚进了刑部的大门,后脚参知政事宁平海被状告的消息就在豫梁城的官吏之间飞传开来。宁党怒不可遏,认定是徐党栽赃的手段,徐党的人却欢呼雀跃,一个个振奋不已。
以至于夕阳西下,高伯勉揣着奏折走出刑部时,猛地被门口站成两列的同僚们惊到,吓得捂着胸口倒退几步。
尚书来了四个不说,不止如此,大理寺的人、御史台的人也全过来凑热闹了。所有人不管心底在想什么,面对高伯勉的时候都竭力摆出正经的表情,肃然问他:“你奏折写得怎么样了?”
高伯勉道:“写好了。”
有人问:“高大人是要去宫中见圣么?”
高伯勉摸摸扁平的肚子,诚实道:“我打算先回家吃个饭。奏折的事情,我想明日早上再与圣上说。”
这话可不得了了,马上有人出来骂:“事关朝廷重臣,你居然还吃得下饭!你有把圣人放在心中吗?你有把天下百姓放在心中吗?亏你还是刑部尚书呢!”
高伯勉急了:“我不过就想吃个饭,哪有你们说得那么严重!”
于是立马又有人骂:“原来你也是宁党!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宁党就是想拖一晚上,然后在今晚搞出点什么意外,明天就又无事发生了对不对?你这黑心的高伯勉!”
说这话的显然是个徐党。
天可怜见,他前几天是讨好过宁平海不错,但他可还没到宁党的份上呀!别一天成为宁党的福没享过,就要吃上成为宁党的苦了。
高伯勉狠狠瞪那人一眼,愤愤道:“去!这就去进宫面圣!你们通通闭上嘴,我去就是。”
大家这才满意。有人看他可怜,忙唤仆从去附近店铺买了几块糕点,拿来给高伯勉垫肚子。高伯勉坐上马车,来到宫门门口,请求侍卫向圣人通报,说是有十万火急的事情要与圣人说。
侍卫去通报时,高伯勉回头,看着身后穿着整齐官服、从一辆辆马车上下来的同僚们,眉心跳动,质问:“你们跟来做什么?”
大理寺卿扶了下官帽:“我料此事怕是需要大理寺和刑部共同受理,与其等圣上传召,不如我自觉点先来。”
其他官员也一本正经:“需要刑部和大理寺共同受理的案件必定非同寻常,我等自当为圣上排忧解难。”
晚膳只用了一口就接到刑部尚书的通报,圣人来到书房,被书房里整整齐齐站立的两排官员惊住。他抬头看看半黑的天色:“这是晚上,不是白天,我没把日子过糊涂吧?现在应该不是早朝的时间吧?”
今日今时,臣子们没有体贴圣人的这个小玩笑。
刑部尚书在一众同僚紧盯的视线中向前一步,递上奏折:“回圣上,臣有要事相奏。”
圣人被一众人严肃的表情震慑,心里涌起不好的预感。他唉声叹气,坐在主位上:“能让你们这么多人兴师动众地在这个时间同时进宫,可见事情不小。”
内侍上前接过高伯勉手中的奏折,递到圣人手中。圣人正欲打开奏折,忽听门口的内侍跑进来通报:“圣上,三皇子请求觐见。”
“连霁也来了?到底是什么事,连他也惊动了?”圣人挑眉,“让他进来。”
连霁近来一直被圣人和太子带在身边培养,朝中臣子心中有数,若无意外,这就是下一任君王了。
三皇子不是一向不参与党派之争么?他是来保宁平海的,还是来保徐徽的?
臣子们一时摸不清连霁的来意,只好藏好心思,和进屋的连霁问好。连霁先是向圣人问好,再同臣子们颔首致意,他面上是掩藏不住的忧色,书房中的几名徐党看了心中一沉:难不成三皇子真是为宁平海而来?宁平海是什么时候搭上三皇子这条线的?
满室寂静。
圣人打开奏折,等看到穰陵之乱四个字时,右眼皮便不可抑制地跳了几下。等再看到后面的“兵部侍郎宁平海”“顾家满门惨死”等字,面色彻底阴沉下去。
穰陵之乱始终是圣人不愿回想的过去,被辽人攻打进城、一国之君带着大臣后妃们连夜逃到南方、更换国都诸事,无一不诉说着当年的耻辱。
他是看懂了奏折的意思,不就是当年宁平海不知为何诱顾明德打开城门,结果给辽人找到机会一句攻入城中么?白底黑字,他全认得,可却不想承认顾家人是无辜的。
若顾家人是无辜的,当年气急败坏杀了顾家人的他算什么?是不辨忠奸的昏君吗?
在众人各异的视线中,圣人放下奏折,面无表情地问高伯勉:“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不是谁看宁平海不顺眼,特意找人来诬陷他罢?”
场上几个徐党面色一阵青一阵白,听出圣人是在讽刺的谁。
高伯勉用韶玉的话来回答:“一介女子,哪里来的伪造官印的本事。”想了想,他谨慎地补充一句:“当然,也不排除有人暗中相助的可能。”
圣人道:“可得好好再查查,总不能教这不知道哪里来的野丫头张口胡说几句,就害得一位朝廷肱股之臣被罢黜吧?”
这么好的机会,难不成都不能让宁平海剥下一层皮?
有人暗中不忿,正想着出口说话,却见那三皇子忽然间跪倒在地,恳切道:“宁平海是肱股之臣,顾将军便不是肱股之臣了吗?顾将军驰骋沙场多年,他虽已身死,可他的清白难不成不重要么?若圣上认为宁大人遭人诬陷,不是更该请刑部和大理寺共同彻查当年之事,还宁大人清白么?”
他竟是来为死去多年的顾明德一家说话的!
上至圣人,下至群臣,谁也没料到这个发展。
“你如此坚定,”圣人眯起眼睛,看他:“是笃定那敲登闻鼓的女子没有撒谎么?”
连霁缓缓道:“她孤零零来敲登闻鼓,怎敢用假证据来状告宁大人这样身份的重臣?若不是做好了以卵击石的准备,她怎有勇气孤身入刑部?”
圣人笃定道:“这个顾韶玉,你认识?”
连霁直视父亲威严的面庞:“我在建源府治水时,曾经在暴雨天气时因救一孩童摔入水中。被洪水冲走时,是韶玉义无反顾地跳入河中,将我救起。”他再也忍不住,说出一句藏在他心中有好几年的话:“我所有的勇气和坚韧,都是从她身上学会的。”
圣人再无法摆出严肃的面容。他叹气:“只因她是你的心上人,你就想要维护她?”
“我不是想让您维护她。韶玉救我,也绝非是抱有这个目的。”连霁闭眼,郑重叩首:“我只是希望您给她一个公道,给过世的顾将军一家一个公道。”
连霁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圣人只好将高伯勉和大理寺卿齐守霖喊出来:“既如此,你们两人就把当年的事情查清楚,别冤枉人,也别想着替谁挽脸面,如三皇子所说,给所有人一个公道。”
高伯勉和齐守霖齐声应下。
这一番议事完,窗外已是月亮高悬。
圣人摸了摸打响的独自,想着这事总算先告一段落,可以先去吃一顿晚膳填填肚子了。哦对了,还得把连霁叫上,问问他和这个顾韶玉是怎么认识的。儿大不留人,儿子有了心上人,他可不得好好关心关心么?
正要遣散群臣,门口的内侍又急匆匆跑进来,通报道:“圣上,国子监司业裴大人请求觐见。”
怎么今晚有事的人这么多!圣人皱眉:“你去和他说,若不是十万火急的事,让他明天再来见我。”
内侍为难道:“圣人,裴大人确实说了十万火急,不得不深夜进宫来见您。”
圣人气极反笑:“必须今晚?”
内侍点头:“必须今晚。”
原本要走的臣子们也不由重新振作起了精神:他们早就打听清楚,这裴浥可是顾韶玉的义兄。裴浥由宁平海一手扶持起来,过往一年替宁平海铲除了不少徐党的人,他在这个节骨点进宫,究竟是要为谁说话?
连霁起身,站在一侧,同样忍不住回首看向书房门口。
在众多视线中,一身官服、面无表情的裴浥从夜色中走进屋中。他眉眼锋利,背脊挺直,眼皮微敛。
谁都看他,他却谁也不看,径自走到圣人面前,一声不吭地跪下,决然无比。
他不给人任何准备,开口就将所有人震慑在原地:“微臣状告参知政事宁平海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请圣上明察。”
他疯了!
这下不仅是徐党还是宁党,都冒出这个想法。及时是高伯勉这种既不是徐党也不是宁党的人,此时也没忍住倒吸一口冷气,被吓得眼眸圆睁。
裴浥这个疯子,他是准备断送自己的仕途不成!
立即有宁党的人跳出来骂:“好你个裴浥!谁人不知你是那顾韶玉的义兄,你与顾家人关系匪浅,何必要把宁大人牵扯进来!”
裴浥淡淡道:“这是我与宁大人的事情,至多与圣上有关,与顾家人无关,您不必把顾家人扯进来。”
那人继续骂:“是宁大人一手将你栽培起来,你不说对宁大人感恩戴德,至少不该在这种危险关头恶意诬陷他!”
裴浥笑容里带了些轻嘲:“我亲眼看见崇溪府的知府曾给宁平海献上几箱金银玉石和奇珍异宝,这不是结党营私和收受贿赂是什么?”
那人一下子面色涨红,不敢继续再顺着裴浥的话说下去,只能小声嘟囔:“早不说晚不说,偏偏这时来说,可见就是有私心。”
圣人深深看裴浥,问:“你知不知道,你入狱后,朝中无人会替你说情?”
本来徐党就恨不得他死,今晚过后,宁党的人也会将他视作叛徒。从此以后,即便他没死是,甚至仍旧为官,朝堂中也没有官员会与他结交了——谁会与一个随时可能背刺你的人来往呢?
他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臣。
裴浥闭了闭眼,再睁开时,双眼清明,毫无悔意。
他轻声道:“微臣知道。”
圣人看他的眼神里带着惋惜:“值得吗?”
裴浥不言不语,摘下头上的官帽,放在面前的地上。
这一回,圣人没有再为他戴上官帽了。
他无力地挥手,让侍卫进来将裴浥带走。
子时一刻,刑部大牢中,韶玉靠着墙壁,半睡半醒间,听到了一阵清脆的脚镣声。脚步声和脚镣声由远及近,最后停在了离她不远的地方。
……是谁来了?
韶玉惊醒,半仰起头,透过木栏看到了未曾预料到的人。
困意顿时被惊散,韶玉急忙忙站起来,手握木栏,问:“裴浥,你怎么在这里?”被关在黑漆漆的牢房里一整天,她始终冷静镇定,此时见到他的瞬间却开始慌乱,道:“都什么时候了,你就偏要蹚这一趟浑水吗?”
裴浥撇过头,声音冷淡:“不要自作多情。我进来这里,与你无关。”
说完,他跟着催促的侍卫头也不回地继续向里走了。任凭韶玉再怎么喊他,他也没应一声——她白日说的话太伤人,裴浥心中对她仍有怨恨。
穰陵之乱发生那一年,时任兵部侍郎的宁平海书信一封给顾将军,说是有要事要联络附近几个州的知府,顾将军这才打开城门。城外的辽人蹲守到这个机会,突然大举攻入城中,造成那一年满城的动荡和死伤,也是由于这个缘故。
至于那封信为什么是徐慕去送给顾将军,四年前徐徽为什么要问严世景他是否与姐姐有联系,韶玉就一概不知了。这些隐秘事情,除了当事人自己,她怎么能探查清楚呢?
韶玉选择将那封由宁平海亲自书写、带有他官印的书信交给刑部。她跪在堂下,将自己知道的关于穰陵之乱中发生的一切尽数说出。
当然,姐姐和阿莺的死,她也没有忘记。
“四年前的春天,我的姐姐顾青鸾带着侍女阿莺来到豫梁城,想要为顾家人鸣冤,结果在郊外被流盗残忍杀害。”韶玉的眼眸被愤怒点燃,灼灼燃烧着堂上的刑部尚书高伯勉,她咬牙切齿:“我怀疑这起杀人案,与宁平海脱不了关系。除了她,谁会那么害怕我姐姐来豫梁呢?”
她一口一个宁平海,听得公堂上坐着和站着的一众刑部官员满头大汗。
刑部尚书高伯勉此时恨死前几天那个急着向宁平海谄媚的自己了。他急得抓耳挠腮:看样子这件事是非得上报到圣上跟前了,可这奏折该怎么写呀!
他只得问韶玉:“你可知道,污蔑朝廷重臣,你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韶玉冷笑:“大人倒是看得起我,那信上的观音,您觉得我有本事仿冒?”
这倒是实话。
高伯勉被噎,心想这一难是逃不过了。他有气无力地敲了下惊堂木,唤来侍卫:“来人,将这顾韶玉押进大牢。”
韶玉起身,没有立即跟着侍卫走,而是看向刚放下笔的书吏,问道:“大人可是一字不差地全记下来了?”
书吏看着身旁笑吟吟的岑稚,擦擦额上的汗,战战兢兢道:“都……都写下来了。”
韶玉这才顺从地跟着侍卫去牢房了。
等韶玉离开,高伯勉看着仍旧没走的岑稚,无奈道:“岑大人还有什么要指教的?”
岑稚道:“登闻鼓一敲,现下满城的官员怕是都知道刑部来了个状告参知政事的姑娘了。”他好心提示:“这事宁党的人看着,徐党的人也看着,几个时辰后,宫里的圣人也少不了要盯着。若是韶玉姑娘在狱中出了事,您猜第一个担责的是谁?”
当然是我这个倒霉鬼了!
高伯勉唉声叹气,觉得屁股底下的凳子像是藏了千万根细针,根本坐不住人。他转头吩咐身边的刑部侍郎,没好气道:“听到没,给我好好保护顾韶玉!若是她出了事,害得大人我被连累,我第一个就要把你拖下水!”他环视屋内一圈人,说句真心话:“我若是丢了乌纱帽,你们一个个的谁也别想比我好过!”
刑部一干官员立马挺起腰板,紧张道:“大人的话,我们谨记在心,在圣上的诏令下来前,绝对不会让韶玉姑娘出一点事。”
岑稚的话绝非危言耸听。
几乎是韶玉前脚进了刑部的大门,后脚参知政事宁平海被状告的消息就在豫梁城的官吏之间飞传开来。宁党怒不可遏,认定是徐党栽赃的手段,徐党的人却欢呼雀跃,一个个振奋不已。
以至于夕阳西下,高伯勉揣着奏折走出刑部时,猛地被门口站成两列的同僚们惊到,吓得捂着胸口倒退几步。
尚书来了四个不说,不止如此,大理寺的人、御史台的人也全过来凑热闹了。所有人不管心底在想什么,面对高伯勉的时候都竭力摆出正经的表情,肃然问他:“你奏折写得怎么样了?”
高伯勉道:“写好了。”
有人问:“高大人是要去宫中见圣么?”
高伯勉摸摸扁平的肚子,诚实道:“我打算先回家吃个饭。奏折的事情,我想明日早上再与圣上说。”
这话可不得了了,马上有人出来骂:“事关朝廷重臣,你居然还吃得下饭!你有把圣人放在心中吗?你有把天下百姓放在心中吗?亏你还是刑部尚书呢!”
高伯勉急了:“我不过就想吃个饭,哪有你们说得那么严重!”
于是立马又有人骂:“原来你也是宁党!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宁党就是想拖一晚上,然后在今晚搞出点什么意外,明天就又无事发生了对不对?你这黑心的高伯勉!”
说这话的显然是个徐党。
天可怜见,他前几天是讨好过宁平海不错,但他可还没到宁党的份上呀!别一天成为宁党的福没享过,就要吃上成为宁党的苦了。
高伯勉狠狠瞪那人一眼,愤愤道:“去!这就去进宫面圣!你们通通闭上嘴,我去就是。”
大家这才满意。有人看他可怜,忙唤仆从去附近店铺买了几块糕点,拿来给高伯勉垫肚子。高伯勉坐上马车,来到宫门门口,请求侍卫向圣人通报,说是有十万火急的事情要与圣人说。
侍卫去通报时,高伯勉回头,看着身后穿着整齐官服、从一辆辆马车上下来的同僚们,眉心跳动,质问:“你们跟来做什么?”
大理寺卿扶了下官帽:“我料此事怕是需要大理寺和刑部共同受理,与其等圣上传召,不如我自觉点先来。”
其他官员也一本正经:“需要刑部和大理寺共同受理的案件必定非同寻常,我等自当为圣上排忧解难。”
晚膳只用了一口就接到刑部尚书的通报,圣人来到书房,被书房里整整齐齐站立的两排官员惊住。他抬头看看半黑的天色:“这是晚上,不是白天,我没把日子过糊涂吧?现在应该不是早朝的时间吧?”
今日今时,臣子们没有体贴圣人的这个小玩笑。
刑部尚书在一众同僚紧盯的视线中向前一步,递上奏折:“回圣上,臣有要事相奏。”
圣人被一众人严肃的表情震慑,心里涌起不好的预感。他唉声叹气,坐在主位上:“能让你们这么多人兴师动众地在这个时间同时进宫,可见事情不小。”
内侍上前接过高伯勉手中的奏折,递到圣人手中。圣人正欲打开奏折,忽听门口的内侍跑进来通报:“圣上,三皇子请求觐见。”
“连霁也来了?到底是什么事,连他也惊动了?”圣人挑眉,“让他进来。”
连霁近来一直被圣人和太子带在身边培养,朝中臣子心中有数,若无意外,这就是下一任君王了。
三皇子不是一向不参与党派之争么?他是来保宁平海的,还是来保徐徽的?
臣子们一时摸不清连霁的来意,只好藏好心思,和进屋的连霁问好。连霁先是向圣人问好,再同臣子们颔首致意,他面上是掩藏不住的忧色,书房中的几名徐党看了心中一沉:难不成三皇子真是为宁平海而来?宁平海是什么时候搭上三皇子这条线的?
满室寂静。
圣人打开奏折,等看到穰陵之乱四个字时,右眼皮便不可抑制地跳了几下。等再看到后面的“兵部侍郎宁平海”“顾家满门惨死”等字,面色彻底阴沉下去。
穰陵之乱始终是圣人不愿回想的过去,被辽人攻打进城、一国之君带着大臣后妃们连夜逃到南方、更换国都诸事,无一不诉说着当年的耻辱。
他是看懂了奏折的意思,不就是当年宁平海不知为何诱顾明德打开城门,结果给辽人找到机会一句攻入城中么?白底黑字,他全认得,可却不想承认顾家人是无辜的。
若顾家人是无辜的,当年气急败坏杀了顾家人的他算什么?是不辨忠奸的昏君吗?
在众人各异的视线中,圣人放下奏折,面无表情地问高伯勉:“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不是谁看宁平海不顺眼,特意找人来诬陷他罢?”
场上几个徐党面色一阵青一阵白,听出圣人是在讽刺的谁。
高伯勉用韶玉的话来回答:“一介女子,哪里来的伪造官印的本事。”想了想,他谨慎地补充一句:“当然,也不排除有人暗中相助的可能。”
圣人道:“可得好好再查查,总不能教这不知道哪里来的野丫头张口胡说几句,就害得一位朝廷肱股之臣被罢黜吧?”
这么好的机会,难不成都不能让宁平海剥下一层皮?
有人暗中不忿,正想着出口说话,却见那三皇子忽然间跪倒在地,恳切道:“宁平海是肱股之臣,顾将军便不是肱股之臣了吗?顾将军驰骋沙场多年,他虽已身死,可他的清白难不成不重要么?若圣上认为宁大人遭人诬陷,不是更该请刑部和大理寺共同彻查当年之事,还宁大人清白么?”
他竟是来为死去多年的顾明德一家说话的!
上至圣人,下至群臣,谁也没料到这个发展。
“你如此坚定,”圣人眯起眼睛,看他:“是笃定那敲登闻鼓的女子没有撒谎么?”
连霁缓缓道:“她孤零零来敲登闻鼓,怎敢用假证据来状告宁大人这样身份的重臣?若不是做好了以卵击石的准备,她怎有勇气孤身入刑部?”
圣人笃定道:“这个顾韶玉,你认识?”
连霁直视父亲威严的面庞:“我在建源府治水时,曾经在暴雨天气时因救一孩童摔入水中。被洪水冲走时,是韶玉义无反顾地跳入河中,将我救起。”他再也忍不住,说出一句藏在他心中有好几年的话:“我所有的勇气和坚韧,都是从她身上学会的。”
圣人再无法摆出严肃的面容。他叹气:“只因她是你的心上人,你就想要维护她?”
“我不是想让您维护她。韶玉救我,也绝非是抱有这个目的。”连霁闭眼,郑重叩首:“我只是希望您给她一个公道,给过世的顾将军一家一个公道。”
连霁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圣人只好将高伯勉和大理寺卿齐守霖喊出来:“既如此,你们两人就把当年的事情查清楚,别冤枉人,也别想着替谁挽脸面,如三皇子所说,给所有人一个公道。”
高伯勉和齐守霖齐声应下。
这一番议事完,窗外已是月亮高悬。
圣人摸了摸打响的独自,想着这事总算先告一段落,可以先去吃一顿晚膳填填肚子了。哦对了,还得把连霁叫上,问问他和这个顾韶玉是怎么认识的。儿大不留人,儿子有了心上人,他可不得好好关心关心么?
正要遣散群臣,门口的内侍又急匆匆跑进来,通报道:“圣上,国子监司业裴大人请求觐见。”
怎么今晚有事的人这么多!圣人皱眉:“你去和他说,若不是十万火急的事,让他明天再来见我。”
内侍为难道:“圣人,裴大人确实说了十万火急,不得不深夜进宫来见您。”
圣人气极反笑:“必须今晚?”
内侍点头:“必须今晚。”
原本要走的臣子们也不由重新振作起了精神:他们早就打听清楚,这裴浥可是顾韶玉的义兄。裴浥由宁平海一手扶持起来,过往一年替宁平海铲除了不少徐党的人,他在这个节骨点进宫,究竟是要为谁说话?
连霁起身,站在一侧,同样忍不住回首看向书房门口。
在众多视线中,一身官服、面无表情的裴浥从夜色中走进屋中。他眉眼锋利,背脊挺直,眼皮微敛。
谁都看他,他却谁也不看,径自走到圣人面前,一声不吭地跪下,决然无比。
他不给人任何准备,开口就将所有人震慑在原地:“微臣状告参知政事宁平海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请圣上明察。”
他疯了!
这下不仅是徐党还是宁党,都冒出这个想法。及时是高伯勉这种既不是徐党也不是宁党的人,此时也没忍住倒吸一口冷气,被吓得眼眸圆睁。
裴浥这个疯子,他是准备断送自己的仕途不成!
立即有宁党的人跳出来骂:“好你个裴浥!谁人不知你是那顾韶玉的义兄,你与顾家人关系匪浅,何必要把宁大人牵扯进来!”
裴浥淡淡道:“这是我与宁大人的事情,至多与圣上有关,与顾家人无关,您不必把顾家人扯进来。”
那人继续骂:“是宁大人一手将你栽培起来,你不说对宁大人感恩戴德,至少不该在这种危险关头恶意诬陷他!”
裴浥笑容里带了些轻嘲:“我亲眼看见崇溪府的知府曾给宁平海献上几箱金银玉石和奇珍异宝,这不是结党营私和收受贿赂是什么?”
那人一下子面色涨红,不敢继续再顺着裴浥的话说下去,只能小声嘟囔:“早不说晚不说,偏偏这时来说,可见就是有私心。”
圣人深深看裴浥,问:“你知不知道,你入狱后,朝中无人会替你说情?”
本来徐党就恨不得他死,今晚过后,宁党的人也会将他视作叛徒。从此以后,即便他没死是,甚至仍旧为官,朝堂中也没有官员会与他结交了——谁会与一个随时可能背刺你的人来往呢?
他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臣。
裴浥闭了闭眼,再睁开时,双眼清明,毫无悔意。
他轻声道:“微臣知道。”
圣人看他的眼神里带着惋惜:“值得吗?”
裴浥不言不语,摘下头上的官帽,放在面前的地上。
这一回,圣人没有再为他戴上官帽了。
他无力地挥手,让侍卫进来将裴浥带走。
子时一刻,刑部大牢中,韶玉靠着墙壁,半睡半醒间,听到了一阵清脆的脚镣声。脚步声和脚镣声由远及近,最后停在了离她不远的地方。
……是谁来了?
韶玉惊醒,半仰起头,透过木栏看到了未曾预料到的人。
困意顿时被惊散,韶玉急忙忙站起来,手握木栏,问:“裴浥,你怎么在这里?”被关在黑漆漆的牢房里一整天,她始终冷静镇定,此时见到他的瞬间却开始慌乱,道:“都什么时候了,你就偏要蹚这一趟浑水吗?”
裴浥撇过头,声音冷淡:“不要自作多情。我进来这里,与你无关。”
说完,他跟着催促的侍卫头也不回地继续向里走了。任凭韶玉再怎么喊他,他也没应一声——她白日说的话太伤人,裴浥心中对她仍有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