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日中天的参知政事宁平海被押入大理寺狱。刑部和大理寺的人进入宁府搜查,没有发现太多金银玉石,但奇珍异宝和古玩文物却收获颇丰。
徐党的人纷纷上书,说这就是宁平海结党营私和收受贿赂的证据,宁党的人却叫嚣着反驳,拉徐徽下水,说徐大人过寿收的礼比这还多呢,那徐大人岂不是也结党营私和收受贿赂了?再者,宁大人这些年为国为民办多少实事了,难不成就因为这点物品,就要抹杀他过往二十余载的功劳了?
收礼的事情说来说去说不清楚,且说得过头容易两败俱伤,朝中不少人心里门清,俸禄有限,做到高位时,上下打点的钱必不可少,若是家中无祖产,仅靠俸禄过日子,日子只会越过越紧张。
可在不知情的人眼里,宁平海往日一心为民、清正不阿的形象却不可避免的有了裂痕。大家仿佛一夜之间发现,原来宁平海也是个有贪欲的人。这样的人,会不会真的在当年的穰陵之乱中做出残害顾将军一家的事情?
一时之间,许多人不确定了。
宁平海和宁党遭难,沉寂憋屈了近一年的徐党终于扬眉吐气。既然无法在收受贿赂一事上将宁平海和宁党击垮,徐党的目光自然转向了顾明德全家被害一案。
当年时任兵部侍郎的宁平海的一纸书信,是否是导致穰陵之乱的真正原因?出事以后,他是否将全部罪责推到顾明德身上,让辛苦守卫穰陵城的顾明德全家惨死?
圣上既已发话彻查,大理寺和刑部便立即着手调查。穰陵之乱发生在近二十年前,时间久远,要查清楚那晚发生的事情,其实难度不小。
大理寺试图审问宁平海,问清楚那晚他在做什么,那封信是否是他亲笔书写,宁平海否认自己给顾明德写过信的事,只说自己那一晚独自在家中休息,半点马脚不露。
可那官印确实是他的啊?字迹也对得上。究竟是宁平海在撒谎,还是真的有人精通官印造假之术,设此一局来想要害宁平海?
案情在宁平海身上陷入僵局。大理寺没法问出什么,刑部便开始派人去穰陵打探情况。虽然过去了二十年,但仍有许多官员和百姓存活下来,或许能问出什么有用的情报。
目前的局势显然对宁平海和宁党不利。
众人本以为最希望看到宁平海倒下的徐徽会趁机站出来踩宁平海一脚,可徐徽表现得出乎意料的镇静自持。他不仅自己不参与大理寺和刑部的查案过程,甚至还严厉嘱咐手下的人不要掺和进去。
可惜当所有人的利益被拧在一条绳上,哪怕徐徽身为党派之首,这时候也不能将局势控制住了。发誓要报仇、将宁党踩在脚底下的众多徐党官员暗自调动人脉,配合大理寺和刑部彻查顾明德一案,表现得比大理寺和刑部的人要上心许多。
于是,等刑部的人找到穰陵一名当年深夜值班的小吏,得知徐徽的长子徐慕曾在穰陵发生动乱的一个时辰前拜访过顾明德将军时,不仅徐党傻眼了,宁党也傻眼了。
等等,徐大人居然有个儿子?这徐慕去拜访顾明德的时间也太巧了吧?
这下徐党不吭声了,宁党反倒不肯放过他们了。他们叫嚣:“早就说了,宁大人是无辜的!一定是徐徽极其党羽在坑害人!这封信一定是假的,徐徽父子用心当真险恶!”
徐慕死在穰陵之乱的动乱中,多年过去,多半人早已将他忘记。可若有心,也不是没人记得当年徐慕的情况。宁党的人马上去找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询问,从他们的口中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徐慕的形象:读书不行,但爱玩小聪明小伎俩,嫉妒心强,平日最爱开些让人生气的小玩笑。
宁党这下觉得自己发现真相了:“一定是这徐慕伪造的书信!徐徽父子原来二十年前就想害宁大人了!”
徐党哪能认下,只好继续找证据推翻宁党的猜测。
两党打得不可开交,因为两党各自始终相信自己是无辜的,顾明德一案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证据和证人——当然多数是假的。谁也没想到的是,两党越打越激烈之际,刑部的人居然从穰陵请来一位年逾四十的中年男子。这男子自称曾在穰陵最大的酒楼明月楼里打零工,听闻刑部能给出的赏金数额后,他信誓旦旦地作证:“我记得很清楚!那一晚上,徐慕大人在我们酒楼里招待好友,来了三四个颇有名声的年轻俊才哩!宁大人就是其中之一。”
高伯勉咽口水,再三确认:“你没撒谎?也没记错?”
中年男子立马竖起三指发誓:“我要说错一个字,让我祖坟今晚就被扒!”他回忆道:“怎么可能记错!那一晚徐慕大人花钱如流水,要了整整十大坛酒!花楼里最漂亮的姑娘也来了,热闹得很,我绝对没记错!”
听起来宁平海和徐慕关系竟然很不错?
完了,这事怎么越查越大。当今的参知政事已经被押入大理寺狱中,难不成同平章事徐徽也难逃牢狱之灾?
高伯勉老老实实地把最近一个月来查到的一切写进奏折,进宫递给圣人。他请示:“这……这事同时涉及到徐大人和宁大人两位朝廷重臣。圣上您看,接下来是……?”
圣人看完奏折,同样惊得不能言语。
他当然听过徐徽的儿子徐慕的名字。不过在他印象中,这个徐慕不如他爹聪明,官职不大,并且命不好,据说是在穰陵之乱中被辽人刺死了。
让他惊讶的是,宁平海在穰陵时居然与徐慕玩得不错,以至于徐慕办宴请客时,他也会前去共同畅饮美酒。要知道来豫梁后,他就没听说过宁平海有嗜酒的声名。
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在堂下,圣人料想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也镇不住。没想到顾明德一案牵扯如此巨大,竟同时将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位同时带入阴沟,圣人握拳抵在额头,想喝杯凉茶平平心情。
他无奈道:“明日早上,将徐徽和宁平海一齐带来这吧,我亲自来审。”
终于等到这话了!
高伯勉大喜:“谢圣上体恤我等!”
第二日一早,徐徽和宁平海被带到书房中。因涉及顾明德一案的两名官员俱是朝中颇有威信的重臣,被获准一同进入书房的只有大理寺卿齐守霖和刑部尚书高伯勉二人。
一月不见,宁平海好似苍老了二十岁,不仅头发半白,就连眼角的皱纹都多了几根。徐徽看上去没比他好多少,表情晦涩,看着宁平海的眼神颇有戾气。
圣人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点你们二人明白吗?”
宁平海和徐徽低声应是。
圣人又道:“并不是所有经历穰陵之乱的人都死了,很多事情只要你们做过,就一定会留下痕迹。若你们今日在我面前都胆敢撒谎,他日被我发现你们所言为虚,这祸事就不仅只落在你们身上了。这点你们也明白,是不是?”
宁平海和徐徽表情复杂,慢慢又应了声是。
圣人满意地笑了。他先是问宁平海:“那封信是否是你亲笔书写的?”
宁平海面色青白地点头。点完这下头后,他的脊背显然彻底弯了下去,眼神中的最后一点光亮也消失。
尽管心中早有猜测,但此刻,书房内的其他人还是被这个事实吓住。
高伯勉内心直呼:“看样子顾明德的事情果然有隐情!那叫顾韶玉的丫头没告错人!”
齐守霖眼中却划过一丝怒气:“这老奸巨猾的宁平海!在大理寺装得跟个什么似的,害他什么都没审出来,结果现在刑部从穰陵带来了证人,他倒是又在圣上面前承认了!”
其余人的想法,圣人不得而知。他只是感慨:“原来真的是你……”
他眸光逐渐变得冷淡,继续问宁平海:“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你为何要写那封信?”
宁平海面色愈发难看。
他舔了下起皮到干裂的嘴唇,想起往事,胸口剧烈起伏几下,呼吸逐渐变得粗重。在圣人如有实质的目光中,他耷拉着脸皮,神色难堪道:“……那日是徐慕生日。他邀请我和其他两名好友同去酒楼喝酒。我们……我们都喝了很多酒,喝得醉醺醺的……然后,徐慕忽然起意,说要带我们去城外的别庄打猎赏月……”
原来说来说去,竟是几个青年人耍酒疯!
圣人气得浑身在抖,想起当年逃难时的仓惶痛苦,他抄起书案上的砚台狠狠砸掉了宁平海的官帽。他嘴唇颤抖,怒道:“所以你们就找了个理由让顾明德为你们开城门?”
宁平海喉咙动了动,拳头紧握,眼神悔恨:“那几日兵部此类指令多,我们想着白日开了几次门都没事,晚上开一次也没什么……我们没料到辽人会守在城外。”
圣人冷冷质问:“那为何是徐徽去送的信?你亲手写的,为何不亲自送去?”
宁平海听出他的嘲讽,心如死灰,自知这次逃不过去。他心中黯然,坦诚道:“我喝酒上脸,恐教顾将军看出来。徐慕喝酒却不上脸,再加上是他提出要去城外打猎,所以便主动自请去送信。”
还不如真的通敌叛国了呢!当年这么大的异常祸乱,原来只是几个年青人喝醉酒后的一时起意引起的!真相怎的如此荒诞,如此气人!
徐徽为官几十载,从来都是被圣人敬重有加,今日却第一次挨了圣人怒极的一脚,被踹得跪倒在地上。
圣人骂道:“你养的好儿子!”
徐徽嘴唇颤抖,但还是努力保持镇定。他直起身来,喘口气:“我儿一向懂事。宁大人所说的一切果真无错么?依我看,我儿去送信,一定是受到了宁平海的诱导。”
宁平海自知自己翻身无望。听徐徽还想踩着他保全自身,当即冷笑出声:“徐大人若真觉得儿子乖顺,怎的会得知亲儿子被辽人刺死后,连个收尸的人都不派去穰陵?得知徐慕去过顾明德府上的消息后,您是不是也觉得自己儿子不无辜,所以这些年才刻意抹去徐慕的痕迹,甚至在得到顾家后人的消息后,就急忙忙地派人去下手了?三年前,顾明德长女顾青鸾被杀死在豫梁近郊,你敢说不是你动的手?”
徐徽身子一颤,抿唇不语,看着宁平海的目光恨不得生啖其肉。
大理寺卿齐守霖和刑部尚书高伯勉在一旁听得后背发凉。
了解完一切,圣人浑身力气像是被抽干。他疲惫地坐在位上,问地上两位昔日爱重的臣子:“这应该是你们最后一次见到我了——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
徐徽嘴唇蠕动几下,最后一个字没说。他垂下抬了一辈子的头,像是认命。
宁平海此时倒是恢复几分往日的冷静从容了。他弯腰,将额头抵在地面上,平静道:“我自知当年犯下大错,早该来圣上面前自首,只是时刻心存侥幸之心,所以一日混一日,直到拖到今时今日。”
他缓缓直起上半身,苦笑:“其实梦魇一直存在。当年城门打开时,辽人窜进城来,我亲眼看到他们刺死诸多百姓将士……这些年来,我闭上眼就是穰陵百姓的哭声和将士身上喷洒出的热血。我私以为我与夫人多年膝下无子,多半是因此缘故。”
徐徽转头看他,一旁的齐守霖和高伯勉也听得神色微动。
圣人却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迟了。”他高声喊侍卫进来:“把罪臣宁平海和徐徽一齐关到大理寺狱!”
侍卫去拉宁平海的手时,他起身,最后对圣人说了一句:“请您相信,至少我这些年孜孜不倦提出的那些治国之策,并不全是为了我自己,即便我有九十九分的坏,可至少剩下那一分,我是真的为了天下黎民。”
说完,他拱手相拜,行了个礼,转身跟着侍卫离开。
高伯勉与齐守霖面面相觑,都看见了对方眼中的遗憾。
一念之差,一念之差啊!
徐党的人纷纷上书,说这就是宁平海结党营私和收受贿赂的证据,宁党的人却叫嚣着反驳,拉徐徽下水,说徐大人过寿收的礼比这还多呢,那徐大人岂不是也结党营私和收受贿赂了?再者,宁大人这些年为国为民办多少实事了,难不成就因为这点物品,就要抹杀他过往二十余载的功劳了?
收礼的事情说来说去说不清楚,且说得过头容易两败俱伤,朝中不少人心里门清,俸禄有限,做到高位时,上下打点的钱必不可少,若是家中无祖产,仅靠俸禄过日子,日子只会越过越紧张。
可在不知情的人眼里,宁平海往日一心为民、清正不阿的形象却不可避免的有了裂痕。大家仿佛一夜之间发现,原来宁平海也是个有贪欲的人。这样的人,会不会真的在当年的穰陵之乱中做出残害顾将军一家的事情?
一时之间,许多人不确定了。
宁平海和宁党遭难,沉寂憋屈了近一年的徐党终于扬眉吐气。既然无法在收受贿赂一事上将宁平海和宁党击垮,徐党的目光自然转向了顾明德全家被害一案。
当年时任兵部侍郎的宁平海的一纸书信,是否是导致穰陵之乱的真正原因?出事以后,他是否将全部罪责推到顾明德身上,让辛苦守卫穰陵城的顾明德全家惨死?
圣上既已发话彻查,大理寺和刑部便立即着手调查。穰陵之乱发生在近二十年前,时间久远,要查清楚那晚发生的事情,其实难度不小。
大理寺试图审问宁平海,问清楚那晚他在做什么,那封信是否是他亲笔书写,宁平海否认自己给顾明德写过信的事,只说自己那一晚独自在家中休息,半点马脚不露。
可那官印确实是他的啊?字迹也对得上。究竟是宁平海在撒谎,还是真的有人精通官印造假之术,设此一局来想要害宁平海?
案情在宁平海身上陷入僵局。大理寺没法问出什么,刑部便开始派人去穰陵打探情况。虽然过去了二十年,但仍有许多官员和百姓存活下来,或许能问出什么有用的情报。
目前的局势显然对宁平海和宁党不利。
众人本以为最希望看到宁平海倒下的徐徽会趁机站出来踩宁平海一脚,可徐徽表现得出乎意料的镇静自持。他不仅自己不参与大理寺和刑部的查案过程,甚至还严厉嘱咐手下的人不要掺和进去。
可惜当所有人的利益被拧在一条绳上,哪怕徐徽身为党派之首,这时候也不能将局势控制住了。发誓要报仇、将宁党踩在脚底下的众多徐党官员暗自调动人脉,配合大理寺和刑部彻查顾明德一案,表现得比大理寺和刑部的人要上心许多。
于是,等刑部的人找到穰陵一名当年深夜值班的小吏,得知徐徽的长子徐慕曾在穰陵发生动乱的一个时辰前拜访过顾明德将军时,不仅徐党傻眼了,宁党也傻眼了。
等等,徐大人居然有个儿子?这徐慕去拜访顾明德的时间也太巧了吧?
这下徐党不吭声了,宁党反倒不肯放过他们了。他们叫嚣:“早就说了,宁大人是无辜的!一定是徐徽极其党羽在坑害人!这封信一定是假的,徐徽父子用心当真险恶!”
徐慕死在穰陵之乱的动乱中,多年过去,多半人早已将他忘记。可若有心,也不是没人记得当年徐慕的情况。宁党的人马上去找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询问,从他们的口中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徐慕的形象:读书不行,但爱玩小聪明小伎俩,嫉妒心强,平日最爱开些让人生气的小玩笑。
宁党这下觉得自己发现真相了:“一定是这徐慕伪造的书信!徐徽父子原来二十年前就想害宁大人了!”
徐党哪能认下,只好继续找证据推翻宁党的猜测。
两党打得不可开交,因为两党各自始终相信自己是无辜的,顾明德一案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证据和证人——当然多数是假的。谁也没想到的是,两党越打越激烈之际,刑部的人居然从穰陵请来一位年逾四十的中年男子。这男子自称曾在穰陵最大的酒楼明月楼里打零工,听闻刑部能给出的赏金数额后,他信誓旦旦地作证:“我记得很清楚!那一晚上,徐慕大人在我们酒楼里招待好友,来了三四个颇有名声的年轻俊才哩!宁大人就是其中之一。”
高伯勉咽口水,再三确认:“你没撒谎?也没记错?”
中年男子立马竖起三指发誓:“我要说错一个字,让我祖坟今晚就被扒!”他回忆道:“怎么可能记错!那一晚徐慕大人花钱如流水,要了整整十大坛酒!花楼里最漂亮的姑娘也来了,热闹得很,我绝对没记错!”
听起来宁平海和徐慕关系竟然很不错?
完了,这事怎么越查越大。当今的参知政事已经被押入大理寺狱中,难不成同平章事徐徽也难逃牢狱之灾?
高伯勉老老实实地把最近一个月来查到的一切写进奏折,进宫递给圣人。他请示:“这……这事同时涉及到徐大人和宁大人两位朝廷重臣。圣上您看,接下来是……?”
圣人看完奏折,同样惊得不能言语。
他当然听过徐徽的儿子徐慕的名字。不过在他印象中,这个徐慕不如他爹聪明,官职不大,并且命不好,据说是在穰陵之乱中被辽人刺死了。
让他惊讶的是,宁平海在穰陵时居然与徐慕玩得不错,以至于徐慕办宴请客时,他也会前去共同畅饮美酒。要知道来豫梁后,他就没听说过宁平海有嗜酒的声名。
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在堂下,圣人料想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也镇不住。没想到顾明德一案牵扯如此巨大,竟同时将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位同时带入阴沟,圣人握拳抵在额头,想喝杯凉茶平平心情。
他无奈道:“明日早上,将徐徽和宁平海一齐带来这吧,我亲自来审。”
终于等到这话了!
高伯勉大喜:“谢圣上体恤我等!”
第二日一早,徐徽和宁平海被带到书房中。因涉及顾明德一案的两名官员俱是朝中颇有威信的重臣,被获准一同进入书房的只有大理寺卿齐守霖和刑部尚书高伯勉二人。
一月不见,宁平海好似苍老了二十岁,不仅头发半白,就连眼角的皱纹都多了几根。徐徽看上去没比他好多少,表情晦涩,看着宁平海的眼神颇有戾气。
圣人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点你们二人明白吗?”
宁平海和徐徽低声应是。
圣人又道:“并不是所有经历穰陵之乱的人都死了,很多事情只要你们做过,就一定会留下痕迹。若你们今日在我面前都胆敢撒谎,他日被我发现你们所言为虚,这祸事就不仅只落在你们身上了。这点你们也明白,是不是?”
宁平海和徐徽表情复杂,慢慢又应了声是。
圣人满意地笑了。他先是问宁平海:“那封信是否是你亲笔书写的?”
宁平海面色青白地点头。点完这下头后,他的脊背显然彻底弯了下去,眼神中的最后一点光亮也消失。
尽管心中早有猜测,但此刻,书房内的其他人还是被这个事实吓住。
高伯勉内心直呼:“看样子顾明德的事情果然有隐情!那叫顾韶玉的丫头没告错人!”
齐守霖眼中却划过一丝怒气:“这老奸巨猾的宁平海!在大理寺装得跟个什么似的,害他什么都没审出来,结果现在刑部从穰陵带来了证人,他倒是又在圣上面前承认了!”
其余人的想法,圣人不得而知。他只是感慨:“原来真的是你……”
他眸光逐渐变得冷淡,继续问宁平海:“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你为何要写那封信?”
宁平海面色愈发难看。
他舔了下起皮到干裂的嘴唇,想起往事,胸口剧烈起伏几下,呼吸逐渐变得粗重。在圣人如有实质的目光中,他耷拉着脸皮,神色难堪道:“……那日是徐慕生日。他邀请我和其他两名好友同去酒楼喝酒。我们……我们都喝了很多酒,喝得醉醺醺的……然后,徐慕忽然起意,说要带我们去城外的别庄打猎赏月……”
原来说来说去,竟是几个青年人耍酒疯!
圣人气得浑身在抖,想起当年逃难时的仓惶痛苦,他抄起书案上的砚台狠狠砸掉了宁平海的官帽。他嘴唇颤抖,怒道:“所以你们就找了个理由让顾明德为你们开城门?”
宁平海喉咙动了动,拳头紧握,眼神悔恨:“那几日兵部此类指令多,我们想着白日开了几次门都没事,晚上开一次也没什么……我们没料到辽人会守在城外。”
圣人冷冷质问:“那为何是徐徽去送的信?你亲手写的,为何不亲自送去?”
宁平海听出他的嘲讽,心如死灰,自知这次逃不过去。他心中黯然,坦诚道:“我喝酒上脸,恐教顾将军看出来。徐慕喝酒却不上脸,再加上是他提出要去城外打猎,所以便主动自请去送信。”
还不如真的通敌叛国了呢!当年这么大的异常祸乱,原来只是几个年青人喝醉酒后的一时起意引起的!真相怎的如此荒诞,如此气人!
徐徽为官几十载,从来都是被圣人敬重有加,今日却第一次挨了圣人怒极的一脚,被踹得跪倒在地上。
圣人骂道:“你养的好儿子!”
徐徽嘴唇颤抖,但还是努力保持镇定。他直起身来,喘口气:“我儿一向懂事。宁大人所说的一切果真无错么?依我看,我儿去送信,一定是受到了宁平海的诱导。”
宁平海自知自己翻身无望。听徐徽还想踩着他保全自身,当即冷笑出声:“徐大人若真觉得儿子乖顺,怎的会得知亲儿子被辽人刺死后,连个收尸的人都不派去穰陵?得知徐慕去过顾明德府上的消息后,您是不是也觉得自己儿子不无辜,所以这些年才刻意抹去徐慕的痕迹,甚至在得到顾家后人的消息后,就急忙忙地派人去下手了?三年前,顾明德长女顾青鸾被杀死在豫梁近郊,你敢说不是你动的手?”
徐徽身子一颤,抿唇不语,看着宁平海的目光恨不得生啖其肉。
大理寺卿齐守霖和刑部尚书高伯勉在一旁听得后背发凉。
了解完一切,圣人浑身力气像是被抽干。他疲惫地坐在位上,问地上两位昔日爱重的臣子:“这应该是你们最后一次见到我了——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
徐徽嘴唇蠕动几下,最后一个字没说。他垂下抬了一辈子的头,像是认命。
宁平海此时倒是恢复几分往日的冷静从容了。他弯腰,将额头抵在地面上,平静道:“我自知当年犯下大错,早该来圣上面前自首,只是时刻心存侥幸之心,所以一日混一日,直到拖到今时今日。”
他缓缓直起上半身,苦笑:“其实梦魇一直存在。当年城门打开时,辽人窜进城来,我亲眼看到他们刺死诸多百姓将士……这些年来,我闭上眼就是穰陵百姓的哭声和将士身上喷洒出的热血。我私以为我与夫人多年膝下无子,多半是因此缘故。”
徐徽转头看他,一旁的齐守霖和高伯勉也听得神色微动。
圣人却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迟了。”他高声喊侍卫进来:“把罪臣宁平海和徐徽一齐关到大理寺狱!”
侍卫去拉宁平海的手时,他起身,最后对圣人说了一句:“请您相信,至少我这些年孜孜不倦提出的那些治国之策,并不全是为了我自己,即便我有九十九分的坏,可至少剩下那一分,我是真的为了天下黎民。”
说完,他拱手相拜,行了个礼,转身跟着侍卫离开。
高伯勉与齐守霖面面相觑,都看见了对方眼中的遗憾。
一念之差,一念之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