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旦宴,金碧辉煌的殿宇中,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与孟国使臣恩和交谈。
恩和此番已是第二次踏入京城。自庆宁十年以来,因朝贡争端,北方边地的鞑族屡屡扰边,孟国又内部分裂、国力衰微,不得已臣服于鞑族数年。
直至去年十月,鞑族大败,孟国方重新与景国修好。
恩和先是盛赞景国天朝气象,表达孟国对和平的渴望,随后献上域外珍品作为贡礼。皇帝对孟国的诚意颇为赞赏,赐下银两珠宝以示恩宠。
惯有的礼节结束后,皇帝便与恩和叙旧,关切询问:“使者远道而来。是否习惯使馆的安排。”
恩和恭敬答道:“多谢陛下关心,臣一切都好。说起来,陈上次进京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今见陛下风采依旧,不胜欢心。”
这句话勾起了皇帝的心思。他神色微黯,叹息道:“是啊,这么多年了。你当时还见过邓皇后。她略通梵语,若她今日尚在,唉……”
话音未落,宴席上的气氛骤然凝滞。
众人皆知,先皇后邓氏曾陪伴当今皇帝度过最艰难的岁月,故剑情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非同寻常。近些年宫中总有传闻,虽有翁后尽心竭力,但皇帝始终难以忘怀邓皇后。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暗忖:陛下在宴席上追思先皇后,置翁后于何地?是否昭示着陛下会爱屋及乌,立宁王为太子?
恩和虽为外来使臣,却也知晓景国朝堂内情,万万不敢顺此接话,只得意味深长道:“邓皇后之逝,臣等亦感痛心。然聚散离合,乃是人间常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还望陛下珍重眼前人。”
皇帝轻笑:“多年不见,不想使者也开始讲禅了。”
恩和亦笑:“先皇后亦是信佛之人,想来也会如此劝慰陛下。”
皇帝神色莫测,低声道:“是啊,她信佛。”
言罢,他捂住胸口,重重咳了几声。一旁的翁后急忙上前,叫随侍太监奉上汤药。
翁后含泪道:“陛下与先皇后情深,臣妾自知德薄,不如先皇后远甚。但臣妾求您,勿要因先皇后而伤了自己。”
皇帝饮下汤药,气色稍缓,握住翁后的手,温声道:“皇后仁爱持重,管理后宫、教育皇嗣,功不可没,这些年来侍奉周全,岂可妄自菲薄?”
随即,他看向下方神色各异的大臣,道:“是朕失态了,自罚三杯。”
大臣们纷纷起身,恭维道:“臣等不敢。还望陛下保重龙体。”
薛容面无表情地听着上面的话,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唯有薛璟注意到,桌子下方,薛容已经握紧了双手。
薛璟心中暗忖:他这个九弟向来不喜宫廷,此番能来这场满是宫人的宴会已属难得,没想到竟连听到邓后之事仍能沉得住气,当真是与从前大不相同。
他想起华阳公主信中提及,薛容身边有一女子能左右其心绪。他原只是一笑而过,如今看来,倒是真想亲自见一见那个女子了。
*
甄衡神色焦急,说薛容有难。陈秀锦不动声色,问道:“表哥何出此言?”
一旁的中年那字插话,阻止甄衡多言,转而对陈秀锦道:“你的身份高家已然知晓,此来便是希望你知道,只要你愿意认祖归宗,高家也不会亏待你。”
陈秀锦看向中年人的目光带着怀疑与警惕。
甄衡介绍道:“表妹,这位是高家二爷,你唤他二叔即可。他知晓你的事,此番与我一同来接你回家。”
陈秀锦问道:“为什么?我不过一介私生女,高家为何如此大度?”
高二叔坦然道:“你是说血缘吗?那固然重要,但对我们而言,如何让有价值之人为我所用,才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皆是云烟。”
陈秀锦摇了摇头,仍是不为所动:“我不认为自己有此价值。”
高二叔道:“你妄自菲薄了。听闻你在洛阳才女沈世真门下学习,既能得她青睐,足见你资质不凡。更何况,你母亲为你之事,亲自向高家坦陈过往,恳求我们接你回家。她与兄长情深意笃,为高家生儿育女、操持家事,她的请求,我们岂能置之不理?”
于情于理,高家都有来寻陈秀锦回去的理由。
可陈秀锦的态度依旧冷淡。她看向甄衡,说:“我倒觉得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听闻高家与甄家皆是五皇子一派,若我身世暴露,必令你们在对付薛容时束手束脚,甚至卷入朝堂争斗。”
甄衡没想到这表妹如此通透,有些语塞。他的表情无疑印证了陈秀锦的话。
高二叔却沉稳道:“确实如此。可秀锦你须想明白,若非嫂子在意你,我们本不必费此心思。只要与你划清关系,再杀掉所有知情人,谁能让高家和宁王扯上关系?我希望你能够听从我们的安排,这对你我都好。”
陈秀锦握紧拳头。对方让她和薛容划清界限,甚至背叛对方,这有一个更危险的预兆,正照应着甄衡脱口而出的那句话——薛容要倒台了。
她强自镇定,道:“薛容并无争位之心,他这么多年从未主动参与过朝廷争斗,所谓的‘宁王党’不过一盘散沙。既无错处,何来危险?”
高二叔却不信,问:“你怎能确定宁王无争位之心?你不知道,我却看得清楚,他表面放纵,实则借追思邓皇后之名,博取皇帝怜悯。”
“自邓皇后故去之后,薛容每次因为其母发疯,皇帝总会关注到他、进而怜悯他,以至于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就这样一个一事无成的王爷,竟然有很大可能成为太子。他靠的是什么?你告诉我,不就是皇帝对薛皇后的那份感情吗?”
字字诛心。
陈秀锦一时无言。难道说这就是高家人——或者说祁王党对薛容的看法吗?他都已经退无可退,竟然还要因为嫡子的身份、因为对母亲的感情而被揣测质疑。
是想要薛容死才甘心吗?
陈秀锦心中怒意渐生,冷冷道:“二叔的意思是,薛容装了十几年,就连在深山寺院中都在表演?”
高二叔难得愣住,问:“什么寺院?”
陈秀锦淡淡道:“洛阳城外有一念清寺,寺内有一名叫文赞的僧人。若二叔得闲,不妨去问问他,薛容这些年究竟在想什么。”
说完这些,见高二叔和甄衡脸上的表情兀自不解,陈秀锦深吸几口气。
她知道自己没必要替薛容辩驳这些,冷静下来后,才又道:“二叔、表哥,你们的意思我已明白,还请先回吧。”
甄衡还想再说什么,高二叔却疑问道:“你的意思是,宁王这段时间与一僧人交情匪浅?”
他的目光灼灼,十分锐利,像是要挖出什么东西。
陈秀锦心中一紧,未再作答。
良久,高二叔若有所思道:“既如此,我们真该重新审视这位宁王殿下了。”
*
宴席过半,气氛渐松。
皇帝今日兴起,并无离席之意。他的目光扫过下方的每一个人,最终落在薛容身上。
直到现在,薛容都没说一句话。
皇帝状似无意地问道:“祁王妃有孕,近日可安好?”
闻言,薛璟连忙起身,恭敬答道:“多谢父皇关心。儿臣许久未曾归家,听太医说,王妃不日即将临盆,有父皇慈佑,必安然无恙。”
翁后亦笑道:“祁王操劳国事,亦不可疏忽王妃,这可是陛下与本宫的第一个孙儿。”
燕璟恭敬道:“儿臣谨记。”
听到皇后提起“国事”,角落里的武从喜不觉浑身紧绷,生怕皇帝顺着这个话头谈到武家。
好在,皇帝只是点点头,叹道:“皇后说得在理。子嗣为重,诸王皆当尽心。”
话音刚落,早有准备一般,一名御史起身道:“陛下,臣听闻宁王殿下已至弱冠之年,理应婚配,以保皇家子嗣绵延。”
皇帝饶有兴致地看向薛容:“朕正有此意。张尚书之女年方二八,正与宁王相配。”
薛容神情冷淡,起身道:“陛下,儿臣府中已有心仪之人,不劳陛下费心。”
那御史却不依不饶,追问道:“殿下所言女子,可是姓陈?”
薛容目光一冷,看向御史。那是一张并不陌生的面孔,御史齐均。最近一次听闻,是他与宋若明成婚的消息。
齐均毫不畏惧,高声道:“陛下,臣妻宋氏曾居洛阳叶府,据她所知,叶公子文焕曾有一陈姓妾室,与其时在叶府的宁王殿下多有来往。臣斗胆妄言,若殿下所言之人确是陈氏,恐有不妥。”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
谁也没想到,齐均会在此时提起陈秀锦之事。其实很多人都调查过陈秀锦,对其如何与薛容相识多有揣测,也有不少人对叶家旁敲侧击,多少能猜到一些。
可这种家内事情,如何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
皇帝挑眉:“哦?”
皇帝“哦?”了一声,翁后的嘴角微不可察地勾起。
下方的叶长盛与宋知章汗流浃背,坐立难安。尤其是宋知章,他千算万算,到头来竟会是自己的好女婿冷不丁地捅上一刀。
众人注视之下,薛容神情冷淡,看不出情绪。他道:“那又如何?我心悦她,便足够了。难道此事还需昭告天下?”
齐均义正辞严:“恕下官直言,殿下乃天潢贵胄,岂能娶一失贞妾室?陈氏出身低微,见识短浅,殿下与她在一起,有失体统。”
薛容眸色渐冷,目光如刀:“闭嘴。”
齐均却仿佛没听见一般,露出轻蔑的神情,继续道:“下官还听闻,自陈氏入府,殿下日日相伴,懈怠朝政、纵情声色。此等女子,只会使家宅不宁——”
薛容霍然起身。
叶长盛闭目叹息,心知大事不妙。
*
陈秀锦知道高二叔老谋深算,自己难以从他口中探得有用信息,心下焦急,却又怕言多必失,遂下逐客令。
高二叔别有所指地问道:“你真的不再想想?只要你愿意,你其实能帮助我们很多。”
陈秀锦摇头,坚定道:“我不会出卖薛容。”
高二叔不置可否,似是而非地笑了一下:“既然如此,我们便不打扰了。若你改变主意,随时可来高家找我。”
陈秀锦目送二人离去,神情紧绷。高二叔先行走出门,甄衡跟在后面,步履踌躇,终是下了决心,反身在陈秀锦耳边说:“小心武家人。”
恩和此番已是第二次踏入京城。自庆宁十年以来,因朝贡争端,北方边地的鞑族屡屡扰边,孟国又内部分裂、国力衰微,不得已臣服于鞑族数年。
直至去年十月,鞑族大败,孟国方重新与景国修好。
恩和先是盛赞景国天朝气象,表达孟国对和平的渴望,随后献上域外珍品作为贡礼。皇帝对孟国的诚意颇为赞赏,赐下银两珠宝以示恩宠。
惯有的礼节结束后,皇帝便与恩和叙旧,关切询问:“使者远道而来。是否习惯使馆的安排。”
恩和恭敬答道:“多谢陛下关心,臣一切都好。说起来,陈上次进京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今见陛下风采依旧,不胜欢心。”
这句话勾起了皇帝的心思。他神色微黯,叹息道:“是啊,这么多年了。你当时还见过邓皇后。她略通梵语,若她今日尚在,唉……”
话音未落,宴席上的气氛骤然凝滞。
众人皆知,先皇后邓氏曾陪伴当今皇帝度过最艰难的岁月,故剑情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非同寻常。近些年宫中总有传闻,虽有翁后尽心竭力,但皇帝始终难以忘怀邓皇后。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暗忖:陛下在宴席上追思先皇后,置翁后于何地?是否昭示着陛下会爱屋及乌,立宁王为太子?
恩和虽为外来使臣,却也知晓景国朝堂内情,万万不敢顺此接话,只得意味深长道:“邓皇后之逝,臣等亦感痛心。然聚散离合,乃是人间常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还望陛下珍重眼前人。”
皇帝轻笑:“多年不见,不想使者也开始讲禅了。”
恩和亦笑:“先皇后亦是信佛之人,想来也会如此劝慰陛下。”
皇帝神色莫测,低声道:“是啊,她信佛。”
言罢,他捂住胸口,重重咳了几声。一旁的翁后急忙上前,叫随侍太监奉上汤药。
翁后含泪道:“陛下与先皇后情深,臣妾自知德薄,不如先皇后远甚。但臣妾求您,勿要因先皇后而伤了自己。”
皇帝饮下汤药,气色稍缓,握住翁后的手,温声道:“皇后仁爱持重,管理后宫、教育皇嗣,功不可没,这些年来侍奉周全,岂可妄自菲薄?”
随即,他看向下方神色各异的大臣,道:“是朕失态了,自罚三杯。”
大臣们纷纷起身,恭维道:“臣等不敢。还望陛下保重龙体。”
薛容面无表情地听着上面的话,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唯有薛璟注意到,桌子下方,薛容已经握紧了双手。
薛璟心中暗忖:他这个九弟向来不喜宫廷,此番能来这场满是宫人的宴会已属难得,没想到竟连听到邓后之事仍能沉得住气,当真是与从前大不相同。
他想起华阳公主信中提及,薛容身边有一女子能左右其心绪。他原只是一笑而过,如今看来,倒是真想亲自见一见那个女子了。
*
甄衡神色焦急,说薛容有难。陈秀锦不动声色,问道:“表哥何出此言?”
一旁的中年那字插话,阻止甄衡多言,转而对陈秀锦道:“你的身份高家已然知晓,此来便是希望你知道,只要你愿意认祖归宗,高家也不会亏待你。”
陈秀锦看向中年人的目光带着怀疑与警惕。
甄衡介绍道:“表妹,这位是高家二爷,你唤他二叔即可。他知晓你的事,此番与我一同来接你回家。”
陈秀锦问道:“为什么?我不过一介私生女,高家为何如此大度?”
高二叔坦然道:“你是说血缘吗?那固然重要,但对我们而言,如何让有价值之人为我所用,才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皆是云烟。”
陈秀锦摇了摇头,仍是不为所动:“我不认为自己有此价值。”
高二叔道:“你妄自菲薄了。听闻你在洛阳才女沈世真门下学习,既能得她青睐,足见你资质不凡。更何况,你母亲为你之事,亲自向高家坦陈过往,恳求我们接你回家。她与兄长情深意笃,为高家生儿育女、操持家事,她的请求,我们岂能置之不理?”
于情于理,高家都有来寻陈秀锦回去的理由。
可陈秀锦的态度依旧冷淡。她看向甄衡,说:“我倒觉得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听闻高家与甄家皆是五皇子一派,若我身世暴露,必令你们在对付薛容时束手束脚,甚至卷入朝堂争斗。”
甄衡没想到这表妹如此通透,有些语塞。他的表情无疑印证了陈秀锦的话。
高二叔却沉稳道:“确实如此。可秀锦你须想明白,若非嫂子在意你,我们本不必费此心思。只要与你划清关系,再杀掉所有知情人,谁能让高家和宁王扯上关系?我希望你能够听从我们的安排,这对你我都好。”
陈秀锦握紧拳头。对方让她和薛容划清界限,甚至背叛对方,这有一个更危险的预兆,正照应着甄衡脱口而出的那句话——薛容要倒台了。
她强自镇定,道:“薛容并无争位之心,他这么多年从未主动参与过朝廷争斗,所谓的‘宁王党’不过一盘散沙。既无错处,何来危险?”
高二叔却不信,问:“你怎能确定宁王无争位之心?你不知道,我却看得清楚,他表面放纵,实则借追思邓皇后之名,博取皇帝怜悯。”
“自邓皇后故去之后,薛容每次因为其母发疯,皇帝总会关注到他、进而怜悯他,以至于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就这样一个一事无成的王爷,竟然有很大可能成为太子。他靠的是什么?你告诉我,不就是皇帝对薛皇后的那份感情吗?”
字字诛心。
陈秀锦一时无言。难道说这就是高家人——或者说祁王党对薛容的看法吗?他都已经退无可退,竟然还要因为嫡子的身份、因为对母亲的感情而被揣测质疑。
是想要薛容死才甘心吗?
陈秀锦心中怒意渐生,冷冷道:“二叔的意思是,薛容装了十几年,就连在深山寺院中都在表演?”
高二叔难得愣住,问:“什么寺院?”
陈秀锦淡淡道:“洛阳城外有一念清寺,寺内有一名叫文赞的僧人。若二叔得闲,不妨去问问他,薛容这些年究竟在想什么。”
说完这些,见高二叔和甄衡脸上的表情兀自不解,陈秀锦深吸几口气。
她知道自己没必要替薛容辩驳这些,冷静下来后,才又道:“二叔、表哥,你们的意思我已明白,还请先回吧。”
甄衡还想再说什么,高二叔却疑问道:“你的意思是,宁王这段时间与一僧人交情匪浅?”
他的目光灼灼,十分锐利,像是要挖出什么东西。
陈秀锦心中一紧,未再作答。
良久,高二叔若有所思道:“既如此,我们真该重新审视这位宁王殿下了。”
*
宴席过半,气氛渐松。
皇帝今日兴起,并无离席之意。他的目光扫过下方的每一个人,最终落在薛容身上。
直到现在,薛容都没说一句话。
皇帝状似无意地问道:“祁王妃有孕,近日可安好?”
闻言,薛璟连忙起身,恭敬答道:“多谢父皇关心。儿臣许久未曾归家,听太医说,王妃不日即将临盆,有父皇慈佑,必安然无恙。”
翁后亦笑道:“祁王操劳国事,亦不可疏忽王妃,这可是陛下与本宫的第一个孙儿。”
燕璟恭敬道:“儿臣谨记。”
听到皇后提起“国事”,角落里的武从喜不觉浑身紧绷,生怕皇帝顺着这个话头谈到武家。
好在,皇帝只是点点头,叹道:“皇后说得在理。子嗣为重,诸王皆当尽心。”
话音刚落,早有准备一般,一名御史起身道:“陛下,臣听闻宁王殿下已至弱冠之年,理应婚配,以保皇家子嗣绵延。”
皇帝饶有兴致地看向薛容:“朕正有此意。张尚书之女年方二八,正与宁王相配。”
薛容神情冷淡,起身道:“陛下,儿臣府中已有心仪之人,不劳陛下费心。”
那御史却不依不饶,追问道:“殿下所言女子,可是姓陈?”
薛容目光一冷,看向御史。那是一张并不陌生的面孔,御史齐均。最近一次听闻,是他与宋若明成婚的消息。
齐均毫不畏惧,高声道:“陛下,臣妻宋氏曾居洛阳叶府,据她所知,叶公子文焕曾有一陈姓妾室,与其时在叶府的宁王殿下多有来往。臣斗胆妄言,若殿下所言之人确是陈氏,恐有不妥。”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
谁也没想到,齐均会在此时提起陈秀锦之事。其实很多人都调查过陈秀锦,对其如何与薛容相识多有揣测,也有不少人对叶家旁敲侧击,多少能猜到一些。
可这种家内事情,如何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
皇帝挑眉:“哦?”
皇帝“哦?”了一声,翁后的嘴角微不可察地勾起。
下方的叶长盛与宋知章汗流浃背,坐立难安。尤其是宋知章,他千算万算,到头来竟会是自己的好女婿冷不丁地捅上一刀。
众人注视之下,薛容神情冷淡,看不出情绪。他道:“那又如何?我心悦她,便足够了。难道此事还需昭告天下?”
齐均义正辞严:“恕下官直言,殿下乃天潢贵胄,岂能娶一失贞妾室?陈氏出身低微,见识短浅,殿下与她在一起,有失体统。”
薛容眸色渐冷,目光如刀:“闭嘴。”
齐均却仿佛没听见一般,露出轻蔑的神情,继续道:“下官还听闻,自陈氏入府,殿下日日相伴,懈怠朝政、纵情声色。此等女子,只会使家宅不宁——”
薛容霍然起身。
叶长盛闭目叹息,心知大事不妙。
*
陈秀锦知道高二叔老谋深算,自己难以从他口中探得有用信息,心下焦急,却又怕言多必失,遂下逐客令。
高二叔别有所指地问道:“你真的不再想想?只要你愿意,你其实能帮助我们很多。”
陈秀锦摇头,坚定道:“我不会出卖薛容。”
高二叔不置可否,似是而非地笑了一下:“既然如此,我们便不打扰了。若你改变主意,随时可来高家找我。”
陈秀锦目送二人离去,神情紧绷。高二叔先行走出门,甄衡跟在后面,步履踌躇,终是下了决心,反身在陈秀锦耳边说:“小心武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