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第三章 莱城祭己
杨照甩开杨应仪后租借了一匹马,原本是想雇一辆马车的,但是她进入马车的一霎那,前世的记忆瞬间全部涌了上来,那种天旋地转不知道车外发生何事的失重感,实在是不想再经历了,连回忆都不想。
抵达莱城时已是黄昏。
虽然已经入秋,但是天气并未变凉,杨照抬头,天边的霞光正在一点点消沒,远树重重,人影淡淡,竟然凭添出一份萧索瑟然。
城门的守卫收拾着准备结束一天的劳作,瞧到城门外一位穿着草白色长衫、书生打扮的文弱男子牵着马一动不动,以为他因为进不了城不知所措,便朝着他喊到:“要进城的话就快点!”
杨照听闻,牵着马朝那守卫走去,向着守卫抱拳道:“多谢守卫大哥,只是我今日不进城,劳烦大哥等我了。”
那守卫听见杨照说不进城,待要发作,但是看他知礼说话也客气,也就没说什么,嘟嘟囔囔地关了城门走了。
杨家的祠堂在城外南山下。
“驾!”杨照上马挥鞭,一气呵成。
老天让自己换了个身份重活一世应该就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还能回来亲自到父亲的牌位前尽孝。
-
杨照对杨家祠堂很熟悉,在夜色的掩护下,她很容易就躲开守祠人进了内堂。
祠堂里灯火跳跃,香烛长明。
杨照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正是杨家列祖列宗的牌位,摆在中间的正是杨蒙,摆在杨蒙旁边就是自己。
杨照默然,盯着父亲杨蒙和自己杨照的牌位看了许久,终于伏跪在牌位前,啜泣不已。
她恨,恨自己一意孤行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恨自己拒绝了父亲的邀约——让她陪着下一盘棋却以自己公务繁忙为由拒绝了,仅仅是因为“父亲总是毁棋”,恨父亲在的时候没有多多敬孝······
再抬起头时,堂上的火烛已经熄灭了一支。
门外是渐行渐近的脚步声,有些凌乱,不止一人。
杨照迅速起身,四处打量,没有一处可以藏身的地方,脚步声越来越近,她在心里默念“列祖列宗对不起了”便掀开眼前的贡桌的长布,将身一躲,桌布将她遮得严严实实。
“幺儿你看,果然有支烛火灭了。”
一双脚离杨照越来越近,应该是那个守祠人。
没过一会儿,内堂便更加明亮起来。
想来是那守祠人续上了烛火。
这时另外一双脚也离杨照越来越近,只是这双脚比刚刚那双要小一点,“阿爷,既然续上了,咱们赶紧去吃饭吧!今天有阿奶亲手包的馄饨呢!”
是这守祠人的孙儿,应该比自己小不了几岁。
“不急,你看这支,也快灭了,等一等。”老人回道。
“反正也没剩多少了,掐了重点吧。”少年不解。
老人声音大了起来:“你这幺儿,主家请咱们守祠,咱们可不能糟蹋主家的东西,何况杨阁老对我们一家恩重如山,如今他去了,我要替他守好这祠堂,方才不辜负他的一片恩情啊!”
“阿爷,我知道的,这些话您都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我记在心里呢!只是这杨阁老那么年轻,生了病,不过几年时光竟然就没了,唯一的儿子竟然也英年早逝,可见这世道好人并不长寿”少年扶着老者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来,叹道:“也不好命”。
“杨阁老就是太操劳了!”老者痛泣,打开了话匣子,“杨阁老自回乡以来,要么就是在家中著书,要么就是在莱城书院指导那些个学子,每一次见到杨阁老,不是在去书院的路上,就是在从书院回家的路上,一次比一次佝偻,现在想来,那个时候可能早已病入膏肓,可他哪怕倾尽心血也要传授所学,杨阁老心里还是挂念着莱城学子啊!”
说罢竟哽咽起来。
又听那少年压低了声音支支吾吾道:“阿爷,那您说杨阁老的儿子是什么样?我好像都没怎么见过,真的像是外面说得那样······那样不堪么?”
“胡说!杨阁老那样个人物,养得儿子又怎会差!”
老者义愤填膺,却又很快恢复了理智,“不要听外头的胡言乱语,小杨大人最是清隽儒雅,他的死定有隐情。”
话音刚落,明亮的堂间暗了一暗。
另外一支蜡烛灭了。
一阵窸窸窣窣后,祠堂又亮了起来。
“不说了,幺儿你来给杨阁老上柱香,”老者顿了一顿,“也给这个小杨大人上柱香,他,唉······”
又是一阵窸窸窣窣,两人似是走出了祠堂。
杨照注意着听,等到耳边终于一丝声音都没了,探出一只手,撩开贡桌长布,抬头已是满脸泪痕,她极力忍耐,才不至于哭出声。
她在牌位前站立良久,等到新的烛火又快湮灭,她捻了三支供香,对着跳跃的火烛取了火,轻扇燃烧起来的香火,直到幽幽的冒着烟雾,插在了父亲的牌位前,朝着父亲的牌位拜了三拜。
今日一别,往后就要以湖州杨照的身份过活了。
她转头的瞥了眼“自己”的牌位,面前也有三支已经燃尽的香,是那个少年供的。
耳边又传来外堂的脚步声。她再次朝父亲的牌位拜了一拜,便向牌位后一处暗屉探去,那里有父亲送给自己的成年礼物——冠玉簪。
暗屉是空的!
杨照不敢置信地再次摸索,还是空无一物!冠玉簪所放之暗屉,只有自己知晓,怎会凭空消失?
脚步声越来越近,杨照无暇多想,收回了手,轻掩屋门很快溜了出去。
守祠老人推开堂门来续火烛,颤颤巍巍地换上新的火烛。
焰火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腾腾跳跃,蓦然,他动作的手停在半空,过了一会儿,颤抖不止。
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在杨阁老杨蒙的牌位前,有三支正燃着的供香,正升起幽幽烟雾。
-
杨照出了祠堂,鸡也叫了三遍了。
她牵着马向着来时的方向慢慢踱步,脑子里都是那个老者的声音,眼前都是父亲的牌位和“自己”的牌位。
步子越来越慢,她终于支撑不住,歪倒在沾满露水的草丛中。
等到杨照再次醒来,已是枝头日上,金光满地。
耀眼的光芒刺得她睁不开眼,忍不住抬起胳膊去挡,却发现胳膊像是灌了浆水似的,沉重无比,又动了动,不仅胳膊,全身都是酸胀僵硬。
看这日头,应该已经是辰时将末。
杨照挣扎着站起身来,四处张望,马儿早就不知所踪。可是他却顾不上许多,得尽快进城,兴许还能打听到什么。
快午时的时候,杨照终于进了莱城,直奔城南一角,那是杨家老宅,也是杨蒙回乡养老的住所。
莱城虽不比湖州繁盛,但也是热闹有余。
午时的莱城,酒肆茶坊,人影绰绰,街头巷尾,缕缕行行。
可是杨宅却大门紧闭,门前的石狮子巍峨严峻,只有檐上的两个有些泛黄的白灯笼随风摇曳。
杨照待要敲门,思索片刻后,还是收回了要敲门的手。她绕到杨府后门,那是府上下人的住所,后门有个废旧院子,平时下人们就在那个地方吃茶斗酒。
果不其然,院子里正有两个老妇在吃茶闲谈。
杨照将身侧过,听了好一会儿,老妇们所谈之事不是今天的肉价比昨天贵一文钱就是管事不公把粗活累活儿都分给自己。
但是此时,除了这两个老妇,也找不到其他人了。
按说“自己”暴毙该是莱城的大新闻,但是他刚刚一路走来,并没有听到一丝谈论此事的声音,该是时间已经过了半年多了,大家的谈资也早已经变了几遭。
杨照正想着该怎么办才好。
这时一位老妇似是想起了什么,连颠带跑地往主屋跑去了。剩下的那位连声高呼:“你慢点,主家没回来呢,急什么!”
余下的老妇说完也不喝茶了,懒洋洋的躺在椅子上晒太阳,直到一道人影挡住了太阳光。
老妇看清来人,谨慎地站起身来。
“大娘勿怕,我想向您打听个事情。”杨照一面说着,一面从腰间拿出几吊钱递给那老妇。
--
夕阳西下,杨照走在街上,衣裳脏乱不堪,双肩耷拉,步伐轻飘,神情淡漠,嘴唇发白,路过的行人都避让不及。
从老妇的口中她得知了一些事情,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
丧礼办得很隆重,当今圣上李致雍甚至亲自给她写了挽联,还派了内侍前来治丧,朝中大臣们也是络绎不绝,谢启更是连续几天为杨照守丧。
丧事过后,杨家宗老却与谢启吵嚷起来,宗老甚至放话说不许谢启再进杨家大门。
杨家宗老不喜杨照是真,对杨阁老有怨也是真,可为何要对不相干的谢启说如此重话?
谢启他做了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本已经接受“重活一世”的杨照突然感到迷茫起来。
到底,为什么?
蓦然停下,杨照眼前一黑,便直直地栽了下去。
杨照甩开杨应仪后租借了一匹马,原本是想雇一辆马车的,但是她进入马车的一霎那,前世的记忆瞬间全部涌了上来,那种天旋地转不知道车外发生何事的失重感,实在是不想再经历了,连回忆都不想。
抵达莱城时已是黄昏。
虽然已经入秋,但是天气并未变凉,杨照抬头,天边的霞光正在一点点消沒,远树重重,人影淡淡,竟然凭添出一份萧索瑟然。
城门的守卫收拾着准备结束一天的劳作,瞧到城门外一位穿着草白色长衫、书生打扮的文弱男子牵着马一动不动,以为他因为进不了城不知所措,便朝着他喊到:“要进城的话就快点!”
杨照听闻,牵着马朝那守卫走去,向着守卫抱拳道:“多谢守卫大哥,只是我今日不进城,劳烦大哥等我了。”
那守卫听见杨照说不进城,待要发作,但是看他知礼说话也客气,也就没说什么,嘟嘟囔囔地关了城门走了。
杨家的祠堂在城外南山下。
“驾!”杨照上马挥鞭,一气呵成。
老天让自己换了个身份重活一世应该就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还能回来亲自到父亲的牌位前尽孝。
-
杨照对杨家祠堂很熟悉,在夜色的掩护下,她很容易就躲开守祠人进了内堂。
祠堂里灯火跳跃,香烛长明。
杨照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正是杨家列祖列宗的牌位,摆在中间的正是杨蒙,摆在杨蒙旁边就是自己。
杨照默然,盯着父亲杨蒙和自己杨照的牌位看了许久,终于伏跪在牌位前,啜泣不已。
她恨,恨自己一意孤行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恨自己拒绝了父亲的邀约——让她陪着下一盘棋却以自己公务繁忙为由拒绝了,仅仅是因为“父亲总是毁棋”,恨父亲在的时候没有多多敬孝······
再抬起头时,堂上的火烛已经熄灭了一支。
门外是渐行渐近的脚步声,有些凌乱,不止一人。
杨照迅速起身,四处打量,没有一处可以藏身的地方,脚步声越来越近,她在心里默念“列祖列宗对不起了”便掀开眼前的贡桌的长布,将身一躲,桌布将她遮得严严实实。
“幺儿你看,果然有支烛火灭了。”
一双脚离杨照越来越近,应该是那个守祠人。
没过一会儿,内堂便更加明亮起来。
想来是那守祠人续上了烛火。
这时另外一双脚也离杨照越来越近,只是这双脚比刚刚那双要小一点,“阿爷,既然续上了,咱们赶紧去吃饭吧!今天有阿奶亲手包的馄饨呢!”
是这守祠人的孙儿,应该比自己小不了几岁。
“不急,你看这支,也快灭了,等一等。”老人回道。
“反正也没剩多少了,掐了重点吧。”少年不解。
老人声音大了起来:“你这幺儿,主家请咱们守祠,咱们可不能糟蹋主家的东西,何况杨阁老对我们一家恩重如山,如今他去了,我要替他守好这祠堂,方才不辜负他的一片恩情啊!”
“阿爷,我知道的,这些话您都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我记在心里呢!只是这杨阁老那么年轻,生了病,不过几年时光竟然就没了,唯一的儿子竟然也英年早逝,可见这世道好人并不长寿”少年扶着老者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来,叹道:“也不好命”。
“杨阁老就是太操劳了!”老者痛泣,打开了话匣子,“杨阁老自回乡以来,要么就是在家中著书,要么就是在莱城书院指导那些个学子,每一次见到杨阁老,不是在去书院的路上,就是在从书院回家的路上,一次比一次佝偻,现在想来,那个时候可能早已病入膏肓,可他哪怕倾尽心血也要传授所学,杨阁老心里还是挂念着莱城学子啊!”
说罢竟哽咽起来。
又听那少年压低了声音支支吾吾道:“阿爷,那您说杨阁老的儿子是什么样?我好像都没怎么见过,真的像是外面说得那样······那样不堪么?”
“胡说!杨阁老那样个人物,养得儿子又怎会差!”
老者义愤填膺,却又很快恢复了理智,“不要听外头的胡言乱语,小杨大人最是清隽儒雅,他的死定有隐情。”
话音刚落,明亮的堂间暗了一暗。
另外一支蜡烛灭了。
一阵窸窸窣窣后,祠堂又亮了起来。
“不说了,幺儿你来给杨阁老上柱香,”老者顿了一顿,“也给这个小杨大人上柱香,他,唉······”
又是一阵窸窸窣窣,两人似是走出了祠堂。
杨照注意着听,等到耳边终于一丝声音都没了,探出一只手,撩开贡桌长布,抬头已是满脸泪痕,她极力忍耐,才不至于哭出声。
她在牌位前站立良久,等到新的烛火又快湮灭,她捻了三支供香,对着跳跃的火烛取了火,轻扇燃烧起来的香火,直到幽幽的冒着烟雾,插在了父亲的牌位前,朝着父亲的牌位拜了三拜。
今日一别,往后就要以湖州杨照的身份过活了。
她转头的瞥了眼“自己”的牌位,面前也有三支已经燃尽的香,是那个少年供的。
耳边又传来外堂的脚步声。她再次朝父亲的牌位拜了一拜,便向牌位后一处暗屉探去,那里有父亲送给自己的成年礼物——冠玉簪。
暗屉是空的!
杨照不敢置信地再次摸索,还是空无一物!冠玉簪所放之暗屉,只有自己知晓,怎会凭空消失?
脚步声越来越近,杨照无暇多想,收回了手,轻掩屋门很快溜了出去。
守祠老人推开堂门来续火烛,颤颤巍巍地换上新的火烛。
焰火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腾腾跳跃,蓦然,他动作的手停在半空,过了一会儿,颤抖不止。
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在杨阁老杨蒙的牌位前,有三支正燃着的供香,正升起幽幽烟雾。
-
杨照出了祠堂,鸡也叫了三遍了。
她牵着马向着来时的方向慢慢踱步,脑子里都是那个老者的声音,眼前都是父亲的牌位和“自己”的牌位。
步子越来越慢,她终于支撑不住,歪倒在沾满露水的草丛中。
等到杨照再次醒来,已是枝头日上,金光满地。
耀眼的光芒刺得她睁不开眼,忍不住抬起胳膊去挡,却发现胳膊像是灌了浆水似的,沉重无比,又动了动,不仅胳膊,全身都是酸胀僵硬。
看这日头,应该已经是辰时将末。
杨照挣扎着站起身来,四处张望,马儿早就不知所踪。可是他却顾不上许多,得尽快进城,兴许还能打听到什么。
快午时的时候,杨照终于进了莱城,直奔城南一角,那是杨家老宅,也是杨蒙回乡养老的住所。
莱城虽不比湖州繁盛,但也是热闹有余。
午时的莱城,酒肆茶坊,人影绰绰,街头巷尾,缕缕行行。
可是杨宅却大门紧闭,门前的石狮子巍峨严峻,只有檐上的两个有些泛黄的白灯笼随风摇曳。
杨照待要敲门,思索片刻后,还是收回了要敲门的手。她绕到杨府后门,那是府上下人的住所,后门有个废旧院子,平时下人们就在那个地方吃茶斗酒。
果不其然,院子里正有两个老妇在吃茶闲谈。
杨照将身侧过,听了好一会儿,老妇们所谈之事不是今天的肉价比昨天贵一文钱就是管事不公把粗活累活儿都分给自己。
但是此时,除了这两个老妇,也找不到其他人了。
按说“自己”暴毙该是莱城的大新闻,但是他刚刚一路走来,并没有听到一丝谈论此事的声音,该是时间已经过了半年多了,大家的谈资也早已经变了几遭。
杨照正想着该怎么办才好。
这时一位老妇似是想起了什么,连颠带跑地往主屋跑去了。剩下的那位连声高呼:“你慢点,主家没回来呢,急什么!”
余下的老妇说完也不喝茶了,懒洋洋的躺在椅子上晒太阳,直到一道人影挡住了太阳光。
老妇看清来人,谨慎地站起身来。
“大娘勿怕,我想向您打听个事情。”杨照一面说着,一面从腰间拿出几吊钱递给那老妇。
--
夕阳西下,杨照走在街上,衣裳脏乱不堪,双肩耷拉,步伐轻飘,神情淡漠,嘴唇发白,路过的行人都避让不及。
从老妇的口中她得知了一些事情,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
丧礼办得很隆重,当今圣上李致雍甚至亲自给她写了挽联,还派了内侍前来治丧,朝中大臣们也是络绎不绝,谢启更是连续几天为杨照守丧。
丧事过后,杨家宗老却与谢启吵嚷起来,宗老甚至放话说不许谢启再进杨家大门。
杨家宗老不喜杨照是真,对杨阁老有怨也是真,可为何要对不相干的谢启说如此重话?
谢启他做了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本已经接受“重活一世”的杨照突然感到迷茫起来。
到底,为什么?
蓦然停下,杨照眼前一黑,便直直地栽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