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天舒给父亲和萧雨各舀了一碗瘦肉猪肝汤。吃完离开,父亲都没有动过汤碗。范天舒说:“爹,你不是爱吃猪肝吗?”范木生说现在不爱吃了。范天舒看着对面的汤碗愣了一会儿,又催着萧雨快点喝汤。萧雨从来不爱喝汤,他是知道的。她已经把碗里的肝尖儿瘦肉挑着吃完了,萧雨并不爱吃猪肝。
不吃内脏很正常,很多女人都不吃内脏。但萧雨不在很多女人之列。她爱吃内脏,除了猪肝。范天舒好久前就想问为什么,但他一直没问,她也没有说明,仿佛这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夫妻的原因之一。
萧雨现在肯吃猪肝,是听从医生的建议。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算得上是个从善如流正规正矩的女子。体检显示她有不轻的缺铁性贫血症,也吃别的补血保健品,收效甚微,医生说最好的方法是食补,既是菜又当药。建议多吃瘦肉,经常吃点猪肝。范天舒只要不出差,总能变着花样给她做猪肝和瘦肉的菜肴。因为花样多,常常偏题,主菜时常变成了配菜。比如小肠猪肝汤,小肠是主角,肝尖儿成了配角。甜椒胡萝卜片煽肝尖儿,因为要加瘦肉片,菜上了桌,色香味俱全,什么都能看见,得眼尖才能找到肝尖儿。
范天舒会做的菜其实很有限,除了煲汤,拿手的也就是他母亲常做的几样,因为从小吃到大,他又是个善于实践的孩子,吃着吃着就会做了。到如今,做猪肝这道菜几乎成了他的一手绝活,有位老乡和一位要好的同事,每回来家蹭饭,猪肝都是必备的一道菜。
范天舒早在父亲离开餐桌前就吃饱了。平时,他交待萧雨要吃这个吃那个之后就到客厅看电视去了。为此,萧雨没有少和他闹不愉快,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吃饭唯一的目的就是吃饱,再好的饭菜和情调都糟蹋了。范天舒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可听着萧雨农民长农民短的说道,心里总是窝着火。他显然不清楚,她如此贬损他只是希望他能陪着她有说有笑地把饭吃完。
从他们相处之初,范天舒就没有陪她慢慢吃饭的想法,压根儿没有。萧雨曾经多次借题发挥,认为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一起吃饭,吃完而能坐着陪女人聊天吃好,是不需要别人提醒的,那叫情深自然。反问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他看着她苦恼遗憾的脸,只能上眼皮碰下眼皮。
于此,她并不甘心,半要娇半甩横:为什么?!
他给出过一个总结性答案:我没想过。
她在内心为他续了半句:也没有必要想。她曾经或者至今都藏着这个答案,就像贴身藏着一把小刀,随时准备自伤或自卫。
今天,范天舒两手交叠放在餐桌上,默默陪萧雨吃饭。萧雨说:“你吃完了怎么不去陪你爸爸说话?”
范天舒说:“中午时间短,休息一下就要上班了。”
萧雨没接茬儿,看着手里的饭碗有点走神。
萧雨吃饭,在范天舒家里算得上是一景。细嚼慢咽,慢条斯理,气定神闲,诸如此类的词句全用得上,只是范天舒不太高兴用。相识相恋伊始,无师自通,他认定城里的姑娘和农村女生不一样,可最大的差别似乎就是吃饭。自己生在一个勤劳人家,父亲自不用说,有当兵的历史,从来就是呼噜几声一碗饭就下肚,一会儿功夫放下碗筷就走了。他干活,一定催着母亲,所以母亲总是最晚一个上桌吃饭,却是第二个离开;自己是男生,尽管总觉得吃不饱,速度也不敢输给姐姐妹妹的,因为她们总是催着他。萧雨曾经说:在你们家吃饭,就像比赛,一个比一个快。范天舒心里说我们为了过得好一点必须像比赛。
上中学起,范天舒就和绝大多数进城的农村学生一样当了寄宿生。那是男女生不与相交的年代,但身体的成长自有其天然规律,不太理会意识形态。总之不论乡下城里,该有的一样有,差异只在表现的形态吧。就像吃饭,城里乡村的都得吃,但吃的状态不同。他就像是一个在野地里沉睡中渐渐醒来的孩子,睁开眼,看见近旁的小草绿了,还开出了好看的小花,素的艳的,说不出有多少颜色,不管什么颜色,都在微风中摇曳着散发着芳香......似乎有“咚”地一声响,心就被摇动了。
那颗苏醒的心,最先感觉到的,就是城里女生吃饭的不同。这女生不再是代词,而是一个具体的人,是他长在县城的堂妹常江。说是堂妹,也就比他小几个月。上初中时,他们分在一个班,因为成了同学,原本很少去叔叔家窜门的范天舒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机会去叔叔家吃顿饭,为此父亲相当满意。他认为儿子有出息了,小小年纪就懂得维系亲情,肯与叔叔婶婶走近。父亲不知道的是,范天舒之所以和城里的叔叔走得近了,不是因为他是父亲的弟弟是自己的亲叔叔而去联络感情,更不是因为喜欢他们而去;他只是为了表明自己在周末除了宿舍还有别处可去,不用总是呆在二三十个人的集体宿舍里吃食堂蒸得发馊的盒饭,在同学面前说起这事的时候脸上能多一层光彩。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书读得比堂妹好得多,堂妹似乎对他有些许的景仰之情。他挺享受这种能被城里女生仰视的感觉。她常常对她自己城里的同学说某个总是名列前矛的男生是她堂哥。也许有些人不太相信,为什么有人不相信,原因不确定,但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范天舒姓范,常江姓常,他们俩怎么会是亲的堂兄妹?常江是如何向别人解释这个问题范天舒不道,他自己没有和常江做同班同学时也不知道。他原来一直以为是她姓范名长江,常江和他走得近后解释了如此这般的原因。范天舒的叔叔是奶奶的遗腹子,一个乡村寡妇要抚养几个女儿两个儿子,似乎力不从心,某个吉日,不到一岁的叔叔被县城一个膝下无子的小康之家领走,这家人姓常。某位高人掐指一算,说叔叔什么都好,就是五行缺木,取名叫木森,但想到老家的哥哥叫木生,便叫了小林,双木成林,又小,是取低调意,好长成,所以常小林成了范天舒的县城叔叔。
常江虽然是个女孩,在家却和她哥哥一样受宠。她解释说她爸爸认为她和哥哥常天成是“好”字,缺了谁都不行,所以那个读过几年私塾还上过中学的常小林重男爱女,很多时候常江还多得几分娇宠。常江想邀天舒到家里来吃饭,倒看不出有人反对。叔叔反正从来都是淡淡的,进门彼此问候过了,照例就问考试了吗,考了几分?婶婶接受了问候之后对他几乎没有别的话,而听到天舒的考试分数比常江多出十几二十分的时候,就要似笑非笑地瞅天舒一眼,再瞄准了常江的脸使劲儿瞪过去。常江又总是若无其事地说:天舒,吃饭了。范天舒当时想,幸亏婶婶眼里射过去的不是子弹。
饭桌上很安静。有时候常江肯为天舒介绍某一碗当家菜,童心未泯,表现欲雀起,话就多起来,正说到有趣处,婶婶一声”江江”突起,声音窄而高,像一把铁锤打在锨上。范天舒闻声而伏,低头扒碗里的饭,好像咀嚼可以抵挡被锤打的风险。常江若无其事,两只筷子一上一下敲在好看的白磁碗边沿上,叮叮当当的声音挺好听。叔叔谁也不看,压着声说:食无言,吃饭!
婶婶的声音没有被压住:“好听吗?你是在讨饭么?”
叮叮当当乐章戛然而止,常江清亮的眼珠往右一滑,又转回来,端正了身子夹菜吃饭。
范天舒放了碗筷起身说:“叔叔婶婶常江天成,你们慢慢吃,我吃饱了。”
常江说:“吃饭总是那么快,又没人和你抢!”
范天舒站着,不太自在。
“讨饭的人才这样吃饭,”常江又说。
堂哥常天成终于说话了:“江江你说什么呢?!”
“姆妈不总是这样说你吗?”常江的脸冲着哥哥,筷子却指向母亲。
叔叔的眉毛动了动:“江江,吃饭不要乱讲话,你没听到吗?”
常江并不接父亲的话,转头对范天舒说,“你真吃饱了吗?”
不吃内脏很正常,很多女人都不吃内脏。但萧雨不在很多女人之列。她爱吃内脏,除了猪肝。范天舒好久前就想问为什么,但他一直没问,她也没有说明,仿佛这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夫妻的原因之一。
萧雨现在肯吃猪肝,是听从医生的建议。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算得上是个从善如流正规正矩的女子。体检显示她有不轻的缺铁性贫血症,也吃别的补血保健品,收效甚微,医生说最好的方法是食补,既是菜又当药。建议多吃瘦肉,经常吃点猪肝。范天舒只要不出差,总能变着花样给她做猪肝和瘦肉的菜肴。因为花样多,常常偏题,主菜时常变成了配菜。比如小肠猪肝汤,小肠是主角,肝尖儿成了配角。甜椒胡萝卜片煽肝尖儿,因为要加瘦肉片,菜上了桌,色香味俱全,什么都能看见,得眼尖才能找到肝尖儿。
范天舒会做的菜其实很有限,除了煲汤,拿手的也就是他母亲常做的几样,因为从小吃到大,他又是个善于实践的孩子,吃着吃着就会做了。到如今,做猪肝这道菜几乎成了他的一手绝活,有位老乡和一位要好的同事,每回来家蹭饭,猪肝都是必备的一道菜。
范天舒早在父亲离开餐桌前就吃饱了。平时,他交待萧雨要吃这个吃那个之后就到客厅看电视去了。为此,萧雨没有少和他闹不愉快,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吃饭唯一的目的就是吃饱,再好的饭菜和情调都糟蹋了。范天舒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可听着萧雨农民长农民短的说道,心里总是窝着火。他显然不清楚,她如此贬损他只是希望他能陪着她有说有笑地把饭吃完。
从他们相处之初,范天舒就没有陪她慢慢吃饭的想法,压根儿没有。萧雨曾经多次借题发挥,认为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一起吃饭,吃完而能坐着陪女人聊天吃好,是不需要别人提醒的,那叫情深自然。反问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他看着她苦恼遗憾的脸,只能上眼皮碰下眼皮。
于此,她并不甘心,半要娇半甩横:为什么?!
他给出过一个总结性答案:我没想过。
她在内心为他续了半句:也没有必要想。她曾经或者至今都藏着这个答案,就像贴身藏着一把小刀,随时准备自伤或自卫。
今天,范天舒两手交叠放在餐桌上,默默陪萧雨吃饭。萧雨说:“你吃完了怎么不去陪你爸爸说话?”
范天舒说:“中午时间短,休息一下就要上班了。”
萧雨没接茬儿,看着手里的饭碗有点走神。
萧雨吃饭,在范天舒家里算得上是一景。细嚼慢咽,慢条斯理,气定神闲,诸如此类的词句全用得上,只是范天舒不太高兴用。相识相恋伊始,无师自通,他认定城里的姑娘和农村女生不一样,可最大的差别似乎就是吃饭。自己生在一个勤劳人家,父亲自不用说,有当兵的历史,从来就是呼噜几声一碗饭就下肚,一会儿功夫放下碗筷就走了。他干活,一定催着母亲,所以母亲总是最晚一个上桌吃饭,却是第二个离开;自己是男生,尽管总觉得吃不饱,速度也不敢输给姐姐妹妹的,因为她们总是催着他。萧雨曾经说:在你们家吃饭,就像比赛,一个比一个快。范天舒心里说我们为了过得好一点必须像比赛。
上中学起,范天舒就和绝大多数进城的农村学生一样当了寄宿生。那是男女生不与相交的年代,但身体的成长自有其天然规律,不太理会意识形态。总之不论乡下城里,该有的一样有,差异只在表现的形态吧。就像吃饭,城里乡村的都得吃,但吃的状态不同。他就像是一个在野地里沉睡中渐渐醒来的孩子,睁开眼,看见近旁的小草绿了,还开出了好看的小花,素的艳的,说不出有多少颜色,不管什么颜色,都在微风中摇曳着散发着芳香......似乎有“咚”地一声响,心就被摇动了。
那颗苏醒的心,最先感觉到的,就是城里女生吃饭的不同。这女生不再是代词,而是一个具体的人,是他长在县城的堂妹常江。说是堂妹,也就比他小几个月。上初中时,他们分在一个班,因为成了同学,原本很少去叔叔家窜门的范天舒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机会去叔叔家吃顿饭,为此父亲相当满意。他认为儿子有出息了,小小年纪就懂得维系亲情,肯与叔叔婶婶走近。父亲不知道的是,范天舒之所以和城里的叔叔走得近了,不是因为他是父亲的弟弟是自己的亲叔叔而去联络感情,更不是因为喜欢他们而去;他只是为了表明自己在周末除了宿舍还有别处可去,不用总是呆在二三十个人的集体宿舍里吃食堂蒸得发馊的盒饭,在同学面前说起这事的时候脸上能多一层光彩。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书读得比堂妹好得多,堂妹似乎对他有些许的景仰之情。他挺享受这种能被城里女生仰视的感觉。她常常对她自己城里的同学说某个总是名列前矛的男生是她堂哥。也许有些人不太相信,为什么有人不相信,原因不确定,但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范天舒姓范,常江姓常,他们俩怎么会是亲的堂兄妹?常江是如何向别人解释这个问题范天舒不道,他自己没有和常江做同班同学时也不知道。他原来一直以为是她姓范名长江,常江和他走得近后解释了如此这般的原因。范天舒的叔叔是奶奶的遗腹子,一个乡村寡妇要抚养几个女儿两个儿子,似乎力不从心,某个吉日,不到一岁的叔叔被县城一个膝下无子的小康之家领走,这家人姓常。某位高人掐指一算,说叔叔什么都好,就是五行缺木,取名叫木森,但想到老家的哥哥叫木生,便叫了小林,双木成林,又小,是取低调意,好长成,所以常小林成了范天舒的县城叔叔。
常江虽然是个女孩,在家却和她哥哥一样受宠。她解释说她爸爸认为她和哥哥常天成是“好”字,缺了谁都不行,所以那个读过几年私塾还上过中学的常小林重男爱女,很多时候常江还多得几分娇宠。常江想邀天舒到家里来吃饭,倒看不出有人反对。叔叔反正从来都是淡淡的,进门彼此问候过了,照例就问考试了吗,考了几分?婶婶接受了问候之后对他几乎没有别的话,而听到天舒的考试分数比常江多出十几二十分的时候,就要似笑非笑地瞅天舒一眼,再瞄准了常江的脸使劲儿瞪过去。常江又总是若无其事地说:天舒,吃饭了。范天舒当时想,幸亏婶婶眼里射过去的不是子弹。
饭桌上很安静。有时候常江肯为天舒介绍某一碗当家菜,童心未泯,表现欲雀起,话就多起来,正说到有趣处,婶婶一声”江江”突起,声音窄而高,像一把铁锤打在锨上。范天舒闻声而伏,低头扒碗里的饭,好像咀嚼可以抵挡被锤打的风险。常江若无其事,两只筷子一上一下敲在好看的白磁碗边沿上,叮叮当当的声音挺好听。叔叔谁也不看,压着声说:食无言,吃饭!
婶婶的声音没有被压住:“好听吗?你是在讨饭么?”
叮叮当当乐章戛然而止,常江清亮的眼珠往右一滑,又转回来,端正了身子夹菜吃饭。
范天舒放了碗筷起身说:“叔叔婶婶常江天成,你们慢慢吃,我吃饱了。”
常江说:“吃饭总是那么快,又没人和你抢!”
范天舒站着,不太自在。
“讨饭的人才这样吃饭,”常江又说。
堂哥常天成终于说话了:“江江你说什么呢?!”
“姆妈不总是这样说你吗?”常江的脸冲着哥哥,筷子却指向母亲。
叔叔的眉毛动了动:“江江,吃饭不要乱讲话,你没听到吗?”
常江并不接父亲的话,转头对范天舒说,“你真吃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