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
明珠,
谢谢你的回信。得知小依依归家后身体已经好些了,我感到宽慰。但你说她这一个多月常常夜里哭闹低热,看过医生也没查出对症。我猜想她可能还是因为之前被人绑走导致的心绪惊恐。我冒昧地给你推荐一个治小儿夜里惊厥的“土方法”,你看是否值得一试?(方法如附,如不喜,恕请忽略)
怡雯
是夜,我和蔡子安蹲在茶园宿舍的屋顶上。他声声呼唤依依的名字,我则每掷下一枚燃尽的火柴就回答一声“回来了,依依回来了”。
蔡子安忍不住问:“你说这算不算封建迷信?这个没用的吧。”
“有用,以前有人帮我喊过。”
(电子邮件)
怡雯,
希望你一切安好。
你之前说的方法,我们给依依试过了,她爸爸今天给我来电话,说依依已经三个晚上没有半夜哭闹了。谢谢你。
我总是称呼他为依依的爸爸,而不是我的丈夫。上次依依被绑架时,我有提到蔡子安是我的前夫。依依的爸爸和我,我们分开了,平时主要是他带着孩子在茶山生活,我在西江市里工作。
孩子是纽带,如今我和他如同亲人和朋友一般相处。我也不知为何我要和你说到这层关系,可能由于平日里我周围的人都不太能理解我们这种“关系”,而我也早已养成给人解释这种“关系”的习惯。见谅。
上次你来西江找我,恐怕,主要还是想了解关于陈蔚然的信息对吗?
陈蔚然曾经是我的朋友,最亲近的朋友。
忽然之间,我听到有人说陈蔚然不是陈蔚然,她有可能是别人,这个消息太突然太震撼,我难以置信。同时,希望你能理解,站在我的立场,我不能贸然与你分享朋友的隐私,所以很抱歉,同时我也很感激,你在找回依依这件事上帮了我很多,这等于是救了我和蔡子安的命。
郑重地谢谢你,希望以后有机会我能回报你些许。
尤明珠
(电子邮件)
明珠,
盼你安好。
很高兴我们江源的土办法帮到你们。写上一封邮件时,我其实也些犹豫是否要提供这个法子,这是我们这些逐水而居的江畔村庄里老一辈们流传下来的,很多年轻人并不认可,还觉得是封建迷信呢!
谢谢你和我分享你和依依爸爸的“关系”的信息。离婚在我们以往的社会生活中不算常见,就算夫妻之间已行为陌路,也会在同一个屋檐下继续伪装成家人共同生活下去。如今,我们这代人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我觉得挺好的。
说回到采访的话题,谢谢你的耐心解释,我能明白你的立场。之所以找你打听“陈蔚然”,是因为当娜的父亲坚定地认为陈蔚然就是当年的沈沅沅。我很想了解清楚这其中的关联,但他屡次拒绝我的采访。苦恼于此,我想,如果我能收集到一些关于陈蔚然的信息,也许他就愿意对我开口了。
我深知我那天突然出现,还找你打听陈蔚然,对你来说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冲击。很抱歉,做记者以来,我在不自觉中形成了种种习惯,调研、盘问、套取信息,这些也变成了我的“肌肉记忆”,很多时候,在我自己反应过来之前,我已经这样做了。
我最近都忙着准备一九八八双少女失踪案的跟踪采访。随信附上第一批人物采访。
如果你有时间阅读,希望你能从读者的角度给我一些回应。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情况,有一些异样的感觉,但是,是很个人的感觉,我暂时还说不清楚。后续我会采访其他几位相关人员,这将是一个系列的专题报道,我会尽可能做到内容详实,同时,我不希望我的报道伤害到家属们。
盼复。
怡雯
下班到家,洗漱完毕,我烧水泡了一壶白茶。
这批茶由三十年茶树的芽叶阴干制成,蔡子安拿给我时说他的茶商朋友给其命名为“白鹭”。白鹭口感温润清香,来自大山的茶却并非空谷幽兰那般孤高,反倒呈现出馥郁明亮的白茶风味,晾到微温,灌几口就能将心头的点点毛躁抚平。
已入末伏,夜里的温度已不烫人,我将书房通向阳台的门敞开,微风伴着院子里的草木清香扑进屋内,伴着屡屡茶烟我开始阅看石怡雯发来的手稿。
此案发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个年代的的新闻报道,从家属的角度看,小报猎奇,大报冰冷。时间已经过去十四年,虽已时过境迁,当记者石怡雯联系当娜和沈沅沅双方的父母时,他们均拒绝采访。尤其当大年,他不认为这个年纪比他女儿还小的女记者(如果当娜还活着)能写出公允的报道。
于是石怡雯的第一篇报道从采访学校老师和同学入手,试图给读者还原那个时代的两名中学女生失踪案的背景。
(怡雯手稿一)
距七月三日于张家渡挖掘出当娜的遗骸,已过去一个多月。“一九八八双少女失踪案”的两名失踪少女,还有一名下落不明。当年的调查组成员大多已经退休,警方成立了新的调查组,一方面要调查当娜的死因,另一方面要继续寻找下落不明的沈沅沅。
于先前的走访中我得知,当娜和沈沅沅同是江源市汝成中学初三五班的学生,与此同时,她们还同住一个职工家属院——当娜的父亲和沈沅沅的父亲在同一个单位任职。她们二人从小学开始就是同班同学,据当时的邻居们说,她们俩基本上是形影不离,关系非常亲密。
此次我找到她们的班主任,原汝成中学的教师杜洋——杜老师,她已经退休,我在她的家中对她进行了采访。
以下是杜老师的回忆:
“由于是要去农场劳动,从学校过去有六七公里路,我们提前通知学生们需骑自行车往返。一九八八年五月六日那天,我们在学校集合时,当娜说她前一天晚上在家中扭伤了右脚脚踝。当时我看她的脚踝子还是肿的,劝她不要去农场了,留在学校做功课或者回家休息都行。这孩子不愿意,”
“她说她也想去农场,我说可是你这个情况去了也不能参加劳动。她说沅沅可以骑车带她去,就是沈沅沅。我再一看呐,沅沅推着的自行车就是可以带人的那种,是有后座的。想来是她们在家就商量好了。”
“她们一直埋头学习备考,难得有机会去郊外转转,既然孩子们坚持要去,我就同意了。哎,所以后来警察只找到一辆自行车,两个孩子丢了,只有一辆自行车,他们来问为什么,我说,因为她俩就用一辆自行车,沅沅骑车带着当娜的。”
我的疑问是,对于平时不太有机会做农活的她们来说,采收油菜应该算是比较繁重的的农活。为什么沈沅沅愿意往返都骑车带着当娜呢,加上郊野地区路况不好,她这样势必会很累。杜老师是这样回答我的:
“主要还是当娜很想参加集体活动,她是喜欢热闹的人。她和沅沅关系很好,只要她坚持,沅沅会同意带着她的,哪怕累点。再一个是因为,沅沅是女孩子里面比较身强力壮的那种,她喜欢打排球,个子很高又结实,骑车带人这个对她来说,这个难度不大。”
杜老师翻出她们中学入学时拍的登记照给我看,是两寸大小的半身登记照,两张照片里都是清秀的少女模样。
“这是我特地留作纪念的,当年我问校档室要了她们入学登记照底片冲洗了这两张照片。不久那届学生就毕业了,我们拍了毕业生集体照,独独少了这两个孩子的集体照。我每次看这些照片,心里都很不是滋味。非常心痛。”
“刚才我说沈沅沅是一个喜欢运动个子高挑的孩子,她的个性沉静,皮肤晒得微黑,那时候在我们教室外面走廊远远地看她走过来,充满健康朝气,像一只矫健的小鹿。当娜白净漂亮,看着文静,在学校里她像只小喜鹊,叽叽喳喳的讲话讲个不停,有时候她上课忍不住和旁边同学讲小话,还被我们批评过。哎,她们都是好孩子……对了,你说她们的父母都拒绝接受采访?想想也是,当初她们走失,很多报刊胡乱报道,甚至有的报纸说她们是为了什么笔友而弃学私奔,真的很过份。”
“我听说当初的一个嫌疑人,警方的重点怀疑对象,姓唐的一个男人,他前几年出狱了。你有没有采访过他?他到底可疑吗?如果不是他做的,那他那时候为什么会坐牢?还是说,这个人很有钱,所以有人包庇了他的罪行?我现在退休了,我什么都不怕,只要能为我的学生讨回公道,我不怕。”
稿件到这里结束了。
末尾处石怡雯附上了那两张少女照片的扫描件。我在台灯下看了又看,模糊的像素里是两张青春洋溢的脸庞。我忍不住地伸手摩挲着屏幕,手指最终停留在左边那个少女的脸上。
一阵微凉夜风扫过,后背凉凉的,我忍不住起了寒战。
明珠,
谢谢你的回信。得知小依依归家后身体已经好些了,我感到宽慰。但你说她这一个多月常常夜里哭闹低热,看过医生也没查出对症。我猜想她可能还是因为之前被人绑走导致的心绪惊恐。我冒昧地给你推荐一个治小儿夜里惊厥的“土方法”,你看是否值得一试?(方法如附,如不喜,恕请忽略)
怡雯
是夜,我和蔡子安蹲在茶园宿舍的屋顶上。他声声呼唤依依的名字,我则每掷下一枚燃尽的火柴就回答一声“回来了,依依回来了”。
蔡子安忍不住问:“你说这算不算封建迷信?这个没用的吧。”
“有用,以前有人帮我喊过。”
(电子邮件)
怡雯,
希望你一切安好。
你之前说的方法,我们给依依试过了,她爸爸今天给我来电话,说依依已经三个晚上没有半夜哭闹了。谢谢你。
我总是称呼他为依依的爸爸,而不是我的丈夫。上次依依被绑架时,我有提到蔡子安是我的前夫。依依的爸爸和我,我们分开了,平时主要是他带着孩子在茶山生活,我在西江市里工作。
孩子是纽带,如今我和他如同亲人和朋友一般相处。我也不知为何我要和你说到这层关系,可能由于平日里我周围的人都不太能理解我们这种“关系”,而我也早已养成给人解释这种“关系”的习惯。见谅。
上次你来西江找我,恐怕,主要还是想了解关于陈蔚然的信息对吗?
陈蔚然曾经是我的朋友,最亲近的朋友。
忽然之间,我听到有人说陈蔚然不是陈蔚然,她有可能是别人,这个消息太突然太震撼,我难以置信。同时,希望你能理解,站在我的立场,我不能贸然与你分享朋友的隐私,所以很抱歉,同时我也很感激,你在找回依依这件事上帮了我很多,这等于是救了我和蔡子安的命。
郑重地谢谢你,希望以后有机会我能回报你些许。
尤明珠
(电子邮件)
明珠,
盼你安好。
很高兴我们江源的土办法帮到你们。写上一封邮件时,我其实也些犹豫是否要提供这个法子,这是我们这些逐水而居的江畔村庄里老一辈们流传下来的,很多年轻人并不认可,还觉得是封建迷信呢!
谢谢你和我分享你和依依爸爸的“关系”的信息。离婚在我们以往的社会生活中不算常见,就算夫妻之间已行为陌路,也会在同一个屋檐下继续伪装成家人共同生活下去。如今,我们这代人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我觉得挺好的。
说回到采访的话题,谢谢你的耐心解释,我能明白你的立场。之所以找你打听“陈蔚然”,是因为当娜的父亲坚定地认为陈蔚然就是当年的沈沅沅。我很想了解清楚这其中的关联,但他屡次拒绝我的采访。苦恼于此,我想,如果我能收集到一些关于陈蔚然的信息,也许他就愿意对我开口了。
我深知我那天突然出现,还找你打听陈蔚然,对你来说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冲击。很抱歉,做记者以来,我在不自觉中形成了种种习惯,调研、盘问、套取信息,这些也变成了我的“肌肉记忆”,很多时候,在我自己反应过来之前,我已经这样做了。
我最近都忙着准备一九八八双少女失踪案的跟踪采访。随信附上第一批人物采访。
如果你有时间阅读,希望你能从读者的角度给我一些回应。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情况,有一些异样的感觉,但是,是很个人的感觉,我暂时还说不清楚。后续我会采访其他几位相关人员,这将是一个系列的专题报道,我会尽可能做到内容详实,同时,我不希望我的报道伤害到家属们。
盼复。
怡雯
下班到家,洗漱完毕,我烧水泡了一壶白茶。
这批茶由三十年茶树的芽叶阴干制成,蔡子安拿给我时说他的茶商朋友给其命名为“白鹭”。白鹭口感温润清香,来自大山的茶却并非空谷幽兰那般孤高,反倒呈现出馥郁明亮的白茶风味,晾到微温,灌几口就能将心头的点点毛躁抚平。
已入末伏,夜里的温度已不烫人,我将书房通向阳台的门敞开,微风伴着院子里的草木清香扑进屋内,伴着屡屡茶烟我开始阅看石怡雯发来的手稿。
此案发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个年代的的新闻报道,从家属的角度看,小报猎奇,大报冰冷。时间已经过去十四年,虽已时过境迁,当记者石怡雯联系当娜和沈沅沅双方的父母时,他们均拒绝采访。尤其当大年,他不认为这个年纪比他女儿还小的女记者(如果当娜还活着)能写出公允的报道。
于是石怡雯的第一篇报道从采访学校老师和同学入手,试图给读者还原那个时代的两名中学女生失踪案的背景。
(怡雯手稿一)
距七月三日于张家渡挖掘出当娜的遗骸,已过去一个多月。“一九八八双少女失踪案”的两名失踪少女,还有一名下落不明。当年的调查组成员大多已经退休,警方成立了新的调查组,一方面要调查当娜的死因,另一方面要继续寻找下落不明的沈沅沅。
于先前的走访中我得知,当娜和沈沅沅同是江源市汝成中学初三五班的学生,与此同时,她们还同住一个职工家属院——当娜的父亲和沈沅沅的父亲在同一个单位任职。她们二人从小学开始就是同班同学,据当时的邻居们说,她们俩基本上是形影不离,关系非常亲密。
此次我找到她们的班主任,原汝成中学的教师杜洋——杜老师,她已经退休,我在她的家中对她进行了采访。
以下是杜老师的回忆:
“由于是要去农场劳动,从学校过去有六七公里路,我们提前通知学生们需骑自行车往返。一九八八年五月六日那天,我们在学校集合时,当娜说她前一天晚上在家中扭伤了右脚脚踝。当时我看她的脚踝子还是肿的,劝她不要去农场了,留在学校做功课或者回家休息都行。这孩子不愿意,”
“她说她也想去农场,我说可是你这个情况去了也不能参加劳动。她说沅沅可以骑车带她去,就是沈沅沅。我再一看呐,沅沅推着的自行车就是可以带人的那种,是有后座的。想来是她们在家就商量好了。”
“她们一直埋头学习备考,难得有机会去郊外转转,既然孩子们坚持要去,我就同意了。哎,所以后来警察只找到一辆自行车,两个孩子丢了,只有一辆自行车,他们来问为什么,我说,因为她俩就用一辆自行车,沅沅骑车带着当娜的。”
我的疑问是,对于平时不太有机会做农活的她们来说,采收油菜应该算是比较繁重的的农活。为什么沈沅沅愿意往返都骑车带着当娜呢,加上郊野地区路况不好,她这样势必会很累。杜老师是这样回答我的:
“主要还是当娜很想参加集体活动,她是喜欢热闹的人。她和沅沅关系很好,只要她坚持,沅沅会同意带着她的,哪怕累点。再一个是因为,沅沅是女孩子里面比较身强力壮的那种,她喜欢打排球,个子很高又结实,骑车带人这个对她来说,这个难度不大。”
杜老师翻出她们中学入学时拍的登记照给我看,是两寸大小的半身登记照,两张照片里都是清秀的少女模样。
“这是我特地留作纪念的,当年我问校档室要了她们入学登记照底片冲洗了这两张照片。不久那届学生就毕业了,我们拍了毕业生集体照,独独少了这两个孩子的集体照。我每次看这些照片,心里都很不是滋味。非常心痛。”
“刚才我说沈沅沅是一个喜欢运动个子高挑的孩子,她的个性沉静,皮肤晒得微黑,那时候在我们教室外面走廊远远地看她走过来,充满健康朝气,像一只矫健的小鹿。当娜白净漂亮,看着文静,在学校里她像只小喜鹊,叽叽喳喳的讲话讲个不停,有时候她上课忍不住和旁边同学讲小话,还被我们批评过。哎,她们都是好孩子……对了,你说她们的父母都拒绝接受采访?想想也是,当初她们走失,很多报刊胡乱报道,甚至有的报纸说她们是为了什么笔友而弃学私奔,真的很过份。”
“我听说当初的一个嫌疑人,警方的重点怀疑对象,姓唐的一个男人,他前几年出狱了。你有没有采访过他?他到底可疑吗?如果不是他做的,那他那时候为什么会坐牢?还是说,这个人很有钱,所以有人包庇了他的罪行?我现在退休了,我什么都不怕,只要能为我的学生讨回公道,我不怕。”
稿件到这里结束了。
末尾处石怡雯附上了那两张少女照片的扫描件。我在台灯下看了又看,模糊的像素里是两张青春洋溢的脸庞。我忍不住地伸手摩挲着屏幕,手指最终停留在左边那个少女的脸上。
一阵微凉夜风扫过,后背凉凉的,我忍不住起了寒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