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期很快便到了,蒲康安今日会在早朝的时候商城徐恒邈最终的判决,有的人闷闷不乐,早起换了衣服后,在祈祷着,总希望上朝的时间能慢一刻,再慢一刻。有的人则迫不及待要去落井下石了,早早起身换了衣服便进宫候在殿外了。
终于殿外的钟声响了,各个大臣也循着钟声步入大殿,分站于两侧,肃穆庄严地等待盛帝到来。
盛帝很清楚底下人的心思。待各人将各自的事务提议上呈完毕后,便眼巴巴地等着蒲康安站出来。
蒲康安见众人一言不发地,有意无意望向他,便知道他们是在等着他对徐恒邈的宣判。
盛帝稍稍朝他所在之处扬扬下巴,他方站出来。
“陛下,有关徐将军一案,臣已梳理清楚,还请陛下准允臣在大殿宣读。”
盛帝道,“准。”
蒲康安神情严肃,端正站在大殿中央,开口掷地有声,“徐恒邈所为,不犯大宁律法,当为无罪。”
盛帝松了松眉眼,蒲康安的宣判似在盛帝的意料之中。
只是蒲康安宣判毕,便有人站不出了。侍郎李瑾在朝中一向与为官的世家子弟不对付,更觉得徐恒邈年纪轻轻便取得如此成就是受了皇家庇护。在朝中参徐恒邈的折子中,有相当一部分便是李瑾呈上去的。好不容易有给徐恒邈判罪的机会,若是一旦错失,下次想要寻便是难了。
“蒲主事所说是否有误,徐将军此举,毕竟伤了珲曜国主的性命,丝毫不将大宁的安危和陛下放在眼里,怎么可能无罪?”
蒲康安面色如水,句句有理,“大宁律法第五卷第三十一条,为人丈夫若是见妻子有难,见死不救,当判徒刑五年。第六卷第八条,若非主动作恶者是在救人或绝境自保时,不慎伤人性命,当无罪。第二十卷第六条,所犯若有损国家利益,当视所犯轻重判流放或徒刑之刑。”
蒲康安正欲再说,却被先前质问他的李瑾打断了,“蒲主事亲口说明律法,我心中明晰不少,我以为徐将军所犯便是有损国家利益,若不行处罚,举国上下皆有怨言,蒲主事又何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蒲主事身为法理司主事,如此行事,是否为官不正,不公不允?”
蒲康安不急不恼,从容回道,“李侍郎所言,虽有道理。但李侍郎不如退一步想想,若你的妻子被敌国将领掳走了,你为避免两国冲突,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对还是不对?若敌国将领以你妻子为要挟,你为维护宁国利益,无动于衷,是对还是不对?”
李瑾被问得哑口无言,咬着牙点点头,“宁国利益大于一切,我应当忍痛舍了所有。”
蒲康安又道,“若是如此,李侍郎便犯了刚刚我所说的那两条,理应判刑。”
李瑾被蒲康安气得面皮涨红,只是当着群臣的面不好发作,“你,你这是强词夺理,莫要颠倒了是非黑白,在小我面前,自然是以大我为重。”
蒲康安与他相视,神色冷淡问道,“那李侍郎又怎么知道,徐恒邈不是以大我为重呢?”
赵明羽听到这里又站出来,“徐恒邈为宁国将领,他的妻子被当人质作为要挟,而徐恒邈却见死不救,利又在何处呢?其他国家知道他无动于衷,便默认是陛下授意退让,进而以为宁国是好欺负的,有理却要忍让,受了屈辱还要当做无事发生,连得一个珲曜都如此畏惧,连得对这样折辱的行径都无动于衷,他们对我们的野心难道不会有所膨胀吗?他们还会将我们放在眼里吗?如若这些小国日后因我们的如今的态度挑衅我们,纷乱不断,影响宁国安定,这个罪名谁来担呢?
赵明羽一面说,一面观察盛帝的脸色,见他并没有阻止之意,继而开始滔滔不绝,“徐恒邈是一国将领,一举一动都有这么多人盯着,别国可以从他的行事推测我们的态度。他强硬不退让,他们对我们心里也多几分敬畏。即便是徐恒邈今日如李侍郎所说,弃了妻子,你们也会寻到他身上的罪,那么今日在这里要被论罪的还会是他。可若真如李侍郎所言,为了维护这眼前浅薄的利益,那么宁国便会成为这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蒲康安率先应是,其余几人也出来附和应是,剩余观望的,见大势所趋也出来附和太子的话。
李瑾被他们气得险些要晕厥过去,脸上一块红一块青,脸色别提有多难看了。
盛帝看够了李瑾的闹剧,出来说了一句公正的话,“蒲卿为法理司主事,一切凭大宁律法所断,为人公正勤勉,从未出过错,李卿如此批判他,意欲指我认人不轻,为虎作伥吗?”
李瑾因盛帝的一句话被吓得脸色全白了,忙伏在地上请罪,“陛下息怒,臣并非此意,只是向来口直心快,不想冒犯了陛下,臣真是罪该万死。”
盛帝又扫了他一眼,“你也是老臣了,为官到如此地步,还认为这样污蔑的话语是心直口快。从前说的几句话还算是中听,不知怎么年纪大了,反倒是昏了脑子,这满朝上下年轻有为的,没有一个不被你参过一本的。我看你是老了,被嫉妒蒙住眼睛了,连家国大事的深浅都看不清了,应当回家好好歇几日,静思己过才是。”
李瑾如同失了力气一般,伏在地上,后知后觉。
盛帝分明是有意维护徐恒邈。将徐恒邈送入法理司也是掩人耳目,先将态度摆明,又让蒲康安主审此事,以免落人口实。只等蒲康安的一句无罪,徐恒邈便能安然无恙。
有了法理司的一句公正之语,日后都城内外,还有谁敢再提起这件事?
想到这里,李瑾不禁懊恼。方才自己的咄咄逼人已经开罪于盛帝了,如今再做什么也是无力挽回。
长久以来,盛帝对李瑾针对徐恒邈早已心知肚明,只是从前徐恒邈不在朝中,若是轻易地处置了李瑾,日后难免再出现几个何瑾,贺瑾,远不及借此事敲打李瑾,进一步再敲打朝臣来得爽快,这样也算是给徐恒邈铺了路,日后他在朝中也能少一些麻烦。
阶下鸦雀无声,盛帝垂眼再问,“对徐恒邈的处置,可还有人有异议?”
李瑾自是不敢再出声,可仍有人站出来,壮着胆子站出来,“陛下,法理司公正,我等自是不会再有异议,可不知珲曜那边……”
盛帝打断他,“我们自有道理,若是珲曜蛮不讲理要进犯宁国,我宁国的军队也不是吃醋的。”
盛帝将话说得很明白了,群臣皆垂首不语。
见再无人有异议,盛帝当即开口,“这件事情已经有法理司判决清楚了,日后若有人借此再生事端,我必不会放过。”
群臣屈身应是。
赵明羽心底到底是松了一口气。在那日盛帝驳了他的话后,便设法避着人在天黑时往法理司去了一趟。
原想着徐恒邈带着伤睡在这样阴冷的牢房定然承受不住,所以还带了些药来,不想却见关押徐恒邈的牢房布置得十分雅致,所有用具一应俱全,实在是让赵明羽看傻了眼。
赵明羽当即反应过来,将带来的药收好,“亏得我们还在外面为你担心,现下来看,你在这吃好睡好,过得比外面的人还要自在,看来父皇只是想借机在群臣面前演一出好戏。”
徐恒邈倒是也猜准了几分内情,面上波澜不惊,“有陛下和殿下如此保我,臣感激不尽。”
赵明羽细细想了想,将前后都串到一起,“或许,父皇这次是铁了心要将你召回来了。你随州营的军职已经被撤掉,回朝中做官也是顺理成章,只是景舟的事情解决不了,你在朝中也难以立足,那些群臣的酸言酸语实在是刺耳得要紧。你是不知,自父皇交由蒲康安主理此事后,那些大臣都安分了许多。只要由蒲康安出面定夺,他们想必也能心服口服,这样一来,你日后的路也能好走一些。”
徐恒邈对赵明羽所说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淡淡道,“一切听从陛下安排,如今的要紧事,还是先离开这里。我如今的状况,家中人定是很担心。”
赵明羽披上黑色斗篷,准备离开,走前又示意他安心,“你放心,将军府由我替你盯着。”
身边的声音渐渐小了,赵明羽回过神来,与众臣一道屈身恭送盛帝离开。
盛帝离开大殿后,便嘱咐石都派人去将徐恒邈和裴永从法理司里接出来。
安排完这件事后,盛帝的神色依旧沉重,压在他心上的,还有第二件事。
当时清理珲曜细作时,他曾派石都暗中协助徐恒邈。
只是石都后来回禀之事有些疑点,盛帝也一直没有想明白。
石都将细作来往的信件呈上,盛帝一一看过又将前后的事情串联起来,后来惊觉那些细作的目标,竟然都是崔凝英。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每回必要置崔凝英于死地,若是为着徐恒邈的缘故,他们应当是千方百计地加害徐恒邈,而不应将目光落在崔凝英的身上。
盛帝一霎又想到了许多的事,上回拼死在杨石手上将崔凝英救下来的人是景舟,这次挟持绑架崔凝英的人也是景舟,虽说珲曜人性格反常,做出这样的事情也不足为奇,可盛帝总是隐隐觉得,这些事之间存有一定的联系。
珲曜人对崔凝英的杀意,景舟的别有居心,还有景舟视徐恒邈为死敌的原因,应当不仅仅有国家旧事的因由在,可能……
走着走着,盛帝忽而停下来,侧身问向跟在身后的石都,“石都,你可还记得,景舟还是二王子时,被珲曜王后追杀,一路隐姓埋名逃到都城,是化成什么身份留下的?”
石都想了想,答得飞快,“回陛下,我记得他曾以琴师身份在都城的乐坊待过一段时间。”
盛帝一瞬豁然开朗,没来由的直觉指引他想到这里。
或许,崔凝英和景舟在从前便认识。
盛帝觉得心中很是烦闷,抬手将石都唤过来,石都便恭敬地躬身听。
盛帝话毕,连石都也变了脸色。
终于殿外的钟声响了,各个大臣也循着钟声步入大殿,分站于两侧,肃穆庄严地等待盛帝到来。
盛帝很清楚底下人的心思。待各人将各自的事务提议上呈完毕后,便眼巴巴地等着蒲康安站出来。
蒲康安见众人一言不发地,有意无意望向他,便知道他们是在等着他对徐恒邈的宣判。
盛帝稍稍朝他所在之处扬扬下巴,他方站出来。
“陛下,有关徐将军一案,臣已梳理清楚,还请陛下准允臣在大殿宣读。”
盛帝道,“准。”
蒲康安神情严肃,端正站在大殿中央,开口掷地有声,“徐恒邈所为,不犯大宁律法,当为无罪。”
盛帝松了松眉眼,蒲康安的宣判似在盛帝的意料之中。
只是蒲康安宣判毕,便有人站不出了。侍郎李瑾在朝中一向与为官的世家子弟不对付,更觉得徐恒邈年纪轻轻便取得如此成就是受了皇家庇护。在朝中参徐恒邈的折子中,有相当一部分便是李瑾呈上去的。好不容易有给徐恒邈判罪的机会,若是一旦错失,下次想要寻便是难了。
“蒲主事所说是否有误,徐将军此举,毕竟伤了珲曜国主的性命,丝毫不将大宁的安危和陛下放在眼里,怎么可能无罪?”
蒲康安面色如水,句句有理,“大宁律法第五卷第三十一条,为人丈夫若是见妻子有难,见死不救,当判徒刑五年。第六卷第八条,若非主动作恶者是在救人或绝境自保时,不慎伤人性命,当无罪。第二十卷第六条,所犯若有损国家利益,当视所犯轻重判流放或徒刑之刑。”
蒲康安正欲再说,却被先前质问他的李瑾打断了,“蒲主事亲口说明律法,我心中明晰不少,我以为徐将军所犯便是有损国家利益,若不行处罚,举国上下皆有怨言,蒲主事又何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蒲主事身为法理司主事,如此行事,是否为官不正,不公不允?”
蒲康安不急不恼,从容回道,“李侍郎所言,虽有道理。但李侍郎不如退一步想想,若你的妻子被敌国将领掳走了,你为避免两国冲突,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对还是不对?若敌国将领以你妻子为要挟,你为维护宁国利益,无动于衷,是对还是不对?”
李瑾被问得哑口无言,咬着牙点点头,“宁国利益大于一切,我应当忍痛舍了所有。”
蒲康安又道,“若是如此,李侍郎便犯了刚刚我所说的那两条,理应判刑。”
李瑾被蒲康安气得面皮涨红,只是当着群臣的面不好发作,“你,你这是强词夺理,莫要颠倒了是非黑白,在小我面前,自然是以大我为重。”
蒲康安与他相视,神色冷淡问道,“那李侍郎又怎么知道,徐恒邈不是以大我为重呢?”
赵明羽听到这里又站出来,“徐恒邈为宁国将领,他的妻子被当人质作为要挟,而徐恒邈却见死不救,利又在何处呢?其他国家知道他无动于衷,便默认是陛下授意退让,进而以为宁国是好欺负的,有理却要忍让,受了屈辱还要当做无事发生,连得一个珲曜都如此畏惧,连得对这样折辱的行径都无动于衷,他们对我们的野心难道不会有所膨胀吗?他们还会将我们放在眼里吗?如若这些小国日后因我们的如今的态度挑衅我们,纷乱不断,影响宁国安定,这个罪名谁来担呢?
赵明羽一面说,一面观察盛帝的脸色,见他并没有阻止之意,继而开始滔滔不绝,“徐恒邈是一国将领,一举一动都有这么多人盯着,别国可以从他的行事推测我们的态度。他强硬不退让,他们对我们心里也多几分敬畏。即便是徐恒邈今日如李侍郎所说,弃了妻子,你们也会寻到他身上的罪,那么今日在这里要被论罪的还会是他。可若真如李侍郎所言,为了维护这眼前浅薄的利益,那么宁国便会成为这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蒲康安率先应是,其余几人也出来附和应是,剩余观望的,见大势所趋也出来附和太子的话。
李瑾被他们气得险些要晕厥过去,脸上一块红一块青,脸色别提有多难看了。
盛帝看够了李瑾的闹剧,出来说了一句公正的话,“蒲卿为法理司主事,一切凭大宁律法所断,为人公正勤勉,从未出过错,李卿如此批判他,意欲指我认人不轻,为虎作伥吗?”
李瑾因盛帝的一句话被吓得脸色全白了,忙伏在地上请罪,“陛下息怒,臣并非此意,只是向来口直心快,不想冒犯了陛下,臣真是罪该万死。”
盛帝又扫了他一眼,“你也是老臣了,为官到如此地步,还认为这样污蔑的话语是心直口快。从前说的几句话还算是中听,不知怎么年纪大了,反倒是昏了脑子,这满朝上下年轻有为的,没有一个不被你参过一本的。我看你是老了,被嫉妒蒙住眼睛了,连家国大事的深浅都看不清了,应当回家好好歇几日,静思己过才是。”
李瑾如同失了力气一般,伏在地上,后知后觉。
盛帝分明是有意维护徐恒邈。将徐恒邈送入法理司也是掩人耳目,先将态度摆明,又让蒲康安主审此事,以免落人口实。只等蒲康安的一句无罪,徐恒邈便能安然无恙。
有了法理司的一句公正之语,日后都城内外,还有谁敢再提起这件事?
想到这里,李瑾不禁懊恼。方才自己的咄咄逼人已经开罪于盛帝了,如今再做什么也是无力挽回。
长久以来,盛帝对李瑾针对徐恒邈早已心知肚明,只是从前徐恒邈不在朝中,若是轻易地处置了李瑾,日后难免再出现几个何瑾,贺瑾,远不及借此事敲打李瑾,进一步再敲打朝臣来得爽快,这样也算是给徐恒邈铺了路,日后他在朝中也能少一些麻烦。
阶下鸦雀无声,盛帝垂眼再问,“对徐恒邈的处置,可还有人有异议?”
李瑾自是不敢再出声,可仍有人站出来,壮着胆子站出来,“陛下,法理司公正,我等自是不会再有异议,可不知珲曜那边……”
盛帝打断他,“我们自有道理,若是珲曜蛮不讲理要进犯宁国,我宁国的军队也不是吃醋的。”
盛帝将话说得很明白了,群臣皆垂首不语。
见再无人有异议,盛帝当即开口,“这件事情已经有法理司判决清楚了,日后若有人借此再生事端,我必不会放过。”
群臣屈身应是。
赵明羽心底到底是松了一口气。在那日盛帝驳了他的话后,便设法避着人在天黑时往法理司去了一趟。
原想着徐恒邈带着伤睡在这样阴冷的牢房定然承受不住,所以还带了些药来,不想却见关押徐恒邈的牢房布置得十分雅致,所有用具一应俱全,实在是让赵明羽看傻了眼。
赵明羽当即反应过来,将带来的药收好,“亏得我们还在外面为你担心,现下来看,你在这吃好睡好,过得比外面的人还要自在,看来父皇只是想借机在群臣面前演一出好戏。”
徐恒邈倒是也猜准了几分内情,面上波澜不惊,“有陛下和殿下如此保我,臣感激不尽。”
赵明羽细细想了想,将前后都串到一起,“或许,父皇这次是铁了心要将你召回来了。你随州营的军职已经被撤掉,回朝中做官也是顺理成章,只是景舟的事情解决不了,你在朝中也难以立足,那些群臣的酸言酸语实在是刺耳得要紧。你是不知,自父皇交由蒲康安主理此事后,那些大臣都安分了许多。只要由蒲康安出面定夺,他们想必也能心服口服,这样一来,你日后的路也能好走一些。”
徐恒邈对赵明羽所说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淡淡道,“一切听从陛下安排,如今的要紧事,还是先离开这里。我如今的状况,家中人定是很担心。”
赵明羽披上黑色斗篷,准备离开,走前又示意他安心,“你放心,将军府由我替你盯着。”
身边的声音渐渐小了,赵明羽回过神来,与众臣一道屈身恭送盛帝离开。
盛帝离开大殿后,便嘱咐石都派人去将徐恒邈和裴永从法理司里接出来。
安排完这件事后,盛帝的神色依旧沉重,压在他心上的,还有第二件事。
当时清理珲曜细作时,他曾派石都暗中协助徐恒邈。
只是石都后来回禀之事有些疑点,盛帝也一直没有想明白。
石都将细作来往的信件呈上,盛帝一一看过又将前后的事情串联起来,后来惊觉那些细作的目标,竟然都是崔凝英。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每回必要置崔凝英于死地,若是为着徐恒邈的缘故,他们应当是千方百计地加害徐恒邈,而不应将目光落在崔凝英的身上。
盛帝一霎又想到了许多的事,上回拼死在杨石手上将崔凝英救下来的人是景舟,这次挟持绑架崔凝英的人也是景舟,虽说珲曜人性格反常,做出这样的事情也不足为奇,可盛帝总是隐隐觉得,这些事之间存有一定的联系。
珲曜人对崔凝英的杀意,景舟的别有居心,还有景舟视徐恒邈为死敌的原因,应当不仅仅有国家旧事的因由在,可能……
走着走着,盛帝忽而停下来,侧身问向跟在身后的石都,“石都,你可还记得,景舟还是二王子时,被珲曜王后追杀,一路隐姓埋名逃到都城,是化成什么身份留下的?”
石都想了想,答得飞快,“回陛下,我记得他曾以琴师身份在都城的乐坊待过一段时间。”
盛帝一瞬豁然开朗,没来由的直觉指引他想到这里。
或许,崔凝英和景舟在从前便认识。
盛帝觉得心中很是烦闷,抬手将石都唤过来,石都便恭敬地躬身听。
盛帝话毕,连石都也变了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