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雕刻,是基因工程研究所重启的一项20年前的项目,但较之往日,又大有不同。
基因工程研究所希望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对人脑中负责掌管记忆与情感的颞叶分区进行雕刻处理,改变其结构,以实现消除或者重组记忆的目的。
此想法最初是由20世纪美国一位神经外科医生提出,他率先发现通过改变大脑中神经元的工作方式可以实现记忆的提取与删除,在抑制和促进的不同状态下实验对象所表现出的记忆效果存在明显偏差。
此后,众多学科领域涉足关于记忆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神经学科与心理学科。
神经学中对于记忆的产生基础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神经元细胞通过突触连接形成特殊结构,进而产生记忆,回忆时激活;二是认为神经元细胞通过释放某种物质来记录当下的某种状态,回忆时这些物质模拟重现当前神经元的特定状态,产生思想。相较于神经学科侧重理论的研究,心理学科对于记忆的探究更偏向于实践应用。
心理学科中认为依据产生记忆的生理过程不同,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三种。其中,人的长期记忆是通过大脑中的海马体将短期记忆中神经元细胞产生的某种电流状态转化为可以停留在大脑皮层上的固定结构或者物质,从而实现记忆的保留存储。
但是长期记忆中的某些细节会由于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细微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模糊,损失严重,与此同时人的大脑会根据个人以往经验自发地对这些丢失的细节进行填充弥补,创造新的回忆,即可能是从未真实发生过的记忆现象。
这种记忆的细节补充是无意识的、自发进行的。
由此可见,人的记忆会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发生改变。
并且,通过实验证明,若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是否发生过存在不确定性去求证身旁的人,身旁的所有人全部十分肯定地回答此人确实做过这件事情,此人便会将旁人的话作为自己做过此事的坚实佐证,由此一来,尽管他曾经没有做过这件事,如今在他的记忆里存留的也会是做过此事的错误回忆,反之亦然。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此人怀疑不绝而旁人言之凿凿时,旁人的话语会成为此人心中关于记忆的佐证;二是该人与旁人所构成的社会集体会对个人施压,面对精神压力与旁人话语的刻意引导,此人潜意识地为了融入群体便会自觉向群体的话语权靠拢,接受错误的记忆。
在对于记忆研究已具规模的神经学科与心理学科之外,我国创新性地提出可以关注基因与记忆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改变基因结构来控制记忆的形成与表达方式。
上世纪末,一场大规模妇女儿童拐卖案震惊全国,警方历时数月,跨越全国多个省市,终破巨案,一大批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获救之后,遗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其中获救的一位生物学家的女儿回家之后性情大变,精神恍惚,终日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痛不欲生。
母亲不忍看到女儿如此痛苦,便将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的基因雕刻记忆技术首次应用到女儿的身上,由于基因发生变化后不可控因素较多,生物学家便时时记录女儿的情况,同时将此提案上报所在部门,获批开展,引起高度重视。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项目终被搁置,生物学家女儿的后续也不得而知。
直至今日,依然是一个谜。
二十余年后,记忆雕刻项目重新开启,原野正是为此而选择回国,亦为此而多受波折。
原野接手欧阳启的工作,负责记忆雕刻基础实验部分。
虽说是接手,其实是推翻重来,因她与欧阳启所工领域并不相同,欧阳启前期进行的工作于她而言无法派上用途,加之时间紧急,后续一切工作推进均需要以原野负责的基础实验作为基石,这意味着原野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巨大的、艰难的工作任务。
为此,原野带领的小组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原野计划利用基因嫁接转移技术抑制神经元产生有关惊吓、恐惧等带来负面刺激的物质,使人对于已在脑中保留储存的长期记忆产生脱敏,进一步退化为短期记忆,最终达到遗忘的目的。
原野实验推进困难的第一点在于如何模拟与人脑类似的生态环境,从何寻找与人脑产生记忆机制类似的代替生物;第二点在于获得合适的拟态环境之后,原野如何改变通过改变基因序列作用于大脑神经元;第三点在于如何控制基因变化的方向并保持基因变化产生影响的可持续程度等等。
如此种种,每一步的发展推进均需要经过无数次周密的实验来尝试探索,稍有不慎,一着棋差,满盘皆输。
原野在对此项目进行竞标时,主要攻克的实验难点为拟态环境的选择,所采取的实验流程和材料均为小组团队共同商议决定的,但是由于最终实验标本全部污染,最终实验结果成功与否她不得而知。
这意味着摆在原野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保守地选择与当初同样的拟态环境,等待最终结果验证其选择是否可行,此法优势在于流程熟悉,耗时短,若结果可行便可大大缩短赶工时间,不足在于一旦失败,适得其反;二是在样本中再次进行模拟,重新测评最合适的拟态环境选择,此法不足在于前期重新测评不确定性强,将拉长工期,优势在于实验流程更为严谨周密。
团队内对于此环节的选择莫衷一是,各持己见。
以群玉为首的一众人认为直接按照原方案进行实验即可,当时选择拟态环境时已经进行过周密的考量,且一路实验记录并无异常,十分顺利,实在不必大费周章从头开始。
而原野则建议选择后者。双方僵持不下,最终方案迟迟无法定夺。
事情一筹莫展之际,原野端着一杯咖啡来到大楼的天台。
城市里高楼林立,原野脚下所站立的不过是其中之一,她抬头看到的同坐在井底那只蛙的视角并无二致。
这里每日上演着无数的故事,每个人既是主角又是看客,演的是自己的戏,看的是别人的笑话,大幕一落,各自神伤。
“你也喜欢来天台?”身后远远地响起一个声音,乘风而来,溜进原野耳朵里。
她回头,看到雀后的头发披散着,在风中张牙舞爪。雀后将挡在面中的头发别进耳后,手中端着一只釉色温润的白色陶杯,杯身上工笔细致地勾画着九层通天塔,仙鹤振振而飞。
“不常来,今天出来透透气。”
雀后咂摸一口杯中的茶,探身看向原野手中的咖啡,问:“喜欢喝咖啡?”
原野点点头。
雀后也跟着她晃了晃脑袋,说:“真想给你尝尝我的茶,不过你不喜欢,真可惜。你们两个还真是不一样。”
“我们两个?我,跟谁?”
“一个旧相识。我以为,你会跟她很像呢。看来是我想多了。怎么,我看你无精打采的,遇到困难了?你可以求我,我说不定会帮你。”
原野无言。
“怎么,你不相信我?”
“没有。只是不喜欢求人而已。”
“那换我求你吧。我求求你一定要让我帮你。这样可以吗?”原野看着雀后脸上浮现出的不符合她年龄的天真陷入了沉思。
“别这样吧,我可都主动送上门了,这样都不被接受的话也太丢脸了。”
原野向雀后讲述了她的困难和纠结,雀后听完之后浅浅地皱了下眉,摇晃手中的杯子,盯着杯中的茶叶,不可思议地说:“就这个?”
“嗯。”
“你们团队谁是领导者?是你吧。既然决定权在你,你直接放心大胆地决策不就好了吗?与其在两个方案的选择上浪费时间,不如当机立断,力排众议,说干就干。如果一条路错了,就马上改道。若是继续僵持着,到明年你们也做不出来。”
“既然是一个团队,总归是要考虑到大家的意见。”
“既然是一个团队,势必就会有不一样的声音存在,不可能达成完全一致。如果你想堵住悠悠众口,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用成果来证明孰是孰非,结果一出自然盖棺定论。”
“话虽如此……”原野依然有些犹豫。
“你们商讨这个方案几时了?”
“三四天了,迟迟定不下来。”
“你知道这三四天可以做多少事情吗?做人做事切忌优柔寡断。欲成大事,首先在一个‘敢’字。只有你敢迈出这一步,方才有无数的后来和可能。若是错了也不要紧,及时止损即可。你若永远在思考,永远在停留,那些无数的可能只会是空谈。”
雀后手中几只仙鹤,飞出杯身,与原野握着的素净月白的马克杯轻轻相撞,仙鹤长鸣,响彻云霄。
两杯相碰,荡起阵阵涟漪,雀后悄无声息地离去,像一朵云,素白绵软,覆住原野的衣袖,指尖一掸,散作烟雾。
基因工程研究所希望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对人脑中负责掌管记忆与情感的颞叶分区进行雕刻处理,改变其结构,以实现消除或者重组记忆的目的。
此想法最初是由20世纪美国一位神经外科医生提出,他率先发现通过改变大脑中神经元的工作方式可以实现记忆的提取与删除,在抑制和促进的不同状态下实验对象所表现出的记忆效果存在明显偏差。
此后,众多学科领域涉足关于记忆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神经学科与心理学科。
神经学中对于记忆的产生基础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神经元细胞通过突触连接形成特殊结构,进而产生记忆,回忆时激活;二是认为神经元细胞通过释放某种物质来记录当下的某种状态,回忆时这些物质模拟重现当前神经元的特定状态,产生思想。相较于神经学科侧重理论的研究,心理学科对于记忆的探究更偏向于实践应用。
心理学科中认为依据产生记忆的生理过程不同,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三种。其中,人的长期记忆是通过大脑中的海马体将短期记忆中神经元细胞产生的某种电流状态转化为可以停留在大脑皮层上的固定结构或者物质,从而实现记忆的保留存储。
但是长期记忆中的某些细节会由于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细微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模糊,损失严重,与此同时人的大脑会根据个人以往经验自发地对这些丢失的细节进行填充弥补,创造新的回忆,即可能是从未真实发生过的记忆现象。
这种记忆的细节补充是无意识的、自发进行的。
由此可见,人的记忆会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发生改变。
并且,通过实验证明,若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是否发生过存在不确定性去求证身旁的人,身旁的所有人全部十分肯定地回答此人确实做过这件事情,此人便会将旁人的话作为自己做过此事的坚实佐证,由此一来,尽管他曾经没有做过这件事,如今在他的记忆里存留的也会是做过此事的错误回忆,反之亦然。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此人怀疑不绝而旁人言之凿凿时,旁人的话语会成为此人心中关于记忆的佐证;二是该人与旁人所构成的社会集体会对个人施压,面对精神压力与旁人话语的刻意引导,此人潜意识地为了融入群体便会自觉向群体的话语权靠拢,接受错误的记忆。
在对于记忆研究已具规模的神经学科与心理学科之外,我国创新性地提出可以关注基因与记忆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改变基因结构来控制记忆的形成与表达方式。
上世纪末,一场大规模妇女儿童拐卖案震惊全国,警方历时数月,跨越全国多个省市,终破巨案,一大批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获救之后,遗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其中获救的一位生物学家的女儿回家之后性情大变,精神恍惚,终日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痛不欲生。
母亲不忍看到女儿如此痛苦,便将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的基因雕刻记忆技术首次应用到女儿的身上,由于基因发生变化后不可控因素较多,生物学家便时时记录女儿的情况,同时将此提案上报所在部门,获批开展,引起高度重视。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项目终被搁置,生物学家女儿的后续也不得而知。
直至今日,依然是一个谜。
二十余年后,记忆雕刻项目重新开启,原野正是为此而选择回国,亦为此而多受波折。
原野接手欧阳启的工作,负责记忆雕刻基础实验部分。
虽说是接手,其实是推翻重来,因她与欧阳启所工领域并不相同,欧阳启前期进行的工作于她而言无法派上用途,加之时间紧急,后续一切工作推进均需要以原野负责的基础实验作为基石,这意味着原野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巨大的、艰难的工作任务。
为此,原野带领的小组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原野计划利用基因嫁接转移技术抑制神经元产生有关惊吓、恐惧等带来负面刺激的物质,使人对于已在脑中保留储存的长期记忆产生脱敏,进一步退化为短期记忆,最终达到遗忘的目的。
原野实验推进困难的第一点在于如何模拟与人脑类似的生态环境,从何寻找与人脑产生记忆机制类似的代替生物;第二点在于获得合适的拟态环境之后,原野如何改变通过改变基因序列作用于大脑神经元;第三点在于如何控制基因变化的方向并保持基因变化产生影响的可持续程度等等。
如此种种,每一步的发展推进均需要经过无数次周密的实验来尝试探索,稍有不慎,一着棋差,满盘皆输。
原野在对此项目进行竞标时,主要攻克的实验难点为拟态环境的选择,所采取的实验流程和材料均为小组团队共同商议决定的,但是由于最终实验标本全部污染,最终实验结果成功与否她不得而知。
这意味着摆在原野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保守地选择与当初同样的拟态环境,等待最终结果验证其选择是否可行,此法优势在于流程熟悉,耗时短,若结果可行便可大大缩短赶工时间,不足在于一旦失败,适得其反;二是在样本中再次进行模拟,重新测评最合适的拟态环境选择,此法不足在于前期重新测评不确定性强,将拉长工期,优势在于实验流程更为严谨周密。
团队内对于此环节的选择莫衷一是,各持己见。
以群玉为首的一众人认为直接按照原方案进行实验即可,当时选择拟态环境时已经进行过周密的考量,且一路实验记录并无异常,十分顺利,实在不必大费周章从头开始。
而原野则建议选择后者。双方僵持不下,最终方案迟迟无法定夺。
事情一筹莫展之际,原野端着一杯咖啡来到大楼的天台。
城市里高楼林立,原野脚下所站立的不过是其中之一,她抬头看到的同坐在井底那只蛙的视角并无二致。
这里每日上演着无数的故事,每个人既是主角又是看客,演的是自己的戏,看的是别人的笑话,大幕一落,各自神伤。
“你也喜欢来天台?”身后远远地响起一个声音,乘风而来,溜进原野耳朵里。
她回头,看到雀后的头发披散着,在风中张牙舞爪。雀后将挡在面中的头发别进耳后,手中端着一只釉色温润的白色陶杯,杯身上工笔细致地勾画着九层通天塔,仙鹤振振而飞。
“不常来,今天出来透透气。”
雀后咂摸一口杯中的茶,探身看向原野手中的咖啡,问:“喜欢喝咖啡?”
原野点点头。
雀后也跟着她晃了晃脑袋,说:“真想给你尝尝我的茶,不过你不喜欢,真可惜。你们两个还真是不一样。”
“我们两个?我,跟谁?”
“一个旧相识。我以为,你会跟她很像呢。看来是我想多了。怎么,我看你无精打采的,遇到困难了?你可以求我,我说不定会帮你。”
原野无言。
“怎么,你不相信我?”
“没有。只是不喜欢求人而已。”
“那换我求你吧。我求求你一定要让我帮你。这样可以吗?”原野看着雀后脸上浮现出的不符合她年龄的天真陷入了沉思。
“别这样吧,我可都主动送上门了,这样都不被接受的话也太丢脸了。”
原野向雀后讲述了她的困难和纠结,雀后听完之后浅浅地皱了下眉,摇晃手中的杯子,盯着杯中的茶叶,不可思议地说:“就这个?”
“嗯。”
“你们团队谁是领导者?是你吧。既然决定权在你,你直接放心大胆地决策不就好了吗?与其在两个方案的选择上浪费时间,不如当机立断,力排众议,说干就干。如果一条路错了,就马上改道。若是继续僵持着,到明年你们也做不出来。”
“既然是一个团队,总归是要考虑到大家的意见。”
“既然是一个团队,势必就会有不一样的声音存在,不可能达成完全一致。如果你想堵住悠悠众口,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用成果来证明孰是孰非,结果一出自然盖棺定论。”
“话虽如此……”原野依然有些犹豫。
“你们商讨这个方案几时了?”
“三四天了,迟迟定不下来。”
“你知道这三四天可以做多少事情吗?做人做事切忌优柔寡断。欲成大事,首先在一个‘敢’字。只有你敢迈出这一步,方才有无数的后来和可能。若是错了也不要紧,及时止损即可。你若永远在思考,永远在停留,那些无数的可能只会是空谈。”
雀后手中几只仙鹤,飞出杯身,与原野握着的素净月白的马克杯轻轻相撞,仙鹤长鸣,响彻云霄。
两杯相碰,荡起阵阵涟漪,雀后悄无声息地离去,像一朵云,素白绵软,覆住原野的衣袖,指尖一掸,散作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