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夜里,马佳佳几乎是彻夜未眠。
她甚至疑心自己是否产生了幻觉,杜柯已经高大了许多的背影和那张今日未得一见的脸与他两年前的奶娃娃模样交织在一起,搅碎了平静的夜晚,她在床上翻来覆去地胡思乱想,靠左侧卧时,心脏发出咚咚的巨响,令她呼吸困难;靠右侧卧时,闭上眼睛又全是少年人步伐轻松如风的一瞥,杜柯的背影在似梦非醒间徘徊了一夜令她难以成眠。
开学第一天,马佳佳在清晨的饭桌上就已经困得东倒西歪,大米稀粥配咸菜,一颗咸蛋,两根油条下肚,这顿典型的北方早餐更是用高碳水冲击得她产生了一种晕头转向的感觉。
父亲母亲各有各的心事,谁也没顾得上看清马佳佳眼下的一团青黑,吃完早饭,父亲急匆匆地赶去刚开始正常运转中的厂子,母亲要去人民医院照看摔伤的大舅舅,马佳佳则背上书包和水壶,骑上脚踏车去往学校。
短短二十分钟的路程马佳佳极其疲累,阳光刺眼,两颗肿成一条缝的眼睛在强光的刺激下又酸又胀甚至流出了眼泪,她不得不数次靠边停下车子来用抽纸擦拭眼睛的分泌物,不光是眼睛不舒服,她还觉得头痛、脖子痛、肩膀痛,总之是哪哪儿都不舒服,她一边在心里暗自嘲笑自己的软弱和没出息,一边提醒自己无论这段时间是否会遇到杜柯,自己都要镇定,另一边却也在真实地为了自己萌动的感情而紧张不安着。
高一(六)班的教室里,马佳佳开学第一天的形象相当糟糕,班主任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规划着第一学期的学习计划和每位同学要达到的期末目标,马佳佳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顶着千斤重的眼皮和脑袋频频打盹,教室屋顶上的六台风扇被开到最大档呼呼地转着,一成不变的噪音是最好的催眠符,没有心思去打听杜柯在哪个班级,也没听进去任何一句班主任的训话,她已经困倦到能随时栽倒大睡一场。
好在,开学第一天的上午只是训话,十点半班主任带着全班男生领了新书发放下来就开始上自习,因为教育局不允许提前开学上课,所以学校就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开学但不上课,安排学生们提前十天到校自习,并安排各科老师按时巡视为学生答疑解惑。
十一点,班主任们去开会了,领到教材的学生们安安静静地开始阅读,环视一圈,马佳佳见到许多从初中部直升上来的熟悉面孔,还有一部分是从外校和外地考进来的陌生面孔,但她还来不及多做区分就趴倒在课桌上睡着了。于是,马佳佳成为了全校第一个在开学第一天就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的女学生,她不知道自己熟睡的画面已经通过教室内安装的最新的高清摄像头输送到了会议室,画面拉得极近,校长、副校长、年级主任和各位班主任在会议室巨大的投影屏幕里把她疲惫的脸和深蹙的眉头看了个一清二楚。
任谁看,这也算不上一个好的开端,但马佳佳的青春确实就这样开始了,过去的许多年,她常常梦见自己的高中时期,在春雨里被滋养,在夏日里被曝晒,在秋风里摇摆,又在冬雪中寻求一丝温暖。
第一个星期里,马佳佳都在寻找杜柯的身影。
杜柯的个子虽然不高,但背影却很好辨认,十五岁的年纪,男孩子开始抽条了,体型偏瘦,可肩膀却比他周围的男生要略宽一些,他的头发也比别的男生的都要长出一些,很茂密。蓝白拼色的校服质量很差,可穿在他身上却尤其的清爽,透白的布料下随着双臂的摆动,两片薄薄的肩胛骨微微凸起着,像一双小小的蝴蝶翅膀扇动着初秋的燥热。更不要说,在普遍有些驼背的同龄男孩子里,他的身型实在是好看,走路的时候步子迈得不算大,看起来有些在校园里悠闲漫步的感觉,每每踩着上课铃匆忙跑进教学楼的样子又很轻盈,像一头灵巧的小鹿。
那个身影不管是落在每个周一升国旗时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或是拥挤的晚餐食堂里,还是晚自习前热闹的篮球场上,马佳佳都能一眼认出。
马佳佳观察得到他与众不同的模样,并不只因为她牵挂了他很久,而是客观的来讲,男孩的好看是无法反驳的事实,马佳佳不仅观察得到他,更观察得到周围女孩子们爱慕的眼神。
和少年人挺拔的背影比起来,当他转过身,那张清俊的脸更是与这座落后、单调的小城格格不入,或许是他曾经短暂停留过的那个大城市赋予了他这种独特的气质,他的长相和马佳佳记忆中的已经有了不小的区别,被太阳晒成小麦色的皮肤,纤细修长的四肢,曾经圆圆的眼睛也变成了内双而狭长的凤眼,马佳佳不想承认,可她不得不说,男孩微微扬起的眼尾好看极了,那是一双比学校里任何一个漂亮女孩都要更多情上三分的眼睛,更让她心动的是,那双眼睛里永远盛着的诚挚的眼神,每每想到这,马佳佳都能感觉到,从未靠近过的杜柯,竟也是离她越来越远了。
她是如此的普通,中等的长相,中等的成绩,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特长好叫别人加深记忆,没试过做“女主角”的滋味,在别人恣意盎然的青春里,苍白得像一张沉默的背景板。
那些簇拥在杜柯身边的女孩却不一样,大胆、热烈,好似旁若无人般大大方方地注视、打招呼、交谈,每每从他们的一团热闹前走过,马佳佳都难免为自己装模作样的窥探而感到羞愧,她甚至幻想如果有一个人也这样默默看着自己,而自己这副忸怩又故作镇静的姿态落在那人的眼睛里,将有多么可笑和可怜。
幸也不幸,高一的正式开始,迫使所有人立刻投入了终日紧张的学习中,每天早上七点到校,中午短暂休息后,下午四节课还要加上晚自习的三节课,每天都是晚上十一点左右才能睡觉,整个九月,马佳佳都是在大脑一片懵的状态中度过的,永远做不完的同步练习、名师名卷、专项训练,这边还没来得及写,那边课代表就催着交作业了。
这种精神和注意力高度的紧张,使马佳佳几乎顾不上去想杜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想有什么用呢?她在六班,杜柯在十二班,两个人之间隔了一条像银河那么长的走廊,几乎没有交集,而且,杜柯身边不缺女孩的环绕,尤其是那些漂亮又活泼的女孩,连前桌的两个女孩在讨论级部的帅哥时都忍不住打趣道:“你看于莎莎在哪里就知道杜柯在哪里啦!两个人暧昧得不得了!”
和她们这些小县城的小土著们不一样,于莎莎是在北京读完初中的,据说,读的还是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她家境的优渥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女孩是否被富养,看她的发丝和手指也能看出端倪,显而易见的是,于莎莎不仅出身富贵,还是优质基因组合的优秀产物,她不仅有一张精致小巧的漂亮脸蛋儿,更有一头天生泛红的秀发,这抹红色来自她的曾祖父,一位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爱尔兰人,而她的瞳色又比旁人浅得多,发呆时,像一个天真的盲女,由于有白人血统,她的皮肤呈现出一种像时下最火热的电视广告里的女明星的那种剥了壳的荔枝一样的透白,在她身上,也始终缠绕着一些流言,比如有人说她能在北京读书是因为她父亲是日本人,所以享受了外籍子女的优待政策,而现在“灰溜溜”地回到了这里,是因为她那个日本人父亲“消失了”,对于这种突然的消失,众人有不同的猜测,有人说是于莎莎的父母离婚了,还有人说于莎莎的父亲在日本有自己的家庭,于莎莎充其量算私生女,他当然可以拍拍屁股就走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离婚不离婚的。
人都是这样的,面对这样美丽的女人,似乎只有为她编造一个或神秘或悲惨的身世背景,才能为她惊人的美找到一个世俗的出口,在一张张嘴巴的添油加醋下,各种令人不齿的猜测纷纷浮现,女孩们一边嫉妒她的美丽,一边唾弃她的出身,而男孩们一边疯狂地想要得到她的美丽,又因为自己所谓的“家世清白”对女孩多了一份居高临下的带着些许鄙夷的征服欲。
对于那些流言,马佳佳是不相信的,她向来知道人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最擅长编造谎言,像秃鹫和鬣狗围攻濒死的雄狮,而雄狮不能表现出任何的虚弱和怯懦,不然那些令人作呕的生物就会一拥而上分而食之。
马佳佳简直开始怜爱这个美丽的女孩了。
她甚至疑心自己是否产生了幻觉,杜柯已经高大了许多的背影和那张今日未得一见的脸与他两年前的奶娃娃模样交织在一起,搅碎了平静的夜晚,她在床上翻来覆去地胡思乱想,靠左侧卧时,心脏发出咚咚的巨响,令她呼吸困难;靠右侧卧时,闭上眼睛又全是少年人步伐轻松如风的一瞥,杜柯的背影在似梦非醒间徘徊了一夜令她难以成眠。
开学第一天,马佳佳在清晨的饭桌上就已经困得东倒西歪,大米稀粥配咸菜,一颗咸蛋,两根油条下肚,这顿典型的北方早餐更是用高碳水冲击得她产生了一种晕头转向的感觉。
父亲母亲各有各的心事,谁也没顾得上看清马佳佳眼下的一团青黑,吃完早饭,父亲急匆匆地赶去刚开始正常运转中的厂子,母亲要去人民医院照看摔伤的大舅舅,马佳佳则背上书包和水壶,骑上脚踏车去往学校。
短短二十分钟的路程马佳佳极其疲累,阳光刺眼,两颗肿成一条缝的眼睛在强光的刺激下又酸又胀甚至流出了眼泪,她不得不数次靠边停下车子来用抽纸擦拭眼睛的分泌物,不光是眼睛不舒服,她还觉得头痛、脖子痛、肩膀痛,总之是哪哪儿都不舒服,她一边在心里暗自嘲笑自己的软弱和没出息,一边提醒自己无论这段时间是否会遇到杜柯,自己都要镇定,另一边却也在真实地为了自己萌动的感情而紧张不安着。
高一(六)班的教室里,马佳佳开学第一天的形象相当糟糕,班主任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规划着第一学期的学习计划和每位同学要达到的期末目标,马佳佳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顶着千斤重的眼皮和脑袋频频打盹,教室屋顶上的六台风扇被开到最大档呼呼地转着,一成不变的噪音是最好的催眠符,没有心思去打听杜柯在哪个班级,也没听进去任何一句班主任的训话,她已经困倦到能随时栽倒大睡一场。
好在,开学第一天的上午只是训话,十点半班主任带着全班男生领了新书发放下来就开始上自习,因为教育局不允许提前开学上课,所以学校就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开学但不上课,安排学生们提前十天到校自习,并安排各科老师按时巡视为学生答疑解惑。
十一点,班主任们去开会了,领到教材的学生们安安静静地开始阅读,环视一圈,马佳佳见到许多从初中部直升上来的熟悉面孔,还有一部分是从外校和外地考进来的陌生面孔,但她还来不及多做区分就趴倒在课桌上睡着了。于是,马佳佳成为了全校第一个在开学第一天就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的女学生,她不知道自己熟睡的画面已经通过教室内安装的最新的高清摄像头输送到了会议室,画面拉得极近,校长、副校长、年级主任和各位班主任在会议室巨大的投影屏幕里把她疲惫的脸和深蹙的眉头看了个一清二楚。
任谁看,这也算不上一个好的开端,但马佳佳的青春确实就这样开始了,过去的许多年,她常常梦见自己的高中时期,在春雨里被滋养,在夏日里被曝晒,在秋风里摇摆,又在冬雪中寻求一丝温暖。
第一个星期里,马佳佳都在寻找杜柯的身影。
杜柯的个子虽然不高,但背影却很好辨认,十五岁的年纪,男孩子开始抽条了,体型偏瘦,可肩膀却比他周围的男生要略宽一些,他的头发也比别的男生的都要长出一些,很茂密。蓝白拼色的校服质量很差,可穿在他身上却尤其的清爽,透白的布料下随着双臂的摆动,两片薄薄的肩胛骨微微凸起着,像一双小小的蝴蝶翅膀扇动着初秋的燥热。更不要说,在普遍有些驼背的同龄男孩子里,他的身型实在是好看,走路的时候步子迈得不算大,看起来有些在校园里悠闲漫步的感觉,每每踩着上课铃匆忙跑进教学楼的样子又很轻盈,像一头灵巧的小鹿。
那个身影不管是落在每个周一升国旗时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或是拥挤的晚餐食堂里,还是晚自习前热闹的篮球场上,马佳佳都能一眼认出。
马佳佳观察得到他与众不同的模样,并不只因为她牵挂了他很久,而是客观的来讲,男孩的好看是无法反驳的事实,马佳佳不仅观察得到他,更观察得到周围女孩子们爱慕的眼神。
和少年人挺拔的背影比起来,当他转过身,那张清俊的脸更是与这座落后、单调的小城格格不入,或许是他曾经短暂停留过的那个大城市赋予了他这种独特的气质,他的长相和马佳佳记忆中的已经有了不小的区别,被太阳晒成小麦色的皮肤,纤细修长的四肢,曾经圆圆的眼睛也变成了内双而狭长的凤眼,马佳佳不想承认,可她不得不说,男孩微微扬起的眼尾好看极了,那是一双比学校里任何一个漂亮女孩都要更多情上三分的眼睛,更让她心动的是,那双眼睛里永远盛着的诚挚的眼神,每每想到这,马佳佳都能感觉到,从未靠近过的杜柯,竟也是离她越来越远了。
她是如此的普通,中等的长相,中等的成绩,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特长好叫别人加深记忆,没试过做“女主角”的滋味,在别人恣意盎然的青春里,苍白得像一张沉默的背景板。
那些簇拥在杜柯身边的女孩却不一样,大胆、热烈,好似旁若无人般大大方方地注视、打招呼、交谈,每每从他们的一团热闹前走过,马佳佳都难免为自己装模作样的窥探而感到羞愧,她甚至幻想如果有一个人也这样默默看着自己,而自己这副忸怩又故作镇静的姿态落在那人的眼睛里,将有多么可笑和可怜。
幸也不幸,高一的正式开始,迫使所有人立刻投入了终日紧张的学习中,每天早上七点到校,中午短暂休息后,下午四节课还要加上晚自习的三节课,每天都是晚上十一点左右才能睡觉,整个九月,马佳佳都是在大脑一片懵的状态中度过的,永远做不完的同步练习、名师名卷、专项训练,这边还没来得及写,那边课代表就催着交作业了。
这种精神和注意力高度的紧张,使马佳佳几乎顾不上去想杜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想有什么用呢?她在六班,杜柯在十二班,两个人之间隔了一条像银河那么长的走廊,几乎没有交集,而且,杜柯身边不缺女孩的环绕,尤其是那些漂亮又活泼的女孩,连前桌的两个女孩在讨论级部的帅哥时都忍不住打趣道:“你看于莎莎在哪里就知道杜柯在哪里啦!两个人暧昧得不得了!”
和她们这些小县城的小土著们不一样,于莎莎是在北京读完初中的,据说,读的还是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她家境的优渥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女孩是否被富养,看她的发丝和手指也能看出端倪,显而易见的是,于莎莎不仅出身富贵,还是优质基因组合的优秀产物,她不仅有一张精致小巧的漂亮脸蛋儿,更有一头天生泛红的秀发,这抹红色来自她的曾祖父,一位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爱尔兰人,而她的瞳色又比旁人浅得多,发呆时,像一个天真的盲女,由于有白人血统,她的皮肤呈现出一种像时下最火热的电视广告里的女明星的那种剥了壳的荔枝一样的透白,在她身上,也始终缠绕着一些流言,比如有人说她能在北京读书是因为她父亲是日本人,所以享受了外籍子女的优待政策,而现在“灰溜溜”地回到了这里,是因为她那个日本人父亲“消失了”,对于这种突然的消失,众人有不同的猜测,有人说是于莎莎的父母离婚了,还有人说于莎莎的父亲在日本有自己的家庭,于莎莎充其量算私生女,他当然可以拍拍屁股就走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离婚不离婚的。
人都是这样的,面对这样美丽的女人,似乎只有为她编造一个或神秘或悲惨的身世背景,才能为她惊人的美找到一个世俗的出口,在一张张嘴巴的添油加醋下,各种令人不齿的猜测纷纷浮现,女孩们一边嫉妒她的美丽,一边唾弃她的出身,而男孩们一边疯狂地想要得到她的美丽,又因为自己所谓的“家世清白”对女孩多了一份居高临下的带着些许鄙夷的征服欲。
对于那些流言,马佳佳是不相信的,她向来知道人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最擅长编造谎言,像秃鹫和鬣狗围攻濒死的雄狮,而雄狮不能表现出任何的虚弱和怯懦,不然那些令人作呕的生物就会一拥而上分而食之。
马佳佳简直开始怜爱这个美丽的女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