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办事大臣是朝廷派驻在青海省的行政长官,是清廷设置管理蒙藏事务的机构,主要管辖青海蒙古二十九部和番族四十司。
达鼐要管理青海的蒙番事务,包括在设立千百户制度、编定并清查户籍、额定赋税,监督、限制藏族与蒙古各部之间的联系,管理藏蒙等族贡赋和互市,协助驻藏大臣筹办粮饷、督饬入藏驿路运输、勘定地界,管理蒙藏之间的纠纷,祭海会盟等事宜。
此前朝廷派遣到青海管理事务的官员并没有明确履行的职责,也没有正式名号、官防,只是据情传达消息,并没有实权管理青海蒙古内部诸台吉事务。
直到达鼐到任,管理青海蒙番事务的官员才有正式的名号、形成一系列相配套的典章制度。
早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就派遣官员前往青海管理青海蒙番事务,最早派遣员外二郎保赴青海办事,招抚青海诸台吉。
康熙三十五年,清廷派遣员外二郎保会见达丨赖喇嘛驻青海的代表善巴陵堪布,告之以击败噶尔丹之事,并与青海诸台吉会盟等。
康熙六十年,清廷任命常绶驻西宁办理青海事务。一等镇国公年羹尧疏言:奉旨派大臣一员驻扎西宁办事。得旨:常绶著授理藩院。
亲王罗卜藏丹津曾率兵四千,在青海各地交战,清廷闻讯,派遣侍郎常绶前往和解,但罗卜藏丹津不听常绶之言,继续指挥叛军进攻西宁。
常绶因对于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处置不当,被撤职查办。清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雍正帝命副都统达鼐为首任西宁办事大臣一职,薛鼎臣协助达鼐总理青海事务,都察青海番子事务关防。
从此结束了和硕特蒙古对青海的统治,将青海纳入到清廷统治范围下,此后青海的历史发生了新一轮的变化,清廷对青海蒙古各部的管理也由间接管理过渡到直接管理。
薛鼎臣到达西宁时,顶头上司、西宁办事大臣达鼐亲自前来迎接,并准备了一席迎宾宴款待。
分配给薛家的是一座仿照京师建造的四合院,四四方方,铺设整齐的青砖古朴宁静,墙壁四面围合。虽然房间很少,但院子很大,院墙从南到北、山上山下地围了一大圈。
同被分来的还有一干藏族本地奴仆,一个名叫曲扎的管家老头,以及侍从侍女各二十人,皆低头顺眼、敛声屏气的,一翅溜儿站在夹道两侧恭迎。
乌雅氏和窦承凤一起指挥婆子丫鬟整理从马车上卸下来的箱笼,洒扫各处房间。薛暮被指到一处名为“落雁庭”的小院,屋顶盖有青黑瓦片,墙壁用粗砖砌成,门窗全是黑漆的木制。
还未踏进院门,就远远闻见一股令人如痴如醉的细香,转将进来,但见院内一棵金满楼桂花开繁盛,簇簇金黄缀于叶间,馥郁芬芳。
“这么干的地方,桂花竟然长得这么好?”薛暮惊讶地问,几个丫鬟也面面相觑,不知缘由。
及进了屋,里面雪洞一般,一色玩器摆件全无,案上一副茶奁茶杯而已,中间堆一座简易的火炉,宝蟾拿柴木生火,又挂了一个煮茶的铁壶,咕嘟噜冒着热气。
屋里没有床,只有一张土炕,炕上的褥子铺陈整洁,摆着两个软枕和一条大棉被,炕头放了一只红漆小几,小几上一颈陶定瓶里供着数枝形状简单颜色却很鲜艳的花,像是格桑梅朵。
这里比不上京师薛宅精致,和西山月的装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却胜在简朴干净,看久了其实也别有一番趣味,只是不知道能否适应。薛暮坐下来,想起远在京师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心里微微有些酸楚。
“姑娘,”良姜走进来,“奴婢已经将东西重新收拾好了,姑娘可以休息一下。”
正在往里搬书箱的几个婆子问:“这里没有书架,姑娘的书都放到桌案吗?”
薛暮点点头,站起身伸展一下筋骨,忽然想到什么:“哎,姜道隐去哪儿了?今天怎么都没见到他?”
朱鹮笑道:“姑娘还想着他呢,他们一队侍卫从明天起就要正式开始巡逻了,他自然要去后罩房安顿。”
薛暮怅然若失地撇撇嘴:“好玩伴又没有了……”她忽然灵机一动,“要不我把他买下来吧,该给年熙多少钱就给他多少钱,直接名正言顺地变成我的侍卫,想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又自己泄了气:“罢了,恐怕他自己也不愿意。”
朱鹮笑嘻嘻地说:“姑娘又开玩笑了,您可算是挖世子爷的墙脚了?”
宝蟾在一旁看了她们好久,突然说了一句:“姑娘最近好像活泼了很多,更爱笑,话都密了,也不再拘着自己了。”
薛暮假装把脸一沉:“什么拘不拘着,好不容易得了这么好个机会,能看看大千世界,我放松放松还不行吗?”
宝蟾只是笑:“这样很好,奴婢看着心里高兴。”
结果无拘无束的后果就是,薛暮又被父亲训了一顿,直接导火索是薛鼎臣最近听到了风声,说是薛暮曾在西山月打骂下人,用私刑极重,幸好他不知道被打的是薛姮,不然薛暮就要被扫地出门了。
薛暮被父亲禁足在落雁庭整整三日,薛鼎臣这次也发了狠,罚她把《女训》和《女诫》抄上十遍,还要跪着抄。薛暮被关在屋子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抄得手都抽筋了还没有抄完。
薛暮一边跪在蒲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一边在脑子里飞快地转,她必须想法子逃出这个鬼地方,她不想做一个整日被规矩在条条框框里不得见天日的“大家闺秀”。但直到抄完也没能想出什么反抗的法子,只好作罢。
第三天晚上,薛鼎臣让人叫她去用晚膳,这是他惯用的套路,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反正薛暮想吃也得吃不想吃也得吃,父女俩就这么别别扭扭地重归于好。
薛暮应了一声,把纸笔一丢,慢悠悠地从蒲团上爬起来,抚着青紫一片的膝盖,一步三晃地出了落雁庭。
薛鼎臣正在乌雅氏的拾虹院用膳,窦承凤站在旁边作陪,门前两座三角支架大灯笼把庭院照得通明。
乌雅氏穿了一身深紫色氅衣,领口绣着金线,见薛暮进来,恨铁不成钢地悄声道:“你到底干什么事惹你爹生气了?”
薛暮跟母亲解释几句,就被薛鼎臣喝过来:“薛羲和,别总是一幅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挺直脊背,女孩家有点精气神,什么时候能跟你三妹学学……”
提起薛姮,他不由得悲从中来,竟掉起眼泪,窦承凤忙帮他拭泪。
这场景薛暮怎么看怎么别扭,她低下头应了,良姜把她抄写的《女训》《女诫》呈上去,薛鼎臣看着纸上明显不上心的字迹,气得直抽气。
眼巴巴地看着饭菜却不能吃很无聊,挨训更无聊。薛暮偷偷用脚尖在氆氇毯上画圈,这里的氆氇毯都是当地牧民手工做的,长长的绒毛一脚踏下去绵软得像雪一样,画一个圈,地毯上的花就泛白一片,再反方向画过来,地毯上的花又恢复了原来的颜色,再用脚尖画过去,花朵又泛白了。
她正玩得开心,忽然听到薛鼎臣一拍桌子:“干什么呢?”
薛暮吓了一跳,赶紧放下脚垂头坐好,一动不敢动,生怕触怒了父亲。
薛鼎臣喘了一阵子气,又被窦承凤劝了好几句才缓过来:“你看看你现在,连最基本的坐姿都保持不了,还想嫁个好人家,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
薛暮一愣,随即明白过来,父亲是说自己没有端庄的坐相,她这些天无忧无虑地在外头玩了太久,早就把什么劳子“规矩”、“礼仪”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薛鼎臣最后眼中含泪,扔下一句:“你娘怎么生出你这么个……”
薛暮见父亲不说了,就开始动筷子吃饭。不大的一张八仙桌上摆了一大碗凉瓜黄豆排骨汤,一大盆炸酱面,还有一盘凉拌木耳。府里专门雇佣了汉人厨子,做出来的膳食却依旧是一股大西北的味道,不过好歹能填饱肚子,薛暮放下碗筷。
薛鼎臣看着她挑挑拣拣的样子,恨铁不成钢地摇摇头,薛暮问母亲:“这里的条件一直都这么艰苦吗?”
乌雅氏叹道:“穷乡僻壤的,你有口饭吃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呢。”
薛暮扁扁嘴,继续低头吸溜粗滚滚的挂面,薛鼎臣叹气:“唉,真是拿你没办法。”
薛鼎臣的心肠其实很软,但他不喜欢薛暮这副随遇而安的态度。所以即使知道薛暮在诗书礼乐上不会有薛昭那样显著的成就,在琴棋书画上更不会像薛姮那样样样精通,他还是希望她能改掉懒散和不求上进的毛病。
“以前我一要教训你,你娘就挡着不让,幸而还有你长姐继续管着,你才不至于变得和暧丫头一样不知轻重。”
薛暮抬起头,觉得在窦承凤面前被训这事挺没面子的,眨了一下眼睛:“我知道爹爹对我已经够宽容了,您别生气,我以后再不会这样了。”
“你以前还算争气,不知从哪里学来了这么一套插科打诨的伎俩,越发没脸没皮了。”
说到底,还是嫌弃她太过放纵、不知分寸。
高原的空气太干燥,薛暮没过几天就犯了杏斑廯,脸上肿了一层痘,又红又瘙痒,顶端还微微脱皮,整张脸跟猴屁股似的。
乌雅氏一瞧见她脸上红肿的痘印就皱眉,一边帮她擦消炎的芦荟碧玉胶,一边埋怨道:“看你造得灰头土脸的,这种疹子最难治,你本来皮肤就糙,不好好养着,以后破了相嫁不出去可怎么办?”
想了想,又说:“要是在京师就好了,去绛芍楼配一钱蔷薇硝,止痒除廯的效果最好。”
乌雅氏一时也找不出话来责备薛暮,又着实心疼,只能亲自给她上药,薛暮疼得咧嘴,也不敢吭声。
等过了冬天,乌雅氏彻底把宅子的内务管理得井井有条、推上正轨,就和薛鼎臣盘算着要去西宁市郊一座当地很有名的寺庙上香祈福,也借此机会接触一下当地的宗教文化。
薛鼎臣派人与寺庙联络,许管事回说,青海的两位德高望重的活佛都要前来迎接。
春天的天空总是斑斓又清澈。云雾来回缭绕,大地一阵阵蒸腾着水汽。春天的空气仍然非常寒冷,但和冬天不同的是,春天的寒冷中有了温暖的阳光;而冬天的阳光,更像是一件银器散发出来的光,没有一点热气。
一场场春雨湿透大地,云便在雨后形成。
这些云不是从遥远的地方来的,而是新鲜的云,是雨后潮湿的大地在太阳的照耀下,升腾而起的水汽。在远处看,平坦的大地上,这样的水汽一团一团地从地面浮起,聚向高处,又渐渐浓了,便成为云。一朵一朵,巨大地,从西向东飞快移动,风很大,风在更高的高处。
一阵风过来,浓重的腐败味笔直尖锐地冲进鼻子,无法躲藏。又一阵风过来,刹那间天地间又灌注满了干净鲜美的空气,任薛暮怎么努力地抽动鼻子,也闻不到刚才那股腐味了。
春天的风浩荡有力,从东方而来,长长地呼啸,与它有着同样力量的是这大地。大地一日日冰雪消融,一层层泛绿。薛暮从四合院每每一进入大地和东风的力量之中,便说不出地难过,大约只是为着自己的无力,无力再多明白一些什么。
塔尔寺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和中原寺院不同,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山路崎岖难行,山风吹过来,刮得衣衫猎猎作响。
薛暮几乎被姜道隐拽着袖子往前拖,走得很累,不停地喘息着,脸上的汗珠子顺着鬓角往下滑落,衣裳粘在身体上,黏糊糊的很不舒服。
初春时节,但见寺院依山叠砌,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由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组成,布局严谨,建筑巍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
一众喇嘛簇拥着一位老得看不出年岁的老喇嘛,穿着一身黄绸缎堆嘎,披黄色绸缎袈裟,眼尾和额头都有又深又密的皱纹,活像一只脉络延伸的蜘蛛网。
迎客喇嘛上前,向他们介绍说这位是孟加活佛,整个青海省最年长的老活佛,也是夏琼寺的住持。青海省有两位活佛,一名孟加,一名云吉,云吉活佛作为青海省的摄政活佛,同样兼理塔尔寺住持的身份,如今正在主持法事,暂时无法迎接,望他们见谅。
他们被迎入迎客室,似乎是来宾的接待室,侍卫丫鬟都站在外面等着。薛鼎臣、乌雅氏、窦承凤和薛暮均恭恭敬敬地跪在蒲团上,听孟加活佛用藏语讲经,稀里呼噜很长的一段话,大致意思应该是为他们祈福身体健康,万事顺遂,不过薛暮一个字也没听懂。
她偷眼瞧着孟加活佛,见那活佛慈眉善目,看上去倒是挺和蔼,心里就升起几分敬意与亲切。
“扎西德勒。”孟加活佛念完经,拿手中的佛珠往六人头上各敲了一下,声音浑厚有力,三人忙又磕头道谢不迭。
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
第三世达丨赖喇嘛索南嘉措第二次来青海,翌年春,由当地申中昂索从措卡请至塔尔寺。三世达丨赖向仁钦宗哲坚赞及当地申中、西纳、祁家、龙本、米纳等藏族部落昂索指示扩建塔尔寺,赐赠供奉佛像,并进行各种建寺仪式。从此,塔尔寺发展很快,先后建成达丨赖行宫、三世达丨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
经四世达丨赖指示,万历四十年正月,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
自清康熙以来,朝廷向塔尔寺多次赐赠,有匾额、法器、佛像、经卷、佛塔等,该寺的阿嘉、赛赤、拉科、色多、香萨、西纳、却西等活佛系统,清时被封为呼图克图或诺们汗。其中,阿嘉、赛赤、拉科为驻京呼图克图,有的还当过京师雍和宫和山西五台山的掌印喇嘛。
乌雅氏听得入迷,薛暮却觉得没意思,她觉得脸颊又有些犯痒,就让宝蟾等着,自己先去趟净房。
正当她找不到净房,急得团团转时,一个藏族打扮的姑娘突然忽然从天而降,对她说:“你是汉人吗?怎么穿这么奇怪的衣服?”
薛暮吓了一大跳,因为那姑娘真的是从天而降,准确的说,她是像猎豹一样从一棵不知名的树上跳下来的,树下站了几个侍女模样的女子,等她一下树,立刻围上来。
薛暮反应过来,朝她笑了笑:“是,你呢?”问完后才反应过来自己多愚蠢,尴尬地补充道:“你也是来上香的吗?”
藏族姑娘挥手让侍女们走开些,笑道:“你是第一次来吧,看起来对这儿一点也不熟。”
这时候薛暮才打量了一下她,脸颊有明显的高原红,脸色微黑,眼神透亮。乌油似的厚重长发辫着鲜艳的绿松石串辫饰,身着鹅黄色重缎藏袍,腰身上镶金丝缎花样,外罩火红的甲果纳牦牛皮哔叽,一看就是藏族本地人,看衣料应该还是上层贵族。
藏族人的年纪不好猜,薛暮看她应该二十岁左右,她说可以陪她一起去净房,薛暮正愁找不到地方,便欣然接受。
之前下了一点雨,石砖地别提多滑了,她们小心翼翼地相携前行,两个姑娘自然而然地攀谈起来。
“你来西宁多久了,阿妹?”她问,她汉话说的很流利,几乎听不出口音。
“刚来不久,差不多三四个月前吧。”
“你看起来好小,十四、五岁吧?”
“十四、五岁?”薛暮心里有点小虚荣,实话实说告诉她,“我已经十七了,你多大?”
“十七?你们汉人年纪真不好猜,我以为你最多十五呢,我才十四,那该叫你一声阿佳拉(姐姐)。”
薛暮笑了,原来在猜年纪方面,她也有一样的困惑,问她:“你是湟中人吗?汉话说的很好耶。”
“是啊,我阿妈是汉人,她教我说汉语。”她比曾经的窦承凤还要健谈,没等薛暮问,自己就说了很多,“我家就在鲁沙尔镇,你也是吗?”
“不是,我们家在汉区。”
“那你是从哪里来的?”她索性挽住薛暮的胳膊。
“京师。”
“京师啊,从来没去过,只听阿妈说过,那么远,”她抬起头望到天边,似乎山那边就是京师了,接着问:“那你是来旅行吗?”又自己否认:“不对,你们汉族女子不会随意出远门,那你来干什么?”
薛暮觉得她的语气有些冒犯,她对外人还保留一定的警戒心,不敢随意说出父亲的官职:“不是旅行,我爹爹是茶叶商人,来这儿做买卖。”
不知不觉,藏族姑娘已经走在她前面很远了,这时候她才发现自己有些头晕:“我好像有点进瘴气了……可以等我一下吗?我先喘一会儿。”
那姑娘停下来弯着腰笑说:“这才哪儿到哪儿,你不会是得瘴气症了吧?在这儿常住,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啊。”
“没办法,我也不想嘛。”
“你可真有意思,你们汉人就是奇怪,自己在家里舒舒服服的不好吗?非要跑来我们这么艰苦的地方吃苦受罪,我们要下去,你们却要上来。我觉得中原蛮好的,生活那么奢侈,冬天又不冷,我要是阿妈,绝对不会留在这儿。”她自顾自地说。
“你的话也很有意思。”
她一路走一路说,不到一盏茶的功夫,薛暮已经对她家里、她本人,还有她的兴趣爱好全都了如指掌了。
她父亲是西宁办事大臣衙门的藏区顾问官,也是土官,在衙门地位很高。母亲是安徽人,很早就来青海生活了。他家祖上是挖虫草的,也养了好些牦牛,她喜欢唱歌跳舞,还喜欢吃中原点心。
薛暮很高兴,自从来到西宁,她就默认自己不会再有新朋友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一个。
也许当时徐霞客就是这样,在遍游大好河山时不经意间就能知道很多,这是书本上绝对学不到的东西。
达鼐要管理青海的蒙番事务,包括在设立千百户制度、编定并清查户籍、额定赋税,监督、限制藏族与蒙古各部之间的联系,管理藏蒙等族贡赋和互市,协助驻藏大臣筹办粮饷、督饬入藏驿路运输、勘定地界,管理蒙藏之间的纠纷,祭海会盟等事宜。
此前朝廷派遣到青海管理事务的官员并没有明确履行的职责,也没有正式名号、官防,只是据情传达消息,并没有实权管理青海蒙古内部诸台吉事务。
直到达鼐到任,管理青海蒙番事务的官员才有正式的名号、形成一系列相配套的典章制度。
早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就派遣官员前往青海管理青海蒙番事务,最早派遣员外二郎保赴青海办事,招抚青海诸台吉。
康熙三十五年,清廷派遣员外二郎保会见达丨赖喇嘛驻青海的代表善巴陵堪布,告之以击败噶尔丹之事,并与青海诸台吉会盟等。
康熙六十年,清廷任命常绶驻西宁办理青海事务。一等镇国公年羹尧疏言:奉旨派大臣一员驻扎西宁办事。得旨:常绶著授理藩院。
亲王罗卜藏丹津曾率兵四千,在青海各地交战,清廷闻讯,派遣侍郎常绶前往和解,但罗卜藏丹津不听常绶之言,继续指挥叛军进攻西宁。
常绶因对于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处置不当,被撤职查办。清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雍正帝命副都统达鼐为首任西宁办事大臣一职,薛鼎臣协助达鼐总理青海事务,都察青海番子事务关防。
从此结束了和硕特蒙古对青海的统治,将青海纳入到清廷统治范围下,此后青海的历史发生了新一轮的变化,清廷对青海蒙古各部的管理也由间接管理过渡到直接管理。
薛鼎臣到达西宁时,顶头上司、西宁办事大臣达鼐亲自前来迎接,并准备了一席迎宾宴款待。
分配给薛家的是一座仿照京师建造的四合院,四四方方,铺设整齐的青砖古朴宁静,墙壁四面围合。虽然房间很少,但院子很大,院墙从南到北、山上山下地围了一大圈。
同被分来的还有一干藏族本地奴仆,一个名叫曲扎的管家老头,以及侍从侍女各二十人,皆低头顺眼、敛声屏气的,一翅溜儿站在夹道两侧恭迎。
乌雅氏和窦承凤一起指挥婆子丫鬟整理从马车上卸下来的箱笼,洒扫各处房间。薛暮被指到一处名为“落雁庭”的小院,屋顶盖有青黑瓦片,墙壁用粗砖砌成,门窗全是黑漆的木制。
还未踏进院门,就远远闻见一股令人如痴如醉的细香,转将进来,但见院内一棵金满楼桂花开繁盛,簇簇金黄缀于叶间,馥郁芬芳。
“这么干的地方,桂花竟然长得这么好?”薛暮惊讶地问,几个丫鬟也面面相觑,不知缘由。
及进了屋,里面雪洞一般,一色玩器摆件全无,案上一副茶奁茶杯而已,中间堆一座简易的火炉,宝蟾拿柴木生火,又挂了一个煮茶的铁壶,咕嘟噜冒着热气。
屋里没有床,只有一张土炕,炕上的褥子铺陈整洁,摆着两个软枕和一条大棉被,炕头放了一只红漆小几,小几上一颈陶定瓶里供着数枝形状简单颜色却很鲜艳的花,像是格桑梅朵。
这里比不上京师薛宅精致,和西山月的装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却胜在简朴干净,看久了其实也别有一番趣味,只是不知道能否适应。薛暮坐下来,想起远在京师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心里微微有些酸楚。
“姑娘,”良姜走进来,“奴婢已经将东西重新收拾好了,姑娘可以休息一下。”
正在往里搬书箱的几个婆子问:“这里没有书架,姑娘的书都放到桌案吗?”
薛暮点点头,站起身伸展一下筋骨,忽然想到什么:“哎,姜道隐去哪儿了?今天怎么都没见到他?”
朱鹮笑道:“姑娘还想着他呢,他们一队侍卫从明天起就要正式开始巡逻了,他自然要去后罩房安顿。”
薛暮怅然若失地撇撇嘴:“好玩伴又没有了……”她忽然灵机一动,“要不我把他买下来吧,该给年熙多少钱就给他多少钱,直接名正言顺地变成我的侍卫,想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又自己泄了气:“罢了,恐怕他自己也不愿意。”
朱鹮笑嘻嘻地说:“姑娘又开玩笑了,您可算是挖世子爷的墙脚了?”
宝蟾在一旁看了她们好久,突然说了一句:“姑娘最近好像活泼了很多,更爱笑,话都密了,也不再拘着自己了。”
薛暮假装把脸一沉:“什么拘不拘着,好不容易得了这么好个机会,能看看大千世界,我放松放松还不行吗?”
宝蟾只是笑:“这样很好,奴婢看着心里高兴。”
结果无拘无束的后果就是,薛暮又被父亲训了一顿,直接导火索是薛鼎臣最近听到了风声,说是薛暮曾在西山月打骂下人,用私刑极重,幸好他不知道被打的是薛姮,不然薛暮就要被扫地出门了。
薛暮被父亲禁足在落雁庭整整三日,薛鼎臣这次也发了狠,罚她把《女训》和《女诫》抄上十遍,还要跪着抄。薛暮被关在屋子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抄得手都抽筋了还没有抄完。
薛暮一边跪在蒲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一边在脑子里飞快地转,她必须想法子逃出这个鬼地方,她不想做一个整日被规矩在条条框框里不得见天日的“大家闺秀”。但直到抄完也没能想出什么反抗的法子,只好作罢。
第三天晚上,薛鼎臣让人叫她去用晚膳,这是他惯用的套路,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反正薛暮想吃也得吃不想吃也得吃,父女俩就这么别别扭扭地重归于好。
薛暮应了一声,把纸笔一丢,慢悠悠地从蒲团上爬起来,抚着青紫一片的膝盖,一步三晃地出了落雁庭。
薛鼎臣正在乌雅氏的拾虹院用膳,窦承凤站在旁边作陪,门前两座三角支架大灯笼把庭院照得通明。
乌雅氏穿了一身深紫色氅衣,领口绣着金线,见薛暮进来,恨铁不成钢地悄声道:“你到底干什么事惹你爹生气了?”
薛暮跟母亲解释几句,就被薛鼎臣喝过来:“薛羲和,别总是一幅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挺直脊背,女孩家有点精气神,什么时候能跟你三妹学学……”
提起薛姮,他不由得悲从中来,竟掉起眼泪,窦承凤忙帮他拭泪。
这场景薛暮怎么看怎么别扭,她低下头应了,良姜把她抄写的《女训》《女诫》呈上去,薛鼎臣看着纸上明显不上心的字迹,气得直抽气。
眼巴巴地看着饭菜却不能吃很无聊,挨训更无聊。薛暮偷偷用脚尖在氆氇毯上画圈,这里的氆氇毯都是当地牧民手工做的,长长的绒毛一脚踏下去绵软得像雪一样,画一个圈,地毯上的花就泛白一片,再反方向画过来,地毯上的花又恢复了原来的颜色,再用脚尖画过去,花朵又泛白了。
她正玩得开心,忽然听到薛鼎臣一拍桌子:“干什么呢?”
薛暮吓了一跳,赶紧放下脚垂头坐好,一动不敢动,生怕触怒了父亲。
薛鼎臣喘了一阵子气,又被窦承凤劝了好几句才缓过来:“你看看你现在,连最基本的坐姿都保持不了,还想嫁个好人家,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
薛暮一愣,随即明白过来,父亲是说自己没有端庄的坐相,她这些天无忧无虑地在外头玩了太久,早就把什么劳子“规矩”、“礼仪”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薛鼎臣最后眼中含泪,扔下一句:“你娘怎么生出你这么个……”
薛暮见父亲不说了,就开始动筷子吃饭。不大的一张八仙桌上摆了一大碗凉瓜黄豆排骨汤,一大盆炸酱面,还有一盘凉拌木耳。府里专门雇佣了汉人厨子,做出来的膳食却依旧是一股大西北的味道,不过好歹能填饱肚子,薛暮放下碗筷。
薛鼎臣看着她挑挑拣拣的样子,恨铁不成钢地摇摇头,薛暮问母亲:“这里的条件一直都这么艰苦吗?”
乌雅氏叹道:“穷乡僻壤的,你有口饭吃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呢。”
薛暮扁扁嘴,继续低头吸溜粗滚滚的挂面,薛鼎臣叹气:“唉,真是拿你没办法。”
薛鼎臣的心肠其实很软,但他不喜欢薛暮这副随遇而安的态度。所以即使知道薛暮在诗书礼乐上不会有薛昭那样显著的成就,在琴棋书画上更不会像薛姮那样样样精通,他还是希望她能改掉懒散和不求上进的毛病。
“以前我一要教训你,你娘就挡着不让,幸而还有你长姐继续管着,你才不至于变得和暧丫头一样不知轻重。”
薛暮抬起头,觉得在窦承凤面前被训这事挺没面子的,眨了一下眼睛:“我知道爹爹对我已经够宽容了,您别生气,我以后再不会这样了。”
“你以前还算争气,不知从哪里学来了这么一套插科打诨的伎俩,越发没脸没皮了。”
说到底,还是嫌弃她太过放纵、不知分寸。
高原的空气太干燥,薛暮没过几天就犯了杏斑廯,脸上肿了一层痘,又红又瘙痒,顶端还微微脱皮,整张脸跟猴屁股似的。
乌雅氏一瞧见她脸上红肿的痘印就皱眉,一边帮她擦消炎的芦荟碧玉胶,一边埋怨道:“看你造得灰头土脸的,这种疹子最难治,你本来皮肤就糙,不好好养着,以后破了相嫁不出去可怎么办?”
想了想,又说:“要是在京师就好了,去绛芍楼配一钱蔷薇硝,止痒除廯的效果最好。”
乌雅氏一时也找不出话来责备薛暮,又着实心疼,只能亲自给她上药,薛暮疼得咧嘴,也不敢吭声。
等过了冬天,乌雅氏彻底把宅子的内务管理得井井有条、推上正轨,就和薛鼎臣盘算着要去西宁市郊一座当地很有名的寺庙上香祈福,也借此机会接触一下当地的宗教文化。
薛鼎臣派人与寺庙联络,许管事回说,青海的两位德高望重的活佛都要前来迎接。
春天的天空总是斑斓又清澈。云雾来回缭绕,大地一阵阵蒸腾着水汽。春天的空气仍然非常寒冷,但和冬天不同的是,春天的寒冷中有了温暖的阳光;而冬天的阳光,更像是一件银器散发出来的光,没有一点热气。
一场场春雨湿透大地,云便在雨后形成。
这些云不是从遥远的地方来的,而是新鲜的云,是雨后潮湿的大地在太阳的照耀下,升腾而起的水汽。在远处看,平坦的大地上,这样的水汽一团一团地从地面浮起,聚向高处,又渐渐浓了,便成为云。一朵一朵,巨大地,从西向东飞快移动,风很大,风在更高的高处。
一阵风过来,浓重的腐败味笔直尖锐地冲进鼻子,无法躲藏。又一阵风过来,刹那间天地间又灌注满了干净鲜美的空气,任薛暮怎么努力地抽动鼻子,也闻不到刚才那股腐味了。
春天的风浩荡有力,从东方而来,长长地呼啸,与它有着同样力量的是这大地。大地一日日冰雪消融,一层层泛绿。薛暮从四合院每每一进入大地和东风的力量之中,便说不出地难过,大约只是为着自己的无力,无力再多明白一些什么。
塔尔寺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和中原寺院不同,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山路崎岖难行,山风吹过来,刮得衣衫猎猎作响。
薛暮几乎被姜道隐拽着袖子往前拖,走得很累,不停地喘息着,脸上的汗珠子顺着鬓角往下滑落,衣裳粘在身体上,黏糊糊的很不舒服。
初春时节,但见寺院依山叠砌,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由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组成,布局严谨,建筑巍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
一众喇嘛簇拥着一位老得看不出年岁的老喇嘛,穿着一身黄绸缎堆嘎,披黄色绸缎袈裟,眼尾和额头都有又深又密的皱纹,活像一只脉络延伸的蜘蛛网。
迎客喇嘛上前,向他们介绍说这位是孟加活佛,整个青海省最年长的老活佛,也是夏琼寺的住持。青海省有两位活佛,一名孟加,一名云吉,云吉活佛作为青海省的摄政活佛,同样兼理塔尔寺住持的身份,如今正在主持法事,暂时无法迎接,望他们见谅。
他们被迎入迎客室,似乎是来宾的接待室,侍卫丫鬟都站在外面等着。薛鼎臣、乌雅氏、窦承凤和薛暮均恭恭敬敬地跪在蒲团上,听孟加活佛用藏语讲经,稀里呼噜很长的一段话,大致意思应该是为他们祈福身体健康,万事顺遂,不过薛暮一个字也没听懂。
她偷眼瞧着孟加活佛,见那活佛慈眉善目,看上去倒是挺和蔼,心里就升起几分敬意与亲切。
“扎西德勒。”孟加活佛念完经,拿手中的佛珠往六人头上各敲了一下,声音浑厚有力,三人忙又磕头道谢不迭。
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
第三世达丨赖喇嘛索南嘉措第二次来青海,翌年春,由当地申中昂索从措卡请至塔尔寺。三世达丨赖向仁钦宗哲坚赞及当地申中、西纳、祁家、龙本、米纳等藏族部落昂索指示扩建塔尔寺,赐赠供奉佛像,并进行各种建寺仪式。从此,塔尔寺发展很快,先后建成达丨赖行宫、三世达丨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
经四世达丨赖指示,万历四十年正月,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
自清康熙以来,朝廷向塔尔寺多次赐赠,有匾额、法器、佛像、经卷、佛塔等,该寺的阿嘉、赛赤、拉科、色多、香萨、西纳、却西等活佛系统,清时被封为呼图克图或诺们汗。其中,阿嘉、赛赤、拉科为驻京呼图克图,有的还当过京师雍和宫和山西五台山的掌印喇嘛。
乌雅氏听得入迷,薛暮却觉得没意思,她觉得脸颊又有些犯痒,就让宝蟾等着,自己先去趟净房。
正当她找不到净房,急得团团转时,一个藏族打扮的姑娘突然忽然从天而降,对她说:“你是汉人吗?怎么穿这么奇怪的衣服?”
薛暮吓了一大跳,因为那姑娘真的是从天而降,准确的说,她是像猎豹一样从一棵不知名的树上跳下来的,树下站了几个侍女模样的女子,等她一下树,立刻围上来。
薛暮反应过来,朝她笑了笑:“是,你呢?”问完后才反应过来自己多愚蠢,尴尬地补充道:“你也是来上香的吗?”
藏族姑娘挥手让侍女们走开些,笑道:“你是第一次来吧,看起来对这儿一点也不熟。”
这时候薛暮才打量了一下她,脸颊有明显的高原红,脸色微黑,眼神透亮。乌油似的厚重长发辫着鲜艳的绿松石串辫饰,身着鹅黄色重缎藏袍,腰身上镶金丝缎花样,外罩火红的甲果纳牦牛皮哔叽,一看就是藏族本地人,看衣料应该还是上层贵族。
藏族人的年纪不好猜,薛暮看她应该二十岁左右,她说可以陪她一起去净房,薛暮正愁找不到地方,便欣然接受。
之前下了一点雨,石砖地别提多滑了,她们小心翼翼地相携前行,两个姑娘自然而然地攀谈起来。
“你来西宁多久了,阿妹?”她问,她汉话说的很流利,几乎听不出口音。
“刚来不久,差不多三四个月前吧。”
“你看起来好小,十四、五岁吧?”
“十四、五岁?”薛暮心里有点小虚荣,实话实说告诉她,“我已经十七了,你多大?”
“十七?你们汉人年纪真不好猜,我以为你最多十五呢,我才十四,那该叫你一声阿佳拉(姐姐)。”
薛暮笑了,原来在猜年纪方面,她也有一样的困惑,问她:“你是湟中人吗?汉话说的很好耶。”
“是啊,我阿妈是汉人,她教我说汉语。”她比曾经的窦承凤还要健谈,没等薛暮问,自己就说了很多,“我家就在鲁沙尔镇,你也是吗?”
“不是,我们家在汉区。”
“那你是从哪里来的?”她索性挽住薛暮的胳膊。
“京师。”
“京师啊,从来没去过,只听阿妈说过,那么远,”她抬起头望到天边,似乎山那边就是京师了,接着问:“那你是来旅行吗?”又自己否认:“不对,你们汉族女子不会随意出远门,那你来干什么?”
薛暮觉得她的语气有些冒犯,她对外人还保留一定的警戒心,不敢随意说出父亲的官职:“不是旅行,我爹爹是茶叶商人,来这儿做买卖。”
不知不觉,藏族姑娘已经走在她前面很远了,这时候她才发现自己有些头晕:“我好像有点进瘴气了……可以等我一下吗?我先喘一会儿。”
那姑娘停下来弯着腰笑说:“这才哪儿到哪儿,你不会是得瘴气症了吧?在这儿常住,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啊。”
“没办法,我也不想嘛。”
“你可真有意思,你们汉人就是奇怪,自己在家里舒舒服服的不好吗?非要跑来我们这么艰苦的地方吃苦受罪,我们要下去,你们却要上来。我觉得中原蛮好的,生活那么奢侈,冬天又不冷,我要是阿妈,绝对不会留在这儿。”她自顾自地说。
“你的话也很有意思。”
她一路走一路说,不到一盏茶的功夫,薛暮已经对她家里、她本人,还有她的兴趣爱好全都了如指掌了。
她父亲是西宁办事大臣衙门的藏区顾问官,也是土官,在衙门地位很高。母亲是安徽人,很早就来青海生活了。他家祖上是挖虫草的,也养了好些牦牛,她喜欢唱歌跳舞,还喜欢吃中原点心。
薛暮很高兴,自从来到西宁,她就默认自己不会再有新朋友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一个。
也许当时徐霞客就是这样,在遍游大好河山时不经意间就能知道很多,这是书本上绝对学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