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薛暮再来夏达拉康的时候,发现云吉的禅室竟然不再熏香了,连案上那墩措金博山五足香炉都被撤了下去,屋子里显然开窗户通了很久的风,竟是一丝呛人的藏香味也不见了。

    她掀开炉盖,瞧了瞧香炉里干净的内壁,好奇地问:“仁波切,你这儿怎么不熏香了?不是说檀香和藏香最能安心吗?”

    云吉将提梁壶中的牛乳甜茶倒了一盏递给她:“先喝杯热茶暖一暖。”

    薛暮接过鲤鱼戏水彩瓷盏,把甜茶一饮而尽,才听到他略带狭促的笑声:“你每次来的时候都被呛得呼吸不畅,但因为江小姐喜欢香薰,所以不敢和她说,你抹不开面子,我来帮你。”

    几天前,江湄送过来一墩芙蓉石造的双耳香炉,说是她家官寨头人进上来的,她那里留着没用,不如让它在夏达拉康发挥价值。

    那香炉通体粉翠,芙蓉石易碎难得,这么大一块还能调造成香炉来用,实在不容易,那时候薛暮就赞道:“这炉子巧夺天工,竟然用一整块芙蓉石雕成,只怕翻遍西宁城也找不出第二件了。”

    江湄听了心里高兴,欣然道:“可不是?去年他们弄了几块石头来,这块最大,品相也好,托匠人设计了好久,就当给上师的新年礼了。海镜。”

    她唤丫鬟进来,往里焚上香料,香炉隔火熏香,徐徐烘之,满室悠韵。

    这是江湄自己制的香,拿日常制香后的弃物和果皮制成,寻常的橘皮、佛手柑、甘蔗渣、陈皮和鹅梨帐中香的残料,成品意外的轻柔润和,这样轻素的味道很适合云吉。

    江湄的一片心意,又不是给她的,她怎么有资格提出拒绝?只能用指甲蘸了薄荷油在鼻下轻嗅片刻,才觉得通泰许多。

    没过两天,云吉就以过敏为由,将自己禅房里的香炉清了个干净,又郑重其事地将芙蓉石香炉及香料奉还江湄,并感谢了她的一番好意。

    薛暮忽然想起什么,紧张地问他:“仁波切,我虽然闻不惯熏香,但会在耳后和手腕抹香膏、香脂什么的,你鼻子闻这些是不是也不舒服?”

    “诶?”云吉诧异了一下,右手挠向后脑勺,“那应该没事吧。”

    薛暮疑惑地瞅了他两眼,他笑了一下,颇有些讪讪的意味。云吉的眸色比寻常人都深,言笑晏晏间,在阳光下看就多了几分暖意,一笑生春。

    他这人,要是不涉及佛法和学习上的事,就是很平易近人的,但一旦要开始管教你了,就会变得严肃又吓人,简直像书院里甩着辫子打人手心的老先生。

    “哎,仁波切,你知道仓央嘉措吗?”薛暮突发奇想,坐在禅床上,晃悠着两条腿,问他。

    “当然了,六世达丨赖,大名鼎鼎的情僧,”云吉看着她,睇来的视线有些耐人寻味,“你问这个干什么?”

    “好奇啊,在他之后达丨赖喇嘛就断档了,多特立独行的一个人物!寺里有没有他的诗歌或者诗集?”

    他故弄玄虚地竖起食指在唇上一按:“嘘,小声点,塔尔寺没有,但是我有。”

    他走向旁边一座带锁的藏柜,从雕花百岗里翻出一个绘有牛骨咒点的嘎乌盒,还拴着一只沉重的大锁,解开锁头,盒内压着一本极薄极小的书册,皱皱巴巴,明显被主人翻阅过很多次。

    薛暮接来一看,那书用不易被虫蛀的金东纸所制,由细麻绳编成一本,翻开一看,里面的文字密密麻麻,竟都是楔子形的藏文,小片的油墨晕染其上,附近一片的字迹几乎看不清了。

    云吉划亮火柴,点燃一盏骆驼捧铜灯,细细举到薛暮面前。

    “这字也太模糊了,真的是印出来的吗?”她苦笑不得:“你对我的藏文水平太有信心了,别说诗了,就连仓央嘉措的名字我都看不懂。”

    云吉闲闲地拨弄着手中的犀角饮中八仙杯,香喷喷的牦牛乳甜茶蒸腾着白蒙蒙的水汽,映出他薄薄的笑意:“古人云:‘食髓知味’,既然是用藏文写的情诗,那用藏文读起来自然是其他语言无法体悟的,其妙与精,皆非翻译所能知也。”

    又道:“洛桑常说六世的诗太过直白,不如你们中原的宋词婉约韵然,我看就未必。”

    薛暮翻开第一页,细细浏览,还是不解其意,遂问他是怎么意思。

    云吉却偏了偏脑袋,带着几分痞气挑了凤眸:“你这么个人,竟然也有糊涂的时候,要是全天下的诗歌词赋都由别人给你讲解,掰开揉碎了,被人喂到嘴里,那岂不是半点‘乐知’的意趣也无了?”

    薛暮不甘示弱地哂笑一声:“亏你还是个做师父的,说了这么些,还不是因为不想教我!”

    云吉的眼睛眯着,却在荧荧烛火的映照下,也含了朦胧而闪烁的笑意:“你先别急,孔门崇尚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导方式,你心血来潮时能伏案到三更,懈怠时连书都不碰,这难道不是用心急躁的表现?若是一再向你灌输知识,恐怕你一直都不会安下心修习,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去寻,史料、书籍、口述、传说,我的书房向你敞开,以后你可以随意进出。”

    薛暮将信将疑地歪歪头,斜靠着软枕,拔下发间的墨花颜步摇拨了拨灯芯。

    走出夏达拉康,薛暮有幸观赏了日落前的塔尔寺,它被夕阳染成金色。尘世里俗艳的金色,在高原的天空下,无与伦比地灿烂、壮丽、仪容万方。

    夕阳流淌在塔尔寺蜿蜒迤逦的墙堞,背后是汹涌舒卷的云絮,亘古静穆的高墙,在流转的大朵白云映衬下,有一种与时间空间无涉的永恒质感。

    仿佛开天辟地时,它就矗立在那里,雄踞山顶,旷古无言。任头上风云变幻,脚下金戈铁马,人世蹉跎,世代易主,每一块石头都毫发无伤。

    四月的高原阳光温柔而亮烈,舔得她的眼睛干涩生疼。闭上眼睛,听见远处转经的铜铃声,闻到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的藏香。恍惚里,似乎经年阔别的光阴从未存在,她从开天辟地之际,就一直打坐在这里,不曾离开。

    薛暮睁开眼,看见朝圣的藏民,携儿将女,每走几步,就伏倒尘埃,五体投地,虔诚地磕下等身长头。不知道他们要何年何月,才能走到要去的地方。这一生一世,这样的朝圣之旅,又能够走多远。

    一个平生不曾追问过信仰为何物的女子,那一刻忽然明白了什么。

    有信仰的人们是有福的。

    人们说藏族歌曲源自民间,那些脍炙人口的情歌,几乎都是西藏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活佛——六世达丨赖喇嘛仓央嘉措所创,在藏民族中世世代代,口口相传。

    那么爱情,是不是也是一种信仰?

    从那天开始,薛暮就开始忘我地搜集资料,似乎想要完成一种执念,也像在模仿磕长头前往布达拉宫的信徒,在研究仓央嘉措的道路上完成一遍又一遍的朝圣。

    仓央嘉措的前世——相传是莲花生大士,是古印度高僧,西藏密宗红教的开山祖师。在藏族传说里,莲花生大士本身就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身口意三密的化身,是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诸佛之总集,永远为十六岁的少年之身。

    佛祖曾告阿难,自己死后八百年,将于莲花花心中生出童子,接替他弘扬佛法,这一预言应验于古印度乌仗那国。传说当地国王安扎菩提没有王子,为此倾尽国库,祈求三宝。

    莲花生以八岁童子像现身于海岛中一棵莲花树上,一出生即可为天空和海岛的众空行母讲解深奥正法。一日正在说法,国王路过遇见,深信为三宝所赐,于是将其请进王宫,收为养子,起名莲花生。

    莲花生以无上神通和佛法教义协助父亲治理国家,乌仗那王国风调雨顺,仓廪丰实,人民和顺。他被封为顶髻王,但他深知困于王位无法实现更大的弘佛抱负,因此向父亲请求退出王位,但未获允准。

    为此,莲花生故意失手砸死了魔臣的儿子,被流放至寒林。从这时起,他开始苦行苦修,从八大持明处得到八种修法,并接受了制伏魔鬼空行母、秘密智能空行母、依怙无量寿佛等大师的灌顶,修成无生无死的金刚之身。

    修成之后,莲花生大士行踪遍及各国,调服魔障,度化有缘。在伏萨河尔国,邪臣将他推入火中焚烧,他就将燃烧的油化成一片海,海中生出一株莲花树,自己盘坐于莲花之上。众人见此神通,纷纷加入佛门,他还劝说和调服了残忍嗜杀的阿育王,将他从一个暴君转变成为一个虔诚善良的佛教护法和孔雀王朝最伟大的君王。

    薛暮果然可以随意进出云吉的夏达拉康和拉让了,不过相比于他的两处居所,她更喜欢塔尔寺所在的宗喀莲花山。

    莲花山四周峰峦重叠,山形妙如千瓣莲花,南有拉茂日(天女)山,据说在此山岩上有自然生成的莲花山大师身像,山顶似一座笔架之峰。山前后的岩石自然断开,各成一峰。

    水源从北向南流至岩洞前潴为一清澈水池,当清晨红日出山时,水光映入岩洞中,莲花山大师的身像在水中显出,蔚为一大奇观。前面山谷松柏林中常有野兽出没,各种飞禽嬉戏啼鸣。

    去往莲花山谷的路大半是土路,越往前走路越烂,风景则越来越好。各式各样的马车和牛车在山峰河谷之间穿行,湟水河面越来越宽阔,沿河绵延生长着几公里的沙棘树,碉楼朴素安宁,篱笆墙上开满米色花朵,青黄的草坡上牛羊徜徉,白云缭绕在山脚,和屋顶上的炊烟一样近。

    事情的走向很奇怪,每次当薛暮潜心查找、想象仓央嘉措的前世及言行生平时,思路总会莫名其妙地飘高飘远,像是有座生光的佛塔,就定定立在她脚下的塔尔寺,指引着她,让她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审视般的目光投向离她最近的地方。

    这个发现不禁让薛暮疑虑顿生,心中皱得像揉碎了一团纸。

    塔尔寺的壁画用色浓烈,线条粗犷,比起汉人壁画的注重细节,少了一颦一笑之间的生动,却有更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也许是因为异域文化的陌生和宗教气息的浓厚,站在那些如同结绳记事的图画叙述前,时常会觉得心脏不胜负荷,有难以呼吸的沉溺之险。

    相比之下,汉人庙宇里的菩萨要温和慈祥得多。低眉俯视下界芸芸众生,面容柔和,眼神平静,无悲无喜,不嗔不怒。

    薛暮想,这应该与两种佛法教义有关。藏传佛教相信因果轮回,主张苦修,视此世的受苦为彼世的功德和福报。人世的苦难是这样深重,恶念滋生,孽障横行,一不小心就沦入六道轮回永劫不复,所以菩萨也要怒目相向。

    而汉传佛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中原哲学和儒、释、道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禅宗主张“本来无一物”的了悟,修行之功,在于自我的明心见性。也有棒喝,但却旨在唤醒本心。心即是佛,无心是道。修与不修,不重形式而重结果。所以菩萨纵然一样心怀大悲悯,却也只能无为而治了。

    没过两天,薛鼎臣突然接到上级指令,要去西藏办公事,犹豫着要不要携薛暮一起。薛暮自是十分激动,乌雅氏则是一万个不放心,见拗不过女儿,只得安排了三十个护院跟随,打点好细软包袱,带上宝蟾,与达娃等人告别后,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高原的天亮得早,卯时,绯红的天光已经照进窗来。睁开眼的时候,竟似乎听见了鸟鸣声,不知道是不是幻觉。

    用过早膳后,薛暮雇了一辆马车前往桑耶寺,藏传佛教第一寺桑耶寺,相传为仓央嘉措前生——莲花生大士所建。

    山南是藏文化发源地,在山南,轻易就能与“第一”相遇。第一块农田,第一位赞普,第一座王宫,第一部经书……这些无处不在的“第一”时时提醒着人们,这里是藏文化的缘起、西藏的灵魂所在。

    这里不仅是藏民族传说中神猴与罗刹女相结合,诞下藏民族的第一位祖先的灵地,也是莲花生大士第一脚踏上的西藏土地,从这里开始了他伟大的弘佛事业。这里更是养育并护佑了藏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活佛——五世达丨赖喇嘛罗桑嘉措的圣地。

    这块土地上,留下过无数高僧大德的脚印,他们来此修行,来此探秘,来此追问前生后世的因缘。六世达丨赖仓央嘉措流亡途中,也曾到山南避祸,在神灵的帮助下逃脱暗中的追杀。这里是一块圣地,一块福地,更是一块神秘莫测的灵性之地。

    在桑耶渡口下车,一个衣衫敝旧的年轻僧人也在此等船过渡。雅鲁藏布江江面的宽阔始料未及,远远地望见对岸卧在阳光底下的桑耶寺,同路的僧人说,到寺里还得一个时辰。

    当年莲花生大士是不是也曾在这里等过渡船?渡人之人,是否从来都是自渡,还是也要等待船家划水而来?

    雅鲁藏布江江面宽阔,水却不深。莲花生大士当年,该是踏水而来。船到中流,看船舷外茫茫白水,似乎真看到那仙风道骨俊美如莲的少年,一路伏妖降魔,赤足踩在莲花祥云之上,轻轻踏过船弦外流水,直望对岸扎玛山麓而去。

    那一年,天竺高僧寂护受藏王赤松德赞之请,前往他的故乡藏东南谷地帮助修建一座寺庙。这座寺庙融合了藏、汉、印三种风格,佛、法、僧三宝齐全,由寂护亲自设计,并奠基动工,这就是藏传佛教第一寺——桑耶寺。

    第五代藏王赤松德赞虔诚崇奉佛教,公元八世纪末,唐贞观年间,吐蕃发生内乱,赤松德赞正是在佛教僧人的保护下才幸免于难,并成功登上王位。所以继位后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植佛教。修建寺庙,翻译佛经,优待僧侣,并且规定王室成员出家为僧,让僧人参与国政,藏传佛教进入自七世纪松赞干布时代佛教传入西藏以来最为辉煌的时期,史称“前弘期”。

    寂护大师的弘佛事业受到当地贵族的百般排挤。据说桑耶寺一开始修建,各路妖魔鬼怪就来捣乱。寂护大师无奈,只好回到印度,并向赤松德赞举荐了比自己神通更为广大的莲花生大士来接替他主持寺庙的建设。临行前,寂护与赤松德赞倾谈,且告知莲花生大士与他的一段前缘。原来藏王与莲花生前世曾同修一座佛塔,并有过在后世再续前缘的誓言。

    这样的话,寂护入藏时也说过。接他入藏的使者叫赛囊。见到赤松德赞后,寂护说,你、我和赛囊在前生,是看守寺庙的三个孩子,我们三个用沙子堆过一个佛塔,祈祷在后世分别为和尚、国王、使者,各自在边远的国土弘扬佛法。

    世间万事,皆有前缘。汉文化里,亦有“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世才能共枕”,薛暮今日与人共渡雅鲁藏布江,不知前生又是何等缘分。

    桑耶寺号称“西藏第一座寺庙”,藏文原意为“不可思议之寺”。传说莲花生初到山南,寺庙还没开建,赤松德赞迫不及待想要看看寺庙建好后的蓝图,莲花生遂施展法术,在手心变幻出了寺院幻影。赤松德赞被此景震惊,目瞪口呆,只是惊呼“桑耶 ( 出乎意料之意 )”,遂以“桑耶”为寺名。

    薛暮喜欢桑耶寺的寺名,相比西藏众多不知其意、音节复杂的寺庙名字,“桑耶”的音节如此简单,且有古意。

    汉乐府有《上邪》篇:“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热恋的情人指天发誓,除非山河倒转,海枯石烂,绝不会变心。苍天为证,大地为媒,此生此世,绝不有负于卿。一片深情,皇天可鉴。“桑耶”与“上邪” 同音,二者均为强烈的语气词,念来余韵悠悠,情意深重。

    桑耶寺的建筑融合了藏、汉、印三种建筑文化,三层建筑分别为藏、汉、印风格,我不懂建筑,并不大能分清其中的区别,觉得藏庙风格都大同小异,出入、朝拜却都很自由随意,僧人游人互不干扰,自在相得。

    而内地,庙宇往往香火兴隆,庙外的小贩也生意兴隆,殿宇修葺翻新,色彩驳杂,题字粗糙,僧人坐在功德箱前,等候香客捐献银钱后,便敲几声木鱼,与人世的浮躁并无两样。

    午后,停留在昏暗的乌孜大殿内围墙走廊长长的壁画前,在那号称“西藏史记”的系列壁画,从罗刹女与神猴成婚繁衍西藏人类的远古传说,宗喀巴创立格鲁教派,到九世达丨赖事迹,一路走走停停,一直走到大殿二层的“莲花生传记”,便消磨掉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

    西藏壁画用色浓烈,线条粗犷,比起汉人壁画的注重细节,少了一颦一笑之间的生动,却有更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也许是因为异域文化的陌生和宗教气息的浓厚,站在那些如同结绳记事的图画叙述前,时常会觉得心脏不胜负荷,有难以呼吸的沉溺之险。

    桑耶寺的僧人很和善,一路遇见的札巴,也常是笑容满面。这让薛暮很奇怪,为什么藏庙中的塑像却总是怒目金刚一般,看着有些狰狞骇人。在文字记载里,莲花生本来是永远十六岁的童子形象,上唇有少年的绒毛胡须,在雕像和壁画里却总是两撇浓浓的胡须,紧皱双眉,圆睁豹眼,变成了虎虎生威的成年男子。

    相比之下,汉人庙宇里的菩萨却要温和慈祥得多。低眉俯视下界芸芸众生,面容柔和,眼神平静,无悲无喜,不嗔不怒。

    薛暮想,这与两种佛法教义有关。藏传佛教相信因果轮回,主张苦修,视此世的受苦为彼世的功德和福报。人世的苦难是这样深重,恶念滋生,孽障横行,一不小心就沦入六道轮回永劫不复,所以菩萨也要怒目相向。

    而汉传佛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中原哲学和儒、释、道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禅宗主张“本来无一物”的了悟,修行之功,在于自我的明心见性。也有棒喝,但却旨在唤醒本心。心即是佛,无心是道。修与不修,不重形式而重结果。所以菩萨纵然一样心怀大悲悯,却也只能无为而治了。

    向导说,桑耶寺建成后,莲花生大士沿河谷向南,翻越崇山峻岭,南下门隅,停留在那一带传教。门隅是六世达丨赖仓央嘉措出生之地,那里至今留存着许多莲花生大士前生后世的遗迹。那里的门巴人描述莲花生的样子,讲述他如何一路降服群妖,语气生动,斩钉截铁,似乎他们亲眼所见。

章节目录

仓央嘉措情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姜姜糖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姜姜糖汁并收藏仓央嘉措情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