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吉嘱咐薛暮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他认为薛暮的学识已经达到她所见闻程度的饱和,上山方知山高度,下水方知水深浅,人是不可能、至少不应该一辈子都呆在一个环境里的,绝对不能“韶光流年束之高阁”。
薛暮刚开始还不服气,如今却也慢慢理解他的观点。
带领她的向导说,青朴是苦修者的原乡。
有修行者的地方,就是青朴。
青朴在群山环抱之中。那种美,是世外桃源的美。在西藏,常常会觉得心脏脆弱,那不仅仅因为高原易进瘴气,藏南谷地,海拔并不很高。
青朴有一百零八处修行者的洞穴,散落在整个山麓。莲花生修行的洞穴就在山顶。一路走走停停,到半山已经耗时不少。有时会遇见洞穴门口安详的打坐者,还有简陋的起居用具,似乎他们一直就住在那里。
那些洞穴并无出奇之处,大多窄小仅能容身。在京师,冬天用于贮藏甘薯和大白菜的地窖也比它们宽敞暖和。无法想象,修行者是如何能够长年累月住下来的。也许真正的修行者,在天地之间,早已浑然忘我,灵魂在如此钟灵毓秀的山川之间徜徉,肉身所处的环境,已经视而不见。
据说有的修行者来到这里就从不曾走出洞窟。他们相信黑暗才能开启心智的光芒。他们安身在逼仄黑暗的洞穴,迎候来自自性的光明,承接来自灵魂深处的雨水和阳光,直到有一天,再也不需要人间世界的粮食和水,进入自由无碍的天堂。之后,人们就把洞口封住,再也不去惊动他们。
如薛暮一样的青朴过客,并不知道青朴的修行者真正的内心体验。苦修、苦行,这些词汇都是外部的描述和局外的感官,他们觉得苦吗?人类所有朝向内心的活动从来都是甘苦自知,不足为外人道。
修行本来是一种极度私人的内心经验,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没有任何字可以描述,也没有任何语言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禅宗所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原是有道理的。任何语言或者文字,都无法代替那个自我抵达的核心。
云丹多吉之前说,一位大德寂天的名言:世上一切幸福,来自利他的心;世上一切不幸,来自对自己的爱。
天竺的修行者,长年各地流浪。他们行走在荒漠古道、长河落日之间,也混迹于难民之中,风餐露宿,尘土满面,衣衫褴褛,形容消瘦。然而双眼炯炯有神,清和,慈悲。他们苦吗?人类之苦,就是他们的苦,人类的至福,就是他们的极乐。他们活在内心的天堂。
禅宗有则公案,圜悟禅师开示大慧:如何是诸佛出身处?自问自答道: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原来即心成佛,不过是在熏风微凉时分的一段禅香。世间万物有情,草木山川,自有真意。自然蕴藏的力量,非人类的智慧能够抵达。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便是如此吧。
在青朴的山水之间,薛暮心甘情愿匍匐于苍天之下,泥土之上。她迷失在青朴的山峦。修行者的青朴,通往西方极乐世界。
青浦藏着无数秘密。每一寸河流,每一缕桑烟,每一朵流云,每一棵草木,每一个山洞中沉默消瘦的修行者,于薛暮都如同前世的诱惑。
薛暮俯伏在大地,无法思想,无法移步,无法离开。夜里住在简陋的碉房里,闻着田野之上馥郁氤氲的禾粟清香,听着地底之下雅鲁藏布江静静东流的水声。
她停留在青朴,如同虔诚执着的掘藏人,深信在这块土地之下,一定埋藏着等待她去开启的“伏藏”。
西藏有所谓十大未解之谜,其中一件,就是如天空一样广博、浩瀚、神秘无解的 “伏藏”之谜。
传说莲花生大士在天竺、尼泊尔、西藏等地弘法数百年,佛法得以复兴。但当时当世,人们的智慧学识还无法真正领会密法精深奥义,更无从证得大圆满境界。加之世间尚有各种恶行扰攘,一些法因缘也尚未成熟,须后世因缘具足时方能真正得以传播,利益众生。
同时,莲花生大士也预见到后世人心动荡,世间将遭劫难,劫后余生的人们更需要佛法的引导。因此以大慈悲大智慧书写下众多经卷、教义,连同当世大量的佛像、法器、药物等埋藏起来,留待将来时机成熟,让有缘、有成就者开启传播,这就是“伏藏”。
伏藏并非莲花生大士首创,也非宁玛派或藏传佛教独有。据说,历代发掘出的伏藏中,还有第一代藏王松赞干布时代的物品。朗达玛灭法时期,佛教几乎遭遇灭顶之灾,也有大量的典籍通过伏藏保留了下来。西藏原始本土宗教苯教在与外来佛教的斗争中处于下风时,也有宗师将苯教器物、经典埋藏起来,留之后世。
《莲花生大士本生传》对伏藏的种类、埋藏的地点、掘藏的时间、掘藏者的情形,以及伏藏开启的因缘、时世局面都做了明确的预言。伏藏种类有经典、财宝、法器等一十八种之多。《莲花生大士本生传》本身就是伏藏,藏密名著《西藏度亡经》《大圆满》也是伏藏经典之一。
这些书都是薛暮从云吉的书柜里借来的,他在拉让和夏达拉康里的藏书简直多的吓人,种类复杂,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前至历史儒道典籍后到西洋自然科学,无所不有。
据传,莲花生大士还曾将一百零八头神牛作为伏藏藏在山中,这些伏藏牛经过繁殖,增加到了三千万头,是后世的格萨尔王与他的勇士们用箭射开了山岩上的伏藏大门,把山洞中的伏藏牛引了出来。
埋藏伏藏的地点,有岩洞、瀑流、山岩,有天上、地下、水中,也有的在虚空,甚至人的意识、灵魂之中。
据说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故事就是莲花生和他的弟子埋在宇宙和人的灵魂深处的伏藏,只有神授的掘藏师才能发掘。所以能够传唱格萨尔王故事的说唱艺人,都是无师自通的灵魂歌者,有些甚至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一场病后,或一觉醒来,突然就能够张口说唱几百万字的长篇史诗,除了伏藏,没有人能够解释这其中的奥秘。
伏藏师也分为很多种,有一种被称为“疯伏藏”,他们的言行形同疯魔,不为世人所理解。而薛暮读到《莲花生大士本生传》关于伏藏法和掘藏师的授记时,自觉脑中犹如被人下了蛊,又如醉酒一般,又清醒又迷糊,欢喜莫名,真有如疯魔。
莲花生大士曾授记,六种人有发掘伏藏的缘分:遭到敌人迫害者、仁爱沉默者、麻风病患者、贫穷但能修行者、遭仇人追杀和负债累累的人、受到威胁又没有权力的人。他们是前生接受过伏藏灌顶的人。而占据王位握有权力的人、 享尽荣华富贵的人、人财两旺不愁衣食的人、欲壑难填心烦意乱的人、手巧眼快心细的人都与伏藏没有缘分。
在桑耶寺,在青朴,伏藏的传说从来没有止息。人们说,在青朴修行,念一遍六字箴言,胜过别处念百遍,在别处修行一年,功德不及在青朴修行一天。人们来到这里,追随灵魂深处的声音,探问与佛法的前缘。也许每一个来到青朴的信徒,都会在内心追问轮回中的前生,是不是当年接受过莲花生大士灌顶的掘藏人。
追随一个美丽的传说,她随向导去往遥远的拉姆拉错。
拉姆拉错藏在藏南十万大山之中,是西藏最为神秘的圣湖。
据说,有缘的人从拉姆拉错的湖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前生后世。多少年来,为了这个前生后世的传说,无数的信徒千辛万苦赶往这里,虔诚地接受命运的启示。有的满心欢喜而归,有的怅然若失离开。他们怀揣着在圣湖水中找到的前生后世的秘密,回到熙熙攘攘的红尘,继续烟火扑面的日子。
柔韧,沉默,坚持,期待。
薛暮敬重所有在庸常的日子里有所坚持、有所期待的生命。在他们的心里,住着一个至高无上的大神,心怀慈悲,俯瞰众生,一目了然。没有什么恶行能够逃脱他的眼睛,没有任何角落可以藏污纳垢。所以他们谨言慎行,内观自省,不放纵,不恣睢,不聒噪,不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藏地,常常能感受到这样的清简。美好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拥有物质的多少,而在于睡梦安稳,内心清净。
托钵的僧人与施舍的福田互相躬身致谢,彼此并不觉得亏欠。乞丐和坐在布达拉宫的广场晒太阳,傻子和灵童一样匍匐在土地上磕十万个等身长头。
泽当到加查的路况极差,马车翻过五千多米的布丹拉山口时,有细细的米粒一样的雪花落下,薛暮望此奇境,心中欣喜的同时,却也感觉骨头和脑髓都已经被摇散了,手脚冰凉,脑子里灌满糨糊。
加查是虫草之乡,向导说,每年四五月,虫草商人从全国各地向这里拥来,小小的加查县城会热闹得赛过拉萨。
虫草为加查当地的藏民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比起后藏的艰苦和贫穷,山南显然富庶很多。在崔久乡到拉姆拉错的路上,一路上看到的白帐房,就是挖虫草的当地人搭建的。
薛暮看见七八岁的皮肤黧黑的孩子坐在帐房边上发呆,无所事事,看见过路的外乡人和车马喧嚣,望过来的眼神却是澄澈清亮得像一汪湖水。
加查人挖的虫草,自己并不收藏和运出去出售,就在当地转手卖给外地商人,如同处理掉一堆萝卜白菜。这些外地商人将它们带出去,处理,包装,以天价出售,从中赚取加查人无法想象的高额利润。
薛暮忍不住问:“这里的藏民知道这些虫草在京师卖到多少两银子一钱吗?”
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他们不关心这个。
薛暮顿时醒转过来,是啊,她惯常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忖量他们的内心,为他们的处境忧虑,为他们的闭塞感慨,为他们受到的待遇不平。
被社会打磨历练出来的人,在自身膨胀的欲望面前,无法理解他们与牲畜同居一栋碉房,无法理解他们对终年不变的酥油糌粑的热爱,无法理解他们远离城市便捷的物质获取渠道,久居音讯阻隔的大山深处的安之若素。
一拨又一拨的商人将财富的概念带进山里,启蒙了他们对于物质的初始认识。即使如此,他们也并没有强烈的占有欲望,没有学会贪婪。他们祖祖辈辈挖掘虫草,只知道这些埋在雪地下的亦虫亦草的小东西是上好的药材,是神的赐予,是圣师埋下的伏藏,留给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圣物。
所以,他们不允许外地人进山采药,但是允许外地人用自己需要的东西来交换,直至接受了外地人可以用银子、铜钱来交换,他们再用这些钱去换取简单的日常所需。
这些被他们交换出去的虫草,在交换完成时,就已经完成它的使命。至于它将去向哪里,怎样被包装、宣传,怎样躺在繁华的大都市装潢精美的商铺和药房里待价而沽,这些都与他们不再相关。
意兴索然。她不过是这世间碌碌众生之微粒,被尘埃裹卷,常常失去方向,谁有资格悲悯谁呢?
拉姆拉错山顶经幡猎猎,在五千三百零七米的海拔高度回望来路,藏南群山静穆,一条羊肠小道如天女无意遗落的白色哈达,随风吹落至谷底,曲曲折折躺在青黄的草坡上。
观景台上已有稀疏的旅人,各自散落在山脊,静静站立。有人点燃带上来的松枝,煨起桑烟,双手合十凝望湖面,等待传说中吉祥天母神秘的示现。
拉姆拉错湖静静躺在山峦谷底,一无波澜,如睡在花开的梦中,静谧,安宁,美好。远处是层峦叠嶂的雪峰。薛暮与陌生的人们并肩站立,久久无语。只有观景台上的五色经幡,被大风吹得哗啦啦直响。
风吹过她右耳垂上两颗的牛血南红耳环,发出撞击声。那声音竟异常清越,如同来自心脏深处的微微疼痛。
站在拉姆拉错山顶,薛暮一无所见。下山的时候,回头望向茫茫群山,群山之上苍蓝的天空,想起转世灵童的传说。据说,历代达丨赖、□□圆寂之后,寻访他们的转世灵童之前,负责寻访的高僧们都要来此朝拜圣湖,接受神示。
拉姆拉错的湖水中会呈现活佛转世灵童降生的方位、村庄、道路等景象,这是寻访转世灵童的重要凭证。
不知道当年,奉命寻找五世达丨赖转世灵童的高僧们,在拉姆拉错的湖水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他认为薛暮的学识已经达到她所见闻程度的饱和,上山方知山高度,下水方知水深浅,人是不可能、至少不应该一辈子都呆在一个环境里的,绝对不能“韶光流年束之高阁”。
薛暮刚开始还不服气,如今却也慢慢理解他的观点。
带领她的向导说,青朴是苦修者的原乡。
有修行者的地方,就是青朴。
青朴在群山环抱之中。那种美,是世外桃源的美。在西藏,常常会觉得心脏脆弱,那不仅仅因为高原易进瘴气,藏南谷地,海拔并不很高。
青朴有一百零八处修行者的洞穴,散落在整个山麓。莲花生修行的洞穴就在山顶。一路走走停停,到半山已经耗时不少。有时会遇见洞穴门口安详的打坐者,还有简陋的起居用具,似乎他们一直就住在那里。
那些洞穴并无出奇之处,大多窄小仅能容身。在京师,冬天用于贮藏甘薯和大白菜的地窖也比它们宽敞暖和。无法想象,修行者是如何能够长年累月住下来的。也许真正的修行者,在天地之间,早已浑然忘我,灵魂在如此钟灵毓秀的山川之间徜徉,肉身所处的环境,已经视而不见。
据说有的修行者来到这里就从不曾走出洞窟。他们相信黑暗才能开启心智的光芒。他们安身在逼仄黑暗的洞穴,迎候来自自性的光明,承接来自灵魂深处的雨水和阳光,直到有一天,再也不需要人间世界的粮食和水,进入自由无碍的天堂。之后,人们就把洞口封住,再也不去惊动他们。
如薛暮一样的青朴过客,并不知道青朴的修行者真正的内心体验。苦修、苦行,这些词汇都是外部的描述和局外的感官,他们觉得苦吗?人类所有朝向内心的活动从来都是甘苦自知,不足为外人道。
修行本来是一种极度私人的内心经验,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没有任何字可以描述,也没有任何语言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禅宗所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原是有道理的。任何语言或者文字,都无法代替那个自我抵达的核心。
云丹多吉之前说,一位大德寂天的名言:世上一切幸福,来自利他的心;世上一切不幸,来自对自己的爱。
天竺的修行者,长年各地流浪。他们行走在荒漠古道、长河落日之间,也混迹于难民之中,风餐露宿,尘土满面,衣衫褴褛,形容消瘦。然而双眼炯炯有神,清和,慈悲。他们苦吗?人类之苦,就是他们的苦,人类的至福,就是他们的极乐。他们活在内心的天堂。
禅宗有则公案,圜悟禅师开示大慧:如何是诸佛出身处?自问自答道: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原来即心成佛,不过是在熏风微凉时分的一段禅香。世间万物有情,草木山川,自有真意。自然蕴藏的力量,非人类的智慧能够抵达。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便是如此吧。
在青朴的山水之间,薛暮心甘情愿匍匐于苍天之下,泥土之上。她迷失在青朴的山峦。修行者的青朴,通往西方极乐世界。
青浦藏着无数秘密。每一寸河流,每一缕桑烟,每一朵流云,每一棵草木,每一个山洞中沉默消瘦的修行者,于薛暮都如同前世的诱惑。
薛暮俯伏在大地,无法思想,无法移步,无法离开。夜里住在简陋的碉房里,闻着田野之上馥郁氤氲的禾粟清香,听着地底之下雅鲁藏布江静静东流的水声。
她停留在青朴,如同虔诚执着的掘藏人,深信在这块土地之下,一定埋藏着等待她去开启的“伏藏”。
西藏有所谓十大未解之谜,其中一件,就是如天空一样广博、浩瀚、神秘无解的 “伏藏”之谜。
传说莲花生大士在天竺、尼泊尔、西藏等地弘法数百年,佛法得以复兴。但当时当世,人们的智慧学识还无法真正领会密法精深奥义,更无从证得大圆满境界。加之世间尚有各种恶行扰攘,一些法因缘也尚未成熟,须后世因缘具足时方能真正得以传播,利益众生。
同时,莲花生大士也预见到后世人心动荡,世间将遭劫难,劫后余生的人们更需要佛法的引导。因此以大慈悲大智慧书写下众多经卷、教义,连同当世大量的佛像、法器、药物等埋藏起来,留待将来时机成熟,让有缘、有成就者开启传播,这就是“伏藏”。
伏藏并非莲花生大士首创,也非宁玛派或藏传佛教独有。据说,历代发掘出的伏藏中,还有第一代藏王松赞干布时代的物品。朗达玛灭法时期,佛教几乎遭遇灭顶之灾,也有大量的典籍通过伏藏保留了下来。西藏原始本土宗教苯教在与外来佛教的斗争中处于下风时,也有宗师将苯教器物、经典埋藏起来,留之后世。
《莲花生大士本生传》对伏藏的种类、埋藏的地点、掘藏的时间、掘藏者的情形,以及伏藏开启的因缘、时世局面都做了明确的预言。伏藏种类有经典、财宝、法器等一十八种之多。《莲花生大士本生传》本身就是伏藏,藏密名著《西藏度亡经》《大圆满》也是伏藏经典之一。
这些书都是薛暮从云吉的书柜里借来的,他在拉让和夏达拉康里的藏书简直多的吓人,种类复杂,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前至历史儒道典籍后到西洋自然科学,无所不有。
据传,莲花生大士还曾将一百零八头神牛作为伏藏藏在山中,这些伏藏牛经过繁殖,增加到了三千万头,是后世的格萨尔王与他的勇士们用箭射开了山岩上的伏藏大门,把山洞中的伏藏牛引了出来。
埋藏伏藏的地点,有岩洞、瀑流、山岩,有天上、地下、水中,也有的在虚空,甚至人的意识、灵魂之中。
据说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故事就是莲花生和他的弟子埋在宇宙和人的灵魂深处的伏藏,只有神授的掘藏师才能发掘。所以能够传唱格萨尔王故事的说唱艺人,都是无师自通的灵魂歌者,有些甚至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一场病后,或一觉醒来,突然就能够张口说唱几百万字的长篇史诗,除了伏藏,没有人能够解释这其中的奥秘。
伏藏师也分为很多种,有一种被称为“疯伏藏”,他们的言行形同疯魔,不为世人所理解。而薛暮读到《莲花生大士本生传》关于伏藏法和掘藏师的授记时,自觉脑中犹如被人下了蛊,又如醉酒一般,又清醒又迷糊,欢喜莫名,真有如疯魔。
莲花生大士曾授记,六种人有发掘伏藏的缘分:遭到敌人迫害者、仁爱沉默者、麻风病患者、贫穷但能修行者、遭仇人追杀和负债累累的人、受到威胁又没有权力的人。他们是前生接受过伏藏灌顶的人。而占据王位握有权力的人、 享尽荣华富贵的人、人财两旺不愁衣食的人、欲壑难填心烦意乱的人、手巧眼快心细的人都与伏藏没有缘分。
在桑耶寺,在青朴,伏藏的传说从来没有止息。人们说,在青朴修行,念一遍六字箴言,胜过别处念百遍,在别处修行一年,功德不及在青朴修行一天。人们来到这里,追随灵魂深处的声音,探问与佛法的前缘。也许每一个来到青朴的信徒,都会在内心追问轮回中的前生,是不是当年接受过莲花生大士灌顶的掘藏人。
追随一个美丽的传说,她随向导去往遥远的拉姆拉错。
拉姆拉错藏在藏南十万大山之中,是西藏最为神秘的圣湖。
据说,有缘的人从拉姆拉错的湖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前生后世。多少年来,为了这个前生后世的传说,无数的信徒千辛万苦赶往这里,虔诚地接受命运的启示。有的满心欢喜而归,有的怅然若失离开。他们怀揣着在圣湖水中找到的前生后世的秘密,回到熙熙攘攘的红尘,继续烟火扑面的日子。
柔韧,沉默,坚持,期待。
薛暮敬重所有在庸常的日子里有所坚持、有所期待的生命。在他们的心里,住着一个至高无上的大神,心怀慈悲,俯瞰众生,一目了然。没有什么恶行能够逃脱他的眼睛,没有任何角落可以藏污纳垢。所以他们谨言慎行,内观自省,不放纵,不恣睢,不聒噪,不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藏地,常常能感受到这样的清简。美好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拥有物质的多少,而在于睡梦安稳,内心清净。
托钵的僧人与施舍的福田互相躬身致谢,彼此并不觉得亏欠。乞丐和坐在布达拉宫的广场晒太阳,傻子和灵童一样匍匐在土地上磕十万个等身长头。
泽当到加查的路况极差,马车翻过五千多米的布丹拉山口时,有细细的米粒一样的雪花落下,薛暮望此奇境,心中欣喜的同时,却也感觉骨头和脑髓都已经被摇散了,手脚冰凉,脑子里灌满糨糊。
加查是虫草之乡,向导说,每年四五月,虫草商人从全国各地向这里拥来,小小的加查县城会热闹得赛过拉萨。
虫草为加查当地的藏民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比起后藏的艰苦和贫穷,山南显然富庶很多。在崔久乡到拉姆拉错的路上,一路上看到的白帐房,就是挖虫草的当地人搭建的。
薛暮看见七八岁的皮肤黧黑的孩子坐在帐房边上发呆,无所事事,看见过路的外乡人和车马喧嚣,望过来的眼神却是澄澈清亮得像一汪湖水。
加查人挖的虫草,自己并不收藏和运出去出售,就在当地转手卖给外地商人,如同处理掉一堆萝卜白菜。这些外地商人将它们带出去,处理,包装,以天价出售,从中赚取加查人无法想象的高额利润。
薛暮忍不住问:“这里的藏民知道这些虫草在京师卖到多少两银子一钱吗?”
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他们不关心这个。
薛暮顿时醒转过来,是啊,她惯常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忖量他们的内心,为他们的处境忧虑,为他们的闭塞感慨,为他们受到的待遇不平。
被社会打磨历练出来的人,在自身膨胀的欲望面前,无法理解他们与牲畜同居一栋碉房,无法理解他们对终年不变的酥油糌粑的热爱,无法理解他们远离城市便捷的物质获取渠道,久居音讯阻隔的大山深处的安之若素。
一拨又一拨的商人将财富的概念带进山里,启蒙了他们对于物质的初始认识。即使如此,他们也并没有强烈的占有欲望,没有学会贪婪。他们祖祖辈辈挖掘虫草,只知道这些埋在雪地下的亦虫亦草的小东西是上好的药材,是神的赐予,是圣师埋下的伏藏,留给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圣物。
所以,他们不允许外地人进山采药,但是允许外地人用自己需要的东西来交换,直至接受了外地人可以用银子、铜钱来交换,他们再用这些钱去换取简单的日常所需。
这些被他们交换出去的虫草,在交换完成时,就已经完成它的使命。至于它将去向哪里,怎样被包装、宣传,怎样躺在繁华的大都市装潢精美的商铺和药房里待价而沽,这些都与他们不再相关。
意兴索然。她不过是这世间碌碌众生之微粒,被尘埃裹卷,常常失去方向,谁有资格悲悯谁呢?
拉姆拉错山顶经幡猎猎,在五千三百零七米的海拔高度回望来路,藏南群山静穆,一条羊肠小道如天女无意遗落的白色哈达,随风吹落至谷底,曲曲折折躺在青黄的草坡上。
观景台上已有稀疏的旅人,各自散落在山脊,静静站立。有人点燃带上来的松枝,煨起桑烟,双手合十凝望湖面,等待传说中吉祥天母神秘的示现。
拉姆拉错湖静静躺在山峦谷底,一无波澜,如睡在花开的梦中,静谧,安宁,美好。远处是层峦叠嶂的雪峰。薛暮与陌生的人们并肩站立,久久无语。只有观景台上的五色经幡,被大风吹得哗啦啦直响。
风吹过她右耳垂上两颗的牛血南红耳环,发出撞击声。那声音竟异常清越,如同来自心脏深处的微微疼痛。
站在拉姆拉错山顶,薛暮一无所见。下山的时候,回头望向茫茫群山,群山之上苍蓝的天空,想起转世灵童的传说。据说,历代达丨赖、□□圆寂之后,寻访他们的转世灵童之前,负责寻访的高僧们都要来此朝拜圣湖,接受神示。
拉姆拉错的湖水中会呈现活佛转世灵童降生的方位、村庄、道路等景象,这是寻访转世灵童的重要凭证。
不知道当年,奉命寻找五世达丨赖转世灵童的高僧们,在拉姆拉错的湖水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