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时四刻,刘府东苑的书房内。

    “父亲,这几日崇政殿御试可还顺利?”刘之昀今日来见父亲并不是单单为了汇报府内事宜,还是想探听亲历殿试的父亲最为直观的评价。

    “题三:《采侯诗》《观人文以化成天下赋》《为政廉洁论》,太皇太后宣谕御试考较定后三日方唱名。”说话的正是凌言言的外祖父刘愈,此时他正坐在交椅上,回忆着御试情景。

    “您看族中子弟可有能及第者?”

    “那青州的刘梓川在京借宿备考的一年里,他的文章我改之甚多,诗、赋可能已达进士出身水准,策论差了火候,之前让他多学圣人思想,多考察地利民情,总是不能静下心来研究,此次论廉洁,不如以往只需以古论今,多谈些治国的大道理,如今我们的官家和太后是要考究真正可推广至府州县的策略,那小子不得其门,能写出什么道理来?我看同进士出身都难。”

    “可这届省试中被淘汰了许多的族中子弟,能进入到殿试的只有寥寥三人,青州一系是与我们京中关联最为紧密的,刘梓川也是其中学识最为稳固的,也让父亲如此不看好,那今年这进士及第是与我刘氏一族无缘了。”

    “唉……只当是族内勤学的警示,好让那些妄想悠哉悠哉就能得官的子弟警醒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刘之昀深知族内懒散度日的子弟有增,也明白父亲之言属实有些道理,但眼瞅着今年广纳进士的良机如此错过,惋惜无言,对着屋中烛火有些失神。

    “那常年戍守西北的楚国公,司空涑,你可还记得?”刘愈打消了族内错失对此次科举机会的惋惜,思绪拉回到今日听礼部的官员讨论的一人。

    刘之昀一愣,半晌回神过来“宗帝收复西北十三州时赫赫有名的骠骑大将军,镇守西北边陲,世居边地,洞悉蕃情,对于西北防务多有筹划。如今朝堂虽然忌惮军中势力,但是不得不承认除了司空老将军,无人能守西北。”

    刘愈频频点头“正是,本就是开国定邦的元老将军,年轻时历练于种家军,娶了种家军后人种四娘。”

    刘愈自是懂文臣武将分职治国,可自开国的宗帝埋下的对武将的打压提防之心,后续各任帝王也是继续效仿贯彻,刘愈总觉得未来军务之事必然会成为祸患。

    “父亲为何提及司空老将军?”

    “他的孙子司空谚参加了殿试。”

    “哦?我是听说过司空将军家中的两个孙子,自从其子司空元光帝十年病逝后,就由老将军亲自教养,后以历练为由接出京城,送去西北军营。我以为哪天会蹦出来两个年轻的翊麾校尉,再不济武德大夫,这怎么竟然参加了殿试?”

    刘之昀非常好奇起来,往自己父亲边凑了过来,生怕错漏了信息“殿上他如何表现?”

    听着儿子语气中的好奇,刘愈未立刻回答,端起建盏先看了眼盏面茶沫,抿了抿,“我听礼部、御药院的声音,那司空小子在其祖籍寿州参加的解试,他考了个第一谢元。入京参加省试又中了会元,因糊名不知,但其中一张试卷的字迹,点画对称呼应有纵展之势,笔画形态上匀整遒劲,势如列阵,整一张试卷凡有字的地方一眼望去规整劲健,雍容而雅……”

    刘愈想到礼部贡院那个多年沉迷书画且有幸放榜后阅过司空家小子省试试卷的李老头,满脸褶子笑到面若桃花跟他娓娓形容字迹的样子,然后又联想到担任封殿试弥官期间见到的那份字迹苍劲飞扬让在场人都眼前一亮的试卷,忍不住啧啧起来。

    这时,书房门口传来刘愈二子刘之昂的声音“父亲,之昂打扰了。”

    “进来。”刘愈收起内心想当面嘲笑下李老头不比后辈的想法。

    “父亲,兄长”刘之昂也对着刘之昀一个揖礼。

    “来的正好,父亲正在说这几日殿试的事情,刚说到司空家孙子殿试表现之处,你可也来一起听一听?”

    “司空家最小的孙子司空谚”刘之昂恍然微笑。

    “你也知道他?”这下刘愈和刘之昀都讶异了。

    “近日我们御史台都在议论,他在我们御史台可是早有名号了。”

    送茶的小厮退去,刘愈急切问道“这和你们御史台有何牵扯?他可是还未有能任官的功名。”

    “父亲有所不知,去年派往寿州的罗御史回京上奏的可不止往常的官文,其中还有一份州通判阮氏的考校记录,记录里附了一篇关于奉行法度治理舆论的策论,方中丞看了后,当即拿着去见了郑大夫,两人才聊了两盏茶的时间,就急匆匆召了几位侍御史会议。据说那篇策论内容简明扼要,但是论点无懈可击,方法意见让人拍案叫绝。你们猜这文章谁写的?”

    刘之昂卖了个关子,趁着其父、兄仔细琢磨之时,赶紧捧起建盏喝了一口,今日公务繁多,好不容易处理完放了衙,马不停蹄赶来父亲书房,连口茶都没来得及喝,可是口渴。

    “司空小子,司空谚?”刘之昀满是疑惑,不肯定地顺着情节发展应然结果猜到。

    “可不是嘛!就是他!”刘之昂又赶紧喝了口,放下了茶盏。“你们可知,那阮通判寿州事,常与司空谚对谈商论,且对州县监督治理手到擒来。”

    “虽然说司空谚在寿州祖籍考试,但是这又怎么和通判有了关系?”

    “阮通判确实是才三年换任过去的,也符合籍贯回避制度,与寿州司空族内无关系攀扯。但是据说司空谚曾在京兆府拜过师,所拜师者教出的一位较为出彩的学生就是那位阮通判,两人算是同门,不想绕了这么远在寿州相会。两人常一处讨论治国之略。”当时跟他扒拉这些话的罗御史这样说。

    “所以那篇什么治理舆论的文章到底写了什么?”

    “嘿嘿,这个我真没看到,但是罗兄总结了,说文章中心是要在当朝严刑峻法和御史台监察之外,建立起软约束机制,以文化、舆论、伦理纲常、道德等软法来造就一个官者不想贪的清廉风气,并且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作为论点结尾,简直把御史台一众彻底……哎哟,那叫一个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灵光乍现!”

    刘之昂说得那叫一个激动,要不是父亲在场,估计手舞足蹈也是极有可能,否则如何表达他和御史台上下憋了这么久的感慨。

    “这清廉风气之说其实历朝都有,但一直不成体系,也不成文章。”

    刘愈虽然不知道文章究竟写了什么详细内容,但是从自己向来还算稳重的小儿子反应中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司空谚果真是真才实学,颇有才干。这司空氏,以兵立业,没成想是要出了个文臣了!”

    书房内各人皆是边思索着边点了头。

章节目录

言谚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吾命缺7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吾命缺7并收藏言谚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