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司马子如和高季式等一干武将,经常聚在一起饮酒。孙搴是他们酒桌上的常客。
司马子如的儿子是司马消难,司马消难和高季式是故交。高季式喜欢喝酒,高澄就赏赐给司马消难很多美酒佳肴,让他到高季式的府邸上摆酒,并让当时同高季式交好的许多人都到他的府邸上做客。高澄对高季式的优待就是如此。
那一日,司马子如又和高季式在一起喝酒,孙搴也在酒桌上陪着他们尽兴。孙搴就是这样一个草莽之人,喝起酒来跟不要命似的。结果孙搴不幸死于饮酒过度,在酒桌上丢掉了他的性命,年近五十二岁。
高欢听闻了孙搴的死讯,亲自到孙搴的灵堂哀悼。司马子如自知犯下大错,跪在地上向高欢请罪。
高欢责备他说:“你折断了我的右臂,必须找一个人来还给我。”
在高欢的责难之下,司马子如给高欢举荐了中书郎魏收。魏收是东魏的文臣,他是国史《魏书》的作者,也是东魏时一位出了名的以书收贿的官员。魏收在文学创作上有大才。高欢听从了司马子如的话,将魏收任命为宰相主簿。
高欢又让高季式给他推荐一名官员。他说:“你和司马子如害死了我的孙搴。眼下魏收处理公文不合我的心意。之前有人给我推荐过一个人,说他处理事情严谨、周密。那个人叫什么名字?”
高季式说那个人叫陈元康,是冀州广宗人,目前他正在司徒那里担任司徒记室。高季式还说:“陈元康能在黑夜里昏暗无光的环境下撰写公文,他是一个办事非常利落的人。”
高欢便把陈元康调到了自己身边,日渐得到重用。高欢让陈元康担任大机密功曹,掌管机密要事,后来又把他提拔为大行台都官郎。
有一次高欢外出的时候,陈元康随行在一旁。高欢突然心血来潮,一口气下达了九十多条指令,陈元康竟然悉数记在心里。陈元康秉性柔顺严谨,高欢时常感叹道:“陈元康实在是一个难得的人,他是上天恩赐给我的礼物。”
高季式说陈元康“擅暗书”,在黑夜里也能书写文字。高欢想检验这件事情的真假。在一个风雪夜的日子里,陈元康跟随高欢出征在外讨伐刘蠹升,高欢便下令让陈元康写一封军书。高欢让两名部下用头顶起一张毛毡,作为写字的桌案。陈元康在雪夜里运笔,将纸写得飒飒作响,笔都来不及被冷风冻住了。俄顷,他便写完了数张纸。此时毛笔也冻住了。
高欢大喜过望,称赞陈元康说:“你比之孔子,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从此更加看重陈元康。
那些年高澄在邺城辅政,有时他做错了事,或是根本也没做错什么事,高欢都要对他非打即骂,动辄一顿拳打脚踢,甚至是棍棒相加。陈元康得知此事后,流着泪对高欢哭诉道:“大王教训世子,应该按照理法来教育他。您的仪容风范就是世子的楷模。您怎么能像这样教训你的儿女呢!”陈元康的言辞恳切,以至于声泪俱下,让高欢十分动容。
高欢没有改掉对高澄的鞭笞教育,唯一改变的事情,就是他教训儿子的时候,都小心不要让陈元康知道。每一次高欢殴打儿子的时候,都对他的手下责令说:“这件事不要让陈元康知道。”高欢对陈元康的宽厚爱重大致如此。
陈元康有贤才,但他的人品受人诟病。北魏尚书仆射卢道虔的女儿出身范阳卢氏,门第十分高贵。卢氏她的公公郭琼坐罪被赐死,他的妻子儿女全部的家财被抄没,高欢就把卢氏赐给了陈元康为妻。
陈元康当时已有妻子李氏,但是为了攀交权贵,提高自己的门阀,陈元康休掉了他的结发妻子,另娶卢氏为妻。这件事在朝中被人议论纷纷。
陈元康他不是一个清廉的人。他的好朋友是东魏著名的贪官祖珽。陈元康在任期间,和祖珽四处收受贿赂,所得的金银和财帛不计其数。两个人经常呼朋引伴,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做声色犬马之游,好不快活。
陈元康放利钱的生意更是遍及州郡,引起当地百姓的不满。
在高欢心里,陈元康依旧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人。高欢曾经开玩笑说:“陈元康用心诚实,必与我儿相抱死。”这句话在后来一语成谶。
天平四年时,高澄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他是一个长相俊俏的男孩,后来高澄给他起名为“孝瑜”。
高孝瑜的生母是宋娘。宋娘是北魏吏部尚书宋牟的女儿,宋是她的姓氏。宋娘原本是北魏宗室颍川王元斌之的妻子,她是他的王妃。三年前,元斌之跟随元修出逃到西魏,抛下了他的家室远走高飞。徒留宋娘一个人在洛阳生活,日夜盼望她的丈夫归来。
宋娘没有等到元斌之回朝。
高澄上朝辅政之后,他需要笼络有家世背景的女子,巩固渤海高氏在朝堂上的地位。宋娘因其汉人宗族的身家背景,被高澄寻访而至,他把她收留在了晋阳王府,保她一世富贵平安。
宋娘的肚子也很争气,次年便给高澄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婴。高欢和娄昭君都非常高兴。
这是高澄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让他倍感珍惜。高澄希望他的孩子们聪明孝顺,希望他的孩子们成长为美玉一般的男子。因此他的孩子们的名字中都带着“孝”字和“玉”字。
*
又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高仲密和他的妻子在府邸上饮酒消暑。自从元善见迁都邺城以后,渤海高氏的兄弟们也都举家搬往了邺城。高仲密和李蓁蓁已在邺城定居多年。
八月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八月是李蓁蓁生辰的日子,也是她一年之中最看重的日子。高家的府邸上暖风熏人,空气中沉浸着桃子成熟的芳香,和一坛坛陈年老酒醉人的香气。
李蓁蓁正在自家的院子里酿桃子酒,那种酒在民间的俗称是“桃花酿”。
八月是李蓁蓁回娘家给自己过寿辰的日子。往年的这个时候,无论李蓁蓁追随着她的丈夫调任到哪里就职,赵郡平棘县总会有人造访。他们会给高仲密的府邸上递上信函,请高仲密和他们的四小姐回开业寺的老家喝酒。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如今,李蓁蓁也在高仲密的府邸上摆酒庆祝。
她和高仲密正坐在院子里乘凉,他们正喝着一坛新酿的桃子酒。
李蓁蓁想家了。此刻的她在想爹娘什么时候才能再派人来,请他们回赵郡平棘县的老家。她想念她的爹娘,想念她的大哥哥李旦,想念李子雄和她的两位哥哥了。
然而,李蓁蓁却只能给高仲密再倒上一杯酒。她说:“仲密,我们再喝一杯吧。”
高仲密宠溺地对她说:“你就接着喝吧。你喝醉了酒,也许赵郡李氏的人,明天一早就派人来接你回娘家了。到时候你醉得走都走不动路。”
他想说的是,他的大姑娘也真是的,明明都已经嫁人了,谁家的姑娘还像她一样,时不时地就想着回娘家住一段时间呢?要是让外人知道了,他们会以为他婚后对李蓁蓁不好呢。让她一心想往娘家跑。
这一年的李蓁蓁没有收到娘家人请她回家过寿辰的来信,她等来的是李裔李徽伯在战场上的死讯。
天平四年八月,西魏权臣宇文泰领兵进军东魏,很快就率兵攻占了陕州城。李蓁蓁的父亲李裔时任陕州刺史,他率军迎敌出战,却终因寡不敌众,被宇文泰和达奚武等人俘获。
宇文泰一行人同时俘获的,还有李裔的少子李子雄。那是他生平第一次跟随父亲征战在沙场上,却出师不利。
最终李裔李徽伯被杀,李裔的第五子李子雄被俘。他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在自己的面前被杀,却束手无策。
这一年的八月,李蓁蓁在高仲密的府邸上,等着赵郡李氏的来信等了很久。开业寺里迟迟没有人来信,李蓁蓁从最初的翘首企盼,到兴致低沉,再到心里隐隐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她感到家中有人最近可能遭遇了不测,她的心里莫名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的感觉。
八月的尾声已至,秋天是苹果熟了的季节,初秋将至。
李蓁蓁近来感到的压力很大,让她整个人都憔悴了起来,消瘦了一圈。高仲密总是安慰她不会有事的,是她想得太多了,她想了太多不会发生的事情。李蓁蓁苍白的脸就像是没有熟透的,夹生的苹果皮。
当第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到地上的时候,李蓁蓁终于收到了开业寺的来信。
那一天的天色很早,天刚亮,就有信使敲响了高家的大门。明明有仆役可以去开门的,李蓁蓁却叫住了他,她坚持披上了衣服,要自己去开门。来人果然是平棘县的人。
李蓁蓁意外收到了家中的来信,起先,她还以为是爹娘叫她回平棘县喝酒。可是,她掂量着自己手中一沓厚厚的信函,倒觉着它不像是一封家书,而是一份战报。
家书哪里有写得这么长的?
李蓁蓁的心中陡然闪过一丝不安的念头。该不会是?她又安慰自己不会,不是的,她不过是在胡思乱想而已。
她拆开书信的手指有些微微地发抖。
那是一封卢夫人亲手写给她的家书,信纸上缀满了卢夫人的泪痕。有些泪水滴在信上的墨渍上,将墨水晕染开,像是这封书信也在流泪一样。
卢夫人在书信中写明了李裔的死讯,和李子雄被俘的消息。噩耗传来,宛如晴天霹雳,硬生生地打在了李蓁蓁的身上。李蓁蓁在尖叫了一声之后,不由得悲恸大哭。
高仲密听见院子里传来了女人哭闹的声音,他听见是李蓁蓁的声音,便知道赵郡李氏西祖出了事。他心说不好,急忙披上衣服,赶到庭院里,将他的妻子抱进了怀里。
他说:“蓁蓁,是你家里出事了,对不对?你哭吧,你哭出来,你的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了。”
李蓁蓁哭着说:“仲密,我们的父亲死了,他被宇文泰杀死了。李子雄也被俘虏了,他至今生死未卜……”
她说:“仲密,我不信,我不信……父亲他会死在陕州城!陕州明明是他的驻地。李子雄也被抓走了……为什么,为什么?!他根本就斗不过达奚武!”
高仲密对她说:“蓁蓁,你振作一些,你振作一些……”
李蓁蓁的世界变天了。随着父亲李裔的死去,一霎那之间,她的世界天崩地裂。连日来她的心情就很紧张,骤然惊闻这样可怕的噩耗,一时间让她感到头晕目眩、天旋地转。
李蓁蓁瘫倒在她的丈夫的怀里,浑然没有一丝力气。她听见高仲密在她的耳边,心急如焚地呼唤道:“蓁蓁,你振作一点……你还能听见我的声音吗?”
李蓁蓁的心里在想,上天为什么要对她这么残忍呢?她不想相信,她真的不想相信,她的家庭就这么被一场战争给活生生地拆散了。八月是她生辰的月份,她以后该怎么面对她出生的日子呢?她又该如何面对她父亲的死讯呢?
她手中的那一沓信纸散落在地上,上面又新添了许多泪痕。
她隐约地听见高仲密对她说:“蓁蓁,你不要太过悲痛了。我们不哭了,好不好?”
他说:“蓁蓁,我一定会上战场的,我会给我们的父亲报仇,我负责把李子雄给你找回来……”
他说:“蓁蓁,你还有我啊,我是你的依靠。蓁蓁,你哭得我心都碎了……”
九月份夏去秋至,天色甚好。那一天,高澄的兴致很好。他约上了几个幕僚大臣,一同到皇宫里的猎场去练习射箭。
闲来无事间,高澄便与崔暹聊起了家常。
高澄拉开他的手上的一把弯弓,对准猎场远处的靶心。他对他身旁的崔暹问道:“崔暹,你刚才说什么?赵郡李氏西祖的李徽伯死了?”他的心思不在射箭上,因此显得心不在焉。
崔暹回答他:“是的,世子。李徽伯他是殉国而死。”
高澄又问他:“他的女儿叫什么名字来着?”
崔暹告诉他:“他的女儿名叫李蓁蓁,她就是抢走我的妹妹的丈夫的那个人。”
高澄说:“她叫李蓁蓁呀,我都快把她给忘了。”
自从接到了李裔殉身的消息,李蓁蓁就赶回了平棘县,一直在开业寺为李裔守丧。李蓁蓁失去了她最好的依傍,她的行事不得不更加规矩本分些了。
崔暹说:“高仲密和他的夫人刚刚失去了他们的父亲,我暂且也不好与他们计较些什么了。”
高澄对他说:“李徽伯死于国事,说明他是一位忠臣良将,可惜了我东魏又失去了一个栋梁之才。”
崔暹总是在高澄面前提到高仲密新娶的妻子,他说李徽伯的女儿名叫蓁蓁,高仲密就是因为她才休了自己的妹妹。他对高澄说李蓁蓁是一个孝顺的女儿,自从李裔战死之后,她就一直跪在开业寺的祠堂里,为她的父亲守孝。她时常哭得情难自已,见者流泪闻者伤心。
不知怎地,高澄的心中竟生出了一丝恻隐之心。他从来没有见过李蓁蓁的长相,他的脑海里却不断地浮现出她流泪的样子。
他又听崔暹说起,八月份过完的时候,李蓁蓁收到了她父亲的死讯,然后她就连夜赶回了平棘县。李蓁蓁一直在家中闭门谢客,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谁来了都不见,谁劝她都没有用。崔暹还说,高仲密为了他的妻子遍请名医,给李蓁蓁开了许多消解忧愁的药方,但也都于事无补。李蓁蓁这一个月之内憔悴了不少。
如崔暹所说,自从八月之后,李蓁蓁就在开业寺的祠堂里长跪不起。李裔下葬的时候,李蓁蓁的脸上没有什么多余的表情。后来家中的仆人们将李裔的灵柩打开,李裔带着一脸安详的仪容沉睡在棺椁里。李蓁蓁看到父亲的那一刻,才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失声痛哭起来。她穿着一身素白色的孝服,她的心裂成了千疮百孔的碎片,一双眼睛哭成了血红色。
这座宗祠是一个阴冷又湿寒的狭小的地方。李蓁蓁在那里跪了不知多少天。
李蓁蓁跪在地上忘记了休息,她就这么在李徽伯的棺椁前跪着,一如五年前的她一般。那一年,十六岁的李蓁蓁一定要嫁给高仲密做妾,所以她流着泪跪破了膝盖,也要跟她的父母亲置气。现在能包容她的坏情绪的人不在了。
高澄听完崔暹的讲述,悠悠地说:“要我说,李夫人得的是心病。心病还须心药医。后来,你们可有打探到她的弟弟李子雄在西魏的去向?”
崔暹说:“我们有人在战场上打探到了李子雄的去向。李子雄现在还活着,他被达奚武关押了起来,做了战俘。李子雄人还活着,可是他在西魏的日子,应该也不好过。”
高澄忖度了一番。他说:“达奚武该不会把他也给杀了吧?”
崔暹说:“这就难说了。如果李子雄不肯顺从西魏的人,那他就很难在西魏活下来。”
高澄说:“是啊,真是辛苦李子雄了。我倒是盼着他能在敌军的阵营里活下来,让李裔李徽伯不至于白死。这样的话,赵郡李氏西组还能多延续一些香火,不至于过早地后继无人。”
顿了顿,高澄又说:“说到底,还是高仲密做得过分了。如果他真的这么喜欢李蓁蓁,他完全可以把她娶为平妻的,又何苦将你的妹妹弃之如敝履?”
高仲密的性格偏激狭隘,高澄在朝堂上一早就有所听闻。在高澄的心中,高仲密虽然有才干,但是他的胆识和勇气是比不上他的两个弟弟的。
高仲密是徇私舞弊惯了的,他对待他的亲信们放任如流,他的部下们在朝堂上做错了事,高仲密一味地只知包庇纵容。他对待那些与他不相干的人,却格外地冷酷严苛。高仲密在他的任上,没有一天不是给他的同党们谋取私利的,高家在外放利钱一事更是名声在外,搞得高仲密治下的百姓们苦不堪言。
想到这些事,高澄微微地皱起了眉头。他没有再说话,而是聚精会神地引弓射箭。他的手上一使劲,一支利箭从他的掌心飞出,正中靶心。
众位宾客们都纷纷为他鼓掌。他们欢呼道:“世子好箭法!”“世子近来在箭术上真是大有长进啊!”
崔暹也拍手应和道:“好箭法!好箭法!”
高澄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命人拿了一只新的箭羽来,重新拉开弓箭。
高澄想起了他和高仲密的第一次碰面,是在邺城的朝堂上。
那时高仲密平定了安州的叛乱,他带着妻子儿女们前往邺城复命。高仲密在邺城分到了一处宅子,他和家眷们定居在了邺城。
那一日,高澄在早朝上看到了一张陌生的面孔,陌生却又熟悉。那个人穿着一身武将的官服,他有着健壮的身材,身形颀长。一看便知是习武之人。高澄从来没有见过他,却觉得这个人似曾相识。他长着一张英武不凡的面容。
高澄对他笑着说道:“你叫什么名字?为何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你?”
高仲密对他说:“世子,我叫高慎。你叫我高仲密就好。”
高澄早已在崔暹那里听说过这个名字。他说:“高慎?你就叫高慎?我之前就听说过你的名字。”
看着高澄注视着自己的目光,高仲密突然有些不安。在他面前的这位仪容俊美的少年郎,眼底隐隐有一些不纯善的气势。让人看了不舒服。
高仲密转念一想,便觉得心下了然。他素日与崔暹不和,而高澄在朝堂上又一向器重崔暹。崔暹和崔季舒都是高澄身边的红人。
想必崔暹平日里没有少和高澄告他的黑状,有些闲话就传到了高澄的耳朵里。真真假假谁又分得清呢?
*
东魏天平四年十月,沙苑之战爆发。那时也是西魏的大统三年。
早在战争爆发的前几个月,西魏的关中一带就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饥荒。整个关中地区哀鸿遍野、饿殍遍地,饥荒带来的人间惨象,甚至达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百姓们的家中早已弹尽粮绝。
宇文泰的军队也开始打饥荒。军队缺粮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危难之中,宇文泰只好铤而走险,想要带着他的军队到恒农一带抢劫东魏的粮草。恒农位于河南的函谷关一带,是东魏重要的战略要地。
小关之战由此爆发,宇文泰的军队以少胜多,他带领的兵马迅速包围了恒农一带。
天平四年九月,高欢在宇文泰占领了恒农之际,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西魏。他又命大将高昂率领三万兵马进军河南。
高欢率领他的军队自壶口经蒲津,渡黄河、过洛阳,进军许原,将矛头直指长安。
危急关头,西魏的夏州刺史张琼和灵州刺史曹泥临阵倒戈,背弃西魏投靠高欢。
西魏的华州刺史王王罴誓死捍卫他的州城。华州是西魏的要冲之地,宇文泰派大将王罴镇守重地,又遣使慰问王罴,让他加强守备。王罴对赶来的使者说:“有我这个老罴拦在这里,高欢这个貆子休想过去。”
高欢到达华州之后,他在城楼底下对王罴说:“你为什么还不赶快投降?”
王罴大叫着说:“这座城池就是我王罴的坟墓,我的生死都在这里,想死的就来吧!”
高欢见状只好作罢,没有再攻城。
侯景劝说高欢,让他派遣一路精锐部队,连夜赶往长安。他们的军队里余下的部众,可分为前后两路军队。侯景对高欢说,让前路军队先去迎战宇文泰,如若不敌,再派后路军队冲锋。高欢却因自己人多势众,大意轻敌,拒绝了侯景的提议。
高欢想要纵火烧死宇文泰,却被侯景拦了下来。侯景说:“我们必须活捉宇文泰,把他带回东魏的都城。否则天下百姓没有见到宇文泰的尸骨,只听说了他的死讯,不足以让人信服。”高欢同意了侯景的说辞。
高欢与窦泰、高昂兵分三路前来侵袭西魏,宇文泰想要集中火力攻击窦泰,其他将领却有不同的意见。只有达奚武和苏绰和宇文泰达成一致,于是他们生擒了窦泰。
高欢只好退兵。东魏和西魏的军队隔岸相望,谁也不敢先行一步。
宇文泰派遣达奚武带着两名骑兵去侦查敌军的动向,达奚武无意间撞见了敌军的骑兵,两方针锋相对。达奚武斩获了敌军的人首六级,俘获三人。
高欢到达沙苑时,宇文泰又派达奚武到敌军的阵营里,观察动向。达奚武带着三位骑兵换上了东魏敌军的衣服,继续深入敌营。
到了傍晚时,达奚武行至离敌营一百步的距离,他下马偷听,听见了他们军中的号令。于是达奚武骑在马上,经过了各级军营,宛如夜间巡视一般。遇到有不遵守法令的士兵,达奚武便拿出马鞭来鞭打他们。唯有他自己没有令人怀疑。
就这样,达奚武了解了敌军的战况,并且回到军队报告给了宇文泰。沙园之战结束后,达奚武被任命为大都督,进爵高阳郡公,又授职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达奚武给宇文泰带回的战报是:“高欢的军队想要动身前去长安。”
为了阻止东魏的军队奔赴长安,宇文泰命令部众们在渭水一带架设浮桥,又命他们携带好三日军粮,轻装渡过渭水。西魏的大将赵贵执左路军队,李弼执右路军队。军中的千名军马都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静待东魏军队的来临。
次日午后,高欢率军进入渭水一带。他因以多敌少,再一次大意轻敌。赵贵和李弼乘势追击,奋勇杀入了高欢的军队,将敌军的部队斩为了两截。
高欢眼见大势不好,只好调转马头逃走。宇文泰带领的军队乘胜追击,若干人等行至渭水河上,再度截杀东魏军队。在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里,西魏斩首了敌军数万人,俘获战俘两万余人,缴获兵器铠甲十八万件。
高欢见大势已去,只好骑上骆驼,逃到了黄河的西岸。
在逃亡之中,侯景再一次劝说高欢。他说:“大王可以给我两万兵马,我就能继续进攻宇文泰。”高欢听了十分心动。随军的渤海王妃娄昭君听说了此事,唯恐失去侯景这一员大将,便劝说高欢打消了想法。
远在恒农的高昂听说了高欢兵败的消息,便撤销了他在恒农的守卫。
恰在此时,西魏朝廷补给的援军也来增援宇文泰了。高欢再也没有了胜算,宇文泰在沙苑之战告捷。为了庆祝这场胜利,宇文泰命令将士们在战场上,每人种下了一棵柳树。
回到关中之后,宇文泰晋封柱国大将军。
高欢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从此再也不敢无故向西魏进军。
战事结束了之后,赵郡李氏西祖的李裔被追封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司徒、定州刺史。李裔的长子李旦受封司徒属,袭爵固安县伯。
高慎和高昂两兄弟,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天平四年的年末,高慎高仲密拜认侍中,加开府。
*
天平四年之后,东魏改国号为元象,称为元象初年。
沙苑之战中,高仲密立下了战功。他当然是替他的妻子到战场上为父报仇去了。由此高仲密在皇帝元善见那里得到了关注,他很快得到重用。天平四年年末,他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元象初年年初的时候,高仲密又被外放为兖州刺史。不久他又被调任回国都里,担任御史中尉一职。
此时的高澄正担任吏部尚书。
一切的故事便由元象初年这一年开始说起。
就连高仲密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胞弟高昂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高仲密的脾气一向以急躁著称,高昂比之他的哥哥却更是暴躁。高家两兄弟因为平时的恣意妄为,在朝堂上明里暗里地得罪了不少人。
高昂是渤海高氏的第三子,小字敖曹,因此他的名字又叫高敖曹。高昂自年幼时便很有胆识、气魄。
当时他的父亲高翼请来严师管教自己的儿子,高仲密遍读圣贤书,很得高翼的厚爱。高昂却不服管教,做出很多违背礼教的事情。
高昂时常为自己的不读书开解道:“男儿当横行天下,成就一番事业,谁能端坐在桌案前当一个老博士呢?”
长大之后,高昂跟着大哥哥高乾横行乡里,四处劫掠,又倾尽家财结交剑客。蓨县当地的百姓们对他们十分敬服。高翼对其他人提起高昂这个孩子,总是说:“依这个孩子的性格,如果不能使我灭族的话,将来必会光宗耀祖啊。他绝不会仅仅只是一个州中豪杰。”
高翼又对人说:“我这四个儿子都是‘五眼’,我死后也不知有没有儿子给我添土?”‘五眼’是佛教里的用语,意思是行事不知忌惮。
河阴之变那一年,高乾和高昂两兄弟在河济聚众起义。他们先是投靠葛荣的势力,屡次击败北魏的军队。后来又双双依附于孝庄帝元子攸,投降于北魏的朝廷。
那时的元子攸还是被尔朱荣操纵的傀儡皇帝。虽然他与高翼的儿子们交好,举动之间却处处受制于人。因此高乾和高昂不仅没有在元子攸手上得到重用,还被尔朱荣多加防备。高昂更是被尔朱荣关押到了驼牛署。
一直到元子攸设计杀掉了尔朱荣,高乾和高昂才重新有了用武之地,效忠于北魏的朝廷。
尔朱荣被杀之后,尔朱家族起兵征讨皇帝元子攸。高翼四子临危受命,高乾带着军队从冀州地区驰援洛阳。元子攸将高乾任命为河北大使,将高昂任命为直阁将军。元子攸让他们兄弟二人返回家乡,筹备兵马以来增援。
高乾和高昂临行时,元子攸亲自把他们送到了黄河边。他举起酒杯,指着河水说:“你们兄弟是冀州豪杰,一定能让士兵为你们卖命。我在京城倘若遭遇不测,你们可以为我支援。”
高乾流着眼泪,接受了诏命。高昂则拔剑起舞,发誓要为元子攸效命。
元子攸和尔朱家族的战役还没有打完,高翼就先病逝于冀州。高翼死后,高昂和几个兄弟们安葬了他们的父亲。高昂对着高翼的坟墓说:“您生前就怕死后没有人给您添土,现在您知道我的本事了吧。”
后来元子攸被尔朱荣的弟弟尔朱兆缢杀于晋阳佛寺。元子攸死后,高欢在朝堂上独揽大权,扶持安定王元朗为帝。高昂跟随高欢击败了尔朱兆的军队。
转过年来的中兴二年,高欢与尔朱兆爆发了韩陵之战,高昂参战。当时,高昂的部下王桃汤、东方老等都是军队里的汉人。高欢便对高昂说:“高都督,你所统领的都是汉人子弟,打起仗来恐怕不济事。我想分给你一千多名鲜卑族的士兵,你意下如何?”
高昂回答他:“我这些部众已训练了很久,他们前后经历过多次战斗,战斗力不弱于鲜卑人。现在如果加入鲜卑人,军队不能合作协调,这些将士们赢了就会互相争抢共鸣,输了就会相互推诿罪责。我自愿一个人带领汉人的兵马,不需要另外的鲜卑人。”高欢同意了他的要求。
韩陵之战大捷,高昂果然立下战功。
元朗登基之后不久,高欢便毒杀了元朗,另立北魏宗室元修为帝。高翼四子被夹在高欢与元修两派势力之间掣肘,高欢便设计让元修赐死了高乾。
元修还想派人秘密地除掉高昂。高昂却在听闻了大哥哥的死讯之后,率先察觉了元修的动机。高昂带着人手潜伏在半路上,拦截了元修派来的密使,并且带着他的部下们赶赴晋阳投靠了高欢。
高欢在晋阳见到了高昂。高欢假惺惺地抱着他流泪说:“天子枉害了司空的性命。”司空是高乾当时的官职。
高翼剩下的三个儿子们,由此加倍地为高欢卖命,不敢有二心。
元修叛逃之后,元善见称帝。高欢想要任命高昂为司空,高昂却因哥哥高乾生前曾经担任司空一职,不肯上任。高欢只好改任高昂为司徒。
高昂的性格狷狂桀骜。东魏的御史中丞刘贵是高欢早年的故交,在高欢跟随尔朱荣起义时,对他多有照拂。刘贵又名刘懿,他是匈奴族人,他的父亲时肆州刺史刘乾。因此刘贵的内心十分看不起汉人。那个年代汉人的地位很低。
有一次,高昂正在和北豫州刺史郑严祖玩一种握槊的游戏。刘贵有事找郑严祖,便派一名使者到军营里找郑严祖,刚好撞见高昂和郑严祖在握槊。
高昂不肯放郑严祖离开,他便把刘贵派来的使者用木枷锁住。那使者对他说:“你用木枷锁住我容易,但要给我开枷时可就难了。”
高昂闻言便拔出刀来,顺着木枷砍断了使者的脖子。然后,他说:“这又有什么难的?”刘贵听闻使者已死,却也不敢追究此事。
第二天,高昂与刘贵正坐在一起。有人进来禀报说,黄河发了大水,淹死了很多治理黄河的民工。刘贵便说:“汉人也不过才值一个钱而已,死了就死了吧!”高昂听了这番话,大怒,拔出刀来就向刘贵砍去。
刘贵跑回了军营,高昂便命人敲鼓,集合了军队,想要攻打刘贵的营寨。后来经过侯景等人的百般劝阻,高昂方才罢休。
高欢平日里向将士们发号施令时,时常用鲜卑语。但是只要有高昂在,便改用汉语。
沙苑之战中,高昂再度立下战功。
战时高昂被任命为西南道大都督,率兵攻打上洛。高昂在渡河时,对河神祭拜道:“河伯是水中之神,高敖曹是地上之虎。今天经过你的地盘,故赐予你痛饮一番。”说着,他便把酒倒入了河中。
司马子如的儿子是司马消难,司马消难和高季式是故交。高季式喜欢喝酒,高澄就赏赐给司马消难很多美酒佳肴,让他到高季式的府邸上摆酒,并让当时同高季式交好的许多人都到他的府邸上做客。高澄对高季式的优待就是如此。
那一日,司马子如又和高季式在一起喝酒,孙搴也在酒桌上陪着他们尽兴。孙搴就是这样一个草莽之人,喝起酒来跟不要命似的。结果孙搴不幸死于饮酒过度,在酒桌上丢掉了他的性命,年近五十二岁。
高欢听闻了孙搴的死讯,亲自到孙搴的灵堂哀悼。司马子如自知犯下大错,跪在地上向高欢请罪。
高欢责备他说:“你折断了我的右臂,必须找一个人来还给我。”
在高欢的责难之下,司马子如给高欢举荐了中书郎魏收。魏收是东魏的文臣,他是国史《魏书》的作者,也是东魏时一位出了名的以书收贿的官员。魏收在文学创作上有大才。高欢听从了司马子如的话,将魏收任命为宰相主簿。
高欢又让高季式给他推荐一名官员。他说:“你和司马子如害死了我的孙搴。眼下魏收处理公文不合我的心意。之前有人给我推荐过一个人,说他处理事情严谨、周密。那个人叫什么名字?”
高季式说那个人叫陈元康,是冀州广宗人,目前他正在司徒那里担任司徒记室。高季式还说:“陈元康能在黑夜里昏暗无光的环境下撰写公文,他是一个办事非常利落的人。”
高欢便把陈元康调到了自己身边,日渐得到重用。高欢让陈元康担任大机密功曹,掌管机密要事,后来又把他提拔为大行台都官郎。
有一次高欢外出的时候,陈元康随行在一旁。高欢突然心血来潮,一口气下达了九十多条指令,陈元康竟然悉数记在心里。陈元康秉性柔顺严谨,高欢时常感叹道:“陈元康实在是一个难得的人,他是上天恩赐给我的礼物。”
高季式说陈元康“擅暗书”,在黑夜里也能书写文字。高欢想检验这件事情的真假。在一个风雪夜的日子里,陈元康跟随高欢出征在外讨伐刘蠹升,高欢便下令让陈元康写一封军书。高欢让两名部下用头顶起一张毛毡,作为写字的桌案。陈元康在雪夜里运笔,将纸写得飒飒作响,笔都来不及被冷风冻住了。俄顷,他便写完了数张纸。此时毛笔也冻住了。
高欢大喜过望,称赞陈元康说:“你比之孔子,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从此更加看重陈元康。
那些年高澄在邺城辅政,有时他做错了事,或是根本也没做错什么事,高欢都要对他非打即骂,动辄一顿拳打脚踢,甚至是棍棒相加。陈元康得知此事后,流着泪对高欢哭诉道:“大王教训世子,应该按照理法来教育他。您的仪容风范就是世子的楷模。您怎么能像这样教训你的儿女呢!”陈元康的言辞恳切,以至于声泪俱下,让高欢十分动容。
高欢没有改掉对高澄的鞭笞教育,唯一改变的事情,就是他教训儿子的时候,都小心不要让陈元康知道。每一次高欢殴打儿子的时候,都对他的手下责令说:“这件事不要让陈元康知道。”高欢对陈元康的宽厚爱重大致如此。
陈元康有贤才,但他的人品受人诟病。北魏尚书仆射卢道虔的女儿出身范阳卢氏,门第十分高贵。卢氏她的公公郭琼坐罪被赐死,他的妻子儿女全部的家财被抄没,高欢就把卢氏赐给了陈元康为妻。
陈元康当时已有妻子李氏,但是为了攀交权贵,提高自己的门阀,陈元康休掉了他的结发妻子,另娶卢氏为妻。这件事在朝中被人议论纷纷。
陈元康他不是一个清廉的人。他的好朋友是东魏著名的贪官祖珽。陈元康在任期间,和祖珽四处收受贿赂,所得的金银和财帛不计其数。两个人经常呼朋引伴,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做声色犬马之游,好不快活。
陈元康放利钱的生意更是遍及州郡,引起当地百姓的不满。
在高欢心里,陈元康依旧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人。高欢曾经开玩笑说:“陈元康用心诚实,必与我儿相抱死。”这句话在后来一语成谶。
天平四年时,高澄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他是一个长相俊俏的男孩,后来高澄给他起名为“孝瑜”。
高孝瑜的生母是宋娘。宋娘是北魏吏部尚书宋牟的女儿,宋是她的姓氏。宋娘原本是北魏宗室颍川王元斌之的妻子,她是他的王妃。三年前,元斌之跟随元修出逃到西魏,抛下了他的家室远走高飞。徒留宋娘一个人在洛阳生活,日夜盼望她的丈夫归来。
宋娘没有等到元斌之回朝。
高澄上朝辅政之后,他需要笼络有家世背景的女子,巩固渤海高氏在朝堂上的地位。宋娘因其汉人宗族的身家背景,被高澄寻访而至,他把她收留在了晋阳王府,保她一世富贵平安。
宋娘的肚子也很争气,次年便给高澄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婴。高欢和娄昭君都非常高兴。
这是高澄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让他倍感珍惜。高澄希望他的孩子们聪明孝顺,希望他的孩子们成长为美玉一般的男子。因此他的孩子们的名字中都带着“孝”字和“玉”字。
*
又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高仲密和他的妻子在府邸上饮酒消暑。自从元善见迁都邺城以后,渤海高氏的兄弟们也都举家搬往了邺城。高仲密和李蓁蓁已在邺城定居多年。
八月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八月是李蓁蓁生辰的日子,也是她一年之中最看重的日子。高家的府邸上暖风熏人,空气中沉浸着桃子成熟的芳香,和一坛坛陈年老酒醉人的香气。
李蓁蓁正在自家的院子里酿桃子酒,那种酒在民间的俗称是“桃花酿”。
八月是李蓁蓁回娘家给自己过寿辰的日子。往年的这个时候,无论李蓁蓁追随着她的丈夫调任到哪里就职,赵郡平棘县总会有人造访。他们会给高仲密的府邸上递上信函,请高仲密和他们的四小姐回开业寺的老家喝酒。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如今,李蓁蓁也在高仲密的府邸上摆酒庆祝。
她和高仲密正坐在院子里乘凉,他们正喝着一坛新酿的桃子酒。
李蓁蓁想家了。此刻的她在想爹娘什么时候才能再派人来,请他们回赵郡平棘县的老家。她想念她的爹娘,想念她的大哥哥李旦,想念李子雄和她的两位哥哥了。
然而,李蓁蓁却只能给高仲密再倒上一杯酒。她说:“仲密,我们再喝一杯吧。”
高仲密宠溺地对她说:“你就接着喝吧。你喝醉了酒,也许赵郡李氏的人,明天一早就派人来接你回娘家了。到时候你醉得走都走不动路。”
他想说的是,他的大姑娘也真是的,明明都已经嫁人了,谁家的姑娘还像她一样,时不时地就想着回娘家住一段时间呢?要是让外人知道了,他们会以为他婚后对李蓁蓁不好呢。让她一心想往娘家跑。
这一年的李蓁蓁没有收到娘家人请她回家过寿辰的来信,她等来的是李裔李徽伯在战场上的死讯。
天平四年八月,西魏权臣宇文泰领兵进军东魏,很快就率兵攻占了陕州城。李蓁蓁的父亲李裔时任陕州刺史,他率军迎敌出战,却终因寡不敌众,被宇文泰和达奚武等人俘获。
宇文泰一行人同时俘获的,还有李裔的少子李子雄。那是他生平第一次跟随父亲征战在沙场上,却出师不利。
最终李裔李徽伯被杀,李裔的第五子李子雄被俘。他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在自己的面前被杀,却束手无策。
这一年的八月,李蓁蓁在高仲密的府邸上,等着赵郡李氏的来信等了很久。开业寺里迟迟没有人来信,李蓁蓁从最初的翘首企盼,到兴致低沉,再到心里隐隐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她感到家中有人最近可能遭遇了不测,她的心里莫名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的感觉。
八月的尾声已至,秋天是苹果熟了的季节,初秋将至。
李蓁蓁近来感到的压力很大,让她整个人都憔悴了起来,消瘦了一圈。高仲密总是安慰她不会有事的,是她想得太多了,她想了太多不会发生的事情。李蓁蓁苍白的脸就像是没有熟透的,夹生的苹果皮。
当第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到地上的时候,李蓁蓁终于收到了开业寺的来信。
那一天的天色很早,天刚亮,就有信使敲响了高家的大门。明明有仆役可以去开门的,李蓁蓁却叫住了他,她坚持披上了衣服,要自己去开门。来人果然是平棘县的人。
李蓁蓁意外收到了家中的来信,起先,她还以为是爹娘叫她回平棘县喝酒。可是,她掂量着自己手中一沓厚厚的信函,倒觉着它不像是一封家书,而是一份战报。
家书哪里有写得这么长的?
李蓁蓁的心中陡然闪过一丝不安的念头。该不会是?她又安慰自己不会,不是的,她不过是在胡思乱想而已。
她拆开书信的手指有些微微地发抖。
那是一封卢夫人亲手写给她的家书,信纸上缀满了卢夫人的泪痕。有些泪水滴在信上的墨渍上,将墨水晕染开,像是这封书信也在流泪一样。
卢夫人在书信中写明了李裔的死讯,和李子雄被俘的消息。噩耗传来,宛如晴天霹雳,硬生生地打在了李蓁蓁的身上。李蓁蓁在尖叫了一声之后,不由得悲恸大哭。
高仲密听见院子里传来了女人哭闹的声音,他听见是李蓁蓁的声音,便知道赵郡李氏西祖出了事。他心说不好,急忙披上衣服,赶到庭院里,将他的妻子抱进了怀里。
他说:“蓁蓁,是你家里出事了,对不对?你哭吧,你哭出来,你的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了。”
李蓁蓁哭着说:“仲密,我们的父亲死了,他被宇文泰杀死了。李子雄也被俘虏了,他至今生死未卜……”
她说:“仲密,我不信,我不信……父亲他会死在陕州城!陕州明明是他的驻地。李子雄也被抓走了……为什么,为什么?!他根本就斗不过达奚武!”
高仲密对她说:“蓁蓁,你振作一些,你振作一些……”
李蓁蓁的世界变天了。随着父亲李裔的死去,一霎那之间,她的世界天崩地裂。连日来她的心情就很紧张,骤然惊闻这样可怕的噩耗,一时间让她感到头晕目眩、天旋地转。
李蓁蓁瘫倒在她的丈夫的怀里,浑然没有一丝力气。她听见高仲密在她的耳边,心急如焚地呼唤道:“蓁蓁,你振作一点……你还能听见我的声音吗?”
李蓁蓁的心里在想,上天为什么要对她这么残忍呢?她不想相信,她真的不想相信,她的家庭就这么被一场战争给活生生地拆散了。八月是她生辰的月份,她以后该怎么面对她出生的日子呢?她又该如何面对她父亲的死讯呢?
她手中的那一沓信纸散落在地上,上面又新添了许多泪痕。
她隐约地听见高仲密对她说:“蓁蓁,你不要太过悲痛了。我们不哭了,好不好?”
他说:“蓁蓁,我一定会上战场的,我会给我们的父亲报仇,我负责把李子雄给你找回来……”
他说:“蓁蓁,你还有我啊,我是你的依靠。蓁蓁,你哭得我心都碎了……”
九月份夏去秋至,天色甚好。那一天,高澄的兴致很好。他约上了几个幕僚大臣,一同到皇宫里的猎场去练习射箭。
闲来无事间,高澄便与崔暹聊起了家常。
高澄拉开他的手上的一把弯弓,对准猎场远处的靶心。他对他身旁的崔暹问道:“崔暹,你刚才说什么?赵郡李氏西祖的李徽伯死了?”他的心思不在射箭上,因此显得心不在焉。
崔暹回答他:“是的,世子。李徽伯他是殉国而死。”
高澄又问他:“他的女儿叫什么名字来着?”
崔暹告诉他:“他的女儿名叫李蓁蓁,她就是抢走我的妹妹的丈夫的那个人。”
高澄说:“她叫李蓁蓁呀,我都快把她给忘了。”
自从接到了李裔殉身的消息,李蓁蓁就赶回了平棘县,一直在开业寺为李裔守丧。李蓁蓁失去了她最好的依傍,她的行事不得不更加规矩本分些了。
崔暹说:“高仲密和他的夫人刚刚失去了他们的父亲,我暂且也不好与他们计较些什么了。”
高澄对他说:“李徽伯死于国事,说明他是一位忠臣良将,可惜了我东魏又失去了一个栋梁之才。”
崔暹总是在高澄面前提到高仲密新娶的妻子,他说李徽伯的女儿名叫蓁蓁,高仲密就是因为她才休了自己的妹妹。他对高澄说李蓁蓁是一个孝顺的女儿,自从李裔战死之后,她就一直跪在开业寺的祠堂里,为她的父亲守孝。她时常哭得情难自已,见者流泪闻者伤心。
不知怎地,高澄的心中竟生出了一丝恻隐之心。他从来没有见过李蓁蓁的长相,他的脑海里却不断地浮现出她流泪的样子。
他又听崔暹说起,八月份过完的时候,李蓁蓁收到了她父亲的死讯,然后她就连夜赶回了平棘县。李蓁蓁一直在家中闭门谢客,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谁来了都不见,谁劝她都没有用。崔暹还说,高仲密为了他的妻子遍请名医,给李蓁蓁开了许多消解忧愁的药方,但也都于事无补。李蓁蓁这一个月之内憔悴了不少。
如崔暹所说,自从八月之后,李蓁蓁就在开业寺的祠堂里长跪不起。李裔下葬的时候,李蓁蓁的脸上没有什么多余的表情。后来家中的仆人们将李裔的灵柩打开,李裔带着一脸安详的仪容沉睡在棺椁里。李蓁蓁看到父亲的那一刻,才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失声痛哭起来。她穿着一身素白色的孝服,她的心裂成了千疮百孔的碎片,一双眼睛哭成了血红色。
这座宗祠是一个阴冷又湿寒的狭小的地方。李蓁蓁在那里跪了不知多少天。
李蓁蓁跪在地上忘记了休息,她就这么在李徽伯的棺椁前跪着,一如五年前的她一般。那一年,十六岁的李蓁蓁一定要嫁给高仲密做妾,所以她流着泪跪破了膝盖,也要跟她的父母亲置气。现在能包容她的坏情绪的人不在了。
高澄听完崔暹的讲述,悠悠地说:“要我说,李夫人得的是心病。心病还须心药医。后来,你们可有打探到她的弟弟李子雄在西魏的去向?”
崔暹说:“我们有人在战场上打探到了李子雄的去向。李子雄现在还活着,他被达奚武关押了起来,做了战俘。李子雄人还活着,可是他在西魏的日子,应该也不好过。”
高澄忖度了一番。他说:“达奚武该不会把他也给杀了吧?”
崔暹说:“这就难说了。如果李子雄不肯顺从西魏的人,那他就很难在西魏活下来。”
高澄说:“是啊,真是辛苦李子雄了。我倒是盼着他能在敌军的阵营里活下来,让李裔李徽伯不至于白死。这样的话,赵郡李氏西组还能多延续一些香火,不至于过早地后继无人。”
顿了顿,高澄又说:“说到底,还是高仲密做得过分了。如果他真的这么喜欢李蓁蓁,他完全可以把她娶为平妻的,又何苦将你的妹妹弃之如敝履?”
高仲密的性格偏激狭隘,高澄在朝堂上一早就有所听闻。在高澄的心中,高仲密虽然有才干,但是他的胆识和勇气是比不上他的两个弟弟的。
高仲密是徇私舞弊惯了的,他对待他的亲信们放任如流,他的部下们在朝堂上做错了事,高仲密一味地只知包庇纵容。他对待那些与他不相干的人,却格外地冷酷严苛。高仲密在他的任上,没有一天不是给他的同党们谋取私利的,高家在外放利钱一事更是名声在外,搞得高仲密治下的百姓们苦不堪言。
想到这些事,高澄微微地皱起了眉头。他没有再说话,而是聚精会神地引弓射箭。他的手上一使劲,一支利箭从他的掌心飞出,正中靶心。
众位宾客们都纷纷为他鼓掌。他们欢呼道:“世子好箭法!”“世子近来在箭术上真是大有长进啊!”
崔暹也拍手应和道:“好箭法!好箭法!”
高澄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命人拿了一只新的箭羽来,重新拉开弓箭。
高澄想起了他和高仲密的第一次碰面,是在邺城的朝堂上。
那时高仲密平定了安州的叛乱,他带着妻子儿女们前往邺城复命。高仲密在邺城分到了一处宅子,他和家眷们定居在了邺城。
那一日,高澄在早朝上看到了一张陌生的面孔,陌生却又熟悉。那个人穿着一身武将的官服,他有着健壮的身材,身形颀长。一看便知是习武之人。高澄从来没有见过他,却觉得这个人似曾相识。他长着一张英武不凡的面容。
高澄对他笑着说道:“你叫什么名字?为何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你?”
高仲密对他说:“世子,我叫高慎。你叫我高仲密就好。”
高澄早已在崔暹那里听说过这个名字。他说:“高慎?你就叫高慎?我之前就听说过你的名字。”
看着高澄注视着自己的目光,高仲密突然有些不安。在他面前的这位仪容俊美的少年郎,眼底隐隐有一些不纯善的气势。让人看了不舒服。
高仲密转念一想,便觉得心下了然。他素日与崔暹不和,而高澄在朝堂上又一向器重崔暹。崔暹和崔季舒都是高澄身边的红人。
想必崔暹平日里没有少和高澄告他的黑状,有些闲话就传到了高澄的耳朵里。真真假假谁又分得清呢?
*
东魏天平四年十月,沙苑之战爆发。那时也是西魏的大统三年。
早在战争爆发的前几个月,西魏的关中一带就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饥荒。整个关中地区哀鸿遍野、饿殍遍地,饥荒带来的人间惨象,甚至达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百姓们的家中早已弹尽粮绝。
宇文泰的军队也开始打饥荒。军队缺粮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危难之中,宇文泰只好铤而走险,想要带着他的军队到恒农一带抢劫东魏的粮草。恒农位于河南的函谷关一带,是东魏重要的战略要地。
小关之战由此爆发,宇文泰的军队以少胜多,他带领的兵马迅速包围了恒农一带。
天平四年九月,高欢在宇文泰占领了恒农之际,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西魏。他又命大将高昂率领三万兵马进军河南。
高欢率领他的军队自壶口经蒲津,渡黄河、过洛阳,进军许原,将矛头直指长安。
危急关头,西魏的夏州刺史张琼和灵州刺史曹泥临阵倒戈,背弃西魏投靠高欢。
西魏的华州刺史王王罴誓死捍卫他的州城。华州是西魏的要冲之地,宇文泰派大将王罴镇守重地,又遣使慰问王罴,让他加强守备。王罴对赶来的使者说:“有我这个老罴拦在这里,高欢这个貆子休想过去。”
高欢到达华州之后,他在城楼底下对王罴说:“你为什么还不赶快投降?”
王罴大叫着说:“这座城池就是我王罴的坟墓,我的生死都在这里,想死的就来吧!”
高欢见状只好作罢,没有再攻城。
侯景劝说高欢,让他派遣一路精锐部队,连夜赶往长安。他们的军队里余下的部众,可分为前后两路军队。侯景对高欢说,让前路军队先去迎战宇文泰,如若不敌,再派后路军队冲锋。高欢却因自己人多势众,大意轻敌,拒绝了侯景的提议。
高欢想要纵火烧死宇文泰,却被侯景拦了下来。侯景说:“我们必须活捉宇文泰,把他带回东魏的都城。否则天下百姓没有见到宇文泰的尸骨,只听说了他的死讯,不足以让人信服。”高欢同意了侯景的说辞。
高欢与窦泰、高昂兵分三路前来侵袭西魏,宇文泰想要集中火力攻击窦泰,其他将领却有不同的意见。只有达奚武和苏绰和宇文泰达成一致,于是他们生擒了窦泰。
高欢只好退兵。东魏和西魏的军队隔岸相望,谁也不敢先行一步。
宇文泰派遣达奚武带着两名骑兵去侦查敌军的动向,达奚武无意间撞见了敌军的骑兵,两方针锋相对。达奚武斩获了敌军的人首六级,俘获三人。
高欢到达沙苑时,宇文泰又派达奚武到敌军的阵营里,观察动向。达奚武带着三位骑兵换上了东魏敌军的衣服,继续深入敌营。
到了傍晚时,达奚武行至离敌营一百步的距离,他下马偷听,听见了他们军中的号令。于是达奚武骑在马上,经过了各级军营,宛如夜间巡视一般。遇到有不遵守法令的士兵,达奚武便拿出马鞭来鞭打他们。唯有他自己没有令人怀疑。
就这样,达奚武了解了敌军的战况,并且回到军队报告给了宇文泰。沙园之战结束后,达奚武被任命为大都督,进爵高阳郡公,又授职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达奚武给宇文泰带回的战报是:“高欢的军队想要动身前去长安。”
为了阻止东魏的军队奔赴长安,宇文泰命令部众们在渭水一带架设浮桥,又命他们携带好三日军粮,轻装渡过渭水。西魏的大将赵贵执左路军队,李弼执右路军队。军中的千名军马都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静待东魏军队的来临。
次日午后,高欢率军进入渭水一带。他因以多敌少,再一次大意轻敌。赵贵和李弼乘势追击,奋勇杀入了高欢的军队,将敌军的部队斩为了两截。
高欢眼见大势不好,只好调转马头逃走。宇文泰带领的军队乘胜追击,若干人等行至渭水河上,再度截杀东魏军队。在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里,西魏斩首了敌军数万人,俘获战俘两万余人,缴获兵器铠甲十八万件。
高欢见大势已去,只好骑上骆驼,逃到了黄河的西岸。
在逃亡之中,侯景再一次劝说高欢。他说:“大王可以给我两万兵马,我就能继续进攻宇文泰。”高欢听了十分心动。随军的渤海王妃娄昭君听说了此事,唯恐失去侯景这一员大将,便劝说高欢打消了想法。
远在恒农的高昂听说了高欢兵败的消息,便撤销了他在恒农的守卫。
恰在此时,西魏朝廷补给的援军也来增援宇文泰了。高欢再也没有了胜算,宇文泰在沙苑之战告捷。为了庆祝这场胜利,宇文泰命令将士们在战场上,每人种下了一棵柳树。
回到关中之后,宇文泰晋封柱国大将军。
高欢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从此再也不敢无故向西魏进军。
战事结束了之后,赵郡李氏西祖的李裔被追封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司徒、定州刺史。李裔的长子李旦受封司徒属,袭爵固安县伯。
高慎和高昂两兄弟,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天平四年的年末,高慎高仲密拜认侍中,加开府。
*
天平四年之后,东魏改国号为元象,称为元象初年。
沙苑之战中,高仲密立下了战功。他当然是替他的妻子到战场上为父报仇去了。由此高仲密在皇帝元善见那里得到了关注,他很快得到重用。天平四年年末,他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元象初年年初的时候,高仲密又被外放为兖州刺史。不久他又被调任回国都里,担任御史中尉一职。
此时的高澄正担任吏部尚书。
一切的故事便由元象初年这一年开始说起。
就连高仲密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胞弟高昂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高仲密的脾气一向以急躁著称,高昂比之他的哥哥却更是暴躁。高家两兄弟因为平时的恣意妄为,在朝堂上明里暗里地得罪了不少人。
高昂是渤海高氏的第三子,小字敖曹,因此他的名字又叫高敖曹。高昂自年幼时便很有胆识、气魄。
当时他的父亲高翼请来严师管教自己的儿子,高仲密遍读圣贤书,很得高翼的厚爱。高昂却不服管教,做出很多违背礼教的事情。
高昂时常为自己的不读书开解道:“男儿当横行天下,成就一番事业,谁能端坐在桌案前当一个老博士呢?”
长大之后,高昂跟着大哥哥高乾横行乡里,四处劫掠,又倾尽家财结交剑客。蓨县当地的百姓们对他们十分敬服。高翼对其他人提起高昂这个孩子,总是说:“依这个孩子的性格,如果不能使我灭族的话,将来必会光宗耀祖啊。他绝不会仅仅只是一个州中豪杰。”
高翼又对人说:“我这四个儿子都是‘五眼’,我死后也不知有没有儿子给我添土?”‘五眼’是佛教里的用语,意思是行事不知忌惮。
河阴之变那一年,高乾和高昂两兄弟在河济聚众起义。他们先是投靠葛荣的势力,屡次击败北魏的军队。后来又双双依附于孝庄帝元子攸,投降于北魏的朝廷。
那时的元子攸还是被尔朱荣操纵的傀儡皇帝。虽然他与高翼的儿子们交好,举动之间却处处受制于人。因此高乾和高昂不仅没有在元子攸手上得到重用,还被尔朱荣多加防备。高昂更是被尔朱荣关押到了驼牛署。
一直到元子攸设计杀掉了尔朱荣,高乾和高昂才重新有了用武之地,效忠于北魏的朝廷。
尔朱荣被杀之后,尔朱家族起兵征讨皇帝元子攸。高翼四子临危受命,高乾带着军队从冀州地区驰援洛阳。元子攸将高乾任命为河北大使,将高昂任命为直阁将军。元子攸让他们兄弟二人返回家乡,筹备兵马以来增援。
高乾和高昂临行时,元子攸亲自把他们送到了黄河边。他举起酒杯,指着河水说:“你们兄弟是冀州豪杰,一定能让士兵为你们卖命。我在京城倘若遭遇不测,你们可以为我支援。”
高乾流着眼泪,接受了诏命。高昂则拔剑起舞,发誓要为元子攸效命。
元子攸和尔朱家族的战役还没有打完,高翼就先病逝于冀州。高翼死后,高昂和几个兄弟们安葬了他们的父亲。高昂对着高翼的坟墓说:“您生前就怕死后没有人给您添土,现在您知道我的本事了吧。”
后来元子攸被尔朱荣的弟弟尔朱兆缢杀于晋阳佛寺。元子攸死后,高欢在朝堂上独揽大权,扶持安定王元朗为帝。高昂跟随高欢击败了尔朱兆的军队。
转过年来的中兴二年,高欢与尔朱兆爆发了韩陵之战,高昂参战。当时,高昂的部下王桃汤、东方老等都是军队里的汉人。高欢便对高昂说:“高都督,你所统领的都是汉人子弟,打起仗来恐怕不济事。我想分给你一千多名鲜卑族的士兵,你意下如何?”
高昂回答他:“我这些部众已训练了很久,他们前后经历过多次战斗,战斗力不弱于鲜卑人。现在如果加入鲜卑人,军队不能合作协调,这些将士们赢了就会互相争抢共鸣,输了就会相互推诿罪责。我自愿一个人带领汉人的兵马,不需要另外的鲜卑人。”高欢同意了他的要求。
韩陵之战大捷,高昂果然立下战功。
元朗登基之后不久,高欢便毒杀了元朗,另立北魏宗室元修为帝。高翼四子被夹在高欢与元修两派势力之间掣肘,高欢便设计让元修赐死了高乾。
元修还想派人秘密地除掉高昂。高昂却在听闻了大哥哥的死讯之后,率先察觉了元修的动机。高昂带着人手潜伏在半路上,拦截了元修派来的密使,并且带着他的部下们赶赴晋阳投靠了高欢。
高欢在晋阳见到了高昂。高欢假惺惺地抱着他流泪说:“天子枉害了司空的性命。”司空是高乾当时的官职。
高翼剩下的三个儿子们,由此加倍地为高欢卖命,不敢有二心。
元修叛逃之后,元善见称帝。高欢想要任命高昂为司空,高昂却因哥哥高乾生前曾经担任司空一职,不肯上任。高欢只好改任高昂为司徒。
高昂的性格狷狂桀骜。东魏的御史中丞刘贵是高欢早年的故交,在高欢跟随尔朱荣起义时,对他多有照拂。刘贵又名刘懿,他是匈奴族人,他的父亲时肆州刺史刘乾。因此刘贵的内心十分看不起汉人。那个年代汉人的地位很低。
有一次,高昂正在和北豫州刺史郑严祖玩一种握槊的游戏。刘贵有事找郑严祖,便派一名使者到军营里找郑严祖,刚好撞见高昂和郑严祖在握槊。
高昂不肯放郑严祖离开,他便把刘贵派来的使者用木枷锁住。那使者对他说:“你用木枷锁住我容易,但要给我开枷时可就难了。”
高昂闻言便拔出刀来,顺着木枷砍断了使者的脖子。然后,他说:“这又有什么难的?”刘贵听闻使者已死,却也不敢追究此事。
第二天,高昂与刘贵正坐在一起。有人进来禀报说,黄河发了大水,淹死了很多治理黄河的民工。刘贵便说:“汉人也不过才值一个钱而已,死了就死了吧!”高昂听了这番话,大怒,拔出刀来就向刘贵砍去。
刘贵跑回了军营,高昂便命人敲鼓,集合了军队,想要攻打刘贵的营寨。后来经过侯景等人的百般劝阻,高昂方才罢休。
高欢平日里向将士们发号施令时,时常用鲜卑语。但是只要有高昂在,便改用汉语。
沙苑之战中,高昂再度立下战功。
战时高昂被任命为西南道大都督,率兵攻打上洛。高昂在渡河时,对河神祭拜道:“河伯是水中之神,高敖曹是地上之虎。今天经过你的地盘,故赐予你痛饮一番。”说着,他便把酒倒入了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