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泰兵败之后,被宇文泰和达奚武生擒。此时的高昂刚刚攻陷上洛,正要带兵进军蓝田关。高欢让高昂一个人折返军营。高昂不忍心丢下他的部众,他便带着军队冲入乱阵中之中,奋力拼杀,带着他的兵马全部退回了阵营。
在缠斗之中,高昂身中流矢。他的伤势很严重,恐怕无法医治。他便对着身边的人说道:“我死了没有什么好遗憾的,只可惜我见不到高季式当刺史了。”
高欢听说之后,马上任命高季式为济州刺史。
元象元年这一年,对高昂来说,充满了凶险的征兆,并且这些征兆在高昂的身上应验了。
元象元年,高昂进封京兆郡公。他与侯景等人围攻金墉,金墉是河南四镇之一的城池。他们在金墉与宇文泰交战。
当时,高昂的家奴京兆犯了一个微小的过失,高昂一怒之下杀死了他。京兆在死前对高昂说道:“我三次救你于危难之中,你怎么能因为一点微小的错误,就把我给杀了呢?”
京兆含恨死去了。
当天晚上,高昂在军营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京兆还活着,京兆把他身上的血涂在了高昂的身上。高昂醒后大怒,又命人将京兆的尸体上的双腿打断了。
结果高昂在梦中分摊了京兆的血,在战场上也分摊了京兆的不幸。
金墉一战,高昂大意轻敌。宇文泰大败高昂,并且让军中集中火力猛攻他一个人,危难之际高昂全军覆没,他只能单骑突围,逃到了河阳城。
当时的河阳太守高永乐与高昂宿有旧怨。高永乐看到高昂逃往自己的地盘上,便关闭了城门不让他进城。高昂又要求从城墙上放一根绳子下来,见无人理睬他,便拔刀劈向了城门。城门还没有被他劈开,追兵就已经赶到了。高昂无奈只得藏到了护城河下。
追兵俘获了高昂的家奴,并向他追问高昂的下落。那家奴指出了高昂的藏身之处。高昂自知难免一死,于是他便也不再躲藏,而是仰起脑袋对追兵说:“来吧!送你一个开国公的爵位。”
追兵将高昂枭首而亡。高昂死时,时年三十八岁。
高欢得知高昂战死的消息,如丧肝胆。
高欢深恨高永乐不给高昂开城门,他杖责了高永乐二百军棍,撤销了他的北豫州刺史的职位,将他的家产悉数抄没。
高欢问高永乐为什么要这样做,高永乐对他说:“裴监为长史,辛公正为别驾,受大王委任托付,我连酒食都不敢吃得太奢侈。”
高欢便将高永乐又复任为济州刺史,并对他说:“你在任上只要不是大贪,按道理稍稍收取一点财物,也不必担心。”高永乐上任之后,仍然以裴监为长史,辛公正为别驾。他们三人都十分清正廉洁。
高昂被朝廷追封为太师、大司马、太尉、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谥号为“忠武”。
高仲密又再一次地陷在了失去兄弟的痛苦之中。这一次的痛苦比上一次要来得更加明确而犀利,汹涌而迅猛。
自从高翼四子效忠于高欢之后,高仲密接二连三地沉浸在丧失手足的悲痛里。不知何时起,他开始对高欢心存芥蒂。这种芥蒂一开始只是在高仲密的心里萌芽,然后便成为了他心里的一道裂痕。那道裂痕又深又痛,再也无法愈合。只要轻轻一触碰关于兄弟们死去的回忆,高仲密便心痛不已。
就在高昂战死沙场的同一年,令高仲密感到忧烦的还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渤海王世子高澄在朝堂上对他的态度。
在高翼和高乾活着的时候,高季式身为渤海高氏最小的一个孩子,备受父亲和几个哥哥们的宠爱。不同于他的三位兄长的桀骜不羁,高季式的性格喜人,又有治世的才能,而且他的军事才能也同样卓越,卓尔不群。
在高季式担任济州刺史的时候,他治下的济州城连年风调雨顺、政治清明,当地的百姓们都很敬佩他。
高仲密却恰恰相反。他的性格和他的兄弟们一样偏激狭隘、急躁易怒。他在任时,对于治下的百姓们非常严苛冷酷,对于他在冀州蓨县和赵郡平棘县的乡党们却百般纵容。
高仲密在当上御史中尉之后,他的作风更甚。高仲密的这点心思当然逃不过高澄的眼睛。
李蓁蓁在嫁给高仲密之后,经常对他说:“如今你是御史中尉了,现在你在给朝廷举荐官员的时候,可以举荐我们旧日里在冀州结识的那些好友。元善见不会看出有什么问题的。”
她又补充说:“若是你和你的朋友们在朝堂上一同为官,你出了什么事,他们也好帮衬你。你总不至于像三弟那样,只是因为与人交恶,就把性命丢在了战场上。”
高仲密说:“我为自己谋取私利,谁都能看穿我的心思。大丞相高欢对我应当不会有什么意见,其他人可就难说了。”他对李蓁蓁说:“我倒是有意让你家中的那两位哥哥也入朝为官,那样对你而言是再好不过了。”
李蓁蓁讪讪地说:“这还不都是因为我而连累了你。是你因为我得罪了崔暹,谁都知道他现在是大将军高澄面前的红人,平时在朝堂上是决计无人敢得罪他的。崔暹他肯定在世子面前说了很多你的坏话。”
高仲密忙宽慰她说:“好了,蓁蓁,往事就不要再提了。你平时对我那么好,我又何尝后悔过娶你呢?明天一早我就把推举官员的名单呈递给元善见。若是元善见不同意采用我推举的人,便也罢了。若是他同意了,从此我们在朝堂上便有了自己的势力。你就无需再纠结过去的事情了。”
御史中尉是监察武将的官职。皇帝元善见命令高仲密推举能人入朝为官,高仲密举荐的人才多为自己的乡党亲戚。
次日的早朝上,高仲密把举荐的名单呈给了元善见。高澄一眼就看穿了他心怀鬼胎。高澄立刻上奏元善见,把高仲密举荐的人才全部驳回,由他做主重新改选官吏。
高仲密自是对这一结果强烈不满,他把这一切的因由,都归罪于崔暹向高澄诋毁自己这件事上。
*
高澄生活在邺城的时候,委托崔季舒给他搜寻全天下的美女。
高澄说他想要的女孩子,要有一头乌黑的浓云般的长发。她笑起来要有两个浅浅的酒窝,像元仲华一样好看。她需得是一个温婉和顺的女人,她的脾气要像元仲华一样谦和。高澄理想中的女人,是和元仲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稍稍又带了些郑大车的影子。
婉媚典雅,翩若惊鸿。
可是崔季舒终归也没能找到一个如高澄所愿般的女孩子。他给高澄找来的女人要么太主动,主动地爬上了高澄的床。要么太刚烈,抵死都不肯顺从于高澄,她们才不想去填满他那些寂寞难耐的夜晚。天底下不是所有女人都爱高澄。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崔季舒满城风雨地给高澄寻找美色的时候,城中有一位美女主动找上了崔季舒。
史册上没有记载下这位女人的出身门第,只是说她姓王,似乎是汉人士族的女儿。
崔季舒是这样同高澄说的:“世子,近日有一户人家主动寻上我来,说他们家中有一位待字闺中的女儿,想要求见大将军。他们的女儿我是见过的,她不仅生得貌美如花,而且她还能歌善舞,颇通诗词,才貌双全。您不同她见上一面实在是可惜了。”
崔季舒说:“世子,你说,我们要不要在领军府上设宴款待她?以示我们的诚心。”
高澄听了便问他:“他家的女儿姓什么?”
“王氏。”
高澄又问他:“你觉得她的性格怎么样?她是一个和善的人吗?”
崔季舒回答他:“王氏是一位有主见的女人,她的性格再好相处不过了。”
高澄喜不自胜地说:“好啊,崔季舒,那就依你的话吧。过几天我们就在领军府上摆酒设宴,请王氏来做客。我倒是想见识一番,是什么样的女子会来向我毛遂自荐,她倒是很有胆色啊。”
过了没几天,崔季舒便将高澄宴请的请柬,递交到了王氏家中。
暮色西沉的时候,一辆载着王氏的车马,缓缓停在了领军府的门口。领军府是高欢和高澄在邺城的府邸。高澄拉着崔季舒的手,站在大门前的石阶上翘首以盼,等待着美人落轿。
一位美人果然从轿子里徐徐地走出,她扶着管家的手,轻盈地落在了地上。她抬眼见到高澄的一刻,脸上带着温柔的浅笑。高澄只觉得和她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来是在哪里见过。
王氏依照礼法,给高澄行礼,依依地说:“小女王氏给世子请安。”
高澄笑着对她说:“你就是王氏?我以前好像在哪里见过你,但是我记不清了。”
王氏竟然回答他:“世子,今生我就是为你一人而来的,希望你不要辜负了我一番美意。”
高澄笑道:“难道我真的在哪里见过你?”
王氏却说:“世子,你没有见过我。但是,我想你想了很久了,我在梦里见过你很多次。”
高澄对她说:“我在府上设宴款待你,为的就是留你一晚。你也要成全我的一番美意才好。”
王氏对他行了一个礼,说:“那小女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王氏的长相并不令人惊艳,她的五官是温暖而柔和的,看久了,给人一种柔情蜜意的错觉。即使她没有真的在笑,她的唇角也总是微微弯着,带着一种善意打量着这个世界。王氏的行止敦厚、体态端庄,即使她擅长歌舞,也没有那些烟花女子的轻佻和风骚,而是自成一派风情。
王氏不仅给宴会带来了她的艺伎,她还在领军府上带来了她的琴筝。
在宴会上,高澄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他喝着酒,看着在台下弹琴的王氏,只觉得他和她好像曾经在哪里相遇。王氏感受到了高澄投来的目光,她从琴弦上抬起头,对着他微微一笑,一如他们最初相见时的模样。
高澄也笑了,他举起手中的酒杯,对着王氏敬酒。
当天晚上,王氏留宿在领军府上,高澄给她准备了一间客房。
王氏在客房里用完她的晚膳,然后褪下了她头上戴着的若干金银钗环。王氏找来一盆凉水和一张洁白的手巾,开始擦拭她的琴筝上的琴弦。正在此时,她身后紧关着的门被人推开了,高澄径直走入了她的房间。
王氏心知是高澄的脚步声,她的心头一紧,手上的琴弦发出了颤动声。
高澄在她的身后说:“不要怕,是我。”
王氏略一颔首,她说:“世子,您来了。”
高澄问她:“今天晚上你喝酒了吗?”
王氏摇一摇头,说:“世子,小女没有喝酒。”
高澄红着脸说:“真可惜,今天在宴会上,我可是喝了不少酒。我还想让你陪我喝两杯呢。”
王氏笑着回答他:“世子,您喝醉了。其实我现在也可以陪你喝上几杯酒。”
高澄说:“我不想再喝酒了,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王氏正坐在一张琴凳上,高澄从桌子底下搬了一把椅子,紧挨着王氏坐在她的身边。王氏的身上传来一股奇香。高澄把脸凑在她的衣袖上,用鼻子嗅了嗅,他说:“好香啊。”
王氏说:“世子,这是我的身上熏香的味道。要是您不嫌弃的话,我走的时候可以把我戴着的香囊留给您。”
高澄急忙抓住她的衣袖说:“我不许你走。”
王氏看着高澄的眼睛,说:“世子,我就一直待在这里,哪里也不去。您什么时候想让我回家了,我再走。”
高澄把王氏揽在了怀里,他的双唇吻上她的额头,吻过她的眉毛和眼睛。王氏的脸上有眼泪流下来。高澄睁开了他的双眼,问她:“王氏,你怎么了?”
王氏的双手捧起高澄的脸,欣喜地流着泪说:“世子,我们前世还有尘缘未了,所以今生我才能和你再续前缘。”
说着,她一头扎进了高澄的怀里。
高澄的一只手抚摸上她的鬓发,他伸手触摸到了上面的很多簪花和装饰。高澄抬起头看着她,说:“你头上戴着的簪环首饰还没有摘干净,我帮你把它们都摘下来吧。”
王氏在高澄的府邸上逗留了多日,一待就是好多天。王氏在领军府上,俨然是半个女主人般的存在。王氏只用了一个晚上,就让高澄深深地爱上了她。那种爱不是高澄的一时兴起,而是带有几分真心的爱,带有诚意的爱。他们两个人是一拍即合、情投意合。
高澄下了早朝的时候,都要在他的府邸上和王氏相见。王氏像妻子一样照顾着高澄的生活,高澄也像一个陷入热恋的少年般回应着她。
情到浓时,高澄便想着和王氏日久天长地生活在一起。高澄想把王氏带回晋阳王府,王氏一开始是不愿意的。那样的话,王氏就不能在邺城,和高澄天天相见了。可是高澄却说,晋阳才是他真正的家。高澄只想把他的家人带回到家里去,在乱世里给他的家人们一个安稳的生活。
王氏拗不过高澄的意见,只好答应高澄住到晋阳王府。
又过了一段时间,高澄打点好了行李和车马,陪同王氏一起回到了晋阳。在晋阳王府的门口,高澄对王氏说:“这里就是我的家,以后这里也是你的新家了。我们要在我们的家里面长相厮守。”
王氏听了高澄的话,笑了。她说:“子惠,那我要你抱着我进王府。我要你抱着我回家。”
高澄说:“好,那我就抱你回家。”说着,他把王氏抱到了自己的怀里,抱着她踏入了晋阳王府的大门。
王氏搂住了高澄的脖子,看着他笑起来。
不久之后,王氏就怀上了身孕。转过年来,王氏给高澄生下了一名男婴。
王氏生产的时候,高澄就坐在床榻上的一角,陪着她生产。王氏的额头上有豆大的冷汗冒下来,高澄的手紧紧地抓着她的手,感受着王氏的手指间吃痛地握着他。王氏的面色惨白,白得就像人濒临死亡时的幻影。
王氏的手和高澄的手掌交叠在一起,她的掌心里握着一枚玉佩,玉佩的质地温润柔和。那是高澄曾经送给她的定情信物。王氏临产时,她的腹部已有痛感,痛得她几乎无法呼吸。她从腰间解下了那枚玉佩,紧紧地攥在手心里,就像是紧握着她对高澄没有实现的诺言。
她曾经对高澄说:“世子,我会为你生下一个孩子。”
孩子生下来以后,高澄没有顾得上多看孩子一眼,而是宠溺地望着她。高澄伸出手,拨开了王氏的鬓角边垂下的几缕汗湿的长发,拢到了她的脑后。
高澄对她说:“王娘,你给我生下了一个儿子。”
王氏看着高澄,她挤出了一个笑容,说:“世子,难道我们的孩子是女儿的话,你就不喜欢她了吗?”
高澄也笑了,说:“你生的是女儿的话我更喜欢,反正我也已经有儿子了。”
高澄又对她说:“我们还没有给孩子取名字呢。”
王氏对他说:“你把孩子抱过来,让我抱抱他。”
高澄依言道:“好。”
说着,他把襁褓里的孩子递到了王氏的手上,王氏把孩子搂入怀里。她把手中的玉佩高高地举在婴儿的襁褓上,放在婴儿眼前,轻轻地晃着。孩子的一双深黑色的眼睛,跟随着那枚玉佩的晃动而晃动,看上去可爱极了。
王氏说:“子惠,我们就给孩子取名叫‘珩’吧。‘珩’是挂在身上的玉佩的意思。”
她又解释说:“我们的这个孩子,就像我随身佩戴的一个小挂件一般,终日离不开你我的陪伴。不如我们就叫他高孝珩吧。”
高澄的声音前所未有的温柔,他说:“王娘,都依你,你想怎么样都好。我们的孩子就叫高孝珩好了。我会和你一同把他抚养长大,未来的他一定会是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
王娘在晋阳王府盛宠不衰。高澄爱上王娘,就像是他既定的宿命一样。天命难违。
*
话又回到了元象初年。那一年高澄才刚刚结识了王娘,王娘还没有给高澄生下他的孩子。
邺城里有人迎合高澄的情欲,也有人对他的撩拨感到很嫌恶,乃至于负隅顽抗。
三、四年前元修叛逃之时,带走了朝堂上的一批文臣武将,投奔至西魏。其中就有一位名叫薛寘的将军,跟随元修一起去了西魏。那时,薛寘正在北魏的朝堂上担任平远将军,到了西魏以后,薛寘就被封为中军将军了。
薛寘不但是一员武将,有带兵打仗的才能,而且他还是一位才子。薛寘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撰写了《西京杂记》两卷,文章杂记二十余卷。他在撰写文章上的才华有目共睹。到了西魏以后,朝廷还命令薛寘撰写北魏的国史。
就是这么一个文武兼备的大能人,他在追随元修逃走的时候,却把他的家眷们统统丢在了洛阳。国都迁移之后,那些前朝官员的亲属们,有一部分人来到了邺城,就此定居在这里。想必他们是要在邺城,苦等出逃的家人们归来。
薛寘还在洛阳为官时,他娶了一位十分貌美的妻子。薛寘的妻子姓元,一听到这个姓氏,就知她必然出身于北魏的宗室。
崔季舒在写给高澄的书信里,将元夫人的情况一五一十地交待得很清楚,他将元夫人的近况打探得很详细。高澄看完了书信,不由得生出了好奇之心。
元夫人出身于北魏宗亲,河阴之变那一年,她在战乱中失去了她许多的家人。元夫人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长大,有着和同时代的人们相同的生活境遇。
北魏的都城在洛阳,元夫人住在洛阳。薛寘二十多岁时,就在洛阳入朝为官。当时他是北魏的吏部尚书,又先后做了清河郡郡守和广平郡郡守。
薛寘是在洛阳城的街头遇见元氏的。那一天似乎是一个节庆的日子,所以城里面的姑娘都上街出游了。那时元夫人还是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她穿着一身闺阁女儿的裙子,发髻梳成了小女孩的模样。薛寘对她一见钟情。
没过多久,薛寘就来到元氏的家中,给她下了一份厚重的聘礼。从此他将她娶为妻室,二人的感情很好,结婚多年依旧如胶似漆。元夫人生得十分貌美,又性情柔顺、秉性贤淑,她和薛寘实是佳偶良配。
薛寘和元夫人的婚姻本是一段佳话。只可惜元修出逃以后,薛寘也追随元修逃到了西魏,只留下元夫人一个人在洛阳生活。没过上几年,元夫人又搬到了邺城,和自己的婆婆相依为命。如今的元氏过着孤苦的日子,独守空闺却不见丈夫的归来,那光景看上去可怜极了。
崔季舒在信的末尾说,世子若是有意的话,可以将元氏纳为妾侍。不过也要元氏同意了才行。
高澄看完了崔季舒的书信,便来了兴趣。他畅想着元夫人的美貌,对他心向往之。奈何他想不到一个理由,能将元夫人请到领军府上做客。
过了几天,高澄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请崔季舒写了一封书信,送到元夫人在邺城的府邸上,信上写着她的丈夫薛寘在西魏有了下落。若是元夫人想要探听她的丈夫新的情况的话,请到领军府上会见吏部尚书高澄。
这无非也是一种骗术罢了。
元夫人最开始收到书信的时候,她和婆婆喜不自胜。元夫人当真以为她出走多年的丈夫薛寘,在西魏有了音讯。世子传召她,她不敢不从。于是元夫人给崔季舒回信说,不日之后她就到领军府找他们。在高澄的眼里,这无异于自投罗网。
约定的时日一到,领军府就派出了轿辇,到元夫人的府邸上接她。元夫人草草地打扮了一番。临行之前,她又对着镜子检查了一遍自己的妆容,发现她连脸上的脂粉都没有涂开。然而她顾不得那么许多了。元夫人在婆婆的目送下,接下了士卒的诏令,径自坐上了门口的轿辇,直直地往领军府去了。
那一天,高澄正在领军府里处理公务。他有太多的公文要批阅,以至于守卫们前来通报元夫人求见的消息时,高澄还没有从桌案上抬起头来。其中一名守卫又将元夫人到来的消息汇报了一遍,高澄头也不抬地说:“那你们就请她进来吧。”
比之高澄想要见到元夫人的心切,元夫人更加想要见到高澄。
元夫人得到了应允之后,走进了高澄所在的屋子,轻轻地站在了他的面前。她的浑身上下带着一种轻飘飘的喜悦,脸上的表情也是喜气洋洋的。毕竟她以为高澄那里真的打探到了薛寘的消息,甚至薛寘不久之后就要回到东魏了。
高澄抬头看了元夫人一眼,然后他再也挪不开目光。元夫人比高澄的预想当中还要好看得多了,她实在是一个太过温柔貌美的女人了。元夫人是一个大美人,举动之间流淌出一种温柔的气质。看久了,她的身上给人一种楚楚可怜的感觉。弱不禁风。
高澄也对着她笑起来。
元夫人对他行礼道:“元氏给世子请安。”
高澄说:“免礼。”他又笑着对她说:“元夫人,我在就对你久仰大名了。你可知今日我传唤你到领军府来,所为何事?”
元夫人恭敬地给高澄请了安,又恭敬地起身。她的表情难掩一种欣然的喜悦,她对高澄说:“薛寘,是薛寘,一定是薛寘在西魏有了新的动向了,对吗?世子,薛寘他还会回到东魏吗?你们会原谅他背叛的过错吗?”
高澄对她说:“不是关于薛寘的事情,是我想请元夫人到府上的。元夫人,我有话跟你讲。”
元夫人的眼中本来满怀期待,她的眼睛在发光。听到高澄的话,元夫人的眼睛慢慢地黯淡下来,就像是没有星月的夜晚一样黑暗。元夫人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又重新陷入了一种迷茫的怅惘里,她被困在了她心中的暗夜里。
元夫人絮絮地说:“不是薛寘的事……那,还能有什么事情呢?这些年,我连夫君的一点音讯都没有收到,我就一直这么在邺城等着他,等得我好苦啊。为何就没人能帮我打听到他的消息呢?”
高澄看到元夫人落魄的样子,他有些于心不忍。元夫人脸上寂寞的神情,让高澄隐约看到了郑大车的身影。她们两个人都是孤独的女人。
高澄对元氏说:“元夫人,你就忘了薛寘这个人吧,他是不会再回到东魏来了。就是他回来了,我们东魏的朝堂上也容不下一个反贼,我们是一定会杀掉他的。”
他说:“元夫人,你还是看开些吧。薛寘他是你的故人了。往事随风散去,你还可以向前看啊。”
元夫人喃喃自语地说:“我,向前看?我向前看还能看到什么呢?我早就没有前程可言了。我一辈子的青春,都耗费在等薛寘回来这件事上了。”
元夫人说:“我还要侍奉婆婆呢。她是薛寘的老母亲,我不能把她一个人留在邺城,让她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无人照看。我不能……”
她想说的是,我不能这么狠心。
高澄面对着元夫人的自怨自艾,逐渐失去了耐心。他再也不想拐弯抹角地启发她了。
高澄开门见山地直接说:“元夫人,我看你就不用再等薛寘了。你还可以改嫁给我啊。”
元夫人一惊,她抬起头看向高澄。她问:“那我的婆婆怎么办?”
他说:“我可以给你的婆婆一笔钱,足够她下半生的生活了。这样还不够吗?”
元夫人满心的不愿意。她难以置信地质问他:“世子,你在说些什么呢?”
高澄说:“我想让你改嫁给我。”他又说:“若是你肯嫁给我,与我做妾,我会对你好的。我能给你的东西,比你苦守着薛寘的一生所能得到的东西,可要多得多。你跟着我的话,我会给你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我也能保证你的婆婆,后半生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而不是被薛寘坐罪连累。”
元夫人闻言,倒吸了一口冷气,向后退了一步。她说:“世子,我没有改嫁这种想法。而且我就是改嫁,也断然不会嫁给你的。我不要什么荣华富贵的生活,我只想过我自己的小日子。”
元夫人说:“世子,时候不早了,你赶紧放我回家吧。再晚回去一刻,我的婆婆找不见我,谁又能服侍她吃饭喂药呢?她的心里会很不安的。”
高澄皱着眉头,对她说:“你的婆婆要你给她吃饭喂药?你们的府中没有下人了吗?你住在薛寘的府邸上,每天就做这些低三下四的事情吗?你连一个佣人都不如。为什么,为什么你说无论你改嫁给谁,都不愿意嫁给我?”
元夫人说:“因为你不配。”
“我不配?”
她说:“因为你花名在外。”
高澄反问她:“我花名在外又如何?”
元夫人对他说:“世子,你的一生可以有无数个女人,为什么非要是我不可?我已经是有家室的女人了。我是绝对不会做你的女人的。我劝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高澄说:“你有家室又如何?你那个家室还不是跟没有一样。”
元夫人坚持地说:“高子惠,我早就知道你不是什么好人了,今天你来找我也绝不是什么好事情。我要回家去,你放我回家!”
高澄带着笑看着她。他说:“如果我说我非要将你纳为妾室呢?”
“那你就是强抢民女,我可以上官府告你的!”
高澄只觉得好笑,他便也真的笑起来。他说:“有趣,你告我?我是吏部尚书,你可知当今官府里的钦差,都是由我管理的?你告我,你也得告得赢才行。”
高澄心知元夫人已无胜算,他继续说道:“元夫人,你嫁给我当妾有什么不好?我保证我会对你好一辈子的。等日子久了,你给我生下一两个孩子,那个孩子的未来可会是皇子。”
听完高澄的一番话,元夫人已然泪流满面。一时间,她哭到情难自已。元夫人的妆容都哭花了,大滴大滴的眼泪从她的脸上流下来,泪水混合着妆粉糊在了她的脸上,让她的一张脸看上去红一块白一块的。元夫人知道自己此刻狼狈极了,她管不了这么多了。
元夫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对着高澄咒骂道:“高澄,你们渤海高氏一家人都是其心可诛的乱臣贼子。这么多年来你们把持着朝政大权,挟持了好几任皇帝,成全你们的私心。是你们逼得元修叛逃,害我失去至亲的家人,如今你还想用强权欺压我!”
她哭着说:“我告诉你吧,高澄,我的心早就死了,它早就随着薛寘一起逃往西魏了。薛寘离开这里才是对的,我只恨他当年逃跑的时候,没能带上我一起走!”
高澄听着元夫人对他的咒骂,越听越生气。他的心里怒气陡生。元夫人说她也想逃往西魏的话,无疑是火上浇油。
高澄再也没有忍住,他一拍桌子,一只手直指向元夫人,他嗔怒道:“你胡说些什么?!你把刚才的话给我再说一遍!”
元夫人抬头迎上高澄的目光,毫无畏惧。她说:“我说薛寘在哪里,我的心就在哪里!他留在东魏一天,我就是东魏的人。如果他逃亡到西魏,那么我的心就跟随他一起逃亡到西魏!我的心早就已经是西魏的人了!”
“你大胆!你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吗?”
高澄强行压抑住他的怒火。有那么一瞬间,高澄几乎想赐死元夫人。然而转念一想,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高澄的唇角带上了一抹冷笑,他冷冽地说:“元夫人,我看你是敬酒不吃,想吃罚酒。既然如此,那么我就满足你的一个心愿吧。”
元夫人听到了高澄的话,她在泪光朦胧中注视着高澄。
高澄的笑意更深,他讲话的语气却冰冷无情。他说:“元夫人,我这就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到官府告我的状去。我倒是想要看看,你在廷尉卿的面前,能讲出关于我的什么话。”
高澄转身看向门外的几名守卫,喝令道:“你们几个人,去把崔季舒给我叫过来。”
崔季舒不知领军府上发生的事情。他听到高澄的传召,一脸茫然地来到领军府上。
崔季舒在见到高澄的同时,也看到了一旁的元夫人。元夫人梨花带雨地哭成了一个泪人,高澄似有愠怒地注视着她。崔季舒的心里感到奇怪。他本来只是好意想要促成一段姻缘,没想到却害得两个人大吵了一架。
崔季舒问道:“世子,您这是……?”
高澄对他说:“崔季舒,元夫人是你给我找的人。我和她之间闹了些小小的不愉快,请你把她原封不动地给我送回去。”
崔季舒连声应道:“是,世子。元夫人她不合你的意,我这就把她送回到薛寘的府上。”
高澄直视着崔季舒的眼睛,笑着说:“我不是让你把她给送回家,我是让你把她送到官府里,好好地关上几天。我倒要看看她在牢狱里能坚持多久,我就不信她会不从我。”
崔季舒一时哑口无言。沉默了半晌,他才回答说:“这……”
高澄说:“怎么,连你也想违背我的话?”
崔季舒说:“世子,这么做恐怕不合理法吧?我还是想不明白,元氏她到底犯了什么过错。”
高澄对他说:“那你就带她到牢里接着想吧。你只负责把他交付给廷尉卿就好,官府那边自会帮我审查她的罪名的。崔季舒,我说的话你照做就是,你不用承担什么后果。”
“这……好吧。”
崔季舒终究还是应承下了高澄的嘱托。
在缠斗之中,高昂身中流矢。他的伤势很严重,恐怕无法医治。他便对着身边的人说道:“我死了没有什么好遗憾的,只可惜我见不到高季式当刺史了。”
高欢听说之后,马上任命高季式为济州刺史。
元象元年这一年,对高昂来说,充满了凶险的征兆,并且这些征兆在高昂的身上应验了。
元象元年,高昂进封京兆郡公。他与侯景等人围攻金墉,金墉是河南四镇之一的城池。他们在金墉与宇文泰交战。
当时,高昂的家奴京兆犯了一个微小的过失,高昂一怒之下杀死了他。京兆在死前对高昂说道:“我三次救你于危难之中,你怎么能因为一点微小的错误,就把我给杀了呢?”
京兆含恨死去了。
当天晚上,高昂在军营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京兆还活着,京兆把他身上的血涂在了高昂的身上。高昂醒后大怒,又命人将京兆的尸体上的双腿打断了。
结果高昂在梦中分摊了京兆的血,在战场上也分摊了京兆的不幸。
金墉一战,高昂大意轻敌。宇文泰大败高昂,并且让军中集中火力猛攻他一个人,危难之际高昂全军覆没,他只能单骑突围,逃到了河阳城。
当时的河阳太守高永乐与高昂宿有旧怨。高永乐看到高昂逃往自己的地盘上,便关闭了城门不让他进城。高昂又要求从城墙上放一根绳子下来,见无人理睬他,便拔刀劈向了城门。城门还没有被他劈开,追兵就已经赶到了。高昂无奈只得藏到了护城河下。
追兵俘获了高昂的家奴,并向他追问高昂的下落。那家奴指出了高昂的藏身之处。高昂自知难免一死,于是他便也不再躲藏,而是仰起脑袋对追兵说:“来吧!送你一个开国公的爵位。”
追兵将高昂枭首而亡。高昂死时,时年三十八岁。
高欢得知高昂战死的消息,如丧肝胆。
高欢深恨高永乐不给高昂开城门,他杖责了高永乐二百军棍,撤销了他的北豫州刺史的职位,将他的家产悉数抄没。
高欢问高永乐为什么要这样做,高永乐对他说:“裴监为长史,辛公正为别驾,受大王委任托付,我连酒食都不敢吃得太奢侈。”
高欢便将高永乐又复任为济州刺史,并对他说:“你在任上只要不是大贪,按道理稍稍收取一点财物,也不必担心。”高永乐上任之后,仍然以裴监为长史,辛公正为别驾。他们三人都十分清正廉洁。
高昂被朝廷追封为太师、大司马、太尉、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谥号为“忠武”。
高仲密又再一次地陷在了失去兄弟的痛苦之中。这一次的痛苦比上一次要来得更加明确而犀利,汹涌而迅猛。
自从高翼四子效忠于高欢之后,高仲密接二连三地沉浸在丧失手足的悲痛里。不知何时起,他开始对高欢心存芥蒂。这种芥蒂一开始只是在高仲密的心里萌芽,然后便成为了他心里的一道裂痕。那道裂痕又深又痛,再也无法愈合。只要轻轻一触碰关于兄弟们死去的回忆,高仲密便心痛不已。
就在高昂战死沙场的同一年,令高仲密感到忧烦的还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渤海王世子高澄在朝堂上对他的态度。
在高翼和高乾活着的时候,高季式身为渤海高氏最小的一个孩子,备受父亲和几个哥哥们的宠爱。不同于他的三位兄长的桀骜不羁,高季式的性格喜人,又有治世的才能,而且他的军事才能也同样卓越,卓尔不群。
在高季式担任济州刺史的时候,他治下的济州城连年风调雨顺、政治清明,当地的百姓们都很敬佩他。
高仲密却恰恰相反。他的性格和他的兄弟们一样偏激狭隘、急躁易怒。他在任时,对于治下的百姓们非常严苛冷酷,对于他在冀州蓨县和赵郡平棘县的乡党们却百般纵容。
高仲密在当上御史中尉之后,他的作风更甚。高仲密的这点心思当然逃不过高澄的眼睛。
李蓁蓁在嫁给高仲密之后,经常对他说:“如今你是御史中尉了,现在你在给朝廷举荐官员的时候,可以举荐我们旧日里在冀州结识的那些好友。元善见不会看出有什么问题的。”
她又补充说:“若是你和你的朋友们在朝堂上一同为官,你出了什么事,他们也好帮衬你。你总不至于像三弟那样,只是因为与人交恶,就把性命丢在了战场上。”
高仲密说:“我为自己谋取私利,谁都能看穿我的心思。大丞相高欢对我应当不会有什么意见,其他人可就难说了。”他对李蓁蓁说:“我倒是有意让你家中的那两位哥哥也入朝为官,那样对你而言是再好不过了。”
李蓁蓁讪讪地说:“这还不都是因为我而连累了你。是你因为我得罪了崔暹,谁都知道他现在是大将军高澄面前的红人,平时在朝堂上是决计无人敢得罪他的。崔暹他肯定在世子面前说了很多你的坏话。”
高仲密忙宽慰她说:“好了,蓁蓁,往事就不要再提了。你平时对我那么好,我又何尝后悔过娶你呢?明天一早我就把推举官员的名单呈递给元善见。若是元善见不同意采用我推举的人,便也罢了。若是他同意了,从此我们在朝堂上便有了自己的势力。你就无需再纠结过去的事情了。”
御史中尉是监察武将的官职。皇帝元善见命令高仲密推举能人入朝为官,高仲密举荐的人才多为自己的乡党亲戚。
次日的早朝上,高仲密把举荐的名单呈给了元善见。高澄一眼就看穿了他心怀鬼胎。高澄立刻上奏元善见,把高仲密举荐的人才全部驳回,由他做主重新改选官吏。
高仲密自是对这一结果强烈不满,他把这一切的因由,都归罪于崔暹向高澄诋毁自己这件事上。
*
高澄生活在邺城的时候,委托崔季舒给他搜寻全天下的美女。
高澄说他想要的女孩子,要有一头乌黑的浓云般的长发。她笑起来要有两个浅浅的酒窝,像元仲华一样好看。她需得是一个温婉和顺的女人,她的脾气要像元仲华一样谦和。高澄理想中的女人,是和元仲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稍稍又带了些郑大车的影子。
婉媚典雅,翩若惊鸿。
可是崔季舒终归也没能找到一个如高澄所愿般的女孩子。他给高澄找来的女人要么太主动,主动地爬上了高澄的床。要么太刚烈,抵死都不肯顺从于高澄,她们才不想去填满他那些寂寞难耐的夜晚。天底下不是所有女人都爱高澄。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崔季舒满城风雨地给高澄寻找美色的时候,城中有一位美女主动找上了崔季舒。
史册上没有记载下这位女人的出身门第,只是说她姓王,似乎是汉人士族的女儿。
崔季舒是这样同高澄说的:“世子,近日有一户人家主动寻上我来,说他们家中有一位待字闺中的女儿,想要求见大将军。他们的女儿我是见过的,她不仅生得貌美如花,而且她还能歌善舞,颇通诗词,才貌双全。您不同她见上一面实在是可惜了。”
崔季舒说:“世子,你说,我们要不要在领军府上设宴款待她?以示我们的诚心。”
高澄听了便问他:“他家的女儿姓什么?”
“王氏。”
高澄又问他:“你觉得她的性格怎么样?她是一个和善的人吗?”
崔季舒回答他:“王氏是一位有主见的女人,她的性格再好相处不过了。”
高澄喜不自胜地说:“好啊,崔季舒,那就依你的话吧。过几天我们就在领军府上摆酒设宴,请王氏来做客。我倒是想见识一番,是什么样的女子会来向我毛遂自荐,她倒是很有胆色啊。”
过了没几天,崔季舒便将高澄宴请的请柬,递交到了王氏家中。
暮色西沉的时候,一辆载着王氏的车马,缓缓停在了领军府的门口。领军府是高欢和高澄在邺城的府邸。高澄拉着崔季舒的手,站在大门前的石阶上翘首以盼,等待着美人落轿。
一位美人果然从轿子里徐徐地走出,她扶着管家的手,轻盈地落在了地上。她抬眼见到高澄的一刻,脸上带着温柔的浅笑。高澄只觉得和她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来是在哪里见过。
王氏依照礼法,给高澄行礼,依依地说:“小女王氏给世子请安。”
高澄笑着对她说:“你就是王氏?我以前好像在哪里见过你,但是我记不清了。”
王氏竟然回答他:“世子,今生我就是为你一人而来的,希望你不要辜负了我一番美意。”
高澄笑道:“难道我真的在哪里见过你?”
王氏却说:“世子,你没有见过我。但是,我想你想了很久了,我在梦里见过你很多次。”
高澄对她说:“我在府上设宴款待你,为的就是留你一晚。你也要成全我的一番美意才好。”
王氏对他行了一个礼,说:“那小女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王氏的长相并不令人惊艳,她的五官是温暖而柔和的,看久了,给人一种柔情蜜意的错觉。即使她没有真的在笑,她的唇角也总是微微弯着,带着一种善意打量着这个世界。王氏的行止敦厚、体态端庄,即使她擅长歌舞,也没有那些烟花女子的轻佻和风骚,而是自成一派风情。
王氏不仅给宴会带来了她的艺伎,她还在领军府上带来了她的琴筝。
在宴会上,高澄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他喝着酒,看着在台下弹琴的王氏,只觉得他和她好像曾经在哪里相遇。王氏感受到了高澄投来的目光,她从琴弦上抬起头,对着他微微一笑,一如他们最初相见时的模样。
高澄也笑了,他举起手中的酒杯,对着王氏敬酒。
当天晚上,王氏留宿在领军府上,高澄给她准备了一间客房。
王氏在客房里用完她的晚膳,然后褪下了她头上戴着的若干金银钗环。王氏找来一盆凉水和一张洁白的手巾,开始擦拭她的琴筝上的琴弦。正在此时,她身后紧关着的门被人推开了,高澄径直走入了她的房间。
王氏心知是高澄的脚步声,她的心头一紧,手上的琴弦发出了颤动声。
高澄在她的身后说:“不要怕,是我。”
王氏略一颔首,她说:“世子,您来了。”
高澄问她:“今天晚上你喝酒了吗?”
王氏摇一摇头,说:“世子,小女没有喝酒。”
高澄红着脸说:“真可惜,今天在宴会上,我可是喝了不少酒。我还想让你陪我喝两杯呢。”
王氏笑着回答他:“世子,您喝醉了。其实我现在也可以陪你喝上几杯酒。”
高澄说:“我不想再喝酒了,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王氏正坐在一张琴凳上,高澄从桌子底下搬了一把椅子,紧挨着王氏坐在她的身边。王氏的身上传来一股奇香。高澄把脸凑在她的衣袖上,用鼻子嗅了嗅,他说:“好香啊。”
王氏说:“世子,这是我的身上熏香的味道。要是您不嫌弃的话,我走的时候可以把我戴着的香囊留给您。”
高澄急忙抓住她的衣袖说:“我不许你走。”
王氏看着高澄的眼睛,说:“世子,我就一直待在这里,哪里也不去。您什么时候想让我回家了,我再走。”
高澄把王氏揽在了怀里,他的双唇吻上她的额头,吻过她的眉毛和眼睛。王氏的脸上有眼泪流下来。高澄睁开了他的双眼,问她:“王氏,你怎么了?”
王氏的双手捧起高澄的脸,欣喜地流着泪说:“世子,我们前世还有尘缘未了,所以今生我才能和你再续前缘。”
说着,她一头扎进了高澄的怀里。
高澄的一只手抚摸上她的鬓发,他伸手触摸到了上面的很多簪花和装饰。高澄抬起头看着她,说:“你头上戴着的簪环首饰还没有摘干净,我帮你把它们都摘下来吧。”
王氏在高澄的府邸上逗留了多日,一待就是好多天。王氏在领军府上,俨然是半个女主人般的存在。王氏只用了一个晚上,就让高澄深深地爱上了她。那种爱不是高澄的一时兴起,而是带有几分真心的爱,带有诚意的爱。他们两个人是一拍即合、情投意合。
高澄下了早朝的时候,都要在他的府邸上和王氏相见。王氏像妻子一样照顾着高澄的生活,高澄也像一个陷入热恋的少年般回应着她。
情到浓时,高澄便想着和王氏日久天长地生活在一起。高澄想把王氏带回晋阳王府,王氏一开始是不愿意的。那样的话,王氏就不能在邺城,和高澄天天相见了。可是高澄却说,晋阳才是他真正的家。高澄只想把他的家人带回到家里去,在乱世里给他的家人们一个安稳的生活。
王氏拗不过高澄的意见,只好答应高澄住到晋阳王府。
又过了一段时间,高澄打点好了行李和车马,陪同王氏一起回到了晋阳。在晋阳王府的门口,高澄对王氏说:“这里就是我的家,以后这里也是你的新家了。我们要在我们的家里面长相厮守。”
王氏听了高澄的话,笑了。她说:“子惠,那我要你抱着我进王府。我要你抱着我回家。”
高澄说:“好,那我就抱你回家。”说着,他把王氏抱到了自己的怀里,抱着她踏入了晋阳王府的大门。
王氏搂住了高澄的脖子,看着他笑起来。
不久之后,王氏就怀上了身孕。转过年来,王氏给高澄生下了一名男婴。
王氏生产的时候,高澄就坐在床榻上的一角,陪着她生产。王氏的额头上有豆大的冷汗冒下来,高澄的手紧紧地抓着她的手,感受着王氏的手指间吃痛地握着他。王氏的面色惨白,白得就像人濒临死亡时的幻影。
王氏的手和高澄的手掌交叠在一起,她的掌心里握着一枚玉佩,玉佩的质地温润柔和。那是高澄曾经送给她的定情信物。王氏临产时,她的腹部已有痛感,痛得她几乎无法呼吸。她从腰间解下了那枚玉佩,紧紧地攥在手心里,就像是紧握着她对高澄没有实现的诺言。
她曾经对高澄说:“世子,我会为你生下一个孩子。”
孩子生下来以后,高澄没有顾得上多看孩子一眼,而是宠溺地望着她。高澄伸出手,拨开了王氏的鬓角边垂下的几缕汗湿的长发,拢到了她的脑后。
高澄对她说:“王娘,你给我生下了一个儿子。”
王氏看着高澄,她挤出了一个笑容,说:“世子,难道我们的孩子是女儿的话,你就不喜欢她了吗?”
高澄也笑了,说:“你生的是女儿的话我更喜欢,反正我也已经有儿子了。”
高澄又对她说:“我们还没有给孩子取名字呢。”
王氏对他说:“你把孩子抱过来,让我抱抱他。”
高澄依言道:“好。”
说着,他把襁褓里的孩子递到了王氏的手上,王氏把孩子搂入怀里。她把手中的玉佩高高地举在婴儿的襁褓上,放在婴儿眼前,轻轻地晃着。孩子的一双深黑色的眼睛,跟随着那枚玉佩的晃动而晃动,看上去可爱极了。
王氏说:“子惠,我们就给孩子取名叫‘珩’吧。‘珩’是挂在身上的玉佩的意思。”
她又解释说:“我们的这个孩子,就像我随身佩戴的一个小挂件一般,终日离不开你我的陪伴。不如我们就叫他高孝珩吧。”
高澄的声音前所未有的温柔,他说:“王娘,都依你,你想怎么样都好。我们的孩子就叫高孝珩好了。我会和你一同把他抚养长大,未来的他一定会是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
王娘在晋阳王府盛宠不衰。高澄爱上王娘,就像是他既定的宿命一样。天命难违。
*
话又回到了元象初年。那一年高澄才刚刚结识了王娘,王娘还没有给高澄生下他的孩子。
邺城里有人迎合高澄的情欲,也有人对他的撩拨感到很嫌恶,乃至于负隅顽抗。
三、四年前元修叛逃之时,带走了朝堂上的一批文臣武将,投奔至西魏。其中就有一位名叫薛寘的将军,跟随元修一起去了西魏。那时,薛寘正在北魏的朝堂上担任平远将军,到了西魏以后,薛寘就被封为中军将军了。
薛寘不但是一员武将,有带兵打仗的才能,而且他还是一位才子。薛寘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撰写了《西京杂记》两卷,文章杂记二十余卷。他在撰写文章上的才华有目共睹。到了西魏以后,朝廷还命令薛寘撰写北魏的国史。
就是这么一个文武兼备的大能人,他在追随元修逃走的时候,却把他的家眷们统统丢在了洛阳。国都迁移之后,那些前朝官员的亲属们,有一部分人来到了邺城,就此定居在这里。想必他们是要在邺城,苦等出逃的家人们归来。
薛寘还在洛阳为官时,他娶了一位十分貌美的妻子。薛寘的妻子姓元,一听到这个姓氏,就知她必然出身于北魏的宗室。
崔季舒在写给高澄的书信里,将元夫人的情况一五一十地交待得很清楚,他将元夫人的近况打探得很详细。高澄看完了书信,不由得生出了好奇之心。
元夫人出身于北魏宗亲,河阴之变那一年,她在战乱中失去了她许多的家人。元夫人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长大,有着和同时代的人们相同的生活境遇。
北魏的都城在洛阳,元夫人住在洛阳。薛寘二十多岁时,就在洛阳入朝为官。当时他是北魏的吏部尚书,又先后做了清河郡郡守和广平郡郡守。
薛寘是在洛阳城的街头遇见元氏的。那一天似乎是一个节庆的日子,所以城里面的姑娘都上街出游了。那时元夫人还是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她穿着一身闺阁女儿的裙子,发髻梳成了小女孩的模样。薛寘对她一见钟情。
没过多久,薛寘就来到元氏的家中,给她下了一份厚重的聘礼。从此他将她娶为妻室,二人的感情很好,结婚多年依旧如胶似漆。元夫人生得十分貌美,又性情柔顺、秉性贤淑,她和薛寘实是佳偶良配。
薛寘和元夫人的婚姻本是一段佳话。只可惜元修出逃以后,薛寘也追随元修逃到了西魏,只留下元夫人一个人在洛阳生活。没过上几年,元夫人又搬到了邺城,和自己的婆婆相依为命。如今的元氏过着孤苦的日子,独守空闺却不见丈夫的归来,那光景看上去可怜极了。
崔季舒在信的末尾说,世子若是有意的话,可以将元氏纳为妾侍。不过也要元氏同意了才行。
高澄看完了崔季舒的书信,便来了兴趣。他畅想着元夫人的美貌,对他心向往之。奈何他想不到一个理由,能将元夫人请到领军府上做客。
过了几天,高澄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请崔季舒写了一封书信,送到元夫人在邺城的府邸上,信上写着她的丈夫薛寘在西魏有了下落。若是元夫人想要探听她的丈夫新的情况的话,请到领军府上会见吏部尚书高澄。
这无非也是一种骗术罢了。
元夫人最开始收到书信的时候,她和婆婆喜不自胜。元夫人当真以为她出走多年的丈夫薛寘,在西魏有了音讯。世子传召她,她不敢不从。于是元夫人给崔季舒回信说,不日之后她就到领军府找他们。在高澄的眼里,这无异于自投罗网。
约定的时日一到,领军府就派出了轿辇,到元夫人的府邸上接她。元夫人草草地打扮了一番。临行之前,她又对着镜子检查了一遍自己的妆容,发现她连脸上的脂粉都没有涂开。然而她顾不得那么许多了。元夫人在婆婆的目送下,接下了士卒的诏令,径自坐上了门口的轿辇,直直地往领军府去了。
那一天,高澄正在领军府里处理公务。他有太多的公文要批阅,以至于守卫们前来通报元夫人求见的消息时,高澄还没有从桌案上抬起头来。其中一名守卫又将元夫人到来的消息汇报了一遍,高澄头也不抬地说:“那你们就请她进来吧。”
比之高澄想要见到元夫人的心切,元夫人更加想要见到高澄。
元夫人得到了应允之后,走进了高澄所在的屋子,轻轻地站在了他的面前。她的浑身上下带着一种轻飘飘的喜悦,脸上的表情也是喜气洋洋的。毕竟她以为高澄那里真的打探到了薛寘的消息,甚至薛寘不久之后就要回到东魏了。
高澄抬头看了元夫人一眼,然后他再也挪不开目光。元夫人比高澄的预想当中还要好看得多了,她实在是一个太过温柔貌美的女人了。元夫人是一个大美人,举动之间流淌出一种温柔的气质。看久了,她的身上给人一种楚楚可怜的感觉。弱不禁风。
高澄也对着她笑起来。
元夫人对他行礼道:“元氏给世子请安。”
高澄说:“免礼。”他又笑着对她说:“元夫人,我在就对你久仰大名了。你可知今日我传唤你到领军府来,所为何事?”
元夫人恭敬地给高澄请了安,又恭敬地起身。她的表情难掩一种欣然的喜悦,她对高澄说:“薛寘,是薛寘,一定是薛寘在西魏有了新的动向了,对吗?世子,薛寘他还会回到东魏吗?你们会原谅他背叛的过错吗?”
高澄对她说:“不是关于薛寘的事情,是我想请元夫人到府上的。元夫人,我有话跟你讲。”
元夫人的眼中本来满怀期待,她的眼睛在发光。听到高澄的话,元夫人的眼睛慢慢地黯淡下来,就像是没有星月的夜晚一样黑暗。元夫人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又重新陷入了一种迷茫的怅惘里,她被困在了她心中的暗夜里。
元夫人絮絮地说:“不是薛寘的事……那,还能有什么事情呢?这些年,我连夫君的一点音讯都没有收到,我就一直这么在邺城等着他,等得我好苦啊。为何就没人能帮我打听到他的消息呢?”
高澄看到元夫人落魄的样子,他有些于心不忍。元夫人脸上寂寞的神情,让高澄隐约看到了郑大车的身影。她们两个人都是孤独的女人。
高澄对元氏说:“元夫人,你就忘了薛寘这个人吧,他是不会再回到东魏来了。就是他回来了,我们东魏的朝堂上也容不下一个反贼,我们是一定会杀掉他的。”
他说:“元夫人,你还是看开些吧。薛寘他是你的故人了。往事随风散去,你还可以向前看啊。”
元夫人喃喃自语地说:“我,向前看?我向前看还能看到什么呢?我早就没有前程可言了。我一辈子的青春,都耗费在等薛寘回来这件事上了。”
元夫人说:“我还要侍奉婆婆呢。她是薛寘的老母亲,我不能把她一个人留在邺城,让她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无人照看。我不能……”
她想说的是,我不能这么狠心。
高澄面对着元夫人的自怨自艾,逐渐失去了耐心。他再也不想拐弯抹角地启发她了。
高澄开门见山地直接说:“元夫人,我看你就不用再等薛寘了。你还可以改嫁给我啊。”
元夫人一惊,她抬起头看向高澄。她问:“那我的婆婆怎么办?”
他说:“我可以给你的婆婆一笔钱,足够她下半生的生活了。这样还不够吗?”
元夫人满心的不愿意。她难以置信地质问他:“世子,你在说些什么呢?”
高澄说:“我想让你改嫁给我。”他又说:“若是你肯嫁给我,与我做妾,我会对你好的。我能给你的东西,比你苦守着薛寘的一生所能得到的东西,可要多得多。你跟着我的话,我会给你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我也能保证你的婆婆,后半生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而不是被薛寘坐罪连累。”
元夫人闻言,倒吸了一口冷气,向后退了一步。她说:“世子,我没有改嫁这种想法。而且我就是改嫁,也断然不会嫁给你的。我不要什么荣华富贵的生活,我只想过我自己的小日子。”
元夫人说:“世子,时候不早了,你赶紧放我回家吧。再晚回去一刻,我的婆婆找不见我,谁又能服侍她吃饭喂药呢?她的心里会很不安的。”
高澄皱着眉头,对她说:“你的婆婆要你给她吃饭喂药?你们的府中没有下人了吗?你住在薛寘的府邸上,每天就做这些低三下四的事情吗?你连一个佣人都不如。为什么,为什么你说无论你改嫁给谁,都不愿意嫁给我?”
元夫人说:“因为你不配。”
“我不配?”
她说:“因为你花名在外。”
高澄反问她:“我花名在外又如何?”
元夫人对他说:“世子,你的一生可以有无数个女人,为什么非要是我不可?我已经是有家室的女人了。我是绝对不会做你的女人的。我劝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高澄说:“你有家室又如何?你那个家室还不是跟没有一样。”
元夫人坚持地说:“高子惠,我早就知道你不是什么好人了,今天你来找我也绝不是什么好事情。我要回家去,你放我回家!”
高澄带着笑看着她。他说:“如果我说我非要将你纳为妾室呢?”
“那你就是强抢民女,我可以上官府告你的!”
高澄只觉得好笑,他便也真的笑起来。他说:“有趣,你告我?我是吏部尚书,你可知当今官府里的钦差,都是由我管理的?你告我,你也得告得赢才行。”
高澄心知元夫人已无胜算,他继续说道:“元夫人,你嫁给我当妾有什么不好?我保证我会对你好一辈子的。等日子久了,你给我生下一两个孩子,那个孩子的未来可会是皇子。”
听完高澄的一番话,元夫人已然泪流满面。一时间,她哭到情难自已。元夫人的妆容都哭花了,大滴大滴的眼泪从她的脸上流下来,泪水混合着妆粉糊在了她的脸上,让她的一张脸看上去红一块白一块的。元夫人知道自己此刻狼狈极了,她管不了这么多了。
元夫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对着高澄咒骂道:“高澄,你们渤海高氏一家人都是其心可诛的乱臣贼子。这么多年来你们把持着朝政大权,挟持了好几任皇帝,成全你们的私心。是你们逼得元修叛逃,害我失去至亲的家人,如今你还想用强权欺压我!”
她哭着说:“我告诉你吧,高澄,我的心早就死了,它早就随着薛寘一起逃往西魏了。薛寘离开这里才是对的,我只恨他当年逃跑的时候,没能带上我一起走!”
高澄听着元夫人对他的咒骂,越听越生气。他的心里怒气陡生。元夫人说她也想逃往西魏的话,无疑是火上浇油。
高澄再也没有忍住,他一拍桌子,一只手直指向元夫人,他嗔怒道:“你胡说些什么?!你把刚才的话给我再说一遍!”
元夫人抬头迎上高澄的目光,毫无畏惧。她说:“我说薛寘在哪里,我的心就在哪里!他留在东魏一天,我就是东魏的人。如果他逃亡到西魏,那么我的心就跟随他一起逃亡到西魏!我的心早就已经是西魏的人了!”
“你大胆!你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吗?”
高澄强行压抑住他的怒火。有那么一瞬间,高澄几乎想赐死元夫人。然而转念一想,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高澄的唇角带上了一抹冷笑,他冷冽地说:“元夫人,我看你是敬酒不吃,想吃罚酒。既然如此,那么我就满足你的一个心愿吧。”
元夫人听到了高澄的话,她在泪光朦胧中注视着高澄。
高澄的笑意更深,他讲话的语气却冰冷无情。他说:“元夫人,我这就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到官府告我的状去。我倒是想要看看,你在廷尉卿的面前,能讲出关于我的什么话。”
高澄转身看向门外的几名守卫,喝令道:“你们几个人,去把崔季舒给我叫过来。”
崔季舒不知领军府上发生的事情。他听到高澄的传召,一脸茫然地来到领军府上。
崔季舒在见到高澄的同时,也看到了一旁的元夫人。元夫人梨花带雨地哭成了一个泪人,高澄似有愠怒地注视着她。崔季舒的心里感到奇怪。他本来只是好意想要促成一段姻缘,没想到却害得两个人大吵了一架。
崔季舒问道:“世子,您这是……?”
高澄对他说:“崔季舒,元夫人是你给我找的人。我和她之间闹了些小小的不愉快,请你把她原封不动地给我送回去。”
崔季舒连声应道:“是,世子。元夫人她不合你的意,我这就把她送回到薛寘的府上。”
高澄直视着崔季舒的眼睛,笑着说:“我不是让你把她给送回家,我是让你把她送到官府里,好好地关上几天。我倒要看看她在牢狱里能坚持多久,我就不信她会不从我。”
崔季舒一时哑口无言。沉默了半晌,他才回答说:“这……”
高澄说:“怎么,连你也想违背我的话?”
崔季舒说:“世子,这么做恐怕不合理法吧?我还是想不明白,元氏她到底犯了什么过错。”
高澄对他说:“那你就带她到牢里接着想吧。你只负责把他交付给廷尉卿就好,官府那边自会帮我审查她的罪名的。崔季舒,我说的话你照做就是,你不用承担什么后果。”
“这……好吧。”
崔季舒终究还是应承下了高澄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