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天归雁拂云飞。
林绍从长安行至都梁时,已近立春。
天下分有十道,其中淮南道,乃林氏南渡迁居之地,已有几代林氏族人在此生息,都梁杏林山,正是林绍祖父一支所在,但林绍却是第一次踏入故土。
素未谋面。
此时,一位长者已在杏林山口等候多时。
他双鬓已花,许是年老精力不济,只两手交握,拇指手捏一封书信,撑在在拐杖上,但却目光炯炯,遥望北方。
“家主,您要不先上马车等吧,等少主来了老奴喊您,这都站了半天了,老奴看着实在心疼啊。”
长者抬手轻挥,“不妨事,我虽然年纪大了,也不至于站这一会儿就不行喽,倒是你,身子骨能撑得住吗,你去歇一下吧。”
“哪有主人站着,下人去歇着的,再说,我的身体也硬朗着呢。”
“齐叔,这柜坊来的消息是今天吧?”
齐叔答道:“是,错不了,家主这是见孙儿心切,着急了。”
林安的拇指轻轻摩挲着那封数月前接到的书信。
那纸张的边缘已微微发黄,纸身也因频繁折叠而在折口处翘起了毛边。
他想起刚接到信时的情景。
那日天色似乎并不好,彼时,李氏起兵晋阳的消息已是妇孺皆知。
林府中,林安独坐庭前,望着天井喃喃自语道:“天又要变了。”
说着,托起茶碗抿了一口。
冬日,茶汤因久置而变凉。
入口寒凉,林安不注意地皱了皱眉头。
在外人看来,林老先生似乎并未因变乱所动,他一直都是那样处变不惊,但却只有他自己知道,当下托着茶具的手正微微颤抖。
千里之外的长安城中,也有那样一个林府,里面住着的,是绥朝大名鼎鼎的丞相林康。
那是与他血脉相连的亲子。
但这儿的人却鲜少知道。
人们只道林老先生有一子在外,多年未归家。又或是,早已亡故他乡也未可知。
那是老黄历了,没有人知其缘由,遂不再提及。乡亲们尊敬其人好心善,开义塾,捐善款,传道解惑,操劳半生。却无人养老送终,皆为之叹惋。
林安这些年未与儿子所联系,他和这里的所有人一样,有关林相之事只来自官府文书,或是人们的口口相传。
受封了,娶妻了,生子了……林安默默地关注着这一切。
曾经以为的一场闹剧历经多年仍未结束,已变成他藏在心底的疤痕。
扯开来,是血淋淋的猩红。
“老爷,府外有人送信来,称受人所托,须得亲自将信送至您手中才可放心。”
小厮的禀报打断了林安的思绪。
“让他进来回话。”
“是,老爷。”
天色渐暗了下来,林安身旁的炭火滋滋地迸溅出火星。
“在下参见林老先生。”
来者是一位中年男子,行礼干净利落,手的虎口与中指处隆起了厚厚的老茧,他目色急切,脸上因车马劳顿而不注意地流露疲色。
林安见状撤下了其他仆从。
那人双手递过信函。
“在下奉林丞相之命送来家书,林相他……”
信使讲述了什么林安已经记不得了,他只记得展开信纸时颤巍巍的双手,和作为一位父亲的懦弱。
后悔,失落,无助。
纸张左下角,是林康的私印,信封里,还有一片樟叶。
信使告辞后,林安就这么呆呆地坐着。
泪流满面。
远处,传来马匹行进的声音。
“定是小少爷回来了!”齐叔提醒道。
林安原已恍惚的目色又汇起光来。
远处,晃动而模糊的一点逐渐放大,不断靠近中,林绍的轮廓逐渐清晰,长者的眼眶变得湿润起来,眼前的这位少年,与他记忆中的儿子相差无几。
陌生而熟悉。
激动的心情使他不住地上前了两步。
行至林安身前,林绍纵身下马,但他的动作因为怀中昏迷的女孩而变得有些轻柔。
他看见林安腰上垂挂的玉佩,轻轻放下女孩,屈膝跪拜在长者面前。
那瞬间,林绍内心繁杂着不可言说的滋味,令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是,他有些犹豫。
林绍母亲早亡,自幼与父亲生活,少有亲人,只与当时还是世子的李琛走动的勤些,如今,他也有祖父了?
那是对于素昧平生却血浓于水的疑问。
“孙辈林绍拜见祖父。”
林安忙摆手示意他起身,他想说些什么,可千言万语堵在喉头,他感到如鲠在喉。
这是他少有的失态瞬间。
“回来就好。”林安道。
林绍起身,也将女孩抱起。
一侧,齐叔看到女孩,有些不解:“这姑娘是……”
未等林绍反应过来,林安便开口道:“这是绍儿母族赵氏的遗孤。”
林绍有些诧异地望向祖父,附和着:“小字阿翎。”
林安没有回应他的目光,低下头看着女孩,询问道:“怎么了,是如何受的伤?”
“回祖父,来时有些凶险,她失足从山崖上滚了下来,路上本还发着高热,好在喂了几剂医士的方子,热已经退了,因怕一路上脚程慢下来又生出什么纰漏,这才耽误了医治。”
“嗯,先上山吧,我有一位老友,行医数年,医术还算精湛,和我一同住在山上,先上山吧,一切上了山再说。”
刚下马车,一棵老樟树便闯入了林绍眼帘。
这棵树轻倚于大门右侧,已是有些年头,壮年男子的臂弯都无法将树拥住,树冠分为两大只,但右侧高至院墙处却完全枯掉,只留左支郁郁葱葱伸向天穹,独自于风中萧索。
“一场雷雨,一场劫难,劈坏了。”
林安望着发呆的孙儿解释道。
“你先进去吧,阿翎我来安顿。”
林安示意小厮接过女孩。
“是,祖父。”
人散,林安看着樟树也愣了一刻。
林绍进了前院,未走几步,便传来浑厚有力的人声。
“啧啧啧,林老弟也有人养老送终了呀,真是让人好生羡慕。”
说话的人躺坐在椅中,一手端茶具,一手持折扇,俨然把这当自己家的架势,十分惬意。
林绍心中咯噔一下,但未显于色。
“不妨事,仆从都叫我支走了。”葛慈用扇柄拍了拍林绍的肩膀。“我与你祖父可是过命的交情,你便是林绍?”
“林绍见过太公。”说着,俯身作揖。
“不必在意这些虚礼。”
当林绍抬起头时,才真切地看清这位老人的模样,鹤发童颜,慈眉善目。
只是,这折扇?
“葛兄,这三伏天真是热啊。”林安负手走来。
众人都听出来这是揶揄,不禁失笑,春寒料峭,哪里用得着扇子。
“可不是,平日你府里冷冷清清,为兄这不是怕这一下热闹起来不适应吗?”葛慈道。
林安浅笑,看着孙儿,眼中却夹杂着三分哀伤。
林绍挂虑着小姑娘的伤情,硬着头皮打断了二人寒暄。
小声向祖父请示:“祖父,阿翎她……”
林安回味,转头对葛慈道:“有个小姑娘,还劳烦葛兄诊治。”
葛慈看着林安的目光又羡艳了不少:“你这是什么福气,前阵子兄弟我还为你晚年光景愁的食不下咽,这下好了,一来来一双,那又是哪家的姑娘?”
林安顿了一会,没有回答。
片刻。
“走走走,别在这废话了,随我去内院。”林安没好气地催促道。
“包在我身上,你还不知道我,若是我都治不好,那这世间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葛慈还未自夸两句,一行人已经进了房内。
“如何,怎么受的伤,可有吃过什么方子。”葛慈收起笑脸,一边问道,一边用脚勾了个凳子在小姑娘床前坐下。
“回太公,是失足从山坡上滚下,后脑勺撞了石块,救上来时已经昏了,期间发了热,请了医士开过方子,如今热已退了,但人却未醒,这便是药方。”林绍答着。
葛慈号了脉,接过方子,仔细看了一会儿,眉头微蹙:“这方子对是对,可惜活血化瘀的药物剂量少了些许,耽搁了病情,加上心火过剩,阴寒侵体,脑部余血未清,故而未醒。”
他起身找来纸笔,写了方子递给齐叔:“去我府中找西溪抓药,若是这丫头又到后山疯去了寻不到,给我家夫人通报一声也可。”
齐叔接过方子出府,林绍却还是没放下心来,关切地问道:“敢问葛太公,阿翎何时能醒?”
“快得很,三年五载。”葛慈捋着胡子悠悠然道。
听了这话,林绍眉头微蹙。
看着这情景,葛慈笑道“少则几天,多则月余。”
林绍这才放下心来。
葛慈又补充道:“不过,醒后有未有余症还要另说,仍是要仔细将养着,这些日子我让西溪过来看着,有什么情况也可照应着。”
林安回道:“那是再好不过了,多谢葛兄。”
林绍也连忙俯身作揖:“谢过太公。”
“都是自己人,莫客气。”
林绍从长安行至都梁时,已近立春。
天下分有十道,其中淮南道,乃林氏南渡迁居之地,已有几代林氏族人在此生息,都梁杏林山,正是林绍祖父一支所在,但林绍却是第一次踏入故土。
素未谋面。
此时,一位长者已在杏林山口等候多时。
他双鬓已花,许是年老精力不济,只两手交握,拇指手捏一封书信,撑在在拐杖上,但却目光炯炯,遥望北方。
“家主,您要不先上马车等吧,等少主来了老奴喊您,这都站了半天了,老奴看着实在心疼啊。”
长者抬手轻挥,“不妨事,我虽然年纪大了,也不至于站这一会儿就不行喽,倒是你,身子骨能撑得住吗,你去歇一下吧。”
“哪有主人站着,下人去歇着的,再说,我的身体也硬朗着呢。”
“齐叔,这柜坊来的消息是今天吧?”
齐叔答道:“是,错不了,家主这是见孙儿心切,着急了。”
林安的拇指轻轻摩挲着那封数月前接到的书信。
那纸张的边缘已微微发黄,纸身也因频繁折叠而在折口处翘起了毛边。
他想起刚接到信时的情景。
那日天色似乎并不好,彼时,李氏起兵晋阳的消息已是妇孺皆知。
林府中,林安独坐庭前,望着天井喃喃自语道:“天又要变了。”
说着,托起茶碗抿了一口。
冬日,茶汤因久置而变凉。
入口寒凉,林安不注意地皱了皱眉头。
在外人看来,林老先生似乎并未因变乱所动,他一直都是那样处变不惊,但却只有他自己知道,当下托着茶具的手正微微颤抖。
千里之外的长安城中,也有那样一个林府,里面住着的,是绥朝大名鼎鼎的丞相林康。
那是与他血脉相连的亲子。
但这儿的人却鲜少知道。
人们只道林老先生有一子在外,多年未归家。又或是,早已亡故他乡也未可知。
那是老黄历了,没有人知其缘由,遂不再提及。乡亲们尊敬其人好心善,开义塾,捐善款,传道解惑,操劳半生。却无人养老送终,皆为之叹惋。
林安这些年未与儿子所联系,他和这里的所有人一样,有关林相之事只来自官府文书,或是人们的口口相传。
受封了,娶妻了,生子了……林安默默地关注着这一切。
曾经以为的一场闹剧历经多年仍未结束,已变成他藏在心底的疤痕。
扯开来,是血淋淋的猩红。
“老爷,府外有人送信来,称受人所托,须得亲自将信送至您手中才可放心。”
小厮的禀报打断了林安的思绪。
“让他进来回话。”
“是,老爷。”
天色渐暗了下来,林安身旁的炭火滋滋地迸溅出火星。
“在下参见林老先生。”
来者是一位中年男子,行礼干净利落,手的虎口与中指处隆起了厚厚的老茧,他目色急切,脸上因车马劳顿而不注意地流露疲色。
林安见状撤下了其他仆从。
那人双手递过信函。
“在下奉林丞相之命送来家书,林相他……”
信使讲述了什么林安已经记不得了,他只记得展开信纸时颤巍巍的双手,和作为一位父亲的懦弱。
后悔,失落,无助。
纸张左下角,是林康的私印,信封里,还有一片樟叶。
信使告辞后,林安就这么呆呆地坐着。
泪流满面。
远处,传来马匹行进的声音。
“定是小少爷回来了!”齐叔提醒道。
林安原已恍惚的目色又汇起光来。
远处,晃动而模糊的一点逐渐放大,不断靠近中,林绍的轮廓逐渐清晰,长者的眼眶变得湿润起来,眼前的这位少年,与他记忆中的儿子相差无几。
陌生而熟悉。
激动的心情使他不住地上前了两步。
行至林安身前,林绍纵身下马,但他的动作因为怀中昏迷的女孩而变得有些轻柔。
他看见林安腰上垂挂的玉佩,轻轻放下女孩,屈膝跪拜在长者面前。
那瞬间,林绍内心繁杂着不可言说的滋味,令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是,他有些犹豫。
林绍母亲早亡,自幼与父亲生活,少有亲人,只与当时还是世子的李琛走动的勤些,如今,他也有祖父了?
那是对于素昧平生却血浓于水的疑问。
“孙辈林绍拜见祖父。”
林安忙摆手示意他起身,他想说些什么,可千言万语堵在喉头,他感到如鲠在喉。
这是他少有的失态瞬间。
“回来就好。”林安道。
林绍起身,也将女孩抱起。
一侧,齐叔看到女孩,有些不解:“这姑娘是……”
未等林绍反应过来,林安便开口道:“这是绍儿母族赵氏的遗孤。”
林绍有些诧异地望向祖父,附和着:“小字阿翎。”
林安没有回应他的目光,低下头看着女孩,询问道:“怎么了,是如何受的伤?”
“回祖父,来时有些凶险,她失足从山崖上滚了下来,路上本还发着高热,好在喂了几剂医士的方子,热已经退了,因怕一路上脚程慢下来又生出什么纰漏,这才耽误了医治。”
“嗯,先上山吧,我有一位老友,行医数年,医术还算精湛,和我一同住在山上,先上山吧,一切上了山再说。”
刚下马车,一棵老樟树便闯入了林绍眼帘。
这棵树轻倚于大门右侧,已是有些年头,壮年男子的臂弯都无法将树拥住,树冠分为两大只,但右侧高至院墙处却完全枯掉,只留左支郁郁葱葱伸向天穹,独自于风中萧索。
“一场雷雨,一场劫难,劈坏了。”
林安望着发呆的孙儿解释道。
“你先进去吧,阿翎我来安顿。”
林安示意小厮接过女孩。
“是,祖父。”
人散,林安看着樟树也愣了一刻。
林绍进了前院,未走几步,便传来浑厚有力的人声。
“啧啧啧,林老弟也有人养老送终了呀,真是让人好生羡慕。”
说话的人躺坐在椅中,一手端茶具,一手持折扇,俨然把这当自己家的架势,十分惬意。
林绍心中咯噔一下,但未显于色。
“不妨事,仆从都叫我支走了。”葛慈用扇柄拍了拍林绍的肩膀。“我与你祖父可是过命的交情,你便是林绍?”
“林绍见过太公。”说着,俯身作揖。
“不必在意这些虚礼。”
当林绍抬起头时,才真切地看清这位老人的模样,鹤发童颜,慈眉善目。
只是,这折扇?
“葛兄,这三伏天真是热啊。”林安负手走来。
众人都听出来这是揶揄,不禁失笑,春寒料峭,哪里用得着扇子。
“可不是,平日你府里冷冷清清,为兄这不是怕这一下热闹起来不适应吗?”葛慈道。
林安浅笑,看着孙儿,眼中却夹杂着三分哀伤。
林绍挂虑着小姑娘的伤情,硬着头皮打断了二人寒暄。
小声向祖父请示:“祖父,阿翎她……”
林安回味,转头对葛慈道:“有个小姑娘,还劳烦葛兄诊治。”
葛慈看着林安的目光又羡艳了不少:“你这是什么福气,前阵子兄弟我还为你晚年光景愁的食不下咽,这下好了,一来来一双,那又是哪家的姑娘?”
林安顿了一会,没有回答。
片刻。
“走走走,别在这废话了,随我去内院。”林安没好气地催促道。
“包在我身上,你还不知道我,若是我都治不好,那这世间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葛慈还未自夸两句,一行人已经进了房内。
“如何,怎么受的伤,可有吃过什么方子。”葛慈收起笑脸,一边问道,一边用脚勾了个凳子在小姑娘床前坐下。
“回太公,是失足从山坡上滚下,后脑勺撞了石块,救上来时已经昏了,期间发了热,请了医士开过方子,如今热已退了,但人却未醒,这便是药方。”林绍答着。
葛慈号了脉,接过方子,仔细看了一会儿,眉头微蹙:“这方子对是对,可惜活血化瘀的药物剂量少了些许,耽搁了病情,加上心火过剩,阴寒侵体,脑部余血未清,故而未醒。”
他起身找来纸笔,写了方子递给齐叔:“去我府中找西溪抓药,若是这丫头又到后山疯去了寻不到,给我家夫人通报一声也可。”
齐叔接过方子出府,林绍却还是没放下心来,关切地问道:“敢问葛太公,阿翎何时能醒?”
“快得很,三年五载。”葛慈捋着胡子悠悠然道。
听了这话,林绍眉头微蹙。
看着这情景,葛慈笑道“少则几天,多则月余。”
林绍这才放下心来。
葛慈又补充道:“不过,醒后有未有余症还要另说,仍是要仔细将养着,这些日子我让西溪过来看着,有什么情况也可照应着。”
林安回道:“那是再好不过了,多谢葛兄。”
林绍也连忙俯身作揖:“谢过太公。”
“都是自己人,莫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