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玉真卷袖管昂首踮脚尖自书柜里找文房四宝,奈何他身量不高,还是齐斐扬帮忙才取下一套。他在书桌上研墨,手法娴熟得让齐斐扬目瞪口呆。
“你几时学会的?”
“和你在一起,不会吟也会唱。”“沙沙”的墨汁自忠玉手心下晕散开来,轻盈灵动的香气绕在鼻息甚是好闻。
“我不在陛下身边,都是你研墨么?”
“不止我,还有张晁。”
“胡说!张晁……他会研墨?”齐斐扬哧哧笑,“你诓我,欺负我成日里看不见你们在做甚么。”
“唔,就欺负你看不见,谁让你躲着我们。”
“找打!”齐斐扬故意扬手。
忠玉将手掌伸进砚台,举着黑乎乎的五指佯装威胁:“你敢——我摸你个黑无常!”言罢,自己忍不住笑了。
齐斐扬亦笑得眼中有泪。须臾年华转眼逝,他们都过了而立年,在死寂的衙署内廷,有片刻欢愉何等弥足珍贵。
至戌正,月色濡沫的天空有乌云晃荡荡飘过,转眼不见了,徒留半分残月欲隐还羞,阶下满地佩兰草,红白花蕊正茂盛,只是在夜晚无人倾顾它们的颜色。
那堆文书整整齐齐搁在书桌上,承载着当前王朝全部的命运。齐斐扬的左手边是一个由原色粗麻缝制的锦囊,干干净净、方方正正的,远看像一本薄薄的无字书。他呆呆坐着,想这该是他最后一次为陈询检阅奏章军报了。
陈询进来时,烛火烧得正旺,照得书桌的木质纹理清晰可见。
齐斐扬打开锦囊,从里面取出三张信纸。陈询垂眉看到最后才举目望着齐斐扬。
“你给我很多建议,只有一件采纳大哥的计策?”
“是。臣觉得清王的建言不妥。是臣故意瞒了陛下。”
他答得坦坦荡荡,陈询抬起下巴,“说说你的想法!”
“臣以为,清王在意自己的出生及先帝对他的看法,自十岁起被毁容又早早看尽世态炎凉,除了清王妃对谁都没有信任,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的是仇恨。他与卢王的确有幼年相扶之爱,与陛下您是命运相济兄弟情深,但在臣看来他是寻找合适的人为他复仇。”
更没想到他如此评价陈睿。陈询的眼里生出疑惑。
“诚然,陛下入主东宫是清王一手推动,但清王没有复完仇就故世,他留下锦囊给陛下,希望陛下完成他的未了心愿。陛下将锦囊转交给臣,让臣依照清王的建议给您出施政治军方略,臣只在最初采纳一计,即不破不立,以胡人为幌子煽动上阳百姓闹事,上阳城乱了民心不稳,会加速先帝逃离上阳,也使世人看清先帝施政之误,进而让百姓不再相信先帝,为陛下您争取更多威望和机会。最后陛下成功了,先帝也因此驾崩在越州,可是涂炭的却是天下无辜生灵。臣事后反思,清王此计有对错吗?于先帝于陛下来说是对也是错,因为此计,先帝早早驾崩、让天下人说陛下不孝;因为此计,陛下独自守护京城再荣登大宝,是陛下谋成所愿。其实是对否、是错否,并无定论,因为得失皆有。”
齐斐扬深深吸了口气,再道,“臣却在陛下身边看到百姓家园离散、亲人阴阳永隔。从此以后臣心里有了罪恶感。等到臣再去研究清王第二条计策,臣发现清王还要以涂炭百姓换取陛下的成功,比如他建议出关平叛,钱光盛之死已说明出关并非易事,叛军为何争夺滔关,是他们多年在那里驻守深谙地形和民愿,以为自己可以掌控这块地方,尤其民心在滔关外并不是全部向着鄣朝。为何?因为当年高祖皇帝入关时将关外百姓的祖先屠戮尽了,留下的子民都憎恨栾鄣人。六十多年了,他们仍在怀念被大齐国统治的光景,他们只以为自己才是中原人。还有,先帝主政对关外百姓多有放弃,比如东西遏浑那侵犯边疆先帝没有在乎过他们的生死;先帝重用黄闵韧管控北疆、放任袁辅政钳制他们,还不许他们迁居关内,就注定了当叛军兵临滔关时他们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在他们心里栾鄣人不是中原人,还有人巴不得兵荒马乱来改变命运,所有才有叛军霸占关外却没有百姓反抗。从现在滔关内外的战况来看,吴春岑出关也被杀了,说明清王建议出关杀敌非上策,臣的离间计才是上策。至于清王第三条计策,提出诛杀所有叛变亲王臣也不认同,先帝留给世人的疼痛莫过于为了立储先后逼死或致残数位皇子,如果陛下为平叛诛杀几位亲王,会让世人觉得陛下残暴。”
“你是看到锦囊才明白了大哥的动机,还是早就觉得大哥只为复仇?”
“清王要复仇从被毁容那天已经开始,臣断定清王想依靠陛下为他复仇从臣认识清王开始。陛下也一直在为清王复仇。”
陈询良久默然,“你知道我为何没有打开锦囊,而将锦囊直接由你保管?”
“陛下以此来试探臣,看看臣对陛下是否也有异心。”
“哦,你什么时候看出来的?”
“从陛下今天来看臣,并在臣将锦囊里的三份书信还给您的刚刚。”
“真如你所说,你又怎么看待我?”
“臣不怨陛下。陛下是天子,手中是万里江山、千万百姓的安危。眼下陛下如何待臣,臣都接受。”
“斐扬,你从未在我面前说过大哥的不是,今日直指他的用心,你不怕我生气?”
“臣知道陛下对清王心存敬重和感激。但臣要告诉陛下,君王身边很少有能永远依赖的人,也不能依赖,何况清王已不在人世了。”
他也指出他的身份带给他的困惑和悲哀,以及他的才华反而是葬送他宦海生涯的主因。这让陈询感到失落——齐斐扬是铁了心要离开自己了,否则他不会讲得如此直白!
“今日你说什么我都不会怪你。你知道吗?除了皇后,很少有人这样和我说话了。”陈询重重一叹,“暂不谈将来怎样处置叛变的亲王,先看看这两年,我还有施政方略并未遵从你的建议,你又怎么评论我?”
“陛下对待忠良的臣下都比较仁慈,但陛下对所有臣下几乎做不到推心置腹,所以陛下总被人挟裹做出违心的决断。”
他说的很对。陈询动容,也忍不住说出自己的感受,“你知道么,我记忆之初的人和事全是算计,后来在东宫我也不能与皇后厮守,我总在得失间左右为难,所以我也常常患得患失、疑神疑鬼……”
陈询的眉心因郁皱成川,“比如说,很长时间我不选定尚书令,只由吴准管理两省,是想看看谁会跳出来指摘吴家的不是,果然有人说吴春舫早知晓胡人死士在京中却装作不晓得。我怀疑吴家,是从他的家奴黄晋被刺杀开始,若无刺杀,谁又知道黄晋是胡家人?谁不知从前吴春舫与胡拓是死敌,但是吴府却留住黄晋,可见从前的几个家族间还有多少事不为人知。还有,张尚义说吴春岑与尉迟坚有交情,源起于那年钱光盛败退滔关后,吴春岑与一群饥肠咕咕的将士受到尉迟坚援助,因此滔关很多人感激尉迟坚,我也怀疑吴春岑是否忠心,我便派他出关挫他傲气,现在他战死了朝野都说是我杀了他。还有,郭东定在御史台和刑部卷宗里发现韦修与李垣的勾当,我只知道黄闵韧巴结过纪太妃,后来才有楚王将李垣送到贡州历练,没想到李垣还得到韦修帮助逃离贡州,韦修帮助李垣是看在纪太妃的面子,韦氏能将势力延伸到贡州,现在贡州在楚王、李垣手里,你说我该不该诛韦晃?还有,南罗人又将目光转向峰塘林西,表示他们想拿回峰塘林西,预示着平定南疆叛乱多了风险,曹翩能稳住峰塘林西吗?难说。蒙承偬可以控制子民不要峰塘林西吗?显然也不能做到……这些,种种、件件、桩桩,都是一张张人际网,让我无法看清谁是谁非,更没有人对我说先帝的弊政主要来源党争、边疆叛乱亦源于党争,以为他们自己也在经营党争勾当。”
陈询摊开双手,“我原是要放过一些人,现在看来,仁慈不是我该做的。我必要舍弃一些名节和臣子,否则我无法主政。我成不了仁君,但也不能成了庸君。”
“陛下想过要舍了谁?”
“自然是那些有过案底的人,还有叛变的人。”
“陛下要把可能的官官相授、内外勾结,全部扼死胎中?”
“对。”陈询目光冷肃。
齐斐扬垂下眼帘,“臣有些话,希望陛下能听进去。”
“你说!”
“梁襄王曾问孟子,孰能一之?孟子答曰:不嗜杀者能一之。讨厌杀人的国君能让天下统一。兵者为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6)君主杀伐过剩,会天怒人怨,会得不到天下。几路叛军皆以杀人、扰民为乐,连楚王的叛军也不例外。而朝廷自叛乱以来,陛下您让叛军内部分崩离析,并未伤残无辜百姓,所以没有一路叛军能够与战胜朝廷。管子说,人无善恶之分,但自私、贪婪一直如影随形。袁辅政可恶么?可恶,但他死后那封亲笔信消弭了陛下对韦氏的担心,陛下才敢将兵马调往巨渡郡、平恭郡追剿西南叛军,高堂杰他们才能定心在黔州守着京畿门户不动。孽党是死有余辜,他们纵是可恶,陛下也不能全杀了。想想未禧宫事件、几位皇子的死,牵涉多少家族和读书人,爆发叛乱与此亦不无关系……陛下,请审慎视之!”
齐斐扬的每句话还是那样触动陈询的心。陈询又生出依依不舍之情,于情动处突然问:“斐扬,你也担心我对你有杀心么?”
“陛下。”齐斐扬的嘴唇动了动,“臣也不畏死,但臣不能辜负霄环,所以臣只有放低姿态,等待陛下的宽宥。”
“你并无罪,何来宽宥之说?”陈询苦笑,“你不过是寻了个离开我的借口罢了。”
他的目光落在锦囊上,“我知道你的劝是真心为我好,我会考虑你的建议。你也考虑考虑我,能不能不要用你的方式逼我放你走!”
他说到最后近乎恳求,那淡淡的恳求,放下他很多的颜面。
齐斐扬坚定地摇摇头,“如陛下为书生,臣为草莽,知道彼此再多也无妨,哪怕千里荒原、一树花香、半碗粟米,篱笆内置肴共饮、陋室中同榻而眠,清寒素体、无官无禄,就少了相互侵害。可如今陛下是天子、臣仍是草莽,身份悬殊不可同日而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7)臣本是罪臣之子,是李太后不嫌弃臣、陛下善待臣。臣当一生报答陛下,但臣不能再伺奉陛下左右,立德也可,立功不行,臣只有在江湖海远立言,如陛下不弃,许臣存于世间,日后臣写的书也许能给陛下一点帮助。”
话已至此,陈询知道多说无益,只好将最后的伤感随着言语表露出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8)你是要你我以后陌路人心啊!——斐扬,你要走就走吧,只求你不要离我太远,将来上阳城中没有了你,我会孤单……你要去,就去古息庵吧,那里离上阳不远,我希望还能见到你。你能答应我吗?”
旧时岁月培养的感情化成出今天动人的对话。谁也不是铁石心肠,有的只有无可奈何。齐斐扬的眼睛里有了泪水,却生生没有任之滚下,心中藏着无数可以容身的山川崖海也不得不先放下,“好,臣先答应陛下——陛下让臣去哪里,臣便去哪里!”
“你几时学会的?”
“和你在一起,不会吟也会唱。”“沙沙”的墨汁自忠玉手心下晕散开来,轻盈灵动的香气绕在鼻息甚是好闻。
“我不在陛下身边,都是你研墨么?”
“不止我,还有张晁。”
“胡说!张晁……他会研墨?”齐斐扬哧哧笑,“你诓我,欺负我成日里看不见你们在做甚么。”
“唔,就欺负你看不见,谁让你躲着我们。”
“找打!”齐斐扬故意扬手。
忠玉将手掌伸进砚台,举着黑乎乎的五指佯装威胁:“你敢——我摸你个黑无常!”言罢,自己忍不住笑了。
齐斐扬亦笑得眼中有泪。须臾年华转眼逝,他们都过了而立年,在死寂的衙署内廷,有片刻欢愉何等弥足珍贵。
至戌正,月色濡沫的天空有乌云晃荡荡飘过,转眼不见了,徒留半分残月欲隐还羞,阶下满地佩兰草,红白花蕊正茂盛,只是在夜晚无人倾顾它们的颜色。
那堆文书整整齐齐搁在书桌上,承载着当前王朝全部的命运。齐斐扬的左手边是一个由原色粗麻缝制的锦囊,干干净净、方方正正的,远看像一本薄薄的无字书。他呆呆坐着,想这该是他最后一次为陈询检阅奏章军报了。
陈询进来时,烛火烧得正旺,照得书桌的木质纹理清晰可见。
齐斐扬打开锦囊,从里面取出三张信纸。陈询垂眉看到最后才举目望着齐斐扬。
“你给我很多建议,只有一件采纳大哥的计策?”
“是。臣觉得清王的建言不妥。是臣故意瞒了陛下。”
他答得坦坦荡荡,陈询抬起下巴,“说说你的想法!”
“臣以为,清王在意自己的出生及先帝对他的看法,自十岁起被毁容又早早看尽世态炎凉,除了清王妃对谁都没有信任,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的是仇恨。他与卢王的确有幼年相扶之爱,与陛下您是命运相济兄弟情深,但在臣看来他是寻找合适的人为他复仇。”
更没想到他如此评价陈睿。陈询的眼里生出疑惑。
“诚然,陛下入主东宫是清王一手推动,但清王没有复完仇就故世,他留下锦囊给陛下,希望陛下完成他的未了心愿。陛下将锦囊转交给臣,让臣依照清王的建议给您出施政治军方略,臣只在最初采纳一计,即不破不立,以胡人为幌子煽动上阳百姓闹事,上阳城乱了民心不稳,会加速先帝逃离上阳,也使世人看清先帝施政之误,进而让百姓不再相信先帝,为陛下您争取更多威望和机会。最后陛下成功了,先帝也因此驾崩在越州,可是涂炭的却是天下无辜生灵。臣事后反思,清王此计有对错吗?于先帝于陛下来说是对也是错,因为此计,先帝早早驾崩、让天下人说陛下不孝;因为此计,陛下独自守护京城再荣登大宝,是陛下谋成所愿。其实是对否、是错否,并无定论,因为得失皆有。”
齐斐扬深深吸了口气,再道,“臣却在陛下身边看到百姓家园离散、亲人阴阳永隔。从此以后臣心里有了罪恶感。等到臣再去研究清王第二条计策,臣发现清王还要以涂炭百姓换取陛下的成功,比如他建议出关平叛,钱光盛之死已说明出关并非易事,叛军为何争夺滔关,是他们多年在那里驻守深谙地形和民愿,以为自己可以掌控这块地方,尤其民心在滔关外并不是全部向着鄣朝。为何?因为当年高祖皇帝入关时将关外百姓的祖先屠戮尽了,留下的子民都憎恨栾鄣人。六十多年了,他们仍在怀念被大齐国统治的光景,他们只以为自己才是中原人。还有,先帝主政对关外百姓多有放弃,比如东西遏浑那侵犯边疆先帝没有在乎过他们的生死;先帝重用黄闵韧管控北疆、放任袁辅政钳制他们,还不许他们迁居关内,就注定了当叛军兵临滔关时他们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在他们心里栾鄣人不是中原人,还有人巴不得兵荒马乱来改变命运,所有才有叛军霸占关外却没有百姓反抗。从现在滔关内外的战况来看,吴春岑出关也被杀了,说明清王建议出关杀敌非上策,臣的离间计才是上策。至于清王第三条计策,提出诛杀所有叛变亲王臣也不认同,先帝留给世人的疼痛莫过于为了立储先后逼死或致残数位皇子,如果陛下为平叛诛杀几位亲王,会让世人觉得陛下残暴。”
“你是看到锦囊才明白了大哥的动机,还是早就觉得大哥只为复仇?”
“清王要复仇从被毁容那天已经开始,臣断定清王想依靠陛下为他复仇从臣认识清王开始。陛下也一直在为清王复仇。”
陈询良久默然,“你知道我为何没有打开锦囊,而将锦囊直接由你保管?”
“陛下以此来试探臣,看看臣对陛下是否也有异心。”
“哦,你什么时候看出来的?”
“从陛下今天来看臣,并在臣将锦囊里的三份书信还给您的刚刚。”
“真如你所说,你又怎么看待我?”
“臣不怨陛下。陛下是天子,手中是万里江山、千万百姓的安危。眼下陛下如何待臣,臣都接受。”
“斐扬,你从未在我面前说过大哥的不是,今日直指他的用心,你不怕我生气?”
“臣知道陛下对清王心存敬重和感激。但臣要告诉陛下,君王身边很少有能永远依赖的人,也不能依赖,何况清王已不在人世了。”
他也指出他的身份带给他的困惑和悲哀,以及他的才华反而是葬送他宦海生涯的主因。这让陈询感到失落——齐斐扬是铁了心要离开自己了,否则他不会讲得如此直白!
“今日你说什么我都不会怪你。你知道吗?除了皇后,很少有人这样和我说话了。”陈询重重一叹,“暂不谈将来怎样处置叛变的亲王,先看看这两年,我还有施政方略并未遵从你的建议,你又怎么评论我?”
“陛下对待忠良的臣下都比较仁慈,但陛下对所有臣下几乎做不到推心置腹,所以陛下总被人挟裹做出违心的决断。”
他说的很对。陈询动容,也忍不住说出自己的感受,“你知道么,我记忆之初的人和事全是算计,后来在东宫我也不能与皇后厮守,我总在得失间左右为难,所以我也常常患得患失、疑神疑鬼……”
陈询的眉心因郁皱成川,“比如说,很长时间我不选定尚书令,只由吴准管理两省,是想看看谁会跳出来指摘吴家的不是,果然有人说吴春舫早知晓胡人死士在京中却装作不晓得。我怀疑吴家,是从他的家奴黄晋被刺杀开始,若无刺杀,谁又知道黄晋是胡家人?谁不知从前吴春舫与胡拓是死敌,但是吴府却留住黄晋,可见从前的几个家族间还有多少事不为人知。还有,张尚义说吴春岑与尉迟坚有交情,源起于那年钱光盛败退滔关后,吴春岑与一群饥肠咕咕的将士受到尉迟坚援助,因此滔关很多人感激尉迟坚,我也怀疑吴春岑是否忠心,我便派他出关挫他傲气,现在他战死了朝野都说是我杀了他。还有,郭东定在御史台和刑部卷宗里发现韦修与李垣的勾当,我只知道黄闵韧巴结过纪太妃,后来才有楚王将李垣送到贡州历练,没想到李垣还得到韦修帮助逃离贡州,韦修帮助李垣是看在纪太妃的面子,韦氏能将势力延伸到贡州,现在贡州在楚王、李垣手里,你说我该不该诛韦晃?还有,南罗人又将目光转向峰塘林西,表示他们想拿回峰塘林西,预示着平定南疆叛乱多了风险,曹翩能稳住峰塘林西吗?难说。蒙承偬可以控制子民不要峰塘林西吗?显然也不能做到……这些,种种、件件、桩桩,都是一张张人际网,让我无法看清谁是谁非,更没有人对我说先帝的弊政主要来源党争、边疆叛乱亦源于党争,以为他们自己也在经营党争勾当。”
陈询摊开双手,“我原是要放过一些人,现在看来,仁慈不是我该做的。我必要舍弃一些名节和臣子,否则我无法主政。我成不了仁君,但也不能成了庸君。”
“陛下想过要舍了谁?”
“自然是那些有过案底的人,还有叛变的人。”
“陛下要把可能的官官相授、内外勾结,全部扼死胎中?”
“对。”陈询目光冷肃。
齐斐扬垂下眼帘,“臣有些话,希望陛下能听进去。”
“你说!”
“梁襄王曾问孟子,孰能一之?孟子答曰:不嗜杀者能一之。讨厌杀人的国君能让天下统一。兵者为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6)君主杀伐过剩,会天怒人怨,会得不到天下。几路叛军皆以杀人、扰民为乐,连楚王的叛军也不例外。而朝廷自叛乱以来,陛下您让叛军内部分崩离析,并未伤残无辜百姓,所以没有一路叛军能够与战胜朝廷。管子说,人无善恶之分,但自私、贪婪一直如影随形。袁辅政可恶么?可恶,但他死后那封亲笔信消弭了陛下对韦氏的担心,陛下才敢将兵马调往巨渡郡、平恭郡追剿西南叛军,高堂杰他们才能定心在黔州守着京畿门户不动。孽党是死有余辜,他们纵是可恶,陛下也不能全杀了。想想未禧宫事件、几位皇子的死,牵涉多少家族和读书人,爆发叛乱与此亦不无关系……陛下,请审慎视之!”
齐斐扬的每句话还是那样触动陈询的心。陈询又生出依依不舍之情,于情动处突然问:“斐扬,你也担心我对你有杀心么?”
“陛下。”齐斐扬的嘴唇动了动,“臣也不畏死,但臣不能辜负霄环,所以臣只有放低姿态,等待陛下的宽宥。”
“你并无罪,何来宽宥之说?”陈询苦笑,“你不过是寻了个离开我的借口罢了。”
他的目光落在锦囊上,“我知道你的劝是真心为我好,我会考虑你的建议。你也考虑考虑我,能不能不要用你的方式逼我放你走!”
他说到最后近乎恳求,那淡淡的恳求,放下他很多的颜面。
齐斐扬坚定地摇摇头,“如陛下为书生,臣为草莽,知道彼此再多也无妨,哪怕千里荒原、一树花香、半碗粟米,篱笆内置肴共饮、陋室中同榻而眠,清寒素体、无官无禄,就少了相互侵害。可如今陛下是天子、臣仍是草莽,身份悬殊不可同日而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7)臣本是罪臣之子,是李太后不嫌弃臣、陛下善待臣。臣当一生报答陛下,但臣不能再伺奉陛下左右,立德也可,立功不行,臣只有在江湖海远立言,如陛下不弃,许臣存于世间,日后臣写的书也许能给陛下一点帮助。”
话已至此,陈询知道多说无益,只好将最后的伤感随着言语表露出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8)你是要你我以后陌路人心啊!——斐扬,你要走就走吧,只求你不要离我太远,将来上阳城中没有了你,我会孤单……你要去,就去古息庵吧,那里离上阳不远,我希望还能见到你。你能答应我吗?”
旧时岁月培养的感情化成出今天动人的对话。谁也不是铁石心肠,有的只有无可奈何。齐斐扬的眼睛里有了泪水,却生生没有任之滚下,心中藏着无数可以容身的山川崖海也不得不先放下,“好,臣先答应陛下——陛下让臣去哪里,臣便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