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河西·函谷关)
时值金秋,从咸阳城通往函谷关的道路:经栎邑、渭水滩地、秦川沃野、直至桃林高地。
天下闻名的函谷关处黄河骤然折成东西流向后的南岸,东起崤山,中间经过夸父逐日大渴而死的桃林高地,西至潼水渡口(潼津),长一百余里。函谷关建于西周,因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秦公一行的辕车在这峡谷险道驰行。秦公命打开辕车四面锦帘,只见峡谷两岸高峰绝谷,俊拔迂回,层林尽染、霜叶似火。
“商君,函谷天险名不虚传!若在这高山峡谷之上布得几千兵马便可当数万大军!”,“回君上,有崤函在手,秦川固若金汤也!”。商鞅亲驾秦公辕车,五百护卫骑马在车前开道,五百护卫殿后。
不一会儿商鞅道“君上,前面就是函谷关口!”。道路稍微变宽,一巍峨城堡矗立在两山之间,城堡上大书:函谷关三个古朴厚重的金文(钟鼎文)。
城堡上下黑色秦字旌旗迎风招展,守城军士甲衣鲜亮长矛锐利,个个挺立如松,威风凛凛。一阵高亢的号角声响,是为迎接君上到来,守关将领早已等候在此。
“函谷关守将赢壮,率副将等参见君上、参见商君!”,“诸位将军免礼,随寡人与商君上函谷关!”。
赢壮早已准备好步辇,让军卒抬秦公上关“君上请。”,秦公摇摇头“寡人要亲自登上去,商君扶寡人即可。”,“诺!”。
关口上风大,商鞅将玄色皮裘给秦公系上,扶着他一步步走向通关的石梯。三刻后,二人终于登上函谷关的最高处,赢壮等人在关口等候。
刚过申时,天高云淡。极目远眺,远山苍茫,平原无垠,滔滔黄河向东奔腾不息 ,波澜壮阔,天地豪迈!
见秦公不语,商鞅问“君上在想什么?”,“河西收回,九泉之下阿梁可以见公父也!多谢哥哥!”,“此乃君上之功,阿梁该谢自己。”。
秦公眼眶湿润道“和哥哥大出崤函的约定实现不了了,之前我内心一直不甘,觉壮志未酬,怨上天天不假年。可今日站在这里却有如释重负之感,对大秦的责任已尽,我终于可以休息,只是苦了哥哥。”。
商鞅道“鞅不苦。与君上相识、相知是我此生最快慰之事。君上二十多年前与鞅盟誓:‘…与卫鞅君臣一体,终此一生绝不相负!’,君上做到了,鞅也要做到‘九死不悔,以报君恩!’。”。
二人四目相对,良久秦公道“去岁哥哥出征前对太子说了什么?”,“鞅说:在我出征期间,若君上有不测,鞅必反。”,见秦公有悲怆之色,商鞅道“阿梁快看那边!”。
顺着商鞅手指之处,远方有狼群逐鹿,“若有来生鞅再不愿做人,唯愿做一匹狼,在天地间驰骋,好不快活!”,“那我也做一匹狼还与哥哥一道。”。
“以阿梁的心性做狼怕是也要做狼王。”,秦公摇摇头笑道“就我俩一双成群,我做护卫哥哥的狼卫,可好?”,“一言为定?”,“一言为定!”。
二人嬉笑间,不觉天色渐暗,大风起兮。商鞅道“起风了,我们走罢”,秦公再次放眼关外“是该走了。”…“昔日踏春、秋游,鞅累了,皆是君上背我而行,今日换我背阿梁可好?”,“好!”。夕照下商鞅背起秦公一步步走向关口…
这年初冬秦公薨于咸阳宫,谥号“孝”,时年四十二岁(虚岁)。
太子赢驷于秦孝公灵柩前即大秦君位。新君为先君主持了盛大葬礼,让秦国举国戴孝,秦孝公入陵寝与君夫人张氏(赢驷生母)合葬。
国丧过后,大良造商鞅请辞,言先君薨逝,自己悲伤过度心衰力竭,不能再为大秦效力,遂交回穆公剑及官授相印,求回封地完成书作。
秦公问商鞅“商君请辞,国是将若何?”,
商鞅答曰“回君上,国是无非对内民政、军政及对外之策。对外之策依旧是连楚抗三晋,伺机东出,与齐争霸关于内政,君上年少时便游历秦国,舞象之年(虚岁十七)学于内使。
故上至朝堂政事,下达边野民生,君上无不知晓;至于军政,君上虽未亲历战场,也有先君、将军景玉等讲述行军、治军之道。
何况如今君上军权在手,秦国良将如云,如何领军政自是不难。君上所问的国是,不过是是否继续行鞅之法吧?”。
年轻的秦公点头道“商君所言不错。今先君离世,反对变法之声骤起,故寡人问政,请商君赐教。”。
商鞅道“若君上不愿行鞅之法,恢复旧制,与公室、世族一同执政,鼓励商贾、百工,让庶民自治,受百家之学教化…也未为不可。
毕竟二十多年来,秦国国力、军力已盛,即便效仿山东诸国中原之文化、制度,也能强于诸国,君上可为太平之君,尽享仁德之名,大出天下可与子孙后代徐徐图之。”,
“若继续行商君之法呢?”,“若继续行鞅法,任用能员干吏依法行事,变秦国为农场、军营,以赏刑激惩,秦国上下将铁板一块,唯君命是从。
纵有反对之声,不过是螳臂当车。君上便可以完成历代先君之志,定汉中,收巴蜀既而大出崤函,王霸天下。
但鞅一直被世人诟病为苛法酷吏,若君上继续行鞅法,前路艰辛,也将为人诟病。古制、鞅法谁更适合秦,谁更得君上亲睐,秦将何去何从,皆由君上自决。”…
“商君所作何书?”,“治秦二十余载,对所行之法的查缺补漏以及与先君探讨的王霸之术。”,“愿得商君之作受教!”,“君上过誉,臣于此与君上告别。”。
(秦·咸阳城·原大良造府邸)
车桓对商鞅道“子桓已请辞了官职,愿追随商君。”,商鞅道“这些年子桓为鞅做得太多了。子桓该为自己和家人打算,切莫再花费时日在鞅身上。”。
“今先君已逝,子桓愿替先君护卫商君。”。商鞅听到车桓口中“先君”二字,不禁眼眶发红“我知你忠于先君,但若先君有知定当希望子桓好好过活。
鞅这一生作恶无数,当今君上须臾便会借鞅之首级平息众怒,子桓反而应尽早与鞅划清界线以保妻子。”,“可商君对子桓,对墨家是好的。这些年秦墨在商君的支持下壮大了许多。”。
商鞅摇摇头“子桓能否听我一言?”,“但听君言”。
“鞅自知时日不多,恳请子桓为我做三件事。其一,鞅在秦主政二十一载,先君赐荣华富贵无数;昔日修建新都,各商家巨贾亦献珍宝、银钱不少;平素达官贵人往来贿赂…此皆为民脂民膏。鞅现将九成财物交与子桓,用于墨家行事,也算赎鞅苛法之罪。
其二,鞅的书作《商君书》共二十四章分五十卷,誊写在羊皮上,只此一部,即将完成。书毕,子桓安排墨者为我在商於封地挖地窖封存,同时散布消息于诸国:得此书者可得天下。
其三,鞅离咸阳城之前,子桓便携家眷离秦,或之齐,或之楚。总之万不可在秦,切切!若子桓能为鞅做此三事便是为先君尽忠,为鞅尽义,可否?”,车桓伏身下跪拜泣道“诺!”。
“还有这个匣子,以后子桓若是念及先君与鞅,便看看吧。”,商鞅把一雕刻精美的金丝楠木匣盒郑重交与车桓。
车桓打开匣子,匣内溢出淡淡谖香,两枚澄亮的虎贲勋章并列放置一处:一为‘赢渠梁 大秦秦公师隰十九年辰月初八“,一为‘卫鞅 大秦秦公渠梁十二年霜月初四’。
“记住,好好保存,让它们…永远都不分开。”,“诺!子桓谨遵商君之托。”。
(秦·咸阳城城门)
北风呼啸,密云蔽日,清晨的咸阳城似乎还未从寒夜中苏醒,商鞅一行已拜别秦孝公陵寝,轻车简行往东踽踽驶向城门。
其所携物资三车,随从仅为府邸家老及侍女侍从三十余人,与平素千人护卫出门的气势完全不同。果如赵良所言,失去君权庇护,商鞅犹如丧家之犬,凄凉如许。
咸阳城在修筑之时为便于将来扩建并无外城城郭,故出了内城城门就基本出了咸阳核心之地。
守城士卒验过官凭后放行,商鞅坐于辕车内,下令放缓出城速度。“咸阳城乃你我之城…”昔日孝公的话仿佛言犹在耳,商鞅内心叹道“城还是那座城,可主人已不是你我了。”。
大到计划迁都、选址、布局、丈量、设计、修筑城池以及周边工事…小到勒令城墙上每匹砖瓦均需镌刻工匠、工师的姓名以追责…咸阳城是商鞅一生的心血,如今离去,即是与过往告别。
“阿梁,鞅要离开我们的咸阳城了。你等等我,待鞅安排好一切,再回到这里以身祭法,便可来陪你了。”…
时值金秋,从咸阳城通往函谷关的道路:经栎邑、渭水滩地、秦川沃野、直至桃林高地。
天下闻名的函谷关处黄河骤然折成东西流向后的南岸,东起崤山,中间经过夸父逐日大渴而死的桃林高地,西至潼水渡口(潼津),长一百余里。函谷关建于西周,因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秦公一行的辕车在这峡谷险道驰行。秦公命打开辕车四面锦帘,只见峡谷两岸高峰绝谷,俊拔迂回,层林尽染、霜叶似火。
“商君,函谷天险名不虚传!若在这高山峡谷之上布得几千兵马便可当数万大军!”,“回君上,有崤函在手,秦川固若金汤也!”。商鞅亲驾秦公辕车,五百护卫骑马在车前开道,五百护卫殿后。
不一会儿商鞅道“君上,前面就是函谷关口!”。道路稍微变宽,一巍峨城堡矗立在两山之间,城堡上大书:函谷关三个古朴厚重的金文(钟鼎文)。
城堡上下黑色秦字旌旗迎风招展,守城军士甲衣鲜亮长矛锐利,个个挺立如松,威风凛凛。一阵高亢的号角声响,是为迎接君上到来,守关将领早已等候在此。
“函谷关守将赢壮,率副将等参见君上、参见商君!”,“诸位将军免礼,随寡人与商君上函谷关!”。
赢壮早已准备好步辇,让军卒抬秦公上关“君上请。”,秦公摇摇头“寡人要亲自登上去,商君扶寡人即可。”,“诺!”。
关口上风大,商鞅将玄色皮裘给秦公系上,扶着他一步步走向通关的石梯。三刻后,二人终于登上函谷关的最高处,赢壮等人在关口等候。
刚过申时,天高云淡。极目远眺,远山苍茫,平原无垠,滔滔黄河向东奔腾不息 ,波澜壮阔,天地豪迈!
见秦公不语,商鞅问“君上在想什么?”,“河西收回,九泉之下阿梁可以见公父也!多谢哥哥!”,“此乃君上之功,阿梁该谢自己。”。
秦公眼眶湿润道“和哥哥大出崤函的约定实现不了了,之前我内心一直不甘,觉壮志未酬,怨上天天不假年。可今日站在这里却有如释重负之感,对大秦的责任已尽,我终于可以休息,只是苦了哥哥。”。
商鞅道“鞅不苦。与君上相识、相知是我此生最快慰之事。君上二十多年前与鞅盟誓:‘…与卫鞅君臣一体,终此一生绝不相负!’,君上做到了,鞅也要做到‘九死不悔,以报君恩!’。”。
二人四目相对,良久秦公道“去岁哥哥出征前对太子说了什么?”,“鞅说:在我出征期间,若君上有不测,鞅必反。”,见秦公有悲怆之色,商鞅道“阿梁快看那边!”。
顺着商鞅手指之处,远方有狼群逐鹿,“若有来生鞅再不愿做人,唯愿做一匹狼,在天地间驰骋,好不快活!”,“那我也做一匹狼还与哥哥一道。”。
“以阿梁的心性做狼怕是也要做狼王。”,秦公摇摇头笑道“就我俩一双成群,我做护卫哥哥的狼卫,可好?”,“一言为定?”,“一言为定!”。
二人嬉笑间,不觉天色渐暗,大风起兮。商鞅道“起风了,我们走罢”,秦公再次放眼关外“是该走了。”…“昔日踏春、秋游,鞅累了,皆是君上背我而行,今日换我背阿梁可好?”,“好!”。夕照下商鞅背起秦公一步步走向关口…
这年初冬秦公薨于咸阳宫,谥号“孝”,时年四十二岁(虚岁)。
太子赢驷于秦孝公灵柩前即大秦君位。新君为先君主持了盛大葬礼,让秦国举国戴孝,秦孝公入陵寝与君夫人张氏(赢驷生母)合葬。
国丧过后,大良造商鞅请辞,言先君薨逝,自己悲伤过度心衰力竭,不能再为大秦效力,遂交回穆公剑及官授相印,求回封地完成书作。
秦公问商鞅“商君请辞,国是将若何?”,
商鞅答曰“回君上,国是无非对内民政、军政及对外之策。对外之策依旧是连楚抗三晋,伺机东出,与齐争霸关于内政,君上年少时便游历秦国,舞象之年(虚岁十七)学于内使。
故上至朝堂政事,下达边野民生,君上无不知晓;至于军政,君上虽未亲历战场,也有先君、将军景玉等讲述行军、治军之道。
何况如今君上军权在手,秦国良将如云,如何领军政自是不难。君上所问的国是,不过是是否继续行鞅之法吧?”。
年轻的秦公点头道“商君所言不错。今先君离世,反对变法之声骤起,故寡人问政,请商君赐教。”。
商鞅道“若君上不愿行鞅之法,恢复旧制,与公室、世族一同执政,鼓励商贾、百工,让庶民自治,受百家之学教化…也未为不可。
毕竟二十多年来,秦国国力、军力已盛,即便效仿山东诸国中原之文化、制度,也能强于诸国,君上可为太平之君,尽享仁德之名,大出天下可与子孙后代徐徐图之。”,
“若继续行商君之法呢?”,“若继续行鞅法,任用能员干吏依法行事,变秦国为农场、军营,以赏刑激惩,秦国上下将铁板一块,唯君命是从。
纵有反对之声,不过是螳臂当车。君上便可以完成历代先君之志,定汉中,收巴蜀既而大出崤函,王霸天下。
但鞅一直被世人诟病为苛法酷吏,若君上继续行鞅法,前路艰辛,也将为人诟病。古制、鞅法谁更适合秦,谁更得君上亲睐,秦将何去何从,皆由君上自决。”…
“商君所作何书?”,“治秦二十余载,对所行之法的查缺补漏以及与先君探讨的王霸之术。”,“愿得商君之作受教!”,“君上过誉,臣于此与君上告别。”。
(秦·咸阳城·原大良造府邸)
车桓对商鞅道“子桓已请辞了官职,愿追随商君。”,商鞅道“这些年子桓为鞅做得太多了。子桓该为自己和家人打算,切莫再花费时日在鞅身上。”。
“今先君已逝,子桓愿替先君护卫商君。”。商鞅听到车桓口中“先君”二字,不禁眼眶发红“我知你忠于先君,但若先君有知定当希望子桓好好过活。
鞅这一生作恶无数,当今君上须臾便会借鞅之首级平息众怒,子桓反而应尽早与鞅划清界线以保妻子。”,“可商君对子桓,对墨家是好的。这些年秦墨在商君的支持下壮大了许多。”。
商鞅摇摇头“子桓能否听我一言?”,“但听君言”。
“鞅自知时日不多,恳请子桓为我做三件事。其一,鞅在秦主政二十一载,先君赐荣华富贵无数;昔日修建新都,各商家巨贾亦献珍宝、银钱不少;平素达官贵人往来贿赂…此皆为民脂民膏。鞅现将九成财物交与子桓,用于墨家行事,也算赎鞅苛法之罪。
其二,鞅的书作《商君书》共二十四章分五十卷,誊写在羊皮上,只此一部,即将完成。书毕,子桓安排墨者为我在商於封地挖地窖封存,同时散布消息于诸国:得此书者可得天下。
其三,鞅离咸阳城之前,子桓便携家眷离秦,或之齐,或之楚。总之万不可在秦,切切!若子桓能为鞅做此三事便是为先君尽忠,为鞅尽义,可否?”,车桓伏身下跪拜泣道“诺!”。
“还有这个匣子,以后子桓若是念及先君与鞅,便看看吧。”,商鞅把一雕刻精美的金丝楠木匣盒郑重交与车桓。
车桓打开匣子,匣内溢出淡淡谖香,两枚澄亮的虎贲勋章并列放置一处:一为‘赢渠梁 大秦秦公师隰十九年辰月初八“,一为‘卫鞅 大秦秦公渠梁十二年霜月初四’。
“记住,好好保存,让它们…永远都不分开。”,“诺!子桓谨遵商君之托。”。
(秦·咸阳城城门)
北风呼啸,密云蔽日,清晨的咸阳城似乎还未从寒夜中苏醒,商鞅一行已拜别秦孝公陵寝,轻车简行往东踽踽驶向城门。
其所携物资三车,随从仅为府邸家老及侍女侍从三十余人,与平素千人护卫出门的气势完全不同。果如赵良所言,失去君权庇护,商鞅犹如丧家之犬,凄凉如许。
咸阳城在修筑之时为便于将来扩建并无外城城郭,故出了内城城门就基本出了咸阳核心之地。
守城士卒验过官凭后放行,商鞅坐于辕车内,下令放缓出城速度。“咸阳城乃你我之城…”昔日孝公的话仿佛言犹在耳,商鞅内心叹道“城还是那座城,可主人已不是你我了。”。
大到计划迁都、选址、布局、丈量、设计、修筑城池以及周边工事…小到勒令城墙上每匹砖瓦均需镌刻工匠、工师的姓名以追责…咸阳城是商鞅一生的心血,如今离去,即是与过往告别。
“阿梁,鞅要离开我们的咸阳城了。你等等我,待鞅安排好一切,再回到这里以身祭法,便可来陪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