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北方很多地方已经很冷了,徐达、冯胜和蓝玉等俱被朱元璋派去北方视察城防和练兵情况。一个月后,各位将军的奏折都到了朱元璋手中,除秦、晋、燕三地外,辽东、宣府城防也可圈可点,让朱元璋龙颜大悦。
徐达在奏折里着重夸赞了太原、大同的城防,这里面谢成居功至伟。他负责晋王府的修建,几乎一手打造了太原城。几处城门修建的固若金汤,进可攻退可守。太原城四周的关隘都建有堡垒,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城设八个城门,八门四隅设门楼12座,城周建小楼92座,敌台32座等防御设施。城周又建南关城、北关堡、新堡以拱卫,起到相当大的防御作用。随奏折附上的太原城防图纸让朱元璋个各位大臣大加赞赏,欣喜不已。于是朝廷大张旗鼓嘉奖了谢成。
晋王是个聪明有眼力劲儿的,趁着这个好时机向马皇后提出想要娶谢绮玉为妻:“母后,润玉走后儿心如死灰,可幼子嗷嗷待哺,父皇母后跟前也需要儿媳尽孝,儿在晋地的藩王府,谢成是左相。除了绮玉,谁能把禧儿视如己出?我娶谁家闺秀能换来谢成的忠心耿耿?”
马皇后虽然也心疼儿子,也觉得谢绮玉人品性情都不错,只是她对谢家的偏见由来已久,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放下的,于是说:“老三,你说的母后都明白,你先回去,让我和你父皇商量一下,让我们考虑一下,你自己也再想想。”说完就让晋王退下了。
此时岳瑶已被赐婚给吴王回府待嫁,太子妃忙着照顾三个孩子,马皇后能商量的人只有燕王妃了。正想着传她过来商议一下,宫女就禀报燕王妃和临安公主、宁国公主过来请安了。
马皇后这才想起来今天是出嫁的临安公主一月一次进宫请安的日子。三人进来后,燕王妃笑着说:“儿媳想起来今天是公主进宫的日子,想着到宫门口去迎迎她,一起来给母后请安,不料到那里时,宁国公主早就在那里等着呢。这可真是姐妹情深,让人羡慕。”
宁国公主撅着小嘴,委屈巴巴说:“自从姐姐出嫁后,我就没有一天不想她,好不容易姐姐回宫,我想早点看到她,就在宫门口等着。”
临安公主一脸感动:,“母后,孩儿一入宫门就看到妹妹和嫂子在宫门口迎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儿在宫外,也是无一日不想念父皇母后和各位兄弟姐妹。”
马皇后看她们感情这般好,也是非常欣慰,连忙让几人坐下。几人陪着皇后闲聊家常。过了一会儿,马皇后找了个借口把宁国公主支走,直接问女儿和儿媳:“一大早晋王就来我这儿,说是想娶永平后谢成的庶出的二小姐为继妃,谢家女眷风评一般。朝中公侯之家的嫡女千金与你三哥相配的很多,我有点拿不定主意,你俩怎么看?”
妙贞不敢先说,还没等她给临安公主使眼色,临安公主就快人快语地说:“母后,我觉得这是好事啊!谢家二小姐虽是庶出,不过相貌才情和品性样样都在嫡出的晋王妃之上。我对她比较熟悉,真真是个德才兼备的纯善之人,必能做我三哥的贤内助。”
马皇后又看了看妙贞,她连忙说:“母后,儿媳与绮玉相处时间长,这姑娘知书达理,实在不输别家闺秀,况且禧儿一直是我和她一起照顾,孩儿心疼这没娘的孩子,有谁比孩子的亲姨母待他更好呢?何况依儿臣之见,在禧儿眼中,绮玉就是他的母亲。既然晋王殿下向母后请求赐婚,想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母后何不成人之美?”
马皇后见女儿儿媳都夸奖谢绮玉,想想这孩子确实才貌双全,难得对禧儿又是视如己出尽心尽力,仔细想想确实是晋王继妃的最佳人选,于是心里也打定了主意。妙贞看马皇后的神情,虽然一言不发,和临安公主对视一眼,都知道这事儿成了。
妙贞从皇后宫里归来后,那让小顺子去晋王那里回话,告诉晋王不久后应该就会有赐婚的圣旨。
等绮玉过来陪禧儿时,看四下无人,妙贞凑到她的耳边,告诉了她这个好消息,绮玉当时脸就羞红了,不过还是调整了情绪,真诚地向她道谢:“贞儿姐姐,我知道能有如今这局面,都是您在晋王和皇后娘娘面前帮我争取的,您对我姐姐和我们谢家的大恩,我和谢家永远铭记于心。”话没说完,她就呜呜哭了起来。
妙贞连忙安慰:“好妹妹快别哭了咱们徐谢两家本就是至亲,分什么你我,以后咱们都是一家人,更要互相帮衬才是。”
谢绮玉一脸感动,频频点头,眼泪不停从眼眶中流出。她一个庶女,母亲死后在嫡母房中,过着寄人篱下战战兢兢地日子,如今总算是有了归宿。晋王不但是皇后娘娘的嫡出皇子,又深受陛下喜爱,而且生得相貌堂堂,对待妻子又温柔和蔼,实在是她最好的归宿了!
傍晚晋王陪着燕王一起回宫,看到他俩进来,院子里的妙贞和绮玉连忙起身行礼。晋王和绮玉看向彼此的眼神都有些害羞欣喜。妙贞连忙说:“三哥,您过来陪禧儿玩一会儿,这孩子念叨了一天父王呢!我和燕王殿下去厨房看看有什么菜,晚上您就在这里用膳吧!”
说完不等他开口,就拉着燕王,带着一院子的奴仆都走了。禧儿在绮玉怀里,冲着晋王伸出了手:“父王,抱抱禧儿,抱抱禧儿!”晋王看到这里,再也忍不住,大步流星走上去,一把将绮玉和禧儿都揽入怀中,抱的紧紧的。绮玉顺从地把脸贴在晋王胸前,禧儿高兴地拍着手,咯咯笑个不停。
过了几天,皇帝正式下旨册封永平侯谢成次女为晋王继妃,待晋王元妃一周年后再择吉日完婚。
太子妃知道后,酸溜溜地揶揄妙贞:“以前你和谢润玉关系不是不好么,我以前那般对她,多少也有为你出气的缘故。我竟然不知道你和谢家二小姐竟然这般要好,如此费心为她打算,说起来是我枉做小人了。”说完不等妙贞解释,就挥手走了,让妙贞心里很是不安难过。
晋王续弦的事儿刚尘埃落定,秦王那边又有了波澜。1十一月卫国公邓愈为主帅,沐英为副帅远征吐蕃取得大捷,俘获牛羊无数,吐蕃王也献上降表。朱元璋龙颜大悦,不仅厚赏了邓愈,还加封了沐英为西平侯赐丹书铁券。后宫里马皇后也将沐英的妻子耿氏诏入宫中,又是赐物又是留耿氏在宫中小住。
因这次首功属邓愈,马皇后也赏赐了卫国公家女眷,秦王侧妃更是数次被皇后赏赐金银首饰,甚至逾制赏赐她两个宫女,这样服侍秦王侧妃的奴仆就与正妃的一般多。秦王妃本就迁居侧室默默无闻,如今侧妃风头无两,更是天天招摇过市,以正妃自居,
这日,妙贞去东宫约太子妃一起去给皇后请安,两人虽因谢绮玉生了嫌隙,毕竟从小在一起玩耍,很快这点不块也烟消云散了。
两人刚走进坤宁宫,就听见马皇后发火的声音,也不知道在训斥谁,不一会儿看到秦王怒气冲冲从里面出来。看到她们俩,秦王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拂袖而去,太子妃和妙贞面面相觑。
两人过了半天,才让宫女通报进去是请安,马皇后这时依然气得面色铁青,呼吸急促。太子妃忙上前安慰:“母后您千万消消气,秦王有何做的不对的,让太子殿下去申斥劝诫,您要保重好凤体啊。”
妙贞也忙到皇后身边,抚着她的背给她顺气,过了半晌,皇后才恢复神色,示意二人坐下。
“这个混账东西,好端端过来说要休妻,要扶正邓青莲,不然他绝不生孩子,让孩子成为庶子。你们听听,这是什么胡话,有一点把父母放在眼里的吗?秦王妃名门闺秀,才貌出众哪一点配不上他,观音奴自入宫以来,从无大错,在我身边尽心侍奉。他喜新厌旧将正妃发妻迁居侧室,已经是很对不起那孩子了,如今怎能将她狠心休弃?何况他不是小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父母让他娶蒙古贵女的苦心?如今把秦王妃废掉,你父皇颜面何存?以后如何招贤纳士?老二真是越活越倒退,越活越没脑子。”
太子妃和妙贞对视一眼,都不知道该怎么劝,也不敢乱说话,皇后又抱怨了两句,就让她们回去了。
路上,太子妃忧心忡忡的说:“如今,邓愈打了胜仗风头正劲,这邓青莲就趁机要恩典,母后虽然不答应,说不定父皇为了笼络邓愈会答应的,毕竟王保保已死,观音奴也没了利用价值!”
妙贞一脸愤怒:“我等能入宫嫁入皇家为正妻,哪一个不是仰仗父亲的军功,论军功他邓愈在吐蕃打了胜仗又怎么样?功劳能盖过已故的开平王还是能越过我父亲?常伯父和常胜哥哥战死沙场为陛下四处征战难道不是一片忠心,为陛下尽忠?难道是为了姐姐能当太子妃好与陛下讨价还价吗?为国征战是武将的使命,打胜仗才能不负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期望,而不是他让女儿为正妃的筹码。”
一席话听得太子妃频频点头附和:“贞儿这话不错,正是这个道理。这打胜仗也是父皇调配得当,我大明的军威,充足的粮草供应。你我父亲打过多少胜仗,哪有仗着军功为难陛下的!这秦王妃迁居侧室还不够憋屈,还要把人逼死不成?邓青莲的心也是真够狠了。”
妙贞继续说道:“这头一开,怎么以后宫里侧妃家的父兄子侄有了军功都能让我等正室退位让贤了吗?姐姐,这事儿别看跟我们没啥关系,唇亡齿寒、兔死狐悲,这个先例一开,我们如何弹压侧妃?百姓家扶正妾室还要受刑罚,何况皇家?这次邓愈立了功,让他女儿做正妃,下次再立功,怎么让他女婿做太子吗?贪婪的人,胃口总是越来越大!”
这话一出,彻底激怒了太子妃:“她想当正妃,门都没有!邓愈说到底也是父皇的奴才,宫里的事儿,轮不到他来插手。军功再大,也越不过宗族礼法。”
这边秦王在母亲那边碰了钉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去朱元璋书房里请旨。
“父皇,您可要给儿臣做主啊,这谢成不过是修建太原城这点小功,您就让她庶出的女儿做了晋王妃。如今邓愈立下这不世之功,怎么就不能为嫡出的女儿求得这正妃之位?三弟的孩子都一岁多了,儿臣也不敢要孩子,孩儿既不要那有鞑子血统的杂种,也不要侧妃为我生下庶子让那孩子被别家嫡出世子耻笑。”说完竟跪在朱元璋脚下,俯身痛哭。
太子和晋王燕王一看,连忙过去搀扶他,秦王推开他们的手,固执地跪在地上继续说:“父皇当年赐婚,不过是爱惜王保保的才干有意招揽,如今王保保已死,那观音奴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如果父皇觉得休妻,有辱皇家体面,让她自清出家修行,然后对外宣布她病死了就行了。反正我不要有番邦血统的孩子,也不要我的世子是庶出。儿当年不喜欢蒙古女人,为了父皇的大业,强忍着娶了观音奴,又虚与委蛇哄了她这么些年,难道父皇母后一点儿都不知道心疼孩儿吗?”说完不停给朱元璋磕头,几下额头就出血了,燕王个晋王连忙用力把他从地上拉起来。
朱元璋看儿子这般激动,也不能再刺激他,连忙说道:“老三老四,你俩赶紧送老二回去歇着。你心里有委屈,我是你老子能不知道吗?你先回去,这事得从长计议,我跟你母亲还有你大哥商量一下,你不要再胡闹了!”
秦王看目的达到了,也怕真惹毛了父亲,连忙就坡下驴,任由两个弟弟扶着他,给他送回家。
朱元璋看他走后,对太子说:“这混账东西,肯定是去你母后那里闹过这么一出了,没得逞才来跟我胡闹。我等下还要见些朝臣,你先去坤宁宫看看你母亲,别让她气着了。”
太子连忙答应,走出皇帝的书房,就往坤宁宫去。路上想到母亲最疼爱雄英,没准看到大孙子心情会好些。于是路上直接拐到了东宫,打算带着孩子一起去给母亲请安。
刚回东宫,太子妃就迎了上来,两人互相说了今天的见闻。太子妃试探地问道:“秦王今天去母后那里大吵大闹,把母后气的不轻呢?母后的意思还是觉得秦王妃孝顺贤惠,实在是没什么大错,不应该被休弃。”
太子无可奈何地说:“老二什么脾气你也不是不知道,他一向爱瞎胡闹,又任性,父皇也头疼。依我看还不如依可他算了,不然任他闹来闹去,最后父皇母后不是还得答应,还不如一早答应他算了!”
太子妃脸上浮现出轻蔑之色,冷声说道:“俗话说这十年修得同船度,百年修得共枕眠,今世能结发成夫妻,皆因前世有缘。父皇母后笃信佛法,岂能不知?秦王既受皇恩,身为皇子就要为我大明为父皇尽忠尽孝。让他娶观音奴为妻,即是家事更是国事,是父皇母后的良苦用心。观音奴名门淑女,如何辱没了秦王?如今秦王移情别恋苛待发妻,已是有违礼数,怎么这邓愈还要仗着这点子军功插手我皇家的家务事不成?今日他为女儿谋求正妃之位,他日他若再立新功,该不会给他女婿谋求这太子之位吧?我父马革裹尸已不能为殿下征战,我家常升常茂也不如邓愈能征善战。今日是观音奴被废,我看用不了几年东宫哪位妹妹的母家得力,我是不是也要退位让贤?”
太子看妻子说得如此凄然,连忙安慰道:“哎,秦王夫妻如何与我们相比,秦王当年是死活不想娶观音奴,我当年可是顶撞了父皇母后,非你不娶的。太子妃娘娘您父亲开平王在军中威名赫赫,满朝谁人能比?何况还有骁勇善战的舅父,常茂常升假以时日必能青出于蓝成为虎将,不负乃父威名!别说你了,就连皇太孙的地位都固若金汤!”
常捷被太子一番言语逗笑了,片刻以后还是正色说道:“秦王所虑,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邓青莲生下孩子记在观音奴名下,这样不但没有蒙古血统也有嫡出的名份。父皇当年高瞻远瞩定下的和亲之法,如今天下未定,难道要让父皇落下这过河拆桥的恶名吗?”
太子妃一番话有理有据,太子也觉得甚是不妥,对于邓愈这种邀功的做法也很是不耻。想起这次大捷,其实沐英大哥居功至伟,只因邓愈是主帅才让他占了便宜。父皇许他侯爵之位,沐英哥哥几次推辞,父皇坚持赐爵,他竟然感动的涕泪横流。妻子耿氏进宫谢恩,也是跪在母亲脚下,直言母后抚养沐英成人,父皇教导提携沐英,这大恩万死难报,如今还授予他世袭罔替的爵位。与沐英一比,太子也愈发对邓愈有意见。
徐达在奏折里着重夸赞了太原、大同的城防,这里面谢成居功至伟。他负责晋王府的修建,几乎一手打造了太原城。几处城门修建的固若金汤,进可攻退可守。太原城四周的关隘都建有堡垒,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城设八个城门,八门四隅设门楼12座,城周建小楼92座,敌台32座等防御设施。城周又建南关城、北关堡、新堡以拱卫,起到相当大的防御作用。随奏折附上的太原城防图纸让朱元璋个各位大臣大加赞赏,欣喜不已。于是朝廷大张旗鼓嘉奖了谢成。
晋王是个聪明有眼力劲儿的,趁着这个好时机向马皇后提出想要娶谢绮玉为妻:“母后,润玉走后儿心如死灰,可幼子嗷嗷待哺,父皇母后跟前也需要儿媳尽孝,儿在晋地的藩王府,谢成是左相。除了绮玉,谁能把禧儿视如己出?我娶谁家闺秀能换来谢成的忠心耿耿?”
马皇后虽然也心疼儿子,也觉得谢绮玉人品性情都不错,只是她对谢家的偏见由来已久,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放下的,于是说:“老三,你说的母后都明白,你先回去,让我和你父皇商量一下,让我们考虑一下,你自己也再想想。”说完就让晋王退下了。
此时岳瑶已被赐婚给吴王回府待嫁,太子妃忙着照顾三个孩子,马皇后能商量的人只有燕王妃了。正想着传她过来商议一下,宫女就禀报燕王妃和临安公主、宁国公主过来请安了。
马皇后这才想起来今天是出嫁的临安公主一月一次进宫请安的日子。三人进来后,燕王妃笑着说:“儿媳想起来今天是公主进宫的日子,想着到宫门口去迎迎她,一起来给母后请安,不料到那里时,宁国公主早就在那里等着呢。这可真是姐妹情深,让人羡慕。”
宁国公主撅着小嘴,委屈巴巴说:“自从姐姐出嫁后,我就没有一天不想她,好不容易姐姐回宫,我想早点看到她,就在宫门口等着。”
临安公主一脸感动:,“母后,孩儿一入宫门就看到妹妹和嫂子在宫门口迎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儿在宫外,也是无一日不想念父皇母后和各位兄弟姐妹。”
马皇后看她们感情这般好,也是非常欣慰,连忙让几人坐下。几人陪着皇后闲聊家常。过了一会儿,马皇后找了个借口把宁国公主支走,直接问女儿和儿媳:“一大早晋王就来我这儿,说是想娶永平后谢成的庶出的二小姐为继妃,谢家女眷风评一般。朝中公侯之家的嫡女千金与你三哥相配的很多,我有点拿不定主意,你俩怎么看?”
妙贞不敢先说,还没等她给临安公主使眼色,临安公主就快人快语地说:“母后,我觉得这是好事啊!谢家二小姐虽是庶出,不过相貌才情和品性样样都在嫡出的晋王妃之上。我对她比较熟悉,真真是个德才兼备的纯善之人,必能做我三哥的贤内助。”
马皇后又看了看妙贞,她连忙说:“母后,儿媳与绮玉相处时间长,这姑娘知书达理,实在不输别家闺秀,况且禧儿一直是我和她一起照顾,孩儿心疼这没娘的孩子,有谁比孩子的亲姨母待他更好呢?何况依儿臣之见,在禧儿眼中,绮玉就是他的母亲。既然晋王殿下向母后请求赐婚,想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母后何不成人之美?”
马皇后见女儿儿媳都夸奖谢绮玉,想想这孩子确实才貌双全,难得对禧儿又是视如己出尽心尽力,仔细想想确实是晋王继妃的最佳人选,于是心里也打定了主意。妙贞看马皇后的神情,虽然一言不发,和临安公主对视一眼,都知道这事儿成了。
妙贞从皇后宫里归来后,那让小顺子去晋王那里回话,告诉晋王不久后应该就会有赐婚的圣旨。
等绮玉过来陪禧儿时,看四下无人,妙贞凑到她的耳边,告诉了她这个好消息,绮玉当时脸就羞红了,不过还是调整了情绪,真诚地向她道谢:“贞儿姐姐,我知道能有如今这局面,都是您在晋王和皇后娘娘面前帮我争取的,您对我姐姐和我们谢家的大恩,我和谢家永远铭记于心。”话没说完,她就呜呜哭了起来。
妙贞连忙安慰:“好妹妹快别哭了咱们徐谢两家本就是至亲,分什么你我,以后咱们都是一家人,更要互相帮衬才是。”
谢绮玉一脸感动,频频点头,眼泪不停从眼眶中流出。她一个庶女,母亲死后在嫡母房中,过着寄人篱下战战兢兢地日子,如今总算是有了归宿。晋王不但是皇后娘娘的嫡出皇子,又深受陛下喜爱,而且生得相貌堂堂,对待妻子又温柔和蔼,实在是她最好的归宿了!
傍晚晋王陪着燕王一起回宫,看到他俩进来,院子里的妙贞和绮玉连忙起身行礼。晋王和绮玉看向彼此的眼神都有些害羞欣喜。妙贞连忙说:“三哥,您过来陪禧儿玩一会儿,这孩子念叨了一天父王呢!我和燕王殿下去厨房看看有什么菜,晚上您就在这里用膳吧!”
说完不等他开口,就拉着燕王,带着一院子的奴仆都走了。禧儿在绮玉怀里,冲着晋王伸出了手:“父王,抱抱禧儿,抱抱禧儿!”晋王看到这里,再也忍不住,大步流星走上去,一把将绮玉和禧儿都揽入怀中,抱的紧紧的。绮玉顺从地把脸贴在晋王胸前,禧儿高兴地拍着手,咯咯笑个不停。
过了几天,皇帝正式下旨册封永平侯谢成次女为晋王继妃,待晋王元妃一周年后再择吉日完婚。
太子妃知道后,酸溜溜地揶揄妙贞:“以前你和谢润玉关系不是不好么,我以前那般对她,多少也有为你出气的缘故。我竟然不知道你和谢家二小姐竟然这般要好,如此费心为她打算,说起来是我枉做小人了。”说完不等妙贞解释,就挥手走了,让妙贞心里很是不安难过。
晋王续弦的事儿刚尘埃落定,秦王那边又有了波澜。1十一月卫国公邓愈为主帅,沐英为副帅远征吐蕃取得大捷,俘获牛羊无数,吐蕃王也献上降表。朱元璋龙颜大悦,不仅厚赏了邓愈,还加封了沐英为西平侯赐丹书铁券。后宫里马皇后也将沐英的妻子耿氏诏入宫中,又是赐物又是留耿氏在宫中小住。
因这次首功属邓愈,马皇后也赏赐了卫国公家女眷,秦王侧妃更是数次被皇后赏赐金银首饰,甚至逾制赏赐她两个宫女,这样服侍秦王侧妃的奴仆就与正妃的一般多。秦王妃本就迁居侧室默默无闻,如今侧妃风头无两,更是天天招摇过市,以正妃自居,
这日,妙贞去东宫约太子妃一起去给皇后请安,两人虽因谢绮玉生了嫌隙,毕竟从小在一起玩耍,很快这点不块也烟消云散了。
两人刚走进坤宁宫,就听见马皇后发火的声音,也不知道在训斥谁,不一会儿看到秦王怒气冲冲从里面出来。看到她们俩,秦王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拂袖而去,太子妃和妙贞面面相觑。
两人过了半天,才让宫女通报进去是请安,马皇后这时依然气得面色铁青,呼吸急促。太子妃忙上前安慰:“母后您千万消消气,秦王有何做的不对的,让太子殿下去申斥劝诫,您要保重好凤体啊。”
妙贞也忙到皇后身边,抚着她的背给她顺气,过了半晌,皇后才恢复神色,示意二人坐下。
“这个混账东西,好端端过来说要休妻,要扶正邓青莲,不然他绝不生孩子,让孩子成为庶子。你们听听,这是什么胡话,有一点把父母放在眼里的吗?秦王妃名门闺秀,才貌出众哪一点配不上他,观音奴自入宫以来,从无大错,在我身边尽心侍奉。他喜新厌旧将正妃发妻迁居侧室,已经是很对不起那孩子了,如今怎能将她狠心休弃?何况他不是小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父母让他娶蒙古贵女的苦心?如今把秦王妃废掉,你父皇颜面何存?以后如何招贤纳士?老二真是越活越倒退,越活越没脑子。”
太子妃和妙贞对视一眼,都不知道该怎么劝,也不敢乱说话,皇后又抱怨了两句,就让她们回去了。
路上,太子妃忧心忡忡的说:“如今,邓愈打了胜仗风头正劲,这邓青莲就趁机要恩典,母后虽然不答应,说不定父皇为了笼络邓愈会答应的,毕竟王保保已死,观音奴也没了利用价值!”
妙贞一脸愤怒:“我等能入宫嫁入皇家为正妻,哪一个不是仰仗父亲的军功,论军功他邓愈在吐蕃打了胜仗又怎么样?功劳能盖过已故的开平王还是能越过我父亲?常伯父和常胜哥哥战死沙场为陛下四处征战难道不是一片忠心,为陛下尽忠?难道是为了姐姐能当太子妃好与陛下讨价还价吗?为国征战是武将的使命,打胜仗才能不负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期望,而不是他让女儿为正妃的筹码。”
一席话听得太子妃频频点头附和:“贞儿这话不错,正是这个道理。这打胜仗也是父皇调配得当,我大明的军威,充足的粮草供应。你我父亲打过多少胜仗,哪有仗着军功为难陛下的!这秦王妃迁居侧室还不够憋屈,还要把人逼死不成?邓青莲的心也是真够狠了。”
妙贞继续说道:“这头一开,怎么以后宫里侧妃家的父兄子侄有了军功都能让我等正室退位让贤了吗?姐姐,这事儿别看跟我们没啥关系,唇亡齿寒、兔死狐悲,这个先例一开,我们如何弹压侧妃?百姓家扶正妾室还要受刑罚,何况皇家?这次邓愈立了功,让他女儿做正妃,下次再立功,怎么让他女婿做太子吗?贪婪的人,胃口总是越来越大!”
这话一出,彻底激怒了太子妃:“她想当正妃,门都没有!邓愈说到底也是父皇的奴才,宫里的事儿,轮不到他来插手。军功再大,也越不过宗族礼法。”
这边秦王在母亲那边碰了钉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去朱元璋书房里请旨。
“父皇,您可要给儿臣做主啊,这谢成不过是修建太原城这点小功,您就让她庶出的女儿做了晋王妃。如今邓愈立下这不世之功,怎么就不能为嫡出的女儿求得这正妃之位?三弟的孩子都一岁多了,儿臣也不敢要孩子,孩儿既不要那有鞑子血统的杂种,也不要侧妃为我生下庶子让那孩子被别家嫡出世子耻笑。”说完竟跪在朱元璋脚下,俯身痛哭。
太子和晋王燕王一看,连忙过去搀扶他,秦王推开他们的手,固执地跪在地上继续说:“父皇当年赐婚,不过是爱惜王保保的才干有意招揽,如今王保保已死,那观音奴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如果父皇觉得休妻,有辱皇家体面,让她自清出家修行,然后对外宣布她病死了就行了。反正我不要有番邦血统的孩子,也不要我的世子是庶出。儿当年不喜欢蒙古女人,为了父皇的大业,强忍着娶了观音奴,又虚与委蛇哄了她这么些年,难道父皇母后一点儿都不知道心疼孩儿吗?”说完不停给朱元璋磕头,几下额头就出血了,燕王个晋王连忙用力把他从地上拉起来。
朱元璋看儿子这般激动,也不能再刺激他,连忙说道:“老三老四,你俩赶紧送老二回去歇着。你心里有委屈,我是你老子能不知道吗?你先回去,这事得从长计议,我跟你母亲还有你大哥商量一下,你不要再胡闹了!”
秦王看目的达到了,也怕真惹毛了父亲,连忙就坡下驴,任由两个弟弟扶着他,给他送回家。
朱元璋看他走后,对太子说:“这混账东西,肯定是去你母后那里闹过这么一出了,没得逞才来跟我胡闹。我等下还要见些朝臣,你先去坤宁宫看看你母亲,别让她气着了。”
太子连忙答应,走出皇帝的书房,就往坤宁宫去。路上想到母亲最疼爱雄英,没准看到大孙子心情会好些。于是路上直接拐到了东宫,打算带着孩子一起去给母亲请安。
刚回东宫,太子妃就迎了上来,两人互相说了今天的见闻。太子妃试探地问道:“秦王今天去母后那里大吵大闹,把母后气的不轻呢?母后的意思还是觉得秦王妃孝顺贤惠,实在是没什么大错,不应该被休弃。”
太子无可奈何地说:“老二什么脾气你也不是不知道,他一向爱瞎胡闹,又任性,父皇也头疼。依我看还不如依可他算了,不然任他闹来闹去,最后父皇母后不是还得答应,还不如一早答应他算了!”
太子妃脸上浮现出轻蔑之色,冷声说道:“俗话说这十年修得同船度,百年修得共枕眠,今世能结发成夫妻,皆因前世有缘。父皇母后笃信佛法,岂能不知?秦王既受皇恩,身为皇子就要为我大明为父皇尽忠尽孝。让他娶观音奴为妻,即是家事更是国事,是父皇母后的良苦用心。观音奴名门淑女,如何辱没了秦王?如今秦王移情别恋苛待发妻,已是有违礼数,怎么这邓愈还要仗着这点子军功插手我皇家的家务事不成?今日他为女儿谋求正妃之位,他日他若再立新功,该不会给他女婿谋求这太子之位吧?我父马革裹尸已不能为殿下征战,我家常升常茂也不如邓愈能征善战。今日是观音奴被废,我看用不了几年东宫哪位妹妹的母家得力,我是不是也要退位让贤?”
太子看妻子说得如此凄然,连忙安慰道:“哎,秦王夫妻如何与我们相比,秦王当年是死活不想娶观音奴,我当年可是顶撞了父皇母后,非你不娶的。太子妃娘娘您父亲开平王在军中威名赫赫,满朝谁人能比?何况还有骁勇善战的舅父,常茂常升假以时日必能青出于蓝成为虎将,不负乃父威名!别说你了,就连皇太孙的地位都固若金汤!”
常捷被太子一番言语逗笑了,片刻以后还是正色说道:“秦王所虑,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邓青莲生下孩子记在观音奴名下,这样不但没有蒙古血统也有嫡出的名份。父皇当年高瞻远瞩定下的和亲之法,如今天下未定,难道要让父皇落下这过河拆桥的恶名吗?”
太子妃一番话有理有据,太子也觉得甚是不妥,对于邓愈这种邀功的做法也很是不耻。想起这次大捷,其实沐英大哥居功至伟,只因邓愈是主帅才让他占了便宜。父皇许他侯爵之位,沐英哥哥几次推辞,父皇坚持赐爵,他竟然感动的涕泪横流。妻子耿氏进宫谢恩,也是跪在母亲脚下,直言母后抚养沐英成人,父皇教导提携沐英,这大恩万死难报,如今还授予他世袭罔替的爵位。与沐英一比,太子也愈发对邓愈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