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西安的藩王府已修缮完毕,户部验收后,陛下下令秦王和晋王同一日离京就藩。
这是大明朝第一次皇子就藩,燕王和吴王也着家眷一起回宫。
众人刚到皇城,太子殿下已经在宫门口迎接了,秦王晋王一向与太子亲厚,想到即将到来的分别都是一阵难受。
众人随太子一起去坤宁宫拜见了陛下和皇后。二人第一次见到炽儿,皇后抱着孩子看了半天,不住夸赞孙子英俊可爱。陛下匆匆看了一眼,敷衍夸了两句。想起父亲对雄英的喜爱,对炽儿如此冷淡,燕王夫妇心里都有些别扭。
众人寒暄了几句,皇后就让女眷们回宫休息了,皇子们则跟着陛下与太子回了前朝。
岳瑶身怀六甲又舟车劳顿,妙贞让她回宫休息。自己则是带着炽儿去东宫探望太子妃。
太子妃如今已怀孕九个多月,月底就要临盆,妙贞一直牵挂着她。
姐妹俩一年多没见,重逢时眼圈都红了。太子妃小心翼翼抱过炽儿:“这孩子长得真有福气,眼睛像你,鼻子和嘴巴像燕王。”
妙贞则是连忙从太子妃手中抱回孩子交给你奶娘,扶着太子妃坐下。
妙贞看太子妃气色不好,身上浮肿,只当是这一胎怀象不好,很是担忧。
“姐姐快要临盆,千万要注意身体,细心保养。我看姐姐气色不太好,是不是没有休息好啊!”
太子妃半躺在塌上,有气无力地说:“这胎怀象不好,生宜伦郡主的时候落下的毛病也没有根治。好在月底就要临盆了,我也快了熬出头了。”
“这胎坐月子可千万不能马虎啊,我在医书上看过,月子病要月子治。这胎月子修养调理好了,之前的月子病就也好了。”
太子妃笑着点点头,正欲说话。雄英哭着进来了,她身边的贴身宫女云儿马上过去,俯下身安慰:“小殿下这是怎么了,你看燕王妃带着小弟弟来找你玩呢!”
已经四五岁的皇太孙朱雄英长得虎头虎脑,听云儿这么说,非但没有止住哭,反而哭的更大声了:“我不要弟弟,我讨厌弟弟。父王就是因为弟弟又训我了。”
太子妃看了一眼太孙身边服侍的人,那嬷嬷连忙跪下说:“回娘娘的话,太孙殿下与小殿下在花园里玩耍,两个孩子争玩具,被路过的太子殿下看到了,训了太孙几句。”
太子妃一听,强打起精神哭着训斥雄英:“
你这孩子怎么不长记性啊,我跟你说了多少次,让你不要去招惹允炆,你怎么就是不听。你们这帮奴才也是,怎么就不看着点儿?”
身边的奴才跪了一地,奶娘结结巴巴地说:“
我们已经尽量避着侧妃和小殿下了。只是我们今天带着太孙在玩,小殿下一来就抢太孙的玩具,奴婢们都没反应过来。”
太子妃气得不住咳嗽,妙贞连忙让他们带着太孙下去了。然后来到她身边,不停抚着她的背给她顺气。
过了好一会儿,太子妃才平静下来,气色恢复如常。
妙贞劝道:“姐姐,气大伤身,都是小事,您千万别放在心上。孩子们之间免不了因为一个玩具一口吃的就打打闹闹,长大了就好了。”
太子妃听到这里,非但没有觉得宽慰,眼泪反而下来了:“好妹妹,这两年你不在宫里,不知道我过得是什么日子。”
妙贞一看,连忙用手帕为太子妃拭去眼泪,顺手让屋里的人都退下了,只留云儿在一旁服侍。
“自从昭月生下允炆,钦天监就说那孩子命格极好,是我大明的福星,陛下和太子殿下都十分偏爱他。雄英自小养在母后宫里与父亲并不亲近。不如允炆养在东宫,与父亲朝夕相见,愈发得到了太子殿下的疼爱。”
妙贞连忙安慰:“娘娘别往心里去,父母总归是偏向小的,俗话说“帝王爱长子,百姓疼老幺”在咱们皇家,无论小儿子如何得宠,总不能越过宗族礼法。何况雄英是父皇亲自册封的皇太孙。”
太子妃摇着头,悲愤地说:“母后和我因为殿下偏心与他吵过多次,殿下不能拿母后如何,却与我逐渐疏远。自从我怀孕以来,再也没有来过我房中一次,这半年竟然是连话都不愿意跟我说了……”
说到这里,已然是泣不成声了。身边的云儿也是一脸难过,“王妃娘娘您不知道,这一年多吕侧妃独得恩宠,越发不将我们娘娘放在眼里,我们娘娘若不是有蓝国公与郑国公撑腰,这日子也跟秦王妃差不多了。”
妙贞大吃一惊,虽以前听沐英夫人说过这吕昭月手段了得,没想到她竟然如此厉害,将太子妃逼成这样。
心里虽然这么想,嘴上还是不住安慰:“姐姐与观音奴怎会一样,您与太子殿下自小青梅竹马,又诞育几个孩子。如今您身怀六甲,不能侍奉太子,他偏爱侧妃也是有的,可他不是糊涂人,自然明白姐姐是原配嫡妻。只要您不倒下,孩子们就有前途。她吕侧妃越是这样您越要打起精神,千万不要做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啊!”
妙贞三言两语直中要害,太子妃闻言如醍醐灌顶,直起身子,接过妙贞手中的帕子,擦干眼泪,缓了一会儿采说道:“贞儿所言极是,我与太子从小相伴,他一时贪新鲜也是有的。我乃堂堂开平王之女,就这样被打败是不是堕了先父的威名。”
妙贞看她平静起来,又轻声劝道:“姐姐,如今已与太子成婚七年了,太子贪新鲜是人之常情,咱们眼光放得远一点,有时候真的要学下母后。”
太子妃点点头说道:“你说的没错,男女之间情爱也就是那么回事。总是想着过去两人心心相印,心里就过不去那道坎。色衰而爱驰,我自己又何必太认真。”
妙贞又劝了几句,才带着孩子离开东宫。
回到旧居,小福早已将阖宫上下打扫得干干净净。看到妙贞,刚行了个礼,眼泪就下来了。
安顿好妙贞,又给她奉了一盏茶,小福这才腾出功夫,眼巴巴地看着奶娘怀中的小世子。
妙贞看她那样,知道她想抱抱孩子,就让奶娘把孩子抱了过去。小福激动地双手直抖,连忙摆手:“娘娘我没抱过孩子,我不敢怕惊着小世子,奴婢看看就行了。”
说完激动地凑过去,仔细看着襁褓中的炽儿,看着看着,不由自主用手触摸着他的小脸蛋儿,拉拉他的小手,一脸满足。
正在这时候,下人通报秦王妃来了,妙贞连忙迎了上去。
姐妹俩许久不见,都是十分激动。秦王妃接过奶娘怀里的孩子,紧紧抱着,一边看一边说:这孩子长得真好,和你真像,一看就有福气。说完掏出一个长命锁放进孩子的襁褓中。
妙贞看这长命锁上镶嵌着各色宝石,一看就价值不菲,连忙推辞:“姐姐莫要破费,这孩子这么小,用不着这些名贵的东西。”
观音奴淡淡一笑:“贞儿我自己也没孩子,我的那些东西将来还指不定落在谁手里,我们姐妹一场,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有什么舍不得?”
妙贞连忙拉她坐下,两人话起了家常。
“这次秦王就藩,姐姐能不能不去,留在宫里侍奉母后也行啊?”
“傻妹妹,说什么胡话呢。这次是肯定躲不过去了,我只愿邓青莲看在我并未苛待过她的份上
善待与我。我已心如止水不争不抢,给我留一口饭吃保命就行了。”
她说得可怜,妙贞很心疼,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
两人又说起太子妃也是感慨万千,都替她感到难过。
看四下无人,观音奴压低声音说:“我此番去西安,山高水远,我们姐妹二人这辈子恐难再见。自从来到南方,只得妹妹一人真心待我,快要分别了真是舍不得。我虽无权无势,哥哥生前总是给我留了一些人。贞儿莫要小瞧这些人,不但各个忠心耿耿,且各怀绝技。”
然后顿了顿说道:“哥哥的旧部如今四五十人全部在应天,换了身份分散在各处。贞儿这些人的联络方式及可用之处我都写下来,封在了这个锦囊里。“
说完递给他一个锦囊,有从手上褪下来一个戒指,说道:“贞儿,这是信物,我把这些人都留给你。见到这枚戒指,这些人都会俯首听命。我不忍他们跟我去送死,贞儿和燕王有朝一日用得上,给他们一个好前程就当全了这份姐妹之情。”
妙贞十分感动,紧紧握着锦囊,将戒指戴在手上,说道:“姐姐这份好意,贞儿一定会珍惜,您放心吧。到了西安真有什么难事,姐姐也千万给我报个信儿,能用的上我的,我必全力以赴。”
观音奴眼中含泪点点头。妙贞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小声说:“姐姐,不瞒您说,眼下正有一件事要求姐姐。”
观音奴点点头,示意妙贞继续说。
“燕王在凤阳练兵时,识得一位将军十分骁勇善战,燕王有心结识想要纳入麾下。此人名叫火真,乃是蒙古人,洪武元年归顺了大明。不知姐姐可知此人底细?”
观音奴听后,沉思了片刻,说道:“妹妹真是问对人了,这个人我还真知道。他原名叫火里火真,曾在我舅舅麾下效力。我舅舅对他父兄三人皆有救命之恩。在外祖父家小住时听表兄们提起过此人。此人作战勇敢,十分高调每次凯旋而归都要大声呼喊炫耀自己的功绩,十分能鼓舞士气。”
妙贞连忙点头:“就是此人,他与姐姐描绘的一般无二。”
观音奴爽快地说:“那不难,我舅舅有恩与他,我们蒙古人最重情义。我为你休书一封,他见到书信看在我的面子上也会愿意追随燕王。何况他的堂叔如今就在应天,我给你的锦囊里,名字叫塔里松。”
妙贞一听大喜,连忙唤人送来笔墨纸砚。观音奴坐下,提笔就写,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待墨迹干透,才折好放进信封里,递给妙贞。
妙贞连忙收好,二人又闲聊几句,才告辞。
这几日,妙贞除了早晚去给陛下和皇后娘娘请安,其余时间都没有叫上秦王妃去东宫陪伴太子妃。
太子妃有她们宽慰,精神一天比一天好,皇后娘娘也十分欣慰。
纵是有千般不舍,终究到了离别的这一日陛下皇后和太子妃将众人送到宫门口。太子则带着众兄弟将秦王和晋王及其家眷送到了城外。
长亭外已站满前来送行的官员。就连出嫁的临安公主、宁国公主也带着驸马前来相送。众人见面又是一通抱头痛哭。
妙贞依依不舍送走晋王夫妇,谢琦玉动情地说:“贞儿,太原离燕京不算太远,以后有机会也要常来往。”
妙贞点点头,与燕王又来到秦王的马车前,哥俩话别完,妙贞对着秦王行了个礼,说:“秦王殿下,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还望您看在我们自幼玩在一起的情分,看在我的面子上,给观音奴姐姐留一条生路,千万不要苛待。”
秦王脸上有一丝羞愧,还是郑重点了点头。
妙贞又来到后面那个马车上,对着邓青莲说道:“姐姐,我们自小在宫中一起长大比起其他公侯府的女子总是更亲近一些。何况邓将军与我父亲也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姐姐千万看在我父亲与我的面子上,放观音奴姐姐一条生路,妹妹感激不尽。”
分别在即,邓青莲虽猜不透心里怎么想,面子上还是点头答应了。
妙贞最后来到了观音奴都马车上,两姐妹抱着哭了一会儿,直到前方响起了出发的声音。观音奴才附上妙贞的耳朵,轻声说:“好妹妹,我这两年精心筹备了一份大礼,要等几年才能送给你,报答这些年你对我的维护。妹妹千万要保重,耐心等着我的大礼。”
说完不等妙贞反应过来,马车就开始跑了起来。妙贞一时之间呆住了,半天回不了神,又难过又疑惑,也不知道观音奴那番话是何用意。
这是大明朝第一次皇子就藩,燕王和吴王也着家眷一起回宫。
众人刚到皇城,太子殿下已经在宫门口迎接了,秦王晋王一向与太子亲厚,想到即将到来的分别都是一阵难受。
众人随太子一起去坤宁宫拜见了陛下和皇后。二人第一次见到炽儿,皇后抱着孩子看了半天,不住夸赞孙子英俊可爱。陛下匆匆看了一眼,敷衍夸了两句。想起父亲对雄英的喜爱,对炽儿如此冷淡,燕王夫妇心里都有些别扭。
众人寒暄了几句,皇后就让女眷们回宫休息了,皇子们则跟着陛下与太子回了前朝。
岳瑶身怀六甲又舟车劳顿,妙贞让她回宫休息。自己则是带着炽儿去东宫探望太子妃。
太子妃如今已怀孕九个多月,月底就要临盆,妙贞一直牵挂着她。
姐妹俩一年多没见,重逢时眼圈都红了。太子妃小心翼翼抱过炽儿:“这孩子长得真有福气,眼睛像你,鼻子和嘴巴像燕王。”
妙贞则是连忙从太子妃手中抱回孩子交给你奶娘,扶着太子妃坐下。
妙贞看太子妃气色不好,身上浮肿,只当是这一胎怀象不好,很是担忧。
“姐姐快要临盆,千万要注意身体,细心保养。我看姐姐气色不太好,是不是没有休息好啊!”
太子妃半躺在塌上,有气无力地说:“这胎怀象不好,生宜伦郡主的时候落下的毛病也没有根治。好在月底就要临盆了,我也快了熬出头了。”
“这胎坐月子可千万不能马虎啊,我在医书上看过,月子病要月子治。这胎月子修养调理好了,之前的月子病就也好了。”
太子妃笑着点点头,正欲说话。雄英哭着进来了,她身边的贴身宫女云儿马上过去,俯下身安慰:“小殿下这是怎么了,你看燕王妃带着小弟弟来找你玩呢!”
已经四五岁的皇太孙朱雄英长得虎头虎脑,听云儿这么说,非但没有止住哭,反而哭的更大声了:“我不要弟弟,我讨厌弟弟。父王就是因为弟弟又训我了。”
太子妃看了一眼太孙身边服侍的人,那嬷嬷连忙跪下说:“回娘娘的话,太孙殿下与小殿下在花园里玩耍,两个孩子争玩具,被路过的太子殿下看到了,训了太孙几句。”
太子妃一听,强打起精神哭着训斥雄英:“
你这孩子怎么不长记性啊,我跟你说了多少次,让你不要去招惹允炆,你怎么就是不听。你们这帮奴才也是,怎么就不看着点儿?”
身边的奴才跪了一地,奶娘结结巴巴地说:“
我们已经尽量避着侧妃和小殿下了。只是我们今天带着太孙在玩,小殿下一来就抢太孙的玩具,奴婢们都没反应过来。”
太子妃气得不住咳嗽,妙贞连忙让他们带着太孙下去了。然后来到她身边,不停抚着她的背给她顺气。
过了好一会儿,太子妃才平静下来,气色恢复如常。
妙贞劝道:“姐姐,气大伤身,都是小事,您千万别放在心上。孩子们之间免不了因为一个玩具一口吃的就打打闹闹,长大了就好了。”
太子妃听到这里,非但没有觉得宽慰,眼泪反而下来了:“好妹妹,这两年你不在宫里,不知道我过得是什么日子。”
妙贞一看,连忙用手帕为太子妃拭去眼泪,顺手让屋里的人都退下了,只留云儿在一旁服侍。
“自从昭月生下允炆,钦天监就说那孩子命格极好,是我大明的福星,陛下和太子殿下都十分偏爱他。雄英自小养在母后宫里与父亲并不亲近。不如允炆养在东宫,与父亲朝夕相见,愈发得到了太子殿下的疼爱。”
妙贞连忙安慰:“娘娘别往心里去,父母总归是偏向小的,俗话说“帝王爱长子,百姓疼老幺”在咱们皇家,无论小儿子如何得宠,总不能越过宗族礼法。何况雄英是父皇亲自册封的皇太孙。”
太子妃摇着头,悲愤地说:“母后和我因为殿下偏心与他吵过多次,殿下不能拿母后如何,却与我逐渐疏远。自从我怀孕以来,再也没有来过我房中一次,这半年竟然是连话都不愿意跟我说了……”
说到这里,已然是泣不成声了。身边的云儿也是一脸难过,“王妃娘娘您不知道,这一年多吕侧妃独得恩宠,越发不将我们娘娘放在眼里,我们娘娘若不是有蓝国公与郑国公撑腰,这日子也跟秦王妃差不多了。”
妙贞大吃一惊,虽以前听沐英夫人说过这吕昭月手段了得,没想到她竟然如此厉害,将太子妃逼成这样。
心里虽然这么想,嘴上还是不住安慰:“姐姐与观音奴怎会一样,您与太子殿下自小青梅竹马,又诞育几个孩子。如今您身怀六甲,不能侍奉太子,他偏爱侧妃也是有的,可他不是糊涂人,自然明白姐姐是原配嫡妻。只要您不倒下,孩子们就有前途。她吕侧妃越是这样您越要打起精神,千万不要做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啊!”
妙贞三言两语直中要害,太子妃闻言如醍醐灌顶,直起身子,接过妙贞手中的帕子,擦干眼泪,缓了一会儿采说道:“贞儿所言极是,我与太子从小相伴,他一时贪新鲜也是有的。我乃堂堂开平王之女,就这样被打败是不是堕了先父的威名。”
妙贞看她平静起来,又轻声劝道:“姐姐,如今已与太子成婚七年了,太子贪新鲜是人之常情,咱们眼光放得远一点,有时候真的要学下母后。”
太子妃点点头说道:“你说的没错,男女之间情爱也就是那么回事。总是想着过去两人心心相印,心里就过不去那道坎。色衰而爱驰,我自己又何必太认真。”
妙贞又劝了几句,才带着孩子离开东宫。
回到旧居,小福早已将阖宫上下打扫得干干净净。看到妙贞,刚行了个礼,眼泪就下来了。
安顿好妙贞,又给她奉了一盏茶,小福这才腾出功夫,眼巴巴地看着奶娘怀中的小世子。
妙贞看她那样,知道她想抱抱孩子,就让奶娘把孩子抱了过去。小福激动地双手直抖,连忙摆手:“娘娘我没抱过孩子,我不敢怕惊着小世子,奴婢看看就行了。”
说完激动地凑过去,仔细看着襁褓中的炽儿,看着看着,不由自主用手触摸着他的小脸蛋儿,拉拉他的小手,一脸满足。
正在这时候,下人通报秦王妃来了,妙贞连忙迎了上去。
姐妹俩许久不见,都是十分激动。秦王妃接过奶娘怀里的孩子,紧紧抱着,一边看一边说:这孩子长得真好,和你真像,一看就有福气。说完掏出一个长命锁放进孩子的襁褓中。
妙贞看这长命锁上镶嵌着各色宝石,一看就价值不菲,连忙推辞:“姐姐莫要破费,这孩子这么小,用不着这些名贵的东西。”
观音奴淡淡一笑:“贞儿我自己也没孩子,我的那些东西将来还指不定落在谁手里,我们姐妹一场,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有什么舍不得?”
妙贞连忙拉她坐下,两人话起了家常。
“这次秦王就藩,姐姐能不能不去,留在宫里侍奉母后也行啊?”
“傻妹妹,说什么胡话呢。这次是肯定躲不过去了,我只愿邓青莲看在我并未苛待过她的份上
善待与我。我已心如止水不争不抢,给我留一口饭吃保命就行了。”
她说得可怜,妙贞很心疼,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
两人又说起太子妃也是感慨万千,都替她感到难过。
看四下无人,观音奴压低声音说:“我此番去西安,山高水远,我们姐妹二人这辈子恐难再见。自从来到南方,只得妹妹一人真心待我,快要分别了真是舍不得。我虽无权无势,哥哥生前总是给我留了一些人。贞儿莫要小瞧这些人,不但各个忠心耿耿,且各怀绝技。”
然后顿了顿说道:“哥哥的旧部如今四五十人全部在应天,换了身份分散在各处。贞儿这些人的联络方式及可用之处我都写下来,封在了这个锦囊里。“
说完递给他一个锦囊,有从手上褪下来一个戒指,说道:“贞儿,这是信物,我把这些人都留给你。见到这枚戒指,这些人都会俯首听命。我不忍他们跟我去送死,贞儿和燕王有朝一日用得上,给他们一个好前程就当全了这份姐妹之情。”
妙贞十分感动,紧紧握着锦囊,将戒指戴在手上,说道:“姐姐这份好意,贞儿一定会珍惜,您放心吧。到了西安真有什么难事,姐姐也千万给我报个信儿,能用的上我的,我必全力以赴。”
观音奴眼中含泪点点头。妙贞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小声说:“姐姐,不瞒您说,眼下正有一件事要求姐姐。”
观音奴点点头,示意妙贞继续说。
“燕王在凤阳练兵时,识得一位将军十分骁勇善战,燕王有心结识想要纳入麾下。此人名叫火真,乃是蒙古人,洪武元年归顺了大明。不知姐姐可知此人底细?”
观音奴听后,沉思了片刻,说道:“妹妹真是问对人了,这个人我还真知道。他原名叫火里火真,曾在我舅舅麾下效力。我舅舅对他父兄三人皆有救命之恩。在外祖父家小住时听表兄们提起过此人。此人作战勇敢,十分高调每次凯旋而归都要大声呼喊炫耀自己的功绩,十分能鼓舞士气。”
妙贞连忙点头:“就是此人,他与姐姐描绘的一般无二。”
观音奴爽快地说:“那不难,我舅舅有恩与他,我们蒙古人最重情义。我为你休书一封,他见到书信看在我的面子上也会愿意追随燕王。何况他的堂叔如今就在应天,我给你的锦囊里,名字叫塔里松。”
妙贞一听大喜,连忙唤人送来笔墨纸砚。观音奴坐下,提笔就写,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待墨迹干透,才折好放进信封里,递给妙贞。
妙贞连忙收好,二人又闲聊几句,才告辞。
这几日,妙贞除了早晚去给陛下和皇后娘娘请安,其余时间都没有叫上秦王妃去东宫陪伴太子妃。
太子妃有她们宽慰,精神一天比一天好,皇后娘娘也十分欣慰。
纵是有千般不舍,终究到了离别的这一日陛下皇后和太子妃将众人送到宫门口。太子则带着众兄弟将秦王和晋王及其家眷送到了城外。
长亭外已站满前来送行的官员。就连出嫁的临安公主、宁国公主也带着驸马前来相送。众人见面又是一通抱头痛哭。
妙贞依依不舍送走晋王夫妇,谢琦玉动情地说:“贞儿,太原离燕京不算太远,以后有机会也要常来往。”
妙贞点点头,与燕王又来到秦王的马车前,哥俩话别完,妙贞对着秦王行了个礼,说:“秦王殿下,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还望您看在我们自幼玩在一起的情分,看在我的面子上,给观音奴姐姐留一条生路,千万不要苛待。”
秦王脸上有一丝羞愧,还是郑重点了点头。
妙贞又来到后面那个马车上,对着邓青莲说道:“姐姐,我们自小在宫中一起长大比起其他公侯府的女子总是更亲近一些。何况邓将军与我父亲也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姐姐千万看在我父亲与我的面子上,放观音奴姐姐一条生路,妹妹感激不尽。”
分别在即,邓青莲虽猜不透心里怎么想,面子上还是点头答应了。
妙贞最后来到了观音奴都马车上,两姐妹抱着哭了一会儿,直到前方响起了出发的声音。观音奴才附上妙贞的耳朵,轻声说:“好妹妹,我这两年精心筹备了一份大礼,要等几年才能送给你,报答这些年你对我的维护。妹妹千万要保重,耐心等着我的大礼。”
说完不等妙贞反应过来,马车就开始跑了起来。妙贞一时之间呆住了,半天回不了神,又难过又疑惑,也不知道观音奴那番话是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