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战事吃紧,朔、云、蔚三州百姓扶老携幼,纷纷举家奔逃,万亩将熟粟粮无人管,军饷不足,频从他道转饷至河东。
一时之间,流民四散南迁,两京之内亦堆集了诸多流民。
满城篷栖露宿,甚为可观。
中书舍人刘禺上言:“长安要地,不可涌入如此数量的流民,当闭城门,不纳难民入内”。
李沅真当朝便与他起了争执,“民为大戚之根本,如今北狄寇边,百姓流离失所,举家逃亡之际,到天子脚下,竟被拒之于外,岂不是伤民之心?”
“公主切不可妇人之仁,倘若流民涌聚,盗窃乱贼之事势必不可防治,于长安城内百姓而言,有损其利。”刘禺分毫不让。
李沅真最恶“妇人之仁”四字,就像是女子之见,只是不识大体之愚见。
她冷眸凝视着刘禺,问道:“刘舍人如此深明大义,不知对这如潮般的流民,有何高见?”
刘禺双手交握,叉手而拜,“陛下,依臣之见,闭城门后,难民绝不可能聚集于城墙之下,定会再向南去,南方地广,到时散于诸州,不成大患。”
“一派胡言!”李沅真不等明堂之上的天子有何意见,直接驳斥道,“刘舍人当那些难民都是携带丰厚金帛南下游玩吗?他们一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好不容易才到了皇城之下,终于以为他们所敬所尊的天子会救他们于水火,可如今,若闭城不纳,岂不是将他们逼上绝路?届时便无须忧心夷狄,只百姓便可使大戚倾覆。”
李沅真此话一出,群臣屏息噤声,大殿之上,公然言大戚倾覆,当真口无遮拦。
李鸿端坐在龙椅上,沉默不言,且看二人堂下争辩。
刘禺气得从座椅上起身,“公主好生伶牙俐齿,那不知公主放他们入城,又该当如何?”
“公主邑司愿出财物,资百姓渡难,难民可在长安逗留三日领施整顿,并下令大戚诸州,协助安置难民。”
李鸿问道:“诸爱卿有何高见?”
“秉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臣以为不可妄下定夺,需从长计议。”两厢法计吏部尚书罗业皆不赞同,欲要另取他法。
李鸿眼目一扫,沉声而问:“事关重大才需急解,今日拖明,明日再明日,那事该如何解?”
罗业有理有据,“开城有风险,闭城失民心,稍有不慎,何处都不得安然,须得求一完备之方。”
一直未置一词的崔躬行突然出声,“此事拖沓不得,刘舍人之议可安京都,但流民之难,无法疏解,臣以为,当采公主之法,臣无公主之财力,但也愿倾力而为。”
原本沉静的朝堂因他这话变得嘈杂,朝臣间纷纷交头窃窃。
李鸿止住坐下喧哗,缓缓开口,他先赞刘禺苦心,“刘爱卿所虑不无道理,流民顿涌,确实极易造成混乱,对城内百姓亦是妨碍,但——”他目光锐利,看向李沅真,“但滏阳公主所言,更为要切,我李氏坐拥天下,食之于民,便要为民着想,民乃天下之根本。”
陛下如此说,刘禺也不好再执拗不改,他压下心间忧忡,恭敬一拜,“微臣受教。”
李沅真接话道:“在座各位,皆有血有肉之圣贤人,大戚之扛鼎肱骨,今民遭丧乱,不知诸位要如何践君子之德?”
她这番话,硬生将诸朝臣架到高处,欲下不得。若视民之难如无睹,那这圣贤书算是白读,这官位占着也有尸位素餐之嫌。
坐下诸臣又一阵喧哗。
“微臣亦愿倾力而为。”
接着,响应声渐起,半数朝臣表明态度,支持李沅真。
这还是李沅真第一次享此待遇,尽管这些拱卫之声会在下朝后变作咒骂之语。
她抬头看向高坐明堂上的天子,两人眼神一碰,即刻转开。
她果然所料不错,阿爷就是欲要借她之口,教这些官员拿出家财,她倒乐意做这个恶人。
下朝后,李沅真当即着手在城中布施之事,与司农寺少卿查核仓储委积,以备开仓放粮。
忙至日落,她又找来公主邑司令,调配她名下财货廪积。
等一切妥帖,李沅真才得闲歇上一歇,她知道刘禺之建不无道理,皇城不比其他,天子所居自然要处处谨慎,城内百姓也会因难民涌入产生不便,可若能尽力帮扶一二,怎能眼睁睁看着难民受苦受难?
一切的缘由还是出在了北狄之上,她越想越觉恼怒,一掌拍在案上,“啖狗肠北狄奴!”
玉蘅少见公主如此气恼,更是从未听过公主骂人,一时竟觉得新鲜无比。
她为李沅真捏肩消气,“公主莫要生气,此时正值危急时刻,可不能气坏了身子。”
李沅真当即执笔上疏,欲要转调安西十万军士,与北狄之战,要尽早终止,否则流民之患会更加严重,上疏还未写完,涟青便领了崔玚前来。两个小婢子识趣离开,留李沅真与崔玚在房内。
“这还未到亥时,夜幕不垂,你怎如此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这?”
“我阿爷放我来的。”崔玚微微耸肩,两手一摊,“惊异吧,我也甚是惊异。”
前些日他在家折腾来折腾去,毫无功效,如今好不容易安分些了,他阿爷反倒放手了。
当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崔玚在李沅真陈放宝剑快刀的架子前停住,拿了最上面的弯刀把玩,“你是做了什么,竟叫我阿爷有如此改变?”
做了什么?
李沅真也不知崔躬行是如何想通,若是因为她愿拿公主邑司财货救济难民,那这也太过轻率。
她之前所做种种,崔躬行都未能看进眼中,只一个赈济难民,真能教他改观?
“我不知。”李沅真继续写着上疏,并未过多思考这个问题。
“阿爷叫我来帮你,看你需要我做什么。”崔玚将那弯刀抽出刀鞘,闪闪寒刃之上映着烛光点点,刀刃锋利至极,是绝世之珍宝。
他认得这把弯刀,当初李沅真遭追杀,就是这把弯刀教李沅真战至最后,幸留了性命。
“明日随我去外郭资民财物吧。”
崔玚年轻力壮,正适合干些体力活。
“好。”他爽快应下,又在剑架之上,抚过一把把各样的宝剑,感叹有加,“玄霜凌霄,太子殿下之剑果真世间罕有。”
李沅真于案牍上抽出一分心思,又低下头,忽冒出一句,“宝剑蒙尘,乃宝剑之辱也。”
鸡鸣声响,晨钟一百零八声。
司农寺诸吏与南衙诸卫有序于长安各城门行施,并有太医署医正药童坐诊,救治奔逃路上发病之民。
各城门前,天还未亮即排起了长队,放眼望去,仿若无尽。
李沅真在通化门督察,她穿了朴素寻常的轻便胡服,一一查验户册,按口发粮,户册丢失之民,不可领粮,需移交至崔玚处,再做细查。
开仓放粮,又可得金帛财物,当然少不了长安本地之民假扮流民,冒领赈济物资。
为防此事,所有领得财物之人,户册皆要添上记录,有此记录者,即为难民之列,三日后不可逗留长安。此事由户部清查核验,各坊都安排了人手。
日上三竿,李沅真面前的墨添了许多次。纵有秋风吹抚着,也不能教她凉爽半点,她的额头冒着细密的汗珠,手因誊抄记录而酸痛不已,可每当看到难民面上的笑意时,又觉一切都是值得。
近日落时,有一六七岁模样的小童独自到通化门领粮,她没有户册,也不知户册为何物。
李沅真大致猜到了这小童的遭遇,如此年岁孤身一人,不是与家人走散,就是家人皆已不在。
她需要知晓具体状况,于是她搁下纸笔,轻摸了下那小童的头,耐心问道:“小郎君,你之家人何在?”
那小童眼神怯怯,小声道:“走散了。”
听他这般说,李沅真倒放下心来,只是走散还好,至少家人还在。
她蹲下身去,与小童视线平齐,向崔玚处一指,“没有户册之民要到那去,你去后便将自己姓甚名谁、家在何处告知于他,说得细些,他会帮你寻阿爷阿娘。”
“嗯。”小童双手紧攥着破损污黑的衣角,应声后跌跌撞撞朝崔玚走去。
宵禁前,又有许多小童独自前来,年岁大多都在总角之年。这些小童白日里争抢不过成人,只能一直等到最后。
李沅真看着那些小童被长安各寺接走暂住时的背影,心间五味杂陈。
她是如何也想不到,连游手好闲都做不好的二兄,怎得就让大戚变成了如此模样。
上位者舞权弄柄,黔黎只得被迫遭难。
安时用其身,战时用其命。盛世犬马,乱世炮灰。
一连多日,长安城内流民持续不断,许多流亡他处的流民听闻长安发放的财物颇丰,也都转了方向,到长安来。
河东战况不妙,节节败退,朔、云、蔚三州已然沦陷。北狄战火更蔓延至朔方,胜州亦在苦战。
幸因轻徭薄赋之举,百姓还算安然。
北狄似有不尽兵力与大戚抗衡。
在后方空等前线战报实在忧心,或许,她确实要代天子亲征北狄。
当夜,她便召长川问话。
长川日日蛰伏,并未探查出长公主有何秘辛,长公主每日生活极规律,逗弄狸奴、参悟经法、与诸面首相会。
李沅真听罢,未再多言,她拿出一把镶珠嵌玉的宝剑,递至长川手中。
长川面色讶然,双手接过,“公主,这——”
此剑凌霄,乃是太子殿下之宝剑,采用玄铁锻铸而成,削铁如泥,吹发即断,是世间罕有之宝物。
李沅真平静道:“此剑赠你,万望你能善惜之。”
“公主,不可,这是太子殿下之物,乃是世间珍宝,怎能赠予微臣。”凌霄在手,长川却似捧着一块烙铁,放下不是,拿在手中亦不是。
“宝剑再好,整日横陈在案,也不过是白白蒙尘,我不善用剑,无人使它,那它便是一堆废铁,良弓宝剑之流,择主而成其名,它与你甚相配。”
李沅真善弓与刀,剑术只混得个了了,凌霄在她之手,不过庸常,而长川不同,他精于剑术,凌霄在其手,定能尽展宝剑锋芒。
长川面上仍有难色,迟疑着想要拒却。
李沅真却不教他张口,“我阿兄亦是希望,这把剑能觅良君,有再出鞘之日。”
“既如此,微臣便恭敬不如从命。”长川颇为珍惜地抚握上剑柄,抽剑而出,剑之铮鸣清脆,寒光暖烛相辉映,尽显气势。
李沅真拿出一道玉符,再递上前,“此去丹罗,钱财携带不便,这是我之玉符,你可到黔中后,到州府兑换金银。长安之事,扰你太久,明日你便离京去吧。”
“公主,大戚动局当前,我怎能这时离去?”长川忙将剑入鞘,跪地叩首,“还请公主留我在身侧,以便护佑。”
“我之护卫良多,你就不要再食我俸禄了。”李沅真将玉符硬塞进他手中,“西南边陲,也需有人安之稳之,不是吗?”
长川知晓了公主的用意,公主是想让他稳住大戚西南边境,丹罗是西南境内最大一族,丹罗安,则西南不乱。
“臣定不辱使命,只是这宝剑已是受之有愧,金银财物臣万不能收。”
李沅真扶他起身,“是我与阿兄亏欠于你,你若不收,我心难安,你就当替我着想。”
长川感激万分,“公主与太子殿下之恩,长川万死不足以报,日后若有用到长川之事,公主尽管吩咐。”
他们相识近二十载,主仆之外,更是友人。李沅真朝他一笑,“真有那时,我定不会与你客气。”
一时之间,流民四散南迁,两京之内亦堆集了诸多流民。
满城篷栖露宿,甚为可观。
中书舍人刘禺上言:“长安要地,不可涌入如此数量的流民,当闭城门,不纳难民入内”。
李沅真当朝便与他起了争执,“民为大戚之根本,如今北狄寇边,百姓流离失所,举家逃亡之际,到天子脚下,竟被拒之于外,岂不是伤民之心?”
“公主切不可妇人之仁,倘若流民涌聚,盗窃乱贼之事势必不可防治,于长安城内百姓而言,有损其利。”刘禺分毫不让。
李沅真最恶“妇人之仁”四字,就像是女子之见,只是不识大体之愚见。
她冷眸凝视着刘禺,问道:“刘舍人如此深明大义,不知对这如潮般的流民,有何高见?”
刘禺双手交握,叉手而拜,“陛下,依臣之见,闭城门后,难民绝不可能聚集于城墙之下,定会再向南去,南方地广,到时散于诸州,不成大患。”
“一派胡言!”李沅真不等明堂之上的天子有何意见,直接驳斥道,“刘舍人当那些难民都是携带丰厚金帛南下游玩吗?他们一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好不容易才到了皇城之下,终于以为他们所敬所尊的天子会救他们于水火,可如今,若闭城不纳,岂不是将他们逼上绝路?届时便无须忧心夷狄,只百姓便可使大戚倾覆。”
李沅真此话一出,群臣屏息噤声,大殿之上,公然言大戚倾覆,当真口无遮拦。
李鸿端坐在龙椅上,沉默不言,且看二人堂下争辩。
刘禺气得从座椅上起身,“公主好生伶牙俐齿,那不知公主放他们入城,又该当如何?”
“公主邑司愿出财物,资百姓渡难,难民可在长安逗留三日领施整顿,并下令大戚诸州,协助安置难民。”
李鸿问道:“诸爱卿有何高见?”
“秉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臣以为不可妄下定夺,需从长计议。”两厢法计吏部尚书罗业皆不赞同,欲要另取他法。
李鸿眼目一扫,沉声而问:“事关重大才需急解,今日拖明,明日再明日,那事该如何解?”
罗业有理有据,“开城有风险,闭城失民心,稍有不慎,何处都不得安然,须得求一完备之方。”
一直未置一词的崔躬行突然出声,“此事拖沓不得,刘舍人之议可安京都,但流民之难,无法疏解,臣以为,当采公主之法,臣无公主之财力,但也愿倾力而为。”
原本沉静的朝堂因他这话变得嘈杂,朝臣间纷纷交头窃窃。
李鸿止住坐下喧哗,缓缓开口,他先赞刘禺苦心,“刘爱卿所虑不无道理,流民顿涌,确实极易造成混乱,对城内百姓亦是妨碍,但——”他目光锐利,看向李沅真,“但滏阳公主所言,更为要切,我李氏坐拥天下,食之于民,便要为民着想,民乃天下之根本。”
陛下如此说,刘禺也不好再执拗不改,他压下心间忧忡,恭敬一拜,“微臣受教。”
李沅真接话道:“在座各位,皆有血有肉之圣贤人,大戚之扛鼎肱骨,今民遭丧乱,不知诸位要如何践君子之德?”
她这番话,硬生将诸朝臣架到高处,欲下不得。若视民之难如无睹,那这圣贤书算是白读,这官位占着也有尸位素餐之嫌。
坐下诸臣又一阵喧哗。
“微臣亦愿倾力而为。”
接着,响应声渐起,半数朝臣表明态度,支持李沅真。
这还是李沅真第一次享此待遇,尽管这些拱卫之声会在下朝后变作咒骂之语。
她抬头看向高坐明堂上的天子,两人眼神一碰,即刻转开。
她果然所料不错,阿爷就是欲要借她之口,教这些官员拿出家财,她倒乐意做这个恶人。
下朝后,李沅真当即着手在城中布施之事,与司农寺少卿查核仓储委积,以备开仓放粮。
忙至日落,她又找来公主邑司令,调配她名下财货廪积。
等一切妥帖,李沅真才得闲歇上一歇,她知道刘禺之建不无道理,皇城不比其他,天子所居自然要处处谨慎,城内百姓也会因难民涌入产生不便,可若能尽力帮扶一二,怎能眼睁睁看着难民受苦受难?
一切的缘由还是出在了北狄之上,她越想越觉恼怒,一掌拍在案上,“啖狗肠北狄奴!”
玉蘅少见公主如此气恼,更是从未听过公主骂人,一时竟觉得新鲜无比。
她为李沅真捏肩消气,“公主莫要生气,此时正值危急时刻,可不能气坏了身子。”
李沅真当即执笔上疏,欲要转调安西十万军士,与北狄之战,要尽早终止,否则流民之患会更加严重,上疏还未写完,涟青便领了崔玚前来。两个小婢子识趣离开,留李沅真与崔玚在房内。
“这还未到亥时,夜幕不垂,你怎如此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这?”
“我阿爷放我来的。”崔玚微微耸肩,两手一摊,“惊异吧,我也甚是惊异。”
前些日他在家折腾来折腾去,毫无功效,如今好不容易安分些了,他阿爷反倒放手了。
当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崔玚在李沅真陈放宝剑快刀的架子前停住,拿了最上面的弯刀把玩,“你是做了什么,竟叫我阿爷有如此改变?”
做了什么?
李沅真也不知崔躬行是如何想通,若是因为她愿拿公主邑司财货救济难民,那这也太过轻率。
她之前所做种种,崔躬行都未能看进眼中,只一个赈济难民,真能教他改观?
“我不知。”李沅真继续写着上疏,并未过多思考这个问题。
“阿爷叫我来帮你,看你需要我做什么。”崔玚将那弯刀抽出刀鞘,闪闪寒刃之上映着烛光点点,刀刃锋利至极,是绝世之珍宝。
他认得这把弯刀,当初李沅真遭追杀,就是这把弯刀教李沅真战至最后,幸留了性命。
“明日随我去外郭资民财物吧。”
崔玚年轻力壮,正适合干些体力活。
“好。”他爽快应下,又在剑架之上,抚过一把把各样的宝剑,感叹有加,“玄霜凌霄,太子殿下之剑果真世间罕有。”
李沅真于案牍上抽出一分心思,又低下头,忽冒出一句,“宝剑蒙尘,乃宝剑之辱也。”
鸡鸣声响,晨钟一百零八声。
司农寺诸吏与南衙诸卫有序于长安各城门行施,并有太医署医正药童坐诊,救治奔逃路上发病之民。
各城门前,天还未亮即排起了长队,放眼望去,仿若无尽。
李沅真在通化门督察,她穿了朴素寻常的轻便胡服,一一查验户册,按口发粮,户册丢失之民,不可领粮,需移交至崔玚处,再做细查。
开仓放粮,又可得金帛财物,当然少不了长安本地之民假扮流民,冒领赈济物资。
为防此事,所有领得财物之人,户册皆要添上记录,有此记录者,即为难民之列,三日后不可逗留长安。此事由户部清查核验,各坊都安排了人手。
日上三竿,李沅真面前的墨添了许多次。纵有秋风吹抚着,也不能教她凉爽半点,她的额头冒着细密的汗珠,手因誊抄记录而酸痛不已,可每当看到难民面上的笑意时,又觉一切都是值得。
近日落时,有一六七岁模样的小童独自到通化门领粮,她没有户册,也不知户册为何物。
李沅真大致猜到了这小童的遭遇,如此年岁孤身一人,不是与家人走散,就是家人皆已不在。
她需要知晓具体状况,于是她搁下纸笔,轻摸了下那小童的头,耐心问道:“小郎君,你之家人何在?”
那小童眼神怯怯,小声道:“走散了。”
听他这般说,李沅真倒放下心来,只是走散还好,至少家人还在。
她蹲下身去,与小童视线平齐,向崔玚处一指,“没有户册之民要到那去,你去后便将自己姓甚名谁、家在何处告知于他,说得细些,他会帮你寻阿爷阿娘。”
“嗯。”小童双手紧攥着破损污黑的衣角,应声后跌跌撞撞朝崔玚走去。
宵禁前,又有许多小童独自前来,年岁大多都在总角之年。这些小童白日里争抢不过成人,只能一直等到最后。
李沅真看着那些小童被长安各寺接走暂住时的背影,心间五味杂陈。
她是如何也想不到,连游手好闲都做不好的二兄,怎得就让大戚变成了如此模样。
上位者舞权弄柄,黔黎只得被迫遭难。
安时用其身,战时用其命。盛世犬马,乱世炮灰。
一连多日,长安城内流民持续不断,许多流亡他处的流民听闻长安发放的财物颇丰,也都转了方向,到长安来。
河东战况不妙,节节败退,朔、云、蔚三州已然沦陷。北狄战火更蔓延至朔方,胜州亦在苦战。
幸因轻徭薄赋之举,百姓还算安然。
北狄似有不尽兵力与大戚抗衡。
在后方空等前线战报实在忧心,或许,她确实要代天子亲征北狄。
当夜,她便召长川问话。
长川日日蛰伏,并未探查出长公主有何秘辛,长公主每日生活极规律,逗弄狸奴、参悟经法、与诸面首相会。
李沅真听罢,未再多言,她拿出一把镶珠嵌玉的宝剑,递至长川手中。
长川面色讶然,双手接过,“公主,这——”
此剑凌霄,乃是太子殿下之宝剑,采用玄铁锻铸而成,削铁如泥,吹发即断,是世间罕有之宝物。
李沅真平静道:“此剑赠你,万望你能善惜之。”
“公主,不可,这是太子殿下之物,乃是世间珍宝,怎能赠予微臣。”凌霄在手,长川却似捧着一块烙铁,放下不是,拿在手中亦不是。
“宝剑再好,整日横陈在案,也不过是白白蒙尘,我不善用剑,无人使它,那它便是一堆废铁,良弓宝剑之流,择主而成其名,它与你甚相配。”
李沅真善弓与刀,剑术只混得个了了,凌霄在她之手,不过庸常,而长川不同,他精于剑术,凌霄在其手,定能尽展宝剑锋芒。
长川面上仍有难色,迟疑着想要拒却。
李沅真却不教他张口,“我阿兄亦是希望,这把剑能觅良君,有再出鞘之日。”
“既如此,微臣便恭敬不如从命。”长川颇为珍惜地抚握上剑柄,抽剑而出,剑之铮鸣清脆,寒光暖烛相辉映,尽显气势。
李沅真拿出一道玉符,再递上前,“此去丹罗,钱财携带不便,这是我之玉符,你可到黔中后,到州府兑换金银。长安之事,扰你太久,明日你便离京去吧。”
“公主,大戚动局当前,我怎能这时离去?”长川忙将剑入鞘,跪地叩首,“还请公主留我在身侧,以便护佑。”
“我之护卫良多,你就不要再食我俸禄了。”李沅真将玉符硬塞进他手中,“西南边陲,也需有人安之稳之,不是吗?”
长川知晓了公主的用意,公主是想让他稳住大戚西南边境,丹罗是西南境内最大一族,丹罗安,则西南不乱。
“臣定不辱使命,只是这宝剑已是受之有愧,金银财物臣万不能收。”
李沅真扶他起身,“是我与阿兄亏欠于你,你若不收,我心难安,你就当替我着想。”
长川感激万分,“公主与太子殿下之恩,长川万死不足以报,日后若有用到长川之事,公主尽管吩咐。”
他们相识近二十载,主仆之外,更是友人。李沅真朝他一笑,“真有那时,我定不会与你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