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虽被母亲成日里地拘在小院里,对定国公府上的事倒也并不陌生。盖因张氏是个谨慎的人,生怕她哪日在府里碰上人因为礼数不当,而惹了麻烦。
这二爷是老国公的幼子,与如今的国公爷是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老国公长成年的儿子只得了这两个,女儿虽还有几个,俱是庶出,早就嫁出去了。
如今的定国公赵如切,与父辈不同,是个地道的文人,现下也只是在翰林院领了个虚职。许是文士风流,膝下人丁倒是兴旺。除国公夫人生了一子一女外,庶子有3个,庶女也有3个。如今嫡长子和庶次子已成婚。
要说这国公夫人,却也不是豪门世家出身。老国公在世时,常年戍守边疆,战功赫赫,在百姓口中声望极高。
他是个直爽的性子,私下里酒醉也偶有些不遮拦的话,传到京都,便有他功高盖主、拥兵自重的谣言传开。
当时正值给还是世子的赵如切议亲,老太太为了避嫌,就作主将他与娘家侄女的亲事偷偷作罢了,为他迎娶了御史王家的娘子。
这位王御史是寒门出身,又向来独善其身,以官家的忠臣自居。
起初自然是不乐意自家惹上麻烦,但也不知老太太使了什么法子,女儿死活要嫁。
王御史向来待这个女儿如珠如宝,最后也只能如了她意。
国公夫人嫁进府里后,先头几年夫妻二人倒也相敬如宾。
她头胎生了女儿,坏了身子,养了几年才又生了嫡子。
却没成想,嫡子生了后,国公却仿佛换了人般,妾室一个接一个地纳进来,偏都是些好人家的女儿。
府里人私下都在传,这些个姨娘长得都与先头议亲的老相国家的表小姐有些相似之处。
这些话最后传到了老太太耳里。
据说那一日老太太传了国公爷去春晖堂,最后国公爷是铁青着脸出来的。母子关系自此便不太融洽。
加上父母都爱幼子,二爷赵如琢是国公三十几岁才得的儿子,自幼跟着父亲习武。
沙门关大战要不是他拼死把老国公的尸首在敌军中带回来,怕是老国公死后也不能安眠。
不过自沙门关一战后,定国公府的兵符就上交了朝廷,二爷以身体有疾辞了军职,自此在殿前司任了职。
二爷今年二十有五,五年前回京时成的亲,是官家保的媒,夫人是忠国公家的嫡幼女。
要说这忠国公任文良,是官家身边一等一信任的人。
他是本朝公认的老实人,虽说文不成武也不行,但因他从小就陪着官家长大,年少时更是给官家挡了先帝宠妃——罪人李氏多次明枪暗箭。
亏他是个有福之人,还能留着命享福,现下里领的也是管着宗室事务的差事。
二爷成亲五年,膝下却是子嗣全无。
原先他一直跟着老国公在西边打仗,身边都是一帮粗汉子,加上军中森严,老太太也不便安排女眷去伺候。
好不容易等到回了京,三年守孝都还没守,官家一旨令下,匆匆忙忙地就办了亲事。
这二夫人任氏过门的那天,新房半夜不知为何失了火,新人们从房中跑出时还只着了中衣,等扑救下来,都烧了半个屋子了。
下人们议论纷纷,说是西边的蛮子趁二爷洞房花烛夜来报仇的。
老太太原也是震怒地,大好日子竟出得这等子事,下令要好好查一查。
二太太却拦下了她,说是怪自己叫下人把龙凤烛放在床前,夜里头让许是没有放稳,不小心倒翻了。
因着二太太新进门,加上大喜日子不好见血,老太太最后只是将这院子里一众奴仆都赶了出去。
可是不知是否被惊吓到了,二太太没几日便发了癔症,成日关在房里不敢出门。
定国公府上请了好几拨大夫,都被她赶了出来。
没有法子,老太太又请来忠国公家女眷,还望能开导一番。
谁知二太太一见她们,就径直地扔东西,把女眷们吓得俱是花容失色。
二太太生母忠国公夫人早就去世,如今的国公夫人是续弦,二人向来不太和睦。
见这般下去只怕两府的面子都要扫地,忠国公当夜亲自来了一趟定国公府。
女儿没有去见,倒是在女婿的书房里彻谈了许久。
第二日,二太太便以养病为由被送到城外的静慈庵休养去了。
一开始这京里的人谁不可惜。这赵二爷不光是沙场上的一员猛将,就连这样貌也是一等一的。
安朝从开国到如今已有三百余年,崇文之风日盛,文人雅士敷粉、簪花都是寻常。
像赵二爷这般,长年在西陲烈日下和腥风血雨的战场上练就的魁梧体魄,在这京中豪门世家中原就是不可多得的。
谁知这娶妻不过数日,便遇上这么个事。且这亲事是官家御赐的,怕是没得金口退不了。
不过后来渐渐京里头在传,恐是这二爷在外头杀敌杀多了,犯了杀戒,轻易不好成亲的,命格薄的还要被他克死。
也不知道是不是在乎这传言,前几年别说外头的人不想成为二爷的枕边人,就连府里头也没人敢起爬床的心思。
二爷身边极为干净,连个贴身伺候的丫鬟都没有。
现如今定国公府里主持中馈的却不是国公夫人,而是老国公兄长家的孙媳妇齐三奶奶。
当年淮南之乱,齐三爷的祖父变卖了家中资产,带着老国公,一门心思地跟着被撵到边陲穷地当王爷的先帝打天下。
谁知道大业未成他就因病去世了。
先帝登了大宝,倒是没忘了老臣,给三爷的父亲也赏了一个长门侯的爵位。
长门侯有三子,除次子庶出外,基余皆为嫡出。这齐三奶奶姓林,家门虽是不显,却不像个
扭扭捏捏的新媳妇,行事泼辣,倒是个治家的能人,颇得老太太的喜爱。
国公夫人这些年愈发寡淡,成日里呆在小佛堂里吃斋念经,国公世子当时尚未成亲。
老太太也是没法子,才请了齐三奶奶进府来当家。
跟着齐三奶奶进府的,还有她娘家妹子,闺名唤林芳奴。
林姑娘与府里的三姑娘年纪相仿,都是十四五岁的年纪,也最为要好。
府里上下都在说林姑娘来国公府,是为了老太太能看在她姐姐的面上,给她找个好人家。
沁芳有一日回来说,她干奶奶叫她碰上林姑娘,可小心着点。这一位姑娘摸不准,哪天就成了二爷房里的人。
二爷意下如何虽不清楚,但林姑娘第一回见到二爷时,愣得将手中的茶盏都掉地上,却是连府外的人都知道了。
更别说,她还打着齐三奶奶的名义去理正堂给二爷送小点,结果连门都没进,就被下人客客气气地请了出来。
老太太知道了倒什么也没说。府里的下人们都在揣测,莫不是老太太也看上了这位娘子。
虽说与国公府相比,出身是低了点,但做个贵妾倒也使得。
如今二爷身边没有人,他兄长国公爷连孙子都要有了,而他膝下却空空。
二太太这些年里也就前年回过一次府,没呆几日被召进了宫,从宫里出来后直接就回了城外。
若说林姑娘即便是个贵妾,只要生下个一儿半女的。
上面没有主母压制,二爷又是个洁身自好的君子,她一人独大,也不失为好归宿。
只怕齐三奶奶也是打着这个主意,才把她妹子带进府里。
这二爷是老国公的幼子,与如今的国公爷是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老国公长成年的儿子只得了这两个,女儿虽还有几个,俱是庶出,早就嫁出去了。
如今的定国公赵如切,与父辈不同,是个地道的文人,现下也只是在翰林院领了个虚职。许是文士风流,膝下人丁倒是兴旺。除国公夫人生了一子一女外,庶子有3个,庶女也有3个。如今嫡长子和庶次子已成婚。
要说这国公夫人,却也不是豪门世家出身。老国公在世时,常年戍守边疆,战功赫赫,在百姓口中声望极高。
他是个直爽的性子,私下里酒醉也偶有些不遮拦的话,传到京都,便有他功高盖主、拥兵自重的谣言传开。
当时正值给还是世子的赵如切议亲,老太太为了避嫌,就作主将他与娘家侄女的亲事偷偷作罢了,为他迎娶了御史王家的娘子。
这位王御史是寒门出身,又向来独善其身,以官家的忠臣自居。
起初自然是不乐意自家惹上麻烦,但也不知老太太使了什么法子,女儿死活要嫁。
王御史向来待这个女儿如珠如宝,最后也只能如了她意。
国公夫人嫁进府里后,先头几年夫妻二人倒也相敬如宾。
她头胎生了女儿,坏了身子,养了几年才又生了嫡子。
却没成想,嫡子生了后,国公却仿佛换了人般,妾室一个接一个地纳进来,偏都是些好人家的女儿。
府里人私下都在传,这些个姨娘长得都与先头议亲的老相国家的表小姐有些相似之处。
这些话最后传到了老太太耳里。
据说那一日老太太传了国公爷去春晖堂,最后国公爷是铁青着脸出来的。母子关系自此便不太融洽。
加上父母都爱幼子,二爷赵如琢是国公三十几岁才得的儿子,自幼跟着父亲习武。
沙门关大战要不是他拼死把老国公的尸首在敌军中带回来,怕是老国公死后也不能安眠。
不过自沙门关一战后,定国公府的兵符就上交了朝廷,二爷以身体有疾辞了军职,自此在殿前司任了职。
二爷今年二十有五,五年前回京时成的亲,是官家保的媒,夫人是忠国公家的嫡幼女。
要说这忠国公任文良,是官家身边一等一信任的人。
他是本朝公认的老实人,虽说文不成武也不行,但因他从小就陪着官家长大,年少时更是给官家挡了先帝宠妃——罪人李氏多次明枪暗箭。
亏他是个有福之人,还能留着命享福,现下里领的也是管着宗室事务的差事。
二爷成亲五年,膝下却是子嗣全无。
原先他一直跟着老国公在西边打仗,身边都是一帮粗汉子,加上军中森严,老太太也不便安排女眷去伺候。
好不容易等到回了京,三年守孝都还没守,官家一旨令下,匆匆忙忙地就办了亲事。
这二夫人任氏过门的那天,新房半夜不知为何失了火,新人们从房中跑出时还只着了中衣,等扑救下来,都烧了半个屋子了。
下人们议论纷纷,说是西边的蛮子趁二爷洞房花烛夜来报仇的。
老太太原也是震怒地,大好日子竟出得这等子事,下令要好好查一查。
二太太却拦下了她,说是怪自己叫下人把龙凤烛放在床前,夜里头让许是没有放稳,不小心倒翻了。
因着二太太新进门,加上大喜日子不好见血,老太太最后只是将这院子里一众奴仆都赶了出去。
可是不知是否被惊吓到了,二太太没几日便发了癔症,成日关在房里不敢出门。
定国公府上请了好几拨大夫,都被她赶了出来。
没有法子,老太太又请来忠国公家女眷,还望能开导一番。
谁知二太太一见她们,就径直地扔东西,把女眷们吓得俱是花容失色。
二太太生母忠国公夫人早就去世,如今的国公夫人是续弦,二人向来不太和睦。
见这般下去只怕两府的面子都要扫地,忠国公当夜亲自来了一趟定国公府。
女儿没有去见,倒是在女婿的书房里彻谈了许久。
第二日,二太太便以养病为由被送到城外的静慈庵休养去了。
一开始这京里的人谁不可惜。这赵二爷不光是沙场上的一员猛将,就连这样貌也是一等一的。
安朝从开国到如今已有三百余年,崇文之风日盛,文人雅士敷粉、簪花都是寻常。
像赵二爷这般,长年在西陲烈日下和腥风血雨的战场上练就的魁梧体魄,在这京中豪门世家中原就是不可多得的。
谁知这娶妻不过数日,便遇上这么个事。且这亲事是官家御赐的,怕是没得金口退不了。
不过后来渐渐京里头在传,恐是这二爷在外头杀敌杀多了,犯了杀戒,轻易不好成亲的,命格薄的还要被他克死。
也不知道是不是在乎这传言,前几年别说外头的人不想成为二爷的枕边人,就连府里头也没人敢起爬床的心思。
二爷身边极为干净,连个贴身伺候的丫鬟都没有。
现如今定国公府里主持中馈的却不是国公夫人,而是老国公兄长家的孙媳妇齐三奶奶。
当年淮南之乱,齐三爷的祖父变卖了家中资产,带着老国公,一门心思地跟着被撵到边陲穷地当王爷的先帝打天下。
谁知道大业未成他就因病去世了。
先帝登了大宝,倒是没忘了老臣,给三爷的父亲也赏了一个长门侯的爵位。
长门侯有三子,除次子庶出外,基余皆为嫡出。这齐三奶奶姓林,家门虽是不显,却不像个
扭扭捏捏的新媳妇,行事泼辣,倒是个治家的能人,颇得老太太的喜爱。
国公夫人这些年愈发寡淡,成日里呆在小佛堂里吃斋念经,国公世子当时尚未成亲。
老太太也是没法子,才请了齐三奶奶进府来当家。
跟着齐三奶奶进府的,还有她娘家妹子,闺名唤林芳奴。
林姑娘与府里的三姑娘年纪相仿,都是十四五岁的年纪,也最为要好。
府里上下都在说林姑娘来国公府,是为了老太太能看在她姐姐的面上,给她找个好人家。
沁芳有一日回来说,她干奶奶叫她碰上林姑娘,可小心着点。这一位姑娘摸不准,哪天就成了二爷房里的人。
二爷意下如何虽不清楚,但林姑娘第一回见到二爷时,愣得将手中的茶盏都掉地上,却是连府外的人都知道了。
更别说,她还打着齐三奶奶的名义去理正堂给二爷送小点,结果连门都没进,就被下人客客气气地请了出来。
老太太知道了倒什么也没说。府里的下人们都在揣测,莫不是老太太也看上了这位娘子。
虽说与国公府相比,出身是低了点,但做个贵妾倒也使得。
如今二爷身边没有人,他兄长国公爷连孙子都要有了,而他膝下却空空。
二太太这些年里也就前年回过一次府,没呆几日被召进了宫,从宫里出来后直接就回了城外。
若说林姑娘即便是个贵妾,只要生下个一儿半女的。
上面没有主母压制,二爷又是个洁身自好的君子,她一人独大,也不失为好归宿。
只怕齐三奶奶也是打着这个主意,才把她妹子带进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