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明月对着沁芳耳提面命,千万不要将水榭里的事让张氏和崔嬷嬷知晓。
沁芳自然晓得,崔嬷嬷知道了是她撺掇着姑娘去后花园看鱼,非得打断了她的腿不可。
回到小院,粗使婆子前来开了门,小声地说:“姑娘总算回来了,方才大娘子又吐了几次,眼下刚消停些。”
明月赶紧前去母亲的房内探望,崔嬷嬷坐在床头,轻轻地摇着扇子。见她进去,她摆了摆手,示意她先出去。
在门外着急地等了一会儿,崔嬷嬷从里头走了出来,叫她莫要担心,只不过吃坏了肚子,睡一觉便好了。
吃晌午饭时,张氏还强撑着起来用了点粥,好好地询问了一番,待明月将老太太赏的首饰端到她跟前时。
她失声叫了起来:“我们受了老太太的庇护才能在这府里安生,你也太不知礼了些,怎生能受这般贵重的礼,明日就拿去还给老太太。”
直到明月耐着性子,好生地将当时的情状细细地又讲了一遍,她才息了把礼送回去的心思,更是嘱咐明月要妥善保管,莫要辜负老太太的一片好心。
下午时张氏坐了一会儿又觉有些乏了,便又去歇下,晚饭也没有起来用。
谁知入夜竟发起高烧来,一时间竟有些凶险。
张氏身上已厚厚地压了好几层被子,她仍在被窝里瑟瑟发抖,额头上是烫手得吓人,但手脚却是冰冷。
眼见着日常留的退烧药吃下去又被吐了出来,张氏竟又开始说些胡话了,口里喊着“爹娘。”
再等下去怕是情况不妙,这屋里现下能做主的也只能是明月了。
这府里的下人们生了病,不过是自己找几幅药吃了,好了便重新上工,要是不行,府上的管事早就等着将人撵出府去。
主子们若是生了病,自然有郎中上门来,但须得领了齐三奶奶的牌子才能出门去请。
估摸着眼下齐三奶奶应是尚未就寝,明月赶紧领着沁芳往她的院里走。
好不容易摸到,明月好声好气地向屋外的丫头解释来意,烦请她进去通报一声。
却说这丫头进了屋,向齐三奶奶通禀。林芳奴正歪在一旁的榻上瞧着小丫头们打络子玩。
一听是跨院的董家,不待齐三奶奶发话,她便截过话头,叫丫头出去打发了董家人走。
齐三奶奶倒也没拦着,都说人越穷命越贱,不过是打秋风的穷亲戚,哪那么金贵,还得夜里去请郎中来。
说不定睡一觉,明儿个就好了。
明月在外头心急如焚地等待,丫头进去才一会儿便出来了,回的却是三奶奶已睡下了,有事等明日再说。
可明明方才屋子里还有三奶奶的声音,沁芳年纪小,耐不住,想冲了进去求人。
好在明月一把拉住了她,这齐三奶奶摆明了是不想理她们,贸然冲进去,郎中照样不请不说,定还要被训斥不知礼数。
出了齐三奶奶的院子,沁芳一手提着灯笼,一边惴惴不安:“姑娘,这可如何是好,我们要到哪里去找郎中?我怕大娘子她熬不住。”
齐三奶奶这行不通,眼下能救母亲的只有老太太了。明月拿定了主意,便携了沁芳径直往春晖堂赶。
夜色昏沉,她们心急如焚,走得很急,沁芳更是小跑起来,明月紧跟在后面想把她叫住。
眼见着转过弯便到春晖堂了,却不料转角处过来两人,没留神沁芳便与打头那人撞在一起。
两人双双倒在地上,连灯笼也摔在了地上。
明月幸好在离后面那人一尺的距离处刹住了脚,不然一头扎在那人怀里,天知道她该如何是好。
明月慌忙赶上去想扶起沁芳,可沁芳却像是崴了脚,一动弹就呲呲喊疼。
在行舟提着的灯笼光下,光线团团地笼照在明月的周围,愈发显得一张桃花脸比白日里更加明媚动人。
赵如琢立在上首,瞧着主仆二人在地上抱作一团,当主子的也不像个主子的样子,抱着小丫头在那轻声细语地哄,那一声声地传来,却像是猫爪子挠得嗓子眼痒痒的。
于是,他便不自觉地清了清嗓子,那挠人的声音像是才反应过来一般戛然而止。
沁芳却还在小声哭泣,即便是不想给娘子惹麻烦,强忍着不喊,但她毕竟年纪小还是忍不住。
赵如琢看着这场景,也起了恻隐之心,对着行舟道:“是被你撞伤的,还不去请个郎中来看看。”
行舟待要领命而去,却被明月叫住了。
明月心知机会不可多得,便顾不上是谁,敛身上前行礼,言词恳切道:“多谢郎君好意。不知可否请个全科的郎中?
我母亲突发急病,若是不及时医治怕是凶多吉少,我们主仆二人正要往春晖堂去求老太太给她请个郎中。”
赵如琢倒也没有追究为何要向老太太求请郎中,不过是瞧着可怜,既已要请郎中,不如遂她的意也罢,何必再去惊动老太太。
行舟见二爷向他颔首,心里虽有些奇怪二爷向来不管这后院的事,今日倒是帮了这董姑娘两回了。
但他在赵如琢身边伺候了多年,脸上却不显,领了命提灯去请郎中。
他这一走,明月周边就暗了下来,幸好方才摔在地上的灯笼并没有摔破,提溜了起来倒也还能用。
沁芳却是坐在地上起不来,明月也不过一纤弱女子,几次搀扶她起来而不得。
虽说这夏日地上倒也不凉,可地上蛇虫鼠蚁的,还是得让她坐在边上的石凳。
赵如琢看着眼前的姑娘一次次的失败,却没有向他求助,心里有些躁意,上前一把提起小丫头,放在石凳上。
他原就是武将,孔武有力,沁芳那小身板的重量于他而言,还比不过晨练时练武场上的石块重。
看着他如此轻巧地就把沁芳拎了起来,明月在一旁瞠目结舌。
虽不知这位郎君是谁,但能在这时辰从春晖堂出来的,定是府里的男主子。
然而定国公府虽说是以战功起家,但据说如今这府里只除了二爷是武将,其余男子均是读书人。
连国公爷因着娘胎里带出的病,一直体弱未曾习过武。
而这位郎君一看就是个练家子,怕不是那二爷赵如琢了。
明月知晓母亲最不喜她与府里的人扯上关系,故而也只是向二爷真心致谢,便走到沁芳的另一侧,刻意与他保持了距离。
赵如琢也不恼,走到一旁的树下以示避嫌。方才行舟走得急,把灯笼都提走了,也未回春晖堂里叫个人来陪一陪这主仆。
他若走了,留两个弱女子在这夜色里也不妥,他留在这里,那董姑娘分明又忌惮他。
想他也曾是号令千军的将军,却没想到会有此境地,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好在春晖堂里有人出来,是老太太身边的半夏。今夜不是她当值,老太太白日里过寿,有些乏了,便早早睡下。
她才出了春晖堂,便见着这一副诡异的场面。
二爷分明从春晖堂里出来有一会儿了,此时却独自站在树下,颀长挺拔的身材,抬头看着那树也不知有多久了,这树上莫不是长出了些什么怪东西。
而更让她诧异的是,白日里来给老太太拜寿过的董姑娘正搂着她的小丫头,坐在一旁的石凳上。
这两人约摸是为了避嫌,离的有些距离。可二爷这样的人,为了避嫌早就走了。
半夏心怀疑虑地上前行礼,赵如琢见是她,便打发她陪一陪那对主仆,说罢就离开了。
明月不想她有所误会,细细地向她解释。半夏听了,倒觉得这位董姑娘颇为知礼。
二爷身份特殊,二太太过门没多久就移去了外面。
一开始高门大院里的人还传言他煞气太重,有碍妻房。这几年见他在朝中行走,倒也斯文俊秀。
现如今不要说外面的闺秀们,就连这府里,没看这林姑娘无事就去二爷院里献殷勤嘛,只不过二爷不愿搭理她罢了。
而这董姑娘,虽是官宦之后,但如今说起来也是破落户了,若是想凭她这副容貌搏一搏前程,说不定二爷也会英雄难过美人关。
可她倒像是嫌弃二爷一般,急急地撇清关系。
幸好也没让她们等久,夜色下行舟领着郎中匆匆赶来。沁芳仍是不能动,半夏便使了个粗使婆子背着她回了小院。
屋子里张氏还昏迷着,郎中切了脉后,却道张氏身体其实早已内里虚空。
这次的绿豆沙只是引子罢了,日后还需静养温补,除吃几剂煎药外,日常里还得吃些丸药填补亏空。
药剂和诊费都是走的府里的公帐,两位病人俱已看完后,行舟自领着郎中走了,看门的粗使婆子也被叫走抓药。
半夏又稍坐了一会儿,也起身告辞。
明月挽了她的手,执意送她出了院门。
半夏走之前按了按明月的手让她也早些歇息,心下不由感叹这位姑娘不单容貌绮丽,身姿不凡,连这一双手也是凝肤纤纤,将来怕是个有造化的。
夜色已深,崔嬷嬷年纪大了,坐着就打起了瞌睡,明月劝了好一会儿,她才肯下去休息。
张氏仍没有醒过来,明月坐在床边,小心地轻摇着团扇。这把扇子还是初夏时与母亲两人一同做的,扇面是她画的,上面绘的一副石榴图。
画好后,母亲还揶揄她,别家姑娘扇子上都是花鸟蝶,偏她是个好吃的,画一树石榴。
药很快地抓回来了。张氏吃过药后又睡着了,明月躺在旁边的榻上。
窗外有月色悄悄地透进来,落在榻上,不知名的夏虫在某个角落脆鸣着。
一整日下来,她的身体是疲惫的,可却为着温补丸药辗转反侧,不知以现如今家中的银钱能撑得了多久。
沁芳自然晓得,崔嬷嬷知道了是她撺掇着姑娘去后花园看鱼,非得打断了她的腿不可。
回到小院,粗使婆子前来开了门,小声地说:“姑娘总算回来了,方才大娘子又吐了几次,眼下刚消停些。”
明月赶紧前去母亲的房内探望,崔嬷嬷坐在床头,轻轻地摇着扇子。见她进去,她摆了摆手,示意她先出去。
在门外着急地等了一会儿,崔嬷嬷从里头走了出来,叫她莫要担心,只不过吃坏了肚子,睡一觉便好了。
吃晌午饭时,张氏还强撑着起来用了点粥,好好地询问了一番,待明月将老太太赏的首饰端到她跟前时。
她失声叫了起来:“我们受了老太太的庇护才能在这府里安生,你也太不知礼了些,怎生能受这般贵重的礼,明日就拿去还给老太太。”
直到明月耐着性子,好生地将当时的情状细细地又讲了一遍,她才息了把礼送回去的心思,更是嘱咐明月要妥善保管,莫要辜负老太太的一片好心。
下午时张氏坐了一会儿又觉有些乏了,便又去歇下,晚饭也没有起来用。
谁知入夜竟发起高烧来,一时间竟有些凶险。
张氏身上已厚厚地压了好几层被子,她仍在被窝里瑟瑟发抖,额头上是烫手得吓人,但手脚却是冰冷。
眼见着日常留的退烧药吃下去又被吐了出来,张氏竟又开始说些胡话了,口里喊着“爹娘。”
再等下去怕是情况不妙,这屋里现下能做主的也只能是明月了。
这府里的下人们生了病,不过是自己找几幅药吃了,好了便重新上工,要是不行,府上的管事早就等着将人撵出府去。
主子们若是生了病,自然有郎中上门来,但须得领了齐三奶奶的牌子才能出门去请。
估摸着眼下齐三奶奶应是尚未就寝,明月赶紧领着沁芳往她的院里走。
好不容易摸到,明月好声好气地向屋外的丫头解释来意,烦请她进去通报一声。
却说这丫头进了屋,向齐三奶奶通禀。林芳奴正歪在一旁的榻上瞧着小丫头们打络子玩。
一听是跨院的董家,不待齐三奶奶发话,她便截过话头,叫丫头出去打发了董家人走。
齐三奶奶倒也没拦着,都说人越穷命越贱,不过是打秋风的穷亲戚,哪那么金贵,还得夜里去请郎中来。
说不定睡一觉,明儿个就好了。
明月在外头心急如焚地等待,丫头进去才一会儿便出来了,回的却是三奶奶已睡下了,有事等明日再说。
可明明方才屋子里还有三奶奶的声音,沁芳年纪小,耐不住,想冲了进去求人。
好在明月一把拉住了她,这齐三奶奶摆明了是不想理她们,贸然冲进去,郎中照样不请不说,定还要被训斥不知礼数。
出了齐三奶奶的院子,沁芳一手提着灯笼,一边惴惴不安:“姑娘,这可如何是好,我们要到哪里去找郎中?我怕大娘子她熬不住。”
齐三奶奶这行不通,眼下能救母亲的只有老太太了。明月拿定了主意,便携了沁芳径直往春晖堂赶。
夜色昏沉,她们心急如焚,走得很急,沁芳更是小跑起来,明月紧跟在后面想把她叫住。
眼见着转过弯便到春晖堂了,却不料转角处过来两人,没留神沁芳便与打头那人撞在一起。
两人双双倒在地上,连灯笼也摔在了地上。
明月幸好在离后面那人一尺的距离处刹住了脚,不然一头扎在那人怀里,天知道她该如何是好。
明月慌忙赶上去想扶起沁芳,可沁芳却像是崴了脚,一动弹就呲呲喊疼。
在行舟提着的灯笼光下,光线团团地笼照在明月的周围,愈发显得一张桃花脸比白日里更加明媚动人。
赵如琢立在上首,瞧着主仆二人在地上抱作一团,当主子的也不像个主子的样子,抱着小丫头在那轻声细语地哄,那一声声地传来,却像是猫爪子挠得嗓子眼痒痒的。
于是,他便不自觉地清了清嗓子,那挠人的声音像是才反应过来一般戛然而止。
沁芳却还在小声哭泣,即便是不想给娘子惹麻烦,强忍着不喊,但她毕竟年纪小还是忍不住。
赵如琢看着这场景,也起了恻隐之心,对着行舟道:“是被你撞伤的,还不去请个郎中来看看。”
行舟待要领命而去,却被明月叫住了。
明月心知机会不可多得,便顾不上是谁,敛身上前行礼,言词恳切道:“多谢郎君好意。不知可否请个全科的郎中?
我母亲突发急病,若是不及时医治怕是凶多吉少,我们主仆二人正要往春晖堂去求老太太给她请个郎中。”
赵如琢倒也没有追究为何要向老太太求请郎中,不过是瞧着可怜,既已要请郎中,不如遂她的意也罢,何必再去惊动老太太。
行舟见二爷向他颔首,心里虽有些奇怪二爷向来不管这后院的事,今日倒是帮了这董姑娘两回了。
但他在赵如琢身边伺候了多年,脸上却不显,领了命提灯去请郎中。
他这一走,明月周边就暗了下来,幸好方才摔在地上的灯笼并没有摔破,提溜了起来倒也还能用。
沁芳却是坐在地上起不来,明月也不过一纤弱女子,几次搀扶她起来而不得。
虽说这夏日地上倒也不凉,可地上蛇虫鼠蚁的,还是得让她坐在边上的石凳。
赵如琢看着眼前的姑娘一次次的失败,却没有向他求助,心里有些躁意,上前一把提起小丫头,放在石凳上。
他原就是武将,孔武有力,沁芳那小身板的重量于他而言,还比不过晨练时练武场上的石块重。
看着他如此轻巧地就把沁芳拎了起来,明月在一旁瞠目结舌。
虽不知这位郎君是谁,但能在这时辰从春晖堂出来的,定是府里的男主子。
然而定国公府虽说是以战功起家,但据说如今这府里只除了二爷是武将,其余男子均是读书人。
连国公爷因着娘胎里带出的病,一直体弱未曾习过武。
而这位郎君一看就是个练家子,怕不是那二爷赵如琢了。
明月知晓母亲最不喜她与府里的人扯上关系,故而也只是向二爷真心致谢,便走到沁芳的另一侧,刻意与他保持了距离。
赵如琢也不恼,走到一旁的树下以示避嫌。方才行舟走得急,把灯笼都提走了,也未回春晖堂里叫个人来陪一陪这主仆。
他若走了,留两个弱女子在这夜色里也不妥,他留在这里,那董姑娘分明又忌惮他。
想他也曾是号令千军的将军,却没想到会有此境地,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好在春晖堂里有人出来,是老太太身边的半夏。今夜不是她当值,老太太白日里过寿,有些乏了,便早早睡下。
她才出了春晖堂,便见着这一副诡异的场面。
二爷分明从春晖堂里出来有一会儿了,此时却独自站在树下,颀长挺拔的身材,抬头看着那树也不知有多久了,这树上莫不是长出了些什么怪东西。
而更让她诧异的是,白日里来给老太太拜寿过的董姑娘正搂着她的小丫头,坐在一旁的石凳上。
这两人约摸是为了避嫌,离的有些距离。可二爷这样的人,为了避嫌早就走了。
半夏心怀疑虑地上前行礼,赵如琢见是她,便打发她陪一陪那对主仆,说罢就离开了。
明月不想她有所误会,细细地向她解释。半夏听了,倒觉得这位董姑娘颇为知礼。
二爷身份特殊,二太太过门没多久就移去了外面。
一开始高门大院里的人还传言他煞气太重,有碍妻房。这几年见他在朝中行走,倒也斯文俊秀。
现如今不要说外面的闺秀们,就连这府里,没看这林姑娘无事就去二爷院里献殷勤嘛,只不过二爷不愿搭理她罢了。
而这董姑娘,虽是官宦之后,但如今说起来也是破落户了,若是想凭她这副容貌搏一搏前程,说不定二爷也会英雄难过美人关。
可她倒像是嫌弃二爷一般,急急地撇清关系。
幸好也没让她们等久,夜色下行舟领着郎中匆匆赶来。沁芳仍是不能动,半夏便使了个粗使婆子背着她回了小院。
屋子里张氏还昏迷着,郎中切了脉后,却道张氏身体其实早已内里虚空。
这次的绿豆沙只是引子罢了,日后还需静养温补,除吃几剂煎药外,日常里还得吃些丸药填补亏空。
药剂和诊费都是走的府里的公帐,两位病人俱已看完后,行舟自领着郎中走了,看门的粗使婆子也被叫走抓药。
半夏又稍坐了一会儿,也起身告辞。
明月挽了她的手,执意送她出了院门。
半夏走之前按了按明月的手让她也早些歇息,心下不由感叹这位姑娘不单容貌绮丽,身姿不凡,连这一双手也是凝肤纤纤,将来怕是个有造化的。
夜色已深,崔嬷嬷年纪大了,坐着就打起了瞌睡,明月劝了好一会儿,她才肯下去休息。
张氏仍没有醒过来,明月坐在床边,小心地轻摇着团扇。这把扇子还是初夏时与母亲两人一同做的,扇面是她画的,上面绘的一副石榴图。
画好后,母亲还揶揄她,别家姑娘扇子上都是花鸟蝶,偏她是个好吃的,画一树石榴。
药很快地抓回来了。张氏吃过药后又睡着了,明月躺在旁边的榻上。
窗外有月色悄悄地透进来,落在榻上,不知名的夏虫在某个角落脆鸣着。
一整日下来,她的身体是疲惫的,可却为着温补丸药辗转反侧,不知以现如今家中的银钱能撑得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