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一出春晖堂,却是冤家路窄,明月又碰着了林芳如。
园子里的路自是宽敞,明月已让在一边,可架不住别人故意使绊,挡在了她面前。
今日是学堂休沐的日子,三姑娘一大早就去赴手帕交的诗会去了。
别看林芳如平日里在国公府,奴仆们因她姐姐的关系都是敬着她。
但她家门楣不高,饶是她跟三姑娘来往密切,豪门世家的姑娘却从没给她送过帖子。
她正为此事愤懑时,明月就这样送上了门,自然是不会让她轻易跑了。
今日出门,沁芳的脚伤还需躺些时日,明月是一个人跟着半夏来的。
林芳如却是身后跟着丫头嬷嬷好几个。
明月不想起事端,客气地对挡路的丫头道:“几位姐姐,烦请让一下。”
可对方却丝毫不动,她也有些急了,直对着林芳如道:“林姑娘,请你的丫头们让个路。”
林芳如看着她这副模样,自是得意极了,笑道:“这路又不是你家的,凭什么要让你?你说你不在家伺候你母亲,跑到春晖堂作甚?
莫不是昨夜里请不到郎中,今日来老太太这告状了不成?”
昨夜里明月在齐三奶奶那吃了闭门羹,就知道是她从中使了绊子。
眼下听她这一说,倒也不想与她扯开。若与她争执起来,落不好的定是自己。
明月压着心底的怒气,与她说道:“多谢林姑娘关心,昨夜郎中已来给我母亲看过了。”
林芳如却是不信,这夜里除了主子们,后院里的人出府都要她姐姐的牌子,何况还要请郎中来。
“就你家那破落户的样子,哪来的本事请了郎中。怕不是你母亲是装病来博取老太太的同情。这大喜的日子,也不知晦气吗?”
提及母亲,明月却是按不住了,刚要驳她,不料别人抢先了一步,“林姑娘慎言,张大娘子是老太太都夸赞过的有心之人。再者好歹也是长辈,妄议长辈可不是名门淑女所为。”
来的人也是熟人,正是昨日解围的四郎赵惟安。
林芳如虽说娇纵了些,但也知赵惟安颇得国公爷的喜爱,不是她能惹得起的。
于是她便作罢,找了个借口匆匆告辞。
明月瞧着她那副落荒而逃的样子,不知为何生了促狭之心,朝着她喊:“林姑娘不是好奇是谁请了郎中吗?告诉你吧,是二爷给请的。”
林芳如不可置信地回过头,若不是忌惮赵惟安在场,她定要按住明月好好盘问一下。
看着林芳如走时不甘心的样子,明月心下有些暗爽。
她回过神来向赵惟安致谢:“两次都亏了郎君相助,多谢。”
赵惟安见她却有些赧然,笑着摆摆手表示小事一桩。
但又些好奇,“娘子方才说是二叔给你家请的郎中,这是真的吗?”
明月方才为逞一时之气,刚有些后悔,不料赵惟安也在意这个。
她自然不想再节外生枝,连忙回道:“方才我着实幼稚了些,郎君莫要见笑。林姑娘三番两次无事生非,我不过是想气气她罢了。二爷那般的人,岂是我能请动的。昨夜是老太太那帮忙请的郎中。”
赵惟安一想,他二叔那样冷情孤傲的人,又哪会做这种事。
今日他有事在身,倒也不便久留,与明月告了别就走了。
明月担心林芳如又转回来,也紧赶着回自家院子去了。
一旁的院墙边,待二人都走了,行舟看着主子不辨明晦的神色,愤愤不平地说:“这董姑娘也是,明明是二爷您给请的郎中。她母亲昨夜那般凶险,亏得郎中及时赶到,不然说不定凶多吉少了。
您可是她家的救命恩人,她倒好,非但不来您这致谢,还跟人家说是老太太给请的郎中。瞧她长得那般貌美,却原来是只白眼狼。”
赵如琢只是定定地看了他一眼,一言未发,抬起脚走了。行舟心知不妙,赶紧跟了上去。
此刻张氏也正等得心焦,她身上好些了,在床上也躺不住,让崔嬷嬷搬了条绣凳坐在檐下,等着明月归来。
明月回了院子,自是被母亲拉住细细盘问了一番。
她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地将老夫人见她的场景,向母亲禀报了。
当说到自己拒绝了老夫人要送丸药的时候,她有些心虚,只怕母亲会因此责骂自己。
谁知张氏听了,倒是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点头称许道:“合该如此。我们在这府里只是借住,已欠了这许多人情。
若什么都要老夫人帮忙,怕是这一辈子都还不了这份恩情。等我好些了,再做些点心,也算是表表谢意。”
夜色渐浓,窗外不知名的小虫子悄悄地鸣叫着。
明月睡不着,披衣起身推开窗户。
皓月当空,那一轮明月,亘古不变地静静地挂在天空,仿佛在倾听未眠人的心事。
地上的明月,心中正为母亲补养身子的钱而愁闷。
虽然母亲一再表示休息几日便能大好,但郎中的话仍像块大石头压在她的心上。
张氏的病虽然主因是心病,心病还需心来医。
可张家舅舅行踪不定,明月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着实也难找到他。
如今只能先让张氏将养着,张家舅舅总会出现的。
可是钱从哪里来呢?明月如今对这银钱之事全然没有章法。
父亲董致远尚在时,每日里除了读书习礼,女先生还教算学。
他任职的明州,又是海上贸易繁荣之地,四方商人汇聚。
明州民风开放,董致远也不是个守旧的人,每逢休沐,便会携着妻女出门走一走。
可进了定国公府后,明月每年也就外祖父母和父亲的忌日才能跟着母亲出门,去的也不过是张家老宅。
路上坐在马车上,窗子都用帏布挡着。她但凡伸手去掀,母亲就会一扇子打过来。
总该想出个法子挣些银两,不然母亲的病怕是等不到舅舅回来的那一天。
又过了几日,丫头沁芳的脚却是痊愈了。
她还是孩子,哪里躺得牢,要不是崔嬷嬷成日里死盯着不让她起来,怕是早就在院子里蹦蹦跳跳了。
这一日到了张氏父亲的忌日,她还在病中,有时站得久了还会晕眩。
崔嬷嬷便劝她,如今姑娘也长大了,有些事也该放手让她去做了。
董家现在家境如此,总不能仍按大家闺秀那般教养。
姑娘终归是要嫁人的,这定国公府里的姑娘们出阁前尚且在学管家,自家的姑娘也要历练历练,省得嫁到夫家去,料理家事全数不通,要吃婆母的排头。
张氏心忖,倒也是这么个理。
董致远与她当年是寺庙偶遇一见钟情,暗许了终身。
他更是中了进士后,拒了京中贵人的榜下捉婿,硬是回乡向商户出身的她求亲。
随夫上任后,日常来往的官家太太们背地里也有嫌她是商户女。
又道董致远本可以在京中任职,因为要娶她才得罪了贵人,被发落到明州。
因这些事,张氏心里憋着一口气,面上虽瞧不出,但暗地里偷偷落了好几回泪。
生明月的时候,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虽保住了命,却伤了身子,郎中说怕是以后难生养。
好在董致远是个体贴的夫君,每日里除了上差,便是在家里陪着妻女,更是保证不会因此而纳妾。
可是张氏仍有些不安,生怕女儿以后也被人看轻。
因而明月才四五岁,她便重金寻了教养嬷嬷,盼着能让女儿以后嫁个好人家。
可现如今确实不同往日了。张氏深知以如今的董家,明月怕是嫁不了什么好人家。
即便是老太太开恩,能帮着寻个寒门读书人。
明月的嫁妆不丰,两个人过日子怕也艰难,总不能还同养在深闺一样,免不得要出门。
她思来想去,唤了明月来,吩咐她带着沁芳去张家老宅,祭拜外祖父。
又仔仔细细地将供食如何摆放,如何祭拜等嘱咐了一番,才放她们二人出门。
一架不起眼的青帷马车早早地在门外等。
行驶在喧闹在街市中,沁芳早就按捺不住,掀开帘子往外瞧。
明月一开始还谨记着母亲的教诲,克制着。可她倒底是抵不住外面的诱惑,悄悄拉起一角。
街市上的一切都让她感到新奇。在明州,一般的人家都不拘女孩子出门,街市上戴帷帽的都很少。
可在这里,女子上街的倒也不少,但看上去都有些年纪了。
即使有些年轻的女子,却都戴着帷帽,看不出长相。
倒是有家门口写着抄书字样的书铺引起了明月的注意。
她拉过沁芳,让她也记下这家铺子的地址。幸好这家临着城中最有名的崇明楼,倒也好记。
到了张家老宅,一直守着老宅的管叔便迎上前来。
他是一个哑巴,是明月外祖父在外经商时路上捡的,当时饿得只剩一口气了,得亏遇上好人才活了下来。
后来张家败落,他也没有离开,护送着明月母女到了定国公府,自己在这老宅里守着。
进了门,虽然这几年都没有人居住,宅子里却打扫得干干净净。
明月祭拜了外祖父,又给管叔留了些银两。
园子里的路自是宽敞,明月已让在一边,可架不住别人故意使绊,挡在了她面前。
今日是学堂休沐的日子,三姑娘一大早就去赴手帕交的诗会去了。
别看林芳如平日里在国公府,奴仆们因她姐姐的关系都是敬着她。
但她家门楣不高,饶是她跟三姑娘来往密切,豪门世家的姑娘却从没给她送过帖子。
她正为此事愤懑时,明月就这样送上了门,自然是不会让她轻易跑了。
今日出门,沁芳的脚伤还需躺些时日,明月是一个人跟着半夏来的。
林芳如却是身后跟着丫头嬷嬷好几个。
明月不想起事端,客气地对挡路的丫头道:“几位姐姐,烦请让一下。”
可对方却丝毫不动,她也有些急了,直对着林芳如道:“林姑娘,请你的丫头们让个路。”
林芳如看着她这副模样,自是得意极了,笑道:“这路又不是你家的,凭什么要让你?你说你不在家伺候你母亲,跑到春晖堂作甚?
莫不是昨夜里请不到郎中,今日来老太太这告状了不成?”
昨夜里明月在齐三奶奶那吃了闭门羹,就知道是她从中使了绊子。
眼下听她这一说,倒也不想与她扯开。若与她争执起来,落不好的定是自己。
明月压着心底的怒气,与她说道:“多谢林姑娘关心,昨夜郎中已来给我母亲看过了。”
林芳如却是不信,这夜里除了主子们,后院里的人出府都要她姐姐的牌子,何况还要请郎中来。
“就你家那破落户的样子,哪来的本事请了郎中。怕不是你母亲是装病来博取老太太的同情。这大喜的日子,也不知晦气吗?”
提及母亲,明月却是按不住了,刚要驳她,不料别人抢先了一步,“林姑娘慎言,张大娘子是老太太都夸赞过的有心之人。再者好歹也是长辈,妄议长辈可不是名门淑女所为。”
来的人也是熟人,正是昨日解围的四郎赵惟安。
林芳如虽说娇纵了些,但也知赵惟安颇得国公爷的喜爱,不是她能惹得起的。
于是她便作罢,找了个借口匆匆告辞。
明月瞧着她那副落荒而逃的样子,不知为何生了促狭之心,朝着她喊:“林姑娘不是好奇是谁请了郎中吗?告诉你吧,是二爷给请的。”
林芳如不可置信地回过头,若不是忌惮赵惟安在场,她定要按住明月好好盘问一下。
看着林芳如走时不甘心的样子,明月心下有些暗爽。
她回过神来向赵惟安致谢:“两次都亏了郎君相助,多谢。”
赵惟安见她却有些赧然,笑着摆摆手表示小事一桩。
但又些好奇,“娘子方才说是二叔给你家请的郎中,这是真的吗?”
明月方才为逞一时之气,刚有些后悔,不料赵惟安也在意这个。
她自然不想再节外生枝,连忙回道:“方才我着实幼稚了些,郎君莫要见笑。林姑娘三番两次无事生非,我不过是想气气她罢了。二爷那般的人,岂是我能请动的。昨夜是老太太那帮忙请的郎中。”
赵惟安一想,他二叔那样冷情孤傲的人,又哪会做这种事。
今日他有事在身,倒也不便久留,与明月告了别就走了。
明月担心林芳如又转回来,也紧赶着回自家院子去了。
一旁的院墙边,待二人都走了,行舟看着主子不辨明晦的神色,愤愤不平地说:“这董姑娘也是,明明是二爷您给请的郎中。她母亲昨夜那般凶险,亏得郎中及时赶到,不然说不定凶多吉少了。
您可是她家的救命恩人,她倒好,非但不来您这致谢,还跟人家说是老太太给请的郎中。瞧她长得那般貌美,却原来是只白眼狼。”
赵如琢只是定定地看了他一眼,一言未发,抬起脚走了。行舟心知不妙,赶紧跟了上去。
此刻张氏也正等得心焦,她身上好些了,在床上也躺不住,让崔嬷嬷搬了条绣凳坐在檐下,等着明月归来。
明月回了院子,自是被母亲拉住细细盘问了一番。
她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地将老夫人见她的场景,向母亲禀报了。
当说到自己拒绝了老夫人要送丸药的时候,她有些心虚,只怕母亲会因此责骂自己。
谁知张氏听了,倒是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点头称许道:“合该如此。我们在这府里只是借住,已欠了这许多人情。
若什么都要老夫人帮忙,怕是这一辈子都还不了这份恩情。等我好些了,再做些点心,也算是表表谢意。”
夜色渐浓,窗外不知名的小虫子悄悄地鸣叫着。
明月睡不着,披衣起身推开窗户。
皓月当空,那一轮明月,亘古不变地静静地挂在天空,仿佛在倾听未眠人的心事。
地上的明月,心中正为母亲补养身子的钱而愁闷。
虽然母亲一再表示休息几日便能大好,但郎中的话仍像块大石头压在她的心上。
张氏的病虽然主因是心病,心病还需心来医。
可张家舅舅行踪不定,明月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着实也难找到他。
如今只能先让张氏将养着,张家舅舅总会出现的。
可是钱从哪里来呢?明月如今对这银钱之事全然没有章法。
父亲董致远尚在时,每日里除了读书习礼,女先生还教算学。
他任职的明州,又是海上贸易繁荣之地,四方商人汇聚。
明州民风开放,董致远也不是个守旧的人,每逢休沐,便会携着妻女出门走一走。
可进了定国公府后,明月每年也就外祖父母和父亲的忌日才能跟着母亲出门,去的也不过是张家老宅。
路上坐在马车上,窗子都用帏布挡着。她但凡伸手去掀,母亲就会一扇子打过来。
总该想出个法子挣些银两,不然母亲的病怕是等不到舅舅回来的那一天。
又过了几日,丫头沁芳的脚却是痊愈了。
她还是孩子,哪里躺得牢,要不是崔嬷嬷成日里死盯着不让她起来,怕是早就在院子里蹦蹦跳跳了。
这一日到了张氏父亲的忌日,她还在病中,有时站得久了还会晕眩。
崔嬷嬷便劝她,如今姑娘也长大了,有些事也该放手让她去做了。
董家现在家境如此,总不能仍按大家闺秀那般教养。
姑娘终归是要嫁人的,这定国公府里的姑娘们出阁前尚且在学管家,自家的姑娘也要历练历练,省得嫁到夫家去,料理家事全数不通,要吃婆母的排头。
张氏心忖,倒也是这么个理。
董致远与她当年是寺庙偶遇一见钟情,暗许了终身。
他更是中了进士后,拒了京中贵人的榜下捉婿,硬是回乡向商户出身的她求亲。
随夫上任后,日常来往的官家太太们背地里也有嫌她是商户女。
又道董致远本可以在京中任职,因为要娶她才得罪了贵人,被发落到明州。
因这些事,张氏心里憋着一口气,面上虽瞧不出,但暗地里偷偷落了好几回泪。
生明月的时候,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虽保住了命,却伤了身子,郎中说怕是以后难生养。
好在董致远是个体贴的夫君,每日里除了上差,便是在家里陪着妻女,更是保证不会因此而纳妾。
可是张氏仍有些不安,生怕女儿以后也被人看轻。
因而明月才四五岁,她便重金寻了教养嬷嬷,盼着能让女儿以后嫁个好人家。
可现如今确实不同往日了。张氏深知以如今的董家,明月怕是嫁不了什么好人家。
即便是老太太开恩,能帮着寻个寒门读书人。
明月的嫁妆不丰,两个人过日子怕也艰难,总不能还同养在深闺一样,免不得要出门。
她思来想去,唤了明月来,吩咐她带着沁芳去张家老宅,祭拜外祖父。
又仔仔细细地将供食如何摆放,如何祭拜等嘱咐了一番,才放她们二人出门。
一架不起眼的青帷马车早早地在门外等。
行驶在喧闹在街市中,沁芳早就按捺不住,掀开帘子往外瞧。
明月一开始还谨记着母亲的教诲,克制着。可她倒底是抵不住外面的诱惑,悄悄拉起一角。
街市上的一切都让她感到新奇。在明州,一般的人家都不拘女孩子出门,街市上戴帷帽的都很少。
可在这里,女子上街的倒也不少,但看上去都有些年纪了。
即使有些年轻的女子,却都戴着帷帽,看不出长相。
倒是有家门口写着抄书字样的书铺引起了明月的注意。
她拉过沁芳,让她也记下这家铺子的地址。幸好这家临着城中最有名的崇明楼,倒也好记。
到了张家老宅,一直守着老宅的管叔便迎上前来。
他是一个哑巴,是明月外祖父在外经商时路上捡的,当时饿得只剩一口气了,得亏遇上好人才活了下来。
后来张家败落,他也没有离开,护送着明月母女到了定国公府,自己在这老宅里守着。
进了门,虽然这几年都没有人居住,宅子里却打扫得干干净净。
明月祭拜了外祖父,又给管叔留了些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