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还未到自家院子门口,就见着沁芳在路边提着灯笼左顾右盼。
原来她与明月挤散后,又不见了葛家的人,只好一路问了路人,打算回府里搬救兵去找人。
万幸走到半道上,就遇上了去寻葛家人的行舟。行舟看她年纪小,怕她又丢了,告知她明月跟二爷在一处,便先派人将她送了回来。
沁芳弄丢了主子,害怕受责罚,一人回去定要被崔嬷嬷盘问,她担心露了破绽,只好守在此处,盼着明月早些回来。
主仆二人一同进了屋子,见张氏仍坐在堂上。她这几日身子又有些不适,原该早早地去休息。
可女儿外出未归,又是与葛家的人一道出门,她又夜不成眠,索性起来边绣花,边等她们回来。
见到阿娘关切又问询的眼神,明月道是与葛芫华一直呆在一处,京城的灯会比明州的要繁华得多,花灯的样式也各不相同,如此云云,片字不提葛空青。
张氏听了,不禁有些失望。原以为那位葛大郎对明月有意,定然会在今晚出现。没料到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好不容易才糊弄过去,明月梳洗完了,躺在床上,望着床顶,心想:“不知明年的上元灯会,自己又是与谁一道?”
正月里头,是众人偷懒放松的日子。世子夫人裘氏却是夜不能寐,她才掌了中馈,便每日头昏脑胀,私下里叫苦不迭。
她原是想着国公府里有众多得力的管事,连齐三奶奶这般胸无点墨的人,也能掌得了国公府的权,自己从小饱读诗书,出嫁前又被阿娘带着手把手地教了数月如何管家,自然要比齐三奶奶强。
可谁料到自她管了家,齐三奶奶嘴上说着要帮衬着妹妹一阵子,转眼便以长门侯有疾为由,收拾东西回去侍疾了。
齐三奶奶有手段,在府里管了这些年,府里的管事,多的是她的人。虽说有几个墙头草,看着她失了势,主动来表了忠心。可那些老管事,倚老卖老,明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被齐三奶奶撺掇着使绊子的事没少干。
故而,裘氏虽有她阿娘有心教导,可毕竟娘家门庭简单,不单阖府上下的产业,即便数数人头,也要比裘家多上十数倍。
她又年轻好胜,自接了中馈后,便每日扑在家事上,导致孩子疏于照料,连自己的夫君也无暇管束。
谁知,差点竟险些出了岔子。
这一日,裘氏正坐在议事堂与管事们议事。她的其中一个大丫头叫吟秋的,神色紧张、步履匆匆地赶来。
原来昨夜世子出门赴宴,直到现在也未归家。他身边的两个小厮,一个留在府里,另一个跟着出去了也未见踪影。
今日世子本是邀了相好的同窗入府切磋,好为今年的秋闱做准备。
可同窗都来了,世子仍未出现。
只因裘氏近来忙碌,无暇理他,便以世子要潜心向学为由,赶了他到前院书房里睡。
留在府里的这个小厮在前院找不着,便寻去了内院。
两方人一对上,才发现昨夜世子出了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连个口信都没捎来过。
吟秋忙叫小厮去昨夜世子去的地方找找,可他回来道是店家说席散后世子就走了。
这下大事不妙,吟秋二人做不了主,急着来向裘氏讨主意。
裘氏听了,立刻脸色大变,连命人多派些人手出去找人。
这个动静,自然瞒不过春晖院。不多时,老太太就派了人来问事。裘氏如今像只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外面一直没有消息传来,她只好硬着头皮去禀报。
老太太一知晓此事,便大骂她糊涂。女子以夫为天,她怎么可因小失大?
况且世子一夜未归的事,原该先捂住,悄悄地遣人去找。
他都成年了,身边又有小厮伺候着,又能出些什么大事。如今这么大张旗鼓,是要让这事人尽皆知不成?
裘氏自知心急之下失了章法,正跪在堂前垂泪哭泣时。幸而有下人来报,世子回来了。
原来昨夜散了席后,赵如安自觉近日被裘氏冷落,回去也是冷冰冰的,便带着小厮另寻了一家酒肆吃酒。
他一人独饮有些无聊,又拉着小厮同饮,最后二人竟都醉过去了。
酒肆掌柜不知他身份,只能收留他们在店里住了一宿。
一夜沉醉难醒,赵如安还是被找来的家奴唤醒的,才知道裘氏为了找他,派了人满城的找。
他心里有些恼她,可自己一夜未归理亏在先,便主动向老太太告了罪,又对裘氏赔了不是。
老太太见状,对他们夫妻二人各自敲打了一番,才放了二人离去。
定国公府自立府以来,为减少官家的猜忌,除赵如琢的夫人是官家亲自指的高门大户,其余均是门第不显的普通官吏。
虽说是知书达礼,但缺了齐三家的那骨子泼辣劲,又无显赫的家世,行事之间难免左顾右盼,在一众老管事面前一时立不了威。
经此一事,老太太便有些后悔,不该仓促地让裘氏掌家。只这齐三家的,既已夺了她的权,自不能再请了她回来,不然这定国公府都要改姓她家的姓了。
丁嬷嬷在一旁见她犯难,便上前劝道:“老祖宗,儿孙自有儿孙福。大奶奶年纪还轻,比不得经过风雨的。再过些时日,多历练历练自然成了。”
老太太却摆了摆手:“我如今愁的倒不是这个。这京里头,哪有哪家府里头,像咱们这样的。我这两个儿子,夫妻缘份都薄浅。
老大两口子,一个成日里就知道吟诗作画,一个关在佛堂里日日念经;阿蛮呢,更不用多说了。如今到了这小辈,可不能再像他老子一般,与娘子生份了。”
果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丁嬷嬷跟了老太太许多年,自然深知她如今最是对赵如琢的婚事意难平。
她低头暗自揣摩了下,最后还是回道:“老太太,您若是怕大奶奶因着家事,疏忽了大郎。倒不如让家里的姑娘们帮衬帮衬,姑娘们眼见着都大了,总有要出阁的时候。”
一听此言,老太太眼睛一亮,拍了拍丁嬷嬷的肩:“要我说,你这老婆子最合我意呢,果不然,现在这后院里也就你能为我分忧了。”
丁嬷嬷见状,趁机又试探道 :“您看,二爷院子也没个当家的。行舟一个小厮长久在后院进出,终不成体统。不如叫上董家的姑娘也来学学?”
“哈哈哈,你倒是一事两便。罢了,就这么办,明日你便去将这事办了。只不过瞧着董家那个丫头也不热络,难不成还不想嫁?”
还没等回话,老太太又自顾自地道:“管她愿意不愿意,只我儿喜欢,就是不愿意也得进我家的门。”
如此一番,丁嬷嬷更是坚定了要把明月送进二爷的院子的决心。她的郎君早年就病逝了,只留下一个体弱多病的儿子。
如今虽说她在老太太跟前极说得上话,可瞧这情形,若为丁家的前途着想,必要先在二爷这边搭上线。
之前她也多次想把孙子送到理正堂里做个跑腿的,无奈行舟虽看上去不着调,只是这人却死活不肯收。
既然这二爷对董家姑娘有意,他是做大事的人,向来高高在上,有些事自然要下面的人推一把。
至于姑娘么,凭她的家世,给她个通房当当都使得,多哄几句,许些好处,能有什么好不满意的。
原来她与明月挤散后,又不见了葛家的人,只好一路问了路人,打算回府里搬救兵去找人。
万幸走到半道上,就遇上了去寻葛家人的行舟。行舟看她年纪小,怕她又丢了,告知她明月跟二爷在一处,便先派人将她送了回来。
沁芳弄丢了主子,害怕受责罚,一人回去定要被崔嬷嬷盘问,她担心露了破绽,只好守在此处,盼着明月早些回来。
主仆二人一同进了屋子,见张氏仍坐在堂上。她这几日身子又有些不适,原该早早地去休息。
可女儿外出未归,又是与葛家的人一道出门,她又夜不成眠,索性起来边绣花,边等她们回来。
见到阿娘关切又问询的眼神,明月道是与葛芫华一直呆在一处,京城的灯会比明州的要繁华得多,花灯的样式也各不相同,如此云云,片字不提葛空青。
张氏听了,不禁有些失望。原以为那位葛大郎对明月有意,定然会在今晚出现。没料到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好不容易才糊弄过去,明月梳洗完了,躺在床上,望着床顶,心想:“不知明年的上元灯会,自己又是与谁一道?”
正月里头,是众人偷懒放松的日子。世子夫人裘氏却是夜不能寐,她才掌了中馈,便每日头昏脑胀,私下里叫苦不迭。
她原是想着国公府里有众多得力的管事,连齐三奶奶这般胸无点墨的人,也能掌得了国公府的权,自己从小饱读诗书,出嫁前又被阿娘带着手把手地教了数月如何管家,自然要比齐三奶奶强。
可谁料到自她管了家,齐三奶奶嘴上说着要帮衬着妹妹一阵子,转眼便以长门侯有疾为由,收拾东西回去侍疾了。
齐三奶奶有手段,在府里管了这些年,府里的管事,多的是她的人。虽说有几个墙头草,看着她失了势,主动来表了忠心。可那些老管事,倚老卖老,明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被齐三奶奶撺掇着使绊子的事没少干。
故而,裘氏虽有她阿娘有心教导,可毕竟娘家门庭简单,不单阖府上下的产业,即便数数人头,也要比裘家多上十数倍。
她又年轻好胜,自接了中馈后,便每日扑在家事上,导致孩子疏于照料,连自己的夫君也无暇管束。
谁知,差点竟险些出了岔子。
这一日,裘氏正坐在议事堂与管事们议事。她的其中一个大丫头叫吟秋的,神色紧张、步履匆匆地赶来。
原来昨夜世子出门赴宴,直到现在也未归家。他身边的两个小厮,一个留在府里,另一个跟着出去了也未见踪影。
今日世子本是邀了相好的同窗入府切磋,好为今年的秋闱做准备。
可同窗都来了,世子仍未出现。
只因裘氏近来忙碌,无暇理他,便以世子要潜心向学为由,赶了他到前院书房里睡。
留在府里的这个小厮在前院找不着,便寻去了内院。
两方人一对上,才发现昨夜世子出了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连个口信都没捎来过。
吟秋忙叫小厮去昨夜世子去的地方找找,可他回来道是店家说席散后世子就走了。
这下大事不妙,吟秋二人做不了主,急着来向裘氏讨主意。
裘氏听了,立刻脸色大变,连命人多派些人手出去找人。
这个动静,自然瞒不过春晖院。不多时,老太太就派了人来问事。裘氏如今像只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外面一直没有消息传来,她只好硬着头皮去禀报。
老太太一知晓此事,便大骂她糊涂。女子以夫为天,她怎么可因小失大?
况且世子一夜未归的事,原该先捂住,悄悄地遣人去找。
他都成年了,身边又有小厮伺候着,又能出些什么大事。如今这么大张旗鼓,是要让这事人尽皆知不成?
裘氏自知心急之下失了章法,正跪在堂前垂泪哭泣时。幸而有下人来报,世子回来了。
原来昨夜散了席后,赵如安自觉近日被裘氏冷落,回去也是冷冰冰的,便带着小厮另寻了一家酒肆吃酒。
他一人独饮有些无聊,又拉着小厮同饮,最后二人竟都醉过去了。
酒肆掌柜不知他身份,只能收留他们在店里住了一宿。
一夜沉醉难醒,赵如安还是被找来的家奴唤醒的,才知道裘氏为了找他,派了人满城的找。
他心里有些恼她,可自己一夜未归理亏在先,便主动向老太太告了罪,又对裘氏赔了不是。
老太太见状,对他们夫妻二人各自敲打了一番,才放了二人离去。
定国公府自立府以来,为减少官家的猜忌,除赵如琢的夫人是官家亲自指的高门大户,其余均是门第不显的普通官吏。
虽说是知书达礼,但缺了齐三家的那骨子泼辣劲,又无显赫的家世,行事之间难免左顾右盼,在一众老管事面前一时立不了威。
经此一事,老太太便有些后悔,不该仓促地让裘氏掌家。只这齐三家的,既已夺了她的权,自不能再请了她回来,不然这定国公府都要改姓她家的姓了。
丁嬷嬷在一旁见她犯难,便上前劝道:“老祖宗,儿孙自有儿孙福。大奶奶年纪还轻,比不得经过风雨的。再过些时日,多历练历练自然成了。”
老太太却摆了摆手:“我如今愁的倒不是这个。这京里头,哪有哪家府里头,像咱们这样的。我这两个儿子,夫妻缘份都薄浅。
老大两口子,一个成日里就知道吟诗作画,一个关在佛堂里日日念经;阿蛮呢,更不用多说了。如今到了这小辈,可不能再像他老子一般,与娘子生份了。”
果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丁嬷嬷跟了老太太许多年,自然深知她如今最是对赵如琢的婚事意难平。
她低头暗自揣摩了下,最后还是回道:“老太太,您若是怕大奶奶因着家事,疏忽了大郎。倒不如让家里的姑娘们帮衬帮衬,姑娘们眼见着都大了,总有要出阁的时候。”
一听此言,老太太眼睛一亮,拍了拍丁嬷嬷的肩:“要我说,你这老婆子最合我意呢,果不然,现在这后院里也就你能为我分忧了。”
丁嬷嬷见状,趁机又试探道 :“您看,二爷院子也没个当家的。行舟一个小厮长久在后院进出,终不成体统。不如叫上董家的姑娘也来学学?”
“哈哈哈,你倒是一事两便。罢了,就这么办,明日你便去将这事办了。只不过瞧着董家那个丫头也不热络,难不成还不想嫁?”
还没等回话,老太太又自顾自地道:“管她愿意不愿意,只我儿喜欢,就是不愿意也得进我家的门。”
如此一番,丁嬷嬷更是坚定了要把明月送进二爷的院子的决心。她的郎君早年就病逝了,只留下一个体弱多病的儿子。
如今虽说她在老太太跟前极说得上话,可瞧这情形,若为丁家的前途着想,必要先在二爷这边搭上线。
之前她也多次想把孙子送到理正堂里做个跑腿的,无奈行舟虽看上去不着调,只是这人却死活不肯收。
既然这二爷对董家姑娘有意,他是做大事的人,向来高高在上,有些事自然要下面的人推一把。
至于姑娘么,凭她的家世,给她个通房当当都使得,多哄几句,许些好处,能有什么好不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