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回到北山镇的客栈里天已大亮,天眼阁的人一下找来两个大夫,同时为姑娘与小侯爷处理伤口。
孟瑾年身上大小伤口无数,后背那道尤其长,不过也无大碍,万幸没有伤到筋骨。
相比之下,叶颜那些被荆棘划出的细痕完全称不上受伤,只有被狼咬的那处伤口有点深。
为叶颜医治的这位大夫是天眼阁的人,谨慎的态度堪比对待重患,仔仔细细为姑娘清理了好几遍伤口,涂药的力道放得极轻,期间还停下几次问姑娘疼不疼。
叶颜还没疼出汗,这位大夫都紧张到额头冒汗了,上完药又轻轻包好纱布,末了详细叮嘱一番注意事项,然后抹着汗走了。
连药箱都差点忘了带走。
也是怪好笑的。
小侯爷那边的待遇也不错,这位大夫是普通人,生平头一遭在一大群官兵的注视下走进客栈,那叫一个提心吊胆,生怕自个儿一个没留神,手下失了轻重把这位不知打哪来的大人物弄疼了,谨慎得不能再谨慎了!
末了开药方时,这位大夫写个药名还要请示一下“贵人”,活像“贵人”才是大夫似的。
搞得小侯爷开始怀疑天眼阁的人在整他,故意找了个庸医来为他医伤,索性一摆手道:“不必开方子了。”万一吃了闹肚子咋办?
“……啊?”大夫好半晌反应过来,本着医者的责任心斗胆劝道,“贵人您身上的伤不少,这天气炎热伤口易化脓,还是服些药比较稳妥。”
“行吧,那你赶紧的。”
大夫瞧出这位隐有不耐烦了,不敢再耽搁,“唰唰”几下写好药方,正打算拿给贵人过目,结果贵人一挥手,让他去院子里随便找个人要银子。
战战兢兢退出房间,一转身恰见一名身量颇高的男子路过,大夫挥舞着手中的药方叫住人:“这位…这位大人!”
正打算去看看叶颜的景行闻声顿住脚步扭过头。
大夫阅人无数,直觉眼前这位与房里那位贵人身份不大一样,眼前这位一看就是个习武之人(废话,人提着刀呢),估计是武将;屋里那位则贵气逼人,约摸是哪个大家族的公子。
总归都是自己开罪不起的大人物。
大夫快步上前行礼,指着手上的药方正打算问大人可否安排一人随他去抓药,可还未开口,大人摸出一小块碎银塞给他,只丢下一句“有劳了”,脚下生风般离开了。
大夫望着空无一人的院子欲哭无泪。
也就一小会儿功夫,适才路过的那位大人又往这边来了,这回身旁还有个如花似玉的美人,有说有笑的。
大夫暗暗感慨世风日下,现在的年轻人眼中只有美人皮,也不知房里那位同他是何关系,都路过了竟也不进去探望一下。
叶颜也瞧见了院子中央站着个人在四下张望,对身边的景行道:“那是为孟瑾年治伤的大夫吗?他该不会忘了大门在哪个方向吧?你去领他出去吧,怪可怜的。”
可怜的大夫终于被景行领走了。
孟瑾年正趴在床上犹豫着要不要向叶颜“告状”:说吧,显得他怪小气的,搞不好被误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说吧,搞不好天眼阁那群人又想法子整他,比如往他药里加点巴豆什么的。
救他上来那会儿,天眼阁那群人瞧他的眼神活像他欠了他们家公子几万两银子不认账似的,一个个恨不能再将他丢下去。
他懂,天眼阁的人无非是认为他抢了他们家公子英雄救美的机会。
可那是顾长卿自个儿说有事走不开,又不是他拦着顾长卿的,让他白捡了便宜,怪他咯?
算了,算了,还是不说了,权当还了顾长卿报信的人情。
正打算起身去看看叶颜,却忽听敲门声响起,紧接着传来叶颜的询问声,孟瑾年赶紧趴了回去,“有气无力”回道:“阿颜,你直接进来吧。”床都起不来了,够严重的吧?
哪知叶颜站外面道:“我不进去打扰你休息了,只是过来问问,你怎么样了?”
一听人都见不着,孟瑾年顿时垮了脸,闷闷不乐道:“大夫说我伤得极重,可能快不行了,让我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门被大力推开发出的巨响打断了他的胡说八道,只见小姑娘气势汹汹站在门口怒瞪着他。
“阿、阿颜……”小侯爷秒怂,挤出讨好的笑,“大夫说没伤到筋骨,不过外伤挺严重的,”怕她不信,他重重点头,语气肯定,“嗯!真的,挺严重的!”
结果小姑娘压根儿不买账,怒气冲冲哼了一声,一句话也没说就这么走了。
连房门都没给他带上。
叶颜前脚才回到自己房里准备休息,孟瑾年后脚就跟过来了,说他受惊过度无法安睡,必须过来看看她才放心。
整间客栈都被官兵把守得密不透风了,有何不放心?难不成想来看她睡觉?
结果这家伙还真是来看她睡觉的!让她大可自便不必理会他。
不过下一刻他就被景行提刀架在脖子上押走了。
一觉醒来,叶颜才记起阿昭这么个人,向景行一打听,方知阿昭竟对孟瑾年出过黑脚,旋即趁乱跑掉了。
叶颜对此理解不能,以当时人人都在全神贯注杀狼、无暇顾及其他的混乱场面,阿昭完全可以顺利脱逃,何必在临走前还踹孟瑾年一脚?
以为没了小侯爷,她就会乖乖回谷?
可她这位小姐当时还挂在峭壁上呢!
还是说……阿昭其实想杀她灭口?
不过阿昭显然并非出自古庭君授意,否则也不至于将他家公子打晕绑起来送走了。
看来方外谷里的人未必都如古庭君那般真心待她,有人甚至想取她性命,这也许正是若华离家出走的原因。
这方外谷万万不能回!
还有古庭君也不简单——雪公子成名已有两年,换言之起码近两年来他一直在外走动,倘若只是为了寻找若华的下落,似乎没必要如此高调,显然与方外谷避世的初衷背道而驰。
况且古庭君还提到了“各国局势动荡,随时有战事发生”,方外谷避世隐居,岂会知晓各国的国情?除非他们一直在暗中关注天下局势!
看来很有必要查查这位“雪公子”以及方外谷,可她无权无势无人手,怎么查?
其实也并非没有,只需她开口,孟瑾年定不会推辞。
可方外谷到底是若华的家,她占了若华的身体,理应为古家保守秘密。
不过……让天眼阁帮忙查查雪公子的底细还是可以的吧?
可转念一想,就算她不找天眼阁帮忙,顾长卿十有八九也会去查雪公子的,孟瑾年也一样。
如此一想,她觉得安心多了。
由于叶颜病还未痊愈,孟瑾年也需要养伤,他们在北山镇逗留了几日才启程。
叶颜失踪的消息只有天眼阁的人、孟瑾年、景行、宣王知晓,并未去官府报案,对叶家人也只称小侯爷带叶颜游玩去了。
彼时叶太傅收到消息气到摔了茶盏,责怪叶夫人不该如此纵容叶颜,任由她一个未出阁的女子独自跟随小侯爷出门,这不仅对叶颜的名节有损,也关乎着叶府的清誉。
叶夫人实在有苦难言:叶颜表面虽乖巧顺从,实则相当有主见,还十分机灵,明着行不通她就来暗的;小侯爷则是虱子多了不怕咬,何曾在乎过旁人的闲言碎语,更是个胆大妄为的,除了圣上,谁拦得住他呀!
翌日叶太傅亲自去了趟信远侯府讨要说法,没多久板着个脸回来了,让叶夫人把紧口风,如若有人问起叶颜,便以“身体抱恙吹不得风需在房中静养”为由搪塞过去。
叶太傅心里也苦,找侯府讨要说法,长公主却早有准备,搬出圣上口谕:请太傅稍安毋躁,还望保密。
圣上都发话了,可见此事另有蹊跷,叶太傅只好压下心中不满,按命行事。
一个月后,叶颜终于回到叶府,原本还提心吊胆,以为又要被叶太傅与叶夫人念叨了,结果刚下马车便被叶夫人拉着手语带关切地责备:“你这孩子,身子才好了没两日,怎的又跑出去吹风了?快回屋歇息去……”
进了汀兰院,叶夫人这才松开她的手道明缘由,却没打听她的去向。
等叶夫人离开后,叶颜问景行:“你听明白了吗?”莫名其妙“被生病”啥意思?
景行嗤笑道:“若被旁人知晓你这小姐莫名其妙失踪,闲言碎语必不可少,叶府为了维护清誉,最好的法子自是对外宣称你一直在房中养病。”
第二日,长公主过来叶府,对叶颜表达了一番关怀之情。
叶颜见长公主面带愁容,问孟瑾年是不是被圣上责罚了,长公主说瑾年的确被圣上传进宫了,也不知会不会定他个忽职罪。
忽职罪可大可小,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未造成重大后果的打几板子再罚点小钱,但若因忽怠职务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那就得入狱。
小侯爷这回无故旷职长达一个月,无故缺席早朝十次,卯册上一大串叉叉叉,仅凭这份“丰功伟绩”,莫说当朝,哪怕自齐云开国以来也无人能及!
“有几位言官参了瑾年,但事出紧急他并非有意旷职,圣上倒不怪他。只不过……”长公主面露难色,“你被人掳走一事不宜外传,纵然圣上不怪瑾年,也无法为他开脱,责罚在所难免。”
一听后果如此严重,叶颜急了:“长公主,此事因我而起,怪不得瑾年,我不能让他替我受罚,我……”可她也无法站出来为孟瑾年脱罪,毕竟叶家一直对外宣称她在家养病。
虽说圣上向来偏爱这外甥,十有八九只是象征性责罚一下,可孟瑾年若担下这忽职罪,于他的名声定然有损,这如何能行?
长公主却笑了笑,这会儿似乎又不担忧了,反过来安抚叶颜:“瑾年是你未来夫君,本就该护着你,可他非但没将你看好,反倒把你给弄丢了,活该他受罚,最好打上几十板子,让他好好记住这个教训!”
啊这……真的是亲娘吗?
“无需多虑,”长公主笑着拍拍叶颜的手背,意有所指地道,“只要你一心向着瑾年,那他为你所做的一切也就值了。”
也不待叶颜有所表态,长公主倏尔话头一转:“听闻你们去翠熹山庄时还约了宁世子一道?”
那次孟瑾年自作主张去参加宣王府认亲宴,回到家被长公主数落了好一通,此事叶颜略有耳闻。
眼下听长公主提起宁世子,她只当长公主不喜儿子与宣王府的人有往来,谨慎措辞回道:“是,之前瑾年借着探病的由头去了趟王府,约宁世子一道去翠熹山庄,不过瑾年并非为了看舞墨大会,而是想试试看能不能从宁世子口中打听到一些线索,早日查出宁家一案的真凶。”
孟瑾年并非宁家一案的负责人,无权打听与案件相关的内容,也无权找谁问话,因此只能几番辗转悄悄打探——这个理由总糊弄得过去吧?
果不其然,长公主道了句原来如此,没再追问,只抱怨一通“孩子大了翅膀硬了,不听爹娘劝告”之类的话,末了让叶颜去劝劝孟瑾年,不该他管的事别管,免得又惹来言官非议。
“是是是,”叶颜连连点头,“回头我一定好好劝劝他,让他少在外面胡来。”
长公主这才重绽笑容,夸奖叶颜明事理顾大局,临走前才仿佛突然想起似的,忽尔道:“对了,你刚回城可能尚未听说,那宁修远近日纳了个舞姬为妾,行事如此荒诞不羁,你也最好劝一劝瑾年,今后少跟这种人来往,可别把我们家瑾年带坏了。”
饶是叶颜心理素质再好,听到如此荒谬的消息也不禁怔住了。
她没幻听吧,顾长卿纳了个妾?齐云不是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没娶正房之前不得纳妾吗?姻缘司能批准?
“姻缘司”起初类似于现代的民政局,也是古帝他老人家搞出来的。
当初古帝曾推行过一夫一妻制,宣传过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虽然这个制度也随着他的倒台而废除了,却让这个世界的女性地位普遍有所提高,而姻缘司也留了下来。
因为有人发现姻缘司里的规矩修改一下还是挺实用的。
贵族里有股阴(淫)风,正妻通常是利益婚姻、包办婚姻,不合心意,所以绝大多数人取完妻开始纳妾,纳妾这种事有了第一个通常就有第二个,然后越纳越多,后宅是非也越来越多。
在这种大环境下耳濡目染,后代能不受影响吗?许多贵族子弟小小年纪不思进取,荒淫度日,一代影响一代,长此以往,国家焉有人才可用?
因此有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明文规定:纳妾之前须先获得姻缘司批准,未娶正妻之前不得纳妾,不得纳奴籍女子为妾,不得纳非良家女子为妾,还有按照贵族等级控制纳妾数量,以及普通百姓不得纳妾等,总之全是限制纳妾的。
其他各国一瞧,这的确不失为一个防微杜渐的好法子,纷纷效仿。
因此有一段时期,妾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毕竟人家如今是“持证上岗”的,有官府的认可,相当于明媒了,只差个正娶。
不过没过多久,大家发现这些规定有许多漏洞可钻:不让光明正大纳妾,那便多收几个通房;通房也不让收,那府里多几个丫鬟总不成问题吧;不让纳奴籍女子为妾,脱籍不就行了,这对于绝大多数贵族来说轻而易举……
总之既杜绝不了,反而让皇室与贵族间滋生出新矛盾,渐渐的,那些明文规定随着皇位的更迭一条一条废除了,姻缘司最终归于户部管辖,专门负责登记嫁娶、纳妾、生子,调解内宅矛盾纠纷等事宜。
娶妻纳妾之前仍需向姻缘司递交申请,不过审核的却是户籍身份、女子有无“重婚”、女子是否自愿等,总之还是挺规范的。
但在有些国家,如齐云,明文规定虽废除了,却依旧保留了许多不成文的规矩,对于那些无足轻重的贵族,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你若是朝中要员或其子孙,那姻缘司就卡着你的申请不批,因为圣上老早打过招呼了,有本事你找圣上理论去吧!
你若妄想打破常规,那朝中官员肯定站出来对你口诛笔伐,别人都循规蹈矩,你凭什么不遵守?
这可比明令禁止有效多了,明文规定那就必须制订惩罚制度,一旦为纳妾这等小事用律法处罚贵族们,那些人自然哀声怨道。
而“潜规则”就不同了,皇帝无需明面上得罪人,自有满朝官员替他约束——一旦有人违反潜规则,看似不受惩罚,实际惩罚更重!因为你引起了皇帝的不满,皇帝对你不满,那朝中见风使舵的官员还不得一人一口唾沫喷你,这就等于你一下子把上峰以及同僚们全得罪光了,你全家上下今后的日子可不一定好过咯!
想当初小侯爷想娶个平民女子为妻,历经多少坎坷,最终却只得委屈叶颜凭借假身份同他成亲,实非圣上与信远侯夫妇不想成全他,而是满朝官员不会答应。
同样的,宁世子在尚未娶正妻之前欲纳舞姬为妾,满朝官员也定当站出来反对。
古代绝大多数舞姬同现代的舞蹈工作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贵族和那些有钱人在府中豢养歌舞姬这种事十分常见,可以用来招待客人,也可以当作礼物送人,可想而知,在这个封建社会,人们当以何种眼光看待舞姬。
哪怕再清白的舞姬,想给世子作妾,圣上岂会答应?朝中官员岂会答应?姻缘司焉敢批?
那可是世子,将来要继承爵位的,如无意外,世子的嫡长子将来也要继承爵位的,倘若将来世子妃未能诞下嫡子,那么只能从妾室所生的儿子里挑一个——舞姬之子怎配继承爵位,岂非贻笑大方?
这简直是在羞辱贵族颜面!玷污贵族血统!
宁世子该有多喜爱多在意那舞姬,才敢冒如此大不韪将其纳为妾室——无数人大概都会这么想吧。
但叶颜却认为此事另有隐情:首先顾家自古有“不得纳妾”这一族规,她曾听长安提过一嘴,虽然她不大理解顾家为何“特立独行”,只当顾家为了名声;其次顾长卿是个事业狂,从前顾家没出事前他都无心儿女私情,如今更不可能在大仇未报之际贪恋美色,何况以他假冒伪劣的身份,理当夹起尾巴少惹人注意才是,何以反其道而行之?
叶颜想得出神,连长公主何时离开的都不知晓,在屋门口站了好半晌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长公主今日是有备而来啊!
先是婉转表示孟瑾年有多在乎她这个未婚妻,又提点她心要向着未来夫君,接着提起他们约宁世子同去翠熹山庄一事,前言无一不在为最后一句话做铺垫:少同宁修远来往!
长公主显然并非当真想让她帮忙劝劝孟瑾年,而是亲自劝——或者说警告她来了。
想通此中关节,叶颜自不会以为长公主仅仅只因宁世子行事“荒诞不羁”,十有八九已知晓她与顾长卿的过往。
叶颜猜的不错,长公主今日的确有备而来,不过警告谈不上,提点倒是真的。
当年为了一睹启国“世无双公子”之风采,长公主特地命人想方设法弄来一幅顾长卿的画像。
听老何说起临江之事,她还吃惊过儿子竟与顾长卿心悦同一女子。
儿子自作主张去王府参加认亲宴,她深知儿子是为了叶颜才去的,可邀请毫无交情的宁修远一起去翠熹山庄就有点蹊跷了,于是她让心腹去查了,而那人恰好也见过顾长卿的画像。
于是乎,长公主无意间发现了宁修远正是顾长卿,当即将此事告知夫君,结果夫君让她别插手。
她怎么可能束手旁观,万一准儿媳被姓顾的勾搭走如何是好?届时儿子又一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模样如何是好?
她能不来提点一二嘛?
果不其然,叶颜一听顾长卿纳妾,那叫一个失魂落魄,一颗心分明还放在顾长卿身上,也真难为这小姑娘了。
长公主并不怪叶颜心有他属,反而有点同情叶颜。
自己儿子什么性子她一清二楚,认准一个人至死都不会放手,被瑾年看上的姑娘很难说幸与不幸。
倘若对方同样喜欢瑾年,那自然皆大欢喜花开并蒂;但若对方不喜欢他,那可真是太不幸了,十有八九要被纠缠一辈子。
这不硬生生把人小姑娘逼得没办法只能答应嫁给他了吗,妥妥的强取豪夺啊!
不过同情归同情,儿子喜欢的人,她这个做母亲的自然要帮忙争取的。
但愿这回叶颜能就此死心吧。
长公主与叶颜之间的对话被习惯听墙角的小甲尽收耳中,见姑娘好像很不开心,在姑娘身边坐了下来,出言安慰:“姑娘,你要节哀。”
叶颜倒没问他谁死了,明白这少年只是取词不当,问他公子纳妾一事是不是真的。
小甲回想起自己去找公子求证时,公子竟斥责他多管闲事,气呼呼道:“我再也不去公子那了,也不听公子的话了,姑娘你千万别哭。”
少年真挚纯净的眼神令叶颜失笑,抬手轻轻摸了摸他的脑袋道:“我没事,你家公子自有他的打算,别怪他。”她和孟瑾年订婚在先,哪有资格生顾长卿的气?
话虽如此,心却忍不住难受起来,一阵阵抽痛着。
她想起景行那些话:顾长卿所谋甚大,给不了你所求的平静生活,也不可能将你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你以为顾长卿是怕连累你而与你划清界限,可在我看来,不过是你一厢情愿罢了……
多好笑,时至今日,她仍自认很了解顾长卿,但其实……从未了解过他。
孟瑾年身上大小伤口无数,后背那道尤其长,不过也无大碍,万幸没有伤到筋骨。
相比之下,叶颜那些被荆棘划出的细痕完全称不上受伤,只有被狼咬的那处伤口有点深。
为叶颜医治的这位大夫是天眼阁的人,谨慎的态度堪比对待重患,仔仔细细为姑娘清理了好几遍伤口,涂药的力道放得极轻,期间还停下几次问姑娘疼不疼。
叶颜还没疼出汗,这位大夫都紧张到额头冒汗了,上完药又轻轻包好纱布,末了详细叮嘱一番注意事项,然后抹着汗走了。
连药箱都差点忘了带走。
也是怪好笑的。
小侯爷那边的待遇也不错,这位大夫是普通人,生平头一遭在一大群官兵的注视下走进客栈,那叫一个提心吊胆,生怕自个儿一个没留神,手下失了轻重把这位不知打哪来的大人物弄疼了,谨慎得不能再谨慎了!
末了开药方时,这位大夫写个药名还要请示一下“贵人”,活像“贵人”才是大夫似的。
搞得小侯爷开始怀疑天眼阁的人在整他,故意找了个庸医来为他医伤,索性一摆手道:“不必开方子了。”万一吃了闹肚子咋办?
“……啊?”大夫好半晌反应过来,本着医者的责任心斗胆劝道,“贵人您身上的伤不少,这天气炎热伤口易化脓,还是服些药比较稳妥。”
“行吧,那你赶紧的。”
大夫瞧出这位隐有不耐烦了,不敢再耽搁,“唰唰”几下写好药方,正打算拿给贵人过目,结果贵人一挥手,让他去院子里随便找个人要银子。
战战兢兢退出房间,一转身恰见一名身量颇高的男子路过,大夫挥舞着手中的药方叫住人:“这位…这位大人!”
正打算去看看叶颜的景行闻声顿住脚步扭过头。
大夫阅人无数,直觉眼前这位与房里那位贵人身份不大一样,眼前这位一看就是个习武之人(废话,人提着刀呢),估计是武将;屋里那位则贵气逼人,约摸是哪个大家族的公子。
总归都是自己开罪不起的大人物。
大夫快步上前行礼,指着手上的药方正打算问大人可否安排一人随他去抓药,可还未开口,大人摸出一小块碎银塞给他,只丢下一句“有劳了”,脚下生风般离开了。
大夫望着空无一人的院子欲哭无泪。
也就一小会儿功夫,适才路过的那位大人又往这边来了,这回身旁还有个如花似玉的美人,有说有笑的。
大夫暗暗感慨世风日下,现在的年轻人眼中只有美人皮,也不知房里那位同他是何关系,都路过了竟也不进去探望一下。
叶颜也瞧见了院子中央站着个人在四下张望,对身边的景行道:“那是为孟瑾年治伤的大夫吗?他该不会忘了大门在哪个方向吧?你去领他出去吧,怪可怜的。”
可怜的大夫终于被景行领走了。
孟瑾年正趴在床上犹豫着要不要向叶颜“告状”:说吧,显得他怪小气的,搞不好被误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说吧,搞不好天眼阁那群人又想法子整他,比如往他药里加点巴豆什么的。
救他上来那会儿,天眼阁那群人瞧他的眼神活像他欠了他们家公子几万两银子不认账似的,一个个恨不能再将他丢下去。
他懂,天眼阁的人无非是认为他抢了他们家公子英雄救美的机会。
可那是顾长卿自个儿说有事走不开,又不是他拦着顾长卿的,让他白捡了便宜,怪他咯?
算了,算了,还是不说了,权当还了顾长卿报信的人情。
正打算起身去看看叶颜,却忽听敲门声响起,紧接着传来叶颜的询问声,孟瑾年赶紧趴了回去,“有气无力”回道:“阿颜,你直接进来吧。”床都起不来了,够严重的吧?
哪知叶颜站外面道:“我不进去打扰你休息了,只是过来问问,你怎么样了?”
一听人都见不着,孟瑾年顿时垮了脸,闷闷不乐道:“大夫说我伤得极重,可能快不行了,让我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门被大力推开发出的巨响打断了他的胡说八道,只见小姑娘气势汹汹站在门口怒瞪着他。
“阿、阿颜……”小侯爷秒怂,挤出讨好的笑,“大夫说没伤到筋骨,不过外伤挺严重的,”怕她不信,他重重点头,语气肯定,“嗯!真的,挺严重的!”
结果小姑娘压根儿不买账,怒气冲冲哼了一声,一句话也没说就这么走了。
连房门都没给他带上。
叶颜前脚才回到自己房里准备休息,孟瑾年后脚就跟过来了,说他受惊过度无法安睡,必须过来看看她才放心。
整间客栈都被官兵把守得密不透风了,有何不放心?难不成想来看她睡觉?
结果这家伙还真是来看她睡觉的!让她大可自便不必理会他。
不过下一刻他就被景行提刀架在脖子上押走了。
一觉醒来,叶颜才记起阿昭这么个人,向景行一打听,方知阿昭竟对孟瑾年出过黑脚,旋即趁乱跑掉了。
叶颜对此理解不能,以当时人人都在全神贯注杀狼、无暇顾及其他的混乱场面,阿昭完全可以顺利脱逃,何必在临走前还踹孟瑾年一脚?
以为没了小侯爷,她就会乖乖回谷?
可她这位小姐当时还挂在峭壁上呢!
还是说……阿昭其实想杀她灭口?
不过阿昭显然并非出自古庭君授意,否则也不至于将他家公子打晕绑起来送走了。
看来方外谷里的人未必都如古庭君那般真心待她,有人甚至想取她性命,这也许正是若华离家出走的原因。
这方外谷万万不能回!
还有古庭君也不简单——雪公子成名已有两年,换言之起码近两年来他一直在外走动,倘若只是为了寻找若华的下落,似乎没必要如此高调,显然与方外谷避世的初衷背道而驰。
况且古庭君还提到了“各国局势动荡,随时有战事发生”,方外谷避世隐居,岂会知晓各国的国情?除非他们一直在暗中关注天下局势!
看来很有必要查查这位“雪公子”以及方外谷,可她无权无势无人手,怎么查?
其实也并非没有,只需她开口,孟瑾年定不会推辞。
可方外谷到底是若华的家,她占了若华的身体,理应为古家保守秘密。
不过……让天眼阁帮忙查查雪公子的底细还是可以的吧?
可转念一想,就算她不找天眼阁帮忙,顾长卿十有八九也会去查雪公子的,孟瑾年也一样。
如此一想,她觉得安心多了。
由于叶颜病还未痊愈,孟瑾年也需要养伤,他们在北山镇逗留了几日才启程。
叶颜失踪的消息只有天眼阁的人、孟瑾年、景行、宣王知晓,并未去官府报案,对叶家人也只称小侯爷带叶颜游玩去了。
彼时叶太傅收到消息气到摔了茶盏,责怪叶夫人不该如此纵容叶颜,任由她一个未出阁的女子独自跟随小侯爷出门,这不仅对叶颜的名节有损,也关乎着叶府的清誉。
叶夫人实在有苦难言:叶颜表面虽乖巧顺从,实则相当有主见,还十分机灵,明着行不通她就来暗的;小侯爷则是虱子多了不怕咬,何曾在乎过旁人的闲言碎语,更是个胆大妄为的,除了圣上,谁拦得住他呀!
翌日叶太傅亲自去了趟信远侯府讨要说法,没多久板着个脸回来了,让叶夫人把紧口风,如若有人问起叶颜,便以“身体抱恙吹不得风需在房中静养”为由搪塞过去。
叶太傅心里也苦,找侯府讨要说法,长公主却早有准备,搬出圣上口谕:请太傅稍安毋躁,还望保密。
圣上都发话了,可见此事另有蹊跷,叶太傅只好压下心中不满,按命行事。
一个月后,叶颜终于回到叶府,原本还提心吊胆,以为又要被叶太傅与叶夫人念叨了,结果刚下马车便被叶夫人拉着手语带关切地责备:“你这孩子,身子才好了没两日,怎的又跑出去吹风了?快回屋歇息去……”
进了汀兰院,叶夫人这才松开她的手道明缘由,却没打听她的去向。
等叶夫人离开后,叶颜问景行:“你听明白了吗?”莫名其妙“被生病”啥意思?
景行嗤笑道:“若被旁人知晓你这小姐莫名其妙失踪,闲言碎语必不可少,叶府为了维护清誉,最好的法子自是对外宣称你一直在房中养病。”
第二日,长公主过来叶府,对叶颜表达了一番关怀之情。
叶颜见长公主面带愁容,问孟瑾年是不是被圣上责罚了,长公主说瑾年的确被圣上传进宫了,也不知会不会定他个忽职罪。
忽职罪可大可小,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未造成重大后果的打几板子再罚点小钱,但若因忽怠职务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那就得入狱。
小侯爷这回无故旷职长达一个月,无故缺席早朝十次,卯册上一大串叉叉叉,仅凭这份“丰功伟绩”,莫说当朝,哪怕自齐云开国以来也无人能及!
“有几位言官参了瑾年,但事出紧急他并非有意旷职,圣上倒不怪他。只不过……”长公主面露难色,“你被人掳走一事不宜外传,纵然圣上不怪瑾年,也无法为他开脱,责罚在所难免。”
一听后果如此严重,叶颜急了:“长公主,此事因我而起,怪不得瑾年,我不能让他替我受罚,我……”可她也无法站出来为孟瑾年脱罪,毕竟叶家一直对外宣称她在家养病。
虽说圣上向来偏爱这外甥,十有八九只是象征性责罚一下,可孟瑾年若担下这忽职罪,于他的名声定然有损,这如何能行?
长公主却笑了笑,这会儿似乎又不担忧了,反过来安抚叶颜:“瑾年是你未来夫君,本就该护着你,可他非但没将你看好,反倒把你给弄丢了,活该他受罚,最好打上几十板子,让他好好记住这个教训!”
啊这……真的是亲娘吗?
“无需多虑,”长公主笑着拍拍叶颜的手背,意有所指地道,“只要你一心向着瑾年,那他为你所做的一切也就值了。”
也不待叶颜有所表态,长公主倏尔话头一转:“听闻你们去翠熹山庄时还约了宁世子一道?”
那次孟瑾年自作主张去参加宣王府认亲宴,回到家被长公主数落了好一通,此事叶颜略有耳闻。
眼下听长公主提起宁世子,她只当长公主不喜儿子与宣王府的人有往来,谨慎措辞回道:“是,之前瑾年借着探病的由头去了趟王府,约宁世子一道去翠熹山庄,不过瑾年并非为了看舞墨大会,而是想试试看能不能从宁世子口中打听到一些线索,早日查出宁家一案的真凶。”
孟瑾年并非宁家一案的负责人,无权打听与案件相关的内容,也无权找谁问话,因此只能几番辗转悄悄打探——这个理由总糊弄得过去吧?
果不其然,长公主道了句原来如此,没再追问,只抱怨一通“孩子大了翅膀硬了,不听爹娘劝告”之类的话,末了让叶颜去劝劝孟瑾年,不该他管的事别管,免得又惹来言官非议。
“是是是,”叶颜连连点头,“回头我一定好好劝劝他,让他少在外面胡来。”
长公主这才重绽笑容,夸奖叶颜明事理顾大局,临走前才仿佛突然想起似的,忽尔道:“对了,你刚回城可能尚未听说,那宁修远近日纳了个舞姬为妾,行事如此荒诞不羁,你也最好劝一劝瑾年,今后少跟这种人来往,可别把我们家瑾年带坏了。”
饶是叶颜心理素质再好,听到如此荒谬的消息也不禁怔住了。
她没幻听吧,顾长卿纳了个妾?齐云不是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没娶正房之前不得纳妾吗?姻缘司能批准?
“姻缘司”起初类似于现代的民政局,也是古帝他老人家搞出来的。
当初古帝曾推行过一夫一妻制,宣传过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虽然这个制度也随着他的倒台而废除了,却让这个世界的女性地位普遍有所提高,而姻缘司也留了下来。
因为有人发现姻缘司里的规矩修改一下还是挺实用的。
贵族里有股阴(淫)风,正妻通常是利益婚姻、包办婚姻,不合心意,所以绝大多数人取完妻开始纳妾,纳妾这种事有了第一个通常就有第二个,然后越纳越多,后宅是非也越来越多。
在这种大环境下耳濡目染,后代能不受影响吗?许多贵族子弟小小年纪不思进取,荒淫度日,一代影响一代,长此以往,国家焉有人才可用?
因此有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明文规定:纳妾之前须先获得姻缘司批准,未娶正妻之前不得纳妾,不得纳奴籍女子为妾,不得纳非良家女子为妾,还有按照贵族等级控制纳妾数量,以及普通百姓不得纳妾等,总之全是限制纳妾的。
其他各国一瞧,这的确不失为一个防微杜渐的好法子,纷纷效仿。
因此有一段时期,妾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毕竟人家如今是“持证上岗”的,有官府的认可,相当于明媒了,只差个正娶。
不过没过多久,大家发现这些规定有许多漏洞可钻:不让光明正大纳妾,那便多收几个通房;通房也不让收,那府里多几个丫鬟总不成问题吧;不让纳奴籍女子为妾,脱籍不就行了,这对于绝大多数贵族来说轻而易举……
总之既杜绝不了,反而让皇室与贵族间滋生出新矛盾,渐渐的,那些明文规定随着皇位的更迭一条一条废除了,姻缘司最终归于户部管辖,专门负责登记嫁娶、纳妾、生子,调解内宅矛盾纠纷等事宜。
娶妻纳妾之前仍需向姻缘司递交申请,不过审核的却是户籍身份、女子有无“重婚”、女子是否自愿等,总之还是挺规范的。
但在有些国家,如齐云,明文规定虽废除了,却依旧保留了许多不成文的规矩,对于那些无足轻重的贵族,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你若是朝中要员或其子孙,那姻缘司就卡着你的申请不批,因为圣上老早打过招呼了,有本事你找圣上理论去吧!
你若妄想打破常规,那朝中官员肯定站出来对你口诛笔伐,别人都循规蹈矩,你凭什么不遵守?
这可比明令禁止有效多了,明文规定那就必须制订惩罚制度,一旦为纳妾这等小事用律法处罚贵族们,那些人自然哀声怨道。
而“潜规则”就不同了,皇帝无需明面上得罪人,自有满朝官员替他约束——一旦有人违反潜规则,看似不受惩罚,实际惩罚更重!因为你引起了皇帝的不满,皇帝对你不满,那朝中见风使舵的官员还不得一人一口唾沫喷你,这就等于你一下子把上峰以及同僚们全得罪光了,你全家上下今后的日子可不一定好过咯!
想当初小侯爷想娶个平民女子为妻,历经多少坎坷,最终却只得委屈叶颜凭借假身份同他成亲,实非圣上与信远侯夫妇不想成全他,而是满朝官员不会答应。
同样的,宁世子在尚未娶正妻之前欲纳舞姬为妾,满朝官员也定当站出来反对。
古代绝大多数舞姬同现代的舞蹈工作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贵族和那些有钱人在府中豢养歌舞姬这种事十分常见,可以用来招待客人,也可以当作礼物送人,可想而知,在这个封建社会,人们当以何种眼光看待舞姬。
哪怕再清白的舞姬,想给世子作妾,圣上岂会答应?朝中官员岂会答应?姻缘司焉敢批?
那可是世子,将来要继承爵位的,如无意外,世子的嫡长子将来也要继承爵位的,倘若将来世子妃未能诞下嫡子,那么只能从妾室所生的儿子里挑一个——舞姬之子怎配继承爵位,岂非贻笑大方?
这简直是在羞辱贵族颜面!玷污贵族血统!
宁世子该有多喜爱多在意那舞姬,才敢冒如此大不韪将其纳为妾室——无数人大概都会这么想吧。
但叶颜却认为此事另有隐情:首先顾家自古有“不得纳妾”这一族规,她曾听长安提过一嘴,虽然她不大理解顾家为何“特立独行”,只当顾家为了名声;其次顾长卿是个事业狂,从前顾家没出事前他都无心儿女私情,如今更不可能在大仇未报之际贪恋美色,何况以他假冒伪劣的身份,理当夹起尾巴少惹人注意才是,何以反其道而行之?
叶颜想得出神,连长公主何时离开的都不知晓,在屋门口站了好半晌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长公主今日是有备而来啊!
先是婉转表示孟瑾年有多在乎她这个未婚妻,又提点她心要向着未来夫君,接着提起他们约宁世子同去翠熹山庄一事,前言无一不在为最后一句话做铺垫:少同宁修远来往!
长公主显然并非当真想让她帮忙劝劝孟瑾年,而是亲自劝——或者说警告她来了。
想通此中关节,叶颜自不会以为长公主仅仅只因宁世子行事“荒诞不羁”,十有八九已知晓她与顾长卿的过往。
叶颜猜的不错,长公主今日的确有备而来,不过警告谈不上,提点倒是真的。
当年为了一睹启国“世无双公子”之风采,长公主特地命人想方设法弄来一幅顾长卿的画像。
听老何说起临江之事,她还吃惊过儿子竟与顾长卿心悦同一女子。
儿子自作主张去王府参加认亲宴,她深知儿子是为了叶颜才去的,可邀请毫无交情的宁修远一起去翠熹山庄就有点蹊跷了,于是她让心腹去查了,而那人恰好也见过顾长卿的画像。
于是乎,长公主无意间发现了宁修远正是顾长卿,当即将此事告知夫君,结果夫君让她别插手。
她怎么可能束手旁观,万一准儿媳被姓顾的勾搭走如何是好?届时儿子又一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模样如何是好?
她能不来提点一二嘛?
果不其然,叶颜一听顾长卿纳妾,那叫一个失魂落魄,一颗心分明还放在顾长卿身上,也真难为这小姑娘了。
长公主并不怪叶颜心有他属,反而有点同情叶颜。
自己儿子什么性子她一清二楚,认准一个人至死都不会放手,被瑾年看上的姑娘很难说幸与不幸。
倘若对方同样喜欢瑾年,那自然皆大欢喜花开并蒂;但若对方不喜欢他,那可真是太不幸了,十有八九要被纠缠一辈子。
这不硬生生把人小姑娘逼得没办法只能答应嫁给他了吗,妥妥的强取豪夺啊!
不过同情归同情,儿子喜欢的人,她这个做母亲的自然要帮忙争取的。
但愿这回叶颜能就此死心吧。
长公主与叶颜之间的对话被习惯听墙角的小甲尽收耳中,见姑娘好像很不开心,在姑娘身边坐了下来,出言安慰:“姑娘,你要节哀。”
叶颜倒没问他谁死了,明白这少年只是取词不当,问他公子纳妾一事是不是真的。
小甲回想起自己去找公子求证时,公子竟斥责他多管闲事,气呼呼道:“我再也不去公子那了,也不听公子的话了,姑娘你千万别哭。”
少年真挚纯净的眼神令叶颜失笑,抬手轻轻摸了摸他的脑袋道:“我没事,你家公子自有他的打算,别怪他。”她和孟瑾年订婚在先,哪有资格生顾长卿的气?
话虽如此,心却忍不住难受起来,一阵阵抽痛着。
她想起景行那些话:顾长卿所谋甚大,给不了你所求的平静生活,也不可能将你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你以为顾长卿是怕连累你而与你划清界限,可在我看来,不过是你一厢情愿罢了……
多好笑,时至今日,她仍自认很了解顾长卿,但其实……从未了解过他。